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一、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茲將有關休閒參與的相關研究整理如下表2-2。

表2-2 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研 究 者 研 究 對 象

王建堯(1998) 高雄縣國中生 ․高雄縣國中生經常從事的休閒活動項目為聽 音樂、廣播、看電視、錄影帶、唱歌、跳舞

、逛街、夜市、散步等。

游正芬(1999) 台北市國中學生 ․台北市國中生最常從事的前五項休閒活動依 序為:看電視、音樂欣賞、閱讀書報、打電 話聊天、騎腳踏車。

․就整體的情形來說,是以社交性、藝文性及 康樂性的活動為主。

(續下表)

表2-2(續)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表2-2(續)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綜上所述,發現國內無論是國中或國小之學生,經常從事的休閒活動

,皆偏向「室內」或「靜態」方面的活動,尤其以看電視、聽音樂、打電 玩等視聽感官享受的「娛樂性」休閒活動為主。探究其原因,應是學生因 休閒觀念的認知不夠、欣賞能力及活動技能的不足,以及課業壓力與時間 不足等因素,以致於學生選擇參與便利性而又不增加負擔的休閒活動,並 將有限的時間消磨在看電視、聽音樂、打電玩等趣味性的享樂中(胡信吉

,2003)。

二、不同變項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影響個體參與休閒活動的因素很多,對於休閒活動的喜好,男女常有 很大的不同,而在成長的過程中,選擇休閒活動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轉 變,另外,一個人的休閒活動在社會化的過程,影響最深的莫過於他的家 庭,再者人們選擇休閒活動的機會和他們的居住地有很大的關係(Cordes

& Ibrahim, 1999)。因此,本研究依據這些特性來探討其在休閒參與的差 異情形,以下分別從性別、年級、家庭環境、地理區域四方面加以說明。

(一)性別

休閒活動的參與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王昭正譯,2001;涂淑芳,

1996)。張玉鈴(1999)指出,由於傳統對男女性別角色期待與教養方 式不同,從幼時的玩具、遊戲選擇,到各種生活經驗中的行為期待等,

都會造成兩性在休閒參與、休閒活動、同伴選擇及社會互動行為的機會 不均與限制的現象。Clark 與 Chas(1995)認為,休閒不僅反映了包括 性別在內的社會區分,休閒還促進並造成這些社會區分。沒有其他的活 動或是方式,比休閒更能夠表達階級、種族、性別等差異了。另外,王 建堯(民87)進行「影響國中生休閒活動的因素之研究」時則發現,背

景變項影響國中生對休閒活動類型的選擇,以「性別」影響最大,「年 級」次之。

許多研究都發現,男生在運動性質的休閒參與顯著多於女生(張文 禎,2002;黃麗蓉,2002;陳樹城,2002;陳萬結,2003;吳採霞,

2004;李枝樺,2004;林芝怡,2005;林金城,2005;陳志清,2006;

Pellegrini,1992;Garton, Harvey, & Price,2004)。同時研究也發現,

女生在文藝性質的休閒參與顯著多於男生(張文禎,2002;黃麗蓉,

表2-3(續) 性別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表2-3(續) 性別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程紹同(2000)在中學生運動休閒參與模式研究中也指出,不同年級在 籃球、排球、網球及撞球等運動層面的項目中,高年級學生從事比例高 於低年級。

但是黃麗蓉(2002)的研究發現,不同年級國中學生參與程度最高 的休閒活動休閒活動項目都是看電視(錄影帶、DVD),其次為電腦,

且一、二、三年級呈現一樣現象。同樣的,李三煌(2004)以國小五、

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也發現,五、六年級的兒童最常做的前三項均為 打球、看電視、打電玩,僅排序不同而已。

