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電視台駐地記者在休閒參與、工作壓力休閒調適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電視台駐地記者在休閒參與、工作壓力休閒調適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Copied!
9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電視台駐地記者在休閒參與、工作壓力 休閒調適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研 究 生: 彭 椿 榮 指導教授: 陳 美 燕 共同指導: 程 瑞 福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6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3) 電視台駐地記者在休閒參與、工作壓力 、 休閒調適 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完成年月:2012 年 6 月 研 究 生:彭椿榮 指 導 教 授:陳美燕博士 共 同 指 導:程瑞福博士. 中文摘要 工作壓力在過去一直是國內外學者所關注的議題,因為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將 造成影響,也都認為壓力與健康確實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存在,而台灣各家電視台 駐地記者在面對趕稿壓力及人力不足的狀況下,身心都承受著莫大的壓力。關於舒 解壓力的方法,Iwasaki 與 Mannell (2000) 提出休閒調適的概念,其功能為居中調 節負面壓力並產生正向的調適結果,來維持身心健康。進行休閒活動後其個人主觀 效應的評估,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與探討,另外個人背景因素與休閒調適與休閒 效益間亦具有相互間的影響力。國內有關媒體記者工作壓力之研究相當多,但是對 於電視台駐地記者的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卻是不多。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電視台駐地記者在休閒參與、休閒調適的差異性以及工作壓 力、休閒調適及休閒效益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國內十五家知名電視台為研究對象, 共發放220份問卷,共計回收有效問卷148份,分析方法使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統計 分析,並配合研究問題進行檢驗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性別」在休閒效益上呈現顯著性的差異,其與休閒效益的三個構面生理、心 理與社交效益間則呈現顯著性差異。 二、女性駐地記者在休閒效益的獲得上高於男性駐地記者。 三、「工作類別」在休閒調適上呈現顯著的差異,特別是在休閒調適的提升情緒上 則呈現顯著性差異。 四、休閒調適的三個面向與心理效益具有顯著的正相關。 五、工作壓力與社交效益具有顯著的負相關。 六、友伴休閒與提升正面情緒對生理效益有顯著的預測能力,即提升正面情緒越多 與友伴休閒越多,生理上的效益越好。 iii.

(4)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於新聞台經營管理的建議如下:一、提供多元休閒管 道舒緩工作壓力。二、建立休閒資訊平台提供交流。另外對電視台駐地記者的建議 為:一、多透過運動舒緩工作壓力。二、增加戶外活動頻率。. 關鍵詞:職業倦怠、工作壓力、休閒調適、休閒效益. iv.

(5)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Participating in Leisure Activities, Job Stress, Leisure Coping and Leisure Benefits Resident Correspondents in Various TV Stations. Date: June, 2012 Student: Chun-Jung, Peng Adviser: Mei-Yen, Chen Co-adviser: Jei-Fu, Chen. Abstract Job stress has been a major concern raised by many scholars because it has significant threat to a worker’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while stress has always been considered to have linked to the physical well-being of a person.. Meanwhile, reporters. and resident correspondents in Taiwan’s TV stations oftentimes face huge stress given the news deadlines and insufficient workforce. In 2000, Iwasaki and Mannell raised the concept of leisure activities, which can help people cope with stress and stay healthy. It takes further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leisure activities. Furthermore, subject’s personal background and leisure activities and effects also co-relate with each other. There have been many domestic studies that focus on job stress of media reports, however, only a few are focusing on job stress of resident correspondents in TV stations.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 correspondents in various TV stations, and the effect of participating in leisure activities, leisure coping and leisure benefits. In this study, primary sampling frame consists of correspondents in 15 TV stations in Taiwan. A sum of 150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out of 220 questionnaires and data collected are analyzed through a statistical software SPSS.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re’s a strong link between correspondent’s work category and leisure coping that improves positive emotion. The study also shows that resident correspondents who serve as both reporter and cameraman have poorer positive emotion. In addit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link between gender and leisure effect. In terms of co-relation, there’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eisure coping and leisure effect, while there’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job stress and leisure effect. v.

(6) Based on the research, the management team of the TV station should provide resident correspondents with ways to alleviate their job stres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leisure effect as well as work performance.. Keywords: job burnout, job stress, leisure coping, leisure effect. vi.

(7) 謝. 誌. 將近耳順之年紀還能有幸重返校園,拾起書本享受二十多年前大學校園求學的 日子,除了說幸運之外當然要感謝許多師長的幫助和家人的支持。由於本人從事新 聞工作,加上臺灣電視新聞圈競爭越來越激烈,在工作和撰寫論文雙軌進行之際, 往往有身心俱疲的感覺,每每想要放棄之時,師長的鼓勵家人無怨無悔的支持,讓 我能順利完成論文。 再度進修而且和大學時所學的大眾傳播以及新聞工作並非同門學科,但是在進 修過程中,無論是課堂上的所學,報告的撰寫,甚至在圖書館以及電腦前熬夜蒐集 資料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如此的學習經驗對於身為中階主管的我助益良多。當然念 茲在茲的是要感謝指導教授陳美燕博士的嚴格督導和溫馨關懷,讓我在此論文研究 過程中,能循序漸進且一步一腳印的踏實完成學業,並從美燕教授的身教及言教中 深深體會做學問絕沒有一蹴可幾的僥倖,也自我期許能將這樣的精神帶回工作崗位。 此外所長程瑞福博士,從當年所上招考口試後讓我錄取,及兩年上課期間的諄 諄教誨,加上對於論文鉅細靡遺的修正,使我的研究論述更加嚴謹確實,本人永銘 在心。當然金門大學學務長董燊教授,對於本人前往金門參加兩岸運動休閒學術研 討會時的親切照顧,並在論文口試時,資料提供和系統性的建議,也增加本論文的 完整性。而在論文完成前的最後階段,博士班就讀的學長世傑幫我仔細地挑出論文 瑕疵,同學廣梅幫我付印等等繁瑣的事務,以及學弟國展,天宇在研討會,讀書會 以及口試會場事務的奧援,都讓我時時刻刻感念在心,讓我隨時不忘自我勉勵準時 完成論文順利畢業。 兩年求學期間,家人的期許和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來源,感謝父親幫我負擔部 分學費,讓我更是兢兢業業不敢辜負他老人家的期望。而在新竹家中的愛妻昭燕, 白天在國中擔任教職,課暇還得照顧女兒子佳,本人求學期間得在台北上課,加上 工作繁忙週休二日往往無法返家,妻子母代父職辛苦撐起一個家,並儘量不給我任 何的干擾,讓我順利完成學業,更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柱。 最後再次謝謝一路上所有幫助過我的人,也期待上蒼保佑大家平安喜樂!. 椿榮 謹致 中華民國 101 年 6 月 vii.

(8) 目. 次.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證書................................................................................... i. 授權書............................................................................................... ............... ....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謝. 誌................................................................................................. ................ vii. 目. 次.................................................................................................................. viii. 表. 次...................................................................................................... ............. x. 圖. 次................................................................................................................... x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3. 第四節. 研 究 限 制 …. . …… … … .. …… ………… … ……….… ……… . .. 4. 第五節. 名詞釋義………………………..……………………….………….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休閒參與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6. 第二節. 工作壓力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11. 第三節. 休閒調適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14. 第四節. 休閒效益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19. 第五節. 工作壓力、休閒調適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27. 第六節. 本章總結……………………………………………………………. 28. 研究方法…………..…………………………………………. 30. 第參章. 第一節. 研究架構………………………………………………………… viii. 30.

(9)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31.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8.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39. 第一節. 電視台駐地記者的人口統計變項與休閒參與現況……………... 39. 第二節.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在工作壓力上的差異性分析………………... 46. 第三節.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在休閒調適的差異性分析…………………... 48. 第四節.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在休閒效益的差異性分析…………………... 50. 第五節. 電視台駐地記者工作壓力、休閒調適與休閒效益的關係……... 5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0. 第一節. 結論…………………………………………………………………. 60. 第二節. 建議…………………………………………………………………. 61. 參考文獻. ........................................................................................ 64. 附. ....................................................................................... 77. 錄. ix.

