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像繪畫之真善美

在文檔中 人臉辨識–揭示一種真實 (頁 28-46)

第二章 人物肖像的藝術特質與魅力

第一節 人像繪畫之真善美

人物繪畫在美術史上成為藝術主題已是悠久歷史,觀看從古至今所繪製各種 不同形式風格的肖像畫,從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的《蒙娜麗莎》(圖 2-1)古典肖像畫作到大眾藝術普普風格(Pop Art)的《瑪麗蓮

夢露》絹印頭像

(圖 2-2),以及在藝術論壇、雜誌媒體或教科書上,閱讀者經常在文章中得以 人像繪畫做藝術講解、說明及討論,在在證明人物像在繪畫藝術裡具有不可抹滅 的地位,亦是備受觀者喜聞樂見的繪畫主題之一。相同地,肖像畫也在藝術家的 努力下印證了一連串的畫質演進,透過對客體主題人物的描繪:將其外在形體、

色彩及光影明暗、筆觸的運用及肌理的鋪成等繪畫的基本元素結合一起,並且注 重刻劃對象本身的外表特徵與內在神韻,加上不可忽略的主題時代背景、社會風 氣、衣飾風尚及民族信仰等等必備的要素,經由畫家利用其繪畫技巧及獨到的表 達方法,充分地描繪出對象的神采及形象的塑造,期許獲得神形兼備的效果。

(圖 2-1)達文西《蒙娜麗莎》1506,油彩.畫板,77 x 53 cm,法國巴黎市羅浮宮博物館

14

(圖 2-2)安迪沃荷《瑪麗蓮.夢露(沃荷式的夢露)》1967,絹網印刷.紙,200 x 500 cm,

安迪沃荷博物館

中世紀末歐洲以人為本的文藝復興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當時人物肖像畫像 已開始盛行。但在此之前只有少數的國王和王室貴族成員,以及至高無上的教皇 才擁有個人的肖像繪畫。直到了 15 世紀初打破了傳統約制,肖像畫開始有了其 他類型的描繪對象:例如女人、小孩、富泰的商人,甚至連藝術家本身也頻繁出 現在自畫像中。從這裡不難理解,人們對於繪製肖像的意願是與日俱增,此時的 人物畫像得到了贊助人、收藏家和藝術家們多方面的支持,許多為人稱道的肖像 作品也就應運而生、相繼問世了。

不論是歷史典故之人物畫、商業性質的個體肖像,或者利益團體群眾人像,

其所蘊含畫作本身的實用價值,具有的時空背景意義,或者作為特殊用途之功能 等等,這些美術人像畫可說是最直接的「人生藝術解碼」;透過藝術作品反映了 時空背景,人類生活型式,傳達人們情感的交流,亦可完全地窺視出描繪對象所 具有的身分地位。當觀者在欣賞肖像繪畫作品的同時,無疑的也體現了畫家的藝 術內涵與修養、藝術思維及風格展現,不論何種形式的表現手法皆具有不可忽視 的藝術魅力。

一、 大腦拓印的人像視界

人像繪畫的流行除了因應社會的需求及受委託人的青睞外,大眾的喜愛也是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一幅肖像畫中的臉部是最受關注的部

15

分,因為它是所有信息最集中的地區,展現出的喜怒哀樂表情可以傳遞給觀者許 許多多的故事。當然對於其他兩大部分:身體和背景,我們也可以憑藉自己的喜 愛,隨意去琢磨那些想觀察的地方,這一切都得益於我們有一個精密微妙的視覺 系統。

科學家證實我們擁有一雙「會運動的眼球」:為了讓人們對於一切事物的動、

靜狀態保持良好的觀賞,我們的眼球是無時無刻不在做運動。蘇聯的心理學家阿 爾弗雷德(Alfred L. Yarbus,1914-1986)即是1950 年到 1960 年代從事「眼動」

