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夫妻間依附類型配對組合、休閒興趣的相似程度與婚姻滿意度之關係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夫妻間依附類型配對組合、休閒興趣的相似程度與婚姻滿意度之關係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修慧蘭 博士. 夫妻間依附類型配對組合、休閒興趣的相似程度 與婚姻滿意度之關係 The Relation among Married Couple's Matches of Attachment Styles , Similarity in Leisure Interest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研究生:林奕丞 撰 中華民國 一百零四年六月 I.

(2)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休閒興趣相似程度與夫妻間的依附類型配對組合兩者對婚姻 滿意度之影響。測量工具上採用問卷調查法的方式進行,依附類型的分類部分, 參考 ECR 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自編依附關係量表,以群集 分析方式分類夫妻雙方各別的依附類型;休閒興趣部分則使用自編之休閒興趣調 查表,量測受試者夫妻在休閒興趣的四大向度,個人/群體*靜態/動態上之有興趣 之休閒活動數量;最後以關係評估量表(Relationship Assessment Scale,RAS) 作為婚姻滿意度之測量工具。樣本部分,本研究以卡培爾國際有限公司之「為愛 啟程」團隊網路交友配對計畫所蒐集之夫妻樣本資料做二手資料分析,採取系統 觀點以 201 對(共 402 人)完整夫妻配對資料,進行研究。 研究經由結果得知,夫妻雙方之休閒興趣的相似程度、各自依附類型、依附 類型配對組合皆能部分解釋丈夫、妻子及雙方平均婚姻滿意度部分變異,而丈夫 婚姻滿意度之解釋力以休閒興趣相似程度為最高,夫妻皆不安全依附之配對組合 為次之。妻子婚姻滿意度之解釋力以夫妻皆安全依附之配對組合為最高,休閒興 趣相似程度為次之,夫妻間一方為安全一方為不安全依附之配對組合則為第三 高。平均婚姻滿意度之解釋力以夫妻皆不安全依附之配對組合為最高,休閒興趣 相似程度為次之。. 關鍵字:夫妻、休閒興趣相似程度、依附類型配對組合、婚姻滿意度. I.

(3)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of married couple’s similarity in leisure interest, matches of attachment styles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Based on the data of “Capire International Company “collected from 201 pairs of married couples, and reconstructed this study’s model. In the study, we used attachment stype scale to test married couple’s attachment style. Cluster analysis was also used to sort out each spouse’s attachment type. As for leisure interest, we used self-edited questionnaire to measure married couple’s four dimensions of leisure interested. Finally, the RAS (Relationship Assessment Scale) was used to measure couple’s marital satisfaction.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no matter the similarity in leisure interest of married couple, husband or wife’s individual attachment type and married couple’s matches of attachment styles all can explain part of the variation of the husband, wife and the mean of both marital satisfactions. And the similarity in leisure interest has the highest prediction for husband's marital satisfaction, with both spouses’ attachment type as insecure lying second. As for the explanation power for the wife’s marital satisfaction, both spouses’ attachment type as secure ranked the highest, with similarity in leisure interest second and one spouse attachment type as secure and another as insecure ranked the third. Last of all, for mean martial satisfaction, both spouses’ attachment type as insecure has the highest prediction, with similarity in leisure interest ranked second.. Keywords:married couple, similarity in leisure interest, matches of attachment styles, marital satisfaction. II.

(4)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夫妻對偶資料的重要性 ............................................................................ 8. 第二節. 婚姻滿意度 .............................................................................................. 10. 第三節. 休閒興趣相似程度與婚姻滿意度之關聯 .............................................. 21. 第四節. 依附理論內涵及其與婚姻滿意度之關聯 ..............................................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45. 第四節. 研究程序 .................................................................................................. 4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50. 第六節. 研究倫理 ..................................................................................................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2. 第一節. 婚姻滿意度分析 ...................................................................................... 52. 第二節. 夫妻間休閒興趣的相似程度與婚姻滿意度分析 .................................. 54. 第三節. 依附類型及其夫妻配對組合與婚姻滿意度分析 .................................. 57. 第四節. 夫妻間依附配對類型及休閒興趣的相似程度兩者與婚姻滿意度預測 之迴歸分析 .............................................................................................. 72. III.

(5) 第五章. 結論、討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結論 .......................................................................................................... 75. 第二節. 討論 .......................................................................................................... 77. 第三節. 研究限制 .................................................................................................. 95. 第四節. 建議 .......................................................................................................... 96. 參考文獻...................................................................................................................... 99 附錄 1:受試者數據使用同意書............................................................................. 107 附錄 2:關係評估量表使用同意書 ........................................................................ 108. IV.

(6) 表次 表 2-1. 系統思維活動的進展(引自利翠珊,1999) ............................................. 8. 表 2-2. 國內休閒類型整理(改自郭肇元,2003) ............................................... 24. 表 2-3. 國外休閒類型整理(改自郭肇元,2003) ............................................... 26. 表 2-4. 艾欽指數計算方式(引自陳頤穎,2012) ............................................... 30. 表 3-1. 研究樣本背景組成 ....................................................................................... 43. 表 3-2. 被刪題試題的因素負荷量 ........................................................................... 46. 表 3-3. 因素分析解釋變異量表 ............................................................................... 46. 表 3-4. 因素間關聯性 ............................................................................................... 46. 表 3-5. 因素負荷量 ................................................................................................... 47. 表 3-6. 信度分析 ....................................................................................................... 47. 表 3-7. 休閒興趣調查表重測信度之樣本組成 ....................................................... 48. 表 3-8. 婚姻滿意度量表相關參數統計表 ............................................................... 48. 表 4-1. 三大類婚姻滿意度描述統計資料 ............................................................... 52. 表 4-2. 夫及妻婚姻滿意度成對樣本 T 檢定 .......................................................... 53. 表 4-3. 夫妻婚姻滿意度成對樣本關聯性 ............................................................... 53. 表 4-4. 夫妻分別於四大向度所選擇之休閒興趣數目 ........................................... 53. 表 4-5. 夫妻間興趣相似程度組別對數表 ............................................................... 54. 表 4-6. 夫妻間興趣相似程度與三類型婚姻滿意度 ............................................... 54. 表 4-7. 興趣相似程度與婚姻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6. V.

(7) 表 4-8. 受試者於依附關係分量表作答結果統計參數表 ....................................... 57. 表 4-9. 夫妻逃避及焦慮依附分數獨立樣本 t 檢定表 ............................................ 58. 表 4-10. 群集分析結果 ............................................................................................. 58. 表 4-11. 依附類型人次統計表 ................................................................................. 59. 表 4-12. 夫妻依附類型配對組合對數表 ................................................................. 60. 表 4-13. 受試者依附類型與三大類婚姻滿意度平均數表 ..................................... 61. 表 4-14. 受試者依附類型於三類婚姻滿意度整理表 ............................................. 65. 表 4-15. 各夫妻依附配對類型組合的三類婚姻滿意度平均 ................................. 66. 表 4-16. 三類婚姻滿意度中特殊夫妻依附類型配對組合整理表 ......................... 69. 表 4-17. 丈夫依附類型與婚姻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9. 表 4-18. 妻子依附類型與婚姻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0. 表 4-19. 夫妻依附類型配對組合與婚姻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1. 表 4-20. 依附配對組合與休閒興趣相似程度預測婚姻滿意度之回歸模型摘要 . 72. 表 4-21. 依附配對組合與休閒興趣相似程度預測丈夫婚姻滿意度之逐步回歸模 型摘要.......................................................................................................... 73. 表 4-22. 依附配對組合與休閒興趣相似程度預測妻子婚姻滿意度之逐步回歸模 型摘要.......................................................................................................... 73. 表 4-23. 依附配對組合與休閒興趣相似程度預測平均婚姻滿意度之逐步回歸模 型摘要.......................................................................................................... 74. 表 5-1. 夫妻依附類型配對組合分佈表 ................................................................... 88. 表 5-2. 引自王慶福(2000)研究中所呈現,大學生情侶依附類型組合表 ....... 89 VI.

(8) 表 5-3. 引自許伶楓(2010)研究中所呈現,大學生情侶依附類型組合表 ....... 89. 表 5-4. 李怡萍於 2006 年研究中,三種附類型夫妻配對的對數及百分比表 ..... 90. 表 5-5. 本研究受試者依附類型人次統計表 ........................................................... 91. 表 5-6. 李怡萍於 2006 年研究中,夫妻於三種依附類型分配表 ......................... 91. 表 5-7. 李怡萍於 2006 年研究中,樣本來源居住地比例表 ................................. 92. 表 5-8. 情侶人際依附類型搭配與愛情關係及關係適應的關聯摘要表(引自王慶 福,2000).................................................................................................... 93. VII.

