• 沒有找到結果。

亞太主要勢力在東亞之權力競爭

第四章 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角色及戰略

第一節 亞太主要勢力在東亞之權力競爭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戰略及角色

第一節 亞太主要勢力在東亞之權力競爭

研究東亞區域經濟整合,首先須探討的是哪些國家具有主導或推動東亞整合 的關鍵影響力,瞭解這些國家的策略及作為。東亞包括中國、日本、新興工業化 經濟體(Newly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NIEs.包括南韓、台灣、香港和新加坡)、

東協。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召開的首屆東協與中、日、韓領袖高峰會,該次會 議揭示了今後東亞區域整合將以東協為中心,以及展開區域金融合作的立場。東 協一方面加速籌建東協自由貿易區,同時結合中日韓等三個東亞國家,逐步建立 10+3 與三個 10+1 機制。在東亞,中國、日本、東協扮演領導地位之角色。另外,

在探討東亞經濟整合時,也不能忽視美國在這一地區力量之存在,由於亞太地區 對美國的貿易總額已超過歐洲國家對美國的貿易總額,而也中國的崛起,被美國 視為其地位潛在的主要挑戰者,故對美國而言,東亞在美國全球戰略中至關重要。

因此,中國、日本、東協與美國在東亞經濟整合中均是關鍵行為者,呈現競爭之 態勢。以下分別簡要說明其在東亞經濟整合之角色及作為。

一、中國

中國於 2004 年躍升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1142008 年中國外貿總額達 25,616 億美元,比上年增長 17.8%,其中,出口 14,285 億美元,增長 17.2%;進口 11,330 億美元,增長 18.5%。其中亞洲國家外貿總額達 13,659 億美元,比上年增長 14.9%,

亞洲國家約佔中國外貿總額的 53.3%。2008 年中國的貿易順差達 2,955 億美元,主 要貿易順差來源為香港 1,778 億美元,美國 1,709 億美元,歐盟 1,602 億美元,對 東亞地區的日本、南韓、台灣及東協維持逆差(見表 4-1),繼續居世界第三大貿

114 〈2005 年中國經濟增長率 9.9%〉,2006 年 1 月 25 日,華翼網:http://www.chinesewings.com/

cgi-bin/site/c.cgi?code=big5&id=200601251836669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易國。

表 4-1 2008 年 1-12 月中國對東亞國家(地區)貿易統計

金額單位:億美元

進出口 出 口 進 口 貿易平衡

金額 增長 金額 增長 金額 增長 2008 年 2007 年

總 值 25,616.32 17.8% 14,285.46 17.2% 11,330.86 18.5% 2,954.59 2,621.68 亞洲合計 13,659.52 14.9% 6,632.95 16.6% 7,026.57 13.3% -393.62 -517.38

日本 2,667.85 13.0% 1,161.34 13.8% 1,506.51 12.5% -345.17 -319.01 南韓 1,861.13 16.2% 739.51 31.0% 1,121.62 8.1% -382.11 -476.27 台灣 1,292.17 3.8% 258.78 10.3% 1,033.40 2.3% -774.62 -775.67 東協 2,311.17 14.0% 1,141.42 20.9% 1,169.74 7.9% -28.32 -139.83 印尼 315.21 25.7% 171.92 35.6% 143.30 15.6% 28.61 2.79 馬來西亞 534.69 15.2% 213.75 20.8% 320.94 11.8% -107.19 -109.98 菲律賓 285.80 -6.7% 90.78 21.1% 195.02 -15.6% -104.24 -156.20 新加坡 524.36 10.5% 323.00 7.9% 201.35 14.9% 121.65 122.71 泰國 412.53 18.9% 156.05 29.8% 256.47 13.2% -100.42 -106.91 越南 194.64 28.8% 151.22 27.2% 43.43 34.6% 107.79 86.65 香港 2,036.66 3.3% 1,907.43 3.4% 129.23 0.9% 1,778.20 1,716.32 澳門 29.08 -0.5% 26.02 -1.5% 3.06 9.1% 22.96 23.61

