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戰略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戰略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6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第四屆碩士論文. 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戰略. 政 治 大. China’s Strategy立on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指導教授 研究生. i Un. v. 李明 博士 陳綺韓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七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3) 摘. 要. 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多邊自由化談判中,由於參與成員國數目龐大,部 份議題內容如農業、金融等又頗為敏感,協商過程愈來愈艱難,故在 90 年代區域 性貿易整合成為國際間推動貿易自由化的新潮流。在此趨勢下,目前全球經濟版 圖大略三分天下,出現了歐洲、美洲和東亞經濟圈三個塊狀區域經濟。一向在區 域經濟整合方面相對落後於歐美地區的東亞,近年更是趁著自由貿易協定(FTA) 風潮急起直追,分別以東協、日本以及中國為洽簽主軸,相互交織並較勁。 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與周邊國家之區域經濟整合,並展開政治安全的對話,. 政 治 大. 成為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主導者,也牽動東亞區域權力與經濟版圖的重整。因此,. 立. 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策略、其具體作為及成效、各國對其戰略及作為之. ‧ 國. 學. 回應,以及其對東亞及台灣的影響等,值得吾人加以研究。. ‧. 本研究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探討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經濟整. y. Nat. 合型態及其經濟效果、全球區域經濟整合之發展趨勢及現況;第三章說明東亞區. er. io. sit. 域經濟整合之緣起背景及發展現況、經濟整合企業層次及政府層次不同之特徵, 以及整合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第四章說明亞太主要勢力中國、日本、東協及美. al. n. iv n C 國在東亞的權力競爭、中國的外交戰略及目標、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戰 hengchi U. 略、提供東亞國家之資源,以及在推進東亞區域整合中扮演的角色;第五章說明 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相關作為,包括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參與東協 加三的合作、推動中日韓三方合作、與港澳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CEPA)的安排、 推動建立兩岸經濟合作等,以及相關成效;第六章說明東協、日本、南韓、美國 及台灣之區域整合戰略,以及其面對中國推動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所因應之相關策 略及作為;第七章分析中國推動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未來發展情形,以及其對台灣 經濟的影響,並提出對台灣因應之道的建議。 關鍵詞: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自由貿易協定、東協加一、中國戰略. 1.

(4) 目 第一章. 緒論. 次. …………………………………………………7 ………………………………………..7.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6. 第四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18. 第五節. 章節安排. 區域經濟整合發展概況 政 治………………………......25 ……………………………....25. …………………………………………30. 區域經濟整合之發展. …………………………………41. ……………......53. sit. Nat.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背景及發展. ‧. 第三節. 經濟整合型態. 大. 學. 第二節. 立 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探討. y. 第一節. 第三章. ………………………………..……………..22. ‧ 國. 第二章. …………………………………………….. 11. …………………………….………………..53. 第二節. v 發展現況 l C ……………………………..………………..58 ni. 第三節. 整合之特徵. hengchi U. 第四節. 整合之困難. …………………………………………....76. n. a. er. 整合背景. io. 第一節. 第四章. ……………………………………….…..66. 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角色及戰略. …………………...81. 第一節. 亞太主要勢力在東亞之權力競爭. 第二節. 中國的東亞區域戰略. 第三節. 中國提供東亞國家之資源及其扮演的角色. 2. ……..81. …………………………………87 …………98.

(5) 第五章. ……………103. 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及成效. ………….……….103. 第一節. 建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 第二節. 參與東協加三的合作. ……………………….……….110. 第三節. 推動中日韓三方合作. ………………………………..114. 第四節. 其他相關作為. …………………………………………………..127. 第一節. 東協. 第二節. 日本與南韓. 第三節. 美國. 第四節. 台灣. …………………………………………………..139. ‧ 國. ………………………………………………143. ‧. y. sit. 結論. Nat. ……………………………………………………152. io. 參考文獻. 政 治 大 .………………………………………………….137 立 …………………………………………..132. 學. 第七章. ……………125. 亞太各國對中國戰略及作為之回應. n. al. er. 第六章. ……......................................................118. Ch. engchi. 3. i Un. v.

(6) 表. 次. 表 1 -1. 我國對 東亞地 區之 貿 易. …………… …… …… …… . 10. 表 2 -1. 區域 性貿 易協 定之 型態. … …… …… ……. . …… …. . 37 …………….………45. 表 2-2. 歐洲聯盟形成時間表與成員國數目. 表 3-1. 東亞的區域經濟整合組織. 表 3-2. 東亞地區各經濟體的加權 G-L 指數. 表 4-1. 2008 年 1-12 月中國對東亞國家(地區)貿易統計. 表 4-2. 中國與世界上主要國家建立的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 表 5-1. 東協 5 國對中國依存度高的前 10 種商品(2003 年) ……105. 表 5-2. 中國對東協 5 國依存度高的前 10 種商品(2003 年) …105. 表 5-3. 2002 年世界主要區域集團比較. 表 5-4. 中日韓 FTA 對各國經濟福利及 GDP 的影響效應 a. 立. …………………………………..58 ………………………71. 政 治 大. ………...82 ……..89. y. ‧. ‧ 國. 學. er. io. sit. Nat. …………………………….115 ………..116. 表 5-6. 中港澳 CEPA 內容 ………………………………………….119. 表 6-1. 東亞國家區域經濟整合現況. 表 7-1. n. 表 5-5. iv l C n hengchi U 中日韓三國製造業產業內貿易與產業間貿易狀況. ………………………………126. RTA/FTA 對各經濟體經濟福祉的影響. 4. ……….117. ……………………147.

(7) 圖 圖 1-1 「系統理論」模型. ……………………………………………19. 筆記型電腦的國際分工模式. 立. ………………………………...70. 政 治 大. 學 ‧. ‧ 國 io. sit. y. Nat. n. al. er. 圖 3-1. 次. Ch. engchi. 5. i Un. v.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6. i Un. v.

(9)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全球化與區域整合是當前世界經濟演變的兩大特點。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為代表的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其基本 原則是透過實施開放市場、非歧視和公平貿易等原則,以促進世界貿易自由化目 標的實現。但在 WTO 多邊自由化談判中,由於參與成員國數目龐大,部份議題內. 政 治 大. 容如農業、金融等又頗為敏感,造成彼此的爭議,協商過程愈來愈艱難,由少數. 立. 國家協商而組成之區域性貿易整合論調因之興起,且在 90 年代成為國際間推動貿. ‧ 國. 學. 易自由化的新潮流。. ‧. 區域經濟整合型態包括:優惠性貿易協定(preferential trading agreement,. sit. y. Nat. PTA)、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FTA)、關稅同盟(customs union, CU)、共同. n. al. er. io. 市場(common market, CM)、經濟同盟(economic union, EU)等,其中以自由貿. v. 易區和關稅同盟協定的簽署最為普遍。區域性貿易協定的成員可以侷限於少數有. Ch. engchi. i Un. 共同開放意願的貿易夥伴間,因此可加速對議題取得共識;而僅對特定成員開放 本國市場,對國內產業的衝擊也比全面性開放來得小。此外,相關協定內容仍受 WTO 規範,為 WTO 所認可,因此加快區域經濟整合的步伐。1 在區域經濟化發展的趨勢下,各國莫不透過區域化聯盟來提高其在全球體系 的優勢地位。目前全球經濟版圖大略三分天下,出現了歐洲、美洲和東亞經濟圈 三個塊狀區域經濟。一向在區域經濟整合方面相對落後於歐美地區的東亞,近年 更是趁著自由貿易協定(FTA)風潮急起直追,分別以東協、日本以及中國為洽簽. 1. 王文娟,〈區域性貿易協定之發展趨勢及最新動態〉,《經濟情勢評論》,第 8 卷,第 3 期,2002 年,頁 48。 7.

