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

史料應用的核心能力,是近幾年才被重視的歷史教學目標,所以國內以「史 料證據」應用於歷史教學為主題的研究並不多見,以下僅就目前以出版或發表的 專書、期刊與博碩士論文三方面,進行相關研究回顧討論。

壹、 專書

張元在所著《談歷史 話教學》3中,認為高中歷史教學應該奠基於國中的 基礎再往上延伸,讓學生進一步發展歷史思維能力,而「史料證據」的應用是訓 練學生思考能力很好的媒介。他在書中以虛構的人物情節,透過幾位學生與歷史 教師的對話,以中國史前時代的考古發現、遠古的神話傳說、匈奴與漢朝之間的 和戰、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及西晉時期的歷史圖像等主題,談論如何透過史料 的應用,使學生了解如何透過史料的解讀形成歷史,並介紹不少可參考的資料,

提供現職教師很好的歷史教學參考。但是,這種蘇格拉底式的討論教學是一種理 想化的教學模式,在有充足的討論時間,學生對歷史科有充分興趣及擁有良好基 礎知識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進行;對絕大部分教學時間有限、學生個別差異大的教 學現場,這種教學設計未免陳義過高,誠如作者在序言中提到,這是他拋磚引玉 之作,實際教學仍需要更嚴謹的研究。

陳冠華《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4一書是她的碩士論文《英國近三十年歷 史教育改革之探討》5的濃縮版,主要是針對 1960 年代以來英國歷史教育改革發 生的背景、歷程及改革成果做系統性的整理介紹。這當中最顯著的變化便是對「歷 史課該教些甚麼」有不同的看法──由強調背誦知識的傳統教學方法及測驗方式 改變為強調歷史學研究方法及相關能力的培養。改革後的歷史科教學重心放在發 展學生對歷史探究方法的理解,將各種史料引入課堂中,使學生從歷史證據中建 構過去,並且認為歷史教材的編寫應注重與學生現實生活較能產生關聯的部分。

3 張元,《談歷史 話教學》,台北:三民,民 87。

4 陳冠華,《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台北:龍騰,民 90。

5 陳冠華,《英國近三十年歷史教育改革之探討》,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 86。

陳冠華對英國歷史教育改革的研究雖可提供國內歷史教師教學參考,然而英國經 驗是否適用於台灣,這是研究中所未觸及的部份。以課程內容的選取而言,台灣 地區高中歷史課程內容包含台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範圍極為廣泛,其中,中 國史又特別強調政治史的重要性,若只選擇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部分,似乎過 於片面。這牽涉到了「學生該學到哪些東西?」就目前高中歷史教材編寫而言,

顯然還是與英國歷史教育改革的目標差距甚遠,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如何運用 屬於我們的教材教法,達成教學目標,才是我們努力以付的目的。

貳、 期刊論文

有關史料證據與歷史教學的研究文章,主要是由現職歷史教師個人所做的實 驗報告與心得分享,例如:台中一中歷史教師許全義發表了〈史料證據與課堂〉

6一文,翻譯英國學者的相關看法,認為應該教導學童學會史學家的態度與方法,

以達到思考訓練的目的;林永欽〈史料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7便舉了許多 教學實例可供參考;陳冠華〈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初探〉8則是以高中歷史教 學角度出發,深入討論史料應用的層次性問題;張元教授〈寄自疆場的家書─高 中歷史課後作業的研究〉9一文以漢武帝伐匈奴為主題設計一堂史料教學課程,

提供《史記》中李陵伐匈奴的資料,讓學生透過家書寫作的方式「神入」10歷史,

訓練歷史理解能力;唐遠華〈史料教學對歷史思維能力發展的嘗試─一個對「寄 自疆場家書」作業設計之教學回應〉一文11,是針對張元教授〈寄自疆場的家書

─高中歷史課後作業的研究〉所做的教學實務回應等等,皆有助於國、高中歷史

6 許全義,〈史料證據與課堂〉,《清華歷史教學》,第 13 期,民 91.10,頁 55-80。

7 林永欽,〈史料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清華歷史教學》,第 16 期,民 94.05,頁 42-59。

8 陳冠華,〈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初探〉,《清華歷史教學》,第 16 期,民 94.05,頁 26-41。

9 張元,〈寄自疆場的家書─高中歷史課後作業的研究〉,《清華歷史教學》,第 9 期,民 87.10,

頁 81-99。

10 「神入」不是憑空想像,而是一種對於過去的事件或人物的想法基於相關證據的理解。透過 多元證據和觀點的呈現,對歷史脈絡有完整的了解之後,理解過去人們行動的一種思考訓練。參 考陳盈安,《史料教學在國中社會領域的課程運用與考察》,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 文,民 96,頁 8。

11 唐遠華,〈史料教學對歷史思維能力發展的嘗試─一個對「寄自疆場家書」作業設計之教學回 應〉,《清華歷史教學》,第 9 期,民 87.10,頁 100-104。