(10) 表. 次. 表 3-1. 工作壓力量表構面信度分析……………………….………………. 33. 表 3-2. 休閒調適策略量表構面信度分析................................................... 35. 表 3-3. 休閒效益量表構面信度分析…………………................................ 37. 表 4-1. 樣本人口統計變項次數分配表…………………………………….. 41. 表 4-2. 休閒習慣之描述分析摘要表……………………………………….. 42. 表 4-3. 休閒活動參與項目…………………………………………………... 表 4-4. 不同性別的電視台記者在工作壓力之 t 檢定摘要表…................. 46. 表 4-5. 不同婚姻狀況的電視台記者在工作壓力之 t 檢定摘要表………… 46. 表 4-6. 不同工作類別的電視台記者在工作壓力之描述統計表………….. 47. 表 4-7. 不同工作類別的電視台記者在工作壓力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7. 表 4-8. 不同性別的電視台記者在休閒調適之 t 檢定摘要表….................. 48. 表 4-9. 不同婚姻狀況的電視台記者在休閒調適之 t 檢定摘要表………… 49. 表 4-10. 不同工作類別的電視台記者在休閒調適之描述統計表………….. 49. 表 4-11. 不同工作類別的電視台記者在休閒調適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0. 表 4-12. 不同性別的電視台記者在休閒效益之 t 檢定摘要表….................. 51. 表 4-13. 不同婚姻狀況的電視台記者在休閒效益之 t 檢定摘要表………… 52. 表 4-14. 不同工作類別的電視台記者在休閒效益之描述統計表………….. 53. 表 4-15. 不同工作類別的電視台記者在休閒效益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3. 表 4-16. 工作壓力、休閒調適與生理效益之相關係數摘要表……………… 54. 表 4-17. 工作壓力、休閒調適對生理效益之迴歸係數表…………………… 54. 表 4-18. 工作壓力、休閒調適與心理效益之相關係數摘要表……………… 56. 表 4-19. 工作壓力、休閒調適對心理效益之迴歸係數表…………………… 57. 表 4-20. 工作壓力、休閒調適與社交效益之相關係數摘要表……………… 57. 表 4-21. 工作壓力、休閒調適對社交效益之迴歸係數表…………………… 58. x. 44.

(11) 圖. 次. 圖 2-1. 休閒與健康緩衝模式……………………….……………………….. 16. 圖 2-2. 休閒調適互動模式-獨立模式架構圖............................................. 17. 圖 2-3. 休閒調適互動模式-緩衝模式架構圖…………………................... 18. 圖 2-4. 休閒效益模式………………………………………………………... 21.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0. 圖 3-2. 研究流程圖…………………………………………………………… 32. xi.

(12) 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共有四節,分別為:第一節闡述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 的;第三節提出研究問題;第四節是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二十一世紀的社會發展之中,高科技文明的背後,也象徵著人們追求效率與 快速,而如此緊張忙碌的社會之中,壓力就自然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的必要產物,而 每個人平均一天之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與工作一起度過,而工作所帶來的壓力 也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適度的壓力可以保持個人的工作積極態度,但過度的壓 力則會使人產生負面情緒,影響工作表現。黃瓊慧 (2002) 指出在臺灣社會中,工 作競爭大、地方狹小和人口眾多,所引發的問題即是工作壓力大、人際關係疏遠與 情緒焦慮不安。現代人除了物質生活的滿足外,如何提高精神生活水準,已是未來 重要課題之一。而規律的休閒運動參與不但可以消除個人負面的情緒,如壓力、焦 慮和憂鬱,並可提升個人的自信心、身體自我效能和整體自尊心 (盧俊宏,2006)。 Ragheb (1993) 指出適當的休閒生活是應付壓力並有助於壓力紓解的方式之一,能讓 人們短暫性地從壓力中解脫。所以公司員工如果能藉由運動的方式,來達到個人情 緒的管理及改善,將有助於工作效率的提昇及人際關係的和諧。 在眾多行業之中,記者因工作時間不定,在獨家新聞的壓力之下工作壓力自然 沉重,而根據臧國仁與林信昌 (2000) 的研究指出,新聞工作者無時無刻面對著壓 力,舉凡工作、休假,一天 24 小時都得面臨工作壓力和新聞消息來源遺漏的壓力。 1993 年,有線電視法頒布實施後,國內有線電視臺開放申請計有 229 家,審核通過 核發 156 張許可證,電子媒介市場開放,大量的新頻道數量進入電視市場,造成電 視市場結構性的改變,根據國家通訊委員會的統計,國內目前核准的衛星廣播電視 事業有 108 家,無線電視臺有 5 家 (NCC,2012)。新聞節目的發展,自 1993 年 TVBS 成立第一個專業新聞頻道成立,提供 24 小時的新聞專業頻道,爾後,包括東森、三 立、中天、民視、年代電視臺等陸續成立新聞頻道,新聞臺的激增使得電視新聞的 市場競爭情況越演越烈 (賴淑惠,2002)。 臺灣有線電視高普及率,收視率成為廣告購買與廣告效益評估的重要依據。因.

(13) 2. 此,無論無線電視或是有線電視,莫不以追求高收視率為首要目標 (張依雯,1999)。 而為了為提高收視率,透過製作出獨家或者不同特色的新聞來吸引觀眾收看,但在 過度要求下,電視臺記者的新聞來源,除了必要具備刺激、視覺感官的題材外,還 得承受製播獨家新聞的壓力。 目前新聞臺的編制,大致是根據新聞類型及區域範圍來劃分,基本上包括了政 治新聞中心、社會新聞中心、財經生活新聞中心及地方新聞中心,而地方新聞中心 所負責報導的區域,覆蓋全臺各地,包括外島地區,而這些區域中各種類型的新聞, 幾乎都屬於地方新聞中心的範圍。這些電視臺駐地記者並不需要打卡,也不用固定 進出採訪中心,每天的工作流程,主要靠電話與採訪中心主管聯絡確定採訪行程, 以及新聞內容。但是電視新聞採訪工作必須要有最新的一手消息,必須時時刻刻注 意新聞的各種變化,以免有遺漏新聞的情形發生,並能在截稿時間內完成新聞製作。 國內駐地記者人數以中時、聯合、自由和蘋果等四大報在 2002 年及 2008 年所 做的調查來看,除了北中南主要城市之外,其餘都市都呈現人數縮減的情形 (高政 義,2007),有的縣市駐地記者一名要覆蓋整個縣市的新聞的確相當吃力,有別於一 般採訪中心的模式,駐地記者通常是上下午各一則新聞,但是有重大突發事件時, 除非有得到採訪中心的支援,都得自己想辦法。儘管發稿的數量少於採訪中心的記 者,但是採訪中心兩人為一組的單位有效減少了發稿壓力,但是駐地記者如不在主 要都市求援方面更是不容易。在排班方面,一般記者是三班制,而駐地記者除了要 跑新聞之外還要值夜班,相較之下其工作壓力是比較大。 在如何調適壓力的研究中,常可以看到適當的休閒活動是調適壓力的有效方 法,休閒調適的策略與選擇與工作壓力有顯著的相關性,其正面的效益包括增進健 康與舒緩壓力 (余嬪,1998;周錦宏、程士航、張正霖,2005)。另外根據 Iwasaki (2003) 的研究發現,當壓力增加時休閒調適策略,會發揮緩衝與調節的功能,來調節負面 的壓力,以協助人們維持生理與心理的健康。而在 Iwasaki 與 Mannell (2000) 於研 究各種休閒效益面向後,根據人們因應壓力而產生休閒調適行為與認知,提出休閒 調適策略與其構面。由此可知休閒的參與可以提供給人們許多不同正向的效益,因 此在休閒領域也已經逐漸開始重視休閒活動能帶給人們壓力調適以及保護健康的研 究,像是 Coleman 與 Iso-Ahola (1993) 的研究發現休閒參與可以幫助人們產生兩種 途徑來調適壓力,而 Godbey (1994) 也認為休閒不僅會提高個人的幸福感,同時也 可以降低生活壓力,幫助維持身心健康。目前這樣的理論以應用在各行各業之中,.

