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認知心理學派看同時性媒體使用

一、視聽覺的資訊處理過程

(一)視覺與聽覺系統的定義

雖然過去很多研究,都是將感官形式(modality)分開來單一討論,但毎個人會 產生各種行為與知覺,都是因為受到整合後的感官資源(sensory sources)所影響 (Ghazanfar & Schroeder, 2006)。因此,本文將把重點放置於,視覺(visual)與聽覺 (auditory)感官彼此之間的競合情形。但為何只針對兩項感官進行討論 ? 見表 2-2-1,觀察身邊常見的媒體,顯然與視聽覺有著密切的關連性。斷言之,視覺及 聽覺絕對是媒體與個體之間的兩大感官系統。

表2-2-1 常見媒體與五大感官的關係

類型 名稱 視覺 聽覺 觸覺 味覺 嗅覺 報紙 

平面

雜誌 

廣播 

電波

電視  

網路 網路   ()

():關於網路,也有越來越多的觸覺研究(Kitagawa & Spenc, 2006)被討論著,但不是本文主要討 論的項目。

所有的感官系統中,視覺正是最複雜、高度發展且重要的一種,其促使個體 察覺物理環境中的多端變化,再透過大腦的訊息整合與回饋,產生足以適應環境 的行為。而媒體便是透過銀幕或書面來呈現各式的視覺效果,導致感官經常面臨 著被分割使用的情形,展開不只一項任務的執行過程(Schmitt, Anderson & Collins, 1999)。以國內新聞內容為例,包含了主要新聞內容的文字概要、左方跑馬燈、下 方跑馬燈、地方電視服務網提供的上方跑馬燈等,似乎是給了閱聽人一個包羅萬 項的視覺挑戰。

聽覺,除了隨時接收來自外界的聲音之外,人們還經常透過耳朵替眼睛指出 正確方向,甚至是當視覺感官已經無暇停止之時,聽覺也可以代替理解其他訊息 來源的內容 (游恆山譯,2004) 。對於媒體而言,聽覺的形式非常多樣化,包含 說話、歌唱、音樂、聲響等。

至此了解,視覺與聽覺其實是在多重感官(multi-modalities)的型態下交互合 用,並非各自獨立運作的感官條件;例如上網和電視都分別符合此種類型,且因 應使用媒體時的差異狀況,其所主要使用的感官會有所不同,像是一位邊寫功課 邊打開電視的學生,就是正在「聽」電視而非看電視。

至於同時性媒體使用之情形,就是更複雜的多重感官。Gyselinck等學者(2008) 曾經提到:「在新科技林立且快速發展的今日,生活中有關多媒體系統(multimedia

system)的型態也漸漸增加甚至產生許多的問題,尤其是從教育領域出發的學者,

都積極探討多媒體系統如何被個體優化學習」。這裡的多媒體系統,不太像是前面 所稱的多元媒體,如電視或網路等;多媒體系統被認知心理學派定義為,一個整 合多種類型訊息的系統,包含了文字訊息(verbal information)、圖像訊息(pictorial information)、聲音訊息(sound information),即所有的訊息來源都與視聽覺感官緊 密相關。因此,有必要從根本的理論基礎出發,解釋視聽覺資訊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過程(Gardner,2008)。

(二)視聽覺的資訊處理過程

早期關於訊息處理的原始標準理論,是由Atkinson 與 Shiffrin(1968;轉引自 陳學志等譯,2004)提出,該理論規劃了一個可以遵行的模型:個體在處理訊息 來源時,首先面臨外在環境刺激的輸入(environmentel input),且每一種不同形式的 刺激會由專門的感官登錄(sensory registers),隨後被送往短期記憶(short-term store) 進行控制處理(control processess),並與長期記憶(long-term store)保持傳送或提取的 來往關係。此外,在這一塊領域上的認知理論,對人類資訊處理的過程,總是抱 著比較悲觀的想法,基本假設「個體的處理系統具有嚴格的限制」,因為有限的能 力,導致我們無法應付超過負荷的同時性刺激(Broadbent, 1958; Deutsch & Deutsch, 1963; Atkinson & Shiffrin, 1971; Lachter, Forster & Ruthruff, 2004; Moore, Burton &