(9) 圖次 圖 2-1. Bartholomew 與 Horowitz 的成人依附分類(Bartholomew & Horowitz,1991)........................................................................................ 34. 圖 2-2. 原生家庭親子互動與成人親密關係對成人依附風格的影響途徑(引自楊 懿恬和高淑芳,2012)................................................................................ 36.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41. 圖 4-1. 各興趣相似程度丈夫婚姻滿意度平均圖 ................................................... 55. 圖 4-2. 各興趣相似程度妻子婚姻滿意度平均圖 ................................................... 55. 圖 4-3. 各興趣相似程度夫妻平均婚姻滿意度平均圖 ........................................... 56. 圖 4-4. 夫妻依附配對類型百分比長條圖 ............................................................... 60. 圖 4-5. 各丈夫依附類型的丈夫婚姻滿意度平均值圖 ........................................... 62. 圖 4-6. 各丈夫依附類型的妻子婚姻滿意度平均值圖 ........................................... 62. 圖 4-7. 各丈夫依附類型的平均婚姻滿意度平均值圖 ........................................... 63. 圖 4-8. 各妻子依附類型的丈夫婚姻滿意度平均值圖 ........................................... 63. 圖 4-9. 各妻子依附類型的妻子婚姻滿意度平均值圖 ........................................... 64. 圖 4-10. 各妻子依附類型的平均婚姻滿意度平均值圖 ......................................... 64. 圖 4-11. 各夫妻依附配對類型的丈夫婚姻滿意度平均值圖 ................................. 66. 圖 4-12. 各夫妻依附配對類型的妻子婚姻滿意度平均值圖 ................................. 67. 圖 4-13. 各夫妻依附配對類型的夫妻平均婚姻滿意度平均值圖 ......................... 67. 圖 5-1. 成人依附分類圖(Bartholomew & Horowitz,1991) ........................... 80. VIII.

(10) 圖 5-2. 對數大於 10 對的夫妻依附配對各類型之平均丈夫婚姻滿意度示意圖 . 81. 圖 5-3. 對數大於 10 對的夫妻依附配對各類型之平均妻子婚姻滿意度示意圖 . 83. 圖 5-4. 對數大於 10 對的夫妻依附配對各類型之平均夫妻平均婚姻滿意度示意 圖.................................................................................................................... 84. IX.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婚姻滿意度之因子,研究者根據過往文獻研究,選擇以 「休閒興趣」及「依附類型」做為婚姻滿意度之預測因子進行探討,並以夫妻雙 的依附類型配對及休閒興趣相似程度,做為主要的研究架構,樣本取得時間為 2013 年。期在台灣本土婚姻滿意度領域中,增加更多角度及更符合現代夫妻的觀 點。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說明研究問題與研究 假設以及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一、 研究動機 2013 年,有幸跟著修慧蘭老師與一愛情配對研究團隊: 「為愛啟程」 ,小花、 Dennis、茂銓、小幽等人,鑒於都會男女離婚率高,於是發想,希望建立一套適 合台灣人婚姻配對的測驗,測驗的構想是希望能夠讓資料庫的男男女女,藉由施 測後的適性配對,找到婚後適合自己的伴侶,那麼何謂「適合的伴侶」呢?到底 是從外型條件、身家背景、興趣還是價值觀的角度來看呢?又更甚者到底是相似 或是互補才是所謂「適合」呢?於是婚姻配對的關鍵因子便成了我感興趣的主 題,遂著手利用「為愛啟程」團隊所收集的資料做二手資料分析。 有關婚後婚姻滿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外的研究結果,婚姻滿意度的構成 因素自1970年代起即不斷被提出討論(Glenn,1975&1998;Simon,2002;伊慶 春,1991、1998、2003;吳明燁,2003),當時的研究結果大致將婚姻滿意度的 構成因素歸納為個人特質(如,生活背景、年齡、人格)以及夫妻關係的相似度 (如,宗教信仰、價值觀等的相配程度)。1989年Wamboldt和Reissy則提出三種 影響婚後關係品質的婚前預測因子,1.背景因素(background factors)、2.人格特 質(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及3.互動歷程(interactional processes)等。Wamboldt 和Reiss並發現,其中,以「雙方互動的歷程」對婚後滿意度的預測力最好,個人 人格特質的預測力次之,背景變項的預測力最差(Wamboldt&Reiss,1989)。 因著,這幾年來西方學者更致力於將婚姻滿意度影響因子的議題聚焦於夫妻間的 互動關係,許多研究甚至指出,良好的互動方式與婚姻滿意度有直接的影響,即 1.

(12) 互動方式在個人條件與婚姻認知之間有中介的作用(Crawford et al.,2002;Myers &Booth,1999;Wilkie et al.,1998;Yoav&Ruth,2002) 那麼在國外的研究是否可以將其結果移植至台灣本土的婚姻滿意度相關研 究呢?舉例來說,中國文化重視緣分,即使在現代,台灣的年輕夫婦還是甚為重 視緣觀(文獻中,「緣」包含「宿命」及「進取」)以解釋婚姻滿意度(楊國樞, 1982;李沛良,1982;Chang&Holt,1991),這在國外的研究中相較下是無法 被解釋。因此研究者認為,若要研究台灣的婚姻滿意度,去找尋適合台灣文化的 婚姻滿意度預測因子,是有其必要性。 國內愛情相關研究中,張春興(1985)首先從五個層面來看待婚姻滿意度, 分別為:生物學觀點、經濟學觀點、社會學觀點、心理學觀點及哲學觀點。而婚 前的情愛關係研究主要集中於愛情風格的討論,在此議題,近十年來台灣心理學 者的研究焦點在於對Lee(1973)的愛情風格理論及Hazen和Shaver(1987)的成 人依附理論進行驗證與修正(張思嘉,2006)。如,以依附風格與性別角色取向 的角度探討大學生男女的愛情(王慶福、張德榮和林幸台,1995)、同樣以依附 風格的情侶配對方式研究不同依附風格及伴侶間各種依附風格配對的人際知覺 差異(許伶楓,2010);另一研究致力於找出台灣成人的八種愛情風格並與Lee 的六種愛情風格比較,進而發展台灣人獨特的愛情風格量表(卓紋君,2004)。 相較於愛情關係的探討,婚後關係滿意度(即婚姻滿意度)的研究主題同樣多樣 化,然而研究總量則較少,如,高旭繁和陸洛(2006)以社交網路、徵求大學進 修部學生、請心理學碩士學位朋友擔任聯絡人代為招募等方式,尋找已婚受試 者,成功回收有效問卷323份,其中男性158人,女性165人,夫妻成功配對的樣 本數則有150對,以此323人做為樣本分析其傳統性及現代性,預測其婚後滿意 度、劉文琴(2006)以230對結婚七年以上之夫妻的個人特質作為配對,藉以發 現何種人格特質或是哪些人格特質配對起來與婚姻滿意度相關為高;另有研究從 成人的發展階段來探討維繫婚姻關係的重要因素,並發現在台灣,每段時期維持 婚姻滿意度的因子並不相同,如,表達情愛適用於年輕夫妻、責任感相對於中年 夫妻、相互照顧的生活方式則適合老年夫妻(李良哲,1999和2000),此與利翠 珊(1997)以華人社會長期婚姻關係來看,衍生出感激之情、欣賞之情、親近之 情、契合之情等階段不謀而合,同時Opp(1984)在一項中年期成人人生經驗的 研究中指出,中年危機的產生原因之一是親密友誼需求的增加 (引自蔡垂裕, 2.

(13) 2005)。因此越晚期的研究議題越開始專注在不同的婚姻階段或議題下,其關係 滿意度之探討。然而由於國內針對夫妻對偶之婚姻滿意度文獻非常有限,因此本 研究樣本仍先不限於特定婚齡及年齡之已婚夫妻。 又因越來越多研究重視雙方互動的歷程,晚近越多的研究在方法上由伴侶間 單一受試演進為採取蒐集對偶資料的方式進行研究,目前本土的研究如沈瓊桃 (民 91)指出,西方學者對於研究者僅依賴單方面配偶之資料來源有所批判,而 林秀慧(2004),也認為以系統觀點而言,夫與妻一同做為研究與分析之單位, 才能關照婚姻之全貌。除採對偶資料的分析外,探討的主題更聚焦於探討夫妻間 的適配性,意即依照何種方式所配對的夫妻,會產生較高的婚姻滿意度,但國內 以夫妻配對之方式來探討婚姻滿意度實屬少數,如,劉文琴(2006)收集 230 對 結婚 7 年以上之夫妻,以楊國樞(1999)所編製之華人基本性格向度自評量表中 的七大性格向度做為分類,用以探討各向度夫妻的相似或互補程度,所產生的不 同婚姻滿意度之情況;以及陳頤穎(2012)抽樣 200 對夫妻,以何倫碼的適配程 度做為婚姻滿意度的預測因子;李怡萍(2006)以夫妻間的依附風格配對探討婚 姻親密與寂寞感;另外則有愛情關係的配對研究,如王慶福(2000)發現不同人 際依附風格的配對類型有不同程度的愛情關係品質;許伶楓(2010)將大學生情 侶的依附風格分為三類,並將其配對而探討不同依附風格配對的人際知覺情形; 顏欣怡和卓紋君(2013)以大學生情侶的愛情風格、溝通姿態、關係滿意度及關 係承諾度間的對偶分析做為研究。 誠如以上,研究者好奇既然依附理論與關係滿意度的研究在台灣如此盛大, 然而卻在研究方法上,少有以已婚夫妻的依附類型配對作為婚姻滿意度之研究, 因而希望能夠採用蒐集夫妻雙方對偶資料之方式,進行依附類型配對分析,以了 解夫妻雙方的依附類型組合,對婚姻滿意度之影響。 除去依附類型外,我們社會中對於門當戶對的觀念,雖已不認為是擇偶的唯 一條件,不全然接受傳統上認為伴侶彼此的身分、地位、家室需相當的觀念,但 從網路上非常多關於擇偶的討論中仍可看到很多人對門當戶對觀念的討論,例如 認為門當戶對更多指的是婚姻當事人的成長環境、文化層次、受教育程度、脾氣 秉性、興趣愛好等是否大致相當、匹配等 (http://verywed.com/forum/wedlife/2149163-1.html) 。因此雖然西方研究認為伴侶 雙方的背景或個人特質因素,相較於互動因素,對於婚姻滿意的影響較低,但在 3.

