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將分為三個部分來介紹休閒調適之相關概念與架構,第一部分將針對休閒 調適的概念做整體性的概覽,第二部分則是介紹各種休閒調適的類型,最後一部分 是針對相關理論架構做闡述。

一、休閒調適之概念

Coleman 與 Iso-Ahola (1993) 在研究健康之社會網路中發現休閒參與可以幫助 人 們 產 兩 種 途 徑 來 調 適 壓 力 與 維 持 身 體 健 康 。 其 一 是 休 閒 所 衍 生 的 社 會 支 持

( leisure-generated social support ); 其 二 是 休 閒 所 衍 生 之 個 人 自 決 感

(leisure-generated self-determination disposition)。社會支持的方式主要是透過社交 性的休閒可以促進友誼的發展,使其知覺到有重要的人會關心並提供適時的支持,

藉以減緩生活壓力,這樣的社會支持可以促進人們與社會互動的關係,提升調適壓 力的能力。個人自決感增加人們相信自己可以努力達成而獲成功的信念,而由於個 人對自我控制的提升而重新評估壓力環境,緩衝個人壓力,保持身心健康。

近來相關研究陸續提出休閒式調適壓力的有效方法,且休閒對緩解壓力而言,

是具有潛在效用,因此越來越多研究來瞭解休閒調適壓力的情形 (Cassidy, 2005;

Iwaski & Schneider, 2003) 。而 Coleman 與 Iso-Ahola (1993) 根據之前的研究建立了 休閒、壓力與健康關係的理論架構,其中由休閒衍生出來的社會支持與自決感在壓 力與健康之間擔任緩衝的腳色,若沒有休閒擔任緩衝的腳色,壓力會影響到個人生 理與心理的健康,進而容易朝向負面的面向發展,增加更多的壓力。

二、休閒調適之類型

休 閒 作 為 壓 力 調 適 的 策 略 是 具 有 層 級 性 的 , 第 一 個 層 級 包 括 休 閒 調 適 信 念

(leisure coping beliefs),是指人們普遍相信休閒是可以幫助他們調適壓力,另外休 閒調適策略(leisure coping strategies),是指受到立即性的壓力之後,透過休閒所產 生的調適行為或認知,其中休閒調適策略又分成三種,主要分為友伴式休閒(leisure companionship),是屬於社會支持的一種,其意義為透過休閒行動來獲得立即性的 友誼支持,另外為舒緩式休閒(leisure palliative coping),屬於逃避導向的調適策略,

其意義為人們藉由休閒使身心得以紓解,以休閒來逃避壓力與舒緩身心;最後是提 升正面情緒的休閒(leisure mood enhancement),是利用休閒提升正面心情或是減低 負面心情,此三類型皆是重要的壓力調適策略。根據 Iwasaki (2000) 的研究將三類 型分別詳述於下:

(一)友伴式休閒(leisure companionship)

Iwasaki (2000) 指出友伴式休閒是一種社會支持,能獲得立即性的友誼支持,

且亦可減輕壓力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另外余嬪 (1998) 則提出友伴式休閒強調社會 性支持,幫助個人建立新關係及培養情感。在遭遇困境時,相信重要關係人或是朋 友會幫助其度過難關 (Iso- Ahola & Park, 1996)。

(二)舒緩式休閒(leisure palliative coping)

舒緩身心的休閒為個體有意圖從事休閒,可算是一種逃避-適應的調適策略,透 過短暫的休息方式,獲得新的能量去面對生活中各類型的壓力,使個體能在每天壓 力中能夠藉由從事休閒來協助放鬆,讓個體能夠恢復精神與體力,亦即使用間接的 方式讓個體暫時從壓力事件中轉移注意力 (Iwasaki, 2003)。例如:工作之餘去唱歌、

聽音樂或假日時去度假等,透過參與休閒活動以脫離忙碌的狀況,藉以短暫休息以 恢復體力,並調適生活中的壓力,增進身心的舒適 (Iwasaki, 2003)。

(三)提升正面情緒的休閒(leisure mood enhancement)

經由參與休閒活動調節壓力所帶來之不適感受,以提升正面情緒或減少負面心 情 (Iwasaki, 2003),Hull 與 Michael (1995) 則認為某些休閒型態友減少壓力的潛 力,也可以提升正面的情緒或減少負面心情,例如利用中午時間運動,可讓個體轉 換空間及心情,透過休閒可幫助人們於壓力情境之中置換情緒。

由上述三種不同型態的休閒,可以得知休閒調適策略的功能是可以調節負面的 生活壓力,以產生正面的調適結果,增進生理與心理的健康 (許義忠、余緒德,

2005)。本研究將採 Iwasaki (2000) 所建構之三構面,設計休閒調適策略量表,藉以 討論駐地記者面臨工作壓力時,個人對從事休閒活動的認知情況,以及與其他變項 間的關係。