(10) 主軸,相互交織並較勁,而可能成為未來全球區域政經版圖重整幅度最大的地區。 在區域經濟化發展趨勢下,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與週邊國家之區域經濟整合, 2002 年中國與東協簽署了「中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預計在 2010 年 前建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屆時將形成一個擁有 17 億人口的世界最大的 自由貿易區。2 中國並與東協進一步深化金融、服務、投資、農業、資訊產業等領 域的合作,積極促進經濟融合。 與此同時,中國還積極與日、韓協商,2003 年 10 月 7 日,中日韓領導人正式 簽署了「中日韓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 ,確定了三國合作的框架、原則和前進方. 政 治 大. 向,該聯合宣言被視為是三國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的政治宣言,2004 年 11 月,三國. 立. 依據聯合宣言制訂「中日韓三國合作行動戰略」 ,以進一步落實加強合作之具體措. ‧ 國. 學. 施。3. ‧. 2001 年 2 月,由中國主導的「亞洲博鰲論壇」在海南博鰲成立,其目標是協. y. Nat. 助亞洲國家拓展其經濟利益,標榜「亞洲人談亞洲事」 。中國不惜耗費數十億人民. er. io. sit. 幣投注在博鰲的硬體建設,其意圖不僅在整合亞洲多股新興經濟勢力,更期待在 美國主導的亞太經合會(APEC)之外,另行搭建由中國主控的亞洲經濟新論壇與. n. al. ni Ch 溝通平台,並藉此以躋身亞洲經濟新霸主。 U engchi. v. 另外,中國也積極推動與香港之經濟整合,2002 年 1 月,中港雙方就建立中 港自由貿易區開始交涉,2004 年起,中港間實施「更緊密的經貿合作關係安排」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CEPA) ,內容主要涉及三層面:貨物貿 易、服務貿易及貿易投資便利化,將使雙方經濟關係更加密切。 中國在東亞地區不僅以政治大國自居,也開始展現其經濟實力,透過「東協. 2. 3. 參見〈中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s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東南亞國協秘書處網站:http://www.aseansec.org/13196.htm 參見〈中日韓合作進展報告〉、〈中日韓三國合作行動戰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www.fmprc.gov.cn 8.

(11) 加三」(東協加中、日、韓)和「東協加一」(東協加中或日或韓)會議,積極推 動自由貿易區和展開政治安全的對話,成為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主導者,並躍居 為世界政經舞台主角,不僅提昇其區域影響力,也牽動東亞區域權力與經濟版圖 的重整。因此,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策略、其具體作為及成效、各國對 其戰略及作為之回應,以及其對東亞及台灣的影響等,值得吾人加以研究。. 二、研究目的 簽署區域貿易協定可說是會員國之經濟整合,經濟整合後,可以產生兩種效 果:一是貿易創造效果(trade creation effect),即由於邊境障礙降低,本來由國內. 政 治 大. 生產的不具比較利益商品,轉自會員國進口;二是貿易轉向效果(trade diversion. 立. effect) ,即因為會員國貿易不必支付關稅、生產成本較低,本來自非會員國進口之. ‧ 國. 學. 商品將轉而自會員國進口。東亞地區國家正積極進行區域經濟整合,如整合完成,. ‧. 將可產生有利的經濟效益,包括提升經貿與社會福利層次,以及增加市場的經濟. y. Nat. 規模。因此,區域貿易協定有助於會員國間貿易與投資之增長,可加速會員國之. n. al. er. io. sit. 經濟成長,但其貿易轉向效果將使被轉向國家之福利水準降低。4. v. 中國、日本、香港、南韓及東協十國中的六國(越南、新加坡、泰國、馬來. Ch. engchi. i Un. 西亞、印尼、菲律賓)等東亞國家或地區,與台灣經貿關係密切,與台灣之貿易 總額佔台灣對外貿易總額之六成以上。2008 年,因全球金融危機,我國對外貿易 入超 151.8 億美元,其中對中國貿易出超 354.9 億美元,對香港出超 312.0 億美元, 對上述東協六國出超 128.0 億美元,中國、香港及東協六國不僅是我國主要出口地 區,也是貿易順差之主要來源(見表 1-1)。 因此,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發展,對台灣經濟必然產生影響。但在兩岸政治 氣氛長期僵持下,中國除了積極與周邊國家洽簽 FTA,也同時圍堵台灣對外洽簽 FTA,在東亞經濟合作迅速推進的大趨勢下,不論是「東協加一」 、 「東協加三」 、 「東 4. 劉碧珍、陳添枝、翁永和,《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台北:雙葉書廊,2002 年),頁 402-407。 9.

(12) 亞自由貿易區」 ,均把台灣排除在外,無法享受各種貿易優惠,國際競爭力將會相 對削弱,恐使台灣陷入經濟邊緣化(marginalization)的困境。2008 年 5 月 20 日 台灣再次政黨輪替由國民黨執政,兩岸政治情勢緩和,關係大為改善,台灣是否 能掌握此契機,面對將來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所帶來的政經挑戰,掌握中國參與東 亞經濟整合之戰略及其影響,尋求台灣的經濟優勢,以創造未來的經濟成長,實 為當前政府及企業界之重要課題,爰為本研究之目的。. 表 1-1. 我國對東亞地區之貿易 金額單位:億美元. 2007 年 政 治 大. 2006 年. 立. 213.2. 4659.2. 2026.9 1432.8. Nat. 765.9. 518.1. 320.4. 2744.9. 270.3. 904.3. 392.6. 373.8. 355.0. 398.0. 221.5. 71.5. 六國. 539.4. 453.0. 2823.2. 344.0. 306.4. 361.6. 982.7. 640.6. -78.5. 229..5. 77.9. 341.8. 594.5. 233.0. 357.7. 總值. 2556.2. -151.8. 1641.8. 460.8. 1181.0 668.8. 354.9. 313.9 175.5. -289.5. 326.9. 312.0. 14.9 -73.6. 218.7. 151.5 73.4. 進口總值. 465.0. 18.2. 150.0 東協的其中. 379.8. 出入超. 2404.4. a l -299.8 618.6 159.3 -300.0 iv n C 462.8 h e n g c 459.3 hi U 163.0. 18.8 南韓. 624.1. n. 香港. 1598.8. 280.1. io 625.8. 4960.6. 1145.8. 247.8. 日本. 274.2. 2192.5. 1112.4. 中國. 2466.7. ‧. 東亞地區合計 2545.2. 總值. y. 2240.1. 進口總值. 貿易總額 出口總值. sit. 對外貿易合計 4267.0. 總值. 出入超. 學. ‧ 國. 進口總值. 出入超 貿易總額 出口總值. er. 貿易總額 出口總值. 2008 年. 87.0. -44.6. 131.6 121.0. 639.4. 236.7. 383.6. 128.0. 255.6.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中華民國進出口貿易統計」,作者自行繪表整理。 附. 註:東亞地區合計係指中國、日本、香港、南韓、東協十國中的六國(越南、新加坡、泰國、馬來西 亞、印尼、菲律賓)等國或地區之合計。. 10.

(13) 第二節. 文獻探討. 本研究探討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戰略,首先關注的是新一波區域主 義之特徵及其在東亞地區之發展;其次探究中國參與東亞區域整合之戰略方向及 目標,以及國際間有利及不利中國進行此戰略之因素;最後,也應瞭解對台灣有 何影響,以提出因應之道。. 一、新區域主義(new regionalism) 區域主義的全球發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政治中的一個重要現象。. 政 治 大. 所謂區域主義,即同一區域內的各個行為體(包括政府、政府間組織、非政府組. 立. 織、民間團體或個人等)基於共同利益而開展區域性合作的全部思想和實踐行動. ‧ 國. 學. 的總稱。5 1980 年代後期,隨著美國與加拿大協商成立自由貿易協定,以及歐洲 聯盟(European Union)宣布將實現單一市場的願望,掀起新的一波區域整合之風,. ‧. 導致新一波的區域主義發展浪潮。. y. Nat. er. io. sit. Ethier 指出,新區域主義主要特徵有三:一是多邊貿易自由化進程已經取得相 當進展,工業化國家製成品的關稅水準已經較低;二是外國直接投資(FDI)對於. al. n. iv n C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顯得日益重要;三是資訊處理、通信等國際交易成本的下降, hengchi U 6 使得 FDI 相對於國際貿易成本下降。 Fernandez 和 Porters 亦指出,以新區域主義 為標誌的新一波區域合作浪潮已經超越單純的經濟領域合作,走向區域政治、安 全領域。相較於區域主義,新區域主義理論研究則更為重視政治經濟學、直接投 資、基本的經濟改革等所謂的非傳統收益,7而與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有關的傳統 5 6 7. 耿協峰,《新地區主義與亞太地區結構變動》,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2003 年)頁 37。 Wilfred J. Ethier, “ The New Regionalism, ” Economic Journal, 108, 1998, pp. 1149-1161. R. Fernandez 和 J. Porters 提出新區域主義的非傳統收益,並對其進行解釋:(1)保證政策的連貫 性。(2)以加入區域貿易協定的事實,向外界發出信號,使得外國投資者看到該國的政策新動 向。(3)提供保險。保險收益發生在防止貿易伙伴實行貿易保護、防止在世界貿易戰中受損、取 得更有利的條款保障,以及能吸引更多的投資等方面。(4)增強其對第三方討價還價的能力。(5) 發揮協調一致機制。(參見 R. Fernandez and J. Porters, “ Returns to Regionalism: An Analysis of Nontraditional Gains from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vol. l2, no. 2, 1998, pp. 197-220.) 11.