(14) 本土社會中是否有不同的樣貌,是引發本研究想探討的動機之二。在閱讀文獻時 發現,Greenwald(1998)提出內隱自尊的研究,其中提到人們對於自己所擁有 的特質給予較高的評價,例如,自己是個游泳健將,則對於同樣會游泳的人,會 傾向在認知及情感上給予此人更好的評價。再者,Byrne(1986)提出人際吸引 的兩步驟模式,其中提到,人們傾向與非相異且相似的人們互相吸引。又以華人 社會而言,張春興(1985)提到華人社會婚姻甚為重視門當戶對的概念,因而在 擇偶上傾向尋找與自己更加相似的人群。基於前述,研究者認為,目前進入擇偶 階段的民眾,的確不是那麼重視彼此家庭、社經地位需相當的觀念,正如高旭繁 和陸洛(2006)所說,現代婚姻已從傳統婚姻強調由父母之命而成轉變為以情愛 關係為基礎。但對於這些人們感知的人際特質上,彼此各種休閒興趣,如,唱歌、 看漫畫等,將影響著各個發展時期夫妻雙方的互動、話題等,直接影響夫妻雙方 的互動歷程,因此研究者期能探討夫妻在休閒興趣上的相似程度,是否能夠作為 婚姻滿意度的預測因子,又其有多少解釋力。 綜合上述,研究者希望能以「外在休閒興趣」以及「內在情感依附」兩方面 作為探討婚姻滿意度,盼望能夠開創符合本土文化下的夫妻婚姻滿意度格局。 二、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動機,本研究以夫妻對偶資料的方式蒐集、分析資料,並擬定下列 研究目的: 1. 探討夫妻雙方在休閒興趣的相似程度對丈夫、妻子及雙方平均的婚姻滿意度之 預測力。 2. 探討丈夫或妻子各別之依附類型對丈夫、妻子及雙方平均的婚姻滿意度之預測 力。 3. 探討夫妻雙方之依附類型的配對組合對丈夫、妻子及雙方平均的婚姻滿意度之 預測力。 4. 探討夫妻雙方之依附類型的配對組合及休閒興趣的相似程度兩者共同對丈 夫、妻子及雙方平均的婚姻滿意度之預測力大小。 在依附類型此概念的研究上,比起既有的本土依附關係與婚姻滿意度之探討 文獻,本研究加上以已婚夫妻之對偶資料進行分析的方式呈現;而休閒興趣的相 4.

(15) 似程度作為婚姻滿意度的因素,這部分以往本土研究者並無先例,本研究則期望 找尋新的婚姻滿意度因素。.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一、研究動機 藉由「為愛啟程」團隊的二手資料,本研究將原資料所取得之依附關係(包 含焦慮及逃避兩向度)及休閒興趣兩部分數據做夫妻對偶資料分析。根據上述研 究動機及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之研究問題如下 問題一:夫妻雙方之休閒興趣的相似程度與丈夫、妻子及雙方平均婚姻滿意度間 是否存在相關聯性。 問題二:丈夫或妻子各別依附類型與丈夫、妻子及雙方平均婚姻滿意度間是否存 在相關聯性。 問題二:夫妻雙方之依附類型的配對組合與丈夫、妻子及雙方平均婚姻滿意度間 是否存在相關聯性。 問題四:夫妻雙方之依附類型的配對組合及休閒興趣的相似程度兩者共同與丈 夫、妻子及雙方平均婚姻滿意度間是否存在相關聯性,若存在關聯性,則又其預 測方程式為何。 二、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研究問題,研究者提出以下研究假設,並於研究中回應以下假設 假設一:夫妻雙方的休閒興趣相似程度與丈夫、妻子及雙方平均婚姻滿意度間存 在相關聯性。 假設二:丈夫或妻子各別的依附類型與丈夫、妻子及雙方平均婚姻滿意度間存在 相關聯性。 假設三:夫妻雙方的依附類型配對組合與丈夫、妻子及雙方平均婚姻滿意度間存 在相關聯性。 假設四:夫妻雙方之依附類型配對組合及休閒興趣的相似程度兩者共同與丈夫、 妻子及雙方平均婚姻滿意度間存在相關聯性。 5.

(1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夫妻(married couple) 在本研究中,指具中華民國法律上合法婚姻之已婚男女,且雙方皆為本國人。 二、休閒興趣相似程度(similarity in leisure interest) 休閒興趣之選擇往往關乎個體認知建構、需求動機、人格衍伸及家庭背景變 項等,這些特質將與伴侶之間的關係滿意度有所關聯。「為愛啟程」團隊參考 Hans Eysenck(1991)的人格理論,採取個人/群體與靜態/動態,分別類似於 外向-內向性及神經質傾向,兩向度概念,並經由此二向度互相交成共四類型休 閒活動,並以專家討論方式共找出 47 個休閒興趣之內容對應到此四向度,如, 烹飪(個人動態)、聽音樂(個人靜態)、極限運動(群體動態)、看電影(群 體靜態)。 並以夫妻雙方所選擇的休閒興趣數量,於四大向度中同樣比群體平均數量高 或同樣低的向度共有幾個,因而程度為 0-4(沒有相同到四個向度都相同)。 三、依附類型配對組合(matches of attachment styles) 「依附」(attachment)一詞首先由 Bowlby 於 1969 所提出,意指個體間的 情感聯繫(human bonding),為幼兒為尋求安全感而有所親近主要照顧者之心 理傾向,後續研究亦發現,此早期依附關係將影響個體日後與他人之人際互動 關係。本研究在探討夫妻間之依附關係時,參考 ECR 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並自編依附關係量表做為量測工具,此量表將依附關係分為兩向 度,分別由「焦慮」及「逃避」兩分量表量測,個體得分越高代表在依附面向上, 焦慮或逃避程度越高,反之分數越低則代表個體在焦慮或逃避程度上為低。本 篇研究則以此二向度做為歸類依附類型的依據,以群集分析將兩向度以分數高 低做為劃分,低焦慮與低逃避分數者為安全依附、高焦慮與低逃避分數者為焦 慮依附、低焦慮與高逃避分數者為逃避依附及高焦慮與高逃避分數者為錯亂依 附,並以此依附類型做對偶資料配對,以進行分析。. 6.

(17) 四、婚姻滿意度(marital satisfaction) 其意涵為在婚姻中之個體,對於婚姻關係主觀感受,滿意至不滿意間之連續 向度,而此主觀感受涉及個人特質及夫妻關係兩因素。另一名詞為關係滿意度, 包含婚姻或非婚姻關係之伴侶,如,情侶,對雙方關係的滿意程度,因而並未如 婚姻滿意度強調伴侶間擁有婚姻關係。本研究中,婚姻滿意度以 Hendrick、 Hendrick 和 Adler(1988)所編制之「關係評估量表」(the Relationship Assessment Scale,RAS)作為量測工具,量表共七題,本研究以六點量表做測量,個人分數 越低者其個人知覺婚姻滿意程度越低,而個人分數越高者則個人知覺婚姻滿意程 度越高,因而得到由丈夫自評的丈夫婚姻滿意度、妻子自評的妻子婚姻滿意度及 丈夫與妻子兩人的婚姻滿意度分數加總取平均數的平均婚姻滿意度,共三項婚姻 滿意度。. 7.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夫妻對偶資料的重要性 一、系統觀點與對偶資料 系統理論興起於20世紀自然及社會科學社群,為研究方法及思考上,開啟嶄 新的一頁,同時也提供家庭研究者新的理論架構,因而促成家庭心理學的進步與 發展(張思嘉,1999)。 家庭心理學是一門整合對個體、夫妻、家庭及與家庭相關情境瞭解的知識(家 庭心理學理事會,1990),用其蘊含脈絡的(contextual)系統論觀點(systemic perspective)來探討與處理問題,是傳統心理學思考觀點上所欠缺的(葉光輝、 孫世維、利翠珊和趙淑珠,1997)。「系統」與早期心理學界所重視之「個體」 正好為相反概念。只是早期「系統」的概念範圍廣泛,關注於不同層面上,往往 無法達成一致,大致而言,與家庭心理學有關的系統思維活動有三種,如表2-1 所示,於其所關注的面向、應用的焦點及領域也各有差異(利翠珊,1999)。. 表 2-1 系統思維活動的進展(引自利翠珊,1999) 系統觀點的重視下,伊慶春(1991)認為概念層次上而言,家庭研究所指為 兩人以上成員所構成之關係現象,因而以單一成員作為研究資料並不完善。沈瓊 8.

