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文末,舉出本研究的兩大限制。

1. 本文最大的限制在於,使用舊資料來解讀同時性媒體使用的概念

相較於國外的興盛,國內還一直缺乏大型的「同時性媒體使用」調查,而本 文所引用來自2003年的「社會變遷調查」,卻已經是最能接近解釋的一份可貴資 料。這也就能解釋,雖然在遭到受訪者質疑本文所定義的「同時」-以每一小時,

或每一時段區分方式-並不完全符合Schultz (2003)所認定的同時性媒體使用,即應 該是發生在同一時間點上的情況,但本著初探性的研究宗旨,仍然選擇了國內最 新一份的調查。

2. 可以討論的媒體項目有限

另外,生活中導致同時性使用的媒體工具,應該是包含手機、戶外媒體等豐 富的選項。但本文礙於原始資料中,能選取符合一般媒體企劃所考量的媒體項目 不多(可見附錄三),最後僅只使用了最常見的五項媒體,也許未來可以繼續拓 寬調查的範圍,增加現象被討論的可看性。

參考文獻

王偉 (2002)。〈人類的生物時鐘〉,《科學人(中文版)》,11,37-43。(原著:Wright, K.(2002),Scientific American.)

方鳳琪 (2002)。《台灣青少年的媒體使用與其道德判斷之相關性-以電視綜藝節目 和網路連線遊戲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主計處(2006)。〈台灣地區人口運用調查報告〉。行政院主計處編印。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6)。〈九十五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聯合行銷研究 股份有限公司。

吳瑞源、吳慧敏(2008)。〈動畫教材之學習者控制播放模式與多媒體組合形式對學 習成效與學習時間影響之研究〉,《師大學報》,53(1),1-26。

李玉琇(2000)。〈工作記憶的限制在人因心理學中的意涵〉,《應用心理研究》,5,

55-67。

沈永正(2002)。《生活型態與媒體使用習慣的關係-以上海消費者為例》。元智大學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珮筠(2005)。《熟年世代媒體使用與生活型態之研究-以2004 年世新傳播資料庫 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阮啟宏、呂岱樺、劉佳蓉、陳巧雲(2005)〈視覺注意力的研究議題與神經生理機制〉,

《應用心理研究》,28,25-20。

林仁和(2002)。《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林紋如(2005)。《台灣地區民眾生活型態與媒體使用行為之研究-以2005 年世新傳 播資料庫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琛(2008)。〈電子傳播媒介的社會時間〉,《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8(2)。

姜宇書(2005)。《網路使用對傳統媒體使用之替代與互補效果研究—以 2005 世新傳 播資料庫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欣穎(2006)。《電視購物者與非電視購物者之生活型態與媒體使用行為差異性研 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朝富、徐立傑、林宏憲(2002)。〈從互動式遺傳規劃探索個人圖形偏好的形成〉。

「2002 管理創新與新願景研討會」。

洪瑜嬬、林佩蓁、潘純媚、陳秋蓉、何啟功、吳明蒼(2006)。〈護理人員的輪班工 作與睡眠品質、身心健康及家庭功能之間的相關性〉,《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 刊》,15(1),17-30。

張雅芳(2004)。《電視財經節目與投顧分析師可信度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 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郭久蓁(2004)。《應用資料探勘技術於媒體使用行為之研究-以2004 世新傳播資料 庫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宏(2004)。《中台灣青少兒媒體使用與網路安全素養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廣播 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進發(2002)。〈運動裁判執法表現受激發水準影響之初探〉,《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學報》,11,93-105。

陳雅靖(2004)。《聽覺節奏對視覺注意力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 士論文。

陳學志,邱發忠譯(2004)。《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學富文化。(原書Ashcraft, Mark H[2001].Cognition,3rd ed,N.J: Prentice Hall)

游恆山編譯(2004)。《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原書 Gerrig, R. & Zimbardo, P [2002].Psychology and Life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黃妙如(2001)。《網路使用者之媒體使用習慣與網路使用動機對網路廣告效果之影 響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碩士論文。

楊治良、郭力平、王沛、陳寧(2001)。《記憶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楊燿榮(2005)。《E 世代閱聽人對媒體偏好之研究-以北、高二地區之青少年為例》。