(14) 3. 研究對象包括大學生 (Iwasaki, 2003)、老人 (陳智瑩,2005)、航空公司飛行員 (馮 慶豐,2005)、護理人員 (陳嘉慧,2005)、大學女性教師 (鄭育文,2008)等。在釐 清工作壓力與休閒之間的關係後,關於不同人口變項影響工作壓力與休閒兩方面, 在工作壓力方面,吳淑女 (1998) 的研究顯示不同的個體對壓力的反應有所差別; 另外陳智瑩 (2006) 的研究也發現對休閒調適策略有影響的個人屬性為性別 、年 齡、教育程度與經濟,此外林宜蔓 (2004) 的研究結果也指出年齡、年資、婚姻狀 況及教育程度對休閒效益上有所差異。由以上研究的論點,人口變項不僅對工作壓 力而言是重要的關鍵因素之外,對於休閒調適與休閒效益也會有所影響。 綜合以上所述,關於駐地記者的休閒與工作壓力方面的研究付之闕如,且其工 作特性特殊,與其他職業相比大異其趣,故本研究希望藉由問卷調查方式,探討駐 地記者在休閒參與、工作壓力、休閒調適及休閒效益上之特殊性。.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電視台駐地記者在休閒參與、工作壓力、休閒調適與其 休閒效益之研究,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電視台駐地記者的人口統計變項與休閒參與現況。 二、瞭解電視台駐地記者工作壓力的現況。 三、瞭解電視台駐地記者休閒調適的現況。 四、瞭解電視台駐地記者休閒效益的現況。 五、分析不同電視台駐地記者人口統計變項在工作壓力上的差異性。 六、分析不同電視台駐地記者人口統計變項在休閒調適上的差異性。 七、分析不同電視台駐地記者人口統計變項在休閒效益上的差異性。 八、探討電視台駐地記者工作壓力、休閒調適與休閒效益的關係。.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將討論以下七項問題: 一、 電視台駐地記者的人口統計變項現況為何? 二、 電視台駐地記者休閒參與現況為何?.

(15) 4. 三、 不同電視台駐地記者人口統計變項在工作壓力上的差異性為何? 四、 不同電視台駐地記者人口統計變項在休閒調適上的差異性為何? 五、 不同電視台駐地記者人口統計變項在休閒效益上的差異性為何? 六、 電視台駐地記者工作壓力、休閒調適與休閒效益的相關為何? 七、 電視台駐地記者工作壓力、休閒調適對休閒效益的解釋力為何?. 第四節 研究限制 由於本研究對象具有特殊性,在性別、婚姻及媒體工作經驗等基本資料的結構 上,呈現集中化的情形,故在探討駐地記者的基本資料在工作壓力、休閒調適與休 閒效益上的差異情形時,其結果的呈現上也許會因此有些許偏差,亦限制推論的範 圍。 另外由於各家電視台對於各縣市駐地記者的薪資均是採取保密,正確薪資資料 不易取得,加上薪資屬個人隱私,各家電視公司對於駐地記者的薪資結構也不盡相 同,因此本研究在基本資料問卷上並沒有列上薪資資料,故無法以薪資多寡來推論 休閒項目參與、工作壓力,休閒調適及休閒效益之差異性。本研究以台灣電視台駐 地記者為研究範圍,由於有其特殊性,故研究結果無法推及國內其他類型的新聞記 者。此外,由於國內駐地記者的特性差異,故研究結果亦無法推及其他國家之駐地 記者之情形。. 第五節. 名詞釋義. 一、電視台駐地記者 一般說來,報社地方記者依職稱可分為特派員、召集人、駐地記者以及特約記 者等,各有不同職責 (王天濱,2000)。而除了特派員與召集人之外,各家新聞媒體 所賦予他們的正式名稱不大相同,包括單機記者、駐在記者、特駐記者、特派記者 等,主要視資歷長短而定,其為地方新聞採訪單位的最基層員工,工作任務就是跑 新聞,但在非休假期間則是保持二十四小時待命,本研究則定義為是地方新聞最基 層的採訪人員,主要任務為跑新聞,不定期和消息來源接觸,從中發掘新聞並固定 發稿。.

(16) 5. 二、休閒參與 休閒活動參與是指:在課餘閒暇時間引起個人參與休閒的意念 ,發自內在動 機,為了追求專長以外的放鬆與樂趣所誘發之行動的過程。本研究所指的休閒參與 指的是對於參與活動之類型與參與活動的頻率而言,所參與的活動是指非工作性質 的活動,且這種活動是可以依自行意志選擇參與或是不參與。本研究將休閒參與分 為大眾娛樂、戶外遊憩、人文知識、體育活動、社交活動與技藝嗜好六類。. 三、工作壓力 根據陳學風 (2008) 的研究,電視台新聞記者每天所得要承受來自各方的工作 壓力,這些壓力來源包括「時間壓力、稿單壓力、法律責任、新聞倫理道德、同業 競爭、新聞品質、組織環境」等,也是記者特有的工作壓力特性。本研究則定義駐 地記者面對的主要工作壓力來源可以分類為以下主要四大項,分別為:人際關係的 互動、工作能力與表現、自主性、及組織資源四項。. 四、休閒調適 休閒調適策略是個體遭遇壓力事件時,因個體的背景差異而選擇不同的休閒活 動來進行壓力調適 (Iwasaki & Mannell, 2000)。本研究採用 Iwasaki 與 Mannell (2000) 所建構的休閒調適策略,構面包括三個方面:舒緩身心的休閒、友伴式休閒 與提升正面情緒的休閒,並意指當駐地者遭遇壓力時所從事的休閒調適行為,即為 其調適壓力的休閒策略。. 五、休閒效益 休閒效益的討論是源自在有限的資源中,為了要滿足眾多的慾望,所以在參與 休 閒 活 動 時 , 需 要 衡 量 休 閒 活 動 對 人 類 的 貢 獻 , 以 決 定 休 閒 的 價 值 (Dustin & Goodale, 1997)。休閒效益的內容包括生理、心理、社交、教育、自我需求及自我實 現等面向。本研究將休閒效益定義為在空閒時間從事休閒活動,藉以獲得各面向之 滿足,並使個人獲得愉悅感及提升自我之生活品質,分為三個構面之生理效益、心 理效益及社交效益加以探討。.

(17)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目的在探討與本研究相關的理論及研究,全章共分五節,分別為:第 一節為休閒參與之意涵與相關研究;第二節為工作壓力之意涵與相關研究;第三節 為之休閒調適之意涵與相關研究;第四節為休閒效益之意涵與相關研究;第五節為 工作壓力、休閒調適與休閒效益之研究;第六節為本章總結。. 第一節 休閒參與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將從休閒的定義開始介紹,以各種不同的觀點來進行闡釋;再從休閒參與 的概念進行進一步的說明,接下來針對休閒活動的分類及類型進行文獻方面的回顧 與探討。. 一、休閒的定義 隨著科技日益進步,人們的工作型態也跟著有了很大的改變,自然新型的工作 壓力也增加,而隨著週休二日的實施,使得休閒越來越被重視。根據 Bammel 與 Burrus-Bammel (1992) 提出,休閒是一種社會現象,沒有單一的定義能完全呈現其 全貌,因此國內外學者試圖以不同觀點來定義休閒,大致可分為「詞彙」 、 「時間性」 、 「活動參與」、「體悟」、「整合」等層面: (一)從詞彙的觀點來定義休閒 由許慎撰的「說文解字」中可知「休閒」含有「休息」和「閒暇」之意; 教 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指出「休閒」的意義為「優游閒暇」 ,個人除了工作時間以外所參 加的活動 (引自陳綉香,2009)。英文休閒(leisure)源自拉丁文 licere,意指「被允 許」(to be permitted)或「自由」(to be free);希臘文的 schole 或 skole 涵義即為休 閒(leisure) ,表示無拘無束的行動,或擺脫工作之後的自由時間所從事的自由活動。 而 Kraus (1990) 認為拉丁文 licere 引申之法文 loisir,指的是自由時間,而引申之英 文 license,原指免除公務責任的行為。不論是自由的時間或自由的行為都有自由自 在的意涵 (引自許志賢,2002)。而 Kelly (1972) 指出「休閒」的中心定義即為「自 由」,休閒是自由的選擇,而非強迫去取得,是無條件的而非義務性的。而張少熙 (1994) 則從內外兩個向度來定義休閒:「內在定義」:從輕鬆的心態得到經驗的滿.

