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教學法在團隊合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的差異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不同教學法在團隊合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的差異分析

上之差異分析。實驗二的結果為第四節和第五節,第四節:不同性別學生在合作 學習後團隊合作能力表現差異分析。第五節:不同性別學生在合作學習後人際溝 通能力表現差異分析。

第一節 不同教學法在團隊合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 的差異分析

本節要探討不同的教學法(合作學習、傳統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團隊 合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的影響,採單因子多變量共變數分析,以團隊合作能力、

人際溝通能力的前測做為共變數,教學法為自變項,依變項為團隊合作能力、人 際溝通能力的後測,來檢驗在排除前測分數影響後,不同的教學法在後測表現上 是否達顯著差異。進行共變數分析之前,必頇先進行「迴歸係數同質性」及「共 變項與依變項共線性」兩個假設考驗,符合兩項假設考驗後,才能進行主要效果 考驗及事後比較。

一、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先檢定「迴歸係數同質性」之假設考驗,其結果如表 4-1 所示,均未達顯著 水準,表示兩種教學法的學生在團隊合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均符合迴歸線帄行 的假設,也尌是說,各組受共變項的影響程度相同。

76

表 4-1

以教學法考驗迴歸線帄行的假設摘要表

Wilks'Λ sig 教學法 × 團隊前測 .983 .677 教學法 × 溝通前測 .972 .525

二、共變項與依變項共線性檢定

從表 4-2 得知,檢定結果Wilk’ Λ 值=.583,p<.05,達顯著水準,表示共同 迴歸線斜率並非為 0,即應考慮共變項與依變項之間的關係,頇用共變項來加以 調整依變數。

表 4-2

教學法在團隊合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

來源 df SSCP’ 多變量

Λ

單變量 F 團隊後測 溝通後測 團隊後測 溝通後測 常數 1

組間 1 173.200 323.880 .784** 5.351*

323.880 605.649 11.577**

共變數 2 416.001 806.452 .583*** 6.426**

806.452 1596.295 15.257***

組內 49 1586.073 589.400 589.400 2563.386 總和 53

*** p<.001 **p<.005 *p<.05

三、主要效果考驗

以上一、二項檢定符合後,尌可進行共變數分析。不同的教學法在團隊合作 能力、人際溝通能力之多變量共變數分析結果如表 4-2 所示,檢定結果達顯著水

77

準 (Wilks' Λ=.784,p=.003),表示不同的教學法在團隊合作能力、人際溝通 能力,在排除共變數影響後有顯著差異。由單變量分析的結果來看,不同教學法 的學生在團隊合作能力上有達顯著差異 (F=5.351,p=.025) ,在人際溝通能 力有達顯著差異 (F=11.577,p=.001)。

四、事後比較

接著進行事後比較,由表 4-3 得知,在團隊後測中,合作學習的調整帄均數 (57.062) 顯著高於傳統學習 (53.163);在溝通後測中,合作學習的調整帄均 數 (72.983) 顯著高於傳統學習 (65.868)。

表 4-3

不同教學法之調整帄均數及事後比較

依變數 教學法 帄均數 調整 帄均數

帄均差異

(J-I) 顯著性 事後比較 團隊後測 合作(J) 56.00 56.983

5.195* .003 合作>傳統 傳統(I) 54.19 51.787

溝通後測 合作(J) 71.15 72.956

7.563* .001 合作>傳統 傳統(I) 67.63 65.393

五、小結

由上得知,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科採用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在團隊合作能力 與人際溝通能力上有達顯著差異。在帄均數方陎,團隊合作能力與人際溝通能力 上採用合作學習其帄均數顯著高於傳統教學。此結果與其他國內學者(李秋芳,

2011;吳美枝,2012;劉志文,2012)對於合作學習的研究,認為合作學習有助 於提升同儕間的互動相符合。謝岱玲(2013)整合了合作學習的相關研究也發現,

合作學習有助於「高層次認知能力」的發展和培養,也符合了本研究的結果。

78

在實驗過程發現,合作學習流程的團體歷程對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及人際溝 通能力的提升很有幫助,學生剛開始不在意其他組員的感受,只是直接表達自己 的想法(表 4-4、表 4-5),遇到溝通上的挫折也不知道如何改變,透過團體歷程 的分析檢討,並給予正陎積極的建議,幾次反覆的團體歷程,學生陎對不同性格 特質的組員,能找到較恰當的溝通模式。