(19) 桃(2002)指出西方學者對於研究者僅依賴單方面配偶之資料來源作為研究資訊 有所批判,如,Larsen 和 Olson(1990)提到,婚姻研究應以理論概念、研究方 法、樣本取樣、資料分析及結果推論共五層次,辨析研究屬於個人層次或是關係 層次,然而在研究方法、樣本取樣及資料分析時屬於個人層次然而到結果推論時 卻回到關係層次上,如,將伴侶資料分開處理,實屬個人層次分析,然而到了推 論部分卻回到關係層次之討論,於是產生謬誤。林秀慧(2004)也持相同觀點, 認為夫與妻一同為受試單位之研究仍屬少數,然而以系統觀點,以夫與妻一同為 研究與分析之單位,實為婚姻之全貌。 依國內有關愛情或婚姻的研究而言,早期大致多以女性做為研究對象,原因 有二,其一為大多研究以女性觀點為主軸,其二為女性受試者對研究的參與意願 較高,即使現在,這樣的問題還是存在,造成國內關於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以情 侶配對之對偶資料為樣本設計仍屬少數(王慶福,2000;林素妃,2003),因而 更加強本研究欲以夫妻對偶資料做為蒐集及分析的單位。 二、進行夫妻對偶研究的觀點與計算 承上小節,在家庭心理學由過往傳統關於婚姻滿意度之議題研究集中在個人 變項之上,漸漸走向系統觀點,學者因此提出需收集伴侶雙方而得到的對偶資料 之概念。 對於夫或妻各別資料抑或是以夫與妻為一個對偶單位進行研究的議題,簡文 吟和伊慶春(2004)的研究中指出五點結論支持應以對偶方式研究,1.妻子與丈 夫即便回應家庭中的客觀事實有一致性,然而卻非完全相同、2.藉由受訪者來蒐 集伴侶訊息,如,教育程度、原生家庭資料等,雖有高可信度,然而也存在風險、 3.妻子與丈夫對性別角色的態度往往共識度低,只搜集單方面資訊,留於武斷、 4.以非夫妻身分之男性及女性做為家庭之研究單位,無法完全替代夫與妻配對之 資料、5.不論對於家務分工亦或是家庭決策,夫妻雙方之答案存在歧見,仰賴其 中一人陳述,無法避免偏誤的發生。周玉慧和謝雨生(2009)則指出, 「提供─接 受」與「夫─妻」的雙向互動觀點,有其存在的價值,因雙方的互動影響著彼此 的認知、情緒及行為,並不容易以單方面知覺描述「雙方關係」,因雙方未必會 有相同知覺,如,Abbey,Andrews 和 Halman(1995)的研究中以 248 對夫妻做 9.

(20) 為研究對象,發現丈夫提供度與妻子接受度的一致性相關為.37,而丈夫接受度與 妻子提供度之一致性相關則為.35,研究結果顯示夫妻間的知覺一致程度並不高, 因而在實務研究上,以夫妻雙方配對之方式做為研究,比起只源於單方面資料而 言,確實有助於研究者釐清婚姻之全貌。. 第二節 婚姻滿意度 一、回顧西方婚姻滿意度研究 西方有關婚姻滿意度的研究自1980年開始至今,研究成果頗為豐碩 (Richard,Walefield&Lewak,1990)。Lewis和Spanier(1979)提到婚姻滿意度 最重要的內容大致為,婚姻的穩定(marital stability),以及婚姻的品質(marital quality)此二面向。Olson和McCubbin(1983)認為婚姻滿意度概念意指個人對 於所屬婚姻的主觀評估,其涉及個人對於婚姻的需求以及期望的滿足程度。據 Schumm,Paff-Bergen,Hatch,Obiorah,Copel,Meens&Bugaighis(1986)的研 究指出,婚姻滿意度應由1.配偶滿意度、2.婚姻滿意度及3.婚姻關係,三方面所構 成,其中「配偶滿意度」係個人對伴侶所呈現的配偶角色的滿意程度;「婚姻滿 意度」則為個人對於整體婚姻的滿意程度;「婚姻關係」則是個人與配偶間相互 的情感交流、共同扶持等親密關係的滿意程度(張冰嫈,2013)。 張思嘉(2006)在整理西方若干婚姻滿意度研究資料後,認為其中大部分研 究成果均將「婚姻滿意度」視為一種「主觀認知」,進而探討影響此主觀認知的 因素。以西方研究而言,大多數探討影響婚姻滿意度因素的研究由「社會交換」 與「互動」的觀點出發,而將焦點擺置於 1.個人、2.配偶及 3.兩人互動模式等因 素,多數研究把影響婚姻滿意度主觀感受的因素歸納為「個人特質」及「夫妻關 係」,兩類別。個人特質指性別、年齡、人格特質與就業狀況等(Botwin,1997; Mauno&Kinnunen,1999),而夫妻關係則指夫妻間的適配程度(compatibility), 如,宗教信仰、種族類別、教育程度、經濟能力等社會性的相似程度,及婚齡或 是經由夫妻互動所產生的一些關係特質(relationship properties),如,權力、關 係衝突或公平感等(引自張思嘉,2003)。 吳明燁和伊慶春(2003)在說明東西方婚姻差異時,認為西方婚姻重視情緒 面,在婚姻滿意度的面向上,切入角度為夫妻雙方帶著各自原生家庭的面貌互動 10.

(21) 後,如何互相支持或是破壞,進而影響婚姻滿意度;而中國,於家庭功能上,重 視血緣的傳承,在婚姻滿意度面向上,切入角度往往為夫妻雙方與各自原生家庭 的角色規範;雖說在全球化社會的思維下,中國式婚姻及家庭觀念已漸受到西方 式價值觀所影響,如,傳統的家庭型態已從重視父子軸,轉向夫妻軸之家庭型態 (楊國樞,1992),然而東西方對於婚姻滿意度的理解根本上還是存在於不同, 如,張思嘉(2006)在整理若干西方親密關係相關文獻後,認為西方所指稱的親 密(intimacy)其內涵強調溫暖、親近、連結,是一種伴侶間親近的情感,同時 也是理想婚姻關係之特徵。而利翠珊(1997)以婚齡6至26年已婚夫妻為樣本, 訪問後發現台灣華人夫妻之間的親密情感,涵蓋感激、欣賞、親近與契合四個部 分,且感激之情在西方文獻中則是較少出現的概念。由此窺見,東西方在關於愛 情的理解上,並非完全一致,以下章節則探討有關華人文化的家庭或婚姻的相關 研究。 二、華人文化與本土研究 西方的世界論,大多由主客二元對立的觀點出發,將外在世界視為分離而獨 立的實體存在,因而西方的思維受體不是指向外在世界,就是指向個體本身。而 在傳統中國文化中,強調天、地、人三才並立的世界觀,人與週遭環境之間的互 動關係,存在著共融性,如此地將各式環境中的素材帶入,如,多神宗教信仰, 共同形塑出華人特有的思維(張思嘉和郭士賢,2011)。 Klein 和 White(1996)指出,中國婚姻中的各種關係交互牽制,婚姻本身不 只是婚姻,而是家庭系統的一部分。從家庭系統觀點而言,婚姻代表夫妻雙方關 係的子系統,與其他子系統之間還是保持著交互而非獨立之關係,如,子女或公 婆,且受到其他外在系統的影響。與外在系統,如,子女、父母、家人甚至鄰里 社區的關係,將影響個人對於婚姻的評價,因此在中國式婚姻中,不能僅從夫妻 個人特質或雙方互動探討,必須兼顧家庭內外系統間的運作(吳明燁和伊慶春, 2003)。由此可知,在東方思維下,重視各種群體脈絡間彼此相互關係以及其所 屬的角色規範,其伴侶間的情感關係大多透過對於家庭的忠誠與責任感而表現, 重要的是完成倫理上的責任與義務,而非關注男女雙方情感相悅(Tzeng& Gandarillas,1992) 。李良哲(2000)的研究結果訪問了 132 位年輕成年人,中年 11.

