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企業自擁優勢對於經營績效影響之研究-以國際化程度為調節變數
全文
(2) 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 經營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集團企業自擁優勢對於經營績效影響之研 究-以國際化程度為調節變數. 指導教授:曾志弘 博士 研 究 生: 董瑋力. 中 華 民 國 九十七 年 七 月 2.
(3) The effects of business group’s ownership advantages on its performance-consider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Advisor: Dr. Cher-Hung Tseng By: Wei-Li Tung.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Program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Pingtu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Pingtung , Taiwan, R.O.C.. July, 2008 3.
(4) 集團企業自擁優勢對於經營績效影響之研究 -以國際化程度為調節變數. 中文摘要 近年來在全球化的驅策力之下,加上經營環境的改變,使得台灣許多 企業紛紛赴海外尋找新的競爭優勢與投資機會,這個現象對未來臺灣的中 小企業或是大型集團企業而言是個能發展多元化的市場商機,畢竟「國際 化」之活動將必然成為企業經營的新趨勢。本研究以採用 Dunning 的海外 投資折衷理論,以自擁優勢(所有權優勢)的概念以及資源基礎理論(RBV) 之廠商資源要素為基礎,透過次級資料的方式來分析與探究集團企業自擁 優勢與經營績效之間的關係為何。本研究的樣本母體為台灣高科技電腦週 邊零組件設備產業在 2005 以及 2006 年在台灣上市之公司。實證結果發 現:(1)企業行銷密集度與企業規模會影響企業的經營績效;(2)以國際化程 度作為調節變數,的確對集團自擁優勢與績效間之關係存在著調節作用。. 關鍵字:自擁優勢、國際化程度、經營績效. i.
(5) The effects of business group’s ownership advantages on its performance-consider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wing to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changes of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many Taiwanese enterprises have wended abroad to seek out new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s well as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This phenomenon means that Taiwanese small and medium firms or large enterprises, in the future, can develop diversified business. Hence, “Internationalization” will absolutely become the new trend of operating firms. This study adopts Dunning’s “Eclectic Paradigm”, using the concept of ownership advantage and resources factors, through the method of secondary data,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wnership advantages and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 group. The research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public traded companies producing component parts of computers in Taiwan during 2005~2006. The empirical results found that: (1) marketing intensity and the sizes of firms have impacts on operating performance; (2)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as moderating variable indeed possesses moderating effect between ownership advantages and performance.. Keywords:Ownership Advantages,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Operating Performance. ii.
(6) 謝 誌 本論文能順利地完成,首先要由衷的感謝我的恩師-曾志弘老師,從 最初題目的構思與選定、到研究架構的確立等,曾老師不斷地細心指導並 且給予許多寶貴的意見,使學生我受益良多,而且對於學生是從不吝於勉 勵與提攜後進,讓學生得以在學識研究與為人處世上增進不少。更加感謝 老師每個禮拜都會抽空與我討論論文,我想這並不是每位老師都能做得到 的。在此學生致上最深的敬意與謝意。另外,承蒙口試委員林傑毓老師與 張秋菊老師在口試期間提供學生相當寶貴的意見,使此論文的內容更趨於 完善,特此學生致上誠摯的謝意。 在研究所兩年的學習生涯,除了老師在專業上的協助外,朋友們的不 斷鼓勵與支持也是讓我能繼續前進的動力,謝謝小武、穎智、雅雯、千鈺 姊與青藤大哥等親友們的關懷與勉勵!另外也要感謝銘軒、品任、斐鈞、 晏卿以及婷婷等同學們的相互切磋、砥礪與關心,使我的論文能有所突 破,我想這是進入研究所最大的收穫。 最後,僅以本文獻給我最敬愛的家人,感謝父、母親在求學階段給予 我支持、包容、鼓勵與不辭辛勞地培育,讓我能無後顧之憂的完成碩士學 業,此份親情將永銘於心。本文也獻給所有關心我的人,願與你們共享此 份喜悅與榮耀。. 瑋力 謹誌於 屏東商業技術學院經管研究所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iii.
(7)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流程................................................................................6.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 8 第一節 企業自擁優勢........................................................................8 第二節 企業績效衡量指標之探討 .................................................14 第三節 國際化程度相關研究之探討 .............................................1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23 第二節 樣本對象與資料來源 .........................................................31 第三節 變數之定義與衡量方法 .....................................................32 第四節 統計方法..............................................................................35. 第四章 實證結果分析 ...................................................... 36 第一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36 第二節 實證模型之檢定分析 .........................................................37 第三節 研究假說檢定之結果 .........................................................4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46 iv.
(8) 第一節 研究結論..............................................................................46 第二節 管理實務意涵......................................................................48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50. 參考文獻. ........................................................................ 52. v.
(9) 圖目錄 圖 1-1:本研究流程圖 ...........................................................................07 圖 3-1:本研究架構圖 ...........................................................................23. vi.
(10) 表目錄 表 2-1:進入國外市場的可能方式 ........................................................13 表 2-2:企業經營績效衡量指標之相關文獻彙整表............................16 表 2-3:國際化程度衡量指標之文獻彙整表........................................21 表 4-1:本研究之敘述性統計表 ............................................................36 表 4-2:相關分析表 ................................................................................37 表 4-3:本研究樣本之迴歸分析以及VIF值 .........................................39 表 4-4:假設檢定之實證結果 ................................................................40. vii.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內容共分為三小節,第一節為先說明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第二 節則解釋本研究之目的為何;最後,第三節說明本論文之研究流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從全球地理環境角度來看,台灣屬於一海島型國家,受限於市場狹小 與資源獲取不易近年來,政府與企業都大談國際化、談全球佈局,但是大 家在討論的時候,目光都聚焦於中國大陸市場;其實,除了中國外,即時 在亞洲,也還有很多其他市場可以發展,如香港、泰國、越南與柬埔寨等。 而且,企業在思考時,也要多考量比較台灣自身優勢,才能夠創造新的契 機。 企業國際化表示企業在涉入海外營運時的程度。因為企業國際化是一 個過程,企業在不斷地投資資源與建立各種價值鏈活動(如生產、研發與 行銷)以強化其國際佈局完整的縝密程度。並在此過程中,不難發現企業 國際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來逐漸地累積國際營運的知識,且積極地 拓展下一階段之佈局。例如鴻海集團從早期資本額僅30萬的小型廠商,慢 慢計畫性地邁向國際級的領導製造代工廠商,而且其全球化佈局最重要的 是在中國的大量生產基地,其生產產值(於2005年營收達849億人民幣) 已遠超過台灣,約佔整體營收的七成;而且營收總額從1999年破500億元 後,截至2005年已經突破5000億元,可說是台灣企業國際化相當成功的案 例之一。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也曾說:「一個世界級的企業,影響力遍及 全球,國際化程度也相對深入。」這些說明都顯現出企業走向國際化已是 不爭的事實且能強化整體營運的競爭優勢。 1.
(12) 近年來,拜網際網路科技的普及化、資訊技術的發達、各國貿易多以 出口導向以及積極宣導加入聯合國與WTO等現象不免會發現,全球經濟已 進入無國界時代,競爭也更加劇烈,因此國際化將會成為當前集團企業亟 力發展的潮流。而且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報告指出,2004年全球 外國直接投資(FDI)總額約為6120億美元,較去年增長了6%。這可是全 球國外直接投資自2001年持續減少以來首次回升;但卻在2007年全球外國 直接投資額突破1.5萬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 而隨著企業營運的成長,組織能力應配合其國際化的佈局,才能活絡 其整體績效之展現。就以台灣的筆記型電腦製造商廣達公司為例,目前為 全世界最大的NB代工廠商,而且全球十大NB廠商都是它的客戶。依據IDC (科技產業情報分析與諮詢顧問公司)的資料顯示,在2004年其全球市場 的佔有率約為25%,NB產值約公司整體營收的80%;再者,目前較新的資 料顯示其電腦與周邊設備占公司總營收的99.98%,剩下的則為維修收入, 說明了它是一家非常專業的代工廠。而其全球化的佈局主要是因應於1996 年康柏電腦所引領的低價NB風潮,在代工價格不斷被國際大廠壓縮下,廣 達隨即調整營運策略,快速地在中國設置大量的生產據點,於是2000年在 上海設立子公司達豐、達功電腦與達研光電,成功打進中國這塊市場。靠 的都是廣達那優良的製程管理、零組件的整合能力、彈性與快速回應的服 務等競爭優勢以及從NB的專業組裝代工到垂直整合,在到相關多角化以及 迂迴品牌策略,可以看出廣達那極為用心的學習能力與對專業技術的堅 持,以致於其2004年營收高達715億人民幣,為僅次於鴻海公司之台商在 中國投資的代工廠。 然而,隨著時代不斷地交替轉換,臺灣企業國際化的模式也隨之變 更,依據 Johanson & Vahlne(1990)所提出的企業國際化程序模式,會 瞭解廠商在國際化初期多以出口方式來進入海外市場,而當海外業務量 持續成長且變得愈益重視時,廠商則會開始選擇在當地設立銷售子公司 2.
