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資優班學生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現況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資優班學生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現況研究"

Copied!
19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 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詹秀美. 博士. 國小資優班學生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 之現況研究. 研究生:黃薇如 中 華 民 國. 撰. 九十五 年 七 月. 1.

(2) 誌謝辭 在教書十多年後,能夠重返校園,接受學術的洗禮,完成人生的理想,真是何 等幸運!兩年的研究生涯,一路走來,身邊總有許多貴人相助,在論文即將付梓之 際,心中充滿感謝。 論文能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詹秀美博士耐心的指導與鼓勵,在 論文構思與寫作的歷程中,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使我獲益良多,師恩浩瀚,永銘 於心。感謝口試委員張昇鵬及侯禎塘二位教授,在百忙之中撥冗審查論文,給予諸 多珍貴的建言,使論文的內容更臻完善,特此致上由衷的謝忱。 論文寫作期間,感謝沈易利教授、金惠蓉老師夫妻倆慷慨協助借書;王明傑先 生在統計方面的鼎力協助,令人不勝感激;妹妹薇芬、妹婿育仁、弟媳玉棻、鄰居 錢太太、同學秋妤、汪汪以及女兒班上的張淑芬老師等人助我一臂之力,使得問卷 得以順利的回收;學校的小童先生及台中市政府新聞局的好友凱雯、秀萍熱心的幫 忙,解決我的燃眉之急;更要感謝全體參與問卷施測師生們的配合與支持,涓滴所 受,感銘於心。 感謝省三阮虔慈校長對我的鼓勵與關照,並提供良好的楷模,使我有更上一層 樓的勇氣;王海捷主任在我研究上遭遇瓶頸時,不厭其煩的提供各項諮詢,助我釐 清心中的疑惑;鍾淑芬老師於我在學期間,幫忙協助接送我兒;全校許多同仁為我 打氣加油,溫暖之情,難以言喻。 二年研究所生涯,承蒙系上老師的啟迪與教導,讓我滿載而歸,使學術理論與 實務工作得以連結。感謝研究所同窗好友妤婷、文香、靖蕙、秀娟、競文、欣穎、 秋妤、恆俐、郁茗、釧如的真摯友誼,讓研究所的辛苦歲月因你們的存在而變得甜 蜜,使每一次的上課都成為一種期待。二年的同窗情誼,是我這一生中的無價之寶。 最後,特別感謝我的先生忠猷無怨無悔的付出,給予我無限的包容與體諒,是 我精神上最大的支柱;一雙兒女宇承、婷涵乖巧懂事,讓我能無後顧之憂的專心完 成學業。 願以此學習成果,獻給敬愛的父母親,及所有關愛我的人。 黃薇如 2006. 2. 謹誌 07.

(3) 國小資優班學生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現況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資優班學生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現況,並比較 國小資優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在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差異情形,以及探 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資優班學生在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差異情形。本 研究抽取全國北、中、南三區 11 所學校的 472 位資優班學生及 624 位普 通班學生為受試對象,以自編之「國小學生休閒生活調查問卷」為研究工 具,進行調查分析。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國小資優班學生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現況 (一)國小資優班學生休閒參與比率最高的前五項活動依序為:看電視或 錄影帶、閱讀書籍、聊天、上網瀏覽資料、球類運動。 (二)國小資優班學生休閒阻礙之因素,依阻礙構面強弱程度之排序情形 為:「課業阻礙」、「設施阻礙」、「資訊阻礙」、「伙伴阻礙」 、「個性阻礙」、「親師阻礙」。 二、國小資優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在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差異情形。 (一)資優班學生比普通班學生在休閒參與的項目上更多樣化。 (二)國小資優班學生除了「課業阻礙」之外,在「伙伴阻礙」、「設施 阻礙」、「親師阻礙」、「資訊阻礙」、「個性阻礙」都小於普通 班學生。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資優班學生在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差異情形。 (一)休閒參與方面 1.五年級資優班學生的休閒參與項目多於三年級資優班學生。. 3.

(4) 2.父母休閒教養方式為高關懷的資優班學生,其休閒參與項目多於父 母休閒教養方式為低關懷的資優班學生。 3.南部資優班學生參與知識性休閒活動的項目少於中部與北部資優班 學生;北部資優班學生參與技藝性休閒活動的項目多於中部與南部 資優班學生。 (二)休閒阻礙方面 1.父母休閒教養方式為低關懷導向的資優班學生,其「伙伴阻礙」、 「課業阻礙」、「親師阻礙」皆顯著高於父母休閒教養方式為高關 懷導向的資優班學生;父母休閒教養方式為低權威導向的資優班學 生,其「伙伴阻礙」、「課業阻礙」、「設施阻礙」、「親師阻礙 」、「資訊阻礙」、「個性阻礙」皆顯著高於父母休閒教養方式為 高權威導向的資優班學生。 2.「伙伴阻礙」呈現地理區域之顯著差異,北部大於南部,南部又大 於中部。.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政府、學校、家長及後續研究者 參考。. 關鍵字:資優班、國小資優生、休閒活動、休閒參與、休閒阻礙。. 4.

(5) A Study on the Elementary Gifted Students’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Constraint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constraints about the gifted students at the elementary level. A questionnaire edited by the researcher, titled ‘Questionnaire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eisure Life’, was administered to 1096 subjects from 11 elementary schools sampled from northern, central, and southern Taiwan, including 472 from gifted classes and 624 from regular classe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the following: I. The current status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constraints about the gifted students at the elementary level: (1) The most popular leisure activities ranked by the elementary gifted students were watching TV/film, reading, chat, internet exploring, playing ball games. (2) The leisure constraints usually encountered by the elementary gifted students were ranked as schoolwork constraints, facilities constraints, information constraints, peers constraints, character constraints, teachers and parents constraints. II. The differences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constraints between the gifted students and the regular students at the elementary level: (1) The elementary gifted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more leisure activities than the regular students. (2) Apart from schoolwork constraints, there were less constraints coming from peers, facilities, teachers and parents, information, and character for the gifted students than the regular students. III. The differences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constraints among the gifted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1) Leisure participation: 1. The fifth-grade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more leisure activities than the thirdgrade students. 2. The gifted students taking more care from parents participated in more leisure activities than those taking less care from parents. 3. The gifted students in southern Taiwan participated in less knowledge activities than those in central and northern Taiwan; The gifted students in northern Taiwan participated in more skill-learning activities than those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Taiwan.. 5.

(6) (2) Leisure constraints: 1. The gifted students taking less care from parents encountered more leisure constraints from peers, schoolwork, and teachers/parents factors than those taking more care from parents. The gifted students with less authoritative parents were less authoritative encountered less leisure constraints from peers, schoolwork, facilities, teachers/parents, information, and character factors than those with more authoritative parents. 2. The gifted students in northern Taiwan encountered more leisure constraints from peers factors than those in southern and central Taiwan; The gifted students in central Taiwan encountered the least leisure constraints from peers factors.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for gifted education and future studies are made.. Keywords : gifted classes, elementary gifted students, leisure activities,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constraints.. 6.

(7) 目 目. 次. 次…………………………………………………………………………. Ⅰ. 表目次…………………………………………………………………………. Ⅲ. 圖目次…………………………………………………………………………. Ⅵ.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休閒的意涵與功能……………………………………………. 9. 第二節. 資優學生的休閒生活…………………………………………. 22. 第三節. 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30. 第四節. 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5. 第四節. 研究步驟………………………………………………………. 63. 第五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6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小資優班學生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現況分析…………. 第二節. 國小資優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差異. 第三節. 67. 分析……………………………………………………………. 75. 不同背景變項的資優班學生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差異…. 83. 7.