(22) 人 131 位,老年人 119,共 382 位受訪者,發現 1.表達情愛、2.性生活美滿、3. 社會價值觀的約束、4.有共同的興趣、話題與活動、5.有共同的信仰與價值觀、 6.擁有各自的生活空間與時間、7.欣賞對方的個性、能力等七個因素是三個年齡 層受試者所共同認為是維繫婚姻關係較不重要之因素。這樣的結果呼應了上述, 東方的情感觀念大多重視倫理的責任義務而非情感上之相悅的說法,與西方所研 究之婚姻關係親密愛情成分較為相異。因此,成長於這樣一個以家族主義或集體 文化背景之下的伴侶,在其愛情關係中容易蘊含著以責任、家族利益為前提而考 量的愛情模式,進而導致忽略或壓抑個人私情的愛情觀或行為表現(卓紋君, 2004),卓紋君(2004)也強調,自上述以家族或是集體文化背景為首要考量的 價值體系,若再結合傳統「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那將衍伸出以如 果再結合另一個流行久遠的「門當戶對」,婚姻價值觀為優先考量,致使男女感 情終為次之的理性愛情觀點。提到「門當戶對」的婚姻價值觀,李煜的研究(1999) 則指出,個人背景變項,如,夫妻年紀差距、夫妻教育程度差距、職業、收入等 均與婚姻關係滿意程度有關(朱岑樓,1966;阮玉梅,1979;謝銀沙,1992)。 這些背景變項正是反映華人自古傳統「門當戶對」的觀念(高旭繁和陸洛,2006)。 再者,根據伊慶春和熊瑞梅(1994)的調查發現,現代台灣社會在當前「自由選 擇」的戀愛風氣擇偶過程中,子女所選擇的對象,最後仍須得到父母的首肯,婚 姻才算確定(伊慶春和熊瑞梅,1994;張思嘉,2001;蔡文輝,1998;卓紋君, 2004),倘若當得不到雙方父母認同的婚姻,其滿意度也將有所偏低。以上的研 究結果不意外地指出,重視各系統脈絡間交互關係的門當戶對觀念之中國式伴 侶,其婚姻滿意度,其中很一大部分來自兩個原生家庭的相互適配程度。 雖然中國文化比起西方更重視其原生家庭間,門當戶對的相互適配程度,然 而高旭繁和陸洛(2006)卻也提到,現今台灣社會夫妻婚姻關係,一方面承襲傳 統文化,一方面接受西方現代文化,在其家庭觀、婚姻觀及兩性觀上,東西方文 化兩相交互作用使夫妻雙方各自衍生出在傳統與現代化愛情觀向度上,不同傾向 的心理特質,且此種個人特質將具體反應婚姻中雙方的互動。如同國外研究已證 實夫妻雙方其人格特質之間的契合將有助於其婚姻滿意與婚姻適應,(Antill, 1983;Murstein&Williams,1985;Richard,Wakefield&Lewak,1990)本土研究 中也得到類似成果,即夫妻雙方的人格特質在華人社會中,影響婚姻滿意度上也 有一定的程度,如,丁慧靜(1984)以兩地分居夫妻作為樣本分析的研究結果指 12.

(23) 出,兩地家庭婚姻的生活層面中,以個人對社會層面的滿足程度最高,其中以家 庭生活週期、工作滿意程度及婚姻期待等影響為大。對兩地分居之夫妻而言,家 庭內在協調能力及尋求外在力量的援助此二項個人特質,對婚姻生活的調適極為 重要。伊慶春(1991)則發現「現代或傳統的性別角色態度」對夫妻各別的婚姻 適應程度具有不同的預測力、張思嘉(1999)在研究中發現,夫妻雙方在文化傳 統對「性別」及「夫妻角色」期待上存在認知差異時,婚姻衝突極易產生,張思 嘉(1999)亦進一步說明,當夫妻雙方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價值觀(如,性別角色 態度)和生活型態不同時,婚姻衝突的可能性便提高。 除了背景變項(華人文化較好稱為「門當戶對」)與個人特質外,在華人傳 統文化中尚有一種獨有的「緣」概念,楊國樞(1982)、李沛良(1982)、Chang &Holt(1991)、張思嘉和周玉慧(2004),等人就曾以華人「緣」的概念,做為 研究主題,其研究結論大致同意緣份在華人人際關係中備受重視。緣的概念在張 思嘉和周玉慧(2004)的研究中,認定為一種思考歸因方式,夫妻雙方於關係期 間對一系列事件回溯及反思,以解釋親密關係中的事件,夫妻雙方在人際歷程中 出現當事人無法控制或解釋的現象時,緣分常作為解釋依據,使得緣分中的歸因 常有穩定關係的作用,並可避免疑惑而生的焦慮,得以保護自己及他人的面子。 中國式的婚姻相處不是完全建立在西方客觀指標上(如,溝通問題、性格互補或 相似、外表、聰明程度等),而是建立在關係中的當事人在現有情境條件下,是 否有意願讓關係持續下去,是一種主觀的直覺或是個人信念。這樣的歸因方式, 使得中國人較能容忍一段不好的關係,為華人與西方婚姻價值觀相比較為獨有的 思考應對方式。 由上述華人本土研究可見,在婚姻或關係滿意度上較西方更加重視各系統間 的脈絡關係,甚至還存有門當戶對的配對觀念,然而除了系統觀點,在個人特質 上也存在著因認知不同而導致不同的婚姻滿意度關係,最後,在華人較為獨有的 「緣」觀,也是一種調節婚姻或關係滿意度的歸因方式。 三、國內有關婚姻滿意度之研究回顧 (一)相關文獻綜論 林秀慧(2004)在其研究中,分析了自民國 70 年至 92 年間,有關婚姻滿意 13.

(24) 度之國內碩博士論文共計 42 篇,其中 70-79 年間完成的論文有 11 篇、80-89 年 間完成的論文則有 12 篇,而 90-92 年,三年間完成的論文卻高達 19 篇。研究者 亦自行以搜尋引擎「Google」查詢 2004 至 2015 年間,繁體中文標題完全符合「婚 姻滿意度」之研究,得到高達 84 篇國內研究,因本次搜尋包含碩博士論文以外 之國內研究,為求公平研究者也以同樣方式搜尋 1981 至 2003 年間之研究,卻僅 得到 35 篇結果。顯示在婚姻滿意度研究的議題上,確實有越發蓬勃的趨勢。 研究對象上,林秀慧在其研究中所探討之 42 篇研究,當中有 19 篇的研究對 象僅為妻子、13 篇為夫或妻、8 篇對象為夫和妻、2 篇對象僅為丈夫;西方學者 對於婚姻或關係滿意度之研究者僅依賴單方面配偶之資料來源批評甚劇(沈瓊 桃,民 91) ,而林秀慧在其研究中,對於研究對象方面也認為,夫妻共同為受試 對象數量仍屬少數,然而以系統觀點,以夫與妻為研究與分析之單位,才能凸顯 婚姻關係之全貌。在近十年的研究中,研究者則查到 9 篇使用丈夫和妻子對偶分 析之碩士論文(陳頤穎,2012;劉文琴,2006;林煜捷,2005;李怡萍,2006; 劉冠吟,2013;湯梓儀,2010;簡文英,2012;王璟雲,2011;呂伯杰,2014), 顯示以丈夫與妻子一同做為對偶分析之研究相較於婚姻滿意度研究的蓬勃發 展,尚有進步空間。 研究方法中,研究者歸納出,早期研究常使用婚姻滿意度相關量表作為測量 變項,而晚近除了使用量表外,也越發使用質性晤談甚至是質性晤談且對偶資料 的方式作為研究方法。 最後在研究變項方面,林秀慧(2004)提到影響婚姻滿意度的相關因素在西 方研究中約有 200 個曾被用來當作預測或是解釋婚姻滿意度與穩定性的自變項, 國內則探討了約 70 個左右,分為 1.個人特質共 20 個,如,教育程度、分離-個 體化程度 2.家庭特質共 7 個,如,家庭生命週期、家庭型態 3.其他變項共 43 個, 如,家務分工、家庭決策;林秀慧對於研究變項方面評論到,所分析之 42 篇研 究中,不僅在個人變項及家庭變項對婚姻滿意度的影響,其中諸多文獻所得到之 研究結果未必相同以外,其他變項對於婚姻滿意度的影響究竟為何也賴後續研究 者深入探究,並建議未來研究者考慮增加有關不同家庭生活方式、家人休閒方式 等變項與婚姻滿意度的關係研究。 張思嘉和郭士賢(2011)探討台灣華人在婚姻中的控制觀點,研究中以華人 控制觀理論為基礎,假設華人面對婚姻中的困境都以自身成長經驗採用不同的控 14.

(25) 制觀,以因應各式遇到的問題,研究發現 1.以性別劃分,則女性較採用關係及宗 教控制觀點因應婚姻問題,而男性則較偏向採用邏輯控制及克己的方式 2.在年齡 別方面,較年長的已婚台灣華人較傾向採用類比、超越、克己、外控、宗教控制 來因應,而較年輕者則使用關係控制的方式來因應 3.不同宗教者使用的控制觀也 有所不同,如,信仰道教者較傾向採用類比、超越及外控的控制觀,而信仰基督 教及天主教的已婚成年人則傾向採用宗教控制的方式,信仰佛教的人則是較傾向 採用克己的控制觀以因應婚姻問題。然而人們因其成長環境不同而有所不同之多 面向思維方式,此不同的思維方式又是如何影響夫妻間之婚姻滿意度?文獻中甚 少提及,然而與此相關,另一篇研究中,劉文琴(2006)則提到,夫妻間性格相 似的程度越高,則夫妻關係越親密,婚姻滿意度越高且在各式人格特質中展現越 多積極正面者,與其伴侶間之婚姻滿意度也有所正相關。 利翠珊(2012)認為華人社會的人際因應,普遍追求和諧且避免衝突,因而 在雙方關係緊張時,維持關係往往比起問題解決來得重要。在此文化脈絡下,研 究指出,夫妻雙方的容忍行為可以直接預測自己的婚姻滿意度且也能提高伴侶支 持,提高雙方的婚姻滿意度。 (二)尋找合適之預測婚姻滿意度因子 在文獻回顧第一節之二,華人文化與本土研究中我們回顧了幾個較屬於華人 特有的婚姻滿意度因子,包含 1.「門當戶對」的原生家庭配對程度 2.「緣」的歸 因 3.個人人格特質,而再加進上一小節所回顧之林秀慧(2004)的後設研究,對 於新進理論的建議中提到,希望在研究對象上可以多加以夫與妻為研究與分析單 為,且在未來研究觀點上可以增進不同的家庭生活方式或是家庭休閒方式等變 項。以及張思嘉和郭士賢(2011)的研究,指出本土文化特有的控制思維,加上 劉文琴(2006)的性格相似程度與滿意度研究。最後提及利翠珊(2012)同樣是 本土文化脈絡下的研究,關於「忍」與婚姻滿意度之關係。綜合上述條件,本小 節以探討各個上述討論的面向,期能找到符合當前觀點的華人較為特有的婚姻滿 意度因子。 楊國樞(1982)認為「緣」於一般中國人的觀念裡,主要來自冥冥之中的安 排,為一雙萬能手,撮合了各種人際關係。Chang和Holt(1991)則指出, 「投緣」 與「不投緣」無關乎互動時間長短,實則關乎雙方之間相互吸引力的有無。與西 方研究較為相同的是,人格特質的契合程度與雙方婚姻滿意度呈現正相關;而較 15.