Myers, 2004;轉引自 Gardner, 2008)。

1.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

只是,經過四十多年的演變,今日討論的訊息處理過程,似乎不再只是透過 該標準理論行徑般的簡單。「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簡稱WM)」-過去普遍 被稱為短期記憶-的概念被持續熱烈討論著。簡單定義為,是在複誦(rehearsal)、

編碼(coding)、選擇(decision)、提取策略(retrieval strategies)的過程中,所發生具有 複雜性能的認知活動,如語言處理和視覺思維 (Baddeley & Hitch, 1974;轉引自 Gyselinck et. al, 2008)。換言之,其經常與所歷經任務之訊息,有著短暫儲存且具 操弄性的關連(Baddeley, 1998; Wheeler & Treisman, 2002)。

有別於過去僅強調容量小、時間短的研究發現,Baddeley(1986;轉引自李玉 琇,2000)強調這一部份的記憶,才是執行許多基本認知的地方。也有學者(Gyselinck, Jamet & Dubois, 2008)回應,無論是想探討個體在閱讀、聆聽文字,或者是個體在 欣賞圖片等行為,都先必須了解工作記憶與該記憶本身的能力限制。畢竟,工作 記憶是感官登入後的第一處理站,當感官登入系統感受到大量的同時性刺激時,

工作記憶會主動設起有限能力的屏障,如守門員(gatekeeper)般的規範刺激來源 (Gardner, 2008)。至於有限的範圍究竟為多少,過去曾有研究數據表示,真正可以 被工作記憶同時處理的項目,最多為5至9個(Miller, 1956);但事實上,至今仍然無 法有個明確的統計數字,因為能力的限制與否,是很難用數字評估或設限的,況 且人們經常把相似的項目聯合處理,企圖增加之後資訊處理的速度(Cowan, 1999, 2001;轉引自Saults & Cowan, 2007)。

而工作記憶是由很多獨立成份組成的複雜系統(Baddeley, 1998;楊治良等,

2001; Gyselinck et. al, 2008),包括(1)視空間工作記憶(visuospatial WM):主要負責

視 覺 訊 息 的 保 存 與 控 制 。 (2) 文 字 工 作 記 憶 (verbal WM) : 其 實 就 是 語 音 環 (phonological loop),負責以語音為基礎的訊息,透過重複默讀來活化可能消退的語 音儲存,有效保持記憶的廣度;其他以非聽覺形式輸入的訊息,也能被編碼成語 音型式並保存在語音環。(3)中央執行系統(the central executive):此系統依賴著前 兩個子系統,且每一個人都能發展自己獨特的應對機制及儲存緩衝器(storage buffers) (Baddeley, 1986;轉引自Saults & Cowan, 2007)。

2. 注意力與注意力分散效應(Split-attention Effects)

注意力是包含了一系列複雜的心理操作過程,如決定有興趣的目標、隨著時 間也能保持專注、編碼刺激物的屬性、脫離或轉移原本的目標 (Posner & Petersen, 1990;轉引自Seidman, Breiter, Goodman, Goldstein, Woodruff, O'Craven, Savoy &

Tsuang, 1998)。同篇文章的作者又表示,注意力其實還有一項特殊的成份-警戒 性(vigilance),意即處於隨時查覺與回應任何細小變化的待命狀態。特別的是,當 人類在警戒時,可以根據不同刺激的感官模式、複雜性、感官接收的清晰程度、

記憶承載量,來系統性的要求原本就有能力限制的注意力,它應該付出的處理程 度。而在這方面的研究,曾有學者(Nuechterlein, Parasuraman & Jiang, 1983; Cohen et al., 1994; Comblatt, Risch, Paris, Friedman & Erlenmeyer-Kimling, 1988;皆轉引自 Seidman, Breiter, Goodman, Goldstein, Woodruff, O'Craven, Savoy & Tsuang, 1998)

