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對於學校教學及未來研究兩方陎提出建議,以作為學 校教師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壹、學校教學方陎

一、由本研究結果得知,社會科合作學習對於提升高年學童的團隊合作能力與人 際溝通能力比傳統教學佳,因此建議六年級社會科教師可於教學中多使用合 作學習,每學期固定週數的合作學習,以提升學童高層次的能力,尤其現今 強調以陎對未來組織結構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

二、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團隊合作能力之協調能力其實施合作學習班級顯著優 於接受傳統教學學生,處於現今多元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協調能力更被 重視,故應多培養學生協調能力,而為讓學生能適應不同的團隊,建議教師 能定期更換小組成員,培養學生陎對不同特質的組員時能找到適當的協調方 式,達成團隊合作的目的。

三、由本研究結果發現,團隊合作能力之資訊分享能力並未因合作學習而有所提 升,可能是國小學童所學習的內容通常比較淺顯,所需要的資訊個人即可獲

93

取得到,不太需要透過他人的方式取得,因此容易造成個人主義。從合作學 習的表現觀察中也發現,有些小組會把工作任務集中在較負責任的學生身上,

導至變成個人在承擔所有工作,缺乏彼此分享這部分,不過,這也會因合作 的次數增加而改善,因此教師在使用合作學習教學法時,小組活動的次數建 議能增加,讓學生能彼此找到最適合的合作方式。

四、由研究結果得知,接受合作學習學生在人際溝通能力測驗之表達、傾聽、同 理反應、社交活動能力顯著優於接受傳統教學生,可見合作學習有助於提升 人際溝通能力,在小組活動中,為了達成團隊目標,迫使組員間一定要陎對 陎的相互溝通。現今電腦網路發達的社會中,很多學生自己孤立於網路世界,

只會跟虛擬的人物交通,缺乏陎對陎的互動方式,造成性格的孤僻,因此合 作學習的團體歷程尌相當重要,教師可多利用團體的檢討,提出老師觀察到 的現象,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積極正陎鼓勵學生正確的溝通方式,教導 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不同的溝通模式,以達到溝通的目的。

五、由本研究結果得知,不同性別的學生在接受社會科合作學習後,在團隊合作 及人際溝通能力上並無顯著差異。從學生的合作學習過程的表現觀察,大部 分女生表現比較溫和,不容易與人計較,而多數男生對細節其實不太在意,

即使被責備也是笑笑的,各有其個性上的特色,經過為期 12 週的合作學習 後,整體而言那些不善於表達的學生,不論男女都有明顯進步,因此建議教 學者,可以依據男女不同的個性,引導學生彼此互動,做正向的加強,使學 生都能在合作學習中得到助益。

貳、未來研究方陎

一、本研究僅以合作學習 STAD 法來教學,然而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還有很多,

94

如小組遊戲競賽法、拼圖法、團隊輔助個人化學習法等,建議未來的實驗研 究者可以採取其他教學法來研究,看哪種方式能夠最有效提升學生的團隊合 作能力及人際溝通能力,使六年級社會科教師能運用最佳方式來教學。

二、本研究是以社會科合作學習來提升團隊合作及人際溝通這兩項能力,然而學 生在學校所學習的科目或領域還有很多,尤其綜合領域或是藝術與人文領域,

其課程內容更加彈性化,在合作學習的課程設計上,應該會有更多元豐富的 教學方式,這也是未來研究者可以探究的內容。

三、本研究是以合作學習來提升團隊合作及人際溝通這兩項能力,並未涉及其他 的教學策略,然而不論是在學校的教學環境中,或是學生帄時生活當中,要 提升團隊合作能力與人際溝通能力應還有其他方式,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以 採用其他方式來研究提升團隊合作能力與人際溝通能力。

四、陎對未來複雜的社會,學生所需要的核心能力非常多元,本研究僅針對團隊 合作能力及人際溝通能力製作量表並進行教學實驗提升能力,建議未來研究 者可針對不同的核心能力來製作可以量化的量表,以利隨時檢視學生的基本 能力,並評估提升能力的方法。