教師掌握史料應用於歷史教學的實施要領。然而,史料的範圍極為廣泛,除張元 溝──英國兒童歷史認知的探究(1960’s-1990’s)〉16論述英國教育改革的實證 研究已經證明,歷史學科不若自然學科那麼受到皮亞傑認知發展模式的影響,學

方式來培養學生的「神入」能力,但是對於中學生而言,培養學生歷史思維應該

三國近年來歷史教育改革的重點做一比較,說明史料教學為各國發展重點項目,

應注重探究學習。李氏的研究提供英、美近 50 年來歷史教育改革的方向與重點,

然因內容簡要,僅能提供兩國國家課程標準修訂的核心概念。

關於大陸的歷史教育改革,葉小兵在〈加強學科能力的培養 全面提高學生 素質──談新編高中歷史教學大綱中有關能力培養的論述〉23一文中,簡要說明 大陸 1996 年《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培養的 規定,內容重點是在認識歷史的表述方法,處理史料,闡述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並且運用學科方法解決歷史學習問題。其中關於運用史料能力的部分,大綱中規 定不同年級有不同層次的要求,高一對中國近現代史教學「能做出比較正確的解 釋」,高二對世界近現代史「進行分析和說明」,高三對中國古代史「分析其中所 反映的立場、觀點、並做出正確的解釋」。此外,臧嶸〈面向 21 世紀的全日制普 通高中歷史教學大綱的編寫原則和特點〉24、張桂芳〈歷史課程觀和歷史教材改 革的主要目標〉25、張顯傳〈新教材 新教法 新設計〉26三篇文章也同樣探討因應 1996 年版歷史教學大綱修訂方向的教學改變。臧嶸的文章主要闡述新課綱的編寫 原則、結構表述特點;張桂芬則明確的說明大陸教改目標在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教學內容有大幅修改,並且改變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盡量多提供圖像資料及視聽 材料吸引學生興趣,提倡討論學習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等等,更重要的是教科書 盡可能少寫現成的結論,必須讓學生以歷史材料為依據立論,向權威觀點質疑;

張顯傳提醒教師勿將已刪去的內容「撿」回來,增加學生的負擔,而是要捉住一 個問題做為中心,給學生觀察歷史的條件與施展才能的機會。雖然這三篇文章都 只是談論教師因應新課綱應該進行的改變,然而仍有其值得思考的論點,尤其是 張顯傳提及「勿將已刪去的內容『撿』回來」這個問題正是目前台灣高中課程改 革所面臨的困境,值得深思。

張顯傳另撰寫〈《歷史課程標準》與新世紀(版)歷史教科書──《歷史課

期,2006 年,頁 61-66。

23 葉小兵,〈加強學科能力的培養 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談新編高中歷史教學大綱中有關能力 培養的論述〉,《歷史教育》,第 5 期,1996 年,頁 22-25。

24 臧嶸,〈面向 21 世紀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歷史教學大綱的編寫原則和特點〉,《歷史教育》,第 2 期,1996 年,頁 25-30。

25 張桂芳,〈歷史課程觀和歷史教材改革的主要目標〉《歷史教育》,第 8 期,2001 年,頁 26-28。

26 張顯傳,〈新教材 新教法 新設計〉,《歷史教育》,第 2 期,1996 年,頁 31-35。

程標準》研究之一〉27與〈《歷史課程標準》與《歷史課程大綱》之比較──《歷

程改革重點,教師是否能夠幫助學生對學習有興趣,進行有意義且真正理解的學 習,如何教導學生運用學科發展出來的認知方法與架構來思考以及解決問題,才 是全球化之後人才培育的急迫處。據此而言,教改真正必須改變的是第一線教師 的教學方法。

另一方面,大陸學者胡瑞琴〈試析歷史教學方式及其轉變〉32一文指出學生 學習方式的轉變關鍵在教師教學方法的轉變,新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在課程設計 時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其次培養學生蒐集資料信息的能力,包含對課本 的分析,教師史料的補充及學生日常經驗所得,透過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使問 題解析建立在豐富的史料基礎上。文章篇幅不長,但點出大陸新課程設計的重要 改變在於初中與高中課程的銜接。初中階段歷史教育重點在培養基本能力,高中 階段則是在初中的基礎上進行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思 維能力的培養,而史料的蒐集與論證的能力,則是初中、高中連續培養的一樣綜 合技能。這一點,可提供作當前台灣高中歷史教育改革的參考,改善國、高中歷 史課程難度差異的懸殊。

田京生、齊渝華在〈歷史形象思維能力培養途徑的教學探索〉中,33則從實 物、照片、圖畫、影視資料等較易引起學生觀察興趣的資料著手,經由問題情境

田京生、齊渝華在〈歷史形象思維能力培養途徑的教學探索〉中,33則從實 物、照片、圖畫、影視資料等較易引起學生觀察興趣的資料著手,經由問題情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