(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21. 第二節. 建議…………………………………………………………… 12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29 英文部分………………………………………………………………… 138 附錄 附錄一:國小學生休閒活動調查問卷(專家效度審查表)………… 146 附錄二:國小學生休閒活動調查問卷(預式)……………………… 163 附錄三:國小學生休閒活動調查問卷(正式)……………………… 170 附錄四:休閒阻礙項目分析摘要表…………………………………… 175 附錄五:父母休閒教養方式目分析摘要表…………………………… 177 附錄六:休閒阻礙量表(預試問卷)第一次因素分析摘要表.………… 179 附錄七:休閒阻礙量表(預試問卷)刪減題項後之因素分析摘要..…… 180 附錄八:休閒阻礙量表(正式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 ………………… 181 附錄九:父母休閒教養方式量表(預試問卷)第一次因素分析摘要表.. 182 附錄十:父母教養方式量表(預試問卷) 刪減題項後之因素分析摘要 183 附錄十一:父母教養方式量表(正式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 ………… 184. 8.

(9) 表. 目. 次. 表 2-1. 國內外學者休閒活動分類方式……………………………………. 19. 表 2-2. 休閒參與之相關研…………………………………………………. 30. 表 2-3. 性別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34. 表 2-4. 年級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38. 表 2-5. 家庭環境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40. 表 2-6. 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 44. 表 3-1. 研究樣本的來源及有效問卷回收數統計表………………………. 53. 表 3-2. 本研究有效樣本輪廓………………………………………………. 54. 表 3-3. 專家效度專家學者名單……………………………………………. 57. 表 4-1. 國小資優班學生休閒參與之次數分配表…………………………. 68. 表 4-2. 國小資優班學生知識性休閒參與之次數分配表…………………. 69. 表 4-3. 國小資優班學生娛樂性休閒參與之次數分配表…………………. 70. 表 4-4. 國小資優班學生技藝性休閒參與之次數分配表…………………. 71. 表 4-5. 國小資優班學生社交服務性休閒參與之次數分配表……………. 72. 表 4-6. 國小資優班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之次數分配表…………………. 73. 表 4-7. 國小資優班學生戶外遊憩性休閒參與之次數分配表……………. 73. 表 4-8. 國小資優班學生休閒阻礙分析表…………………………………. 74. 表 4-9. 資優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在知識性休閒參與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76. 表 4-10 資優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在娛樂性休閒參與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77. 表 4-11 資優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在技藝性休閒參與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78. 表 4-12 資優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在社交服務性休閒參與之卡方檢定摘. 79. 要表…………………………………………………………………. 9.

(10) 表 4-13 資優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在運動性休閒參與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80. 表 4-14 資優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在戶外遊憩性休閒參與之卡方檢定摘. 81. 要表………………………………………………………………… 表 4-15 資優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在休閒阻礙之差異比較摘要表………. 82. 表 4-16 不同性別之資優生在知識性休閒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85. 表 4-17 不同性別之資優生在娛樂性休閒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86. 表 4-18 不同性別之資優生在技藝性休閒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87. 表 4-19 不同性別之資優生在社交服務性休閒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87. 表 4-20 不同性別之資優生在運動性休閒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88. 表 4-21 不同性別之資優生在戶外遊憩性休閒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89. 表 4-22 不同年級之資優生在知識性休閒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90. 表 4-23 不同年級之資優生在娛樂性休閒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91. 表 4-24 不同年級之資優生在技藝性休閒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92. 表 4-25 不同年級之資優生在社交服務性休閒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93. 表 4-26 不同年級之資優生在運動性休閒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94. 表 4-27 不同年級之資優生在戶外遊憩性休閒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95. 表 4-28 父母休閒教養方式其關懷導向不同之資優班學生在知識性休閒. 96. 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表 4-29 父母休閒教養方式其關懷導向不同之資優班學生在娛樂性休閒. 97. 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表 4-30 父母休閒教養方式其關懷導向不同之資優班學生在技藝性休閒. 98. 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表 4-31 父母休閒教養方式其關懷導向不同之資優班學生在社交服務性 休閒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10. 99.

(11) 表 4-32 父母休閒教養方式其關懷導向不同之資優班學生在運動性休閒 100 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表 4-33 父母休閒教養方式其關懷導向不同之資優班學生在戶外遊憩性 101 休閒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表 4-34 父母休閒教養方式其權威導向不同之資優班學生在知識性休閒 102 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表 4-35 父母休閒教養方式其權威導向不同之資優班學生在娛樂性休閒 103 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表 4-36 父母休閒教養方式其權威導向不同之資優班學生在技藝性休閒 104 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表 4-37 父母休閒教養方式其權威導向不同之資優班學生在社交服務性 104 休閒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表 4-38 父母休閒教養方式其權威導向不同之資優班學生在運動性休閒 105 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表 4-39 父母休閒教養方式其權威導向不同之資優班學生在戶外遊憩性 106 休閒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表 4-40 不同地理區域之資優生在知識性休閒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表…… 107 表 4-41 不同地理區域之資優生在娛樂性休閒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109 表 4-42 不同地理區域之資優生在技藝性休閒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110 表 4-43 不同地理區域之資優生在社交服務性休閒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 111 表…………………………………………………………………… 表 4-44 不同地理區域之資優生在運動性休閒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112 表 4-45 不同地理區域之資優生在戶外遊憩性休閒參與的卡方檢定摘要 113 表……………………………………………………………………. 11.

(12) 表 4-46 不同性別的國小資優班學生在休閒阻礙差異比較摘要表……… 114 表 4-47 不同年級的國小資優班學生在休閒阻礙之差異比較摘要表…… 115 表 4-48 資優班學生之父母休閒教養方式其關懷導向在休閒阻礙之差異 116 比較摘要表………………………………………………………… 表 4-49 資優班學生之父母休閒教養方式其權威導向在休閒阻礙之差異 117 比較摘要表………………………………………………………… 表 4-50 地理區域不同的國小資優班學生在休閒阻礙之變異數摘要表… 119. 12.

(13) 圖. 目. 次. 圖 2-1. 休閒阻礙階層模式…………………………………………………. 21. 圖 3-1. 研究架構圖…………………………………………………………. 49. 13.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資優班學生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的現況,並探討 資優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在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差異情形,以及比較不 同背景變項的資優班學生在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差異情形。本章就研究 動機與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名詞釋義以及研究範圍與限制四節分述如下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工作能使我們富足,但休閒卻使人生更加豐富 ( Bammel&BurrusBammel, 1996 )。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提倡「 OFF 學」,認為會玩才會成功 (陳柏誠譯,2006)。休閒生活可以陶冶身心,激起生命的活力,因此, 每個人都需要適當的休閒來調劑生活。隨著週休二日的到來,二十一世紀 更是休閒活動的時代,如何善用閒暇時間,讓自己在這段時間內獲得充分 的放鬆、滿足、娛樂、自我成長,將是一門重要的課題(葉憲清,1987)。 法國社會學家 Damazedier (1974)強調休閒的正向功能,認為休閒可以 使人們擺脫工作的單調疲乏,透過娛樂消除工作上的壓力,且可藉由休閒 中進入自我超越的世界,發揮創造力,彌補工作上受阻的成就感並滿足表 現慾。休閒活動可以促進個人人格之圓滿發展,滿足個人才能、興趣與精 力,同時增進個人能力(黃振球,1962)。因此,每個人應當要有適當的 休閒活動,才能紓解生活上的壓力,提高生活的品質。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4)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指出國人 每天最多的休閒活動就是看電視,而小學生的休閒參與活動也以看電視、 打電腦最為普遍(王鳳美,2003;李三煌,2004;李枝樺,2004;陳志清 ,2006)。另外,根據衛生署及國家衛生研究院(2005)的調查報告顯示. 14.

