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婚姻滿意度之因子,研究者根據過往文獻研究,選擇以

「休閒興趣」及「依附類型」做為婚姻滿意度之預測因子進行探討,並以夫妻雙 的依附類型配對及休閒興趣相似程度,做為主要的研究架構,樣本取得時間為 2013 年。期在台灣本土婚姻滿意度領域中,增加更多角度及更符合現代夫妻的觀 點。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說明研究問題與研究 假設以及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一、 研究動機

2013 年,有幸跟著修慧蘭老師與一愛情配對研究團隊:「為愛啟程」,小花、

Dennis、茂銓、小幽等人,鑒於都會男女離婚率高,於是發想,希望建立一套適 合台灣人婚姻配對的測驗,測驗的構想是希望能夠讓資料庫的男男女女,藉由施 測後的適性配對,找到婚後適合自己的伴侶,那麼何謂「適合的伴侶」呢?到底 是從外型條件、身家背景、興趣還是價值觀的角度來看呢?又更甚者到底是相似 或是互補才是所謂「適合」呢?於是婚姻配對的關鍵因子便成了我感興趣的主 題,遂著手利用「為愛啟程」團隊所收集的資料做二手資料分析。

有關婚後婚姻滿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外的研究結果,婚姻滿意度的構成 因素自1970年代起即不斷被提出討論(Glenn,1975&1998;Simon,2002;伊慶 春,1991、1998、2003;吳明燁,2003),當時的研究結果大致將婚姻滿意度的 構成因素歸納為個人特質(如,生活背景、年齡、人格)以及夫妻關係的相似度

(如,宗教信仰、價值觀等的相配程度)。1989年Wamboldt和Reissy則提出三種 影響婚後關係品質的婚前預測因子,1.背景因素(background factors)、2.人格特 質(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及3.互動歷程(interactional processes)等。Wamboldt 和Reiss並發現,其中,以「雙方互動的歷程」對婚後滿意度的預測力最好,個人 人格特質的預測力次之,背景變項的預測力最差(Wamboldt&Reiss,1989)。

因著,這幾年來西方學者更致力於將婚姻滿意度影響因子的議題聚焦於夫妻間的 互動關係,許多研究甚至指出,良好的互動方式與婚姻滿意度有直接的影響,即

互動方式在個人條件與婚姻認知之間有中介的作用(Crawford et al.,2002;Myers

&Booth,1999;Wilkie et al.,1998;Yoav&Ruth,2002)

那麼在國外的研究是否可以將其結果移植至台灣本土的婚姻滿意度相關研 究呢?舉例來說,中國文化重視緣分,即使在現代,台灣的年輕夫婦還是甚為重 視緣觀(文獻中,「緣」包含「宿命」及「進取」)以解釋婚姻滿意度(楊國樞,

1982;李沛良,1982;Chang&Holt,1991),這在國外的研究中相較下是無法 被解釋。因此研究者認為,若要研究台灣的婚姻滿意度,去找尋適合台灣文化的 婚姻滿意度預測因子,是有其必要性。

國內愛情相關研究中,張春興(1985)首先從五個層面來看待婚姻滿意度,

分別為:生物學觀點、經濟學觀點、社會學觀點、心理學觀點及哲學觀點。而婚 前的情愛關係研究主要集中於愛情風格的討論,在此議題,近十年來台灣心理學 者的研究焦點在於對Lee(1973)的愛情風格理論及Hazen和Shaver(1987)的成 人依附理論進行驗證與修正(張思嘉,2006)。如,以依附風格與性別角色取向 的角度探討大學生男女的愛情(王慶福、張德榮和林幸台,1995)、同樣以依附 風格的情侶配對方式研究不同依附風格及伴侶間各種依附風格配對的人際知覺 差異(許伶楓,2010);另一研究致力於找出台灣成人的八種愛情風格並與Lee 的六種愛情風格比較,進而發展台灣人獨特的愛情風格量表(卓紋君,2004)。

相較於愛情關係的探討,婚後關係滿意度(即婚姻滿意度)的研究主題同樣多樣 化,然而研究總量則較少,如,高旭繁和陸洛(2006)以社交網路、徵求大學進 修部學生、請心理學碩士學位朋友擔任聯絡人代為招募等方式,尋找已婚受試 者,成功回收有效問卷323份,其中男性158人,女性165人,夫妻成功配對的樣 本數則有150對,以此323人做為樣本分析其傳統性及現代性,預測其婚後滿意 度、劉文琴(2006)以230對結婚七年以上之夫妻的個人特質作為配對,藉以發 現何種人格特質或是哪些人格特質配對起來與婚姻滿意度相關為高;另有研究從 成人的展階段來探討維繫婚姻關係的重要因素,並發現在台灣,每段時期維持 婚姻滿意度的因子並不相同,如,表達情愛適用於年輕夫妻、責任感相對於中年 夫妻、相互照顧的生活方式則適合老年夫妻(李良哲,1999和2000),此與利翠 珊(1997)以華人社會長期婚姻關係來看,衍生出感激之情、欣賞之情、親近之 情、契合之情等階段不謀而合,同時Opp(1984)在一項中年期成人人生經驗的 研究中指出,中年危機的產生原因之一是親密友誼需求的增加 (引自蔡垂裕,

