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記憶情感的移植

在文檔中 人臉辨識–揭示一種真實 (頁 63-66)

第三章 穿透形象的真實力量

第二節 創作之看與見

三、 記憶情感的移植

三、

記憶情感的移植

繪畫創作不僅是與藝術國度產生牽繫的一條管道,更是探究內在意象和自我 療癒的一個方式。利用各種形式的創作觀念與方法,窺視創作者的內化過程,將 其生命的經驗歷練透過圖像產生自我轉化。對筆者而言,創作本質應是出自個人 於「記憶」中的自覺性活動,由記憶的情感經驗轉化為對藝術創作的動力,這樣 的活動既合乎反映客觀現實,又能表現主觀理想。因此,在創作時期望作品外在 的視覺形式接合潛藏於內在的意念,形成個人的美感經驗。

29 酷兒理論:是一種 1980 年代初在美國形成的文化理論。認為性別認同和性取向不是「天 然」的,而是通過社會和文化過程形成的。酷兒理論使用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話語分析和 性別研究等手段來分析和解構性別認同、權力形式和常規。

(圖 3-8)李靜芬《彩虹妹妹》,

2019,油彩.畫布,91×72.5cm

(圖 3-7)為(圖 3-8)局部

49

「記憶」是時間裡滾動的心理經驗。聯繫過往的生活情感,在記憶回顧中不 停地被定格、重複、再現…,成為個人獨特的心理旅程。當我們重新解讀這些記 憶痕跡,即便是被時間模糊扭曲,我們依稀能從片段的回憶中組建出記憶的殘影。

當筆者思考如何去將逐漸疏離而去的「記憶」召喚回畫布上,色彩給予了莫大的 力量;透過記憶情感的移植,附著於色彩、肌理、線條、筆觸的呈現,促使畫面 傳達出藝術家內心的真實情緒感受。我們在藝術家孟克(Edvard Munch,1863-

1944)的《吶喊》(圖 3-9)感受到如此震懾心靈的力量,通過他創作的交響樂 式《生命的飾帶》系列主題來表現他切身經歷對生存和死亡的記憶感受。其描繪 具體對象的現實細節被簡化,然而色彩的畫面構置顯然發揮更大的劇烈效果;幽 赭色的水平波紋及斜角切開的橋桿的動態,幾乎把人形帶向深淵的痛苦黑河,呼 喊出最後一聲的悲慟。那一聲《吶喊》以誇張且毫無約束的色調、肌理和筆觸,

將對象本身就是一種要表現的情緒載體。

(圖 3-9)孟克《吶喊》,1893,油彩.硬紙板.蛋彩.蠟筆,91×73.5 cm,

挪威奧斯陸挪威國家美術館

50

對比筆者的創作#MeToo 系列(圖 3-10),透過色彩及線條的紋理交錯朝向 無限定狀態,將封鎖於恐懼內的記憶迫使去面對白色的畫板。半遮半掩的過往事 實就在青與黃單色色場上相互排擠,重新挖掘事實的真相、體認事實的結局。筆 者並不是想透過色調的變化而得到重生,而是如同孟克–由各個鄰接的區塊決定:

那種緊繃情感釋放的張力與飽和感的細微膨脹而得到救贖的生命。

(圖 3-10)李靜芬《#MeToo–目擊者》,2019,油彩.畫布,116.5×91cm

51

在文檔中 人臉辨識–揭示一種真實 (頁 63-6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