(13) 或直接當地生產來進行海外直接投資。鴻海的一地設計,三區製造生產, 全球交貨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又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的資料顯 示,臺灣對外投資金額於 1988 年破一億美元,然而在 1996 年的投資金 額已經攀升至 17.5 億美元;而至 2006 年時投資金額更高達 87.3 億美元, 十年之間成長將近五倍多;最新的數據也說明 2008 年 1 月對外投資金額 為 5.1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了 63.38%。由此可見,國內企業與海外 市場的互動更加頻繁,關係也愈益密切相連,這就意味著臺灣企業國際 化涉入程度有漸入佳境的現象。 一般認為,企業能經由國際化來擴大企業規模與業務範圍,並在成 為多國籍企業後,能夠增加企業的成長機會以及享有規模經濟的優勢。 而且在現今臺灣企業愈來愈走向國際化的趨勢來看,企業若無法有效地 運用、整合技術策略以及企業資源等優勢,將會成為企業競爭力衰敗的 主要原因。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所發出的統計通報指出,96 年國內專利申請數為 8.2 萬件,較 95 年增加 1.0%;這說明台灣是很積極發展核心資產與重視 自擁優勢的獨特性與其價值。畢竟一間集團企業是否能夠持續地經營下 去,除了要有創新的思考策略、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本與稀少性的核心資 源之外,無形資產的創造與獲取性程度高低也是關鍵性的指標要素其一。 企業在面臨產業環境之快速變遷時,發現本身常無法獨立發展所需 之資源與能力,因此為求在日益激烈的競爭局勢中拓展自身競爭優勢, 企業逐漸考慮藉由海外研發據點之建置來強化總公司與分子公司之間整 合關係,並透過海外分子據點能取得組織所需之第一手資源或訊息,以 提升企業之競爭優勢與獲利空間(陳忠仁,2004)。然而企業成功的因素很 多,當然技術的專屬優勢是相當重要的課題,但它並不足以確保企業能 成功的運作,還必須加強經營管理之能力與生產、研發、行銷、財務與 人力等核心資源之間有效地整合。因此,為能達成這樣的目標,企業應 3.
(14) 妥善擬定適當的技術策略,加上台灣企業愈來愈國際化的趨勢伴隨之 下,能有效地落實企業發展和維持一個競爭優勢的條件,因此能提供顧 客與企業主間長久、穩定的合作關係。 不僅如此,在面臨超競爭的時代下,企業經營環境愈趨複雜、動態 及不確定性,然而外部環境之變化往往非組織所能預期,使學者轉而重 視組織核心資源之發掘與累積,因而帶動現代資源基礎論之研究主流 (Hoskisson, Hitt, Wan,and Yiu, 1999) 。而資源基礎論主張企業為極大化利 潤,除應善用核心資源進行資源槓桿外,亦應對核心資源持續承諾,以 建構核心競爭力(Prahalad and Hamel, 1990);以及其認為具有競爭優勢 的資源與能力,是企業競爭力的來源,而且一企業所具備的核心能力是 要與競爭者做比較,也必須是符合消費者所需要的。. 小結: 由目前全球產業的發展趨勢可看出,企業國際化的定義應以較為廣 泛與全面性之定義來探究企業之國際化活動。而且國際化是企業極重要 的策略考量,也能為企業帶來的好處有研發資源的整合,標準化生產, 擴大經濟規模,降低成本。除此之外,由於不同國家具有不同比較優勢 的生產因素,企業可藉由國際化來彌補國內市場先天上的不足。例如大 陸或是東南亞有較為低廉的土地、勞工成本,吸引許多台商前往投資。 所以,擁有國際化程度已成為企業間、人員間甚至國與國之間重要的競 爭要素。 因此,本研究期望透過實證研究來探討在不同情境下的國際化程 度,會對於台灣企業內部所擁有的核心優勢與經營績效之間有何影響 力。並且將於後續各章節中,針對企業自擁優勢以及企業經營績效的相 關說明與文獻探討,並以國際化程度做為調節變數,至於研究對象則是 台灣高科技業電腦企業,來做更深入的探究。 4.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企業之所以追求「國際化」不僅是為了要迎合海外市場的需求,其 次的原因當然就是想透過國際化來創造自身獨特的競爭優勢與即時掌握 海外市場的最新資訊來達到集團所冀望的營運目標,這都是因為「國際 化」已經成為全球性的一大趨勢。也因為各企業本身具有差異性的核心 優勢,會使得在國際化的營運活動上多少對於其績效有所影響。 所以,綜合上述所說,本研究便是冀望能藉由對於台灣高科技電腦 周邊製造廠商的實證研究,間接地歸納與篩選出某些適當的關鍵性指標 來衡量台灣廠商所內化的自擁優勢,再搭配國際化程度做為調節變數來 予以衡量,以便於後續所需的相關研究,並且提供企業在進行國際化發 展考量時之參考依據。因而得到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兩項:. (1) 檢視集團企業所具備的自擁優勢與企業整體經營績效間之關係;. (2) 說明國際化程度在對於集團企業的自擁優勢與企業整體經營績效影 響之關係為扮演調節變數的角色。. 5.
(1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主要的內容涵蓋了:第一章是緒論,用來說明 研究動機與背景、研究目的與研究流程之架構圖;第二章則為文獻回顧 與探討;第三章乃是研究設計,闡述本研究架構圖與闡述研究假設的相 關連性為何;第四章說明本研究分析之結果,先根據所蒐集得來的次級 資料加以分類、整理與歸檔,以便來進行相關統計分析以便驗證本研究 所提出之各假說;第五章則提出本研究之結論與未來後續之研究方向。. 6.
(17) . 緒論 研究動機與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流程與架構. . 文獻探討 企業自擁優勢 經營績效 國際化程度. . 研究設計 研究架構與假設 樣本對象及資料來源 變數之定義與衡量. . 實證結果分析 模型之檢定分析 敘述性統計分析 研究假說檢定之結果. . 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論 管理意涵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 建議. 圖 1-1: 本研究流程圖. 7.
(18)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本章節將上述所提到會影響企業的自擁優勢對企業經營績效之相關 變數來有次序及系統性的進行相關文獻回顧之研究和探討。在第一節中 先描述企業自擁優勢相關理論之探討;第二節則是探討企業績效衡量之 指標為何;第三節則說明企業國際化衡量程度指標之研究。. 第一節 企業自擁優勢 Dunning(1988)教授所提出的折衷典範(eclectic paradigm)(或是 OLI 架構)是在說明許多企業國際化營運的現象可以由三大要素來做解 釋,分別是自擁優勢(亦稱為所有權優勢) 、內部化優勢以及區位優勢。 而且折衷典範之三大優勢可以用來解釋許多企業國際營運狀況之行為, 以企業國際化動機為例,企業是因為具有自擁優勢,所以能夠克服遠至 海外地主國營運的種種劣勢(譬如像是溝通協調成本增加,與總部的距 離較疏遠以及身為外國企業的劣勢,包括文化隔閡代溝與語言等) ,來與 當地企業相互競爭。不過到最後,企業會因為海外地主國具有某些優勢, 因此親自至海外投資以獲取這些利益。 就以自擁優勢來分析,其顧名思義係指企業自身所擁有的優勢,而 其也就是指某一廠商掌握了比其他競爭者更有利的生產所需之資源,此 優勢可以在國際間移動;另一種說法則為少數廠商所擁有的特殊性資 產,為了充分發揮廠商所具有之優勢與產能,便會擴大生產向外直接投 資。且事實上自擁優勢與策略管理中所講述的核心能耐(core competence) 或是能力(capability)是相同的,也就是企業所必須具備之能力以因應 外界附加上的競爭態勢。因此 Dunning 將企業自擁優勢分成下列兩大類: 1.資產相關優勢、2.組織相關優勢,而組織相關的優勢又包括下列兩種: (1)同屬共同統治架構優勢、(2)多國性之優勢。 8.