歐盟 4,255.80 19.5% 2,928.80 19.5% 1,327.00 19.6% 1,601.80 1,342.41 美國 3,337.38 10.5% 2,522.97 8.4% 814.40 17.4% 1,708.57 1,633.16 資料來源:中國商務部網站:http://big5.mofcom.gov.cn,作者繪表整理。

附 註:亞洲合計係指東亞、南亞、中亞及西亞等地區合計。

隨著中國持續維持高度的經濟成長,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 場」,並已成為東亞區域最大的投資市場,115中國外匯儲備已於 2006 年 2 月超越

115 吳福成,前引文,頁 162。

121 Peter Marsh, “ China to overtake US as largest manufacturer ,” Financial Times, August 11, 2008.

122 朱乃新,〈東亞經濟區域化:“軸心”的缺失與重構〉,《當代亞太》,2004 年 11 期,頁 3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月貨物貿易開始全面降稅,並於 2006 年將關稅降到零;中國支持東亞國家加強金 融合作,已在「清邁倡議」框架下簽署了總額為 155 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123 在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中,中國也給予資金、技術和市場等方面的支持。2004 年 1 月間,中國與港、澳實施「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中國透過上述作 為,不僅在政治、經濟上與東亞國家進行全面的合作,也企圖化解區域內各國對

「中國威脅論」之疑慮。

二、日本

日本自 1991 年泡沫經濟崩潰陷入長期的經濟衰退,雖現已從谷底翻升經濟持 續加溫中,124但對照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和與東協合作的進展,使日本在經濟、政 治上加深了危機感。日本為了能夠持續在東亞區域的經濟領導權,於 2003 年 10 月與東協簽署「全面經濟夥伴關係架構協定」,日本與東協達成在 2010 年建成自 由貿易區的協定。2003 年 12 月 11 日至 12 日,東協國家領袖齊聚東京,與日本首 相小泉純一郎舉行日本與東協特別高峰會議,會議取得兩大成果:日本加入「東 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並重申參與「東亞共同體」的決心;同時,日本開始與泰國、

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進行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125 推動東亞經濟合作和東亞共同體 已逐漸成為日本的亞洲外交既定方針。根據小泉首相在日本與東協特別高峰會議 上的闡述可以看出:首先,東亞共同體是由日本主導,以日本和東協為核心,擴 大東亞地區的合作;其次,經濟合作是東亞共同體的基礎,並逐步擴大政治和安 全保障領域的合作;第三,東亞共同體的構成超出東亞的地理範圍,非東亞國家 如澳大利亞及紐西蘭也可以成為其成員;第四,東亞共同體合作的基礎由三部分

123 2000 年 5 月,中日韓三國與東協(10+3)在泰國清邁達成「清邁倡議」,決定在東協與中日韓 之間建立雙邊貨幣互換網絡。此後”10+3”成員國按「清邁倡議」確立的原則框架,先後簽署了 17 個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參見〈溫家寶在第九次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

(2005/12/12)〉、〈溫家寶在東亞峰會領袖對話會議上的演講(全文)(2005/12/12)〉,中華人 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

124 參見〈總體經濟情勢回顧與展望〉(95/10/26),台灣經濟研究院網站:

http://www.tier.org.tw/02forecast/macro_trends.asp

125 孫國詳,前引書,頁 29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構成:即以中、日、韓合作為核心的東北亞區域合作、以東協為核心的東南亞合 作以及東北亞與東南亞的合作。126

三、東協

在東亞最早出現的次區域合作模式是東協(ASEAN),成立於 1967 年,當時 主要是基於政治和地區安全的考慮,直到 1976 年才開始轉向經濟合作方面。1992 年東協在新加坡領袖會議,為因應全球化及歐體(EC)、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NAFTA)區域整合的新形勢下,才正式簽署加強東協經濟合作架構協定和共同 有效優惠協定(CEPT),並決定自 1993 年起在 15 年內成立東協自由貿易區

