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同時性媒體使用的現象描述

一、閱聽人媒體使用

大眾傳播媒體是現代社會中,汲取生活資訊或外界經驗素材最重要的管道之 一,已成為受歡迎之吸收資訊及娛樂的主要形式(Andrea, 2004;轉引自林紋如,

2005);同時它反映著社會變遷的一些現象,甚至是推動社會轉變的力量,而閱 聽人正是媒體市場中的廣大消費者(林紋如,2005),只有從閱聽人角度出發的媒體 使用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媒體與個體間如何連結相處,產生有意義的傳播或失衡 的溝通效果。

關於閱聽人的媒體使用行為如何被近一步探討,在整理國內過去文獻後發 現,其與人口統計變項(demographics)、生活型態(lifestyle)、時間預算(time budgets) 等變項之間的關係,已經累積擁有豐碩的研究成果(詳見附錄一)。其中人口統 計變項的調查,是釐清現象脈絡前的基本功夫,也只有透過大型且兼顧各年齡層 的普查,與掌握必備的量化資源與分析角度,才能身處閱聽人的媒體使用角色。

只是,隨著生活型態的轉變,其對應至閱聽人於各媒體間使用情形的消長,

已經不如過去直接切割各項媒體作為研究變項那樣簡單,甚至因為時間在被分配 為一天24小時的必要時間、約束時間、自由時間後(台灣地區間運用調查報告,

2006),自由時間並無增加但所面對的媒體卻嚴重滿溢,故只能透過擠壓媒體的使 用時間或另尋替代方案,來加快個人處理多元資訊的能力;故這裡可以清楚的明 白,有必要考慮時間分段(day-part)來反應個體被分散的一天,才能更精確瞄準主 副媒體應該投入的訊息程度。

而對此已非新興的媒體現象,學者Kayany與Yelsma(2000)歸納認為人們會透過 取代(displacement)及互補(complememtary)兩種關係,來面對來源多方與訊息繁雜 的傳播媒體;前者在近年多數的研究中發現,網路已逐漸取代一些傳統媒體的功

能及地位(Kayany & Yelsma, 2000),而其在短短五年締造五千萬個使用者的紀錄,早

已超越其他媒體的發展(蔡佩君,2006),大大縮減電視、廣播、雜誌等媒體的使用 時間;反之較為樂觀的互補觀點,保留媒體彼此間的交互影響,認為各媒體所擁 有的獨特性,具無法完全被取代性,否認了只有零合的取代關係。

2003年開始,同樣在閱聽人媒體使用的範疇中,盛行了一種由BIGresearch率 先調查,美國學者Schultz與Pilotta (BIGresearch, 2003)聯合提出的詮釋方式,認為 媒體使用不會只有取代與互補兩種絕對關係,更多是發生在兩種以上的同時使用 情形,其不僅驗證人類具處理多元任務(multitasking)的能力,亦從後續各項普查中 獲得數據的支持。

(一)同時性媒體使用的定義

同時性(Simultaneous)的概念由來已久,多被囊括至心理學的研究範疇(Gerver, 1974; Boles & Law, 1998; Bröder & Schiffer, 2003)。直到被傳播學界納入此詞彙的 討論,開始研究受測者在使用媒體之餘,所同時進行的社交或其他休閒活動 (Schmitt et al., 2003; Gunter & Furnham, 1995; Kubey & Csikszentmihayi, 1990;轉 引自Alperstein, 2005),例如統計顯示婦女經常邊看電視邊做家事、學生邊上網邊 和朋友聊天(Alperstein, 2005)。這裡所定義的「同時性」,偏向解釋個體在接觸媒 體的同一時間中,也從事其他活動的多種任務進行過程;與本文即將談論的同時 性概念,仍有差距。

