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史料證據的教材教法

第一節 以史料證據為中心的單元教材設計

教學中再造歷史形象的過程最根本的條件就是歷史材料,如果教師沒有掌握 豐富的、真實的歷史材料,不管如何運用教學方法也是不行的。5歷史教育能否 達到預期的目標,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是教師如何設計教材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以 史料證據為核心的教材設計,很重要的一點是應用大量史料藉此來凸顯所有歷史 敘述都是建立在證據之上。一方面,應於同一事件同時列舉數份觀點相似或相衝 突的史料,訓練學生對多種史料做判讀、比較、揀選,一方面在思考問題上,應 注意環繞史料的解讀以及史料與現象間的連結,尤其是「為什麼你如此認為」或

「請解釋你選擇此答案的原因」的問法。6 歸納相關研究可以發現,在進行史料 證據教學時應注意下列事項:7

5 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1989),頁 61。

6 劉靜貞,〈歷史書寫的可能途徑──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人物表現〉《史學與文獻》(台北:

學生書局,1998 年),頁 33。

7 吳翎君,〈「神入」歷史與觀點陳述──引導學童歷史思維的教學方法初探〉《花蓮師院學報》,

第 17 期,民 92,頁 139;吳翎君,〈學童歷史思維的教學方法初探〉,《花蓮師院學報》,第 15 期,民 91,頁 88;黃綉媛,〈培養歷史思考能力的教學策略〉《中學教育學報》,第 4 期,民 96,

頁 169、172;陳盈安,《史料教學在國中社會領域的課程設計運作與考察》,花蓮教育大學鄉土 史研究所,民 96,頁 13-23。

1. 提供充分史料作為問題探究的線索與證據。

2. 訓練學生援引史料去解答問題。

3. 採取以史料為基礎的論題式探討,透過問題探究的過程讓學生進行批 判、辯證、推理的思考練習,以習得理解、解釋與研究歷史的能力。

4. 應多提出爭議性的歷史課題,以及代表不同立場、觀點的史料。

5. 對於立場互異的看法和爭議,採行類似「議題中心」(Issuces-centered Approach)教學法,將有助於學習者整理和歸納正反立場的相關因素。

6. 隨著科技的進步,視聽媒體的運用也應該納入歷史教學的教材之中。

另一方面,此教學設計強調學生透過史料進行探究的過程,因此教材設計應 著重學生在此過程中的經驗,賦予學生自由、創造的機會,產生各色各樣的學習 結果。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牽涉許多經濟學概念,是這一個單元最困難的地方,但是 對高一學生來說,經濟學專業知識不是單元教學的重點,政府如何因應不同局勢 採取的振興經濟方案政策才是影響台灣經濟走向的重要因素,所以,各個不同時 期經濟政策的改變是不可或缺的歷史基礎知識。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的範疇內較無 明顯爭議性的議題,但是仍然可以透過多樣化的史料證據讓學生嘗試建構歷史圖 像,並對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忽略的課題做進一步的主題探討。此外,本單元的 教材設計強調情意目標的領會,希望透過對歷史情境的想像,了解面臨挑戰與困 境時,台灣人民用甚麼樣的精神度過難關,開創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因此,研 究者將應用文獻、圖片、歌曲等類型的史料讓學生對時代背景及前人的努力有更 多的體會,以達到歷史理解的目的。

壹、教科書內容研究

教科書是按照教學大綱編寫的教學用書,體現了課程的基本內容,因而是教 師與學生展開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工具,在學校的歷史教學中,教科書的功能與

作用是重要的。因此,在開始進行教學之前,教師必須研究教材內容,掌握教學 重點,設計系統性的知識教學,並引導學生做較深入的思考。因此,教師在做教 材設計時,有幾個項目必須注意:8

1. 這個教學單元的基礎知識是甚麼?應如何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活動?

2. 應如何透過講授歷史知識將情意目標潛移默化的傳達給學生?

3. 教材重點為何?該如何突出這一教學單元的教材重點?

4. 教材的困難點在哪裡?該如何突破?如果它本身只是困難點不是重點的 話,該如何在節省教學時間的情況下突破它?

5. 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智能?

6. 如何安排課程,教材才能更有系統性和邏輯性?

7. 在哪些地方應適當地補充教材?哪些地方可以酌量精簡?

