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休閒興趣相似程度與婚姻滿意度之關聯

一、休閒興趣

休閒興趣於邱志賢、陳淑菁(2002)的定義中,認為是日常生活之喜好,通 常偏重於趣味性、娛樂性、健康性,如,下棋、打撞球、做手工藝。且常與職業 選擇較無直接關係。Walker、Jackson 和 Deng(2007)則主張,休閒興趣之形成 始於因休閒活動可滿足基本需求,使得個人加強選擇該項休閒活動,而助於對此 活動之喜好,致產生對此休閒活動產產生興趣。以上可見,休閒與興趣似乎是兩 個不同之概念,文獻中亦如同上述,常把休閒興趣中之休閒理解為休閒活動。

然而休閒興趣與個人特質,又有何種關聯性?Hendel and Harrold(2004)發 現,個體自由選擇而從事自己所感興趣之休閒活動,此舉可促進個人自我認同發 展。而於青少年時期所參與之休閒活動,往往忠實反映其休閒興趣,並持續影響 之後成年期發展,並可做為日後參與之休閒活動形式的有效預測因子(Scott &

Willits,1998),換句話說,早期感興趣之休閒活動,到往後年紀漸長,還是有相 當部份之一致性。Ainley(2007)以大學生做為研究對象,發現興趣為大學生某種 主觀經驗所產生的情感狀態,甚至與個人需求、動機與認知關係密不可分。

Thompson、Grant和Dharmalingam(2002)也持類似之論點,認為家庭教育、學 校環境、同儕壓力與個人內在因素等,往往造就休閒興趣之形成,並與個人人格 特質、個人心理需求與內在動機等,環環相扣。Barnett(2006)之研究,以999 位大學生進行研究後發現,個人休閒之愛好,為人格特質之延伸,因而認為人格 特質、個人情感、休閒動機等內在因素為個人休閒興趣之最大影響變項。本土研 究,夏菁穗(2006)以國小學生做為研究樣本,亦發現學生之性別、就讀年級、

家庭背景對學生之休閒興趣產生顯著的影響,認為休閒興趣之選擇反映學生個人 之背景及特質。

由以上可知,「休閒」之意涵及形成原因相當廣泛,包含活動、人格特質、

個人動機與需求等層面,至於休閒興趣之內容,我們留待第三小節再加以討論。

二、休閒興趣與婚姻滿意度之關聯

Pineo(1961)在其長達20年之縱貫研究中發現,伴侶從年輕時期到中年,

關係滿意度逐漸低落與親密感受、擁有共同興趣逐漸式微有所關聯。Birren和 Schaie(1981)指出,愛情初期的外在吸引力、相似程度知覺、熱情等是關係維 持的重要因素,然而長久的愛情關係則有賴安全、忠誠及共同興趣得以維繫。

Baldwin(1992)進一步提出關係基模(relational schema)的概念,解釋初期伴 侶的結合是因為相似的親和作用,而互相吸引,緊接著用心維持與修正,因而一 段好的關係,必先瞭解自己與瞭解對方,因而導致正向相似程度的提升。Huston、

Mchale和Crouter(1986)的研究則指出,伴侶間的關係長久下來性格變項的影響 力會降低且會因對彼此的瞭解而漸趨熟悉,彼此融入對方生活興趣當中,甚至可 能改變個人人格特質。陸光、林振春和黃芳銘(1987)也同樣認為休閒活動能促 進人格發展。加以張思嘉和周玉慧(2004)研究中國人獨特的「緣」概念,提到 緣的形成有時候也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溝通,若發現雙方興趣、價值觀契合,

緣感也會產生或增加。而這樣的緣感使得不少東方人相信兩人的結合是冥冥之中 或累世累積的因果造成。關係發展之初,「有緣」的感覺使得婚前關係穩定,而 以緣做為婚姻概念,也使得婚姻得以以人際和諧為本,持續開展或穩定關係。張 春興的婚姻五經論(1985)中也持類似論點,其中談到婚姻中的社會學觀點即是 以所謂的家庭背景、宗教信仰、教育程度等,一些外在影響,而心理學觀點主要 則是一種心理上相互滿足,彼此因志趣相投、性格相近、日久生情等因素而所結 合。

張思嘉和郭士賢(2011)的研究中指出,成長經驗將導致不同之控制觀思維,

而此控制觀思維進而影響婚姻滿意度。自決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由 Deci and Ryan(1985)所提出,應用在休閒動機之研究中,著重於個人行為由自己 自由選擇,反映自己贊同此行為因而實行(Deci & Ryan,2000)。楊國樞(1982)

首先提出的「緣」觀點,張思嘉和周玉慧(2004)研究中認定緣為一種雙方於關 係期間對一系列事件的回溯及反思;以上皆說明休閒興趣與婚姻滿意度之選擇皆 與自我建構之認知體系是否相容有所關聯,當認知體系較為相近,個體雙方容易

產生吸引力。

李良哲(1999)研究長期婚姻動力,對休閒興趣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性則提 出不一樣的觀點,研究中將婚姻的不同階段分為年輕成人期、中年期及老年期三 部分,並發現各個時期維繫婚姻關係的要素皆有所不同,其中在共同興趣與活動 面向上,有更多的年輕成人比中、老年人認為是重要的因素。然而此研究在訪問 102位結婚男女後,認為有共同的興趣、活動、話題及價值觀等,為各年齡組共 同認為是維繫婚姻關係上較不重要的因素。然而這篇研究已屬15年前之研究,,

