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實與虛擬的疊合

在文檔中 人臉辨識–揭示一種真實 (頁 60-63)

第三章 穿透形象的真實力量

第二節 創作之看與見

二、 現實與虛擬的疊合

二、 現實與虛擬的疊合

創造不再只是關於「重回到本質上的人」,而是關乎於「未來人性的創造」。

從 1960 年代,影像與藝術兩者的密切關係,在普普藝術之後成了互爲因果的表 現。繪畫表現上大量使用影像媒材,如:如報紙廣告、新聞照片、電影電視影像 等等,這些都是經常被畫家所借用。像是培根作畫也應用圖片、照片及電影此類 的影像材料,多半選取人物照來做為題材,再加以變形轉化成自己獨特的繪畫形 式。

如是,當藝術的創作模式跟隨時代科技進步逐漸在轉變當中,現代繪畫創作 與科技工具使用達到相輔相成的結合。電腦的出現加速藝術創作在技術層面上越 來越簡化與方便

其中「數位影像處理科技」(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便由此因應而生,提供在視覺藝術上的思考及設計,與創作實務上發揮可觀的協 助效益,涵蓋諸多影像(image)的物性與需求。藝術家利用電腦科技數位化的 色相、明度、彩度、位置、面積、長度、大小等影像元素,做修改、調整、替換、

(圖 3-2)為(圖 3-3)草圖 (圖 3-3)李靜芬《重新學習呼吸》

2019,油彩.畫布,91×116.5cm

46

刪除、複製、縮放等的編輯與變化處理,將題材上的影像進行模擬與轉化。無論 是對現成影像的複製、拼貼或合成,甚至模擬使用傳統繪畫工具的創作、立體空 間的表現、虛擬視覺效果等等特殊效果,都可經由資訊材料的輸入促使電腦跑出 創作者預設的成果,而獲得平面繪畫上創作空間有了更多概念性延伸的機會,全 盤改變了既有的圖畫式影像的風貌,成就了知性情感與視覺感官融合為一。(圖 3-4、5)

特別的是,當這類新媒材日新月異的進化,影像攝錄由量的累積帶來了質變,

也同時改變了人們對真實的認知;就在接收到的視覺影像左右地擺盪在真實與再 造之間,已與一般視覺記憶的具體形象有所不同,也與所謂的真實定義開始產生 一種曖昧不清的疏離感。無可置疑地,這亦是畫家所必須接受的挑戰,面對如何 處理真實形象與藝術表現之間的距離。《艾瑪(下樓梯的裸女)》(圖 3-6)來自 德國畫家李希特(Gerhard Richter,1932-)以照片為作畫主要依據的「照片寫 實繪畫」系列,創造一種「模糊」風格貫穿在他特製的視覺形象中,即是巧妙性 地擺脫掉此時真實與藝術之間表現的困境。

(圖 3-4)為(圖 3-5)模擬圖 (圖 3-5)李靜芬《領悟》,

2017,油彩.畫布,116.5×91cm

47

(圖 3-6)李希特《艾瑪(下樓梯的裸女)》,1966,油彩.畫布,200×130 cm,

德國科隆路德維希博物館

照片拍攝的物體有它真實存在的空間,但是做為一張圖,這個空間 就不存在了…在畫畫時,在再現的物體和繪畫的空間兩者的相互滲透和 絞合中會產生出一種特殊的空間。28

閱賞其作品尤可發現,創作時的李希特將傳統的油畫技巧揉合進大眾傳媒的 圖像裡,掘露出人類的識別能力和鏡頭所能捕捉到這兩者之間的游離,時而在他 的「照片繪畫」(photopainting)中丟入一層朦朧的薄膜感。引人之處,雖畫筆 下的對象靈感大多來自於篩選出的圖檔或照片,但讓他費心處理的是:投影在畫 布上的作畫技巧以複疊的面向,顛覆觀者的確定感,展示事物多重的涵義和無限 的變相,使得單一的意義和觀點無從浮現於畫面。

筆者讚嘆如此將照片、投影和油畫結合的視覺壓縮方式,可謂是一種從真實 到虛幻的精神性遞轉過程,其視覺表象的觸動與筆者在創作《彩虹妹妹》(圖 3-6、7)透過表象的描寫以表達複影中一種真實感的意念不謀而合。

28 朱其 主編,《形象的模糊-李希特藝術筆記和訪談》,(長沙:湖南美術出版,2007),

頁 17。

48

為了體現「酷兒理論」(Queer theory)29解構異性戀/同性戀純粹的二分法,

將臉孔刻影出男與女並存於單一空間的形象,並以漸層的斜紋交錯肌理流佈於頭 像四周,營造出兩性融合為一的精神型態。不論是同性戀或異性戀,這些形形色 色、各式各樣的身份、慾望和取向的人們都能得到人道的認可。

在文檔中 人臉辨識–揭示一種真實 (頁 60-6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