(15) ,台灣孩童靜態時數偏高,3 至 12 歲的兒童裡,平常(非假日)每天花 在看電視上的時間就有近兩個小時,看故事、漫畫書或圖畫書的時間則有 三十五分鐘,平均還會花二十分鐘打電腦、上網或打電動(陳惠惠,2006 )。由上述的調查報告顯示,國人的休閒活動仍以靜態活動居多,兒童受 家庭之影響也呈現相同的情形。 家庭是影響大多數人一生最重要的場所,我們的許多休閒活動都是和 家人一起度過的,尤其在小學階段,父母更是扮演我們參與休閒活動的導 航者。另外,蔡素琴(1998)的研究也發現,兒童休閒態度因不同父母休 閒教養方式而有差異,父母對兒童休閒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扮演著極重要 的角色。許多研究(江中皓,2000;張少熙,1994;曾正吉,2006;黃文 真,1986;黃立賢,1996;程紹同,2000)顯示,父母休閒教養方式會對 學生參與休閒活動造成相當的影響。因此,父母休閒教養方式對學生參與 休閒活動的影響絕不容忽視。所以,父母休閒教養方式對資優生休閒參與 及休閒阻礙的影響,值得本研究深入的瞭解。 根據天下雜誌「家庭教育大調查」顯示,近七成國小中高年級的學生 ,放學後會上安親班或補習班,其中有二成的孩子,每天在安親班或補習 班的時間,超過三個小時以上,甚至連週末假日也不得休息,調查中更進 一步指出,近五成的學生,週末假日還要補習(何琦瑜,2005)。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對子女的期望。現在的兒童不但 要面對學校各項課業壓力,放學後,還要參加才藝班,或到補習班補習英 文、國語、數學… 等等,壓力之大,前所未有。當今台灣的社會,為人父 母者都十分注重子女的學業成就,因此,連普通班的學生都遭受極大的課 業壓力,更遑論眾人期待甚高的資優生。尤其在升學主義掛帥的今日,資 優生因課業壓力過大而自殺的事件,時有所聞。從許多研究結果也都顯示 ,學業壓力是資優生主要的壓力來源(吳武典、蔡明富,2001;孫瑜成,. 15.

(16) 2004;郭靜姿,1986;黃玉真,1994;鄒浮安,1998;Delisle, 1988; Kaplan, 1990)。 課業壓力過大,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也會導致身心失衡,許 多研究發現適當的休閒是應付壓力的方法(Coleman & Iso-Ahola, 1993; Hull & Michael, 1995;Iwasaki, 2001;Iwasaki & Mannell, 2000a, 2000b; Outllet, Iso-Ahola, Bisvert, 1995;Patterson & Cloeman, 1996),藉由適當 的休閒活動來紓解課業壓力,使得身心得以放鬆,有助於學生達到最佳的 學習效果。但是,現今國小資優生面對繁重的課業壓力,是否有多餘的時 間從事休閒活動,實在值得教育工作者與資優生父母重視及關切。 電視媒體報導科學園區工程師過勞死的消息,引起社會大眾的矚目。 因此,不但一般正常人需要休閒活動,特殊團體如智能障礙或身體殘障者 更是需要,當然資優生也不例外。在資優學生的生活中,不應只有課業與 成績。休閒提供機會讓每個人得以探索自己的興趣,快樂的享受生命的美 好,並且增進自我的瞭解,實現自己的夢想。因此,除了學校教育之外, 如何藉由適當的休閒活動,啟迪和引導資優學生充分發揮潛能,進而培養 健全的人格,實為當前一重要課題。 資優生在認知和情意各方面有許多不同於普通生的特質。在認知方面 ,資優生的記憶力強、學習反應快、抽象思考及語文表達力佳、具有幽默 感、好奇心、喜歡發問、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偏好複雜而具挑戰性 的作業(謝建全,2000;Clark, 1997;David & Rimm, 2004)。此外,在 情意的方面,資優生通常非常追求完美且情感上極為細膩敏感(謝建全, 2000;Clark, 1997;David & Rimm, 2004)。資優生的特質造成他們在發 展與學習上異於普通生,令人好奇的是,是否資優生的休閒活動也有別於 普通生?而他們從事的休閒活動又是什麼呢?實在值得進一步的探討。 休閒活動是近年來頗受重視的議題,國內針對休閒活動相關的論述研. 16.

(17) 究相當多,研究對象包括老人、婦女、教師、大專學生、青少年、國中小 學童、軍警、勞工… 等各階層人員,對於這些人口在參與休閒活動方面的 規劃助益良多。其中,有關青少年學生休閒活動的研究(王建堯,1998; 林晉宇,2003;胡信吉,2003;陳南琦,2000;游正芬,1999;黃麗蓉, 2002;簡鴻檳,2003;蘇瓊慧,2005)發現,青少年學生經常從事的休閒 活動,呈現偏向「室內」或「靜態」方面的活動,尤其以看電視、聽音樂 、打電玩等視聽感官享受的「娛樂性」休閒活動為主。這些研究果可以提 供為輔導青少年從事正當休閒活動的依 據,對於青少年休閒生活多所裨益。 相對於各行各業在休閒活動研究論述的豐碩成果,探討資優生參與休 閒活動方面的相關研究則相當有限,僅有顏士智(2001)國中音樂班學生 職業興趣及休閒生活之研究、吳採霞(2004)國中特殊才能學生休閒活動 之調查研究與林金城(2005)國中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休閒活動之比較研 究三篇,根據上述相關研究發現,無論是特殊才能或是一般智能的國中資 優班學生,都因為受到課業壓力而影響休閒活動的參與。至於針對國小資 優生休閒活動的研究則是付之闕如,究竟國內國小資優生參與休閒活動現 況如何?而阻礙其參與休閒活動的因素又有哪些?目前相關的文獻非常缺 乏,因此,需要針對國小資優學生休閒活動的情形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有必要瞭解國小資優班學生在休閒參與及休閒 阻礙的現況,進而比較資優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在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 差異情形,以及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資優班學生在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 差異情形,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提供教育行政單位、學校、 老師及家長作為在教學引導及安排適當休閒活動之參考。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國小資優班學生在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的現況。 二、比較資優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在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的差異情形。. 17.

(18) 三、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資優班學生在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的差異情形。. 第二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國小資優班學生之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的現況為何? (一)國小資優班學生的休閒參與現況為何? (二)國小資優班學生的休閒阻礙情形為何? 二、資優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之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的差異情形為何? (一)資優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的休閒參與是否有顯著差異? (二)資優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的休閒阻礙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資優班學生在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的差異情形為何? (一)不同背景變項之資優班學生的休閒參與是否有顯著差異? 1 .不同性別之資優班學生的休閒參與是否有顯著差異? 2 .不同年級之資優班學生的休閒參與是否有顯著差異? 3 .不同父母休閒教養方式之資優班學生的休閒參與是否有顯著差異? 4 .不同地理區域之資優班學生的休閒參與是否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資優班學生的休閒阻礙是否有顯著差異? 1 .不同性別之資優班學生的休閒阻礙是否有顯著差異? 2 .不同年級之資優班學生的休閒阻礙是否有顯著差異? 3 .不同父母休閒教養方式之資優班學生的休閒阻礙是否有顯著差異? 4 .不同地理區域之資優班學生的休閒阻礙是否有顯著差異?. 18.

(1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資優學生 本研究係以一般智能優異學生為研究對象。依據教育部於 2002 年所 頒布的「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第十四條所稱一般智能優異 ,係指在記憶、理解、分析、綜合、推理、評鑑等方面較同年齡具有卓越 潛能或傑出表現者;其鑑定標準為: (一)智力或綜合性向測驗得分在平均數正一點五個標準差或百分等級九 十三以上者。 (二)專家學者、指導教師或家長觀察推薦,並檢附學習特質與表現等具 體資料者。. 在本研究中所稱資優學生,係指台灣地區經過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 學輔導委員會鑑定合格,於九十四學年度安置於國民小學一般智能資優班 三年級與五年級的學生。. 二、父母休閒教養方式 係指父親和母親在教養子女的休閒生活時,所表現在態度、情感、信 念及其行為上的特徵。 本研究參考黃文真(1986)所自編之「父母親對休閒生活的教養方式 問卷」及蔡素琴(1998)所編之「父母休閒教養方式量表」加以修訂,編 製而成本研究之「父母休閒教養方式量表」。並以各構面得分之中位數為 分割點,分將「關懷導向」及「權威導向」各分割成「高」與「低」二群 ,成為高關懷、低關懷與高權威、低權威四種。. 19.