由Schultz 等(Pilotta & Schultz, 2004)完成第一份完整討論「同時性媒體使用

(Simultaneous media use,簡稱 SIMM)之現象」的研究,為閱聽人的媒體使用定 義再添新意。不同於過去研究,媒體只是多項任務中的某一角色,媒體成為各種 可能並行的任務,例如同時聆聽、閱讀、瀏覽網路等,以應付資訊豐富且整合快 速的社會型態(BIGresearch, 2003)。該現象的主要內涵為:在新傳播科技影響下,

過去的垂直閱讀文化已經轉變至平行並進的影像,即圖畫文化,是為媒體訊息內 容與產製編碼的重要來源(Schultz & Pilotta, 2004),而有越來越多比例的閱聽眾,

願意增加主副(foreground & background)媒體的搭配使用,使自己經常性的暴露在 不只一樣的資訊管道下,享受來自新文化核心的豐富視聽覺效果。

所以,簡單的定義「同時性媒體使用」,鑑於多元視聽覺文化的產生,閱聽人 開始在同一時間下擁有主要、副要媒體的使用情形。其中,「主要媒體」意指個體 主要使用的一種媒體;「副要媒體」則沒有幾種的限定,但最少為一種。而主副媒 體的角色不具任何的絕對性,隨時都可能有主副交替的情形產生。

(二)同時性媒體使用相關研究

真正將「同時性」延伸並整合為新媒體企劃建議的模式,可回溯至2003 年 3 月,BIGresearch 針對美國習慣使用網路的民眾,隨機抽樣成為接受線上郵件(e-mail) 問卷的受測者。在 12,320 份有效問卷中,數據佐證許多受測者都曾經有同時使用 多項媒體的紀錄,例如:13.8%的男性,會同時看報紙與聽廣播;29.1%的女性,

會同時看電視與上網等。而整體來看,更有超過 50%的人,偶爾或經常樂意從事 同時性媒體的使用(BIGresearch, 2003)。

Schultz(Pilotta & Schultz,2004)自從提出「同時性媒體使用」概念後,便一直是 積極研究這塊領域的學者,且認為傳統的媒體企劃方式,不能只是測量單一媒體 時的暴露情形,應該透過主副媒體的概念,遵照媒體平行發展的新興原則,才能 破除垂直設立媒體策略的詬病,清楚的統整個體在暴露多元媒體後的連帶感覺 (synesthesia) (Schultz & Pilotta, 2005)。此外,Schultz 更於 2004 年至 2006 年之間 (Pilotta & Schultz, 2004; Schultz, 2006),討論一個新建構的消費模式(見圖 2-1-1),

說明為達成媒體有效釋出訊息、影響消費者、得到回應的目標,媒體必須發揮相 互影響的綜效,以截長補短的方式完成媒體消費,而非僅止於媒體分配的庸俗作 法。其中,依照媒體消費者的習慣來分配不同媒體形式的時間,才能幫助減少類 似或功能接近的媒體暴露產生重疊之情形,或者加強主副媒體合併導致的效果,

故了解到底有幾項媒體被同時暴露在閱聽人之前,與主副媒體被使用的優先順 序,成為探究的基礎。

媒體消費者

媒體暴露 媒體暴露

主副媒體 回應

的時間分配 不同媒體形式

媒體暴露

圖2-1-1 新建構的媒體消費模式 (Pilotta & Schultz, 2004;Schultz, 2006)

另外,研究者發現,在 Gardner(2008)的一份研究中,有著與「同時性媒體使 用」同樣概念的名詞-媒體分層(media layering),意指個體同步擁有多種彼此無關 連的媒體來源,如電子媒體、非電子媒體、互動性媒體,且文中引用許多相同於

「同時性媒體使用」概念之文獻。該學者於研究末總結,將受測者置入不同的實 驗情境後,沒有證據可以證實,當受測者暴露於多種來源的電子媒體時,會降低 個體的注意力表現;但提供了其他讓人信服的數據,一旦在多種來源中參雜具互 動性的媒體,便會削弱原本對任務的注意力與專注度。