三、休閒調適相關理論架構

在眾多的調適策略中,有許多學者都提出以休閒作為調適策略之一 (Coleman, 1993; Coleman & Iso- Ahola, 1993; Godbey, 1994;Iso- Ahola, 1980; Iwasaki & Mannell, 2000),並發現休閒已經被確定是可以成功的調適壓力。Coleman 與 Iso- Ahola (1993) 初次提出休閒的功能可做為因應壓力與維持健康的一種方式,透過社會心理學在休 閒領域中壓力與因應方面相關的文獻研究,研究發現休閒參與可以產生「社會支持」

與「自決感」兩種途徑來調適壓力,因而建立休閒與健康的緩衝模式,如圖 2-1 所 示。社會支持是指透過社交性休閒促進友誼發展,且適時的提供資源,藉由友誼達 到有效地減緩壓力;自決感則指的是由休閒提供了個人發展自決感的重要方法,增 加個體相信經由自我努力達成而獲得相關成功的信念。在休閒健康緩衝模式的前提 假設下,休閒是在生活出現問題時,提供緩衝機制能為健康帶來正向的影響。另一 方面,當生活壓力相對低時,休閒在短期基礎上對健康的貢獻,實際上無法發揮其 功用。

圖 2-1 休閒與健康緩衝模式

資料來源:”Leisure and health: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etermination”. Coleman & Iso-Ahola,1993.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2), 111-128.

社會支持被廣泛的相信可以減少壓力的影響,Katrien (2007) 等人的研究則指出 社會支持與調適行為可間接透過感受到的壓力來影響一般活動的參與情形,Cohen (2000) 則認為社會支持對壓力會產生一股緩衝的作用,社會支持的效果有兩種模 式:直接或間接緩衝理論模式,首先認為社會支持只有在間接或主要個體承受壓力 時才會對健康有益,而直接或主要效果模式則認為不論個體是否有壓力, 社會支持 都可以促進健康。休閒調適的互動模式,需針對不同族群來確立休閒調適壓力與健 康的模式與路徑,而在休閒調適研究中最常被驗證的互動模式為獨立模式與緩衝模 式。Iwasaki (2003) 提出休閒調適機制的獨立模式(independent model)是假設壓力 會對身心健康造成直接且負面的影響, 而休閒調適策略則會對健康產生直接與正向 的影響。因此壓力與休閒調適將會變成各自獨立影響健康的線性關係,如圖 2-2 所 示。Iwasaki (2003) 以警察和緊急應變中心人員為研究對象,探討休閒調適與壓力 及健康間的互動關係,研究結果印證「獨立模式」,如果個人能主動參與休閒,並經 由休閒調適策略的運用,將可直接且正向的增進身心健康。吳東穎 (2008) 研究亦 顯示休閒調適能直接提升個人幸福感。

圖2-2 休閒調適互動模式- - -獨立模式架構圖

資料來源:”Examining rival models of leisure coping mechanisms”, Iwasaki, 2003, Leisure Science, 25, 183-206.

緩衝模式(buffer model)如圖 2-3 所示,是指個人身處壓力的情境下, 經由 參與休閒活動獲得正面效益,此效益能減緩壓力對個人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間接地

增進身心健康提昇生活品質。另一方面來說休閒是以緩衝的角色對抗高生活壓力並 維持身心健康,此模式認為休閒只有在高度壓力之下,休閒才能發揮促進健康與調 適的效益,若個體沒有壓力或只面臨低度壓力時, 休閒就不會影響個人健康與調適 結果。例如:當人們處於高度壓力時,不常從事休閒活動的人就會覺得難以適應,

而導致健康狀況惡化;在同樣的情境下,經常參與休閒活動的人便能繼續維持健康 (Iwasaki, 2003)。

圖 2-3 休閒調適互動模式- - -緩衝模式架構圖

資料來源:”The impact of leisure coping beliefs and strategies on adaptive outcomes”. Iwasaki, 2003, Leisure Studies, 22, 93-108.

陳紹綿 (2008) 以台北市高中女性教師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工作壓力、休閒因 應與健康的現況與其間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休閒調適信念、休閒調適策略、休閒 參與及健康之間具有線性正向影響的關係 ,顯見休閒調適信念能透過休閒調適策 略,進而影響休閒參與頻率,促進身心的健康狀況。另外,李螢潔 (2011) 以國際 觀光旅館工作人員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休閒調適、工作倦怠及幸福感之關係。認為 當個人相信參與休閒活動能幫助降低壓力及維繫健康,則可能會視個人遭遇何種壓 力事件,而有不同的休閒活動選擇,有固定及規律的休閒方式,藉由參與不同的休 閒活動,如參與視聽娛樂、人際活動或是個人喜愛的運動,在運動中發洩並重新提 振精神。

由上可知,個人認知到參與休閒活動帶來的效益,會促使增進參與休閒活動,

而且會依個人的狀況不同而參與不同的休閒活動,或許是在遭遇壓力狀況時才會參 與休閒活動,但是若只是在遭遇壓力時才會介休閒活動來降低壓力,那其他的休閒 利益就不存在了嗎?不同背景變項會採取不同的調適策略,例如不同職業者以及個 人所肩負之工作壓力,就會採取不同的調適策略。透過參與休閒活動而獲的益處的 認知,與其個人本身產生的壓力調適行為等經驗,會不會影響後續的休閒活動參與 狀況?則須於本研究再進一步探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