(19) 就先例如以成立於 1992 年的威盛電子(VIA Technologies)來講, 目 前 為 一 專 業 積 體 電 路 IC 設 計 公 司 , 主 要 業 務 為 個 人 電 腦 晶 片 (PCChipsets)設計,也為 Intel 之外全世界排名數一數二的晶片組供 應商。然而以設計為主要核心,產品大多採委外代工方式生產,威盛本 身僅從事部分測試工作。雖說如此,但由於深諳產品生命週期很短,若 無法充分掌握設計技術及投入大量研發,將無生存空間,因此威盛仍全 盤掌握整個市場行銷管道、貨源品質及價錢等因素,在技術上不斷包裝, 推陳出新,以便搶得市場先機。另外威盛在研發比重的投入相當重,以 95 年度來說,營業額約為 249 億元,研發經費約佔營收的 10.5%,而在 96 年時更高達 13.7%。除此之外,威盛對研發的投入為策略性,端視市 場需要而定;研發產品除 PC 晶片組之外,對於通訊產品及多媒體等相關 產品的開發亦不遺餘力。原則上基礎技術威盛多不假他人手,而具時效 性之產品,在沒有商業利益衝突的情形下,威盛則較傾向與研發單位 (如:工研院)合作的模式,以節省時間與成本。而且威盛向來也非常 注重智財權及專利的保護,聘有專利工程師及專利管理人執掌專利相關 事宜;目前在 Process、Filein 等方面取得專利較多,已獲發明專利 2 件,至 95 年止,累積申請專利達 186 件。由於設計必須以製造為基礎, 因此研發人員與本土上、下游廠商配合的關係相當密切,再加上威盛掌 握市場上的核心技術以及研發能力不斷強化之下,能率先取得領導地 位,因而大幅提昇附加價值;而威盛自美返國的高級技術主管,因與當 地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故能迅速掌握國際科技市場最新動態。所以總 結來說,威盛公司能如此成功以及持續獲利的關鍵因素就在於它能掌握 企業以製造為基礎的靈活發展特性、運用國內、外的產業優勢與一群專 屬其所擁有的開發與持續創造新技術的研發團隊。 除此之外,成立於 1998 年的奇美電子公司,為世界 TFT-LCD 領導 廠商之一,從創立以來即以自行開發技術之理念,深耕 TFT-LCD 領域基 9.
(20) 礎技術之開發,而且奇美堅持『掌握自有核心技術』的企業文化傳統, 並不會像其它業者一樣選擇自日本廠商移轉整套技術的作法,而是採取 和工研院共同來合作,畢竟這樣子做除了能夠節省大筆的權利金之外, 並且擁有產品設計開發的自主權和彈性,而在零組件的採購與行銷策略 上,也不用受制於技術廠商的規定。也因為奇美擁有的優勢在於技術取 得與研發能力等資源大幅提升,以至於能強化其競爭優勢,再加上其取 得資金來源與行銷等能力也增加,讓奇美電子於 2002 年的營收為 400 億 新台幣,稅前淨利為 45 億台幣,較去年的營收 165 億新台幣,淨損約 36 億台幣來說,成長高達 142%,顯示出奇美的整體優勢與競爭策略,確實 已浮現出成效來,也使得往後奇美在開拓國際市場上是更具信心。 臺灣初期為多以傳統或中小企業為主,公司之營運狀況也隨即步入 正軌,但隨著時間的演進與資訊科技的熱絡,加上知識經濟及國際化議 題日益白熱化,各企業將逐漸累積自身資源與降低成本,並積極拓展經 營規模,追求規模經濟,進而轉型為集團企業。就以國內目前最具前瞻 性的鴻海精密集團企業來談,鴻海總裁郭台銘先生對於鴻海的未來有一 個非常明確的目標(張殿文,2005),亦即鴻海要成為台灣第一、亞洲第一 以及世界第一的企業。該公司的自擁優勢(或可說是所有權優勢)即為 鴻海引以為傲的製造與自行開發關鍵性的技術與零組件。從建立模具生 產的基礎,到如今有超過 100 名博士在設計核心之模具,接著延伸建立 17 萬個模具與知識資料庫,的確是不折不扣知識管理之典範。 不僅如此,鴻海在建構全球佈局之執行力、貫徹到底的行動力絕對 是跨國管理成功之要訣所在。例如鴻海高度垂直整合的跨國生產能力、 超低庫存(貨品只要停留超過 15 分鐘就打成庫存呆料)、及時大量生產 的能力與因應客戶客製化之需求等皆為「組織能力」高度之展現。所以 很明顯的,鴻海在要達成世界第一之目標必須先行建構完整的全球價值 鏈佈局,進而累積與發展全球性資源與永續競爭能耐。 10.
(21) 另外,由於傳統將焦點放在企業外部環境的競爭策略分析,以便能 找到新的機會與威脅,再透過分析內部整體的優勢和劣勢,來建構企業 的營運發展策略。而最近也因為全球產業環境的快速變化以及資源的稀 少性、可創造性、獨佔性與異質性,企業逐漸地把核心著重在強調企業 內部特有的資源基礎觀點上。 根據資源基礎觀點(Barney, 1991; Wernerfelt, 1984),企業被視為資 產和能力的組合,其競爭優勢為經由累積策略性資產和能力所取得。這 個概念與競爭力分析法-產業結構和市場區隔為競爭要素-是完全相反 的;畢竟資源基礎觀點認為企業是持有某些獨特的資產和能力,所以企 業基本上都是異質的。這裡所謂的獨特資產和能力就是策略性資源 (strategic resource) ,也因而造成所有企業在創造競爭優勢上的差異。具 體而言,企業在執行策略與從事組織活動時所需的資源即是策略性資 源,包括組織資產與能力(Barney,1991) ;然而組織能力亦即表示企業相 對於其他競爭者所擁有競爭力的高低,這與 Dunning 在 OLI 之中談到所 謂「自擁優勢」是同樣的意思。當組織能力愈高,表示企業愈有能力投 入各種多樣性的資源,例如:資金、管理人才、專業技術知識以及舉凡 其內部所能控制的資產、生產力、製程、企業特性、資訊技能等等,都 將使企業得以擬定策略並執行經營活動,並藉以改善企業本身的成果與 效率,以便於獨自進入國外市場。因此,管理者就應該把焦點專注於培 養和研發這些策略性的資源。 另外,在此也針對自擁優勢的細項說明如下: 一、. 所有權與/或無形資產優勢:產品創新,生產管理,創新的能力,. 組織和行銷系統,無法文字化的知識,人力資本經驗的累積,行銷、 財務的核心知識(know-how)等。 二、. 對各國的活動同時進行管理的優勢. (一) 現有企業的分支廠商較新設企業的優勢 11.
(22) ¾. 多半主要是因為企業規模與企業建立的地點,例如範疇經濟 和專業化;獨占力;較佳的資源能力與使用。. ¾. 獨有或是有利於接近產品市場。. ¾. 以有利的形式獲取進口(來自於例如規模或買主獨家壟斷的 影響) 。. ¾. 獨有與有利於接近投入要素,例如勞動力、財務、自然資源 與資訊科技。. ¾. 以邊際成本來接近母公司的資源。. (二) 廠商多國性而出現的優勢 ¾. 多國性使得以上的優勢更有寬廣的機會。. ¾. 有能力去利用地理差異性在要素秉賦與市場上。. ¾. 更多有利於接近與/或關於國際市場上更好的知識,例如: 財務、資訊與勞動力等。( 方至民 著,策略管理,2006 ).. 最後,企業的自擁優勢可分為資產優勢與交易優勢。所謂資產優勢 乃指企業本身具有的無形資產優勢,如技術能力、專門知識、管理能力 與專利數等。而交易優勢係指企業在國際營運中,因共同管理而產生的 規模經濟、採購之規模經濟等降低成本而享有的優勢。並且 Dunning 認 為任何國際營運活動,都可以用折衷理論來解釋。根據折衷理論,擁有 不同種類優勢的企業,適合以不同的方式來進入國外市場,表 2-1 列出優 勢種類與進入方式之間的關係;如果企業同時具備自擁優勢、內部化優 勢以及區位優勢,可以選擇以海外直接投資的方式進入國外市場;但是 當企業僅具備自擁優勢時,就只適合用授權的方式來進入國外市場。. 12.
(23) 表 2-1:進入國外市場的可能方式 進入市場方式. 自擁優勢(O). 內部化優勢(L). 區位優勢(I). 海外直接投資. 是. 是. 是. 貨物和服務的貿易. 是. 是. 不是. 授權. 是. 不是. 不是. 資料來源:Dunning(1988). 所以綜合上述論點,台灣集團在執行策略性目標與發展獨特的所有 權優勢時,須謹慎內外環境的變化與彈性地做調整,鞏固自身的核心資 源與彌補本身所不足的缺陷。. 13.
(24) 第二節 企業績效衡量指標之探討 無論國內或是國外、甚至是全球各企業最強調,也最關心的重大任 務,莫過於在這一年內企業在營運、經營上最終所得到的成果-經營績 效。然而,所謂的經營績效,不外乎就是企業策略目標的達成度,也是 企業檢視其整體核心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也由於各行各業的屬性、 營運模式與狀態之不同,因此對於績效在其衡量方式上是很難來賦予一 個概括性的指標。Roth(1989)認為績效是組織想要的特徵與目標達程 度的衡量。另外一方面,現今的企業經營績效多半可經由多面向的形式 來加以評估,而不再是以傳統單一指標的方式來予以衡量,這樣才能更 加客觀與精確地反應出企業在營運上的真實情況。 然而,蔡文祥(2001)將為數眾多的績效指標簡化後,濃縮成有像 是:公司績效、財務績效、經營績效、新產品績效與專案績效等,並且 依其個別運用時機點不同,而會有不同的衡量方式。Venkatraman and Ramanujam (1986)對於組織績效的衡量,則是以較為客觀與周延的方式來 敘述,以由內而外對組織績效分成三種不同的構面來衡量:(1)財務績效: 係指事業上的經營目標,例如營收成長率與獲利率等。(2)企業績效:除 了財務績效指標外,還包括了所謂的營運績效(operational performance), 而營運績效是指市場佔有率、新產品導入、產品品質與行銷效能等非財 務性的指標。(3)組織效能:此乃對績效最為廣泛之定義,除了上述所提 及到的財務績效與企業績效之外,亦包含了需達成組織的各種營運目標。 另一方面,在 Dekkers(2002)研究中指出,公司的整體策略包含市 場行銷策略、產品開發策略和製造策略,策略之間是需要強而有利的連 結,如果違反了策略原本的涵義,則將會降低整體經營上之效益。其次, Wiklund and Shepherd(2003)研究發現,組織擁有愈多的海外市場與技 術知識,以及愈多的高生產力員工,企業之經營績效將會越佳。. 14.