2005)。因此越晚期的研究議題越開始專注在不同的婚姻階段或議題下,其關係 滿意度之探討。然而由於國內針對夫妻對偶之婚姻滿意度文獻非常有限,因此本 研究樣本仍先不限於特定婚齡及年齡之已婚夫妻。

又因越來越多研究重視雙方互動的歷程,晚近越多的研究在方法上由伴侶間 單一受試演進為採取蒐集對偶資料的方式進行研究,目前本土的研究如沈瓊桃

(民 91)指出,西方學者對於研究者僅依賴單方面配偶之資料來源有所批判,而 林秀慧(2004),也認為以系統觀點而言,夫與妻一同做為研究與分析之單位,

才能關照婚姻之全貌。除採對偶資料的分析外,探討的主題更聚焦於探討夫妻間 的適配性,意即依照何種方式所配對的夫妻,會產生較高的婚姻滿意度,但國內 以夫妻配對之方式來探討婚姻滿意度實屬少數,如,劉文琴(2006)收集 230 對 結婚 7 年以上之夫妻,以楊國樞(1999)所編製之華人基本性格向度自評量表中 的七大性格向度做為分類,用以探討各向度夫妻的相似或互補程度,所產生的不 同婚姻滿意度之情況;以及陳頤穎(2012)抽樣 200 對夫妻,以何倫碼的適配程 度做為婚姻滿意度的預測因子;李怡萍(2006)以夫妻間的依附風格配對探討婚 姻親密與寂寞感;另外則有愛情關係的配對研究,如王慶福(2000)發現不同人 際依附風格的配對類型有不同程度的愛情關係品質;許伶楓(2010)將大學生情 侶的依附風格分為三類,並將其配對而探討不同依附風格配對的人際知覺情形;

顏欣怡和卓紋君(2013)以大學生情侶的愛情風格、溝通姿態、關係滿意度及關 係承諾度間的對偶分析做為研究。

誠如以上,研究者好奇既然依附理論與關係滿意度的研究在台灣如此盛大,

然而卻在研究方法上,少有以已婚夫妻的依附類型配對作為婚姻滿意度之研究,

因而希望能夠採用蒐集夫妻雙方對偶資料之方式,進行依附類型配對分析,以了 解夫妻雙方的依附類型組合,對婚姻滿意度之影響。

除去依附類型外,我們社會中對於門當戶對的觀念,雖已不認為是擇偶的唯 一條件,不全然接受傳統上認為伴侶彼此的身分、地位、家室需相當的觀念,但 從網路上非常多關於擇偶的討論中仍可看到很多人對門當戶對觀念的討論,例如 認為門當戶對更多指的是婚姻當事人的成長環境、文化層次、受教育程度、脾氣 秉性、興趣愛好等是否大致相當、匹配等

(http://verywed.com/forum/wedlife/2149163-1.html)。因此雖然西方研究認為伴侶 雙方的背景或個人特質因素,相較於互動因素,對於婚姻滿意的影響較低,但在

本土社會中是否有不同的樣貌,是引發本研究想探討的動機之二。在閱讀文獻時 發現,Greenwald(1998)提出內隱自尊的研究,其中提到人們對於自己所擁有 的特質給予較高的評價,例如,自己是個游泳健將,則對於同樣會游泳的人,會 傾向在認知及情感上給予此人更好的評價。再者,Byrne(1986)提出人際吸引 的兩步驟模式,其中提到,人們傾向與非相異且相似的人們互相吸引。又以華人 社會而言,張春興(1985)提到華人社會婚姻甚為重視門當戶對的概念,因而在 擇偶上傾向尋找與自己更加相似的人群。基於前述,研究者認為,目前進入擇偶 階段的民眾,的確不是那麼重視彼此家庭、社經地位需相當的觀念,正如高旭繁 和陸洛(2006)所說,現代婚姻已從傳統婚姻強調由父母之命而成轉變為以情愛 關係為基礎。但對於這些人們感知的人際特質上,彼此各種休閒興趣,如,唱歌、

看漫畫等,將影響著各個發展時期夫妻雙方的互動、話題等,直接影響夫妻雙方 的互動歷程,因此研究者期能探討夫妻在休閒興趣上的相似程度,是否能夠作為 婚姻滿意度的預測因子,又其有多少解釋力。

綜合上述,研究者希望能以「外在休閒興趣」以及「內在情感依附」兩方面 作為探討婚姻滿意度,盼望能夠開創符合本土文化下的夫妻婚姻滿意度格局。

二、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動機,本研究以夫妻對偶資料的方式蒐集、分析資料,並擬定下列 研究目的:

1. 探討夫妻雙方在休閒興趣的相似程度對丈夫、妻子及雙方平均的婚姻滿意度之 預測力。

2. 探討丈夫或妻子各別之依附類型對丈夫、妻子及雙方平均的婚姻滿意度之預測 力。

3. 探討夫妻雙方之依附類型的配對組合對丈夫、妻子及雙方平均的婚姻滿意度之 預測力。

4. 探討夫妻雙方之依附類型的配對組合及休閒興趣的相似程度兩者共同對丈 夫、妻子及雙方平均的婚姻滿意度之預測力大小。

在依附類型此概念的研究上,比起既有的本土依附關係與婚姻滿意度之探討

在依附類型此概念的研究上,比起既有的本土依附關係與婚姻滿意度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