研究的先驅,他把人們在觀察某個對象時眼球運動的軌跡一一記錄下來。他的《眼 動與視覺》(Eye Movements and Vision)4書裡說明了一個實驗:讓受試者注視一 幅畫十分鐘,並利用接觸性透視鏡的技術去記錄下受試者眼球的跳動軌跡(圖 2-3)。實驗後發現:眼球最主要的視網膜中敏銳凹槽感光區會去投注在那些高反 差的、十分精細的,或者有生命意義的區域。例如,在觀賞一幅人物畫像時,人 們的眼球會先使用一連串的小跳動掃描式掠過畫面,第一時間雙眼往往會落在畫 面上他感興趣的臉龐,然後把注目點放在人像的眼睛和嘴巴附近來回跳動。因此,

眼動軌跡的取決在於所執行的視覺搜尋任務,而豐富視覺信息的人臉就必然成為 觀者關注之焦點。

(圖 2-3)雅布斯實驗用接觸透鏡的兩個吸盤以及記錄設備

4 A. L. Yarbus,Eye Movements and Vision,New York,Plenum Press,1967,p.41。

16

人類經過千萬億年的演進,除了有一對樂於觀察人們臉部表情的眼睛外,還 有一具功能強大「人臉識別」的大腦;神經科學家研究報告確認了大腦皮質中有 個專門負責視力的區域(primary visual cortex,經由視網膜對主體的影像接收 後與腦中這個特定視覺皮質區的 V1 有所連結,再由周圍鄰邊其他視覺區(V2、

V3、V4...等等將視覺訊號判讀後去分析和理解影像中的不同屬性5。提出進化 論的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在 1872 年出版的《人與動物 的表情》一書中說:「對於社會性的生物來說『臉部的識別』是他們生存功能的

2009),頁 234。

17

類似的。藝術家在創作實踐中也明白了這種現象,如同馬諦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這段話:「視覺是一種創造的過程,需要精心努力才得以達成。」

因此畫家在創作肖像畫時,多著墨於人物的臉部表情,從而使繪畫取得了事半功 倍的效果。譬如,對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法國畫家傑利柯

(Theodore Gericault,1791-1824晚年與精神病理學家合作,針對精神患者的 獨有特徵進行系統研究,作一組十幅心智疾病的病人畫像描繪。經由藝術家敏銳 的觀察力,以畫筆描繪出精神病者臉部痛苦的抽蓄和難以捉摸的目光,成功的表 現出病人的瘋癲與不幸。在他的《患嫉妒偏執狂的女精神病患者》(圖 2-4)肖 像畫面上,這個略抬起頭來的老婦人雙眼佈滿血絲、目光顯露出恐懼、陷入混沌 迷惘中,無不流露出她正在請求同情和理解的眼神。無論婦人背後有多悲慘的境 遇,或者令人難以想像的凶惡謀殺事件,視覺上都直接地給予觀者充滿陰森、詭 異的感受,彷彿也聽見了患者她內心的喃喃低鳴。

(圖 2-4)傑利柯《患嫉妒偏執狂的女精神病患者》1823,油彩.畫布,72 x 58 cm,

法國里昂布雜美術館

18

不同於前,《坐在沙發上的裸女》(圖 2-5)通過印象派(Impressionism)

法國畫家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以極其細膩的抒情色調與 運用獨特自然光影在女性形象上,背景部分則以簡潔而朦朧的方式帶過。除了帶 來視覺上直接的誘惑外,亦傳遞一種感官知覺上的快感,完全掌握女性細緻柔軟 的情慾美。在欣賞此畫時,目光一定會立刻被她那明亮的雙眸和粉紅柔嫩的臉龐 所吸引;仕女深情的眼神、豐潤細緻的肌膚,以及略帶羞澀嬌媚的姿態所透出的 高雅氣質,畫家獨具匠心地創造出藝術的氛圍,讓觀者不得不而把注視目標停留 在這些部位。由此我們得知:人像繪畫不僅追求「以形寫神」、「遷想妙得」7的 藝術再現外,更讓人類發揮了如此完美的視覺結構效益。因此,不論是觀者或收 藏家對於肖像畫的喜愛也就能如此長盛不衰。

