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小數的除法教材分析

壹、除法問題之相關研究

在除法問題的研究取向上,大多專注在探討問題之整體因素,分為問題結構的取 向和問題轉換成數學式子的取向(邱瑤瑢,2005):

一、問題結構的取向

(一)問題結構

包含問題的表面特質及數學結構,如題目的字數、問句的位置及關鍵字或線索字 等。

(二)各類型乘除問題的結構分析

以下所蒐集的文獻包含乘除的文獻,因為除法的程序性知識也包含了乘法的概念 性知識,而另一方面部分研究學者雖只探究除法知識部份,但大多數學者兼看乘和除 兩種知識(Bell,Fischbein & Greer,1984;林碧珍,1991;林原宏,1994)。

二、問題轉換成數學式子的取向

在研究如何將題目的文字敘述轉換成數學式子,問題的難度乃根據轉換步驟的多 少及難易來決定。Greer(1897)指出兒童對文字題選擇運算的依據是:

(一)找出數字相加。

(二)亂猜運算符號。

(三)決定答案的大小,變大則用加法或乘法,變小則用減法或除法。

(四)找出關鍵字再選擇運算。

(五)觀察數字是否接近,如果兩數接近,則用加法或減法,如果兩數相差較大,則 用除法。

根據本研究目的,將相關之乘除問題研究整理如表 2-2: Fischbein

& Greer

(1984)

Fischbein, Deri

& Marino

(1985)

影響乘除解題因素的 相關研究

提出乘除的「暗隱模式」(implicit models)的假設,認為 學生對乘除的直覺想法影響他們解題策略的選擇,其中學生 乘法的直覺模式是與累加的假設連結,而除法包括等分和包 含兩種直覺模式,且認為「除法會使結果變小」

綜合上述,本研究單元「小數的除法」測驗,一方面主要目標是會整數除以小數 和小數除以小數的計算,另一方面受題數和選擇題之限制,加上研究者的教學經驗,

故文字題誘答選項僅以大數除以小數、以整數為乘數或除數作為偵測受試者是否了解 題意或小數概念是否清楚。

貳、小數的除法相關研究

一、小數的除法問題分析

小數的除法問題,主要包括等分除問題、包含除問題和當量除問題(劉曼麗,

1998)。

(一)等分除是指除數為整數、商為小數的情形,可分成除盡和不能除盡兩類。

例如:「將 20 塊餅乾平分給 16 位小朋友,全部分完,則每位小朋友可以 分到幾塊?」其中因為全部分完的條件限制,使學生必須對所有餅乾進行 分割,而答案從原先整數的表示方式,進一步擴大到小數。

(二)包含除是指除數為小數、商為整數的情形,可分成餘數是 0 和餘數是小數 兩類。例如:「咖啡豆 20 公斤,每 0.4 公斤裝成一袋,共可裝成幾袋?」

學童可能以異單位小數加減的解題經驗為基礎,採用包含除策略,將總量 逐次分解後再計算分的次數,或用分量逐次累積後,在計數累積的次數,

若有剩餘,再繼續分解,直到剩餘的量不足以製成一份為止,而獲得商和 餘數。

(三)當量除可分成單位當量未知和當量數未知。教材通常會分成兩階段來佈題 第一階段先佈成包含除問題「將 2.7 公升的牛奶,每 0.4 公升裝成 1 杯,

最多可倒滿幾杯?還剩多少公升?」等學童得到分成 6 杯剩下 0.3 公升的 答案後,第二階段再佈成給定單位量及分量,使用小數詞描述此分量是單 位量的小數倍的問題(剩下的 0.3 公升相當於是多少杯?)要求學童將餘

數轉為除數的小數倍,最後學童可以合併一、二階段的結果而得到答案。

二、小數的除法錯誤類型之相關研究

從國內外相關研究中發現學生在小數的除法概念表現並不理想。

Chein(1998)的研究指出由於學生缺乏概念性知識,所以分數化小數時,不 知道為什麼是分子除以分母,所以 Hiebert & Wearne(1983)、D'Entremont(1991)