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乾助(2004)。《團隊多元化與團隊衝突對專案團隊績效的影響》。中央大學企業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威宏(2005)。《數位學習環境與網路使用動機對個人知識管理能力之研究》。國立 臺北商業技術學院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儒宗編譯(2005.3.13),〈青少年使用媒體的方式及形態正在轉變〉。上網日期2007 年11 月 5 日,取自大紀元新聞網頁

http://www.xianqiao.net:8080/gb/5/3/13/n847567.htm。

蔡佩君(2006)。《網路廣告態度與不同媒體廣告態度之比較-以國內大學生為例》。

交通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蕭富峰(2008)。《消費者行為》,台北市:智勝文化。

薛文翔(2006)。《動畫媒體與聲音效果對於高齡人員學習之影響》。義守大學工業工 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謝玉柔(2006)。《30 歲以上未婚女性之生活型態與媒體使用行為研究-以 2005-2007 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Alperstein,N.M.(2005).Living in an age of distraction: Multitasking

and simultaneous media use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advertisers (Research report).Loyola College in Maryland.

Amanda Spink,M.P.,Bernard J.Jansen(2004).Information Task Switching and

Multitasking Web Search.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41,213-217.

Arndt Bröde,S.S.(2003).Take The Best Versus Simultaneous Feature Matching:

Probabilistic Inferences From Memory and Effects of Representation Forma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32(2),277-293.

Asif A.Ghazanfar,C.E.S.(2006).Is neocortex essentially multisensor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10(6),278-285.

Association, A. P. (2001.8.5.). "Is muiltitasking more efficient? Shifting mental gears gears costs time,especially when shifting to less familiar tasks.PAP press releases.

Baddeley,A.(1998).Working memory.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321,167-173.

BIGresearch (2003).NEWS-BIGresearch Releases Newest Findings from Latest Simultaneous Media Usage Survey. Retrieved Access Date:2007.5.4.,from:

http://www.bigresearch.com/news/big042303.htm。

Blair MacIntyre,E.D.M.,Stephen Voida,Klaus M.Hansen,Joe Tullio,Gregory M.Corso (2001).Support For Multitasking and Background Awareness Using Interactive Peripheral Displays.Proceedings of the 14th annual ACM symposium on User interface software and technology,41-50.

Bradley S.Greenberg,M.S.E.,Paul Skalski,Len Cooper,Mark Levy,Ken Lachlan

(2005).Comparing Survey and Diary Measures of Internet and Traditional Media Use.Communication Reports,18(1),1-8.

Broadbent,D.E.(1958).Pre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Oxford:Pergamon.

Cherry,E.C.(1953).Some experiments on the recognition of speech, with one and with two ears.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25(5), 975-979.

David B.Boles,M.B.L.(1998).A Simultaneous Task Comparison of Differentiated and Undifferentiated Hemispheric Resource Theori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4(1),204-215.

Deborah J.MacInnis,C.M.,Bernard J.Jaworski(1991).Enhancing and Measuring Consumers' Motivation, Opportunity, and Ability to Process Brand Information from Ads.Journal of Marketing,55(4),32-53.

Don E.Schultz,J.J.P.(2004).Developing the foundation for a new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how media advertising works.World Audience Measurement Conference,3rd Annual ESOMAR/ARF 25.

Elena Cavallini,C.C.,Tomaso Vecchi(2009).The Effects of Age and Professional Expertise on Working Memory Performance.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3(3),382-395.

Frank J.Lee,N.A.T.(2002).Multi-tasking as skill acquisi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4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572-577.Mahwah,NJ: Erlbaum.

Gardner,J.S.(2008).Simultaneous Media Usage: Effects on Attention Education,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The thesis presented to the faculty of the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Gerver,D.(1974).Simultaneou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nd retention of prose.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6(3),337-341.

Helene Hembrooke,G.G.(2003).The laptop and the lecture: The effects of multitasking in learning environments.Journal of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15(1),46-64.

Hull,C.L.(1943).Principles of behavior.New York:Appleton century crofts.

J.Scott Saults,N.C.(2007).A Central Capacity Limit to the Simultaneous Storage of Visual and Auditory Arrays in Working Memor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36(4),663-684.

J.A.Deutsh,D.D.(1963).Attention,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Psychological

Review,70,80-90.

John Duncan,G.H.,Robert Ward(1997).Competitive brain activity in visual attention.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7(2),255-261.

