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背景及發展

第二節 發展現況

(Mohamad Mahathir)提議組成一個區域貿易集團,涵蓋東協、日本、中國、南 韓和香港。該等經濟體集團被稱為東亞經濟集團(East Asian Economic Group, EAEG)。然而,美國反對東亞經濟集團的倡議,認為該倡議藉由排除美國,不僅 將導致亞太分裂,且降低 APEC 貿易和投資自由化進程的有效性。日本一方面顧 及美國的反對,另一方面因將 APEC 進程置於戰略的優先位置,而對該倡議躊躇;

中國也採取謹慎途徑,該倡議最終由於缺乏東亞主要國家的支持而無疾而終。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1997 年 12 月,當日本、中國和南韓的領導人被邀請參加非正式東協領袖會議 時,亞洲金融危機中實際的東協加三進程開啟。由於東協加三成員事實上與東亞 經濟集團重疊,因而該倡議可視為是東協加三進程的先驅。69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之後,東亞經濟合作正式啟動。為共商應對策略和 區域合作計畫,當年 12 月 15 日,第一次東協與中、日、韓領袖非正式會議在馬 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東協與中、日、韓簽署了「面向 21 世紀的合作宣言」,

成為推動東亞地區合作的新起點,由此確立的東協加三(10+3)合作機制,成為 東亞地區各國展開對話與合作的主要途徑。1999 年 11 月,第三次 10+3 會議發表 的「東亞合作聯合聲明」,進一步確定了經濟、貨幣與金融、社會及人力資源開發、

科技、政治、安全等八大重點合作領域。同年成立的「東亞合作展望小組」(EAVG)

又為東亞合作長遠發展,做出了具體規劃。70 自 1997 年之後,10+3 每年召開一 次東亞領袖會議,從非正式到正式,逐漸走向制度化,而今已發展成領袖會議、

部長會議及資深官員會議一整套機制。在 10+3 框架下,已開闢了 17 個合作領域,

建立了 48 個合作機制,其中部長級機制有 14 個,各類合作項目超過 100 個。71 10+3 成員在金融、農業、資訊、交通、能源領域的合作,已取得重要成果,

其中尤以金融合作最具成效。2000 年 5 月,10+3 財長會議即對東亞貨幣合作達成

「清邁倡議」(Chiang Mai Initiative, CMI),同意推動貨幣互換(Currency Swap)

合作機制,這項協定被比喻為國際貨幣基金會亞洲版,希望對出現短期國際收支 失衡的成員國,提供流動外匯支持,以減低該國因外幣準備不足,而造成本國貨 幣貶值之危機。2009 年 3 月 1 日,10+3 財長會議同意提高「清邁倡議多邊化」(Chiang Mai Initiative Multilateralisation, CMIM),總額從原本提出的 800 億美元提高為 1200 億美元,這 1200 億美元額度中,東協國家將平均分配其中的 20%額度,其他 80%

69 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 2003-2004》,(台北市:遠景基金會,民 93 年),頁 301。

70 修春萍,〈東亞區域經濟合作與台灣未來走向〉,參見中國網:http://www.china.org.cn,2004 年 9 月 14 日。

71 陸建人,〈論亞洲經濟一體化〉,《世界經濟導刊》,北京,2006 年 8 月,頁 48-5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由中國、日本和南韓出資。這項決議將提至東協高峰會,加快 CMIM 的進程。72 貨幣互換合作機制具有明顯的象徵意義,它雖是一種試圖防範金融危機重現 的臨時應急機制,卻向國際投機客拋出一個東亞區域加強官方聯合動作的市場訊 息,此一合作形式,不但擴展了東協原有的互換協議(ASA)和雙邊互換網路暨 回購協議(BSA),事實上也已經成為未來建立亞洲貨幣合作制度的基礎。73

二、東協加一(10+1)

與 10+3 機制同時出現的,還有 10+1 機制,即東協加中國、東協加日本、東 協加南韓等三個並列的雙邊機制,分述如下:

(一)東協加中國

2001 年 11 月在汶萊舉行的 10+3 領袖高峰會議,鑒於中國加入 WTO 的新形 勢,領袖們具體確定了區域內應加強的多項合作領域。在這次高峰會期間還同步 舉行東協與中國 10+1 合作對話,雙方就未來 10 年建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

(CAFTA)達成共識,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確定中國與 東協將在 2010 年前建成一個擁有 17 億人口的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74

2002 年 11 月在柬埔寨舉行的 10+3 領袖高峰會議期間,中國與東協正式簽署 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標誌著東亞區域合作又邁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根據該 協定,東協的菲、印、泰、馬、新、汶萊等 6 國應在 2010 年實現零關稅。自 2004 年 1 月 1 日開始,中國對東協實施一系列農產品和工業產品提前減免關稅的讓步,

即「早期收穫」(early harvest)計畫,並希望在 2006 年取消農產品進口關稅。75

72 參見〈中日韓角力「清邁倡議」亞洲金融合作期待破冰〉,《世紀經濟報導》,2009 年 4 月 13 日,海峽資訊網:http://www.haixiainfo.com.tw/46948.html。

73 吳福成,前引文,頁 149-150。

74 修春萍,前引文。

75 參見〈中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s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東南亞國協秘書處網站:http://www.aseansec.org/13196.ht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03 年 10 月在印尼舉行的 10+3 領袖高峰會議,東協又與中國簽署「東協—

中國之和平與繁榮戰略夥伴關係宣言」,以及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至此,

東協與中國的合作關係獲得進一步發展。東協加中國的 10+1 不僅深化了東協自由 貿易區,也激發日本加緊步伐與東協簽署 10+1,以及南韓與東協 10+1,南韓與新 加坡 FTA 等談判進程。

