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補救教學

壹、補救教學的意義

補救教學(Remedial Instruction)主要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及教學目標,在實施教 學後,針對學習成就較低或學習意願低落的學生,以其他更有效的教學策略來補救,

提升其學習成就的教學方式,以期達到「把每個學生帶上來」與「學習帶著走的能力」

之理念。由於學生具有學習能力的個別差異,以同樣的教材和教法,當然學生的學習 成就也不盡相同,這種現象可能跟學生的智力、能力和學習態度有關。(吳清山、林天

佑、2003;陳漢洲,2007)

郭為藩(1993)在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中提到,補救教學是一種用來協助有學習 困難和障礙的學生的特殊教學方法,首先要實施診斷工作,了解學生的問題與癥結,

對症下藥,再給予適當的安置。

郭生玉(2004)認為補救教學的實施內容,是依據診斷測驗所提供的訊息而定,

診斷測驗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或教學後,用來評量學生的學習困難所在,使用分項的分 數或逐題分析學生的反應,來確定學生在學習時所產生的困難。

貳、補救教學的原則與策略

一、補救教學原則(許天威,1986)

(一) 運用診斷測驗資料設計教學:診斷測驗結果提供教師有關學童的學習 狀況,教師可從資料中得知學童學習困難的所在,再針對學習困難處,

設計補救教學活動。

(二) 教材與教學法的多元性:教師對於整個教學活動與教材,必須做有效 的安排,使整個教學活動有意義。

(三) 個別化:針對不同需求學生,考量其個別差異,選擇最適切的教材教 法。

(四) 教師積極投入:教師投入程度會影響補救教學成效。

(五) 評量方法多元化:診斷評量影響著補救教學的成效。

(六) 持續評量:對補救教學而言,一開始得診斷測驗只是教學的起點,教 師必須在「評量→教學→再評量」的歷程中,持續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

(七) 指導學習:整個補救教學的目標要清楚,逐步進行,隨時透過評量了 解學生學習的狀況,立即獲得回饋。

(八) 早期鑑定:越早診斷出學童的學習困難,補救教學成功的機率也越 大。

二、補救教學的策略(蘇楣雅、林紀慧,2003;洪清一,1993;陳長春,1992;許志 毅,2004)

(一)補救教學要趁早:越早實施成效越好。

(二)補救不忘要輔導:補救同時多要給學生鼓勵與心理建設。

(三)具體實物加圖表:具體到抽象,圖像表徵有助於學童思考解題方式。

(四)因材施教有功勞:針對各種原因,進行不同補救方式。

参、補救教學的模式

目前國內常見的補救教學方式有:1.傳統整班的補救教學,2.導生教學法

(cross-agetutoring)3.同儕教學法(peergroup tutoring)4.個別處方教學法(individually prescribed instrution)5.合作學習法(cooperative learning)6.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 CAI )等。

本研究之教學設計,受限於時間因素,在正式教學過程中,有設計 PPT 輔助教學,

而補救教學則採用傳統整班的教學模式,唯不同的是教學內容係根據電腦化適性診斷 測驗結果,依學生知識結構和專家知識結構所建立之補救教學結構,依序進行補救教 學,而非傳統錯一題教一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