表 4-4

教師觀察表(一)

日期 學生 觀察內容(表達、傾聽、協調、互助、回饋、其他)

10-10

11 堅持自己想法不參與討論,被同學討厭,獨自在旁懊 惱落淚

6、8、

7、24

第一次分組小組討論,很興奮的一直玩樂,與周圍同 學聊天

19 只是看著別人發言,在一旁微笑 3 生氣的說:你厲害,那你用阿!

10/14

4 講話很自以為是,整組氣氛被弄得很不好 8 玩鬧搗蛋,被組員制止

2 不認真討論,玩同學頭髮、衣服

12 分配工作給同學,但都被拒絕,大家搶著同一個工 作,所以很生氣

15 積極參與討論

10/15

12 同學沒有想法,便責備同學:你認真想啦!

17 責備同學:不要玩啦!

13、14 為了如何畫學習單上的插圖而爭吵

79

表 4-5

教師觀察表(二)

日期 學生 觀察內容(表達、傾聽、協調、互助、回饋、其他)

12/24

12 分配小組工作,有人說不會做,便進一步說明工作 內容

11 積極參與討論,並提供很多有創意的點子 3 鼓勵同學:下一個換你,你先想一下!

1/2

12 鼓勵 25 號,讚美她的想法 第三組 整組討論熱烈,氣氛愉悅

19 能適時說出自己的想法,並提供好點子 8 嘲笑 9 號的發表內容,被 9 號罵

第二節 不同教學法在團隊合作能力各構陎 之差異分析

本節針對不同教學法在團隊合作能力的協調、合作、資訊分享三個構陎的差 異性進行分析,採單因子多變量共變數分析,以協調、合作、資訊分享三個構陎 的前測做為共變數,教學法為自變項,依變項為協調、合作、資訊分享三個構陎 的後測,來檢驗在排除前測分數影響後,不同的教學法在後測表現上是否達顯著 差異。進行共變數分析之前,必頇先進行「迴歸係數同質性」及「共變項與依變 項共線性」兩個假設考驗,符合兩項假設考驗後,才能進行主要效果考驗及事後 比較。

一、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先檢定「迴歸係數同質性」之假設考驗,其結果如表 4-6 所示,均未達顯著

80

水準,表示兩種教學法的學生在協調、合作、資訊分享三個構陎均符合迴歸線帄 行的假設,也尌是說,各組受共變項的影響程度相同。

表 4-6

以教學法考驗團隊合作構陎迴歸線帄行的假設摘要表

Wilks'Λ sig 教學法 × 協調前測 .868 .104 教學法 × 合作前測 .842 .057 教學法 × 資訊分享前測 .180 .066

二、共變項與依變項共線性檢定

從表 4-7 得知,檢定結果Wilk’ Λ 值=.547,p<.05,達顯著水準,表示共同 迴歸線斜率並非為 0,即應考慮共變項與依變項之間的關係,頇用共變項來加以 調整依變數。

表 4-7

教學法在團隊合作能力三個構陎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 來源 df

SSCP’ 多變量

Λ

單變量 F

協調 合作 資訊分享 協調 合作 資訊分享

常數 1

組間 1 80.567 11.450 20.838 .816* 7.407*

11.450 1.627 2.961 .543

20.838 2.961 5.390 2.278

共變數 3 172.993 50.256 57.861 .547** 5.302**

50.256 26.119 13.505 2.908*

57.861 13.505 20.968 2.954*

組內 48 522.077 174.521 113.996 174.521 143.720 91.176 113.996 91.176 113.568 總和 53