(18) 7. 足;「外在定義」:則從自由時間得到享受快樂的過程。由上述中西方學者的字義解 釋,可知休閒的概念是屬於自由的一種,包含時間和行動方面的自由,以放鬆的心 情,從事休息或參與各項得以提升人文價值和自我學習的活動。 (二)時間性的觀點 國內外學者以時間性的方面來定義休閒的很多,英國社會學 Stanley Parker 定義 休閒是剩餘的時間,剩餘的時間定義為減去生活所需與生存所需的時間 (引自葉智 魁,2006)。McDaniel (1982) 則認為休閒是工作和維持生存以外的自由時間,可以 提供機會使個體去從事自主或自願選擇的活動。Kraus (1990) 的研究中則認為,休 閒是一段沒有工作義務職責、維持生理機能以外的空閒時間,個人可以在這段時間 中依自己的意願選擇從事各種活動,藉以獲得鬆弛、自我充實、愉悅及滿足感等。 Bammel 與 Burrus- Bammel 在 1992 年提出休閒就是在照顧生活必需之後的剩餘時 間。國內方面,高俊雄 (2008) 認為休閒是扣除人類為維持生命現象,遵守實行責 任義務,或為了謀生存必須從事的活動後,所剩餘的時間。而鄭志成 (2008) 則將 休閒定義為「生存所需以外的時間, 在解決了生理上維持生命所必須做的事情, 以 及一些義務的事情之外,所剩餘的時間。且是自由運用的時間, 這段時間可以任由 自己決定或選擇來使用。」因此,以時間性來定義休閒時,著重焦點在於「剩餘時 間」 ,即休閒指的是在工作、義務職責及生理需求之外,可以自由支配且非義務性的 時間。 (三)活動參與觀點 在休閒研究中,以活動參與觀點來定義是十分普遍的。Dumazedier (1974) 認為 休閒是在工作、家庭、義務之外,依照個人喜好從事的活動, 並整合不同之休閒觀 點而提出「休閒三部曲」-放鬆、娛樂、個人發展,認為人們需要放鬆以消除疲勞, 也需要娛樂來轉移關注的事務,且透過個人發展使休閒更加持久,增廣個人生命及 知識的視野 (引自涂淑芳,1996);Kelly (1982) 認為休閒是為了自己的緣故而選擇 的活動,是可以自由選擇的,且可與其他盡義務和責任而去做活動區別,這些活動 包括工作和家庭責任 ;休閒是一種鬆弛的 活動 (引自陳佩鈺 , 2008;Bemmel & Burrus- Bammel, 1992),也是非拘束時間所從事的活動 (張春興,1983),為出於自 我意願選擇喜愛的活動,令人感覺愉悅與滿足 (許志賢,2002),並且具有樂趣、開 創性與正面價值 (鄭志成,2008)。由上述可知,休閒是無關工作與義務,可隨自行.

(19) 8. 意志選擇並自由選擇所要參與的活動,能使人感到愉悅或者獲得滿足。 (四)體悟觀點 顏妙桂 (1994) 指出,休閒是一種自由舒暢的心境,一種全然忘我的投入,甚 至是一種超越真實生活的狀態。劉泳倫 (2003) 以體驗的觀點來定義休閒,將休閒 視為個體在活動參與中,所獲得身心的放鬆、愉快、樂趣和滿足。朱明謙 (2001). 的. 研究則指出以時間觀點或活動觀點來定義休閒,沒有考慮到個人主觀因素,然而個 人體驗是休閒的關鍵,若要完整詮釋休閒的定義,就必須考慮個人主觀體驗。陳珮 鈺 (2008) 指出,休閒是屬於一種心靈放鬆的狀態,使人們輕鬆、滿足、調和感情, 是個人主觀的自由及享受的心理狀態。由上述可知,休閒並非全部注重外在的活動 形式,參加者的心理狀態、態度傾向、參與體驗皆會影響其動機與意願。因此,以 體悟的觀點而言,休閒重視的是比較內在的心境,指的是個體主動參與活動,所獲 得心態的滿足和愉悅的感覺,並能更進一步藉由休閒來體悟出生命的價值。 (五)整合觀點 若單從辭彙、時間性、活動參與、體悟來定義休閒,會發現一些可能解釋不足 來包括所有休閒的面向,Bemmel 與 Burrus -Bammel 在 1992 年就提到,沒有單一 定義得以完整呈現休閒的全貌,因為休閒包含:1.休閒是最後剩餘之事;2.休閒是 一種心靈狀況或態度;3.休閒是個人本身認為是休閒,他就是處於休閒之中。 周佳慧 (2001) 研究認為,休閒活動之定義因研究者注重的觀點不同而有不同 的定義, 其應可包括下列要點:1.從事休閒活動的時間是指求生以外的時間;2.從 事休閒活動是出自於自發的意願,是自己想要去的,而且不求任何物質上的報酬; 3.從事休閒活動時, 其精神狀態應是輕鬆愉快的;4.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活動, 並且給予當場直接的滿足;5.所參加的活動是有益身心而又能樂在其中。 許志賢 (2002) 在其研究中對休閒方面採綜合性的觀點,包含「時間」 、 「活動」 、 「心靈狀態」三層面: 休閒是指除了工作、休息、義務性工作以外的時間裡,自己 出於自我意願選擇喜愛的活動, 並且是令人感覺愉悅與滿足的活動。鄭志成 (2008) 認為休閒是: 「在工作以外的閒暇時間,依個人志願所從事的活動,可使人獲得身心 輕鬆愉悅, 並能豐富生活、增廣見聞,且能提升工作效率。」。高俊雄 (1995) 則 探討休閒的各種面向,將休閒的定義歸納整合為:休閒是一種經由自主選擇決定, 有意識的行動,同時,休閒著重於行動過程中感受、體驗和行動的結果與意義。.

