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貝氏網路

壹、貝氏網路概述

高健智(2007)在其研究前指出與學習診斷相關研究存在幾個問題:1.概念關聯 圖建立不易,2.錯誤概念推論缺乏驗證,3.補救學習路徑閥值制定缺乏理論支持,4.

受測學生數受限制,5.普遍缺乏對概念認知程度的診斷。但相關研究(郭伯臣、李俊 儀、許雅菱、林文質,2005;許雅菱,2005;高健智,2007)陸續證實了貝氏網路存 在著可依條件變化而動態的變化機率值特性,藉由貝氏網路推論,能有效辨識出學生 的錯誤概念及缺乏之子技能,依此提供受測學生應加強的概念或補救教學路徑,以下 是相關文獻對貝氏網路的介紹:

一、貝氏網路簡介

許雅菱(2005)提到貝氏網路是一個應用十分廣泛的工具,主要以機率圖形模式 的方式呈現,利用機率分佈將特定領域中的不確定性組合成模型。因為貝氏網路是以 非循環有向圖(directed acyclic graph,DAG)為基礎,應用其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

與其相互影響的機率,所以貝氏網路也叫作信念網路(Bayesian belief networks)、 因果關係網路(casual networks)、機率網路(probabilistic networks)或是知識 地圖(knowledge map)(蘇俊和,2002)。

完整的貝氏網路包含兩個部份,分別是節點(node)和連結(link)。在貝氏網路 中,節點對應於有限範圍內的任意變數,在本研究中,節點分為三種,包含子技能

(skill)、錯誤類型(bug)和試題(item)。而節點之間利用有向邊連結,連結之有 無代表節點之間的關係是否為條件相依或條件獨立的情形,沒有連結表示兩節點是條 件獨立。

在貝氏網路中,圖示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機率和統計學上有三個重要

的意義(許雅菱,2005):1.提供較為簡單的方法來表示獨立的假設,2.可以經濟的表 示其聯合機率函數,3.可有效地從觀察中推論。因此,貝氏網路以圖形模式網路呈現 時,有向圖頂點之關係可藉「親屬關係」表示,如下圖,我們稱 S1 為 B1、B2、B3 的 父節點,B1、B2、B3 為 S1 的子節點。

圖 2-3 貝氏網路圖 高健智(2007)將貝氏網路的定義及優點說明如下:

(一)定義

1. 貝氏網路為一建立在條件機率上的圖形網路模式。

2. 貝氏網路是由一群隨機變數當作網路節點所組成的網路。

3. 有關係的任一對網路節點間皆以有方向性的連結或箭號所串聯。

4. 每一個節點均有一個條件機率表,用以說明該節點之父節點對此節點的影響情 形。

5. 網路中不允許有方向性的循環存在。

(二)優點

1. 可以輕易的處理不完整性或具不確定性資料的問題。

2. 允許使用對網路節點之因果關係進行推論。

3. 可結合貝氏統計方法輕易的整合學習診斷。

4. 節點內的機率值可隨時更新。

5. 可結合其他型態的模式,提供一個有效且具有原則性的方法,以避免某些特殊 的例外性資料,造成推論上的誤差。

B1

B2

B3

S1

二、貝氏定理 如下(Jensen, 2001):

)

圖 2-4 多節點貝氏網路結構圖

建立模型的過程如圖2-5所示,分成以下三個步驟:(楊智為,2007)

X1

X3

X2

X4

圖 2- 5 建立貝氏網路模型的流程

(一) 根據研究資料,設立貝氏網路節點及連結

根據所設定的研究資料,進行學科專業知識探討與分析,建立節點與節點之間的 連線關係,其連結需符合該領域資料群體特性及專業知識,組成完整的貝氏網路結構。

(二) 設定模型中,節點的機率分布

計算所有可觀測節點和未觀測節點的先驗機率及條件機率分布。以觀測的資料當 證據,透過貝氏網路推論,獲得所感興趣的未觀測節點後驗機率分布。

(三) 評估後驗機率的正確性

評估模型填入這些資料是否適合,以及這後驗機率對建立模型中所要知道的節點 推論是否正確。

根據以上步驟取得一個完整而且最合適的貝氏網路模型後,便可依據此貝氏網路模型 來進行推論。

本研究將根據相關研究結果,採二元資料輸入值,及動態決斷值選取法(許雅菱,

設定研究資料 建構貝氏網路

驗證貝氏網路模型

設定模型中,節點的 機率分布

觀測 資料

2005;郭伯臣、李俊儀、許雅菱、林文質,2005)來獲得較佳之辨識率。

貳、貝氏網路在教育測驗的應用

許多心理計量的先進均以此統計方法應用於教育評量(Mislevy,1995,1998;

Almond,2003),在國內亦有許多研究將貝氏網路應用在教育測驗上,例如能力指標的 診斷測驗(施淑娟,2006;黃雅鳳,2006)、電腦化適性測驗(李俊儀,2005;林煊昕,

2006)等,顯示貝氏網路應用在教育測驗上有許多優點,而最基本且最主要的應用是

楊智為、劉育隆、

楊晉民、曾彥鈞 (2006)

利用試題順序理論進行電腦化適性測驗後,使用貝氏網路作為 診斷工具。能節省施測題數並保有一定的辨識率。

李俊儀(2005) 以國小數學診斷測驗為例,探討以貝氏網路為基礎的電腦適性 測驗選題策略。

謝典佑(2006) 探討單一貝氏網路模組和多重貝氏網路模組在不同融合演算法 下辨識率的比較,發現多重貝式網路模組於不同融合演算法下 其辨識率確實有大幅的提升,提出此一結果對於建構電腦化適 性測驗系統時有實質上的幫助。

楊智為(2007) 提出後驗機率值輸入SVM分類器的方法,結合多重貝氏網路,

能更加有效的提升辨識率,此一結果對於建構電腦化適性測驗 系統時有實質上的幫助。

高健智(2007) 針對學童在數學分數概念學習,開發出一套以貝氏網路為基礎 的分數學習診斷系統,以診斷出學童在分數學習上的錯誤概念 並提出補救學習路徑。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