(25) 對此關於績效指標的衡量方式,一般可分為客觀性及主觀性之績 效,然而在廠商國際化程度與績效關係實證之研究中,多數學者皆以客 觀性之財務指標為衡量方式,例如資產報酬率 (例如:Hitt, Hoskisson, and Kim, 1997; Delios and Beamish, 1999; Gomes and Ramaswamy, 1999)、純益 率(例如:Geringer, Beamish, and daCosta, 1989)、股東權益報酬率 (例如: Qian, 1998; Wan, 1998)、Tobin Q (例如:Morck and Yeung,1991)、銷售成 長率 (Geringer, Tallman, and Olsen, 2000)及股價報酬等。此外,Roth and Ricks(1994)在研究全球化產業的目標時,其對目標所衡量乃採用主觀 與客觀績效的衡量方式,其中主觀績效包含詢問企業經理人對於過去企 業全球化的績效指標為何;而客觀績效則採用財務績效,包含:資產稅 後報酬率與銷售成長率等。 國內外企業經營績效之相關研究眾多,且對於衡量企業經營績效所 選取的指標亦不盡相同,故本研究將各研究企業經營績效指標整理如下: 財務性績效:以企業的經營實際成果及表現來作為判斷的基準,在量化 的處理過程中也較為客觀。 Yap(1990)提出以過去三年財務報表的平均資本投資報酬率,以及 過去三年企業活動的成長狀況作為績效衡量的指標。而後,Woo and Willard(1993)則提出投資報酬率、銷售額報酬率、銷售收入賬、現金 流量/投資、市場佔有率、相對於競爭者的的直接成本、市場佔有率之 取得、ROI(投資報酬率)、ROI 變化比例以及現金流量/投資變化比例 等財務性績效指標。 非財務性績效:相對於財務績效,非財務性績效的評估則是屬於領先指 標,在衡量的過程中,可將企業的關鍵成功因素落實於績效評估當中。 Woo and Willard(1993)指出相對於競爭者的產品品質與新產品活 動、產品研究與發展、製程研究與發展等項目亦可視為非財務性績效指 標的範疇。再者,謝定坤(1996)、王瑞之等(1997)指出交易循環、 15.
(26) 顧客服務、消費者滿意程度以及企業夥伴間的資源共享等同屬於非財務 性績效指標。而 Walton and Marucheck(1997) 、Krieger(1998) 、Girishankar (1998)、Karakaya(1998)及 Pereira(1998)等多位學者亦提出消費 者服務速度、交易時程、服務品質與掌握競爭者動態等更完善的非財務 性績效指標。. 表 2-2:企業經營績效衡量指標之相關文獻彙整表 年份. 專家/學者. 績效性質. 績效衡量指標/內容. 1990. Yap. 財務性績效. 過去三年財務報表的平均資 本投資報酬率、過去三年企 業活動的成長狀況. 1993. Woo and Willard. 財務性績效、非財務. 投資報酬率、銷售額報酬. 性績效. 率、銷售收入賬、現金流量 /投資、市場佔有率、相對 於競爭者的的直接成本、市 場佔有率之取得、ROI(投 資報酬率)、ROI 百分比變 化及現金流量變化等. 1996. 謝定坤. 財務性績效、非財務. 交易循環、顧客服務、消費. 性績效. 者滿意度、人力的節省、物 料成本與資料正確性. 1997. 王瑞芝等人. 財務性績效、非財務. 對顧客的服務態度、薪資成. 性績效. 本的降低、訂單處理時間、 人力支援、印製成本以及與 企業夥伴之間的資源共享. 16.
(27) 1997. Walton and. 非財務性績效. 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交貨 的時程、改善品質與數量間. Marucheck. 的問題. 1998. Girishankar. 1998. Pereira. 財務性績效、非財務. 對消費者服務的速度、交易. 性績效. 的時程與成本的降低. 財務性績效、非財務. 物品運送速度、成本之降低. 性績效 1998. Larry. 非財務性績效. 資料的可信度、顧客的即時 交易和績效. 陳旭銘. 1999. 2001. Ho. 財務性績效、非財務. 銷售成長滿意度以及銷售成. 性績效. 長率. 財務性績效、非財務. 銷售額成長率、ROI、ROA、. 性績效. 總銷售額、淨獲利、目標獲 取率以及競爭地位(定位). 2002. Zhao and Luo. 財務性績效. 獲利率與銷貨成長率. 資料來源:許乃文(2007)與本研究整理. 總結來講,由上述相關文獻探討可知,過去學者對於企業經營績效的衡 量標準看法並不一致,也並非能以單一指標來做決定,企業經營績效包含的 層面相當廣泛且複雜,而不同企業之間所適用的衡量指標亦不盡相同,目前 也沒有研究能指出哪些企業適用於哪些企業績效的指標,僅能透過研究者做 資料分析後主觀的選取適當的績效指標,因此是能符合學術研究上的合理 性。. 17.
(28) 第三節 國際化程度相關研究之探討 本節先對企業國際化做一說明,之後再針對國際化程度的衡量指標做 探討之。. (一) 企業國際化:. 企業國際化表示企業涉入海外營運之程度,也就是企業對海外經營 活動的涉入過程;然而許多企業在應用國際化的資源與應用策略上有所 不同,所造成的效果也會有差異,因此在選取的國際化程度衡量指標也 不盡相同。由於早期國際化研究的理論發展以國際化動機、國際進入模 式與廠商國際化行為為主流;近年來關於國際化發展與廠商績效關係之 研究(Annavarijula and Beldona, 2000;Geringer, Tallman, and Olsen, 2000;Gomes and Ramaswamy, 1999)已成為學者們多方關切的主題,更 突顯出此議題的重要性。 在企業邁向成形的狀態下,國際化實以成為策略發展上的重要議 題,雖然此議題於歐美之先進國家早已行之多年,但截至目前,學者們 對於「國際化」的定義也各抱持著主觀的看法。而一般認為企業在執行 海外營運活動時會帶來許多與廠商之間所產生的規模經濟、範疇經濟與 學習之利益(Kough, 1985)。Vernon(1966)指出,廠商或企業國際化應是 連續性階段的概念,亦即廠商會隨著產品生命週期的演變而逐漸增加其 國際化之程度;Johnson(1975)認為國際化是指廠商對海外活動的態度 或在海外已實際從事的活動;而 Pierce (1981) 則將國際化定義為廠商及 其管理當局對於從本國市場以外的營業來源,其承諾的程度與型式。雖 然大部份的學者對國際化的定義並非完全相同,但都認同國際化是廠商 在其各種營運活動往國外發展的一種行為,故 Hitt, Hoskisson and Kim. 18.
(29) (1997)認為廠商的營運活動進行跨國界的拓展,無論是銷售、製造或 研發活動進入不同的地理區域或海外市場,都可以稱為國際化。 從過去廠商國際化程度與績效關係之相關文獻中可發現,研究兩者 之間的實證文獻相當的多,但其研究對象卻多集中於歐(Grant, Jammine and Thomas, 1988)、美(Gomes and Ramaswamy, 1999;Morck and Yeung, 1991;Tallman and Li, 1996)及日本(Delios and Beamish, 1999;Geringer, Tallman, and Olsen, 2000)等一些先進與已開發國家的大型企業,除了 Wan (1998) 以香港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之外,甚少文獻針對新興工業化 (newly-industrializing)國家做一深入之探討。此外,Geringer et al.,(2000) 認為先前以歐美廠商為研究的理論基礎,未必完全適用於日本企業,因 此,以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台灣廠商為實證對象,除了能夠驗證理論是否 能跨越國界達到一般化外,更足以增強國際化程度對廠商績效影響的文 獻。 Geringer et al., (1989) 主張資源的配置區分為產品與地理等兩種基 礎,而以地理作為劃分的依據是較易達成組織目標。因此其在研究多國 籍企業的多角化策略與企業國際化對其績效的衝擊中,認為企業的多角 化與國際化程度對於企業的績效存在著重大的影響。其中國際化程度可 經由企業資源的配置,進而影響企業績效的表現。 Hu , Chen and Shieh (1992)認為在過去的十年間,企業的國際化過程 一直為研究的重點之ㄧ。此種「程序」基本上是描述企業由完全之國內 性企業轉變到進軍國際化市場的各個階段,而各個階段也代表著不同的 國際化程度。Hu et al.也認為在探討國際化程度時,有兩項最重要的關鍵 構面,分別是:國際性多角化擴展程度與市場已開發之多樣性兩者。 所以由上述國際化的定義可知,企業國際化是一個過程,它會不斷 地投資資源與建立各種價值鏈活動(例如:研發、生產與行銷)以強化 其國際化佈局完整之程度。而且在國際化具有動態且連續的過程中,企 19.