Joseph J.Pilotta,D.S.,Gary Drenik(2004).Simultaneous Media Usage:A Critical Consumer Orientation to Media Planning.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r,3(3),285-292.

Joseph J.Pilotta,D.S.(2005).Simultaneous Media Experience and Synesthesia.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45(1),19-26.

Juergen Kiefer,M.S.,Dirk Schulze-Kissing,Leon Urbas(2007).Cognitive heuristics in multitasking performance.European Cognitive Science Conference.

Kathy Pezdek,E.S.(1984).Children's Memory for Auditory and Visual Information on Television.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2), 212-218.

Kayany,J.M.,Yelsma,P.(2000).Displacement effects of online media in the

socio-technical contexts of households.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44(2),215-230.

Kelly L.Schmitt,D.R.A.,Patricia A.Collins(1999).Form and Content: Looking at Visual Features of Television.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35(4),1156-1167.

Kiefer,J.(2006).Modeling Individual Strategic Behavior in Human Multitasking.

Proceedings of the 28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Kyoko Ishizaka,S.P.M.,Jeffrey M.Conte(2001).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ttentional Strategies in Multitasking Situations.Human Performance,14(4),339-358.

Larry J.Seidman,H.C.B.a.J.M.G.,Jill M.Goldstein,Peter W.R.Woodruff,Kathy O'Craven and Robert Savoy,Ming T. Tsuang (1998).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of Auditory Vigilance With Low and High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mands.Journal of Neuropsychology ,12(4),505-518.

LLC,G.A.(2008).Kids’Social Networking Study. Retrieved Access Date:

2007.9.29.,from:http://www.grunwald.com/surveys/sn/index.php.

Logan,F.A.(1960).Incentive.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Mary E.Wheeler,A.M.T.(2002).Binding in Short-Term Visual Memor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31(1),48-64.

Miller,G.A.(1956).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Psychol Review,63(2),81-97.

Norimichi Kitagawa,C.S.(2006).Audiotactile multisensory interactions in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48(3), 158-173.

Ozmutlu,A.S.H.C.O.S.(2002).Multitasking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searching processe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53(8),639-652.

Paivio,A.(1986).Mental representations: A dual coding approach. Oxford,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M.Yerkes,J.D.D.(1908). The relation of strength of stimulus to rapidity of

habit-formation.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and Psychology,18:,459-482.

Richard E.Mayer,R.M.(1998).A Split-Attention Effect in Multimedia

Learning:Evidence for Dual Processing Systems in Working Memory.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90(2),312-320.

Rogers,W.A.(1992).Age differences in visual search: target and distractor learning.Psychol Aging,7(4),526-535.

Schultz,D.E.(2006).Media synergy: The next frontier in a multimedia

marketplace.Journal of Direct Data and Digital Marketing Practice,7,13-29.

Scott Sinnett,S.S.-F.,Charles Spence(2008).The co-occurrence of multisensory competition and facilitation.Acta Psychologica,128(1), 153-161.

Seda Ozmutl,H.C.O.,Amanda Spink(2003).Multitasking Web Searching And Implications For Design.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nger,J.L.(1980).The power and limitations of television:A cognitive-affective analysis.In P.Tannenbaum (Eds.),The Entertainment Function of

television(pp.31-65). 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weller,J.(1988).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Effect on learning.Cognitive

Science,12(2),257-285.

Valerie Gyselinck,E.J.,Veronique Dubois(2008).The role of working memory components in multimedia comprehension.Journal of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2,353-374.

附錄

附錄一:媒體使用之相關研究

媒體使用行為研究—以 2005-2007 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為例(謝玉

8 電視財經節目與投顧分析師可信

附錄二:節錄原始問卷中,關於本研究之人口統計變項的題 目

受訪者編號:

受訪者電話:

訪問開始時間 月 日 時 分 壹、基本狀況

1.性別:□(1)男 □(2)女 2.請問您是哪一年出生的?民國 年 7.您的婚姻狀況是?

