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第二節 企業績效衡量指標之探討

無論國內或是國外、甚至是全球各企業最強調,也最關心的重大任 務,莫過於在這一年內企業在營運、經營上最終所得到的成果-經營績 效。然而,所謂的經營績效,不外乎就是企業策略目標的達成度,也是 企業檢視其整體核心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也由於各行各業的屬性、

營運模式與狀態之不同,因此對於績效在其衡量方式上是很難來賦予一 個概括性的指標。Roth(1989)認為績效是組織想要的特徵與目標達程 度的衡量。另外一方面,現今的企業經營績效多半可經由多面向的形式 來加以評估,而不再是以傳統單一指標的方式來予以衡量,這樣才能更 加客觀與精確地反應出企業在營運上的真實情況。

然而,蔡文祥(2001)將為數眾多的績效指標簡化後,濃縮成有像 是:公司績效、財務績效、經營績效、新產品績效與專案績效等,並且 依其個別運用時機點不同,而會有不同的衡量方式。Venkatraman and Ramanujam (1986)對於組織績效的衡量,則是以較為客觀與周延的方式來 敘述,以由內而外對組織績效分成三種不同的構面來衡量:(1)財務績效:

係指事業上的經營目標,例如營收成長率與獲利率等。(2)企業績效:除 了財務績效指標外,還包括了所謂的營運績效(operational performance),

而營運績效是指市場佔有率、新產品導入、產品品質與行銷效能等非財 務性的指標。(3)組織效能:此乃對績效最為廣泛之定義,除了上述所提 及到的財務績效與企業績效之外,亦包含了需達成組織的各種營運目標。

另一方面,在 Dekkers(2002)研究中指出,公司的整體策略包含市 場行銷策略、產品開發策略和製造策略,策略之間是需要強而有利的連 結,如果違反了策略原本的涵義,則將會降低整體經營上之效益。其次,

Wiklund and Shepherd(2003)研究發現,組織擁有愈多的海外市場與技 術知識,以及愈多的高生產力員工,企業之經營績效將會越佳。

對此關於績效指標的衡量方式,一般可分為客觀性及主觀性之績 效,然而在廠商國際化程度與績效關係實證之研究中,多數學者皆以客 觀性之財務指標為衡量方式,例如資產報酬率 (例如:Hitt, Hoskisson, and Kim, 1997; Delios and Beamish, 1999; Gomes and Ramaswamy, 1999)、純益 率(例如:Geringer, Beamish, and daCosta, 1989)、股東權益報酬率 (例如:

Qian, 1998; Wan, 1998)、Tobin Q (例如:Morck and Yeung,1991)、銷售成 長率 (Geringer, Tallman, and Olsen, 2000)及股價報酬等。此外,Roth and Ricks(1994)在研究全球化產業的目標時,其對目標所衡量乃採用主觀 取得、ROI(投資報酬率)、ROI 變化比例以及現金流量/投資變化比例 等財務性績效指標。

顧客服務、消費者滿意程度以及企業夥伴間的資源共享等同屬於非財務 性績效指標。而 Walton and Marucheck(1997)、Krieger(1998)、Girishankar

(1998)、Karakaya(1998)及 Pereira(1998)等多位學者亦提出消費 者服務速度、交易時程、服務品質與掌握競爭者動態等更完善的非財務

非財務性績效 1997 Walton and

Marucheck

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交貨 的時程、改善品質與數量間 的問題

1998 Girishankar 財務性績效、非財務 性績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