(20) 三、休閒活動 張良漢(2002)認為休閒活動是指工作以外閒暇時間,自由自在選擇 喜愛的活動,以達到身心放鬆,享受樂趣之目的。 本研究所指的休閒活動,係指國小學生於放學後,不用上安親班、才 藝班和課後輔導班的時候,以及除了寫功課、複習課業和吃飯、睡覺等生 理需求以外的時間,學生可以隨心所欲的運用閒暇時間,自由自在的從事 自己想要進行的活動。本研究以自編之「國小學生休閒活動調查問卷」來 瞭解資優學生參與的休閒活動。. 四、休閒參與 休閒參與是指個體從事休閒活動的頻率和類型。本研究所稱的休閒參 與係採研究者自編之「休閒參與問卷」,將休閒參與項目分為知識性、娛 樂性、技藝性、社交服務性、運動性、戶外遊憩性六大部分,以瞭解學生 參與休閒活動的比率。. 五、休閒阻礙 Raymore, Godbey, Grawford, 與 Von Eye (1993)認為休閒阻礙係指 限制或阻止個體參與休閒的各項因素。 本研究以Raymore, Godbey, Grawford, 與 Von Eye(1993 )所編製的 「休閒阻礙量表」( Leisure Constraints Statement, LCS)為依據,並參考 國內其他學者(林晉宇,2003;胡信吉,2003;陳佩菁,2003;陳南琦, 2000;陳藝文,2000;梁玉芳,2004;賴家馨,2002)有關休閒阻礙量表 ,經修訂後編製本研究之「休閒阻礙量表」,量表得分愈高表示休閒阻礙 愈大,得分愈低表示休閒阻礙愈小。. 20.

(2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茲將本研究中的研究範圍與限制,分別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九十四學年度就讀於一般智能之國小三年級和五年 級資優班學生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以一般智能優異的國小資優班學生為主,研究結果無法推 論至其他類型及階段別的資優班學生。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工具係採研究者自行編製的「國小學生休閒活動調查問卷」, 其中,有關於休閒參與問卷的活動項目,內容上僅以國小學生較常參與的 休閒活動為主,尚有未涵蓋的部分,且項目的分類是以研究者參考其他學 者的分類方式而採取的主觀分類方式,仍須有更多的研究考驗其信度及效 度。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研究者無法掌握填答情境和填答者 真正的反應心態,因此,研究結果可能會有偏差,未來研究者可更進一步 運用質化研究方法,做更深入的探討。. 21.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與本研究有關之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資料,全章共分為 四節,第一節主要說明休閒的意涵與功能;第二節為資優學生的休閒生活 ;第三節探討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第四節探討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休閒的意涵與功能 隨著國民所得的增加以及週休二日的實施,休閒活動愈來愈受到大家 的重視。一般人在一生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休閒時間,因此,如何藉由 休閒活動來紓解身心的壓力,豐富生活的內涵,進而提昇生活的素質,便 顯得格外重要。。 亞里斯多德曾說過「 戰爭是為了和平,工作是為了休閒 」(Just as we make war in order to have peace, so we work in order to have leisure)。他 認為生命中的每樣事物皆與休閒有關,休閒是人類行為目標之一(陳思倫 、歐聖榮、林連聰,2001)。然而「休閒」究竟為何?休閒的概念可說是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從歷史、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及政治學 各種不同的角度與觀點來看休閒,對休閒的看法都會有所差異,因此,定 義休閒的方法真是難以數計。為釐清休閒真正的意涵與相關概念,本節試 圖綜合各家學者所持的論點加以整理歸納,並進一步的探討休閒的功能及 休閒活動的類型。. 一、休閒的定義 休閒這個字可以引出不同的想法及概念,傳統上是以「自由時間」或 「活動」來表達這個字的基本意涵,另有一些學者又增加「心靈狀態」的 觀點。但其他休閒研究學者從不同的詮釋角度和觀點來探討休閒(Dustin. 22.

(23) & Goodale, 1999;Hemingway & Parr, 2000 ),如 Hemingway(1999) 從行動解放的觀點;Stormann(1993)從參與式民主政治的觀點;Arai 與 Pedlar(1997 )從社區發展的觀點詮釋休閒。因此,休閒的定義可說是百 家爭鳴,各有各的看法。研究者綜合國內外學者對於休閒所下的定義,歸 納出下列的基本概念。 (一)休閒的字源本義 「休閒」一詞的英文是 leisure,源自拉丁文的 licere,意指「被允 許」(to be permitted)或「自由」(to be free);而法文loisir亦引申自 拉丁 文 licere, 意指「 自由時間 」(free time) (林東泰, 1994; Iso-Ahola , 1980;Kelly , 1996)。 另外,社會百科全書對於休閒的定義,則指出係源自於希臘字的 schole,和英文字的 school scholar 的語源、字解是相通的,含有「學習 活動」之意義,其為一種自由狀態,並具有精神啟蒙作用的積極意義( 李明宗,1992;林東泰,1994;陳思倫等,2001;謝政諭,1990; Kraus, 1990)。易言之,希臘文中的休閒,係指無拘無束的行動,或指 擺脫工作之後所獲得的自由時間或從事的自由活動;所以希臘文化認為 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休閒,一旦沒有休閒就沒有文化產生(林東泰, 1994;Iso-Ahola , 1980;Kelly , 1996 )。而從人類的歷史來看,也發現 人類許多文明都是由於休閒而創造出來的,許多古文化都與休閒息息相 關。 若從中文的字源來看,漢代許慎於《說文解字》中所記,「休」, 從人依木,人在操勞過甚時,常倚靠樹木來減低疲乏,休養精神,故休 之本意為息止也,有休息、休養等待的意思;「閒」這個字的意象是「 門中嵌鑲著一輪明月」,此刻必是個與家人相聚或獨處靜思的靜謐夜晚 ,所以「閒」也就有安閒、閒適、閒逸的意思(呂建政,1999;林建地. 23.

(24) ,1996;高樹藩,1999)。 由此看來,休閒包含了「休息」和「閒暇」兩個層面的內涵,它既 是一個人所擁有的「閒暇的自由時間」,同時也指涉及從事足以「令人 恢復精神或體力的休息活動」(林東泰,1994)。 (二)國內外學者對休閒的定義 有關休閒的定義非常繁多,國內外許多學者也紛紛對休閒提出許多 不同的看法。大多數的學者通常從下列三個基本觀點來定義休閒:時間 (time)、活動(activities)、心靈狀態或經驗(a state of mind or experience)(Kelly & Godbey, 1992;Mary & Brett, 2004)。茲分述 如下: 1 .休閒是時間的觀點 牛津英語字典中對休閒( leisure )的定義為:有空閒或有機會做某些 事… 為被佔用的時間所給予的機會… 在時間太晚以前所容許的時間… 人 們自己支配的自由時間內有時間的狀態… 一段空閒時間… 悠閒、從容( 張芳杰,2004)。Meyer 與 Brightbill 對工業革命後的休閒所提出的定義 是自由、不被佔據的時間,一個人可以隨其所好,任意的休息、娛樂、 遊戲或從事其他有益身心的活動,亦即在這段時間裡,一個人可以相當 自由的選擇他要做的事(林素麗,民 1977)。 M.Kando(1980)在社會學辭典中將休閒定義為:為了生活所必須 從事的活動之外的自由時間。謝政諭(1990)認為休閒的概念就是:人 擺脫約束時間(指生存及生活時間)之外的一段自由時間,可以娛樂身 心,甚至達到個人發展及社會成就的狀態。許多學者把休閒界定為除了 必須的工作、維持家庭和個人生計的時間外,所剩餘屬於自己自由運用 的閒暇時間(Brightbill, 1960;Kraus, 1990)。. 24.