(30) 業之動機與所採用的模式會隨經營策略變動而持續性地調整,直到產生 良好的營運績效為止。所以針對這些現象,學者們各有不同的觀點與解 釋,有因此在國際化程度的衡量指標上亦不盡相同。. (二) 國際化程度衡量指標之探討:. Dunning(1993)認為廠商的國際化程度,可以從以下的六構面加以 探討: (1)廠商擁有或控制的海外子公司(或關係企業)之數目與規模; (2)廠商在海外從事附加價值活動的國家數; (3)所有海外分支機構的 資產、收入、所得或員工數佔全公司的比例;(4)管理階層或股東的國 際化程度;(5)高附加價值活動的國際化範圍,例如:研發活動的國際 化程度; (6)廠商管理跨國經濟活動而獲取的系統性利益之範圍與型態。 Sullivan(1994)將過去學者(Vernon, 1971;Stopford and Wells, 1972; Horst, 1973 ) 所 使 用 的 國 際 化 衡 量 構 面 加 以 歸 納 整 理 , 分 類 為 績 效 (performance)屬性、結構(structural)屬性及態度(attitudinal)屬性。 績效屬性包括:海外銷售額佔總銷售額的比例、研發支出密集度、廣告支 出密集度、出口銷售額佔總銷售額的比例及海外利潤佔總利潤之比例;結 構屬性包含:海外資產佔總資產的比例與海外子公司數佔總子公司數的比 例;態度屬性則包括:管理高層的國際化經驗及國際營運的心理分散度。 前兩者屬於客觀績效,而後者較屬於主觀績效;而且根據Grant(1987)的 研究,兩者之間的結果極為接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Sullivan(1994)在其所建構的國際化指標中之 所以包含了「研發支出密集度」以及「廣告支出密集度」兩個項目,乃因 其認為上述兩項可視為廠商在國際市場上爭取市場佔有率的利器,因而可 間接解釋一部份的國際化發展趨勢,所以亦視為衡量國際化程度之一種指 標。Morck and Yeung(1991)在檢視國際化對投資人的價值研究中,發現 20.
(31) 了研究與發展與廣告支出費用在廠商Tobin q(績效指標)的正向影響是可 以藉由國際化來予以強化。然而當廠商過度國際化時,表示廠商進入太多 國際市場,甚至進入一些周邊或較小的市場,都會造成協調與管控成本上 的增加高過於收入的增加(Contractor, Kundu and Hsu, 2003),也使得企 業經營績效連帶受到影響。. 表 2-3:國際化程度衡量指標之文獻彙整表 年份. 1987. 作者/學者. 國際化程度指標. 操作型定義. FSTS(foreign sales 海外銷售額占總銷. Grant. as a percentage of. 售額之比例. total sales) 1988. Grant,. Jammine. and. FSTS. 售額之比例. Thomas 1989. 海外銷售額占總銷. Daniels and Brackers. FATA ( foreign. 海外資產額占總資. assets as a. 產額之比例. percentage of total assets ) 1999. Gomes and Ramaswamy. FSTS、FATA等. 將海外銷售額占總 銷售額之比例、海 外資產額占總資產 額之比例以及海外 子公司家數等三項 指標作為衡量之依 據. 21.
(32) Capar and Kotabe. 2003. FSTS. 海外銷售額占總銷 售額之比例. 2003. Contractor,. Kundu. and FSTS、FETE以及. Hsu. 將海外銷售額占總. FOTO ( foreign. 銷售額之比例、海. employees as a. 外員工佔整體員工. percentage of total. 之比例與海外子公. employees、foreign 司家數佔全部子公 overseas as a. 司家數三者之權重. percentage of total. 加總即可. overseas). 資料來源: 高淑萍(2001)與本研究整理. 小結: 歸納與整合以上之文獻可知國際企業的活動是指由單一國家延伸為 兩個國家以上;而這樣子的活動表示企業在面對全球化市場競爭日趨嚴 重的情形下,利用跨國間要素稟賦與成本的差異,發揮專屬於廠商所具 備核心能力的競爭優勢,能將廠商之專屬能力與價值活動做跨地理區位 的連結與整合,以便獲得跨國學習、規模與範疇的經濟效益。而且也唯 有持續進行海外佈局的活動,涉略多方廣泛的資訊與改善跨區域的價值 鏈網絡關係,來發揮出專屬於廠商的競爭優勢。. 22.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本章將根據前述之研究動機與背景與文獻回顧作為本研究架構的基 礎,其次提出本研究的假設,進而定義本研究變數,而後再依據以次級資 料作為研究工具來取得實證分析的資料,並藉由實證統計分析來驗證研究 假設是否成立。因此本章節內容包含:研究架構、研究假設、變數之定義 與衡量方式以及統計分析方法等,茲分別加以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國際化程度. . 自擁優勢 研發密集度 行銷密集度 集團企業規模. H2-1~2-3. 經營績效 資產報酬率 (ROA). H1-1~1-3. 控制變數 海外子公司家數. 圖 3-1:本研究架構圖. 23.
(34) 一、 企業的自擁優勢與企業經營績效之間的影響 (一)研發密集度:係指一家廠商能在市場上競爭的核心策略,也是能 夠增進企業創新與差異化策略的基礎,所以研發已經成為提升企業核心 能力不可或缺的產業價值鏈活動。 陳信宏(2004)發現,就旗艦級的跨國企業而言,其自擁優勢就一般 而言,包括掌握核心技術能力與國際品牌的優勢。簡單來說,跨國或是旗 艦級之集團企業,只要能掌握由宏碁電腦公司前任董事長施振榮先生所發 展出的微笑曲線兩個端點(研發與行銷),並且加以強化與提升其能耐, 因而就能控制整個產業的核心價值所在,進而能為提昇公司整體績效的展 現。 Dunning(1980)與Andersen(1997)指出企業的自擁優勢與競爭態勢 會影響到企業是否赴海外投資的意願。意思是說企業需具備資源的優勢和 特定專屬的能力,才會考量進行海外直接投資的行為,然而企業至海外市 場擴張營運的主要目的不就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來帶動整體經營績效的 活 絡 程 度 。 而 且 Jung(1991) 在 研 究 美 國 之 大 型 多 國 企 業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時發現,廠商自擁的知識優勢(例如:研發能力、行 銷能力以及資本密集度)對廠商的利潤有一正向的影響,而且其解釋能力 高達60%。 吳佳穎(2001)認為一個科技公司會為了維持內部的競爭力,可能是 會傾向將資源投入於研究發展的活動,該研究在驗證資訊電子產業投入的 研究與發展活動對其經營績效的影響。而最後的實證發現研究發展活動與 營收金額之間的關係存在著一個門檻,就是當研究發展費用超過相當地金 額後,此研究發展的活動與整體營收之間將會出現正相關。 歐進士(1998)說明若要衡量R&D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是必須考 慮R&D對企業收入面與成本面的影響,因為R&D支出除了可以節省成本,. 24.
(35) 降低營業成本之外,也能帶動企業經營績效的提升。而此研究結果發現, 研發密集度與經營績效呈顯著正向關係,且R&D的效益約持續兩年;研發 密度高的公司,其R&D當年與次年的經營績效顯著較好,故推論R&D具有 未來性的經濟效益。 Eric, Paul and Mun(2007)也發現到,由於「先進技術上的知識」與 「影響鄰近國家創新過程的機會」,更能夠使得國外企業受益於此基礎研 究的結果;換句話說,外國公司的專注於研發附加價值的衝擊等自擁優勢 對企業經營績效的研究上是相當成功的。意思是說,唯企業具有特殊的專 門技能、屬於企業內獨樹一格的管理能力、專業的知識與承先啟後的經驗 能耐等的專屬自擁優勢,皆會影響企業在經營績效彰顯上的程度。 上述結果說明研究發展支出之投入是有助於廠商未來獲利的增加,並 且也指稱在研發密度高的產業中,研究發展支出對未來獲利的重要性是有 呈現正向的關係。因而本研究推導出以下的假設:. H1-1:當研發密集度提升,會增加企業之經營績效。. (二)行銷密集度:從近幾年市場愈趨全球化的態勢來看,藉由廣告與 促銷的廣度與深度等行銷宣傳活動來強調差異化的廠商,是比其他廠商 能在這多國市場中還要來的成功(Helsen, Jedidi and DeSarbo, 1993)。所 以,這些藉由廣告與促銷來強調差異化的廠商,不僅因為可以知道國外 市場顧客需求而增加利潤,也可以藉由發展國外市場的行銷標準系統, 與配銷商以及顧客所具備較佳的議價能力,來提高效率(Takeuchi and Porter, 1996)。 25.