(14) 收益則處於次要地位。 關於新區域主義在東亞地區之發展,中國學者張蘊嶺指出,真正啟動東亞合 作是在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之後,10+3 機制(東協 10 國加中日韓 3 國)成了東亞地 區各國開展對話與合作的主渠道,經濟合作是東亞區域主義形成及發展的基礎, 儘管東亞合作受限於歷史和現實因素,還存有許多困難,但從認識上來說,一個 重大的進步是各國對「東亞共同體」 (East Asian Community)概念與定位的認同。 張蘊嶺並說明,發展中的東亞區域主義具有新的特徵,因而稱之為「新東亞區域 主義」,其特徵為:一、以保證各國的主權和利益為基礎,不做「主權讓渡」,進. 政 治 大 的基礎和驅動器;三、不採取「東亞至上」的內向方略,而是實行「開放的合作 立 行平等參與協商;二、以局部區域合作為基礎,東協地區的合作是東亞地區合作. ‧ 國. 學. 主義」 ,即在東亞地區各國進行合作努力的同時,允許和鼓勵各國同時與區外國家 進行合作;四、合作目的在於求本地區之發展、穩定與和平,重在功能性發展,. ‧. 因此區域組織建設相對緩慢。8 張蘊嶺對新東亞區域主義之特徵作了精準之描繪,. sit. io. n. er. 二、中國的戰略方向及目標. al. Ch. y. Nat. 也指出了東協作為東亞合作的基礎及核心地位。. engchi. i Un. v. 有關中國對外關係的政策方向,從其政府領導人的演講內容可明顯看出。中 國「和平崛起」的國際戰略目標,中國總理溫家寶於同年 12 月訪美時正式提出並 加以闡述,9並由中國政府領導人數次於公開演講中宣示,引起國際輿論的普遍關 注。但「崛起」一詞具有侵略性,可能加劇國際間對中國國力增長之疑懼及警戒, 故自 2004 年 8 月起,中國官方已改為「和平發展」。中國學者時殷弘指出, 「和平 崛起」最小意義上直接意味著:第一,中國要崛起為世界強國;第二,中國要崛 起為世界強國而不經過強國間的全面戰爭以及冷戰對抗。身為強國的前提是,擁. 8 9. 張蘊嶺,〈探求東亞的區域主義〉,《國際政治》,北京,2005 年 3 月,頁 124-126。 〈中共倡議「和平崛起」國際戰略之析述〉,《中共年報—2005》,(台北:中共年報雜誌社, 2005 年),頁 6-4,6-5。 12.

(15) 有強國實力,廣泛參與區域或世界範圍内的國際事務,特別是國際政治事務,並 且在此等事務上與多數其他強國有足夠的協調與協作。他並指出,台灣問題、中 美關係和中日關係是影響中國「崛起」之因素。10 時殷弘觀點可謂充分表達出中 國對外關係的戰略基本方向,縱使中國官方現已不採用「崛起」一詞,其實「崛 起」仍為其戰略目標,以晉身為世界頭等強國,現改為「發展」一詞,只是減少 國際間對其威脅之疑慮,以順利參與或推動國際事務,並取得東亞地區之領導權。 中國學者門洪華指出,世界各主要大國在所在地區的戰略謀劃均將區域主義 視為戰略依托,並體現出通過地區發展實現對全球戰略目標的趨向,因此,區域. 政 治 大 戰略收益:第一,全面提升與東亞國家尤其是東協國家的關係,消除「中國威脅 立 主義被視為中國大戰略框架的核心。他認為,中國推進東亞區域主義可獲得如下. ‧ 國. 學. 論」,並將之轉化為「中國機遇論」、「中國貢獻論」;第二,牽制日本和美國,從 而在東亞構築大國合作的均衡框架;第三,阻止台灣擴展東南亞空間,為兩岸經. ‧. 濟融合創造條件;第四,為中國國內市場的整合提供條件;第五,為創設和主導. sit. y. Nat. 地區國際制度建設創造基礎,從而奠定中國崛起的地區性根基。 11 從這篇文章可. n. al. er. io. 充分顯現出,中國推動東亞區域整合所欲達到的戰略目的是中國的崛起,其與時. v. 殷弘上篇文章所論,有異曲同工之處,皆認為美、日及台灣為牽制或影響中國在 東亞地區戰略之重要因素。. Ch. engchi. i Un. 至於其戰略具體行動,中國學者門洪華與胡鞍鋼認為,中國具備了積極推動 東亞區域整合的基本實力,但東亞的戰略格局卻決定了中國必須採取開放的地區 主義方式來協調,而不是立即主導推動,並且以國際制度建設為核心。 12 時任中 國駐日本大使的王毅亦充分表達中共官方的戰略思維。他指出,東亞合作是以經 濟合作為中心和先導,尊重並支持東協的主導作用,堅持開放的地區主義,並致 10. 時殷弘,〈中國崛起的條件:從對外關係角度的討論〉,《中國外交》,北京,2006 年 5 月, 頁 9、14。 11 門洪華,〈國家主義、地區主義與全球主義—兼論中國大戰略的謀劃〉,《中國外交》,北京, 2005 年 8 月,頁 8。 12 胡鞍鋼、門洪華,〈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中美日戰略關係〉,《中國外交》,北京,2005 年 6 月,頁 33。 13.

(16) 力於在確保各國主權前提下的集體協調和多邊主義。他並說明,現在有一種議論, 認為中日雙方在東亞合作中爭奪主導權,這是一種誤解,中日兩國應共同努力, 同樣支持東協在區域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以推進東亞區域合作。 13 上述中國學 者及官員均表達出同樣的觀點,亦即中國應尊重東協在東亞區域整合之主導作 用,並採取開放的地區主義。此戰略行動,不僅可消除東協對中國威脅的疑慮, 也巧妙化解與美、日等大國在此地區之結構性戰略矛盾。至於王毅所稱,有關「中 日雙方在東亞合作中爭奪主導權」之議論是誤解此節,筆者認為是中國官方粉飾 太平之詞,實際狀況是,受限於東亞的戰略格局及美日因素,中國表面上尊重並 支持由東協主導,檯面下卻積極與日方爭奪主導權,以達成其國家戰略目標。. 三、對台灣之影響.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台灣學者孫國祥認為,中國積極啟動「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參與「亞太. ‧. 經合會」、「亞歐會議」 、「東亞合作」、「上海合作組織」、「曼谷協定」 、湄公河開發. y. Nat. 等區域性合作,實施「亞洲減債計劃」,與東協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等,是. er. io. sit. 刻意表現仁慈的霸權之姿,以消除「中國威脅論」。孫國祥指出,面對全球地緣經 濟的區域均衡局面,亞太地區未來的區域化,其主軸應該是「東協加三」,而非亞. al. n. iv n C 太經合會,因此,台灣是否會被邊緣化,端視其是否能加入「東協加三」 。關於前 hengchi U. 述觀點,筆者認為符合客觀事實,2005 年 12 月 12 日在吉隆坡召開的東亞峰會 (East Asia Summit,簡稱 EAS) ,美國即未獲邀與會,顯示美國主導的亞太經合會將不會 是亞太區域化之主軸。不過,台灣如何能加入「東協加三」,其中政治因素高於經 濟因素。因此孫國祥認為,政府應努力改善兩岸的互動,解除中共對台灣向外發 展經濟的阻力。14 這也是普遍台灣學界的看法,如江啟臣、15 童振源等人。16. 13 14. 15. 16. 王毅,〈亞洲區域合作與中日關係〉,《中國外交》,北京,2005 年 7 月,頁 20-21。 孫國祥,〈新區域主義下的兩岸關係—小虎與大龍的競爭〉,《2002~2003 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 望》,謝福進等著,(台北:遠景基金會,民 93 年),頁 356-366, 386。 詳見江啟臣,〈新區域主義浪潮下台灣亞太區域經濟戰略之研析〉,2008 年 4 月 18 日,參見網 頁:http://www.ctasc.org.tw/05subject/s_21_21.pdf 詳見童振源,〈東亞經濟整合與台灣的戰略〉,《問題與研究》雙月刊第 45 卷第 2 期,(台北: 14.