總的來說,關於同時性媒體使用研究,仍是相當缺乏的。主要原因有是,記 錄個體的同時性媒體使用情形是件繁複的過程,從使用的媒體種類、使用的優先 順序,到詳細的使用時間等,通常必須透過相關政府或機構之大型普查的協助,

才能減少收集資料的成本,卻同時擁有較詳盡廣泛的調查樣本。又若想要探討該 現象背後的理論基礎,依據Schultz(2005)所提出的:「閱聽眾能在媒體充斥的環境 下,還能擁有處理多元訊息的能力,主要是基於心理學中多元任務(multitasking) 的概念」。學者Alperstein(2005)也曾給予同樣的註解:「同時性媒體使用是多元任 務下的一種特殊型態」。因此,深入探究多元媒體的意義與既往研究,成為下一段 落欲討論的重點。

二、多元任務

(一)多元任務定義

在討論多元任務(multitasking)意義之前,應先了解其處於一般任務(task)分類 中的位置,學者Salvucci(2005;轉引自MacIntyre, Mynatt, Voida, Hansen, Tullio &

Corso, 2001)建議一套可能發生的任務模式,而多元任務正符合此模式的第4種概 念,如下列點所示:

1. 連續的離散性任務(discrete successive)模式:發生在個體意圖轉換至下一個 任務時,通常與欲嘗試選擇-反應(choice-reaction)的簡單任務相關,且任 務之間不具內容完全的連續性或任何時間的重疊。例如於早晨閱讀書報 後,繼續收看電視。

2. 短暫同時的離散性任務(discrete concurrent)模式:任務間可能擁有短暫的延 遲性,即第二個任務在前一個任務尚未結束就先開始,且任務之間不具內 容完全的連續性。例如在電視節目欲結束之餘,就上網瀏覽資料。

3. 基礎的連續性任務(elementary continuous)模式:另一個短暫任務同時發生 在主要任務行進時,且任務之間具相關度但又不會嚴重干擾彼此。例如一 邊收視晚間新聞,一邊接聽短暫的電話。

4. 混合的連續性任務(compound continuous)模式: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任務 同時發生時,且摻雜其中的各個任務都是「正在進行之持續性過程(ongoing continuous process)」,其與基礎的連續性任務之差異為,任務彼此的時間 軸更為重疊,導致較為嚴重的干擾情形。如此已經是人類處理任務的最高 境界,更真實反應了生活情境;混合的連續性任務模式亦是雙元任務或多 元任務在討論任務同時性所使用的類型解釋。例如在閱讀雜誌及翻閱報紙 時,同時也打開電視「聆聽」喜愛的節目。

而多元任務曾被賦予許多類似的定義:Pew與Mavor (1998;轉引自Lee &

Taatgen, 2002;APA, 2001)直接簡單的指出,多元任務就是「一次做很多事(doing several things at once)」,即同時性(simultaneous)的任務處理(Lee & Taatgen,2002)。

或是依Gardner(2008)所認為,多元任務通常是描述那些同時性管理各類型任務的 行為,經常在生活中出現,甚至是每天的一開始,就很難錯過類似行為的產生。

Salvucci(2005;轉引自Kiefer, Schulz, Schulze-Kissing & Urbas, 2007)則進一步說 明:「多元任務意指人有能力整合多種任務,或懂得勝任由多項次任務組合成的 複雜性任務」,符合Cherry(1953)所言:「人類天生就有面對多元任務的能力」。

總結多元任務該有的完整意義,應是指個體同一時間下,面對兩個或兩個以 上可能具相關的任務,且依照個人能力或經驗累積的差異,達到不同層次的理想

總結多元任務該有的完整意義,應是指個體同一時間下,面對兩個或兩個以 上可能具相關的任務,且依照個人能力或經驗累積的差異,達到不同層次的理想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