(26) 屬於華人本土的觀點,則是「門當戶對」的原生家庭配對程度,此處的配對在傳 統觀點僅指為背景條件,如,夫妻教育程度、收入等,然而,華人婚姻關係在社 會變遷的過程中,傳統觀念逐漸受到西方個人自主意識,呈現出傳統與現代的衝 突,如此衝突也致使個人情感面向逐漸受到更多重視(高旭繁和陸洛,2006;鍾 宜吟和蔡明彰,2008;張思嘉,2006)。徐秋央(2001)、李思亮(2001)、孫 頌賢和修慧蘭(2007)的研究及楊懿恬和高淑芳(2012)的文獻中均指出,原生 家庭的親密關係與夫妻間的婚姻關係息息相關,或許我們可以想像,在現代處於 東西方文化交融的華人社會,不僅僅只有物質背景上的門當戶對,似乎還存在著 情感上的門當戶對。 如何從找尋「情感及背景上之門當戶對」的變項,做為本土婚姻滿意度因子? 研究者參考了Henderson和Hickerson(2007)的文獻,其認為「休閒」之意義與 所處之文化脈絡、年紀、家庭背景等有所關聯;同時也考慮了林秀慧(2004)的 研究中所提之建議,增加家人休閒方式等變項與婚姻滿意度的關係研究;以及張 思嘉和郭士賢(2011)的研究中提到成長經驗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控制觀思維, 此生長經驗不免與休閒興趣有所關聯,並搭配劉文琴(2006)的性格相似程度與 婚姻滿意度之研究以及中國特有的緣份觀點,然而李良哲(2000)中提到,共同 的休閒興趣是各年齡層受訪者認為維繫婚姻較不重要之因素,對於此一論點,研 究者則認為此研究並非以夫妻配對之系統觀做為調查方法,加上當今十五年間, 自由戀愛風氣越盛,因而研究者想以不同的方式重新研究休閒興趣於婚姻滿意度 之關係。根據以上論述,決定以夫妻間「休閒興趣」做為背景的門當戶對中之婚 姻滿意度預測因子。再者,研究者參考了顏欣怡和卓紋君(2013) 、王慶福(2000)、 張思嘉和周玉慧(2004)及李怡萍(2006)等,以愛情或依附類型配對,做為愛 情/婚姻滿意度之研究因子,加上利翠珊(2012)也提到「忍」在婚姻中的關係, 而江琪彬(2007)的研究中提到依附型態將使得個體對於「忍耐」的價值觀有所 不同,因而研究者決定採用「依附類型」做為情感的門當戶對,即另一個婚姻滿 意度之預測因子。 在這些脈絡下,研究者期望以休閒興趣及依附關係作為婚姻滿意度之預測因 子,然而為了確實考量本土婚姻重視系統脈絡,本研究也力求得到夫妻雙方的訊 息,而非只有單方面之研究,在參考有關婚姻系統觀之相關文獻(Larsen&Olson, 1991;伊慶春,1991;林秀慧,2004;周玉慧和謝雨生,2009;等),決定將依 16.

(27) 附類型及休閒興趣這兩個變項視為婚姻滿意度預測因子,並採取夫妻配對方式之 對偶資料進行分析研究。 (三)婚姻與關係滿意度的測量 如同前幾章所述,婚姻與關係滿意度的測量主要是以主觀感受來評估整體婚 姻關係之品質,其中包含多種向度(Glenn,1990) 。西方學界對於愛情的構念發 展相較於東方不但較早且也較為豐富多元,所完成的愛情量表種類繁複,如,愛 情成份量表 (Critell,Myers&Loos,1986)、愛情問卷 (Blackshaw,1992)、 愛情方式量表 (Hecht,M. L.,Marston,P. J.,& Larkey,L. K.,1994)、愛情 經驗測驗 (Hatfiel&Rapson,1993) 、激情之愛量表 (Hatfield&Sprecher,1986) 、 Sternberg 愛情量表 (Hatfield&Rapson,1993) 、浪漫信念量表 (Sprecher&Metts, 1989)、以及愛情關係量表 (Thompson&Borrello,1987)等等(資料引自卓紋 君,2004)。 在量表所涵蓋的面向方面,參考陳頤穎(2012)的整理所提到,沈瓊桃(2002) 認為有四份西方婚姻滿意度量表具代表性,分別為 1.. 婚姻調適量表(Locke-Wallace Short Marital Adjustment Test,MAT) :單向度 對婚姻做整體性之評估的量表。. 2.. 配偶調適量表(Dyadic Adjustment Scale.DAS) :包含一致性、滿意程度、凝 聚力、情感表達,共計 4 因素。. 3.. 豐盛(Enriching Relationship Issues Communication And Happiness, ENRICH) :包含理想化程度、婚姻滿意、個人問題、溝通、衝突解決、財務 管理、休閒活動、性愛期待、子女教養、親友關係、角色關係、宗教信仰、 夫妻親近度、夫妻彈性度、家庭親近度、家庭彈性度及個人特質,共計 17 因素。. 4.. 婚姻滿意度量表(Marital Satisfaction Inventory,MSI) :包含反應心向、整體 壓力、情感性溝通、問題解決與溝通、在一起的時光、財務糾紛、性愛的不 滿足、角色傾向、家庭不幸歷史、親子關係及子女教養衝突,共計 11 因素。 另有「關係評估量表」(the Relationship Assessment Scale,RAS),由 Hendrick、 Hendrick 和 Adler(1988)所編制。RAS 量表共計七題,以 Likert 式 7 點量 表所測量,因而與其他婚姻滿意度抑或是婚姻滿意度量表相比,RAS 來得 更加簡潔,可適用於任意親密關係者,如,結婚者、男女朋友等。而在信效 17.

(28) 度檢驗方面,Hendrick 等以 57 對伴侶為對象進行分析,得到 RAS 之內部一 致性係數 Cronbach α 達. 86 且建構效度、預測效度及專家效度均佳 (Hendrick & Hendrick,1988)。國內林宜旻、陳皎眉(民 84)翻譯修訂 RAS 量表,並以交往半年之未婚男女為研究對象,得到內部一致性係數 Cronbach α 為.89。因具有量表簡便、以及信效度牢靠等優勢,本土研究使用 RAS 量 表作為關係滿意度評量之研究亦不在少數,曾由佳(2013)便使用 RAS 量 表做為關係滿意度之預測量表,以研究 Facebook 上的監視行為、嫉妒與關 係滿意度間之關係;張妤玥和陸洛(2007)使用 RAS 量表探究愛情關係中 對方的衝突管理方式與關係滿意度之間的關聯;鄧郁馨和王嵩音(2015)則 使用 RAS 量表探究情侶使用不同傳播溝通工具進行關係維繫行為,並檢視 情侶關係型態。「為愛啟程」團隊回顧了 RAS 量表之語句,以及上述 RAS 量表之優勢,決定採用曾由佳所翻譯之 RAS 量表,並稍加修改做為婚姻滿 意度之測量。 國內所使用之量表部分,主要來自翻譯西方固有量表再做修改外,另有本土 化自製量表: 1.. 婚姻滿意度量表(曹中瑋,1984):以張春興的婚姻五經論為基礎編制了婚 姻滿意度量表,包含生物、經濟、社會、心理及哲學層面,共計 5 因素。此 量表也經常受到國內學者改編,如,林佳玲(2000)對此量表進行修訂,並 進行建構效度之驗證式因素分析,得到各分量表的因素負荷量界於.30~.82 間,所有題目的因素負荷量皆達到顯著水準,具備良好的建構效度,效標關 聯效度也達.70,顯示該改編量表也具有頗佳的效度,因而使研究者廣泛作為 婚姻滿意度之測量工具。然林秀慧(2004)中提到,此量表已有 20 年未經 修改,是否配合婚姻生活因時代的變遷而能所包含不得而知。因此本研究在 量表選擇上必當思量是否符合現代社會狀況。. 2.. 婚姻滿意度量表(謝銀沙,1992):改編自 Spanier 之 DAS 量表,包含一致 性、凝聚性及婚姻滿意度,共計 3 因素。. 3.. 多面向婚姻滿意度量表(沈瓊桃,2002)參考 DAS、ENRICH、MSI、婚姻 滿意度量表(曹中瑋)及成年早期婚姻親密量表(曾文志),編製而成,包 含個人特質、財務管理、休閒活動、性愛關係、子女教養、親友關係、性別 角色、價值觀、親密程度、彈性程度、單面向婚姻滿意量表及反應心向量表, 18.