(36) 另外,企業的行銷技術愈加精進,就能夠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對該公司 的忠誠度,來藉以掀起一股口碑行銷(口耳相傳的方式),因而提升購買的 意願,也能夠增加市佔率,來達成企業所期盼的營運目標。像是咖啡王國星巴克就是其中很有名的案例。 因此,行銷密集度高的廠商較其他行銷密集度低的廠商,可藉由增加國 外市場收入,來得到較高的國際化經驗或程度,進而能提高企業的經營績 效。以下就以案例來說明藉由行銷方式是能有助於提升經營績效。 就以國內的電腦周邊設備產業-Acer(宏碁)來說,公司成立於 1976 年,是台灣發展電腦自有品牌的典型代表,而且對於產品生產與開發能力之 培養仍然相當地堅持,畢竟對一個當時規模不大、自創品牌的台灣企業而 言,掌控生產能力與產品銷售才能逐漸累積對建立聲譽、了解市場趨勢與產 品發展等核心能力,為自有品牌打下基礎才是正確的方向。 然而,在建立自有品牌上,就不能以「等在一個地方接單」為滿足,必 須要主動地出擊,深入全球各市場建立行銷據點以了解各國消費者之需求。 因此宏碁在創立初期即以發展品牌為首要的目標,並且在企業成立的第五年 即推出「小教授一號學習機」,是台灣第一個自有品牌的微電腦外銷產品。 宏碁不僅善用全球佈局的方式來強化其在品牌上的競爭力,也藉由其他行銷 技術來維持企業經營的命脈。像是在台灣持續不斷地行銷活動-渴望園區, 以及藉由極為關注的美國大聯盟棒球明星-王建名的專屬代言等,都是宏碁 取得高知名度所運用的行銷方法。也因此歸納出以下小結:企業懂得利用運 動事件行銷,才可快速的擴展世界知名度,能有助於品牌形象和產品銷售, 來獲取更高的營收。因而本研究推導出以下的假設:. H1-2:當行銷密集度提升,會增加企業之經營績效。. (三)企業規模: 依據 IDC 對企業規模的定義區分為 1.員工數 1-9 名之 26.
(37) 企業為微型企業;2.員工數 10-99 名之企業為小型企業;3.員工數 100-499 名之企業為中型企業;4.至於員工數超過 500 名以上之企業則為大型企 業。再者,一般較為常見所謂的企業規模則是指把一般衡量企業的要素 像是:資本額、員工數、營收總數、市占率,甚至是企業的管理能力、 品牌價值與專利數等這些要素集合起來便稱為企業規模。 而且規模大的公司在進入海外市場擁有一些中小企業沒有的優勢, 例如:投資經驗、資本與人力資源、採行較為積極的方式來開拓市場策 略、擁有經濟與範疇規模等(Pan, 1999) 。也由於規模大的企業已具有相 當大的競爭優勢,所以 Pan(1999)的研究結果認為,規模大的企業應該 具有較佳的經營績效。 然而小型企業雖體型輕巧,但反應卻很靈敏、內部溝通順暢、人員較 為精簡,適合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發展;反觀大型企業則是在資源、規模 與知名度上具有一定之優勢。Gomes and Ramaswamy(1999)認為,企業 規模較大之廠商相對於規模較小的廠商,其擁有較多資源以從事國際化活 動;因此,企業規模對於企業經營績效會產生正面的影響。Agarwal and Ramaswarmi (1992)提出市場潛量(指市場規模與市場成長率),會對於企 業著手進行海外拓展投資的選擇而產生影響,企業也會因市場潛量高而以 投入較多資源的方式來進入市場,藉此來維持長期的獲利。而且較大規模 的企業,相對的也是在該產業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多跨國公司在短期內 大量投資的例子也是因為其規模達到一定的程度,想要追求經營績效往更 好的發展和更高、長期的經營獲利機會所衍生出的現象。 例如,國內之電腦零組件產業-光寶科技,截至2006年底其海外佈局已 有美國、德國與日本等地區子公司,憑藉著董事長宋恭遠「簡單哲學」的 經營理念,以簡博繁的行事風格來帶領整個營運團隊。在2005年5月底宣 布光寶改組的四合一(包含光寶電子、旭麗、源興與致福)已階段性完成。 未來營運目標更朝向汽車電子與量產LED周邊產品為主打之商品。不僅如 27.
(38) 此,光寶在2005年更大規模地投資龍生工業,以強化關鍵零組件之技術能 力。另外,在經營海外市場上,除了靠規模來達到規模經濟的效應,還要 能夠掌握當地文化特性來給予差異化的專門服務,才能提供超出顧客期望 的服務(像是在2004年與德國歐斯朗公司簽訂LED白光交互授權書)。除 此之外,光寶總裁宋恭源也強調說,在這資訊與科技市場愈來愈走向標準 化的時代下,一旦掌握規模經濟,就能更加彰顯高效率、低成本的優勢。 光寶科技從一個不起眼的車庫小公司到現在規模達千億的大型企業,不難 看出它是有一定的實力與規模經濟才能在此高度競爭的市場上轉虧為 盈。因而本研究推導出以下的假設:. H1-3:當企業之規模提升,會增加企業之經營績效。. 二、 國際化程度對「企業研發密集度與經營績效間關係」 之調節作用 研究與發展是高投入、高風險的經濟活動,廠商在進行研發行為上通 常仰賴資金、人力與設備大量投入,但有時研發卻未必有一定的成效,其 成敗的關鍵因素在於研發環境的良莠佔有相當程度的影響(陳信宏,2004)。 然而倘若地主國能維持良好的研發環境與汰換老舊的研發設備,加強對國 內智慧財產權的保障,並提供相關租稅減免等優惠措施,應可提升在吸引 跨國企業在國內設立研發據點的誘因上。不僅如此,倘若只依靠企業在地 主國環境的優勢來進行研發活動還是有許多不足的缺陷,例如母公司所擁 有的資源與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往往不能掌握到海外市場的需求特質,使 得研發成果難以應用於海外子公司的市場上。所以說唯有企業國際化來增 設海外研發據點,這樣企業不但能利用地主國較低成本的研發資源來達到 28.
(39) 降低成本的效應,更能夠適時掌握當地海外環境最即時的第一手資訊。 然而當企業擁有較高的國際化程度時,所面對的是各國多元、差異的 市場環境與資源,這往往是能提供企業產生創新與學習的機會,尤其是與 其他企業來合作更有助於促成創新與相互學習的一種方式。因此跨國企業 就能以此完善合作的關係來達到綜效。另外,一間擁有高度產品設計與專 屬研發能力的廠商,可透過與競爭者的差異化來獲取更高的報酬。當企業 擴展至國際、甚至全球市場時,研發密集度就顯得重要,因為廠商可以運 用創新的產品來要求較高的價格,或是藉由達到規模經濟的生產來降低成 本(Porter,1986),來進一步影響企業經營績效。所以本研究推論假說:. H2-1:當企業國際化程度愈高,會強化企業研發密集度與經營績效 之間的關係。. 三、 國際化程度對「企業行銷密集度與經營績效間關係」 之調節作用 企業在進行對外投資時,最主要的利器為先進的行銷技術,且其是具 有時間累積性的。像是國內知名的宏碁企業,不僅善用國際眾所矚目的焦 點-如同那頂級的法拉利賽車般的堅固與時髦性的置入性行銷方式來宣 傳該公司的筆記型電腦,同時亦能拓展其在全球的品牌知名度與價值。而 且除了研發密集度之外,產業的行銷密集度亦會影響企業在進入模式上的 選擇。Kough and Singh(1998)認為當企業處於高行銷密集度的產業時, 其傾向以完全控制的模式來進入海外市場,這對台灣企業來講是能有助於 強化其經營績效的策略方向,畢竟有些企業視其為創造良好績效的主要工 29.