(25) 2 .休閒是活動的觀點 Dumazedier(1967)指出:「休閒乃是在工作、家庭、社會種種義 務之外,個人依其所好所從事的活動。」Stokowski(1994)認為休閒是 活動的主張,其重要的優點是較為客觀,因為休閒活動可被計算、可量 化且可作比較。但他也指出這種定義的主要缺點是它不能涵蓋所有可能 的休閒活動,因為這些活動會隨人、地方和時間而不同,並不一定可以 客觀作比較。 3 .休閒是一種心靈狀態的觀點 亞里斯多德認為休閒是一種狀態、一種態度、一種心智的狀況;不 受時間、空間與活動之影響。他認為休閒即為存有的狀態,一切休閒活 動都是為了休閒本身,並且認為心靈的涵化可以透過音樂和沈思兩個途 徑。音樂和沉思是兩種最有價值的休閒,因為音樂可以滌化心靈,而沉 思可以格致真理、獲得真正的快樂。(林東泰,1994;凌德麟,1998; Neulinger, 1981)。 de Grazia(1964)認為休閒與自由時間是不同的世界,許多人雖有 了自由時間,卻不知如何休閒。因此他將休閒定義為感受自由的一種心 態,以及做為一個人的一種要件。且他認為休閒無法完全被實現,因此 不過是個理想而已。 Pieper( 1963 )提到休閒是一項心智與精神上的態度,並不只是外 在要素的結果。它是一種心智的態度,靈魂的狀態。他認為休閒並非為 工作而存在,而是賦予人們更多的精神和精力去工作,且休閒並不只是 恢復工作的體力或提振工作的精神而已,它是生活中一種更崇高的秩序 。可見古典休閒論者主要是強調內心層面的休閒觀,是一個人在自由時 間的態度及感受,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化的休閒活動。. 25.

(26) 4 .綜合性的觀點 除了以上三種觀點之外,另有一些學者也提出綜合性的觀點, Kaplan(1975)提出六種不同的休閒論點: (1) 人文模式(humanistic model):把休閒本身視為目的,以古希臘 人和當代中國人為代表,認為休閒即沈思(contemplation)、休閒即 藝術、休閒乃是生命的祝禱、休閒是文化的基礎。此一觀點是由精粹 主義發展而來,對大眾文化有極嚴苛的批判。 (2) 治療— 改變模式(therapeutic-change model ):把休閒當作工具 、手段、社會治療、或社會控制。譬如常常聽到有人說「家人一起休 閒,常保家庭和樂」、「多提供青少年休閒活動,免得他們為非作歹 」等等,所以休閒被視為是對身心不健康的人的社會治療。這種社會 治療、社會工具甚或社會符徵,他舉羅馬人和納粹為代表。 (3) 量化模式(quantitative model ):把休閒視為維生工作之外的剩 餘時間或自由時間,這是最通俗的概念,也是最受一般人接受的想法 ,所以許多人以自由時間的測量來指涉休閒多寡,但是自由時間並非 即等於休閒,此一模式忽略了個體對休閒的主觀性和內在需求。 (4) 社會機制(social institution )觀點:把休閒當成社會體系中的一 個重要單元,與家庭、學校、宗教、政治、和經濟等社會其他體系同 樣重要。 (5) 認識學的觀點(epistomological conception):基於文化的價值,將 休閒活動、休閒意義與世界觀連結起來,探討休閒與人生價值的關係。 (6) 社會學的觀點(sociological conception):把休閒與其對立的工作 ,放在社會架構中,來探討從事休閒者所建構的社會意義。 Murphy(1974)也將休閒定義為以下六種涵義: (1) 自由運用的時間(discretionary time ):休閒是指在一個由工作. 26.

(27) 決定的循環中,在滿足生計與工作的要求之餘,所剩下的時間。 (2) 社會工具(social instrument):休閒是一種達到社會目的的方法 ,如對病情作治療,對於社會參與、技術發展以及履行社會功能等的 入門。 (3) 社會階級、種族及職業(social class, race, and occupation):休閒 係由社會與世襲遺傳的因素來決定。這個決定的模式,已經成為許多 預測社會參與的研究基礎,而其還不算定義,不過是一個社會學上的 假設。 (4) 古典(classic):休閒乃是一個自由的狀態,一種「靈魂的狀況 」,及一個很少被達成的目標。 (5) 反功利主義(antiutilitarian):休閒本身就是目的,不是工作的副 產品,它還是一種自我表現與自我履行的滿足。 (6) 整體論(holistic):休閒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充塞於生活各 個層面中,在任何地方、任何活動都可以找得到休閒。 Kraus (1990)則整理出五個休閒的不同詮釋: (1) 古典休閒論:以亞里斯多德、de Grazia(1964)、和 Pieper( 1963)的觀點為主,認為休閒即為存有的狀態,一切休閒活動都是為 了休閒本身。 (2) 社會階層的休閒論:把休閒視為是一種代表社會階層的符徵。 (3) 休閒即自由時間:一般社會學都把休閒界定為是在為了生活所必 須從事的工作之外的自由時間,或者是把有關工作和睡眠的時間扣除 之後,所剩餘的不必負有任何責任的空餘時間。 (4) 休閒即遊憩活動:把休閒界定為就是從事遊憩活動,並且嘗試將 休閒活動予以詳細分類。 (5) 整體性的觀點:此一觀點嘗試綜合休閒的內在主觀意義和外在客. 27.

(28) 觀的自由時間與活動型態,兼顧休閒的質與量的雙重層面意涵。 另外,Kelly(1996)則對休閒提出三種觀點: (1) 休閒為時間:休閒是滿足生理需求及工作之後,所剩餘的自由時 間。 (2) 休閒為活動:在完成工作、家庭及社會義務之後,個人依其意願 來參與活動,以達成放鬆、娛樂、增加知識或自我實現的目的。 (3) 休閒為體驗:休閒是一種心靈與精神的狀態,是一種存在的狀態 ,是一種由參與者對活動的態度及定義。. 綜合以上學者所述,休閒係指個人在滿足其基本需求,及完成各項義 務之後,依其意願自由從事活動,以達放鬆身心、啟發創造力及實現自我 的目的。. 二、休閒的功能 許多專家學者(朱敬先,1996;余嬪,1996;林清山,1985;陳彰儀 ,1985;黃定國,1991)都肯定休閒的正面功能。休閒活動不僅對個人具 有無窮的助益,對家庭、社會、經濟、醫療、國家文化發展也具有積極與 正面的影響。以下試從這幾個觀點加以分析說明。 (一)對個人的功能 許多學者認為透過休閒活動可以鬆弛身心,消除個人的壓力和緊張 ,並增進個人身心發展(朱敬先,1996;林清山,1985;張酒雄、邱祖 賢、鍾蔚起、郭丁熒、羅瑞玉、楊景堯,1992;陳彰儀,1985;Coleman & Iso-Ahola, 1993)。休閒活動還可以促進個人人格完整發展,滿足個 人才能,同時擴大個人能力,以有進一步的表現(黃振球,1970)。另 外,休閒活動可幫助個人彌補生活中的不足或缺憾,使人有機會達成其. 28.