(17) 台灣是否被邊緣化的問題,童振源分析八份關於亞太經濟整合對台灣經濟影 響的可計算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模型的計量分析,童 振源指出,從國際貿易的角度而言,至目前為止,台灣無庸太過擔心因無法參與 東亞自由貿易體制而「被邊緣化」的問題。根據上述量化模型的分析,如果台灣 無法參與東協與中國自由貿易區,對台灣 GDP 的負面衝擊都在 0.2%以下。如果台 灣無法參與東協加上中國、日本、與韓國自由貿易區,對台灣 GDP 的負面衝擊將 較大,但也大約在 1%以下。反過來說,如果全球貿易體制能夠完全自由化,對台 灣最有利,台灣 GDP 將因此而增加 4.54%。其次,在考慮形成自由貿易協定的伙 伴時,台灣與主要貿易伙伴形成自由貿易區的利益最大,包括中國、香港、美國. 政 治 大. 與日本等四個經濟體,可以為台灣 GDP 增加 3%以上。然而,他也指出,東亞區. 立. 域經濟整合對台灣影響較大的可能不是在國際貿易層面,而是國際投資層面,而. ‧ 國. 學. 且會強化或改變國際貿易的效果,因為很多台灣對外貿易是對外投資所驅動。17. ‧.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我國因應中國大陸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之研. sit. y. Nat. 究」報告指出:中國與東協都是台灣重要的貿易夥伴,兩者一旦締結 FTA,在雙. n. al. er. io. 方所有產品的關稅皆降為零的情境下,中國與東協的國內生產毛額都將因而有所. v. 增長;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成長幅度約為 0.57%,東協各國的國內生產毛額成長幅. Ch. engchi. i Un. 度則在 1%-5.73%之間。其中並以新加坡及泰國受惠最多,成長幅度在 4%以上。 在此同時,被排除在外的台灣,國內生產毛額將因此衰退 0.05%,折合資料庫的美 金幣值約為減少 1.49 億美元。將來如果東協加中、日、韓及香港進一步也成立 FTA,則對台灣的經濟負面影響將更嚴重,台灣的福利水準、產業產值及國內生產 毛額都因而更為衰退,國內生產毛額預計將衰退達 0.23%之多,問題不容忽視。18 另根據 2004 年 APEC 會議通過由 PECC 貿易政策論壇主席 Robert Scollay 撰 寫 APEC 成立 FTAAP 之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的統計數字顯示,區域協定覆蓋的經濟 17 18.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 95 年 3、4 月),頁 25-60。 童振源,前引文,頁 45。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我國因應中國大陸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之研究》,台北,2004 年 11 月,頁 150-151。 15.

(18) 體越多,經濟福祉就越大,FTAAP 確實比雙邊或「東協加一」 、 「東協加三」等 FTA, 更能為亞太區域帶來更多利益(welfare gain)。在經濟體獲得的經濟福祉上,東協 成員國所獲得的經濟福祉大於東亞地區其他國家。而台灣在東協加一或東協加三 非屬成員國的情況下,經濟福祉均受損失。19 上述資料提供客觀角度瞭解台灣面臨的影響,這些分析結果與新區域主義強 調外國直接投資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顯得日益重要的看法,不謀而合。. 第三節. 立. ‧ 國. 學. 一、研究範圍. 治 研究範圍與限制 政 大. 本研究中所稱的「東亞」,包括東北亞中、日、韓三國和東南亞的東協十國,. ‧. 以及香港、澳門、台灣。由於「區域整合」在涵蓋層面上、涉及的層次、整合的. y. Nat. sit. 程度上會有多種不同的可能性,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安全、文化等不同面向. n. al. er. io. 的整合,雖然區域經濟整合的動機與目的往往是超越單純的經濟考量,亦即參與. i Un. v. 整合的國家是基於其在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考量下,相互整合而形成. Ch. engchi. 區域性的貿易集團,同時經濟整合也可能與其部門的整合互為因果,但本研究將 以經濟整合為限,其他非經濟整合不在本研究範圍。 此外,由於中國與東亞國家關係發展時間長遠,囿於篇幅無法做完整詳細的 敘述,僅能做整體性及重點式的概述。與中國政經關係密切的美國,雖非東亞國 家,但由於其在東亞地區政治、經濟均頗具影響力,故也納入研究範圍。 另由於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整個東亞地區只有東協自由貿易區一個. 19. Robert Scollay,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the Proposal for a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FTAAP), An Issues Paper for the APEC Business Advisory Council(ABAC), 2004. 參見網頁:https://www.abaconline.org/v4/download.php?ContentID=1292 16.

(19) 經濟整合組織,而東北亞的主要經濟體,包括日本、南韓、中國、台灣、香港(當 年的各自的 GDP 均名列世界前 30 位之內) ,均未加入任何一個 RTA 或 FTA,更沒 有彼此間的 RTAs/FTAs,直到 1997 在亞洲金融危機的刺激下才開始進行制度性的 區域合作安排,使得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取得顯著進展,20故研究時間範圍主要是以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至 2008 年底為主。. 二、研究限制 (一)資料取得之限制. 政 治 大 因此,有關大陸的文獻資料大多在國內圖書館取得,部分透過網路或以媒體報導 立 受限於筆者之公務員身分,無法前往大陸作深入之訪問、調查或蒐集資料,. ‧ 國. 學. 補足。另外受限於筆者之語文能力,無法閱讀英文以外之外文資料,僅能取得翻 譯成中文或英文之資料,或引用國內、外學者的論文及期刊報告中有關對日、韓. ‧. 及東協各國參與東亞經濟整合之看法,故資料蒐集恐未臻完整,對相關議題研究,. sit er. io. (二)研究範圍的限制. y. Nat. 或有不夠周詳之處。. al. n. iv n C 經濟整合之內容包含:貿易、投資、金融、貨幣、農業、紡織、漁業、航空、 hengchi U. 旅遊、電子業、服務業及人員自然移動等,整合型態包括優惠性貿易協定、自由 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等,範圍相當廣泛,無法一一論及,僅 能就其中較重要的整合內容及型態等加以探討,恐無法一窺全貌。另由於本研究 係以中國的戰略為分析重點,故有關東協國家之研究係以東協整體為研究對象,. 並非以個別國家為研究對象,故對個別東協國家之研究亦有不夠深入分析之憾。. 20. 陸建人,〈論亞洲經濟一體化〉,《世界經濟導刊》,北京,2006 年 8 月,頁 48。 17.

(20) 第四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一、研究途徑 本研究途徑主要採取「系統理論研究途徑」(System Theory Approach),作為 分析概念架構,以及選擇問題及資料之準則。 (一)系統理論 拉波伯特(Anatol Rapopport)曾對「系統」(system)做了下列的陳述:「一 個整體因內部各部分的相互關係而作用稱為系統,目的在發現功能實現於多種系. 政 治 大. 統中的方法,稱為一般系統理論。」系統理論的定義是自變項和他變項相互關係. 立. 的一套陳述,即是一個或是多個變數的改變,跟隨而來的是其他變數或是變數組. ‧. ‧ 國. 學. 合之改變。21. 伊斯頓(David Easton)的政治系統理論是當代政治學說中最具影響力的學派. sit. y. Nat. 之一。他認為,政治生活構成人類社會系統的一個重要部分,即政治系統。政治. n. al. er. io. 系統和其他社會系統的基本差異在於:政治行為乃是「對某一社會所做的權威性. v. 之價值分配」 。他特別注重系統是如何將輸入(input)轉化成為輸出(output) 。系. Ch. engchi. i Un. 統之主要輸入是需求(demand)與支持(support) ,主要輸出則是分配系統資源的 決策。伊斯頓指出,國際政治體系和國內政治體系一樣具備有分配資源的功能。 此外,伊斯頓對於政治系統適應環境所需具備之能力亦甚表重視。依他之見, 需求與支持為兩種投入的型態,需求可能源自外在環境,亦可能由系統內部產生; 而支持則為政治系統適應環境,處理需求能力之資源(resources)。而政治系統之 產出,乃為系統之決策或政策。22. 21. 洪秀菊、徐振德、衛嘉定、陳文煙合譯,James E. Dougherty & Robert L. Pfaltzgraff 等著,《爭 辯中之國際關係理論》(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市:黎明文化公 司,民 68 年),頁 87。 22 沈玄池,《國際關係》,(台北:高立出版社,民 93 年),頁 29-30。 18.