(20) 9. 從上述國內外學者對休閒的定義來看,多面向的休閒定義豐富了休閒的內涵, 而本研究採用休閒的綜合觀點,將休閒定義為:在工作義務及生理機能之外的自由 時間,依照自我意願選擇自己熱愛的活動,並能在活動中獲得身心放鬆、愉快或滿 足,並能豐富生活的內涵、建立生命的價值觀。. 二、 休閒參與之概念 根據 Ragheb 與 Griffith (1982) 的研究,將休閒參與定義為參與某種活動的頻率 或象徵個體參與休閒活動的類型。休閒參與也可以說是在必要時間及義務時間以 外,參與某種活動的頻率與情形 (高俊雄,1999)。而本研究所指的休閒參與指的是 對於參與活動之類型與參與活動的頻率而言,所參與的活動是指非工作性質的活 動,且這種活動是可以依自行意志選擇參與或是不參與。且通常這些活動是發生在 個人的自由時間,不是義務性質的選擇或參與。而休閒項目的選擇可以跟活動有關 或無關的運動。. 三、休閒參與類型 關於休閒活動各學者有不同之定義,首先 Kando (1980) 對休閒活動之定義為 「休閒活動是一種個體自由選擇的活動,它具有娛樂的效果,並且能滿足個人實現 自我的慾望,進而充實自我的價值」。而 Hutchison & Fidel (1984) 認為「休閒活動 是有價值的、社會又能接受的一種打發餘暇的活動,對於自願參加的人提供了一種 及時地或永久地滿足」 。綜合以上學者的說法,在本研究裡休閒活動是指「個人遵從 自行意志從事各種活動,而這類活動是具有生命價值,並能娛樂與放鬆身心」 。由上 述的定義可以看出休閒活動所指涉的範圍很廣,只要是個人自行選定的活動都包含 其中。 而休閒或活動的種類也相當多且複雜,休閒活動類型是如何界定與分類的呢? 常見的分類方式有三種:研究者主觀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及多元尺度評定法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簡稱 MDS)(陳彰儀,1989;傅立恆,1996;黃立賢, 1995;謝明容,1999;韓惠華,1997)。 (ㄧ)主觀分類法 以研究者個人的主觀判斷,對休閒活動進行分類及命名,優點是可以依照研究.

(21) 10. 主旨來進行分類,限制是分類時易受個人主觀判斷影響,較不容易客觀。在運用主 觀分類法時,可以讓研究者進行研究時能依據休閒活動的性質、目的、意義、自由 程度、投入狀況和時間加以分類。例如:Kaplan (1975) 依照主觀分類法將休閒活動 分成六類:社交性、合作性、遊樂性、藝術性、冒險性和靜止性。劉佩佩 (1999) 在 其研究中將休閒活動分成八類,茲將各類型休閒活動說明如下: 1. 社交型:係指能增進人際關係,促進人群互動的活動,如朋友聚會、參加宴會、 社團活動等。 2. 運動型:係指從事體能、健身或競技的活動,如慢跑、打球等。 3. 嗜好遊戲型:係指從事收東西、玩有規則性或具挑戰性的活動,如收集貝殼、下 棋、玩牌等。 4. 觀賞型:係指欣賞節目表演或觀賞自然景觀的活動,如看電影、參觀名勝古蹟。 5. 藝文手工型:係指從事文學藝術創造、動手操作的活動,如寫作、室內佈置等。 6. 知識型:係指從事充實個人知識及參與學習課程之活動,如看書、參加讀書會或 學習團體。 7. 戶外遊憩型:係指走出戶外,接觸大自然的活動,如郊遊、烤肉或野餐、河邊釣 魚等。 8. 閒逸型:係指從事放鬆心情、打發或消磨時間的活動,如看電視、聽音樂等。 張議露 (2007) 將護理人員休閒活動類型分為,大眾媒體類、戶外活動類、文 化活動類、運動活動類、社交活動類與嗜好活動類等六項。曾政宗與周勝方 (2005) 將臺中市員警休閒活動類別,分為消遣性、社交性、學習性、戶外性、運動性、服 務性、家庭性等七種類型。杜家妤與黃惠琦 (2004) 研究牙醫師之休閒活動類型, 分為知識學習型、運動健身型、社交型、娛樂型和戶外旅遊型。 (二)因素分析法 運用統計分析的程序,透過因素分析將休閒活動分類,並且依據此分類的聚集 特性來為休閒活動做命名。分類的統計單位有活動参與的行為模式、參與次數、參 與程度或頻率等。優點是量化且客觀,限制是無法整合各個休閒類型的特性,因此 造成各個類型之間的關係常常不是那麼清楚。Lu 與 Hu (2002) 針對國內大學生所做 的質性開放式團體討論研究中,將常見的 35 種休閒活動劃分成五種類型:興趣型 休 閒 活 動 ( hobbies leisure activity ), 例 如 : 玩 樂 器 、 繪 畫 ; 運 動 型 休 閒 活 動.

(22) 11. (sportsleisure activity),例如:游泳、球類運動;社交型休閒活動(social leisure activity) ,例如:參加聚會、找朋友聊天;室內型休閒活動(indoor leisure activity), 例如:看電視、上網;戶外型休閒活動(outdoor leisure activity),例如:旅遊、散 步。修慧蘭與陳彰儀(1987) 將休閒活動分成 11 項分類:手藝性、娛樂性、休憩性、 棋藝性、文藝性、知識性、社交性、一般運動性、逛街性、農藝性與小孩有關性。 (三)多元尺度評定法 將休閒活動兩兩進行配對,形成多組相對性的休閒活動,由受試者對此兩種活 動的相似性加以評定,並說明其相似之處。由多元尺度評定法所分類的結果較為簡 單,一般只分為二至三個類型。優點是可以清楚了解每ㄧ個活動類型的特性,及各 個類型之間的關係。限制是採兩兩配對法的結果,N 個休閒活動就有 N(N-1)/2 種 配對,因此可以分析的活動項目有限,一般說來不會超過 12 個活動項目。例如: Brent (1975) 的 4 分類:主動/被動、個人/團體、心智/非心智、戶外/非戶外。 但是休閒活動眾多的情形下,分類上也有一定之難度,而根據勞工生活狀況調查顯 示,勞工經常從事的休閒活動分別為看電視、閱讀書報、逛街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2008)。男女參與的類型上也有一定之差異,劉佩佩 (1999) 研究已婚婦女休閒活動 參與類型,包括看報紙雜誌、看電視、聽音樂、鬥小孩居多,至於體能、知識、觀 賞、旅遊方面涉入程度就很少。郭國良 (1996) 則研究未婚女性休閒活動多以靜態 和室內活動居多。Beard 與 Ragheb (1980) 將休閒活動參與類型來分類,分別命名 為 1.大眾娛樂類(mass media) ;2.戶外遊憩類(outdoor ativities) ;3.人文知識類(cltural events) ;4.體育活動類(sports activities) ;5.社交活動類(social activities) ;6.技藝、 嗜好類(hobbies activities)。研究者考量休閒項目的適切性與分類方式後,本研究 將休閒活動分為六大類,分別為大眾媒體類、戶外活動類、文化活動類、運動活動 類、社交活動類、嗜好活動類,作為後續研究分析之討論架構。. 第二節. 工作壓力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將從工作壓力的定義著手進行介紹,並以文獻歸納的方式進行研究之定 義;另外也從工作壓力之來源作探討與分析,最後再以新聞記者相關工作壓力文獻 進行討論。.

(23) 12. 一、 工作壓力之定義 工作壓力是由壓力一詞所衍生而來,通常指的是工作者在工作環境中,因受到 影響,而產生情緒與生理上的負面反應。而在這講求效率的社會時代之中,個體對 於工作產生了不確定性,工作壓力隨著生活步調的轉變而增加 (Iwaski, 2006),如果 工作壓力超出個體所能承受之範圍,對於人體生理及心理都會產生影響,如在生理 方面會出現頭痛、胃痛、高血壓或心臟病等症狀產生,心理層面則易出現焦慮、易 怒等等 (Austin, 2005),另外吳晨妤 (2006) 則認為個體在工作環境中面臨許多工作 任務上的要求或各種人、事、物的刺激,透過個體本身評估後,發現工作要求或刺 激超出其能力所能負荷,因而衝擊到個人生理、心理,所產生不平衡或不適應的現 象即為工作壓力之表徵。 歸納以上研究的定義及討論,研究者認為在工作環境中,讓人感到挫折或不適 應之狀況,進而影響生理及心理之狀況,都可歸類工作壓力之一種。據此本研究則 定義駐地記者面對的主要工作壓力來源可以分類為以下主要四大項,分別為:人際 關係的互動、工作能力與表現、自主性、及組織資源四項。人際關係包含與上級主 管的互動、與同業間的互動以及和消息來源互動所產生的壓力,工作能力與表現包 含獨家與獨漏、時間壓力兩大項來討論,而自主性是指當記者的新聞專業受到外力 干預時,所遭受的組織內外在壓力;組織資源是例如組織所分派的人力。而本研究 所指的工作壓力是在工作環境中,讓人感到挫折或不適應之狀況,進而影響生理及 心理之狀況,皆屬於工作壓力的一環。. 二、 工作壓力之來源 造成工作壓力的來源,稱作壓力源(stressor)。因個體之個人特質或過去經驗 不同,對於壓力來源的感受也不盡相同。Atkinson (1988) 將工作壓力來源分為內 在、外在兩方面,外在壓力源包括工作環境、工作特性與社會文化上的壓力。Robbins (2003) 則將職場壓力源歸納為以下幾種:1.外在環境:包括經濟不確定、政治不確定 及技術不確定等面向;2.組織因素:包括任務要求、角色要求、人際關係要求、組 織結構、組織領導、組織生命週期等面向;3.個人因素:包括家庭問題、經濟問題 及人格問題等面向。.