(29) 他活動所無法達成的目標或無法滿足的需求(Witt & Bishop, 1979)。 參與休閒生活還可增廣個人見聞,拓展個人的知識及經驗,啟發創造力 ,促使自我成長並達成自我實現。 (二)對家庭的功能 Shaw 與 Dawson(2001)研究31個家庭發現,所有參與研究的父母 親都認為全家參與休閒活動具有高度的價值,透過全家一起參與休閒活 動,可促進家人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增進凝聚力、減少疏離感。對家 中的小孩而言,還可以學到健康的生活型態與道德的價值。尤其,現在 是工商繁忙的社會,大多數是雙薪的小家庭,平日大家各自忙於自己的 崗位上,家人相聚時間相對減少,若家庭成員一起參加休閒活動,則可 藉由參與的過程,透過討論與溝通,來增進家人彼此間的感情,形成溫 馨、和諧、快樂的家庭氣氛。 (三)對社會的功能 有益的休閒活動具有消弭暴力風氣,減少犯罪,匡正社會風氣,促 進社會和諧的功能(余嬪,1996;林東泰,1994)。陳彰儀(1985)也 指出休閒具有三種社會功能:1 .使人們學習如何在社會中扮演他們的角 色,以及學習別人正確的行為。2 .使人們完成社會或團體的目標,休閒 可以解除人們的疲勞,重新恢復精神和體力,提高生產力,為國家社會 貢獻。3 .使社會成為一個完整的實體,成員們緊密的聚集在一起,不僅 有歸屬感,也有組織的意識和認同感。 休閒活動可幫助孤單的人建立較多的社會支持,發展良好的社會關 係。尤其台灣目前已步入高齡化的社會,老人退休者可藉由休閒活動的 參與,重新界定自己所應扮演的角色,建立適宜的價值觀。對青少年而 言,吳綿(1994)認為休閒活動具有拓展人際關係,促進友誼交流的功 能。藉由同儕團體的互動,青少年在休閒活動中建構其人際關係的網路. 29.

(30) ,透過人際關係的處理經驗,學習社會參與的溝通技巧,進而達到社會 化的目標。由此可知,推展正當的休閒活動將有助於維持社會的和諧與 安定,促進社會的發展與繁榮。 (四)對經濟發展的功能 週休二日已成世界各國重要的勞工政策,一般民眾因放假時間的進 展與工作時間的縮短,而更加重視休閒生活。同時,交通運輸工具的發 展和交通環境的改善,使得民眾進行境內或出國渡假觀光更為風行。另 外,數位化的資訊科技迅速發展,將大幅改變民眾的生活方式,並引發 社會變遷趨勢,也將帶動休閒事業的全面興起,並由休閒相關產業促進 經濟的發展。從另一個角度觀之,休閒可促進個人身體健康,進而提升 工作效能,增加生產力,幫助經濟成長。綜上所述,休閒非但不是浪費 時間,反而可鬆弛身心、減低壓力、增進生產效能,間接活絡消費,促 進經濟的繁榮。 (五)對於醫療的價值 謝政諭(1990 )認為休閒可以消除精神上的緊張,擺脫平日的工 作壓力或升學壓力,達到個人身心健康的狀態。個人的身心一旦健康無 恙,自然可以降低醫療成本,減輕國家財政的負擔。近年來,休閒活動 被運用在醫療上已相當普遍,藉由活動的進行,可以疏導情緒障礙和支 持性心理治療作用,對病人不僅有動態性治療功效,更可在空間及時間 上做正當消遣。常用的治療方法有音樂、舞蹈、遊戲及運動療法(陳鏡 清,1992)。 (六)對文化建設的功能 休閒活動已經成為大眾化的生活方式,也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組 成部分,不但反映了一個國家生產的發展水平,也將成為衡量一個社會 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而參與藝術性休閒活動正是休閒精緻化的表. 30.

(31) 現,藉由參與藝術性的休閒活動,可以增加個人的文化素養,並促進藝 術與文化交流,提升整個國家社會的文化氣息。. 三、休閒參與(Leisure Participation) Ragheb 與 Griffith 於1982 年定義休閒活動參與係指個體參與某種休 閒活動的頻率或個體所參與之休閒活動類型。休閒參與是一種由目標導引 、有所為而為之行為,其目的在於滿足遊憩者個人生理的、心理的、社會 的需要,遊憩者可以依據個人的需要,在不同時間與地點選擇從事休閒遊 憩活動,以獲得滿足(林晏州,1984) 。 Iso-Ahola於1980年提出人們經由遊戲與休閒參與(Leisure Participation) 可獲得社會化經驗而進入社會,藉由休閒所增進的工作技能有助於個人的 表現,可以發展並維持人際行為與社會互動技巧,娛樂與放鬆,藉由有益 的社會活動以增加人格的成長,避免怠惰及反社會行為(引自周佳慧, 2001)。. 四、休閒活動的分類 休閒活動的種類項目繁多且複雜,學者在探討休閒活動的類型時,常 因休閒活動的定義及研究取向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歸類方式。目前一般學 者在進行分類時,大致採用三種方式,第一種為研究者主觀分類法,是指 研究者依個人的主觀判斷,將具有共同性質的活動加以歸類於某一類型的 方法。第二種為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是透過電腦的協助,利用統 計的 因素分析方法將休 閒活動加以分類 。 第三種為多元尺度 評定法 (Multidmensional Scaling,簡稱MDS)係將所列出的活動兩兩配對,再請 受試者從多組相對的休閒活動中,依個人的知覺判斷從最相似到最不相似 加以評定,以分出活動的類型(黃立賢,1996)。研究者綜合歸納國內外. 31.

(32) 學者對休閒活動的分類,茲列表說明如下。. 表2-1 國內外學者休閒活動分類方式 研究者 文崇一. 年代 1981. 休 閒 活 動 類 型 知識性、運動性、社交性、玩樂性、消遣性. 分類原則 因素分析法. 修慧蘭. 1985. 手藝性、娛樂性、休憩性、棋藝性、文藝 性、知識性、社交性、一般運動性、逛街 性、農藝性、與小孩有關. 因素分析法. 何福田. 1990. 新潮遊樂、靜態欣賞、自我表現、社會活 動、新知學習、體能活動、閒情逸趣. 主觀分類法. 張少熙. 1994. 刺激性、交誼性、閒意性、娛樂性、戶外活 動性、觀賞性、音樂性、消遣性、藝能性、 休憩性. 因素分析法. 王建堯. 1998. 因素分析法. 連婷治. 1998. 羅明訓 黃瓊妙. 1999 2000. 嚴祖弘. 2001. 蘇振祥 胡信吉. 2001 2003. 陳萬結 李三煌. 2003 2004. 李枝樺. 2004. 林金城 Brent. 2005 1975. 技藝型、不良型、精緻型、刺激型體力型、 視聽欣賞型、動物娛樂型、消遣耗時型、戶 外型 戶外遊憩型、體育型、知識型、技藝/嗜好 型、娛樂型、社交型 體育性、藝文性、社交性、實用性、消遣性 刺激冒險型、運動型、玩樂型、觀賞消遣 型、社交型、知識藝文型 網路休閒類、自我充實類、社團體能類、社 交友誼類、視聽感官類 運動性、知識性、娛樂性、新潮性、閒逸性 知識性、娛樂性、體能性、藝文性、社交服 務性 體能性、知識性、娛樂性、藝術性 體育運動類、遊憩逸樂類、知識技能類、社 交活動類 社交型、運動型、娛樂型、技藝型、戶外遊 憩型、知識文化型 體能性、知識性、娛樂性、藝術性、服務性 主動性-被動性活動、個人-團體性活動、心 智-非心智活動、室內-戶外活動. 32. 主觀分類法 主觀分類法 主觀分類法 因素分析法 主觀分類法 主觀分類法 因素分析法 主觀分類法 主觀分類法 因素分析法 多元尺度評 定法 (續下表).