(21) 「系統理論」模型主要架構為: (一) 「環境」 :包括內、外在環境,系統與環 境之交互影響; (二) 「輸入」 :包括需要與支持; (三) 「輸出」 :包括政策或執行; (四)「反饋」:包括反饋刺激、反饋反應、情報溝通及再輸出;(五)「政治系統 的持續與循環」:包括穩定或變遷(圖 1-1)。. 圖 1-1. 環境 (environment) 輸入 需求 (input) (demand). 立. 治 政政治系統 大. 環境 (environment) 輸出 (output) 政策或執行. ‧ 國. (politic system). 學. 支持 (support). 「系統理論」模型. 反饋 (feedback). ‧. 環境 (environment). 環境 (environment). sit. y. Nat. 資料來源:David Easton,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New York: Prentice-Hall, 1965),. io. n. al. er. pp. 111-112.. i Un. v. (二)運用「系統理論」研究「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戰略」邏輯架構. Ch. engchi. 伊斯頓之系統理論提出之後,廣為政治學界重視與應用,日後不僅用以研究 國家系統,尚且用於國際整合、外交政策之制定以及國際衝突之研究等。本研究 運用「系統理論研究途徑」分析架構如下: 1.「環境」 (environment) :全球化與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以及東協十國、日本、 南韓、台灣、香港、澳門、美國等國家或地區之政治、經濟情勢,設為系統外 部「環境」,並與「系統」(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戰略)交互影響。 2.「輸入」 (input) :將影響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戰略之國內、外因素列為 系統之「輸入」(「需求與支持」:「需求」係政治系統成員中國因應系統的周圍 19.

(22) 環境變遷,不滿意現存的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情勢,而「需求」提出對此之戰略) ; 「支持」:係環境中有利於中國提出戰略之背景因素。 3.「輸出」(output):將中國領導人對國、外環境的理解與評估,基於國家利益考 量,採取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戰略及政策制定執行,作為系統的「輸出」 項(政策或執行)。 4.「反饋」(feedback):藉由中國與東亞各國及美國之間的互動、修正與再反應影 響,產出形成「反饋」(亞太各國對中國戰略及作為之回應)。 5.「政治系統的持續與循環」:最後系統(中國)自我調適(self adaptation) ,「輸. 政 治 大. 入」與「輸出」互相影響形成「穩定」或「變遷」 ,周而復始,循環不已,形成. 立. 當前中國所處的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國際戰略格局環境與特徵。. ‧ 國. 學. 二、研究方法. ‧. y. sit. io. al. n. (一)歷史研究法. er. 研究。. Nat. 本研究主要採取質(定性)的分析,並輔以量的數據支持,以進行全盤性的. Ch. engchi. i Un. v. 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 method)提供在其他方法論(調查法、實驗法……) 所沒有辦法提供現象(phenomena)的觀點,歷史幫助我們瞭解當時問題的來源, 如何出現和其特徵經過一段時間後是如何發展的,也確認出過去所用的以及沒有 採用的解決之道及問題。此外,最重要的是歷史提醒我們人類經驗的豐富性,及 圍繞在實際環境之廣泛的複雜度及不可預測度。23 本研究應用歷史研究法是針對歷史事件,以時間排序作分析描述,梳理自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迄今,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發展、中國推動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 策略及作為,以及東亞各國對中國之回應及參與整合之概況。 23. 張紹勳,《研究方法》,(台中市:滄海書局,民國 93 年),頁 305-306。 20.

(23) (二)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documentary analysis)是經由「文獻資料」進行研究的方法。此方 法作為間接研究方法,在社會研究中被廣泛運用。 「文獻」一詞,原指典籍與宿賢。 今專指具有歷史價值的圖書文物資料。文獻分析法係「以系統而客觀的界定、評 鑑、並綜括證明的方法,以確定過去事件的確實性和結論。其主要目的,在於了 解過去、洞察現在、預測將來。」24 文獻資料包括統計紀錄、大眾傳播媒體、專業論著、書籍、公私機關或私人 之文件等。針對研究課題的需要,進一步有系統、有秩序地進行蒐集和摘尋,以. 政 治 大. 使蒐集和摘錄的文獻資料完整、全面。以文獻做為資料的方式,在思考邏輯上著. 立. 重於演繹推理。25 運用歸納方式對於所蒐集的資料加以整理及解釋,並藉以提出. ‧ 國. 學. 研究者的看法。. ‧. 文獻分析法也有侷限性,例如:文獻資料分析所獲資料畢竟是第二手資料,. y. Nat. 沒有親自所獲第一手資料那樣真實可靠。另文獻是反映過去社會生活現實的記. er. io. sit. 載,但文獻資料分析所獲資料也與發展、變化的社會生活現實有時間差距。另一 方面,從適用的研究課題來說,最適用於專用的歷史性和系統的比較性主題。26. n. al. Ch. engchi. i Un. v. 本研究將廣泛應用文獻分析法在各章節,蒐集各類相關資料,運用演繹推理 及歸納法,加以整理及說明,並提出筆者看法。 (三)比較研究法 比較研究法(comparative method),係在現代社會事件中,找出兩個相類似的模 型,就研究者感興趣的變項,進行系統的比較,提出有價值的發現的改革建議。 比較研究(comparative research)是用來發現某些「定律」(law)或「類似組態」 (pattern) ,或者用來描述/解釋某一廣泛之實證地形(empirical) 。研究者可根據. 24 25 26.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商鼎文化,2002 年),頁 136-138。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1994 年,頁 247。 王玉民,前引書,頁 152-153。 21.

(24) 各學門研究傳統或研究議題的特性,設定最具理論或實踐意義之研究範圍與比較 對象。27 將一組現象和另一組現象進行比較,兩者間應有某種共同基礎,方有可能做 比較。依 Adler(1983)主張,對於比較研究「問題之選擇」,應考慮三個條件, 此即所選問題應:(1)概念相當(conceptually equivalent),在各文化中具有相同 的作用或意義。(2)重要性相等(equally important)。(3)同等適當性(equally appropriate),此即在宗教與政治上之敏感性,一樣適合。28 本研究採用比較研究法,應用於東亞與北美、歐盟區域經濟整合發展之比較、. 政 治 大. 中國與日本、南韓、東協及美國等在推動區域經濟整合戰略及作為之比較,以及. 立. 第五節. 章節安排. 學. ‧ 國. 東協加一與東協加三之比較等。. ‧ y. Nat. io. sit. 本研究之章節安排,將先從全球經濟整合發展切入,探討區域經濟發展理論. n. al. er. 及區域經濟整合發展趨勢,進而瞭解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現況,說明中國在東亞地. Ch. i Un. v. 區參與經濟整合之戰略角色及相關作為成效,以及東亞各國對中國戰略作為之回. engchi. 應,最後說明對台灣的影響,以及本研究之結論及建議。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途徑 與方法以及章節安排。 第二章區域經濟整合發展概況。探討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經濟整合型態,說 明 WTO 對區域貿易協定之規範、經濟整合之經濟效果、全球區域經濟整合之發展 趨勢及現況。 第三章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背景及發展。說明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緣起背景 27 28. 張紹勳,《研究方法》,(台中市:滄海書局,民國 93 年),頁 478。 張紹勛,前引書,頁 479-481。 22.

(25) 及發展現況、經濟整合企業層次及政府層次不同之特徵,以及整合過程中所面臨 的困難。 第四章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戰略及角色。說明亞太主要勢力中國、 日本、東協及美國在東亞的權力競爭、中國的外交戰略及目標、中國參與東亞區 域經濟整合之戰略、提供東亞國家之資源,以及在推進東亞區域整合中扮演的角 色。 第五章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及成效。說明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 之相關作為,包括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參與東協加三的合作、推動中日韓三. 政 治 大 建立兩岸經濟合作等,以及相關成效。 立. 方合作、與港澳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CEPA)的安排、成立博鰲亞洲論壇、推動. ‧ 國. 學. 第六章亞太各國對中國戰略及作為之回應。說明東協、日本、南韓、美國及 台灣之區域整合戰略,以及其面對中國推動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戰略及作為,所. ‧. 因應之相關策略及作為。. y. Nat. 經濟的影響,並提出對台灣因應之道的建議。. n. al. Ch. engchi. 23. er. io. sit. 第七章結論。分析中國推動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未來發展情形,以及其對台灣. i Un. v.

(2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4. i Un. v.