□(1)未婚《跳答9》 □(2)已婚 □(3)同居

□(4)已離婚或分居《跳答9》□(5)配偶去世《跳答9》 □(6)其他(請說明)

9.請問您的教育程度是:

□(01)無 □(02)自修 □(03)小學 □(04)國(初)中 □(05)初職

□(06)高中普通科 □(07)高中職業科 □(08)高職 □(09)士官學校

□(10)五專□(11)二專 □(12)三專 □(13)軍警專修班 □(14)軍警專科班

□(15)空中行專 □(16)軍警官學校 □(17)大學 □(18)碩士

□(19)博士 □(20)其他________

《教育程度在國中及國中以下者,請跳答11 題》

詳細工作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您目前(或退休前)主要是在做什麼工作?請詳細填寫

行業__________,服務單位全名__________

職位__________,工作部門______________

貳、傳播行為

94.不含年終獎金,請問您個人每個月平均的工作收入(包含退休金)大約是多少 元?

□(01)無收入 □(02)1 萬元以下 □(03)1 萬元以上至2 萬元

□(04)2 萬元以上至3 萬元 □(05)3 萬元以上至4 萬元

□(06)4 萬元以上至5 萬元□(07)5 萬元以上至6 萬元

□(08)6 萬元以上至7 萬元 □(09)7 萬元以上至8 萬元

□(10)8 萬元以上至9 萬元 □(11)9 萬元以上至10 萬元

□(12)10 萬元以上至11 萬元□(13)11 萬元以上至12 萬元

□(14)12 萬元以上至13 萬元 □(15)13 萬元以上至14 萬元

□(16)14 萬元以上至15 萬元 □(17)15 萬元以上至16 萬元

□(18)16 萬元以上至17 萬元□(19)17 萬元以上至18 萬元

□(20)18 萬元以上至19 萬元 □(21)19 萬元以上至20 萬元

□(22)20 萬元以上至30 萬元 □(23)30 萬以上

95.包括各種收入來源,請問您全家人的所有收入,每個月大約是多少元?

□(01)無收入 □(02)1 萬元以下 □(03)1 萬元以上至2 萬元

□(04)2 萬元以上至3 萬元 □(05)3 萬元以上至4 萬元

□(06)4 萬元以上至5 萬元□(07)5 萬元以上至6 萬元

□(08)6 萬元以上至7 萬元 □(09)7 萬元以上至8 萬元

□(10)8 萬元以上至9 萬元 □(11)9 萬元以上至10 萬元

□(12)10 萬元以上至11 萬元□(13)11 萬元以上至12 萬元

□(14)12 萬元以上至13 萬元 □(15)13 萬元以上至14 萬元

□(16)14 萬元以上至15 萬元 □(17)15 萬元以上至16 萬元

□(18)16 萬元以上至17 萬元□(19)17 萬元以上至18 萬元

□(20)18 萬元以上至19 萬元 □(21)19 萬元以上至20 萬元

□(22)20 萬元以上至30 萬元 □(23)30 萬以上至40 萬元

□(24)40 萬元以上至50 萬元□(25)50 萬元以上至100 萬元

□(26)100 萬元以上

附錄三:節錄原始問卷,關於本研究之同時性媒體使用的題

附錄四:針對一般媒體企劃之問卷

您好

此次訪談的論文題目為《閱聽人於「同時性媒體使用」現象之探討》,主要 以Schultz曾經提出的「同時性媒體 (SIMM, Simultaneous Media Use)」概念出發,

來 觀 察 不 同 人 口 統 計 變 項 的 閱 聽 人 , 在 同 一 時 間 下 主 副 媒 體(foreground&

background)的使用情形。例如哪個年齡層的閱聽眾,會同時收看電視與上網。

資料來源為中央研究院於 2003 年的 2161 份問卷結果,除了把人口統計變項 加入成為主要的變項之外,關於同時性媒體使用的種類(共報紙、雜誌、廣播、

電視、網路五類),與到底是主要或次要之媒體順序,都有相關的分析結果。

訪談的目的,是希望能擴大這些分析資料被討論的可能性。因此,首先詢問 您平日是否會使用(或過去曾經使用),關於「媒體使用行為」方面的資料庫,例 如AcNielsen。而這些資料庫是否已經滿足您平日的需求?還是仍有不足之處?

如果回歸到論文的主題,了解 Schultz 曾經提出的同時性媒體概念後,您會 如何解讀這樣的媒體現象?又我們發現目前並沒有可以顯示,任何有關同時性媒

如果回歸到論文的主題,了解 Schultz 曾經提出的同時性媒體概念後,您會 如何解讀這樣的媒體現象?又我們發現目前並沒有可以顯示,任何有關同時性媒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