而張文禎(2002)的研究則指出,不同年級的國小學生在休閒活動 的參與上有顯著差異,研究發現國小六年級學童在遊憩類、體育類、知 識類、技藝類、逸樂類、及社交類等休閒參與之平均數均高於四年級學 童。並認為可能是六年級學童之身心發展已較四年級學童成熟有關,加 上六年級學童所可支配之資源亦通常比四年級學童為多,因此其休閒參 與會有比四年級學童更多之趨勢。但也有研究發現,低年級的學生較高 年級的學生熱衷參與休閒活動(陳樹城,2002;陳萬結,2003;林芝怡

,2005)。研究者綜合相關研究列表如下:

表2-4 年級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綜上所述,學生對於休閒活動參與的項目可能受到成熟因素及課業壓 力的影響而有不同的結果,但研究者發現各相關研究所得到的結論不一,

因此值得進一步深入的探討。

(三)家庭環境

家庭是社會中最重要的基本團體,也因此和社會中的所有機制產生互 動關係,進而對休閒產生影響。Kelly 與 Godbey(1992 )認為在生命的 歷程當中,工作、家庭、教育、休閒相互交錯。此點更證明家庭與休閒活 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Johnson(2000)認為家庭的社會功能是生養及化育 下一代,保護幼兒並提供成人情感上的支持。雖然家庭的型態因文化和歷 史而有不同,但基本的家庭功能則相當普遍且一致。每個人從一出生就有 相當比例的休閒活動是在家庭中發生,家人是我們最重要的休閒伙伴,而 父母更是國小學童參與休閒活動的領航者。

許多研究(江中皓,2000;張少熙,1994,黃文真,1986;黃立賢,

1996;程紹同,2000;曾正吉,2006)顯示,父母休閒教養方式會對學生 休閒活動造成相當影響。另外,蔡素琴(1998)的研究也發現,兒童休閒 態度因不同父母休閒教養方式而有差異,父母對兒童休閒態度的形成與發 展,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

許多研究指出,高社經的學生其休閒參與顯著多於低社經的學生(羅 明訓,1999;張文禎,2002;李世文,2003)。研究更進一步指出,高社 經的學生在知識層面的休閒參與程度明顯高於低社經的學生(李世文,

2003;陳萬結,2003;李枝樺,2004;林金城,2005)。另外,許健基(

2005)也提到父母親教育程度會影響學生的休閒參與,其研究指出,父親 教育程度不同的學生在體育性、藝文性及社交性等三個層面達顯著差異;

母親教育程度不同的學生在體育性、藝文性、社交性及消遣性等四個層面 達顯著差異。

在國外的研究方面,Meschke 與 Silbereisen(1998)調查德國青少年 在冒險性、社會浪漫性、創造內省性的休閒活動,發現家庭因素會影響青 少年的休閒參與。Sylvia 與 Caldwell (2006)以 874 個大學生為研究對 象發現,同儕和家庭的支持會影響學生的自我效能,而自我效能便會影響

表2-5(續) 家庭環境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Meschke and Silbereisen

(1998)

德國青少年 ․家庭因素會影響青少年的休閒參與。

Sylvia & Caldwell (2006)

大學生 ․同儕和家庭的支持會影響學生的自我效能,

Cheek, Field, 與 Burdeg(1976 )指出:居住所在地對於個人的休閒 型態是很重要的因素,不同居住環境,如都市、郊區、鄉村,對個人的休

團體能類」、「視聽感官類」,皆因地區的差異而影響青少年所從事的休 閒活動。另外,嚴祖弘(2001)的研究亦發現,網路休閒類休閒活動因為 只要有電話的地方即可從事網路類休閒活動,所以使得北中南三區未有顯 著差異。但是,離島地區可能在沒有其他休閒活動可供選擇的情況下,其 參與程度較其他地區的青少年均高。

綜上所述,在環境差距明顯的地區,即顯現出學童的休閒活動會受到 外在環境的影響,顯見個體賴以生長的周遭環境是影響參與休閒活動的因 素之一。本研究探討的對象為全國國小資優班學生,一般而言,資優班大 都設立在城鎮較多,但由於北、中、南都市化程度不同,因而是否造成兒 童在休閒條件與機會的不均等,以致於影響休閒參與的差異性,更待進一 步的探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