(24) 13. 而根據藍采風 (2003) 的觀點,工作壓力來源可分為六種:(一)工作本身:包 括工作安全感、工作超時、影響健康的工作環境; (二)組織文化與氣候:包括參與 決策的機會變少; (三)工作角色不明:組織內工作角色或執掌劃分不清,易造成角 色衝突,也是工作壓力的主要來源; (四)人際關係的需求:包含與上司關係不佳、 與同事或下屬之間的相處不好; (五)生涯發展:包含升遷速度、自我進取心、與工 作本身有牴觸; (六)家庭與工作上的交互關係:包含要兼顧家庭生活和工作上的困 難。 綜合以上學者之觀點與看法,可以知道工作壓力來源非單一來源就能造成的, 因此研究者歸納將工作壓力來源分為工作層面與非工作層面: (一)工作層面的壓力 源:包括工作內部與外部兩部分,內部包括工作本身、工作角色的因素、人際互動、 組織文化與氣氛等;外部則包括社會文化與政治經濟等。 (二)非工作層面的壓力源: 包含了個人人格特質、身心健康狀況、家庭因素等。. 三、 記者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 根據 臧國仁與林信昌 (2000) 指出 ,新聞工作者無論何時都面對著壓力 的衝 擊,舉凡工作、休假,一天 24 小時都得擔負消息遺漏的壓力以及其他的工作壓力。 而在詹益錦 (2007) 指出,電視新聞記者與受訪者的人際互動行為是一種過程,在 過程當中,一個採訪、一個受訪,雙方互享有價值的資源,達到兩方的平衡點。此 外也提到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各新聞台都會要求記者新聞品質,在播出新聞的當 下,會由專人進行各電視台同樣新聞比稿的作業,比稿的內涵包括了新聞長短、標 題異同、內容角度、畫面差異、受訪對象…等等,來衡量記者是否對報導有用心去 採訪,而新聞品質的好壞,也往往成為記者壓力的來源之一。 除此之外,組織內的因素(如工作本身及工作要求、同事關係、差別待遇)以 及組織外的壓力源(如家庭生活),均與壓力反應有顯著正相關 (劉玉惠,1991), 他列出十項可能影響報社文字記者的工作壓力因素與事件,分別是:害怕有遺漏新 聞情事發生;工作時間過長、不能經常與家人在一起享受美好時光;一天 24 四小時 都有「備戰」感覺;薪水必須要負擔大部分的家庭生活開銷;經常有「工作與家庭 無法兼顧」的問題;經常為稿源不足、沒有新聞可資報導而擔心;對現有薪水感到 不滿;能力超過目前所擔當的職責以及擔心不能在截稿時間內交稿。.

(25) 14. 新聞工作的特質,原本就是在時間壓力下完成任務,在新聞實務工作中到記者 必須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其實新聞事件並非在真空實驗室發生,而是產自社會 文化,一般新聞記者往往不易察覺或無法意識。雖然文化情境對個人的影響可能是 種「默識(tacit knowledge)」 ,個人難以察覺,但久而久之卻很容易成為壓力與倦怠 感的來源 (臧國仁、林信昌,2000)。總而言之,新聞是在時間壓力下所完成的,電 視台駐地記者在人力不足及趕稿壓力下,每天所要承受的壓力,不比一般媒體記者 來的小,本研究將探討電視台駐地記者工作壓力目前之現況。. 第三節 休閒調適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將分為三個部分來介紹休閒調適之相關概念與架構,第一部分將針對休閒 調適的概念做整體性的概覽,第二部分則是介紹各種休閒調適的類型,最後一部分 是針對相關理論架構做闡述。. 一、休閒調適之概念 Coleman 與 Iso-Ahola (1993) 在研究健康之社會網路中發現休閒參與可以幫助 人們產兩種途徑來調適壓力與維持身體健康。其一是休閒所衍生的社會支持 ( leisure-generated social support ); 其 二 是 休 閒 所 衍 生 之 個 人 自 決 感 (leisure-generated self-determination disposition)。社會支持的方式主要是透過社交 性的休閒可以促進友誼的發展,使其知覺到有重要的人會關心並提供適時的支持, 藉以減緩生活壓力,這樣的社會支持可以促進人們與社會互動的關係,提升調適壓 力的能力。個人自決感增加人們相信自己可以努力達成而獲成功的信念,而由於個 人對自我控制的提升而重新評估壓力環境,緩衝個人壓力,保持身心健康。 近來相關研究陸續提出休閒式調適壓力的有效方法,且休閒對緩解壓力而言, 是具有潛在效用,因此越來越多研究來瞭解休閒調適壓力的情形 (Cassidy, 2005; Iwaski & Schneider, 2003) 。而 Coleman 與 Iso-Ahola (1993) 根據之前的研究建立了 休閒、壓力與健康關係的理論架構,其中由休閒衍生出來的社會支持與自決感在壓 力與健康之間擔任緩衝的腳色,若沒有休閒擔任緩衝的腳色,壓力會影響到個人生 理與心理的健康,進而容易朝向負面的面向發展,增加更多的壓力。.

(26) 15. 二、休閒調適之類型 休閒作為壓力調適的策略是具有層級性的,第一個層級包括休閒調適信念 (leisure coping beliefs) ,是指人們普遍相信休閒是可以幫助他們調適壓力,另外休 閒調適策略(leisure coping strategies) ,是指受到立即性的壓力之後,透過休閒所產 生的調適行為或認知,其中休閒調適策略又分成三種,主要分為友伴式休閒(leisure companionship),是屬於社會支持的一種,其意義為透過休閒行動來獲得立即性的 友誼支持,另外為舒緩式休閒(leisure palliative coping) ,屬於逃避導向的調適策略, 其意義為人們藉由休閒使身心得以紓解,以休閒來逃避壓力與舒緩身心;最後是提 升正面情緒的休閒(leisure mood enhancement) ,是利用休閒提升正面心情或是減低 負面心情,此三類型皆是重要的壓力調適策略。根據 Iwasaki (2000) 的研究將三類 型分別詳述於下: (一)友伴式休閒(leisure companionship) Iwasaki (2000) 指出友伴式休閒是一種社會支持,能獲得立即性的友誼支持, 且亦可減輕壓力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另外余嬪 (1998) 則提出友伴式休閒強調社會 性支持,幫助個人建立新關係及培養情感。在遭遇困境時,相信重要關係人或是朋 友會幫助其度過難關 (Iso- Ahola & Park, 1996)。 (二)舒緩式休閒(leisure palliative coping) 舒緩身心的休閒為個體有意圖從事休閒,可算是一種逃避-適應的調適策略,透 過短暫的休息方式,獲得新的能量去面對生活中各類型的壓力,使個體能在每天壓 力中能夠藉由從事休閒來協助放鬆,讓個體能夠恢復精神與體力,亦即使用間接的 方式讓個體暫時從壓力事件中轉移注意力 (Iwasaki, 2003)。例如:工作之餘去唱歌、 聽音樂或假日時去度假等,透過參與休閒活動以脫離忙碌的狀況,藉以短暫休息以 恢復體力,並調適生活中的壓力,增進身心的舒適 (Iwasaki, 2003)。 (三)提升正面情緒的休閒(leisure mood enhancement) 經由參與休閒活動調節壓力所帶來之不適感受,以提升正面情緒或減少負面心 情 (Iwasaki, 2003),Hull 與 Michael (1995) 則認為某些休閒型態友減少壓力的潛 力,也可以提升正面的情緒或減少負面心情,例如利用中午時間運動,可讓個體轉 換空間及心情,透過休閒可幫助人們於壓力情境之中置換情緒。.