(33) 表2-1(續) 國內外學者休閒活動分類方式 研究者. 年代. 休. Tinsley &. 1984. 益智性活動、淨化性活動、補償性活動、享 樂性交往活動、支持性交往活動、獨自從事 的靜態活動、日常作息的暫時放縱、鬆弛安 全性活動、藝術表現活動。 一般運動、社會娛樂、社交活動、職業性活 動、水上活動及戶外活動等六大類型. 因素分析法. Johnson. Garton &. 1991. Pratt. 閒. 活. 動. 類. 型. 分類原則. 因素分析法. Bongguk. 1995. 運動類、藝術與技藝類、音樂與戲劇類、自 然和戶外遊憩類及心靈和語言類等五種類型. 因素分析法. Tinsley&. 1995. 動作性、新奇性、歸屬性、服務性、感官享 樂性、知識性、自我表達性、創造性、競爭 性、替代性競爭、消遣娛樂性、其他. 因素分析法. Garton,Harvey 2004 &Price. 社交類、螢幕類、雜項類、運動類、冒險類. 主觀分類法. Eldredge.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上述休閒活動的分類發現,國內外學者大都使用主觀分類法與因素 分析法,而休閒活動的類型大致都包括知識性、娛樂性、社交性、體育性 (運動性)、藝術性(文藝性)、實用性等類型。因此,本研究融合連婷 治(1998)、胡信吉(2003)、李枝樺(2004)的研究分類作為本研究休 閒活動類型的分類依據,採主觀分類法將休閒活動項目分為知識性、娛樂 性、技藝性、社交服務性、運動性、戶外遊憩性六大項。. 五、休閒阻礙(Leisure Constraints) Crawford 與 Godbey(1987)認為休閒阻礙是指影響個體主觀知覺不 喜歡或無法投入參與休閒活動的原因。Jackson(1988)將阻礙明確的界定 在:凡偏好一項活動,但受到干擾以致無法參與此項活動的任何因子,皆 視為阻礙。Samdahl 與 Jeckubovich(1997 )認為休閒阻礙並非絕對限制. 33.

(34) 個人參與休閒,但卻會影響個人的休閒選擇與經驗。 Crawford與Godbey(1987)將休閒阻礙因素分為三個類型:1 .個人內 在阻礙,指個人內在心理狀態或態度而影響其休閒喜好或參與的因素,如 壓力、憂鬱、信仰、焦慮、自我能力及對適當休閒活動的主觀評價等因素 ;2 .人際阻礙,係指個體因沒有適當或足夠的休閒伙伴,而影響其休閒喜 好或參與的外在因素;3 .結構性阻礙,係指影響個體休閒喜好或參與的因 素,如休閒資源、休閒設備、時間、金錢及休閒機會等。 1993年 Raymore, Godbey, Crawford, 與 Von Eye 依據 Crawford 與 Godbey(1987)及Crawford, Jackson, 與 Godbey(1991)之休閒阻礙模式 及參考相關領域專家群的意見,並以 Toronto, Ontario, Canada三所中學12 年級的學生,共363位為受試對象,編製而成的休閒阻礙量表(Leisure Constraints Statement),並利用驗證性因素分析將阻礙因素分為個人內在 阻礙、人際間的阻礙、結構性阻礙三類,也證實Crawford, Jackson, 與 Godbey(1991)所言的三類型阻礙是有階層性的(如圖2-1)。. 個人內在的阻礙. 休閒偏好. 人際間的阻礙. 結構性的阻礙. 人際間的協調和合作. 參與的程度. 圖 2-1 休閒阻礙階層模式 資料來源:Crawford,D.W.,Jackson,E.l.,& Godbey,G.C.(1991).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Leisure Sciences,13,p.313.. 34.

(35) 綜上所述,本研究定義休閒阻礙為限制或阻止個體參與休閒的各項因 素,其中包括個人主觀評價因素、參與休閒的伙伴因素及外在休閒資源因 素等。. 第二節 資優學生的休閒生活 一、資優學生的特質 L.M.Terman 於 1925年對1528名資優兒童的身心特質作長期性的追蹤 研究,結果發現資優生的心理能力、社會適應及情緒發展等都較一般兒童 優異且穩定(引自 David & Rimm, 2004 )。而國內也有許多相關研究指出 資優生是身心健康、情緒穩定、自我肯定,且在家庭關係、人際互動與社 會適應方面皆有良好表現(王文科,1985;李乙明,1991;郭靜姿、蔡尚 芳,1997;蔡典謨,1997)。然而也有一些學者持不同的意見,根據 Hollingworth(1942)長期對資優生的觀察發現,智力愈高者,其情緒、社會 適應呈現負向的成長。以下綜合各家學者的看法,分別從認知特質、情緒 特質與創造力特質三個方面來探討資優生的特質。 (一)認知特質 David 與 Rimm (2004)指出資優兒童在說話和語言方面發展快速,心 理年齡亦超越同齡的兒童。他們三、四歲即能閱讀,藉由大量的語彙和儲 存大量的訊息,增進複雜抽象的理解能力,以擁有廣博的知識基礎。Walberg 亦曾研究771為在科學比賽、藝術比賽得過獎的高中學生,結果發現他們常 上圖書館,喜好閱讀,讀書非常認真(David & Rimm , 2004)。另外許多研 究也都發現,資優兒童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與好奇心,高度的工作熱忱, 他們衷心的喜愛學習、求知若渴,興趣非常廣泛,對於感興趣的事物可以 專注的投入,不眠不休。尤其,他們對周遭的事物充滿好奇且喜歡打破沙. 35.

(36) 鍋問到底( Clark, 1997;David & Rimm , 2004;Lewis, 1943;Lovecky, 1992;Walberg, 1982)。 在思考方面,他們思考快速而合乎邏輯,他們能很快的洞察事件的因 果關係。另外,他們有高度靈敏性與持久的注意力,對於有興趣的主題, 能集中精神ㄧ段很長的時間,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擾而分心( David & Rimm , 2004;Lovecky, 1993)。不過,對於沒有挑戰性、單調、無趣的事 情,他們也會因無法忍受無聊感而表現出缺乏耐性(David & Rimm , 2004 ;Silverman,1990)。 (一) 情意特質 根據許多學者的研究( Clark, 1997;David & Rimm, 2004;Lewis, 1943)發現,資優生情感敏銳,對事物有強烈的感受,較易激動。感情的深 度常超乎同齡兒童的水準,對自己、別人以及周圍環境相當敏感。根據 Silverman (1985) 的研究發現資優兒童很敏感、具同情心且易感動流淚。許 多資優兒童有完美主義的特質,他們常對自己有過高的期待、有極欲成功 的壓力,有時會設定不切實際的標準(Clark, 1997;Davis & Rimm , 2004 ;Greenspon, 1998;Nugent, 2000;Silverman, 1993)。另外,Dabrowski 提 出資優生過度激動特質,在Dabrowski 的正向非統整理論中,指出資優生 有五種過度激動現象,即心理動作、感官、智能、想像及情緒五種過度激 動。若資優者有情緒過度激動,則他不僅對情緒的刺激比一般人有更強烈 的反應,甚至對知識性的刺激也會以情緒的角度來解釋(引自張馨仁, 2001,頁30)。 (三)創造力特質 Renzulli(1977, 1978, 1986)認為資優者應具有豐富的創造力。資優者的 人格特質表現在創造力的部分包括:創造力的意識、自信、冒險犯難、充 沛精力、好奇心、幽默感、好動、理想主義與情感衝動、獨處及對美術、. 36.

(37) 音樂等藝文活動,神秘科幻小說的嗜好(謝建全,2000)。創造力的本質 是產生新觀念,有創造力的資優學生因其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邏輯,會挑 戰既有的傳統,對於傳統禮俗不感興趣、固執、抗拒支配、不參與班級活 動、不合作、尖酸的質問法律、規章和權威、自我中心、作白日夢、情緒 化、有時不易溝通等,所以他們常困擾老師、父母、兄弟或同儕,在學校 裡常被認為是頭痛的人物(吳昆壽,1999)。 綜上所述,資優學生認知能力優異,興趣多元而廣泛,具有強烈學習 動機與高度的專注力,且富有創造力。不過,也因為資優學生自我高度要 求且情感敏銳,對事物具有強烈感受,較易激動,導致認知與情緒發展不 均衡。因此,若要完整的培育全人的資優學生,便須藉由充實的休閒生活 來發展興趣,開發潛能。. 二、學生參與休閒活動之現況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4)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指出國人 每天最多的休閒活動就是看電視,張文禎(2002)研究屏東縣國小學童的 休閒參與指出,看電視是國小學童參與率最高的休閒活動。王鳳美(2003 )的研究亦發現屏東國小學童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依序為看電視、聽音樂 、打電玩。李三煌(2004)以台北市內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指出國小兒童最常從事遊憩逸樂類休閒活動,兒童最常做的休閒 活動排名前十名依序為:看電視、打球、打電玩、騎腳踏車、閱讀書報、 跑步健行、游泳、聽音樂廣播、玩牌、下棋。 李枝樺(2004)以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發現國小高 年級學童整體的休閒參與率偏低,對「娛樂型」、「社交型」休閒活動參 與最多,而「戶外遊憩型」的休閒活動參與率最低;就活動項目而言,國 小學童參與頻率最高的三項休閒活動依序為看電視、玩電腦上網、騎腳踏. 37.