(二)東協加日本

日本過去是東亞經濟發展的領頭雁,不僅對東南亞國家提供資金、技術以及 管理經驗,並展示以國家引導經濟發展之模式。然而日本此一在東南亞的優勢地 位卻因其逾 10 年的經濟持續低迷,以及中國經濟的崛起而受到挑戰。由於日本的 對外貿易是以全球為對象,封閉型區域貿易對其未必有利,以及存在著保護農業 的強大壓力,歷屆政府均不願挑戰國內農民利益團體之利益,且由於日本對美國 市場存在很高的依存度,易受到美國態度之牽制,故在推動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方 面,與中國相較,日本顯然是一個後來者。

小泉首相在中國與東協於 2001 年達成共組自由貿易區的協議後,曾嚴厲要求 相關官員研擬對策。2002 年 1 月,小泉訪問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 律賓等東南亞 5 國,作為其 2002 年第一個海外行程,展現對加強與東協國家關係 的重視。在新加坡時,小泉除與吳作棟總理簽署「新年代夥伴關係的經濟協議」

(Economic Agreement for a New Age Partnership),成立雙邊自由貿易區外,並發 表「東亞之日本與東協」的演說,倡議東協與日本建立更密切的經濟與安全合作 關係,並擴大至中國、南韓與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建立東亞共同體;另小泉亦 提出「東協與日本全面性夥伴關係」(Initiative for Japan-ASEA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之倡議,建議將雙邊的經貿與投資等傳統合作關係擴大至科 技、人力資源開發及旅遊等領域。76

76 謝福進,〈東亞政經情勢:區域反恐與經濟競合〉,《2002-2003 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 北市: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民 92),頁 46-4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02 年 9 月 13 日,日本與東協在汶萊召開第 9 屆經濟部長諮商會議,日本方 面表示願意開放農產品市場,並與東協獲致協議,雙方同意依照全面性原則,不 分國家與產業項目,建立小泉首相所倡議的「東協與日本全面夥伴性關係」,俾於 10 年內成立雙邊自由貿易區。2003 年 10 月,日本與東協簽署「全面經濟夥伴框 架」(Framework for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nd Japan),日本與東協達成在 2012 年建成自由貿易區的 協定,預計到 2020 年時,東協輸往日本的貿易額將增加 206 億美元,佔 1997 年 東協輸往日本貿易額的 44%;而日本輸往東協的貿易額將增加 200 億美元,佔 1997 年日本輸往東協貿易額的 27.5%,而東協國家與整體國民生產毛額將增加 1.99%,

日本亦增加 0.07%,同時雙方並將增強對外資之吸引力。77

(三)東協加南韓

南韓由於國內市場狹小,長期依靠國際市場來發展經濟。1997 年亞洲金融危 機嚴重衝擊了正向全球擴張的南韓財團,迫使南韓轉向東亞尋求發展。事實上,

最早提出東亞經濟整合主張的正是南韓。在 2000 年的 10+3 領袖高峰會上,南韓 總統金大中首次提出建立「東亞經濟共同體」的主張。2001 年 11 月 5 日金大中在 10+3 領袖高峰會上提出「東亞展望報告」,呼籲推動成立「東亞自由貿易區」,設 置「亞洲貨幣基金」,建構「東亞智庫」,統一區域內各國之認證制度等。而在 2004 年 11 月召開的第 8 屆 10+3 領袖會議,中國與東協國家領袖達成洽簽自由貿易協 定之後,南韓總統盧武鉉也決定在 2005 年 1 月和東協展開自由貿易談判。78 2005 年 12 月 13 日,南韓與東協簽署「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協定內容包 括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爭端解決等各項,將為東亞 5.48 億人口的市場創 造出 1.4 兆美元的經濟價值。惟由於該協定將稻米排除在外,與身為全球第一大稻

77 ASEAN and Japan Deal for Economic Partnership, Asean Secretariat Jakarta Indonesia, News Release, 5 Nov. 2002, at〈http://www.seansec.org/13194.htm〉

78 張心怡,〈評析當前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與台灣因應之道〉,《歐洲國際評論》,第 2 期,2006 年,頁 27-2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米出口國的泰國利益不符合,因此泰國成為唯一拒絕與南韓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 東協國家。而在 2006 年 7 月起,南韓與東協的汶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

新加坡和泰國 6 國開始調降彼此的關稅,逐步實現雙邊自由貿易協定。

三、中日韓三方合作

東北亞地區是東亞經貿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然而目前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 的步伐遠落後於東南亞。中國、日本、南韓彼此間經貿關係密切,日本是中國的 第二大貿易夥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中韓貿易發展非常迅速,中國已於 2004 年 取代美國成為南韓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另外,日、韓兩國一直是對中投資的重要 來源地,然而,到目前為止,該地區尚未形成有效的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其原因 與其彼此間存在著較尖銳的歷史和現實矛盾有關,例如:中日、中韓之間都存在 著尖銳的對立。因此,儘管中、日、韓是 10+3 框架下東亞區域合作的重要成員,

東北亞地區是東亞經貿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然而目前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 的步伐遠落後於東南亞。中國、日本、南韓彼此間經貿關係密切,日本是中國的 第二大貿易夥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中韓貿易發展非常迅速,中國已於 2004 年 取代美國成為南韓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另外,日、韓兩國一直是對中投資的重要 來源地,然而,到目前為止,該地區尚未形成有效的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其原因 與其彼此間存在著較尖銳的歷史和現實矛盾有關,例如:中日、中韓之間都存在 著尖銳的對立。因此,儘管中、日、韓是 10+3 框架下東亞區域合作的重要成員,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