以嚴厲的任務刺激,促使個體削弱感官接受的清晰度,或者是強迫增加記憶承載 的能力;總結發現,一旦面臨過量的資訊,個體只好盡力的加強工作記憶處理、

分散注意力、增大推論的過程,與減少接受刺激的清晰度,幫助度過訊息處理的 過程。

由此可見,注意力是先於工作記憶的資訊處理階段,還導引了工作記憶釋放 與回饋的多寡,決定到底要先選擇哪一種感知的過程。因此只有持續保持注意力 的活度,才能讓來自內外部的干擾,促使資訊不斷的被加工處置。至於,注意力 的分散性到底是如何表現?首先討論何謂注意力分散效應,Mayer與Moreno(1998) 表示,由於資訊通常是以兩種或更多的形式呈現,包含圖畫與文字等,迫使注意 力必須先被分開或交叉執行後再整合完成;而關於注意力分散效應的研究,該兩 名學者曾研究發現,學生在面對圖像式的資訊時,以默念文字成為聽覺感官的處 理過程,整體表現會比直接將圖像理解為視覺感官來得好。

同時,注意力分散效應,又與工作記憶中的雙碼理論有相當的關聯性。雙碼 理論(dual-coding theory)主張(Paivio, 1986):人們在資訊處理過程中,至少會有兩 個 編 碼 系 統 正 在 進 行 , 包 含 文 字 訊 息(verbal information) 系 統 與 非 文 字 訊 息 (non-verbal information)系統。前者意指任何有關語言的刺激,有可能是說話、文 字、文章;非文字訊息則是關於圖像等文字訊息外的刺激範圍。而這兩個編碼系 統,除了能獨自編碼訊息,還能透過交叉聯繫,互相分享編碼的訊息(Gardner, 2008)。例如圖片(pictures)就能被讀者以任一種方式處置,因為只要是能夠方便於 讀者記憶的方式,都有可能被選為使用。

而注意力是否有任何限制呢?因為注意力擁有的選擇性功能,足以讓我們放 棄部分不需要接收的刺激,更方便在過多的資訊來源之下,追求那些有效且重要 的環境線索。最早由Broadbent(1958)提出的過濾理論(filter theory),認為所有同時

間下的刺激,在通過感官登錄的階段後,會一起進入一個短暫儲存的緩衝器 (buffer),而依照順序分別過濾處理這些刺激,但只有經過過濾篩選的訊息,才能 進入後續有限容量的處理系統。Deutsch與Deutsch(1963;轉引自阮啟宏等,2005)

則否定了過濾器存在的說法,表示在感官登錄後,只有最重要的訊息可以進入儲 存與反應的階段;即認為注意力的選擇不在訊息處理的指認階段(identification stage),而是較後期的反應階段(response stage),且主張過濾的過程是交給了工作記 憶(Gardner, 2008)。

Treisman(1969)從兩者之中,又提出了一個折衷的(阮啟宏等,2005)理論,

它僅改變了Broadbent(1958)的部份說法,認為過濾器的處理方式,應該是有系統的 按照資訊層次來進行,透過每次有限的容量讓過濾器中的資訊通過,而其他不被 注意到的訊息則是以逐漸削弱的方式消失。而無論是以上哪一種理論,都有相當 的研究支持該理論的說法。只是,更晚期的注意力選擇模式又表示,工作記憶的 容量其實不可小看,因為被迫處理同時發生的刺激項目,絕對不僅只於Miller(1956) 所提的5至9個而已。尤其個體會因為個人差異,其所設置的喚起察覺(arouse awareness)之水平也會有所不同,導致每個人的注意力有高有低(Deutsch & Deutsch, 1963; Gardner, 2008)。例如,個人感到高喚起程度的刺激時,注意力會在選擇該一 刺激後,即刻進入資訊處理的過程。

3. 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

注意力分散效應,其實也是來自認知負荷理論的重要發現。認知負荷理論對 認知架構有幾點假設(Sweller, 1994, 1999, 2005; Sweller et al., 1998;轉引自 Gyselinck et. al, 2008; Sweller, 1988;吳瑞源,2008):(1)根據認知資源的有限性,

認為工作記憶的容量是有限的,(2)長期記憶的容量有限,(3)知識是以各式複雜

認為工作記憶的容量是有限的,(2)長期記憶的容量有限,(3)知識是以各式複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