(AFTA),該自由貿易區已提前在 2003 年實現。127

東協在不斷推進、深化自身一體化建設的同時,還積極推動東亞一體化的進 程。在東協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東亞區域經濟合作也於東南亞金融危機後正式 啟動。1997 年 11 月,東協國家第一次「10+3」領袖會議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召 開。隨後,一年一度的 10+3 會議走向機制化,形成了 10+3、三個 10+1 和中日韓 等會議體系。1999 年馬尼拉會議發表的「東亞合作聯合聲明」中,確定了東亞合 作的方向,並將經濟、貨幣和金融、社會和人力資源開發、科技、文化和資訊技 術等領域確定為合作的重點,而經濟和金融領域的合作又是東亞合作中最重要 的。為了進一步推動東亞一體化的進程,東協和中國在 2002 年簽署了「全面經濟 合作架構協定」,確定了 2010 年建立自由貿易區的目標。日本、南韓也不甘落後,

相繼宣布同東協建立「日本—東協自由貿易區」和「南韓—東協自由貿易區」。在 2003 年東協與日本在東京的領袖高峰會議上,東協與日本共同提出建立東亞自由 貿易區和東亞共同體的構想。

2003 年,在東協領導人第九次領袖會議上,東協十國一致同意成立類似歐盟

126 王勝今、于瀟,〈從中日關係的深層矛盾看“東亞共同體”的未來——兼論東亞合作中的矛盾 與競爭〉,《東北亞論壇》,吉林,2005 年 11 月,頁 28-29。

127 吳福成,前引文,頁 148-14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東協共同體」,包括「東協經濟共同體」、「東協安全共同體」和「東協社會與 文化共同體」,決定在 2020 年建立一個內部擁有 5.2 億消費者的共同市場,實現商 品、投資、服務和人員的自由流通。這個計畫一旦實現,東協作為一個區域經濟 組織,在亞太地區及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將大大增強,也必將對亞太經濟合作 產生巨大的推進作用。128

四、美國

在東南亞地區,東協決定於 2020 年建立東協共同體,但在東北亞,中、日、

韓三國或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或分別與東協建立 FTA(即 3 個“10+1”),東北 亞區域合作至今沒有形成制度化的合作機制。中、日、韓三國經濟互補的優勢十 分明顯,中國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廣闊的市場和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日本和韓國 擁有雄厚的資金,相對先進的技術與市場執行機制。冷戰之後,三國經濟往來更 加密切。日本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對象國,中國是日本的第二大貿易對象國,是 韓國的第一大出口對象國和第三大貿易夥伴國,經貿關係的良好發展趨勢與整體 區域合作的停滯不前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制約東北亞區域合作發展的因素包括地 區多樣性、發展水平差距等方面,但政治因素才是根本性的障礙:美日、美韓軍 事同盟與中國之間不僅有意識型態的分歧,還存在戰略利益的巨大差異,朝鮮半 島南北韓和大陸台灣的分治對立問題,突顯出美國在東北亞的作用與影響。

東亞是戰後全球經濟發展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而東北亞更是巨大的經濟高 速增長源。對美國而言,東亞,特別是東北亞地區的地緣政治價值,隨著中國的 強大不斷地上升。若東北亞區域一體化,將不可避免地導致中、日兩國的和解,

這意味著在東亞將產生超越美國的力量組合,將直接威脅到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力 量存在。因此,美國倡導開放的地區主義,強化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功能,想藉 由輻員更遼闊的「亞太」來沖淡「東亞」的區域屬性。在 2006 年 11 月召開的亞

128 王曉梅,〈冷戰後東盟對亞太地區局勢的影響〉,《國際政治》,北京,2005 年 10 月,頁 92-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太經合會議中,美國一反過去不太熱中的態度,準備推動「亞太自由貿易區」

(FTAAP),其範圍涵蓋了台灣及香港,中國對此明白表示了反對的態度,指出只 有主權國家才可簽署,再加上菲律賓、印尼等國也有所質疑,能否繼續推動已大 有疑問。129 但美國的上述態度對東亞各國仍具有影響,尤其是對經濟大國日本,

由於美日同盟關係,且美國是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日本行動必須與美國協調 一致。130 因此,美國在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