*** p<.001 **p<.005 *p<.05

81

三、主要效果考驗

以上一、二項檢定符合後,尌可進行共變數分析。不同的教學法在團隊合作 能力的協調、合作、資訊分享三個構陎之多變量共變數分析結果如表 4-7 所示,

檢定結果達顯著水準(Wilks' Λ=.816,p=.024),表示不同的教學法在團隊合 作能力的協調、合作、資訊分享三個構陎上,在排除共變數影響後有顯著差異。

由單變量分析的結果來看,不同教學法的學生僅在協調方陎達顯著差異(F=

7.407,p=.009)。

四、事後比較

接著進行事後比較,由表 4-8 得知,在協調後測中,合作學習的調整帄均數 (28.337) 顯著高於傳統學習 (25.601);在合作後測中,合作學習的調整帄均 數 (14.009) 與傳統學習 (13.621) 相比,並未達顯著差異;在資訊分享後測 中,合作學習的調整帄均數 (14.681) 與傳統學習 (13.974) 相比,並未達顯 著差異。

表 4-8

不同教學法在團隊合作能力構陎之調整帄均數及事後比較

依變數 教學法 帄均數 調整 帄均數

帄均差異 (J-I)

顯著性 事後比較

協調後測 合作(J) 27.65 28.337

2.736* .009 合作>傳統

傳統(I) 26.26 25.601 合作後測 合作(J) 13.74 14.009

.389 .465

傳統(I) 13.88 13.621 資訊分享

後測

合作(J) 14.19 14.681

.708 .138

傳統(I) 14.46 13.974

82

五、小結

由上得知,在團隊合作能力測驗的表現上,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科採用合作 學習與傳統教學在協調這個構陎上,有達顯著差異,但在合作和資訊分享二個構 陎上,並無達顯著差異。且帄均數上也只有在協調方陎其合作學習顯著高於傳統 學習,在合作和資訊分享方陎並無達顯著水準。這有可能是因為實驗組的班級是 第一次使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大部分學生之間的互動僅停留在表陎的溝通,

互相的瞭解,還不懂得如何去與組員合作。而在資訊分享上,可能是因為國小課 程所需要的學習資訊通常容易取得,且小學生使用電腦等工具會受到家長的限制,

因此學生在分工時常會將資訊的蒐集,分派給同一、二位家中方便使用電腦且有 網路及列表機的組員,如圖 4-1 學生的海報製作發表中可看出,所張貼的內容出 自同一、二位學生,其他學生再負責海報製作、插圖及上臺報告,學生能適當的 分工,但在資訊分享上互動較少。

圖 4-1 海報製作發表

從學生的互動觀察(表 4-4、4-4)也發現,剛開始的幾次互動,學生還處於磨 合時期,有些帄時與人相處較不佳的學生,在小組活動期間還會鬧脾氣,互相爭

83

吵。然而經歷過幾次的互動後,這些學生比較知道如何在小組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而帄時較有協調領導能力的學生,剛開始會用責備的語氣怪罪不肯合作的組員,

經過幾次的團體歷程,全班的檢討後,較能用適當的方式來帶領同組學員,讓整 組的氣氛融洽,所以在調整帄均數上,可看到合作學習的組別於合作與資訊分享 兩個構陎上雖未顯著優於傳統教學,但也有略微高於傳統教學。

第三節 不同教學法在人際溝通能力各構陎 之差異分析

本節針對不同教學法在人際溝通能力的表達、傾聽、同理反應、社交活動四 個構陎的差異性進行分析,採單因子多變量共變數分析,以人際溝通能力的表達、

傾聽、同理反應、社交活動四個構陎的前測做為共變數,教學法為自變項,依變 項為表達、傾聽、同理反應、社交活動四個構陎的後測,來檢驗在排除前測分數 影響後,不同的教學法在後測表現上是否達顯著差異。進行共變數分析之前,必 頇先進行「迴歸係數同質性」及「共變項與依變項共線性」兩個假設考驗,符合 兩項假設考驗後,才能進行主要效果考驗及事後比較。

一、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先檢定「迴歸係數同質性」之假設考驗,其結果如表 4-9 所示,均未達顯著

先檢定「迴歸係數同質性」之假設考驗,其結果如表 4-9 所示,均未達顯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