和艾如昀(1994)、劉曼麗(1998)的研究發現學生將分數化成小數時,常犯的 錯誤類型就是「將分子、分母分別放在小數點的前後位置」,比如

20

16 化成小數,

答案易寫成 16.20 或 20.16。

艾如昀(1994)、陳永峰(1998)、劉曼麗(2001)、簡茂發、劉湘川(1993)

的研究提到學生在乘除小數的計算時,會誤用算則而將商的小數點點錯,或是未 點餘數之小數點。其中,劉曼麗(1998)的研究則是發現,學生在處理小數除法 中的餘數,可能犯的錯誤為餘數整數型、餘數小數點錯放位置,最常犯的錯誤是 將餘數的小數點與移位後的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所致。

美國 NAEP(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的報告發現學 生缺乏小數基本概念的理解,有些學生會忽略小數點的存在,而將小數看作整數 來處理(Carpenter,Corbitt,Kepner,Lindquist, & Reys,1983)。因此,常有商 數、餘數沒有點小數點的情況發生。

Bell,Swan & Taylor(1981)的研究中發現,在小數數值的文字題中之換算 策略的選擇,發現學生的迷思概念有:學生認為除法是「大的數除以小的數」和

「a÷b=a b」。Fischbein,Deri & Marino(1985)和陳永峰(1998)的研究也提 出學生在做除法的文字題時,會因數字大小影響,而產生不一樣的列式策略,將 原本是「小數÷大數」的題目列式為「大數÷小數」,並不考慮情境因素。

林軍治(1986)認為小數的運算原理和整數幾乎相同,但學生會因為小數點 的關係而產生學習上的干擾,對於除數小於 1,商比被除數大,學生很難接受這

種事實。簡茂發、劉湘川(1993)的研究提到,學生認為乘法使結果變大,除法 使結果變小。林原宏(1996)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學生會以預期結果量作為 運算符號的依據,使結果量變大就用乘法,使結果量變小就用除法。

周筱亭(1990)的研究指出,我國國小學生在小數計算方面,學生只是模仿 解題程序,卻不了解其意義。

簡茂發、劉湘川(1993)曾進行全國性「國民教育階段學生基本學習成就評 量」,報告中發現,在下列式子中,0.28÷0.15<0.28,3.96÷1.05>3.96,

10.8÷0.8>10.8,9.87÷4>9.87,哪一個是正確的關係,只有 38.1%的學生答對。

顯示出除數為小數時,除數與 1 的大小關係,決定被除數與商的大小關係,概念 並不清楚。

Fischbein,Deri & Marino(1985)的研究中提出「暗隱模式」(implicit models),認為每一種基本算術運算都與一個暗隱(implicit)、下意識

(unconscious)而且源於直覺的模式相連接。所以學生除法的暗隱模式中,認為

「除法會使結果變小」,所以當除數小於 1,商會比被除數大的題目,錯誤率會 大增。

此外,南一版數學第十一冊教師手冊上,提及一種教師須特別注意的錯誤類 型:忘記在缺位上補 0。當進行除法運算時,因為運算過程中可能商數會產生其 中一位數是 0 的情形,學生可能會因為疏忽而忘記添 0,餘數在點小數點時,亦 有同樣的錯誤發生。

茲將相關文獻與本研究分析之錯誤類型對照如下表:

艾如昀(1994)、陳永峰(1998)、劉曼麗(1998,

2001)、簡茂發、劉湘川(1993)

Carpenter,Corbitt,Kepner,Lindquist, & Reys

(1983)

Hiebert & Wearne(1983)、D'Entremont(1991)

和艾如昀(1994)、劉曼麗(1998)

B11 分數換小數時,用分母除以分子 研究者教學經驗(預試分析誘答率 0.02 同 B10)

B12 被除數小餘除數的文字題中,一律用 大數÷小數(不懂題意)

Bell,Swan & Taylor(1981)、Fischbein,Deri &

Marino(1985)和陳永峰(1998)

B13 文字題以整數為除數 林原宏(1996)

Fischbein,Deri & Marino(1985)

B18 不清楚何時該加 1 減 1 或不必加減 研究者教學經驗(預試分析誘答率最高到 0.61)

B19 粗心大意 研究者教學經驗(預試分析誘答率最高到 0.17)

B20 直式除法中,被除數的小數點移位未 與除數相同

劉曼麗(1998)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本研究將利用這些錯誤類型來進行診斷測驗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