(27) 第二章 區域經濟整合發展概況 第一節 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探討 全球化的時代,全球經貿交流呈現「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ce)的發展趨 勢,因此,合作與共生的概念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價值,但由於全球性多邊協商 進展十分緩慢,各國的利益與立場相異,取得共識困難;相對於多邊談判,雙邊 協商與區域合作的進行較容易,由於決策過程的有效性與對象選擇較富彈性,彌 補多邊協商的缺點,因此,區域合作受到各國的歡迎,主要表現形式以經貿合作. 政 治 大. 與「區域整合」(regional integration)的發展最為顯著。. 立. 經濟「區域化」 (regionalization)的趨勢,是自西歐六國於 1950 年代推動「歐. ‧ 國. 學. 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EEC)後,始引發世人廣泛的注. ‧. 意與討論。北美國家亦於 1980 年代開始推動建立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rea, NAFTA),東南亞國家則早於 1967 年即自行組成東南亞國家協會. y. Nat. io. sit.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並於 1980 年代開始推動東協區. n. al. er. 域論壇和東協自由貿易區(ASEAN Free Trade Area, AFTA)的建立,尤其 1997 年. Ch. i Un. v. 亞洲金融風暴後,東亞地區開始重視區域合作的重要性,積極推動東亞區域合作,. engchi. 區域整合的發展現象,成為世界潮流。因此,區域主義及整合理論的觀點日趨受 到重視,值得吾人探討,並作為本研究之分析架構。. 一、區域主義 (一)區域主義 一般認為, 「區域」 (region)是地理(空間)鄰近的,因此相鄰的地理空間是 區域成立的一個必要條件:除了地理的條件外,構成一個區域包括社會文化、經 濟發展、政治體制等等條件的「同質性」 (homogeneity)或互補性。因此,當這些. 25.

(28) 因素出現不協調的現象,將制約區域合作朝穩定發展。 至於「區域主義」(regionalism),學者 Charles Kupchan 認為區域主義是「一 群對社區有共同認同感的國家結合」,29 Hwee 認為,區域主義不只強調地理上的 連結,更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制度等各方面的連結,透過發展過程來 追 求 共 同的價值、認同與 規範。 30 Hurrell 針對區域主義主要從新現實主義 (neo-realism)、相互依賴、全球化的理論出發,提出五個類疇,第一是區域化, 係指區域內整合與互動的過程,屬於非正式的整合,例如人員的交流。第二是「區 域認同與意識」 (regional awareness and identity) ,係指一種對於區域共同體的歸屬. 政 治 大 外產生一般認同感。第三是區域內的國家合作,係指區域內透過政府的非正式或 立 感,內涵包括文化、歷史、宗教信仰等等的聯繫,區域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對. ‧ 國. 學. 正式的協商與談判活動,達成區域內的合作。第四是以國家為主要行為者的區域 整合,以國家為對象,透過國家來協商有關合作的議題,包括有利於人員、貨務、. ‧. 勞務、資金等在區域內的流動,如政策的整合、協商制度化、成立超國家組織等。. sit. y. Nat. 第五是區域的凝聚力,係指區域對外的互動,進而處理有關跨區域的議題與事務。. al. er. io. Hurrell 認為區域內形成更深層次的經濟相互依賴關係,主要推動力量在於市場,. v. n. 包括貿易、投資、跨國企業的決策等等。31 而學者 Robert Gilpin 則點明了區域主. Ch. engchi. i Un. 義在經濟面向上的表徵,他認為「在一定地理範圍內的若干國家,試圖透過經濟 合作或聯盟,改善它們與已開發國家之間的地位,或增進其在區域內的政經份量… 其中最主要的一種經貿合作形式,就是建立自由貿易區」。32 (二)新區域主義. 29. Charles Kupchan, “ Regionalizing Europe’s Security: The Case for a New Mitteleuropa,” in Edward Mansfield and Helen Milner, ed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 pp. 209-238. 30 Yeo Lay Hwee, “ Realism and Reactive Regionalism: Where is East Asian Regionalism Heading? ” UNISCI Discussion Papers, 2005, p.2. 31 Andrew Hurrel, “ Regionalism 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 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 Regional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in Louise Fawcett and Hurrell, Andrew,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 37-73. 32 Rob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p. 330. 26.

(29) 區域主義主要以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為例證,然而,區域間的差異性 相當大,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區域主義、區域化卻未必與歐洲完全相同,將區域的 概念普遍化發展,並不符合現實的狀況,且有其侷限性。在 1980 年代後期,隨著 美國與加拿大協商成立自由貿易協定,以及歐盟宣布將實現單一市場的願望,掀 起新的一波區域整合之風,導致新區域主義發展浪潮。Ethier 指出,新區域主義主 要特徵有三:一是多邊貿易自由化進程已經取得相當進展,工業化國家製成品的 關稅水準已經較低;二是外國直接投資(FDI)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顯得日益 重要;三是資訊處理、通信等國際交易成本的下降,使得 FDI 相對於國際貿易成 本下降。33 Fernandez 和 Porters 亦指出,以新區域主義為標誌的新一波區域合作浪. 政 治 大. 潮已經超越單純的經濟領域合作,走向區域政治、安全領域。相較於區域主義,. 立. 新區域主義理論研究則更為重視政治經濟學、直接投資、基本的經濟改革等所謂. ‧ 國. 學. 的非傳統收益,34而與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有關的傳統收益則處於次要地位。. ‧. 二、整合理論. n. al. er. io. sit. y. Nat. (一)整合理論. v. 區域主義內涵所指的區域內的國家合作,與國際關係學中的整合理論有密切. Ch. engchi. i Un. 關聯。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美、蘇為主的「東西對抗」隨即形成。在兩極體系 架構下,有許多人倡議以國際合作推動全球經濟發展,有的人主張以超國家組織 取代紛爭迭起之民族國家。因此,整合理論(integration theory)在國際政治研究 中,在 1950 年代之後逐漸受到重視。 在國際關係的研究中,整合(integration)並沒有一個被普遍接受的定義。有 33 34. Wilfred J. Ethier, “ The New Regionalism,” Economic Journal, 108, 1998, pp. 1149-1161. R. Fernandez 和 J. Porters 提出新區域主義的非傳統收益,並對其進行解釋:(1)保證政策的連貫 性。(2)以加入區域貿易協定的事實,向外界發出信號,使得外國投資者看到該國的政策新動 向。(3)提供保險。保險收益發生在防止貿易伙伴實行貿易保護、防止在世界貿易戰中受損、取 得更有利的條款保障,以及能吸引更多的投資等方面。(4)增強其對第三方討價還價的能力。(5) 發揮協調一致機制。(參見 R. Fernandez and J. Porters, “ Returns to Regionalism: An Analysis of Nontraditional Gains from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vol. l2, no. 2, 1998, pp. 197-220.) 27.

(30) 的人視整合為一種條件(condition),例如整合的共同體(integrated community); 也有人認為整合為一種過程(process) ,例如西歐之整合。35 視整合為一種條件者 認為,整合為一種單純的安全體系(security community),在該體系之下,成員之 間的戰爭被視為是無法想像的;或是促使建立一個有同質意識和精巧機構,以幫 助協調成員行為之體系;或是在權力與人民忠誠上,建立比先前獨立的國家享有 優越地位的聯盟(union),而該聯盟或是一國際組織擁有一個具有實質力量的政 府。36 Ernst B. Haas 視整合為一種過程,而將整合定義為: 「整合為一過程,藉此, 在許多不同國家的背景下,不同政治成員被說服轉移其忠誠、期望與政治活動至 一個新的政治中心,而該中心之機構擁有或是要求先前存在的國家之管轄權。」37. 政 治 大 事實上,整合並非單純的僅將現存的國家合併而已,至少必須讓國家的某些 立. ‧ 國. 學. 主權讓渡至新的超國家機構,而由此些超國家機構代替國家執行此些功能。超國 家機構與國際組織二者之概念並不相同,後者僅為國家間之機構,而不具備超國. ‧. 家機構所擁有之權威的決策權以及執行權。以實例而言,歐盟之前身歐洲共同體. sit. y. Nat. (European Community)1968 年 7 月 1 日在所謂的過渡時期屆滿後,各會員國若. n. al. er. io. 干主權,如國際貿易權等已讓渡至 EC 之執行機構—執行委員會(Commission)。. v. 由此可知,歐體已具備了超國家之性質,此情形在 1993 年 11 月 1 日歐洲聯盟條. Ch. engchi. i Un. 約(即俗稱的馬斯垂克條約—Maastricht Treaty)生效之後尤其明顯。38 (二)功能主義 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是整合理論發展中極重要的一環。功能主義者認為 國際體系內部急遽增加的社會、經濟問題,已經無法單獨由民族國家自行解決, 因此跨國際的重要事務,如國際經濟、貿易與環保問題,勢必仰賴各國之合作, 國際間各種專業的合作與組織應運而生,並且會不斷地擴大本身的功能,最後甚 35 36 37. 38. 羅浩主編,《國際政治與國際組織:Q & A》,(台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民 88 年),頁 117。 羅浩,前引書,頁 117。 Trevor Taylor 等著,紐先鍾譯,《國際關係中的學派與理論》,(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民 76 年),頁 319-321。 沈玄池,前引書,頁 32-33。 28.