(38) 車。 在資優學生方面,根據林金城(2005)的研究指出,國中資優班學生 的休閒參與程度最高的項目依序為玩電腦、看電視、閱讀課外書籍、團體 球類運動、收聽音樂、廣播、看球類比賽。其對於休閒滿意度整體趨向是 屬於正向的,尤其在「心理」、「社交」層面皆顯著高於普通班學生。 由上述研究結果得知,學生參與休閒活動偏重靜態性及娛樂消遣性, 較缺乏提升內在知性、改變氣質的創造性文化休閒活動,而且增進身心健 康的戶外休閒運動比率也偏低。兒童期與青春早期所參與的休閒活動會影 響會影響終生的喜好 (Cordes & Ibrahim, 1999)。以目前學者對國小學童休 閒情況的研究,呈現的結果,令人對國家未來主人翁的休閒品質擔憂。未 來社會菁英的國小資優班學童,休閒狀況是否有別於一般學童呢?目前並 無相關研究,亟待進一步的探討。. 三、休閒活動對資優學生的重要性 資優學生是國家社會未來的菁英,也是寶貴的人力資源,因此世界各 國莫不藉由教育積極發掘資賦優異學生的才能。然而,資優學生的發展並 不盡相同,在資優班的學生當中,有許多成就卓越、表現傑出者,但也有 低成就及行為偏差者,另外,有情緒困擾的人也不在少數。 究其原因,可發現在升學主義掛帥之下,國內資優班往往被誤認為是 超級升學保證班,在教學上偏向認知的部份。不管是一般智能資優班學生 或是特殊才能班的資優學生,為了應付升學壓力或專心發展特殊才能的同 時,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減少許多休閒活動的機會。張敏芳( 2005)研 究音樂資優班學生的學習壓力發現,音樂班學生學術科雙重課業壓力下, 常有顧此失彼的現象。顏士智(2001)的研究指出,音樂資優班學生從事 體能運動型的課外活動情形顯著低於普通班學生,且其每周從事課外活動. 38.

(39) 的時間,平均少於普通班學生六小時。 資賦優異的學生記憶力強、學習反應快、抽象思考及語文表達力佳、 富好奇心與想像力、興趣多元而廣泛、偏好複雜而具挑戰性的作業(謝建 全,2000)。學校雖然可以使資優學生接觸許多領域,卻無法提供發展潛 能至某一水準所需的專業知識,光是學校內的課程與資源往往無法滿足其 特殊的需求。因此,若要完整的培育全人的資優學生,便須藉由充實的休 閒生活來發展其興趣,開發其潛能。 資優班學生從事休閒活動不但可以脫離課業壓力的枷鎖桎梧,還可藉 以獲得身心的紓解以及放鬆。輔導資優學生具備正當休閒的觀念,使其能 參與正當休閒活動,有助於放鬆心情、充實自我、提高生活素質、啟發創 造力、擴展生活接觸面並獲得新的生活經驗。美國教育部教育與發展小組 (1993)也建議,為了滿足資優生的學習需求,應提供各種滿足資優生學 習的機會和場所,舉凡在教室內外,以及社區資源都應受到重視(引自吳 武典、簡茂發、蔡崇建、陳玉珍,1998,頁 42-43)。 李青華、吳昆壽(2002)認為資優教育的目的,不僅在知識層面的教 導,更重要的是要促使資優生能充分發揮潛能,展現創造力。尤其,國小 階段是人生學習歷程的開端,也是養成積極的休閒態度和行為的基礎階段 ,更是個體道德認知、社會情意發展與人格養成的關鍵期。在面對二十一 世紀知識經濟的挑戰,如何藉由資優學生參與多元的休閒活動,以落實全 方位人才的培育,增進國家競爭力,更是刻不容緩的要務。 綜合以上相關文獻及研究,休閒活動對資優生的重要性已無庸置疑。 雖然,休閒活動是近年來非常熱門的研究議題,研究對象包含各行各業人 員的探討已有相當豐碩的成果,其中亦包括各個階段的學生,但是針對資 優學生的研究卻寥寥無幾,至於以國小資優生為對象的探討,更是付之闕 如,相當缺乏。因此本研究乃以國小資優生為研究對象,探討他們休閒參. 39.

(40) 與及休閒阻礙的現況。. 四、資優生參與休閒活動的展望 資優生雖有認知學習上的優勢,但並不保證他們在社會適應或人際關 係方面能有良好的發展。盧雪梅(1988)指出資優生可能會遭遇一些難題 :(一)人際間的問題,如競爭激烈、自我期許和他人期待的壓力、擔心 自己不是資優生、沒有知己、害怕突顯自己而遭排擠。(二)學習方面的 問題,如升學主義的壓力、時間安排上的困惑、自己的時間太少、低成就 的焦慮。(三)生涯方面的問題:屈從父母的期望或世俗的定位,選擇不 是自己最喜歡的科系,因能力優異、興趣廣泛,在生涯選擇上,很難做決 定。 雖然國內許多相關研究指出資優生是身心健康、情緒穩定、自我肯定 ,且在家庭關係、人際互動與社會適應方面皆有良好表現(王文科,1985 ;李乙明,1991;郭靜姿、蔡尚芳,1997;蔡典謨,1997)。但 Landau( 1998)卻強調資優生的智力與情緒常無法均衡發展,並認為一個人即使擁 有高度的智力,但如果缺乏成熟的情緒,也無法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情 緒成熟是使人格成熟的重要因素,很多資優兒童的智力非常高,但是他們 在情緒的處理卻很不好。因此,我們必須使資優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情緒 也能逐漸成熟發展以促使其能增長自我實現的能力。 一般人總以為資優生是天之驕子,樣樣表現都好,但這樣的刻板印象 ,卻忽略了他們也有無法解決問題、情緒低潮、陷入困頓的時刻。事實上 ,有些資優生過於追求完美、情感上極為細膩敏感,由於這些特質,很可 能造成人際關係與生活適應上一些潛在問題。再者,資優生常背負著家人 、師長及社會過度的期待,可能導致資優生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因過多. 4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ometimes called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 (ILP), in which the objective function and the constraints (other than the integer constraints) are linear.. Note that integer programming

When the Hessian of each constraint function is of rank 1 (namely, outer products of some given so-called steer- ing vectors) and the phase spread of the entries of these

We propose two types of estimators of m(x) that improve the multivariate local linear regression estimator b m(x) in terms of reducing the asymptotic conditional variance while

In this paper, we have studied a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for solving general nonlinear convex programs with second-order cone constraints.. The proposed neural network is based on

In this paper, we extended the entropy-like proximal algo- rithm proposed by Eggermont [12] for convex programming subject to nonnegative constraints and proposed a class of

By kinematic constraints, we mean two kinds of constraints imposing on the 4-momenta of the invisible particles: the mass shell constraints and the measured missing transverse

Since the generalized Fischer-Burmeister function ψ p is quasi-linear, the quadratic penalty for equilibrium constraints will make the convexity of the global smoothing function

These interior point algorithms typically penalize the nonneg- ativity constraints by a logarithmic function and use Newton’s method to solve the penalized problem, with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