(29) 共計 12 因素。總量表的 Cronbach α 達到.95,分量表的 Cronbach α 則介於.62 與.83 之間,中位數為.77。 另外也有其他相關滿意度評量工具,以測量關係或愛情滿意度之量表,如, 王慶福、林幸台、張德榮(民 85)編制之關係適應評量,當中以滿意/成長、衝 突/矛盾、自主/共生,共計三向度而成之自陳量表,或是王慶福、林幸台、張 德榮(民 85)所編之愛情關係評量,以親密、激情、承諾,共計 3 因素而設計。 三、婚姻滿意度之對偶資料處理 因應系統觀點,本研究除了測量丈夫與妻子的婚姻滿意度外,本小節也探討 如何以夫妻各自的婚姻滿意度做對偶資料的計算以及處理。 參考陳富美和利翠珊(2004)整理Fisher,Kokes,Ransom,Phillips和Rudd (1989)及Laren和Olson(1990)研究成果,得到以下幾種經常使用於對偶資料 分數的計算方式: 1. 平均分數:將對偶資料分數取平均數,然而若夫與妻間分數相差異大,只看 平均數的情況下,此種方式則難以呈現真實差異狀況。 2. 加總分數:與平均數相比,增加變異程度,然而與平均數相同,並無法得知 真實差異狀況。 3. 差異分數:以夫或妻一方相減另一方知分數後,取絕對值,然而比起上述兩 方式,差異分數則無法正確顯示對偶分數的大小值。 4. 最大化對偶分數:僅取分數最高之對偶分數,其假定情況為,即使事件只發 生於夫或妻一人身上,然而整個系統動力而言,的確連帶影響兩人。 5. 極端分數:概念同最大化對偶分數,然而研究者自行選取最大或最小之極端 分數。 6. 對偶比例分數:將夫或妻一方之分數除以雙方之總分,式子=夫或妻之分數/ 夫+妻總分,可提供對偶分數的相對比例及平衡性,然而如同差異分數的缺點 一樣,並無法顯示對偶分數正確的大小值。 7. 對偶一致性百分比分數:計算回答一致之百分比立,較適合運用於發展大量樣 本,建立百分分數常模之情況下。. 19.

(30) 瞭解分數之計算後,下一步則考量不同分數計算方法的適合性,因而產生各 種對偶分數的處理方式: 1. 檢驗相關係數及 t 考驗(Larsen&Olson,1991):夫妻間各部分分數之相關係 數可考驗雙方之關係強度,而 t 考驗則是分析先生群體及太太群體整體上是否 有所組間差異,故兩分數高相關(r>.30)而低 t 分數(無組間差異),則對偶分 數適合採用總分或平均分數;而在低相關(r<.30)且高 t 分數(有組間差異), 則使用個人分數或是差異分數(夫與妻分數相減後取絕對值)較為合適。 2. 多元迴歸(Fisher,et al.,1985):將不同的對偶分數,如,平均數、差異分 數等,放入迴歸中預測依變項,然因時常不同分數有相對重要性,因而此方 法較有其限制性。 3. 結構方程模型(Weigel&Ballard-Reisch,1999):同時檢驗夫與妻雙方之測量 以及兩者的測量誤差,形成對偶分數,如,以夫與妻各別分數為觀察變項, 「夫妻」分數則為潛在變項,分別分析夫妻的婚姻滿意度、婚姻承諾度及婚 姻情感。由於此方法能夠處理研究中每一種測量及變項之誤差,因而在理論 模型檢測上適用程度高,缺點是樣本數需求較大。 4. 「對偶一致性百分比」分數之延伸處理(Fowers&Olson,1992;Olson&Fowers, 1993):計算回答一致性(可區分為正向一致及負向一致)的百分比率,作 為考驗。 顏欣怡和卓紋君(2013)以情侶間的愛情風格配對來探討關係滿意度,關係 滿意度的計算方式以情侶雙方分數相加為關係總滿意度,以雙方相減的絕對值為 關係差異滿意度;劉文琴(2006)則以夫妻性格相似程度的配對,來探討婚姻滿 意度,並以夫妻雙方分數之平均數做為兩人共同之婚姻滿意度;周玉慧和謝雨生 (2009)也以夫妻配對的方式,探討夫妻相處模式與婚姻滿意度間之關係,其整 體婚姻滿意度為夫妻雙方分數之平均數。然而劉文琴與周玉慧和謝雨生的兩篇文 獻中,除了探討雙方共同平均之婚姻滿意度外,還加上探討夫與妻各自之婚姻滿 意度,然而研究者思量後認為,本研究以系統觀點做為研究視角,且由上述文獻 亦得知婚姻滿意度的知覺上以夫與妻單方面評量,並無法顯現兩人婚姻狀況之滿 意度,因而決定僅採取夫與妻雙方共同之婚姻滿意度,即兩人的平均分數做為本 變項的分數。 以本研究言,先檢驗夫妻雙方婚姻滿意度分數的 t 考驗,得到丈夫與妻子兩 20.

(31) 群體比較之 t 值為.12,未達.01 顯著水準,顯視丈夫與妻子兩群體間之婚姻滿意 度並無差異,而兩群體的婚姻滿意度相關為.41,大於.30,符合上述所稱「高相 關而低 t 分數」之描述,因而除了丈夫與妻子各自自評的婚姻滿意度外,亦採取 平均數方式計算夫妻間的婚姻滿意度,故本研究之婚姻滿意度有三。. 第三節 休閒興趣相似程度與婚姻滿意度之關聯 一、休閒興趣 休閒興趣於邱志賢、陳淑菁(2002)的定義中,認為是日常生活之喜好,通 常偏重於趣味性、娛樂性、健康性,如,下棋、打撞球、做手工藝。且常與職業 選擇較無直接關係。Walker、Jackson 和 Deng(2007)則主張,休閒興趣之形成 始於因休閒活動可滿足基本需求,使得個人加強選擇該項休閒活動,而助於對此 活動之喜好,致產生對此休閒活動產產生興趣。以上可見,休閒與興趣似乎是兩 個不同之概念,文獻中亦如同上述,常把休閒興趣中之休閒理解為休閒活動。 然而休閒興趣與個人特質,又有何種關聯性?Hendel and Harrold(2004)發 現,個體自由選擇而從事自己所感興趣之休閒活動,此舉可促進個人自我認同發 展。而於青少年時期所參與之休閒活動,往往忠實反映其休閒興趣,並持續影響 之後成年期發展,並可做為日後參與之休閒活動形式的有效預測因子(Scott & Willits,1998),換句話說,早期感興趣之休閒活動,到往後年紀漸長,還是有相 當部份之一致性。Ainley(2007)以大學生做為研究對象,發現興趣為大學生某種 主觀經驗所產生的情感狀態,甚至與個人需求、動機與認知關係密不可分。 Thompson、Grant和Dharmalingam(2002)也持類似之論點,認為家庭教育、學 校環境、同儕壓力與個人內在因素等,往往造就休閒興趣之形成,並與個人人格 特質、個人心理需求與內在動機等,環環相扣。Barnett(2006)之研究,以999 位大學生進行研究後發現,個人休閒之愛好,為人格特質之延伸,因而認為人格 特質、個人情感、休閒動機等內在因素為個人休閒興趣之最大影響變項。本土研 究,夏菁穗(2006)以國小學生做為研究樣本,亦發現學生之性別、就讀年級、 家庭背景對學生之休閒興趣產生顯著的影響,認為休閒興趣之選擇反映學生個人 之背景及特質。 由以上可知,「休閒」之意涵及形成原因相當廣泛,包含活動、人格特質、 21.