(40) 具之ㄧ;然而也有些企業則藉此作為競爭戰術,所以說企業的行銷密集度 乃是自擁優勢中的重要衡量構面。Ozawa(1979)與Kojima(1977)研究也發 現,企業的行銷密集度是有助於提昇公司的經營績效。所以,無論是行銷 與研發銷密集度高的廠商,是可以藉其行銷、創新研發能力來克服在海外 投資過程中的層層障礙,來增強經營績效之間的關連性。所以,本研究再 此所要強調的為假設一間企業他擁有很豐富的行銷技術與人才等資源,但 其國際化程度很低,所以他只能在國內市場上競爭,因此所得到的優勢是 相對比起一間企業富有較高的行銷技巧與無形資產,但其國際化程度高, 而且甚至已傳達至全球各角落還來的低,所以其所具備的優勢就能夠充分 應用出以致提升企業的經營績效。因此本研究推論假說:. H2-2:當企業國際化程度愈高,會強化企業行銷密集度與經營績效 之間的關係。. 四、 國際化程度對「企業規模與經營績效間關係」之調 節作用 許立坤(2004)表示廠商國際化活動是一動態且連續性的歷程。而在國 際化的歷程中,企業的動機與其經營模式會隨著公司策略考量上的不同而 適時的做修訂和調整,且其國際化的佈局作為也會因此而有所變化,進而 產生不同的結果。隨著高度國際化的效應下,企業營運規模將會做的更 大,而後就可把更多的資源來有效地分配在全世界的地方以便於往後的使 用。. 30.
(41) 而規模較大的廠商通常可被視為較一般廠商具備獲取高於正常利潤 率的能力,因此可於一價格廝殺的競爭市場中營運,透過其獨佔或寡佔能 力,則可獲得較高的超額利潤。另外,大型公司或許可以在資本市場中以 較低的成本取得資金,或因風險分散的關係,可以透過較低的成本於市場 中營運。學者認為企業規模是會影響企業的經營績效(Riahi-Belkaoui, 1998;Gomes and Ramaswamy, 1999),亦即規模較大之廠商相對於規模較 小之廠商,其擁有較多資源以從事國際化活動;因此,企業規模對於企業 經營績效就會產生正面的影響。 另外,本研究所要強調的是指假設一間企業他規模做的很大,但其國 際化程度很低,所以他只能適用於國內,因此所得到的綜效是相對比起一 間企業規模也很大,但他國際化程度高,而且甚至為全球化,所以該企業 的優勢就能夠充分應用於全世界各地方。最後,在歸納整理以上文獻與討 論後也發現,當在高國際化程度的情境下,是能有助於集團企業自擁優勢 對於企業經營績效的發揮更加透徹、淋漓盡致;反之,在較為低的國際化 程度的情境下,多少會降低其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因此,本研究推論假說:. H2-3:當企業國際化程度愈高,會強化企業規模與經營績效之間 的關係。. 第二節. 樣本對象與資料來源. 本研究的實證對象(產業別)為台灣地區 56 家高科技電腦周邊零組 31.
(42) 件設備之集團企業,最主要為藉由相關次級資料之蒐集與分析,來驗證 上述所探究的關係。而本研究中所有的次級資料來源為台灣經濟新報 (TEJ)之資料庫、真像王(SFI)資料庫之公開說明書與股東會議年報、公開 資訊觀測站中的常用報表以及中華徵信所之集團企業調查研究資料庫 等。加以整合、歸納,取 2005 年及 2006 年兩年度資料共計 102 筆樣本 數。以下則為本研究對象的限制: 1.. 在公開說明書 裡有些 企業 會將 行銷費用包含廣告 與 管理費 用,但有些則是涵蓋在一起就合併為管銷費用,為避免在分析上 有誤差,因此將部分企業分開列出清單形式的作法改為合併為管 銷費用的統一規格,以方便分析計算。. 2.. 在地區別上,本研究僅分類為五大洲,為亞洲、美洲、歐洲、 大洋洲與其他,因為將各大洲切割或許會造成爭議與分析上的複 雜(像是大陸就有分華東、華北與華南等地區,但都同屬中國大 陸此區,因此就歸類為亞洲) ,所以把海外市場區分為這些大洲。. 3.. 一些具有租稅天堂性質的地區,例如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群島 與巴拿馬等地設立海外控股公司,由於僅是扮演轉投資仲介者的 角色以及為降低企業之整體稅賦,故在分析時並沒有列入國外直 接投資的主要來源地區。. 第三節. 變數之定義與衡量方法. 一、 應變數:經營績效 近年學者較常使用的績效指標為資產報酬率(Return on Asset, ROA) (Kotabe et al., 2002;Lu and Beamish, 2004) 、純益率(Return on Sales, ROS) (Geringer, 2000;Contractor et al., 2003)以及股東權益報酬率 (Return on Equity, ROE) 三項會計衡量之方式常被當做廠商之績效指標,然而ROE對 32.
(43) 於資本結構的改變較敏感 (Hitt, Hoskisson, and Kim, 1997),較不適用。而 ROA與ROS績效指標的使用於過去的研究中亦都有學者採用,Grant (1987) 同時使用兩種指標,但亦有學者採用ROA單一指標來衡量 (Hitt, Hoskisson, and Kim, 1997;Jung, 1991)。侯嘉政(2006)也指出在經營績效方面,對於「績 效是衡量組織目標的達程度」這樣的說法學者都深表肯定。因此在本研究 當中,就選擇資產報酬率(ROA)作為績效指標,來進一步地檢定各項研究 假設。 本研究衡量經營績效的公式為:【稅後損益+利息費用×(1-稅率)】 ∕平均資產總額。. 二、 自變數:企業自擁優勢 本研究所探討的衡量指標有三項,分別為:(一)廠商之規模:因為廠 商規模的大小會隨著企業的成長與積極追求創新的行銷活動,亦會影響 企業經營績效,所以本研究以廠商規模為自變數之一,其是依各年度母 公司的資產總額(千元為單位)以對數表示之(Contractor et al., 2003; Lu and Beamish, 2004);(二)研發密集度:此變數可以觀察出企業對於研 究發展上的重視度與態度、在開發新的技術上以及資源累積程度的變 化,若累積程度愈高,是愈能促使廠商製造與生產出特殊的產品,更強 化新產品研發速度的進展,增加集團經營績效,進而永續發展下去。Hitt et al.(1997)在其研究中亦將此變數納入控制變數。本研究將研發密集度操 作型定義為:R&D intensity=研發費用/營業收入總額。(三)行銷(廣告)密 集度:不論在國內外,各大集團企業與公司都善用他們最先進與引領時 尚的行銷技術來擴大其知名度,進而能使得外商看好並且投資,因此能 有助於增進公司的整體績效。因此本研究將行銷密集度之操作型定義 為:Marketing intensity=行銷(廣告)費用/營業收入總額。然而,在過去的 相關研究中發現學者將研發密集度與行銷密集度視為廠商的研發能力或. 33.
(44) 無形資產之一(Lu and Beamish, 2004) ,故這也是集團本身最重視的內部 核心優勢所在。. 三、. 調節變數:國際化程度. 從過去至今的國際化研究中,國際化程度的衡量指標大都採用海外銷 售額佔總銷售額之比例(foreign sales as a percentage of total sales, FSTS) 做為準則(Collins, 1990;Jung, 1991;Tallman and Li, 1996)。而根據Bartlett and Ghoshal (1989) 的觀點,廠商初期是以多國企業的營運方式為導向,採 用出口銷售額佔總銷售的比例來衡量國際化程度,相較於歐美廠商以海外 子公司銷售額佔總銷售比例來衡量還要來的貼切。由於台灣廠商相較於歐 美大型多國企業之國際化程度較低 (相較於歐美之MNCs,台灣廠商所投 資的國家數目較少),亦即在國際化上屬於早期階段。然而最近國內許多大 型企業也紛紛轉型與積極擴展國際化的版圖,所以逐漸地蛻變為成熟期階 段。除此之外,國際化程度在各種不同的情境因素下是會影響企業的經營 績效,因此在本研究中將其視為調節變數,並以海外銷售額佔總銷售額之 比例(FSTS)來予以衡量。. 四、 控制變數 除了我們想要探討的解釋變數之外,公司的經營績效仍有可能被其他 變數所影響,為了有效的探討企業經營績效與企業自擁優勢之關係,在此 將其他的解釋變數列入本模型中來加以控制。 1.. 海外子公司的家數:此指標可能會影響企業在營運時的複 雜程度以及可瞭解到集團企業的子公司在全球各區域的平均 分散度,因此本研究就把它加以控制住。. 2.. 分子公司年數之虛擬變數(dummy variable):以集團企業 之年數視為虛擬變數,將2005年設為0,2006年設為1。 34.
(45) 第四節. 統計方法. 資料分析工具為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for Window 12.0 之中文版統計分析軟體,來進行實證分析,並採用Pearson相 關分析來驗證出:. (1) 集團企業自擁優勢對於集團經營績效是否存在顯著關係; (2) 隨著國際化營運的程度,集團企業之自擁優勢對於集團經營績效會產生 調節作用的影響,以此來驗證研究假設。. 35.
