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之教材成效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三節 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之教材成效

實驗結果分為二部份作探討:第一,探討使用以知識結為基礎開發之教材教學與 傳統教材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差異,從實驗組與對照組之前測與後測分數進行分 析;第二,檢驗以知識結為基礎開發之教材是否具有成效,從實驗組的前後測分數進 行分析。

壹、探討使用以知識結為基礎開發之教材教學與傳統教材教學對學生 學習成效的差異

一、指導教材實驗成效

以本研究研發之指導教材進行教學的班級為實驗組,傳統課本教科書上課的班級 為對照組,為避免班級間的不同質影響實驗結果,故以剛考完之數學月考成績為起點 行為測驗分數,進行共變數分析,表 4-2 為受試者前測分數的描述性統計。

表 4-2 全體受試者前測平均分數表

組別 個數 前測平均分數 前測標準差 實驗組 34 85.38 12.51 對照組 34 73.32 12.49

表 4-3 受試者起點行為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表

來源 型Ⅲ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別*起點行為分數 44.10 1 44.10 0.499 0.483 誤差 5659.10 64 88.42

表 4-4 前測分數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檢定摘要表

來源 型Ⅲ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別 760.94 1 760.94 8.673 0.004**

誤差 5703.20 65 87.742 **表 p<.01

表 4-5 前測分數調整後的平均數摘要表

組別 調整後的平均數 平均數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實驗組 82.85

控制組 75.86

6.99 2.38 0.004

本研究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實驗資料,在進行共變數分析之前,先進行「組內迴 歸係數同質性考驗」,以前測分數為依變數,起點行為測驗分數為共變數,組別為固定 因子,檢定結果如表 4-3。

由表 4-3 可發現,F 值=8.673;p=0.483,未達顯著,接受虛無假設,也就是兩組 迴歸線的斜率相同,符合共變數分析中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的假定,繼續進行單因子 共變數分析。

由表 4-4 可發現,在排除起點行為對前測分數的影響後,檢定 F 值=8.673;

p=0.004,達顯著差異,表示受試學生的前測分數因使用不同教材教法而有差異。由表 4-5 可知,實驗組前測分數的平均分數調整後為 82.852 高於對照組的 75.854,在經過 實驗教學後,兩組的前測成績達顯著差異,推得實驗組優於對照組。

二、補救教學實驗成效

根據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結果,按研究補救教學教材進行補救教學的為實驗組,

傳統補救教學方式的為對照組,以前測分數為共變數進行共變數分析,表 4-6 受試者 後測分數的描述性統計。

表 4-6 全體受試者後測平均分數表

組別 個數 後測平均分數 後測標準差 實驗組 34 88.88 10.499 對照組 34 77.24 14.149

表 4-7 受試者前測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表

來源 型Ⅲ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別*起點行為分數 130.458 1 130.458 1.920 0.171 誤差 4348.411 64 67.944

表 4-8 後測分數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檢定摘要表

來源 型Ⅲ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別 95.158 1 95.158 1.381 0.244 誤差 4478.869 65 68.906

表 4-9 後測分數調整後的平均數摘要表

組別 調整後的平均數 平均數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實驗組 84.38

控制組 81.74

2.64 2.241 0.244

本研究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實驗資料,在進行共變數分析之前,先進行「組內迴

歸係數同質性考驗」,以後測分數為依變數,前測分數為共變數,組別為固定因子,檢 定結果如表 4-7。

由表 4-7 可發現,F 值=1.920;p=0.171,未達顯著,接受虛無假設,也就是兩組 迴歸線的斜率相同,符合共變數分析中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的假定,繼續進行單因子 共變數分析。

由表 4-8 可發現,在排除前測分數對後測分數的影響後,檢定 F 值=1.381;

p=0.244,未達顯著差異,表示受試學生的後測分數不會因不同的補救教法而有差異。

由表 4-9 可知,實驗組後測分數的平均分數調整後為 84.38 和對照組的 81.74,相差 2.64 分,未達顯著差異。

推測可能原因如下:

1.對照組的學生,雖然以傳統方式教學,但是前後測均為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

可能造成前測完的對照組學生以為自己是實驗的班級,而產生類似霍桑效應之結 果。

2.經過研究者與對照組老師的訪談後發現,對照組在前測與後測中間,除了進行 一般的補救教學外,老師還另外做了紙筆測驗,也就是平常班級的小考,因此,

對照組學生在第二層的壓力下產生明顯進步,此乃研究者研究期間還必須上課 而所未料之情況。

為了解本研究之補救教學模式是否有效,故進行實驗組的前後測分數相依樣本 t 檢定。

貳、 檢驗以知識結構為基礎開發之教材是否具有成效

以本研究研發之指導教材進行教學的班級為實驗組,將實驗組受試者前測分數與 補救教學後的後測分數進行成對樣本 t 檢定。

表 4-10 實驗組受試者前、後測成績成對樣本檢定表 平均數 標準差 個數 自由度 皮耳森

相關係數 t 統計 P 值 前測 85.38 12.51

後測 88.88 10.499

34 33 0.757 2.477 0.019*

*表 p<.05

由表 4-10 發現,前測平均分數是 85.38,後測平均分數是 88.88,進步 3.5 分,

根據檢定結果,t=2.477;p=0.019 達顯著,拒絕虛無假設,也就是前測分數與後測 分數有顯著差異,經過實驗補救教學後,有明顯進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