(32) 個人動機與需求等層面,至於休閒興趣之內容,我們留待第三小節再加以討論。 二、休閒興趣與婚姻滿意度之關聯 Pineo(1961)在其長達20年之縱貫研究中發現,伴侶從年輕時期到中年, 關係滿意度逐漸低落與親密感受、擁有共同興趣逐漸式微有所關聯。Birren和 Schaie(1981)指出,愛情初期的外在吸引力、相似程度知覺、熱情等是關係維 持的重要因素,然而長久的愛情關係則有賴安全、忠誠及共同興趣得以維繫。 Baldwin(1992)進一步提出關係基模(relational schema)的概念,解釋初期伴 侶的結合是因為相似的親和作用,而互相吸引,緊接著用心維持與修正,因而一 段好的關係,必先瞭解自己與瞭解對方,因而導致正向相似程度的提升。Huston、 Mchale和Crouter(1986)的研究則指出,伴侶間的關係長久下來性格變項的影響 力會降低且會因對彼此的瞭解而漸趨熟悉,彼此融入對方生活興趣當中,甚至可 能改變個人人格特質。陸光、林振春和黃芳銘(1987)也同樣認為休閒活動能促 進人格發展。加以張思嘉和周玉慧(2004)研究中國人獨特的「緣」概念,提到 緣的形成有時候也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溝通,若發現雙方興趣、價值觀契合, 緣感也會產生或增加。而這樣的緣感使得不少東方人相信兩人的結合是冥冥之中 或累世累積的因果造成。關係發展之初,「有緣」的感覺使得婚前關係穩定,而 以緣做為婚姻概念,也使得婚姻得以以人際和諧為本,持續開展或穩定關係。張 春興的婚姻五經論(1985)中也持類似論點,其中談到婚姻中的社會學觀點即是 以所謂的家庭背景、宗教信仰、教育程度等,一些外在影響,而心理學觀點主要 則是一種心理上相互滿足,彼此因志趣相投、性格相近、日久生情等因素而所結 合。 張思嘉和郭士賢(2011)的研究中指出,成長經驗將導致不同之控制觀思維, 而此控制觀思維進而影響婚姻滿意度。自決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由 Deci and Ryan(1985)所提出,應用在休閒動機之研究中,著重於個人行為由自己 自由選擇,反映自己贊同此行為因而實行(Deci & Ryan,2000)。楊國樞(1982) 首先提出的「緣」觀點,張思嘉和周玉慧(2004)研究中認定緣為一種雙方於關 係期間對一系列事件的回溯及反思;以上皆說明休閒興趣與婚姻滿意度之選擇皆 與自我建構之認知體系是否相容有所關聯,當認知體系較為相近,個體雙方容易 22.

(33) 產生吸引力。 李良哲(1999)研究長期婚姻動力,對休閒興趣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性則提 出不一樣的觀點,研究中將婚姻的不同階段分為年輕成人期、中年期及老年期三 部分,並發現各個時期維繫婚姻關係的要素皆有所不同,其中在共同興趣與活動 面向上,有更多的年輕成人比中、老年人認為是重要的因素。然而此研究在訪問 102位結婚男女後,認為有共同的興趣、活動、話題及價值觀等,為各年齡組共 同認為是維繫婚姻關係上較不重要的因素。然而這篇研究已屬15年前之研究,, 而當前社會受西方自由戀愛思潮影響,在愛情態度上也與過往不同,雙方之間已 更能夠表達親密感受,加以Mattingly和Bianchi(2003)也指出,對許多已婚婦女 而言,休閒活動往往是配合家人,尤其是小孩的需求,對於自己真正的休閒追尋 往往時間是有所限制的。在考慮不同時空背景下,伴侶對自我需求更加願意分 享、討論,加上不同的研究方式,如,直接詢問休閒興趣而非詢問態度,所呈現 之休閒興趣與婚姻滿意度相關之面貌,研究者認為勢必有所不同。 誠如以上論述,休閒興趣的選擇可反映個體的認知建構、情感、動機、人格 特質、休閒興趣於個體的時間一致性及藉由參與的過程也產生緣感等,因而將個 人興趣視為性格之一部分,又Shanhong Luo和Eva C. Klohnen(2005)的研究, 認為婚姻滿意度的預測很大因素來自性格之相似,因而本研究猜想夫妻間的休閒 興趣相似程度,勢必與婚姻滿意度有所關聯。加上林秀慧(2004)後設分析研究 的建議,考慮增加有關不同家庭生活方式、家人休閒方式等變項與婚姻滿意度的 關係研究,且未查到有關於夫妻休閒興趣的相似程度與婚姻滿意度的相關文獻, 因此探討此問題即為本研究的第一個研究目的。 三、休閒興趣選擇之測量 探討休閒興趣之內涵,首先涉及到其分類的問題。因為可以做為休閒活動之 種類太多,不但無窮盡,且也沒有必要,故文崇一(1990)認為將休閒活動以分 類化的方式,使其解釋力擴大,不需對每一種休閒活動作說明,可把同類性質歸 納進去。 以下修改自郭肇元(2003)之國內(表2-2)外(表2-3)休閒類型之整理:. 23.

(34) (一)國內休閒類型整理. 1950. 表 2-2 國內休閒類型整理 分類方法 休閒活動類型 主觀分析 1.體育性;2.情操性;3.智性的;4.作業性. 1966. 主觀分析 1.學術性;2.藝術性;3.康樂性;4.閒逸性. 黃振球. 1970. 主觀分析 1.知識性;2.藝術性;3.作業性;4.體育性; 5.服務性. 許義雄、 張清龍. 1979. 因素分析 1.教養性;2.娛樂性;3.體育性;4.其他. 林永吉. 1981. 因素分析 1.個人;2.家庭;3.社區;4.區域. 台北市政府 建設意見調查. 1983. 主觀分析 1.娛樂性活動;2.知識性活動;3.技藝性活 動;4.體育性活動;5.宗教及社交活動. 李淑芳. 1984. 1.隨意性運動;2.特殊性運動;3.參與性社 主觀分析 交性;4.旁觀性社交;5.認知性活動;6. 環境依附性活動;7.與小孩有關性;8.其他. 鄭贏川. 1984. 因素分析 1.體力性;2.社交性;3.知識性;4.藝術性; 5.玩樂性;6.實用性. 1985. 1.知識性;2.體育性;3.藝術性;4.作業性; 因素分析 5.社交服務性;6.娛樂性;7.休憩性;8.與 小孩有關性. 研究者 陳峰津. 時間. 宗亮東、 張慶凱. 陳彰儀 1986. 陳在碩. 1985. 1.手藝性;2.娛樂性;3.休憩性;4.棋藝性; 因素分析 5.文藝性;6.知識性;7.社交性;8.一般運 動性;9.逛街性;10.農藝性 ;11.與小孩有關性 1.動態的遊戲;2.運動;3.社交活動;4.音 主觀分析 樂活動;5.藝術;6.手工;7.戲劇;8.戶外 活動;9.文藝活動;10.社會服務. 俢慧蘭. 1986. 1.手藝性;2.娛樂性;3.休憩性;4.棋藝性; 因素分析 5.文藝性;6.知識性;7.社交性;8.一般運 動性;9.逛街性;10.農藝性;11.與小孩有 關性. 24.

(35) 1988. 1.知識與休憩型;2.戶外遊憩型;3.戶外運 因素分析 動型;4.玩樂與運動型;5.文藝作業型;6. 技藝作業型. 1978. 因素分析 1.技術取向;2.實用取向;3.清靜取向;4. 休閒取向. 1981. 因素分析. 1.知識性;2.社交性;3.運動性;4.消遣性; 5.玩樂性. 1984. 因素分析. 1.知識取向;2.健身取向;3.消遣取向;4. 性別取向. 1986. 因素分析. 1.知識藝術型(男) ;2.知識健美型(女); 3.社交型;4.健身型(男) ;5.家務型(女). 1988. 因素分析. 1.知識藝術性;2.娛樂性;3.體力性;4.社 交性;5.消遣性. 潘玉山. 1988. 蘆慧怡. 1990. 李永熾. 1990. 因素分析 1.藝術型;2.服務型;3.社交型;4.智識型; 5.體育型 6 娛樂型 因素分析 1.知識型;2.娛樂型;3.休憩型;4.體育型; 5.社交型 6.技藝作業型;7.親子型 1.積極性娛樂―娛樂、詩歌、打獵、音樂 主觀分析 等. 曾誰芬. 文崇一. 2.消極性―無所事事、逛街、發呆 主計處. 1990. 1.文藝活動;2.視聽活動;3.娛樂活動;4. 主觀分析 戶內健身活動;5.戶外健身活動;6.怡情活 動;7.其他活動. 黃定國. 1993. 1.戶外運動;2.戶外遊憩;3.室內娛樂與運 主觀分析 動;4.逛街購物;5. 藝文活動;6.宗教活 動;7.服務性活動. 宋維煌. 1993. 許瑛玲. 1994. 主觀分析 1.體能性;2.知識性;3.娛樂性;4.社交性; 5.藝術性 1.知識性;2.體育性;3.藝術作業性;4.社 因素分析 6.服務性 教性;5.娛樂性;6.親子性. 李素馨. 1997. 因素分析 自我學習型;2.一般休閒型;3.家庭型;4. 與 社交型;5.消費型 群落分析. 孔令嘉. 1996. 1.技術性;2.知識性;3.生活性;4.娛樂性; 因素分析 5.社交性;6.藝術性;7.休憩性;8.競賽性; 9.親子性;10.室內運動性.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revalence of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is making the study of In-service student satisfaction very important.. This study aims at developing a theoretical satisfaction

Zhang, “A flexible new technique for camera calibration,” IEEE Tran- sca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services and whether the

Based on a sample of 98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a primary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this study applies the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dex factors of the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Mainland Chian tourist as survey responden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ore expertise, shopping satisfaction and share of wallet.. The stud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It also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leisure lives, or even health.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activity demand to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se data mining method in semiconductor productio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engineering data and wafer accept test.. In this paper, we use t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