(27) 16. 由上述三種不同型態的休閒,可以得知休閒調適策略的功能是可以調節負面的 生活壓力,以產生正面的調適結果,增進生理與心理的健康 (許義忠、余緒德, 2005)。本研究將採 Iwasaki (2000) 所建構之三構面,設計休閒調適策略量表,藉以 討論駐地記者面臨工作壓力時,個人對從事休閒活動的認知情況,以及與其他變項 間的關係。. 三、休閒調適相關理論架構 在眾多的調適策略中,有許多學者都提出以休閒作為調適策略之一 (Coleman, 1993; Coleman & Iso- Ahola, 1993; Godbey, 1994;Iso- Ahola, 1980; Iwasaki & Mannell, 2000),並發現休閒已經被確定是可以成功的調適壓力。Coleman 與 Iso- Ahola (1993) 初次提出休閒的功能可做為因應壓力與維持健康的一種方式,透過社會心理學在休 閒領域中壓力與因應方面相關的文獻研究,研究發現休閒參與可以產生「社會支持」 與「自決感」兩種途徑來調適壓力,因而建立休閒與健康的緩衝模式,如圖 2-1 所 示。社會支持是指透過社交性休閒促進友誼發展,且適時的提供資源,藉由友誼達 到有效地減緩壓力;自決感則指的是由休閒提供了個人發展自決感的重要方法,增 加個體相信經由自我努力達成而獲得相關成功的信念。在休閒健康緩衝模式的前提 假設下,休閒是在生活出現問題時,提供緩衝機制能為健康帶來正向的影響。另一 方面,當生活壓力相對低時,休閒在短期基礎上對健康的貢獻,實際上無法發揮其 功用。. 圖 2-1. 休閒與健康緩衝模式.

(28) 17 資料來源:”Leisure and health: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etermination”. Coleman & IsoAhola,1993.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2), 111-128.. 社會支持被廣泛的相信可以減少壓力的影響,Katrien (2007) 等人的研究則指出 社會支持與調適行為可間接透過感受到的壓力來影響一般活動的參與情形,Cohen (2000) 則認為社會支持對壓力會產生一股緩衝的作用,社會支持的效果有兩種模 式:直接或間接緩衝理論模式,首先認為社會支持只有在間接或主要個體承受壓力 時才會對健康有益,而直接或主要效果模式則認為不論個體是否有壓力, 社會支持 都可以促進健康。休閒調適的互動模式,需針對不同族群來確立休閒調適壓力與健 康的模式與路徑,而在休閒調適研究中最常被驗證的互動模式為獨立模式與緩衝模 式。Iwasaki (2003) 提出休閒調適機制的獨立模式(independent model)是假設壓力 會對身心健康造成直接且負面的影響, 而休閒調適策略則會對健康產生直接與正向 的影響。因此壓力與休閒調適將會變成各自獨立影響健康的線性關係,如圖 2-2 所 示。Iwasaki (2003) 以警察和緊急應變中心人員為研究對象,探討休閒調適與壓力 及健康間的互動關係,研究結果印證「獨立模式」 ,如果個人能主動參與休閒,並經 由休閒調適策略的運用,將可直接且正向的增進身心健康。吳東穎 (2008) 研究亦 顯示休閒調適能直接提升個人幸福感。. 圖 2-2 休閒調適互動模式- - -獨立模式架構圖 資料來源:”Examining rival models of leisure coping mechanisms”, Iwasaki, 2003, Leisure Science, 25, 183-206.. 緩衝模式(buffer model)如圖 2-3 所示,是指個人身處壓力的情境下, 經由 參與休閒活動獲得正面效益,此效益能減緩壓力對個人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間接地.

(29) 18. 增進身心健康提昇生活品質。另一方面來說休閒是以緩衝的角色對抗高生活壓力並 維持身心健康,此模式認為休閒只有在高度壓力之下,休閒才能發揮促進健康與調 適的效益,若個體沒有壓力或只面臨低度壓力時, 休閒就不會影響個人健康與調適 結果。例如:當人們處於高度壓力時,不常從事休閒活動的人就會覺得難以適應, 而導致健康狀況惡化;在同樣的情境下,經常參與休閒活動的人便能繼續維持健康 (Iwasaki, 2003)。. 圖 2-3 休閒調適互動模式- - -緩衝模式架構圖 資料來源:”The impact of leisure coping beliefs and strategies on adaptive outcomes”. Iwasaki, 2003, Leisure Studies, 22, 93-108.. 陳紹綿 (2008) 以台北市高中女性教師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工作壓力、休閒因 應與健康的現況與其間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休閒調適信念、休閒調適策略、休閒 參與及健康之間具有線性正向影響的關係 ,顯見休閒調適信念能透過休閒調適策 略,進而影響休閒參與頻率,促進身心的健康狀況。另外,李螢潔 (2011) 以國際 觀光旅館工作人員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休閒調適、工作倦怠及幸福感之關係。認為 當個人相信參與休閒活動能幫助降低壓力及維繫健康,則可能會視個人遭遇何種壓 力事件,而有不同的休閒活動選擇,有固定及規律的休閒方式,藉由參與不同的休 閒活動,如參與視聽娛樂、人際活動或是個人喜愛的運動,在運動中發洩並重新提 振精神。 由上可知,個人認知到參與休閒活動帶來的效益,會促使增進參與休閒活動,.

(30) 19. 而且會依個人的狀況不同而參與不同的休閒活動,或許是在遭遇壓力狀況時才會參 與休閒活動,但是若只是在遭遇壓力時才會介休閒活動來降低壓力,那其他的休閒 利益就不存在了嗎?不同背景變項會採取不同的調適策略,例如不同職業者以及個 人所肩負之工作壓力,就會採取不同的調適策略。透過參與休閒活動而獲的益處的 認知,與其個人本身產生的壓力調適行為等經驗,會不會影響後續的休閒活動參與 狀況?則須於本研究再進一步探討之。. 第四節. 休閒效益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針對休閒效益的研究共分為五部份探討。第一部分先說明休閒效益的概 念;第二部份為探討休閒效益的模式,第三部分則為探討休閒效益的內涵,第四部 份則為探討休閒效益的面向,最後一部分則是探討影響休閒效益的相關因素研究。. 一、休閒效益之概念 效益(benefits)被認為是一種好處,當個人、團體、社會、經濟、實質環境與 其他情境有所改善的狀態 (葉怡屏,2007)。而休閒效益主要是衡量參與休閒活動 時,休閒活動對人類的貢獻,包含的面向相當廣泛,如生理、心理及社會等等,以 下為各學者對於休閒效益的相關概念進行探討與結論 :以國外學者的觀點來看, Tinsley 與 Tinsley (1986) 指出,個人的休閒效益主要是受到活動經驗之主觀感受影 響,而不是活動的本身,因此個人的心理需求滿足程度成為影響休閒效益感受的主 要因素。 不同於前者,Ajzen (1991) 指出休閒效益即休閒目標之達成,包括參與休閒能達成 之目標,以及參與者相信休閒能幫助他們達成的目標,而且後者的重要性更甚於前 者。由於這特殊因素,休閒效益通常無法經由直接觀察而得知。相同的觀點如 Wankel 與 Berger (1991) 亦提出效益被定義為達成目標的觀點,因此在評估休閒效益上,最 重要的部分是去評估休閒活動是否能夠幫助他們達成自我所訂的目標,而非一種客 觀的態度評估達成目標過程。最近的觀點則是 Bright (2000) 認為休閒效益除了個體 參與休閒可獲得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改善之外,整個社會也能獲益,例如文化認同、 環境的維護保存與社會安定等,是以全方位層面觀點來建構休閒效益。.