(31) 至可能取代了國家的若干功能。功能主義者相信,整合的最佳途徑,就是透過跨 越國界的經濟力、社會力的自由流動來達成,因此整合應該首重技術面,而非政 治領域的推動。 (三)新功能主義 1950 年代末期,功能主義的世界體系模式,在全球經濟、貿易、技術方面, 面臨了整合的瓶頸,因此又出現了「新功能主義」 (neo-functionalism)之分析途徑, 作為對功能主義之修正。此派論點主要是把政治與經濟福利問題分開,前者稱為 「高度政治」,後者為「福利政治」。在高度政治領域中,權力鬥爭仍是國家核心. 政 治 大. 焦點;在福利政治領域中,各國人民間有較多的共同利益,較易達成高程度整合。. 立. 新功能主義者不同意功能主義者「技術因素可以忽略政治因素」以及「統合. ‧ 國. 學. 源於大眾支持」的看法,而主張在整合的過程中,是有一群行為者在國際層面上. ‧. 合作,謀求在若干技術性方面增進其本身的以及集體利益。不久之後,這些行為. y. Nat. 者發現,他們必須把較多的權威讓於集體決定,建立機構並且向其他有關功能領. er. io. sit. 域擴大其合作範圍,然後始能達到其預定之目標。因此,當活動範圍日益擴大, 在國家主權與超國家機制建構之間的選擇日益明顯時,原始的合作也就逐漸政治. al. n. iv n C 化。如果此種政治化已獲成功,而國家行為者又已認為在此一領域中,將國家主 hengchi U 權讓渡予新的超國家機構是最有利的,於是他們便可能把此種整合的企圖的經驗 轉用於其他領域。此主張即是 Haas 所言的「擴溢」(spill-over)概念。39 「擴溢」是新功能主義一體化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Haas 指出,國家間的合 作並不只侷限於經濟、技術等功能性領域和部門,一定的合作會擴散到相關領域 和部門,特別是政治領域的合作會在經濟、技術等功能性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 化,從而實現政治上的一體化,並逐步形成超國家的權威機構。 雖然新功能主義的擴溢理論是研究歐洲一體化實踐的產物,但由於「擴溢」 39. Ernst B. Haas, Beyond the Nation-State: 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 Stanford, CA: University Press, 1964), p. 53. 29.

(32) 一般發生在合作領域,任何的合作行為或狀態顯然都存在著從一個領域或部門擴 展到更多領域、更多部門的趨勢。因此,新功能主義的擴溢理論在描述國際機制 的發展進程中無疑具有普遍的意義。. 第二節 經濟整合型態 所謂的經濟整合(economic integration),一般指的是主權國家間從經濟合作 到貿易、財稅、貨幣、金融等政策的協調過程,其目的是希望透過經濟整合達到 整體的經濟繁榮與持續成長,進而維持社會福祉。若從靜態的角度來觀察經濟整. 政 治 大 區隔,而混合成一個經濟實體的結果;若從動態的角度觀察,則可視為一個過程, 立 合,指的是一種事實狀態,亦即某一區域中個別國家的經濟不受傳統國土疆界的. 亦即消除各國經濟間各類障礙,從而逐漸成為一個更大的經濟實體。然而,各國. ‧ 國. 學. 間從事經濟整合,有其主客觀條件因素,概括而言,地理條件、文化關係與經濟. ‧. 上的共同利益等,往往是促成特定區域內之國家進行經濟整合的主要因素。40. Nat. sit. y. 學者 Karl W. Deutsch 認為,區域國家由於地理、文化或歷史因素,經濟與財. n. al. er. io. 政的牽連、政治開放程度及社會制度的相似或所有上述因素之混合,而團結一致. i Un. v. 進行經濟整合,整合的條件則包括各國間的共同相關性(即區域國家間經貿活動. Ch. engchi. 的相對份量) 、價值的一致性與某些共同利益的存在與程度、共同的感應性(即各 國已確知整合所存在的重要能量與資源)與各國對共同利益之期望等。41 Deutsch 也強調,雖然各國既有的經濟與政治體制、發展程度、文化與人文背景條件,決 定其相互整合的可能性與其可能使用之工具,但真正促進整合的將是各國對整合 創造的價值與價值分配的認知與期望。 以戰後歐洲整合運動之興起為例,除了民族共同情感的再生外,當時所面臨. 40. 41. R. F. Sannwald & J. Stohler, Economic Integration, ( New Y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9 ), p. 38. Karl W. Deutsch 原著,李其泰譯,《國際關係的解析》(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emel Hampstead: Prentice-Hall, 1968.),(台北:黎明,1971),頁 293-294。 30.

(33) 之蘇聯勢力擴張、經濟亟待復興及不願在政治上淪為美蘇兩大超強附庸的政治顧 慮,也是整合理念興起的重要原因。42 故而所謂「區域」整合之地緣特性,如地 理位置、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條件,只能視為發動整合的充分條件,而不 能成為發動整合的必要條件,因有地緣關係的國家間若非有共同利益,亦不可能 有深度整合。43不過地緣因素對區域經濟整合終究有其重要的影響,相互毗鄰的國 家成為區域經濟整合組織成員的機會比較容易,經貿關係也比較密切,則是一項 不爭的事實。因此當前各主要區域經濟整合組織,諸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 東協、亞太經合會等,無不以地緣因素作為其成員建構經貿關係的重要橋樑。. 治. 一、參與經濟整合之動機政. 立. 大. ‧ 國. 學. 國際貿易自由化之途徑有二,一為經由全球性的多邊貿易談判,以尋求各國 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的減讓或廢除,此為 GATT 與 WTO 之主要設立標的;然而. ‧. 當今擁有 153 個會員國之 WTO,44各國會員體經貿發展程度差異頗大,而所關注. sit. y. Nat. 議題相當廣泛,使得這個龐大組織,在推動貿易自由化之腳步出現步履蹣跚困境。. n. al. er. io. 雙邊與多邊經濟整合,逐漸成為國際貿易自由化不可得下的次佳選擇。. i Un. v. 一國參與區域經濟組織的動機,會因各國政經環境不同而有所不同考量,舉 其要有:. Ch. engchi. 1. 擴大市場規模:透過區域經濟合作,可擴大市場規模並吸引外資,進而促進經 濟成長。 2. 降低政經不確定性:當貿易小國經貿往來過度集中在少數大國時,可透過與這 些大國形成經濟同盟而不受到保護主義威脅,進而降低對外貿易的不確定性。45 3. 抵制其他區域性貿易協定產生的不利效果:WTO 規範下之區域貿易協定雖不得. 42 43 44 45. 陳勁,《歐洲聯盟之整合與體制運作》,(台北:五南,1999),頁 88-92。 前引書,頁 8-11。 參見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網站:http://www.wto.org 林灼榮、施雅琴著,《國際貿易理論、政策、實證》,(台北:新陸,2004 年),頁 484-485。 31.

(34) 對非會員國形成新的貿易障礙,但因會員國彼此間廢除關稅及非關稅障礙,而 非會員國享受不到此種利益,而受到差別待遇,非會員國之產業可能因之受到 不利衝擊。為扭轉此一狀況,與其他國家簽署區域性貿易協定,乃成為確保公 平競爭的必要措施。 4. 加速全球自由化之多邊談判進展:區域性貿易協定僅對特定國家與地區開放市 場,對簽約國產業的衝擊,會比多邊談判之全面性開放來的小,而提高產業的 調適能力,降低對自由化的抗拒。另一方面,對敏感或衝突性較大的議題,可 產生示範性的作用,推動多邊談判中難取得共識項目的協調發展,而加速全球 自由化進展。. 二、經濟整合型態.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有關經濟整合的分類,Bela Balassa 將經濟整合的意涵侷限在國與國之間的動. ‧. 態整合,並以歐洲共同市場為主題,依各會員國達成區域經濟整合的過程,將之. sit. y. Nat. 整理出整合程度由淺至深的五種型態,包括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關稅同. n. al. er. io. 盟(customs union)、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經濟同盟(economic union)、. v. 完全經濟同盟(total economic union)46,另依據 WTO 對區域貿易協定的定義,區. Ch. engchi. i Un. 域經濟整合則可分為優惠性貿易協定(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自由貿易區 (free trade area) 、關稅同盟(customs union) 、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 、經濟 同盟(economic union)等五種。以下係依經濟整合程度由淺至深分成六種整合型 態,並彙整如表 2-1: (一)優惠性貿易協定(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 PTA) 優惠性貿易協定是經濟整合層次最低的一種。參與簽署的國家就特定產品 提供惠員國特殊的優惠待遇,且此優惠措施並不適用於非惠員國。例如 A 國單 方面給予 B 國特定產品免除關稅待遇。必須區別的是,由於所有區域整合都涉 46. Bela Balass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London: Allen & Unwin, 1962), p. 2. 32.

