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和研究假設

第二節 人力資源管理措施

Delaney & Huselid(1996)在人力資源管理方法對組織知覺績效之影響研究中,

定義了發展性(progressive)人力資源管理措施,包括有任用、訓練、獎勵性薪資、

員工參與、內部勞動市場、團隊及工作保障,這些人力資源管理方法對於員工的能力、

技術、動機、工作結構產生影響。以 Ichinoski(1994)所提出的人力資源管理為例,

在多團隊工作、團隊建立與團隊參與的實務中,不進能促進員工在人際關係上的應對 能力,尚可以透過眾人之智,有效率的處理複雜的問題。此外,在薪資福利議題上也 多半採取激勵式獎勵制度,透過高誘因的制度提升內部產出。Ichinoski & Shaw(1995)

的研究發現,採用人力資源管理創新的生產制度,較傳統方式高出 7%的效率,換算 成數字每年多出 250 萬元的收益。另外 Dessler(2000)認為人力資源管理措施功能 應包括:招募遴選、升遷與派任、教育與訓練、新資福利、勞資關係、就業保障與勞 工安全等。在過去的研究中,有學者將人力資源管措施的類型加以歸納。例如;Butler et al.(1991)提出人力資源管理措施的型態分為,以人力資源在各管理功能效能的「作 業性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策略結合具備長期性與整合特性的「策略性人力資源管 理」。Bird & Beechler(1995)則將人力資源管理措施分為「利用型人力資源管理」和

「促進型人力資源管理」。利用型人力資源管理是建立在以最小的承諾(minimal commitment)和高度的技術利用為基礎,透過短期需求考量來獲取和解雇員工,以及 快速轉移人力的技術、能力和知識來結合(matching)特定任務需要的方式,使組織 人力資源的配置,發揮最大的效能。促進型人力資源管理是建立在產生新的知識和新 的知識創新為基礎,透過自我激勵(self-motivation)鼓勵和支持員工發展自己認為重 要的技術與知識的方式,使組織的人力資源發展發揮最大的效能。但在上述實務中,

部分措施因作者發表年代較早期,與現今企業環境實務相較貣來明顯地不屬於人力資 源管理創新的定義範疇。如品管圈(McDuffie,1995; Osterman,1994)、分權(McDuffie, 1995; Arther, 1994)、長期雇用(Pfeffer, 1995)等作法,在台灣不是已屬於發展接近

成熟的技術,就是不符合目前人力資源實務的需求。本組以文獻探討方式,建構更符 合現今人力資源管理創新實務之參考,作為發展問卷的基礎。

黃英忠(2000)綜合多位學者的看法,將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分為整個「體 系」(system):(1)人力資源確保,包括人力規劃、作業研究及任用管理; (2)人 力資源開發,包括教育訓練、績效考核、人力異動及前程發展;(3)人力資源薪酬,

包括薪資管理、福利措施、及勞動條件;(4)人力資源維持,包括人際關係、勞資關 係、紀律管理及離職管理。又有 Noe et al.(2006)將人力資源管理措施分為:工作分 析與設計、招募與徵選、教育訓練、績效管理、薪資結構、勞資關係等六項。

因企業經營模式型態的不同,本組認為目前中小企業對於人力資源管理措施比較 著墨於希望能深入探討人力資源管理措施之 (1)招募與徵選(2)薪資獎勵制度(3)績效 考核與等三個構面,故本研究分別參考不同學者之研究量表,做為本研究人力資源管 理措施探討之因素構面,以符合各構面題意問項。

(1)招募與徵選

在人力資源受到如此重視的時代,招募在企業活動上具有越來越重要的特殊關鍵 特性,Quinn (1996)等人提出,組織應招募最好的人的以創造組織的專業能力,因 為少數專家即能創造成功的企業或再造高峰。McGovern(1999)提到網路招募使 得招募活動更快速、更集中整合、產生更多有效的履歷、也夠經濟,因此讓越來越 多的企業使用網路招募 Drake(1996)認為網路招募是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的創新作 為,能夠引領人力資源人員探索嶄新的工作紀元。企業也可透過面詴找到符合企業 文化或具有發展潛能以及多樣化的能力與創新的人(高美娟, 2001),墊定組織知識 創造及創新發展的基礎。尤其是因應趨勢將招募活動轉移到網路上進行,更是現今 人力資源不可或缺的創新活動。而網路的蓬勃發展,也促使許多人力銀行與獵人頭 公司恩紛紛興貣。吳伯輝(民 88)指出獵人頭公司(Head-Hunting)是近來新興的 事業,國外稱之主管尋找公司(Executive Search Firm),在美國一般而言,這類 公司所推薦的職位通常是企業中最重要的職位。其專注於協助企業確認、評估與甄 選主管。到現在,獵才公司已經是一個高達 15 億美金的行業。尤其是招募甄選實 務發展至今,企業應使用更多元的管道與技術。尋求最佳的徵才方式盧韻如(民 90)曾引用 Forrester 網路調查公司的資料,指出在西元 2003 年時,所有大型企業 均會採用網路招募,中小型企業則有將近 6~7 成的公司會使用網路招募。不過,

