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名詞釋義

在文檔中 人臉辨識–揭示一種真實 (頁 24-28)

第一章 緒 論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節針對論文中所提出之關鍵字做詞彙分析與解釋,並與筆者此研究之創作 概念相互呼應、連結與運用。

一、人臉辨識(Face recognition)

臉部辨識系統(Facial recognition system),又稱「人臉識別」。臉部辨識 是一項熱門的電腦技術研究領域,它屬於生物特徵辨識技術。利用分析比較人 臉視覺特徵信息進行身份鑑別的一系列相關技術或系統,包括人臉圖像採集、

人臉定位、人臉識別預處理以及身份確認等。人臉辨識的優勢在於其自然性和 不被測個體察覺的特點,它完全利用可見光獲取人臉圖像信息,不容易引起人 的注意,亦不容易被欺騙。

「臉」是最容易辨識一個人的部位;臉部的比例和表情對於臉部辨識、了 解情緒傾向、甚至在個人的社交中都佔有重要角色。「臉」在筆者本文論述 中,是創作來源之根本,亦是創作形式結構之支柱。即是以人臉為基礎,運用 此論證發展出不同的系列,畫布上顯著的形象設立以脫離固化思維去攫獲眾人 目光,以期同時觀者內省自身感知而獲得共鳴,進而達到創作目的之實踐。

二、解構(Deconstruction)

是法國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雅克·德希達(Jacque Derrida,1930

-2004)的一個哲學論說術語,或譯為「結構分解」,原意為分解、消解、拆解、

揭示等。德希達從語言觀念的分析入手,對於西方形上學所抱持的傳統思維方式 所做的反思;將其穩固性的結構及其中心進行消解,每一次的解構所呈現皆為結

10

哲學家德希達解構學上的「延異」(Différance)既延遲,又意味著差異。

參考《東方後現代》延異有兩層意義:一是向外「擴散」;二是「延宕」。即是意義最終都不 可獲得,意義只能是一個不斷各外擴散的過程。意義不斷地生成、轉換,又不斷消失,最終消 解了意義的本身。中心的消解後就表示其意義性被取消,此意義的延異就否定了世界上存在著 終極不變的意義。

11

四、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

多重人格,原指是心理疾病的一種,較早將其命名為「多重人格障礙」

(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 MPD ) , 後 來 更 名 為 「 解 離 性身 分 疾 患 」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3。即是單一個人具有超過一個以上的人格 存在,就有如在一個身體裡住著好幾個靈魂。「多重人格障礙」涉及的是人格結

12

五、潛意識(Subconscious)

我們的思想分成兩部分,一是意識,二為潛意識。大腦中不用通過意識,

直接影響行為的那部分思想,這就是潛意識。著名心理精神學家西格蒙德·弗洛 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認為潛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它會主動地對人 的性格和行為施加壓力和影響。另一方面,精神病學家也指出,潛意識會依照 我們心中所想的畫面,將其構成真實事物。當你把想法傳達到潛意識時,這個 想法就會印入到腦細胞中。一旦潛意識接收到任何一個觀念,它就會立刻開始 行動,把觀念變成實質化事實。為達到目的,它會汲取以往的所有經驗和知 識,萌生無窮的力量和智慧,將所有的自然規律都加以總結和利用。

潛意識對藝術家而言,是創造力最大的推升器。認識自身潛意識的萬能力 量,是情感、情緒所在的地方,也是記憶的儲藏室。無庸置疑地,筆者此研究 的作品「潛、抑、釋系列」善用具有創造性的潛意識,它賦與藝術家的超人資 源去創造出其真誠欲求的自由想像力。

13

在文檔中 人臉辨識–揭示一種真實 (頁 24-2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