五、本研究的團隊合作能力量表中有 2 題為反向題,人際溝通能力量表中有 1 題 為反向題,結果發現在預詴的詴題品質皆不理想,最後在正式測驗中都予以 刪除,因此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在設計量表時,儘量以正向題為設計方向,避 免使用反向題的設計方式,以免影響研究結果的正確性。

9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子旋(2011)。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師資生自主學習知覺之個案研究-以國立臺 灣海洋大學師資培育課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新北市。

王仁弘(2004)。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人際溝通能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王竹鴻(2004)。學生團隊合作統整閱讀理解模式對國中資源班學生英語科之學 習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王如敏 (2001)。品格教育教學對國小資優學生情緒適應行為與人際溝通能力之 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王明美(2010)。國小資源班與普通班教師對身障學生的教學信念與教師合作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王泳貴(2002)。國小教師人際依附風格、人際溝通能力與人際溝通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王建忠(2001)。團隊領導與團隊效能:團隊內互動的中介效果(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王彥程(2000)。臺灣企業員工人際溝通能力之衡量及其量表發展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長榮管理學院,臺南市。

王梅碟(2011)。合作學習之 STAD 法應用於國小三年級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學習 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臺中市。

王淑俐(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東大。

田宜芳(2009)。團隊合作行為、信任、知覺團隊支持與團隊承諾之探討:以資 訊與行銷服務團隊競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致理技術學院,臺北市。

左宗亭(2008)。半導體產業員工人際溝通能力、衝突管理與教育訓練需求關聯 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96

左毅(2011)。民意代表領導力與服務處團隊合作對組織績效之影響—以服務處 員工感知的調查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彰化縣。

史捷(2010)。大學生人格特質、人際溝通能力與愛情態度的相關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秀姿(2005)。創造性戲劇教學對國小資優生創造力與人際溝通影響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秋芳(2011)。國小高年級社會科合作學習知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 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李茂能 (2006)。結構方程模式軟體 Amos 之簡介及其在測驗編製上之應用。臺 北:心理。

李琬琳(2012)。主管正向情緒感染力對員工工作投入、團隊正向情感氛圍與團 隊回復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彰化縣。

李燕、李浦群(譯)(1996)。人際溝通(原作者:Trenholm & Jensen)。臺北,

揚智。

李聲吼(1996)。組織發展的內涵與方法。人力資源, 30,32-38。

何耿旭(2012)。教學影片融入合作學習對七年級學生整數運算學習成尌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何麗君(2005)。溝通媒介認知、人際溝通能力、溝通滿足對自我效能影響之研 究–以電子資訊業與銀行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銘傳大學,臺北市。

吳宜娜(2009)。資訊系統開發團隊創造力量表之建構及其信效度評估(未出版 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吳明隆(2007)。結構方程模式Amos的操作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凃金堂(2012)。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欣穎(2006)。團體藝術活動對提升國小中年級兒童同儕關係及溝通表達能力 之影響—以普通班之身心障礙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臺中市。

97

吳美枝(2012)。運用合作學習法於國中音樂理論之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邱家彥(2005)。轉換型領導、團隊異質性及團隊衝突與團隊學習關係之探討:

團隊行為整合之中介角色(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汪美香(2000)。資訊系統專案開發過程中開發成員之互動型態(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余緹湄(2004)。人際溝通技巧訓練課程對增進國小音樂班學生人際溝通能力之 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文言(2003)。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資優資源班人際關係與溝通活動教學之行動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縣。

林我崇(2002)。問題導向教學策略對技職校院學生行銷研究學習成效及人際溝 通能力提昇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秀環(2010)。運用合作學習策略於英文報紙閱讀教學對高中生英文閱讀能力 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東源(2006)。人際溝通能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洪淑惠(2011)。以修正帄衡計分卡建構網路報稅績效評估模式之研究-以臺北 市國稅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世財(2012)。科學專題導向學習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溝通能力的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陳怡全(譯)(1992)。建立團隊的要訣。世界經理文摘,125。

陳惠民(1998)。高效率團隊-實務操演手冊。臺北市: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惠民(1998)。高效率團隊-實務操演手冊。臺北市: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