(35) 及優惠性貿易的部分,所以現在常以優惠性貿易協定(PTA)泛指所有型態的經 濟整合協議。 (二)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FTA) 在自由貿易區,各會員國同意相互廢除彼此之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但 對非會員國,各國仍維持其各自的關稅制度及貿易限制措施。換言之,自由貿 易區的會員國並沒有統一的對外關稅及貿易制度。由於自由貿易區成立後,各 國仍維持原有的關稅政策,為避免非會員國由低關稅會員國迂迴轉進高關稅的 會員國,必須以原產地規定加以規範產品之來源國。自由貿易區的整合層次高. 政 治 大. 於優惠性貿易協定,又不須對國內關稅政策作大幅調整,而且符合 WTO 之要件. 立. 規定,因此為當前最盛行的經濟整合型態。. ‧ 國. 學. (三)關稅同盟(customs union, CU). ‧. 在關稅同盟內,各會員國除了彼此廢除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外,對於區. sit. y. Nat. 域外之非會員國,各會員國亦相互協調而採取共同之對外關稅(common external. n. al. er. io. tariffs, CET),因此關稅同盟可避免會員國間就複雜的原產地問題進行協商,但. v. 是在政策協調上必須多耗費精力,國內產業也須面對一定的配合與調整。關稅. Ch. engchi. i Un. 同盟的整合需求與層次顯然高於自由貿易區。早年歐洲共同市場(EC),外國 產品進入各會員國皆課徵相同的關稅率,即是經各會員國協商與調整國內貿易 政策的結果。根據羅馬條約(Treaty of Rome)結盟的 EC 是為關稅同盟的代表 例子之一。 (四)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 CM) 一旦形成共同市場,各會員國不僅廢除會員國間的關稅與非關稅障礙,允 許貨物之自由流通並採用共同對外之貿易政策外,勞動、資本、人員等生產要 素亦可在區域內自由移動,猶如在一國之內而沒有國界之隔閡。例如歐盟(EU) 的前身—歐洲共同市場(EC)。 33.

(36) (五)經濟同盟(economic union, EU) 除了具有共同市場的特性外,會員國之間彼此協調,並制定共同的經濟與 貨幣政策。現階段國際間尚無相關的實例存在,但歐盟的發展已有一定程度類 似。例如根據 1991 年歐盟通過的馬斯垂克條約(Mastricht Treaty),在 1999 年 執行歐洲單一貨幣制度,即為經濟同盟的初步形成,而歐元之問世則更將歐盟 之整合進一步地加深。歐盟即為典型的經濟同盟例子。47 (六)完全經濟同盟(total economic union) 此為經濟整合之最高型態。各會員國經濟渾然成為單一的經濟實體,由超. 政 治 大. 國家的政府統籌實行單一的經濟政策,各會員國皆受其約束與管轄,換言之,. 立. 各會員國已無實質上經濟政策的差別性。. 區域性貿易協定之型態 經濟同盟. 同盟. y. sit. 完全經濟. ○. ○. ○. ○. ○. ○. ○. ○. ○. er. n. 對外採取一致的關 稅與貿易政策. 共同市場. ○ a ○ ○ ○ iv l C n h e n g c○h i U ○. io. 會員國彼此廢除關 稅與非關稅障礙. 關稅同盟. Nat. 優惠性貿易協 自由貿易區 定(特定產品). ‧. ‧ 國. 學. 表 2-1. 生產要素自由移動. 協商制定共同經濟 政策. ○. 發展超國家機構.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47. 王文娟,〈區域性貿易協定之發展趨勢及最新動態〉,《經濟情勢評論》,第 8 卷,第 3 期, 2002,頁 49-51。 34.

(37) 這些區域貿易協定中,目前以自由貿易區和關稅同盟協定的簽署最為普遍。 尤其是前者,只要貿易夥伴間彼此有意願,即可進行協商,而對非會員國又可維 持現況,不須政策上的調整,相對於其他協定來得便捷。. 三、WTO 對區域貿易協定之規範 在多邊貿易體制下,WTO 對於會員體的各項規範,有幾項基本原則各會員體 必須遵守,即不歧視待遇、國民待遇、持續降低貿易障礙或開放市場、不得有數 量限制、透明化及諮商等原則,區域貿易協定係給予簽約國優惠性貿易待遇,可. 政 治 大 以進行更自由的貿易,在 WTO 架構下,GATT 第 24 條及服務業貿易總協定(GATS) 立 說違反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第一條之最惠國待遇原則,為了讓少數會員可. ‧ 國. 學. 第 5 條設計了一些要件,使區域性貿易協定得以適用最惠國待遇的例外原則,GATT 第 24 條規定成立自由貿易區與關稅同盟必須符合的條件,並且訂有審查機制;以. ‧. 一方面加強區域貿易協定的自由貿易程度,另方面也形成對區域貿易協定的監督. sit. y. Nat. 機制,避免形成區域壁壘。對於服務業則有 GATS 第 5 條規定作為會員體進行區. al. er. io. 域內服務貿易整合的必要條件。另外,針對開發中國家彼此間簽署的區域貿易協. v. n. 定,WTO 亦訂有授權條款(enabling clause)之整合要件,作為簽署區域經濟協定. Ch. engchi. i Un. 的根據。因此,GATT 第 24 條、GATS 第 5 條及授權條款成為區域貿易協定之法 源,48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 GATT 第 24 條有關經濟整合要件 1. 自由貿易區或關稅同盟組成後,必須消除絕大部分貿易之關稅及取消限制性 商事法令,會員國之整體關稅水準及其他非關稅貿易障礙,不得高於整合前 之水準。 2. 不得增加對非會員國之貿易限制與關稅障礙。. 48. “ The WTO’s Rule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region_e/regrul_e.htm 35.

(38) 3. 自由貿易區或關稅同盟之整合,須在一定合理的期間內完成。 4. 締結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或者是兩者之過渡協定的會員國,須通報 WTO 的商品貿易理事會,提出協定內容並接受審查。 此外,依 1994 年對第 24 條釋義瞭解書規定,所謂合理的降稅期間,原則上 以 10 年為限,少數的例外,在向商品貿易理事會提出理由說明後,得超過 10 年。 (二) GATS 第 5 條之經濟整合相關要件 1. 簽署服務業貿易自由化之協定內容必須涵括大多數的服務行業。 2. 協定生效後或經過合理的過渡期間後,會員國須已削減或廢除現行之歧視性. 政 治 大. 措施。同時,禁止採行新的或進一步的歧視性措施。. 立. 3. 對區域性貿易協定以外的會員國,整體上,其服務貿易的障礙不得高於經濟. ‧ 國. 學. 整合協定生效前的水準。. ‧. 4. 協定應在合理的期間內實施。. sit. y. Nat. 5. 協定之簽署、增補或修正應通知服務貿易理事會,並接受審查。. al. n. 以彈性認定。. er. io. 此外,對於開發中國家適用之行業及不歧視措施之解除,可依其開發程度予. Ch. engchi. (三) 授權條款(enabling clause). i Un. v. 為給予開發中國家更多的貿易優惠,以鼓勵開發中國家擴大生產規模,拓 展市場,達成經濟發展目標,GATT 在 1979 年訂定「授權條款」 ,允許簽訂可削 減或廢除開發中國家關稅或非關稅障礙為目標的區域性貿易協定。換言之,在 一定要件下,可適用最惠國待遇的例外原則。其主要的要件如下: 1. 區域性貿易協定可促進開發中國家之貿易,但對非會員國家不會增加新的 障礙或不會造成不便。 2. 訂定該協定,須通報 WTO,並提供相關資料,如給予開發中國家普遍化優.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加深與 CPTPP區域經濟體交流

根據ADB於2019年12月公布的亞洲經濟展望補充報告,將2019年東南亞經濟成長率調降為

世界銀行(World

隨著肺炎疫情擴散,與中國大陸經貿往來密切的東南亞各國,經濟各個層面逐漸受到衝擊。中國

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於2022年1月25日公布「世界 經濟展望更新報告(World Economic Outlook

 為協助廠商因應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及自由貿易協定 之衝擊,提升產品出口競爭力,經濟部已協調財政 部針對進口關稅 4.3 %以上之產品,恢復外銷品出

有鑑於全球部分地區疫情出現再次升溫趨勢,經濟表現有待政策支撐,東南亞國家積極因應。印

東協 10 國與中國、日本、韓國、紐西蘭、澳洲等 5 國在 15 日簽署「區域全面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