完整的線上招募應不只如此,它還包括職缺彙整與發佈、建立公司專屬人才庫、以 及後續甄選作業的計畫與排程(蕭仲偉,民 90)。除此之外,越來越蓬勃發展的 校園招募活動與徵才博覽會,更是進來招募實務的選擇。李珣瑛(民 94)在經濟

日報中指出由於人才難覓,目前徵才實務必頇年年出新招。例如徵才列車、徵才巴 士、徵才廣告,更有企業舉辦招募標語競賽,這些都是目前企業徵才不得不考量的 新方式,透過這些管道不僅更能有效徵才,也可以藉此提升企業形象與知名度。但 也有許多企業將人力資源非核心業務外包,並漸漸形成一股潮流。謝春滿等(民 95)指出許多企業紛紛將低附加功能的業務外包,並省下不少必要開支。其指出全 球第二大企管顧問公司在台成立分公司,主要業務便是承接近 20 家本土高科技公 司是業務,工作項目是以人才招募為主,但據透露,也有為數不少的企業將整個人 事部門事務委外辦理。除此之外,國內知名的人力銀行也紛紛推出人力資源服務項 目,包括代替企業進行招募、薪資管理、訓練規劃等。由此可知,知識的發展應該 是從找對人開始,公司可透過直接買下(亦即挑選)來擁有組織所需知識的人員,或 注重雇用多樣性技能的人才(鄒景平, 2000),以利組織知識的取得及分享。完整的 人才資料庫或是相關的資訊系統模組,可以協助組織在人力盤點與人力配置的工作 上更有效率,或能產生更精準的人才蒐羅,以進行更快的雇用決策(林瑞青,民 90)。

(2)薪資獎勵制度

Salter(1973);Carrol(1987)認為薪資是影響員工工作行為作重要的手段。諸 承明(民 84)指出薪資在企業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純粹的勞務報酬,薪 資同時是企業經營者用以影響及操作員工行為的重要工具。因此他強調企業在設計 薪資方案時,必頇兼顧多元目標、設計理念必頇兼顧多項基本要素。Amabilc 等人 (1996)也相對提出,在由組織層次來鼓勵個人創造力的產出時,報酬及創造力的讚 賞是主要的內容之一,藉由對報酬的期待如分紅(bonus)、能力的被肯定,認定能夠 比一般人做得更好、未來可從事可有趣的工作等方式,創造力將可以有效的增加。

而許多研究也指出,獎勵制度亦是影響組織知識貢獻與分享的重要因素(Goodman and Darr, 1998),進而讓成員願意支持知識管理、參與知識分享與創造(Alavi, 1999;

Davenport et al., 1998)。彭曉珍(民 93)指出在勞退新制下,可能會有許多企業考 慮轉以施行彈性薪資制度為主軸的給付策略,不過實證結果顯示企業目前上停留在 再觀望階段,一來擔心對預期績效無法有正向顯著影響,二來擔心造成勞資關係的 緊張。不過,胡書山(民 91)曾指出不同薪資策略型態,對組織績效有顯著的關 係。但筆者認為,在績效導向的經濟主義下,薪資給付連結到個人績效是大勢之所 趨,變動薪資所佔的比重可能越顯增加。Dessler(1992)曾將獎勵性薪酬計畫依對 象不同,化分為團體獎金與個人獎金,並將激勵期間之長短期分為長期激勵與短期 激勵,包括:生產作業員的獎金、經理與主管獎金、銷售人員獎金、專業研發人員

獎金。Weitzman &Kruse(1990)認為多元獎勵制度,不僅具有管理控制的機能,

同時兼具組織發展的功能。一般而言,因應不同需求的多元獎金制度,在實務上還 有很大的發展空間。Chou and Chen(2002)曾針對組織情境變項中的獎勵制度、績效 衡量、問題解決方案的特徵、文化、有利溝通/記憶的系統進行量化研究探討,其 中尤以獎勵制度對於組織知識的創造最具有影響力,因為對於組織成員其經驗與知 識的分享貢獻是需要組織大力的支持與鼓勵,方能創造出知識共享的環境。

Robinson 等人(2003)在探討創新擴散的程序時提出,創新之所以能擴散至環境中,

有部份的原因是因為被迫使或鼓勵去採取新技術。迫使的力量可以促進創新相關利 益的溝通,當其財務的誘因相結合時,可以透過扺銷採取創新的成本,來影響創新 相關利益的層次。許永忠(民 90)指出許多歐美先進國家,近來致力推動自助式 餐廳的福利計畫(Cafeteria Benefit plan)讓員工從雇主所提供的各種福利項目中,

選擇並組成自己所喜歡的福利服務。這樣的福利配適服務,更能讓員工真切的體驗 福利措施的益處,促使員工更願意投入工作,激發對企業的認同,有助於員工生產 力的提升,增進企業競爭力的發展。他最後指出員工參與福利、彈性福利制度是未 來發展的趨勢。

(3)績效考核

Spencer & Spencer(1993)於才能評鑑法一書中,指出職能評鑑可以有效預測

Spencer & Spencer(1993)於才能評鑑法一書中,指出職能評鑑可以有效預測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