(圖 2-5)雷諾瓦《坐在沙發上的裸女》,1874,油彩.畫布,92 x 73 cm,

俄羅斯莫斯科普希金美術館

7 東晉畫家顧愷之在今存的《魏晉勝流畫贊》、《論畫》、《畫雲台山記》3 篇畫論中提出傳神 論、以形守神、遷想妙得等對肖像話的觀點。對人物的描寫即重視形態與性格特徵,「以形寫神」

指的是描繪物象時,在形似的基礎上表現出人物情態神思。所調「遷想妙得」是指畫家在長期實 踐中要有自己的一套觀察,記憶,速寫及默寫的方法,能靜心,捕捉對象顯露神采的瞬間,然後 執筆默畫,要求的不只是寫形的能力,還有傳神寫心的能力。

19

(一)保羅·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

「現代繪畫之父」的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畫家塞尚,對於運用色

20 結構」,另一種則是色彩成疊的「色調法」(modulation)10。在其作品畫面中,

並未見過純粹的幾何圖形。反觀,在他的繪畫裡,所謂的幾何結構,實際上是早

21

棕色、褐色及黑色幾何菱形大塊大塊重疊塗上,色彩完全交織融合在一起,形成 出堅實穩重的身軀。卻意外的在臉部浮現出明亮的色彩,以一小塊一小塊橢圓的 顏色組成一個可以結合臉孔與空間的結構,相對於由鬢角向下延伸的深色大鬍子,

這種明亮與黑色形成對比,突顯他那朝向繪畫工作的自己卻令人不安的眼神,十 足流露出心理層次的深度,帶有點幻覺特質。

(圖 2-6)塞尚《自畫像》,1875,油彩.畫布,64 x 53 cm,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

另一幅描繪他父親形象的《藝術家的父親》(圖 2-7),有趣的是:它含諷 地描繪出一向厭惡《大事報》宣揚自由主義意念的父親卻同意擺姿勢、閱讀著報 紙讓兒子塞尚來作畫,似乎也說明了父親已欣然接受塞尚當畫家的抱負。畫面下 方從父親的腿和鞋開始,色彩層次持續水平似地一直向上推擠至右上角的小幅靜 物畫,我們明顯觀察到這便是由許多橢圓球體、圓柱體色塊疊出的層層色面,甚 至圖層式地疊色在右手被衣袖至肩膀等等,色彩筆觸的大小與方向也暗示了各種 物體所隱藏的結構張力。粉白色的印花座椅因為牆壁黃褐色調的筆觸下壓而明亮 起來,黑色的帽子及衣飾與臉龐膚色的明暗對比亦帶出父親路易垂眼沈浸在讀報

22

的神情,畫面的色調祥和而穩重。塞尚善用簡單的幾何形及精準的對比色彩來描 繪形象和重建畫面的結構,所有遠近物象都是用一片片顏料肌理所組成,不同的 色體在畫中形成和諧的對比,賦予整幅畫具有一種引導視覺運動的韻律感。情節 設計上,巧妙地表達了父子間的包容與遵從,以及安詳和解的氛圍。

的神情,畫面的色調祥和而穩重。塞尚善用簡單的幾何形及精準的對比色彩來描 繪形象和重建畫面的結構,所有遠近物象都是用一片片顏料肌理所組成,不同的 色體在畫中形成和諧的對比,賦予整幅畫具有一種引導視覺運動的韻律感。情節 設計上,巧妙地表達了父子間的包容與遵從,以及安詳和解的氛圍。

在文檔中 人臉辨識–揭示一種真實 (頁 28-4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