而當前社會受西方自由戀愛思潮影響,在愛情態度上也與過往不同,雙方之間已 更能夠表達親密感受,加以Mattingly和Bianchi(2003)也指出,對許多已婚婦女 而言,休閒活動往往是配合家人,尤其是小孩的需求,對於自己真正的休閒追尋 往往時間是有所限制的。在考慮不同時空背景下,伴侶對自我需求更加願意分 享、討論,加上不同的研究方式,如,直接詢問休閒興趣而非詢問態度,所呈現 之休閒興趣與婚姻滿意度相關之面貌,研究者認為勢必有所不同。

誠如以上論述,休閒興趣的選擇可反映個體的認知建構、情感、動機、人格 特質、休閒興趣於個體的時間一致性及藉由參與的過程也產生緣感等,因而將個 人興趣視為性格之一部分,又Shanhong Luo和Eva C. Klohnen(2005)的研究,

認為婚姻滿意度的預測很大因素來自性格之相似,因而本研究猜想夫妻間的休閒 興趣相似程度,勢必與婚姻滿意度有所關聯。加上林秀慧(2004)後設分析研究 的建議,考慮增加有關不同家庭生活方式、家人休閒方式等變項與婚姻滿意度的 關係研究,且未查到有關於夫妻休閒興趣的相似程度與婚姻滿意度的相關文獻,

因此探討此問題即為本研究的第一個研究目的。

三、休閒興趣選擇之測量

探討休閒興趣之內涵,首先涉及到其分類的問題。因為可以做為休閒活動之 種類太多,不但無窮盡,且也沒有必要,故文崇一(1990)認為將休閒活動以分 類化的方式,使其解釋力擴大,不需對每一種休閒活動作說明,可把同類性質歸 納進去。

以下修改自郭肇元(2003)之國內(表2-2)外(表2-3)休閒類型之整理:

(一)國內休閒類型整理

曾誰芬 1988 因素分析 1.知識與休憩型;2.戶外遊憩型;3.戶外運

凌德麟 2001 因素分析

Foote&Cottrell 1955 主觀分析 1.體力遊樂性;2.工藝性;3.休憩性;4.知 識性;5.藝術性

Caltabiano 1988 主觀分析 1.戶外運動;2.社會活動;3.文化活動 Smale 1993 主觀分析 1.靜態活動 2.社交活動;3.體能活動

由上述可見,休閒類型即便命名上有所不同,然而在內容方面上仍有相當大 的重疊性,國內對於休閒活動常注重於活動本身特質,類型的命名方式常以主動

/被動、戶外/室內、個人/團體、個人/社會等來命名。由於本研究最後旨在 找尋婚姻滿意度之預測因素,因此「為愛啟程」團隊參考各項分類方式及其休閒 活動之內容、台灣風俗民情,以及Hans Eysenck(1991)所提出之人格理論生物 觀,認為人格的組成由1.外向-內向性、2.神經質傾向及3.精神病傾向,三向度 所構成,因而決定採取個人/群體與靜態/動態,分別類似於外向-內向性及神 經質傾向,兩向度概念,並經由此二向度互相交成共四類型休閒活動,來尋找休 閒活動內容,並自編成「休閒興趣選擇」調查表,如,球類運動 (籃球、壘球、

高爾夫球、羽球、桌球...)屬於群體動態之休閒類型,並考慮受試者填答本份問卷 所需時間等問題來編製本調查表題目。有關本調查表之編制內容,將在第三章的 研究方法章節再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四、夫妻間休閒興趣相似程度的決定

(一)相似程度的意涵

經由上述文獻我們更加瞭解休閒興趣的內涵、分類及其與婚姻滿意度的相 關,然而要如何認定夫妻間休閒興趣的相似程度?研究者參考與人際適配的相關 文獻,大抵以雙方特質的相似程度做劃分,由高相似程度至低相似程度對應為相 似至互補,並產生不同的人際適配理論。

從文獻得知,最早應是 Newcomb(1961)提出「相似導致吸引」的現象,可 作為高相似程度為人際適配的論點,其認為空間距離是初始接觸決定友誼的最重 要因素,然而在接觸後期,彼此間的態度、價值觀及人格特質等的相似,是形成 友誼的最重要因素。之後,Byrne(1986)提出吸引力法則,指出「態度相似」

與「喜歡程度」之間呈現正向關係,進而互相吸引。Rosenbaum (1986)也進一 步指出,態度相似會導致喜歡,反之,態度相異(dissimilarity)則會產生排斥

(repulsion)。Arrindell 和 Luteijn(2000)認為伴侶雙方有相同目標、興趣、生活 方式進而產生親密關係。Shanhong Luo 和 Eva C. Klohnen(2005)以 291 對夫妻

(couple)作為配對,明確指出性格上的相似,而非互補,與婚姻滿意度有顯著相關 性。

另一方面,支持人際相處的理想狀態為互補(低相似程度)而非高相似程度的 研究者,也大有學者在,Tiedens和Fragale(2003)認為人們在非語言互動時,

互補是較舒服且可以避開衝突的,因而使得婚姻或關係滿意度得以增長。莊耀嘉 和楊國樞(1997)則指出,傳統華人社會中的互動模式常是男尊女卑之型態,此

互補是較舒服且可以避開衝突的,因而使得婚姻或關係滿意度得以增長。莊耀嘉 和楊國樞(1997)則指出,傳統華人社會中的互動模式常是男尊女卑之型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