在掌握了這些要點之後,開始將教學單元的基礎知識編輯程一套有系統的教學方 式。以下便先從教科書重點分析開始:

一、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礎

(一)台灣的經濟奇蹟 從半農半工的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經濟快速成長;

失業率及低;所得分配較其他開發中國家平均等

(二)經濟發展的有利基礎 1.承襲日本殖民統治的遺產 2.美國的經濟與軍事援助 3.政府適當的經濟策略 4.中國大陸資金與人才的挹注 5.民風積極進取且人力資源質優價廉

(三)朝野同心協力

二、經濟重整期的起死回生措施

(一)重整期的經濟 嚴重通貨膨脹,民生困苦,政府漸次穩定金融秩序,並推 動土地改革、經濟建設計畫

(二)土地改革 民國 38 年開始陸續實施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

8 參考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1988),頁 213-222。

(三)經濟計畫 1.時間:民國 40 年代

五、全球化時代台灣經濟發展的挑戰

(一)出口擴張的新挑戰 出口擴張仍為主要方向,但國內外情勢已發生根本改變

(二)海外市場的開拓 1.挑戰:來自美國的經貿制裁、開發中國家的挑戰、產業 外移導致的危機、大陸改革開放後帶來的威脅等 2.因應:設法尋覓替代市場

(三)科技產品的研發 集中資源選擇適當項目發展巧而精的科技產業

時序觀念是歷史學科的特點,歷史知識的形成必須按照時序排列才能掌控其 因果關係,只有系統性的講授歷史才能使學生在具體了解歷史發展過程基礎上,

了解社會發展的規律。9一般而言,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論述多數會依照政府的 經濟發展政策,從民國 42 年開始,將其分為「第一次進口替代」、「出口擴張」、

「第二次進口替代」、「產業升級」、「經濟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等五個時期。

泰宇版將幣制改革、土地改革與第一次進口替代政策整合為「經濟重整期」,出 口擴張與第二次進口替代政策的發展整合為「經濟起飛期」,產業升級的高科技 發展方向與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政策合併為「經濟開放期」。教材組織的第 一原則,便是適合於學習和閱讀,10 重整期、起飛期、開放期等名詞雖然可以 讓人對台灣戰後經濟發展趨勢一目瞭然,但是卻無法反映這些時期政府對經濟困 境採取的因應措施。為讓學生可以更快速掌握不同階段的經濟發展特色,且配合 其他版本的編寫方式,研究者在敘事時會加強政府在「第一次進口替代」、「出口 擴張」、「第二次進口替代」、「產業升級」、「國際化、自由化、制度化」等不同階 段政策調整的背景原因、結果及影響。

貳、結合史料的單元教材設計

9 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1989),頁 81。

10 李緒武,《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民 81),頁 125。

除教科書之外,教師可採用的教材包含面向相當廣。所謂教學材料,是根據 一定的教學目標來組織的,呈現了一定的教學內容,以供教師展開講述、闡釋、

演示等活動和學生展開閱讀、視聽、操作等活動,凡是承載教學內容和信息的物 化材料,都可以視為教材,甚至把教具也包含在教材的概念之中。所以,歷史教 材的種類是多樣性的,包含了歷史教科書、教學參考書、學生練習手冊、歷史的 文獻資料、當代的歷史著述及讀物、文學作品等等以文字材料為特徵的教材;另 外像圖像、實物、影片、音樂等等以形象化材料為特徵的非文字類教材。11 在這 麼多種類型的教材中,教科書是其中最常被教師使用的一種教材,但是過於依賴 教科書的教學容易僵化,因此,教師必須在教學進行前蒐集與單元教學相關的資 料作為教學資源以充實教材內容,多樣化史料便是教師進行教材設計的良好素 材。

就教學方法而言,雖然「九五暫綱」指出可運用多媒體教學法提高學生的學 習興趣,以小組討論法進行主題探究,但是不管運用甚麼樣的教學方法,講述法 是歷史科必然會使用到的教學方法,因為歷史解釋不論如何都無法擺脫敘事的形 式。敘事(Narrative)結構和組織在教與學中負擔極重要的角色,掌握敘事的開 始、中段和結束,並思考事件的布局、角色、性格和解決途徑,均有助於學生的 歷史思考。在學生對事件和現象、經過有所了解之後,才有能力發展歷史人物的 動機(行為的理由)及背後的原因(事情為何發生)等進一步的概念。12 因此,

教師對教科書內容進行深入了解,並與相關史料進行教材整合,完成一個具有明 確歷史發展脈絡的教材設計,先以敘事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再經由主題討論引導 學生思考,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夠更有效啟發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

以下,研究者將從泰宇版的分期方式經濟重整期、經濟起飛期、經濟開放期、

全球化時代台灣經濟發展的挑戰等四個部分,做進一步的單元教材設計說明。

一、經濟重整期

11 于友西,《歷史學科教育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02),頁 139-141。

12 吳翎君,〈學童歷史思維的教學方法初探〉《花蓮師院學報》,第 15 期,2002.11,頁 91、92。

經濟重整期主要說明戰後台灣經濟陷入嚴重通貨膨脹的情況,政府透過幣制 改革穩定混亂的金融秩序,以土地改革改善農民的生活,然後開始第一次進口替

經濟重整期主要說明戰後台灣經濟陷入嚴重通貨膨脹的情況,政府透過幣制 改革穩定混亂的金融秩序,以土地改革改善農民的生活,然後開始第一次進口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