(46) 第四章. 實證結果分析. 本章節主要為依據所蒐集之次級資料並且針對前述各項研究假說,依所建構 的多變量迴歸分析模型,進行實證與分析,其主要內容包括了:第一節說明各變 數之描述性統計以及ANOVA分析;第二節則為研究假說檢定之結果。. 第一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 由表 4-1 可知,應變數的企業經營績效 ROA(最小值-47.00,最大值 45.65),顯示出各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表現,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而在調節 變數之國際化程度指標方面,銷售額比率的最大值(-0.69)以及最小值(2.01) , 而且在經過平準化的平均數為 0.00003。另外,自變數當中的研發密集度與行銷 密集度的最小值分別為(-0.04,-0.06)、最大值為(0.26,0.20),平均數則是 (0.00007、0.00005),至於企業規模最小值、最大值以及平均數為(13.1869、 19.7550、16.006)。. 表 4-1:本研究之敘述性統計表. (單位:新台幣千元,子公司家數除外). 變數名稱.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數. 標準差. 企業規模. 13.18. 19.75. 16.01. 1.52. 平均研發密集度. 1. -0.04. 0.26. 0.00. 0.05. 平均行銷密集度. 1. -0.06. 0.20. 0.00. 0.05. 平均銷售額比率. 1. -0.69. 2.01. 0.00. 0.56. ROA. -47.00. 45.65. 4.23. 14.82. 子公司家數. 3. 125. 26.16. 26.02. 附註: 1 為經由平準化後所得證出的結果,其公式= X- X . 36.
(47) 第二節 實證模型之檢定分析 一、. Pearson 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方面,本研究採用 Pearson 相關分係數來檢定自變數、調節變數、 控制變數與應變數之間的相關程度。. 表 4-2:相關分析表 變數. 1.. 1.子公司家數. 1.000. 2.企業規模. 0.789**. 1.000. 3.研發密集度. -0.268**. -0.429**. 1.000. 4.行銷密集度. -0.235*. -0.344**. 0.447**. 1.000. 5.國際化程度. 0.186. -0.042. -0.078. 0.228*. 2.. 3.. 4.. 5.. 1.000. 附註: 樣本數N=102,two-tailed test;*P<0.1;**P<0.05;***P<0.01. 『 樣本數之所以會只剩下 102 筆的資料,是因為在進行資料分析的 過程中,部份數值是屬於有遺漏值的狀態,因此為確保資料的完整性與 精確性,將予以排除掉 10 個資料數據。』. 37.
(48) 一、. 迴歸分析. 本研究以複迴歸方程式來驗證國際化程度與各變數的交互作用是否 對企業的經營績效有所影響。分析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在模型二中加入 自變數與調節變數,結果顯示自變數中的行銷密集度以及企業規模有顯 著的影響,這代表對企業的經營績效有關係,因此支持假設 1-2 與 1-3; 然而企業的研發密集度為負向不顯著,也說明其對企業的經營績效是沒 有相關性,所以不支持假設 1-1。另外也再模型二中放入國際化程度做為 調節變數,結果發現企業的行銷密集度與規模對於國際化程度的交互作 用項皆為不顯著,表示說國際化程度對於企業行銷密集度與規模的強化 效果並沒有提昇企業的經營績效,所以不支持假設 2-2 與 2-3。. 38.
(49) 表 4-3:本研究樣本之迴歸分析以及 VIF 值 變數. 模式一. 模式二. VIF. 海外子公司家數. -0.261*** (-2.692) 0.002 (0.016). -0.596*** (-4.133) 0.001 (0.017). 2.760. 控制變數. 子公司年數. 1.002. 自變數 研發密集度. -0.024 (-0.233) 0.319*** (2.846) 0.612*** (3.871). 行銷密集度 企業規模. 1.426 1.672 3.318. 調節變數 研發密集度×國際化程度. 0.203* (1.876) -0.103 (-0.984) 0.178 (1.503). 行銷密集度×國際化程度 企業規模×國際化程度 R2. 0.068. 0.307. 調整後 R 2. 0.049. 0.239. F 值. 3.626**. 4.528***. 1.562 1.445 1.858. 附註: 樣本數n=102,表中括號內為t值;*P<0.1;**P<0.05;***P<0.01. 39.
(50) 第三節 研究假說檢定之結果 本節第一部分為假說結果之檢定表,闡述本研究的假說是否為實證 結果所支持;第二部份則分別說明各假說成立與否的可能原因。. 二、. 結果. 由上一節實證模型之檢定分析中,支持了假說 1-2、假說 1-3 與假說 2-1;然而,由於檢定的不顯著,故不支持假說 1-1、假說 2-2 與假說 2-3, 其假設內容與結果分別描述如下表 4-3 所示。有三項假說存在顯著性的關 連性。. 表 4-4:假設檢定之實證結果 假設. 預期. 實際. 支持與否. H1-1:當企業研發密集度提升,會增加企業之經營績效。. +. 不顯著. 不支持. H1-2:當企業行銷密集度提升,會增加企業之經營績效。. +. 顯著. 支持. H1-3:當企業之規模愈大時,會增加企業之經營績效。. +. 顯著. 支持. H2-1:當企業國際化程度愈高,會強化企業研發密集度 與經營績效之間的關係。. +. 顯著. 支持. H2-2:當企業國際化程度愈高,會強化企業行銷密集度 與經營績效之間的關係。. +. 不顯著. 不支持. H2-3:當企業國際化程度愈高,會強化企業規模與經營 績效之間的關係。. +. 不顯著. 不支持. 40.
(51) 三、. 討論. 由上一節的迴歸分析可得知假說檢定之結果,接下來將依序針對本研 究中的自擁優勢、國際化程度的調節作用來分別探討支持假說與否的可 能原因與其重要性。. (一) 企業自擁優勢 假設 1-1:當研發密集度提升,會增加企業之經營績效。 假設1-1的不支持,闡述了企業的研發密集度提升後對於企業經營績效 並沒有顯著性表徵,或許是因為現階段母公司還尚未知曉研發管理上的各 項業務與研發管理的高複雜程度會使研發人員需一段時間來加以摸索、認 知,然而,也由於研發活動通常涉及到企業核心能力的開發,需要企業高 度的國際化涉入活動與控制(如:掌控進度與成效)來降低其成本。 因此可 以了解到研發的活動是很繁複且屬高附加價值的資產,也可從假設2-1的支 持來佐證說,的確研發密集度是必須在高度國際化程度的情境下才能增進 企業的經營績效。. 假設 1-2:當行銷密集度提升,會增加企業之經營績效。 假設1-2的支持,說明了企業行銷密集度的確會造成企業經營績效的影 響,亦即自擁優勢中的行銷密集度歸因於企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條件上,而 能力的培養是需要藉由長期與持續的投入和累積,加上行銷人員積極進取 的責任感與信心驅使下,完全釋放與發揮屬於自己的潛能,這會帶給公司 整體經營績效一股創新的原動力。另外,在Morck and Yeung (1991) 檢視 無形資產 (研究發展及廣告費用)對廠商績效 (以 Tobin’s q 衡量)的研究 中發現,就投資者而言,國際收購相較於國內的廠商有較高的價值,且當 收購廠商由無形資產 (intangibles) 之活動所產生之支出 (研發及行銷費用) 愈高時,則市場對一海外收購呈現正向反應的程度也愈大,此結果意謂著 41.
(52) 擴展海外市場所帶來的績效利益,有很大部份績效的提升乃來自於無形資 產的增加。 假設 1-3:當企業之規模愈大時,會增加企業之經營績效。 假設 1-3 的支持,闡述了企業規模對企業經營績效的重要性,當一廠 商的企業規模愈益提升時,表示其內部所擁有的資源也越多,所以就靠 著掌握有利的市場競爭地位,因而能就此開創較佳的經營局面。再者, 大公司或許可以在資本市場中以較低的成本來取得資金,或因風險分散 的關係,可以透過較低的成本於市場中營運,所以企業的規模是會影響 公司整體的績效。而且,唯有規模日益成長、擴大的企業才有能力從事 技術創新,建立全球品牌,來進軍國際市場。所以,Hoang(1998)認為廠 商的規模越大、國際化的經驗越豐富,則其海外的績效也越好,因此就 能間接增加母公司的經營績效。. (二) 國際化程度對於「研發密集度」的調節作用 假設 2-1:當企業國際化程度愈高,會強化企業研發密集度與經營績 效之間的關係。 假設 2-1 的支持,說明了把國際化程度此調節變數放入後的確會強化 企業研發密集度對於企業績效的相關聯性,因為像是在具有高度研發密 集度的企業為了將內部的專門知識(know-how)作最佳化利用與避免分 散性風險,無論在面臨技術如此不完全的國際市場,仍會傾向以完全控 制的方式來保留專門知識的所有權(Caves,1982)。然而目前為全球最大 的伺服器代工與前五大筆記型電腦的製造商-外商英業達公司,旗下在 台廣受歡迎的 Dr.eye 譯典通翻譯軟體,其從售後服務的不斷升級與更新 過程就不難看出英業達在軟體創新方面的用心與努力。事實上,新技術 的開發(研發)一直以來都是英業達的核心競爭優勢和成長的關鍵因素,. 42.
相關文件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a) Visitor arrivals is growing at a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The number of visitors fluctuates from 2012 to 2018 and does not increase in compound growth rate in re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