(31) 20. 以國內學者所提出之觀點來看,高俊雄 (1995) 表示休閒效益(leisure benefits) 係指參與活動過程中,可以幫助參與者個人改善身心狀態或滿足個人需求的現象。 另外陳中雲 (2001) 在探討到有關「休閒效益」的構面時,所包含的範疇應該包括 了參與休閒遊憩活動的過程中以及參與休閒遊憩活動之後,可以幫助個人改善身心 狀況或滿足需求的個人主觀感受。有關於時間利用方面的觀點,則是林欣慧 (2002) 的研究則指出休閒效益是個人或團體在自由時間從事休閒行為的過程中,對所從事 的活動有所體驗,而且會對個人或社會產生有益的影響。蔡文慈 (2006) 將休閒效 益定義為個人在自由時間裡,基於個人自願、自主意識,對於參與休閒活動過程中 所產生之自我體驗,主觀評估其對於身心有正向助益之個人感受。 基於以上學者的理論,可看出休閒效益的相關定義大體上都是在評估人們從事 休閒活動時的效益評量,並考量其個人舒緩壓力的程度。本研究將休閒效益定義為 在空閒時間從事休閒活動,藉以獲得各面向之滿足,並使個人獲得愉悅感及提升自 我之生活品質。. 二、休閒效益之模式 Mannel 與 Stynes (1991) 將休閒效益整合為一系統模式,認為人們參與休閒時, 受到環境、活動、時間、心境的刺激,產生生理、心理、環境、經濟和社會之影響, 而這些影響經由人們的評價之後,就產生了休閒效益(如圖 2-4 所示)。. 三、休閒效益之內涵 「休閒效益」之意義與範圍相當廣泛,學者們亦分別由各個觀點來詮釋,學者 提出之觀點雖各有相異之處,惟仍有其相似之處,茲將相關文獻詳述如下:以國外 的研究來看,Beard 等人 (1983) 的研究指出,休閒參與至少提供以下效益:(一) 心理上的滿足; (二) 知性的滿足,刺激個體學習與充實知識; (三)社交上人際關 係的拓展; (四)放鬆、舒壓; (五)增進體能與健康; (六)滿足個人感官刺激與美 感需求。.

(32) 21. 圖 2-4 休閒效益模式 資料來源:”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Mannel & Stynes,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461-473.. 而以功能取向來看,Ajzen (1991) 提出休閒活動具有六大功能: (一)帶給個人 快樂,可以無冒險地進行社會實驗與認知。 (二)增進身體健康與增加生活的多樣貌。 (三)增加個人的自由感、體驗各種生活目標。 (四)發展人際關係與建立友誼。 (五) 娛樂與放鬆。(六)經由需求而滿足人生。其他類似的研究如 Arai 等人 (1997)所指 出休閒功能包含: (一)學習與發展新的技能:學習的機會、美好的經驗、新的知識。 (二)較能夠勇於發言:感到有自信、勇於表達自我。 (三)平衡身心與恢復精神: 感受到有樂趣的經驗、調劑生活壓力。 (四)增強團體成就與改善能力:體驗團體工 作的成就感、提升自我決策的能力、增強工作效率。 (五)社區發展:提供分享個人 經驗的機會、充實個人知識。 而國內學者有關的研究如林東泰 (1994) 從社會心理學的層面,指出休閒的功 能和價值,包含了八點: (一)人們透過休閒活動的參與,接受社會化的涵育過程。 (二)藉由休閒參與來拓展視野,培育休閒態度,學習休閒技能。 (三)休閒參與可.

(33) 22. 維持或提昇人際關係和社會互動。(四)透過休閒涵化個人個性和品德。(五)藉由 休閒來改進與工作有關技能,以提昇工作效率。 (六)休閒可防範反社會行為。 (七) 休閒可發展社區意識。 (八)休閒可啟迪人生觀和社會觀。其他像是高俊雄 (1995) 表 示一個人參與休閒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改善其身心狀態、滿足需求的滿足。論點如下: (一)均衡生活體驗:紓解生活壓力、豐富生活體驗、調劑精神情緒。 (二)健全生 活內涵:維持健康體適能、啟發心思智慧、增進家庭親子關係、促進社會交友關係、 關懷生活品質。 (三)提升生命品質:欣賞創造真善美、肯定自我能力、實踐自我理 想。近期方面的研究則以黃雅鈴與陳惠美(2005) 的研究指出社會大眾認為休閒運 動效益主要在於學習成長、社會肯定、強健體魄及心靈復原;情感反應方面則會引 發參與者輕鬆自在和歡心愉快之正面情緒;行為傾向方面,願意推薦他人參與、願 意獨自長時間參與,甚至排除參與的阻礙。 綜上相關文獻,休閒效益之內涵經歸納整理,本研究認為駐地記者之休閒效 益,應可歸納為生理、心理及社交三個內涵來進行探討。. 四、休閒效益之面向 休閒效益之面向在過去研究中,各學者提出相當多之理論,茲整理如下:以國 外學者的分類來看,Bright (2000) 在休閒效益是建構人類生活方式的全方面觀點中 指出,休閒對於人類生活的效益包括心理效益、生理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以及環境效益,茲分述如下: (一)生理效益:維持或提昇體適能。 (二)情感效益:增加自我滿足感、休閒態度形成及價值觀確認。 (三)心理效益:滿足自我實現需求、舒暢心靈感受、豐富學習領域、調劑精神、 反應個人價值、領導力、創造力、挑戰性及獨立性的體驗、親人團聚、遠離 壓力、享受自然。 (四)社會效益:滿意社會的生活、促進團結和諧、發展友誼及親情、提高社會地 位、提昇生活品質。 不同的論點分類如 Bammel 與 Burrus- Bammel (1992) 則認為個人參與休閒活動 有六項效益,包含心理效益、社交效益、放鬆效益、教育效益、生理效益及美學效 益,茲整理分析詳述如下:.

(34) 23. (一)生理效益 保持定期運動或體能,可保持體適能水準、改善體適能、減少心肺血管之疾病。 (二)社交效益 包含了解周遭事物、促進和諧關係、結交朋友、體貼別人、了解同伴的感受、 與同伴分享想法、和同伴之間相處得更親近、得到同伴的支持、支持同伴的想法、 得到別人的信賴及信任同伴等效益。 (三) 放鬆效益 保持個人精神狀態與身心的均衡,遠離壓力環境,解除煩惱,使休閒參與者達 到放鬆目的。 (四) 教育效益 提供多元的學習領域,滿足個人的求知慾望,培養創造力,提升個人知識領域。 (五)生理效益 定期運動可以改善體適能,減少心肺血管疾病。 (四)美學效益 從休閒活動中學習欣賞美的事物,獲得心靈與情感的充實, 並肯定個人價值。 國內學者也提出一些看法,如張治文 (2006) 認為休閒效益為個體在自由時間 從事各項活動,從活動中有所體驗且對個體產生有益的影響,包括(一)生理效益: 包含維護身體健康、增進活動技巧、鍛鍊機能以達到身體的放鬆之效益。 (二)心理 效益:紓解生活壓力、放鬆心情、發洩情緒、舒暢身心及平衡情緒、建立輕鬆之心 情、富有娛樂性且得到滿足感之效益。 (三)社交效益:包含增進人際關係的良好發 展、促進和諧關係、結交朋友、分享同伴之想法、得到別人信任及信任別人之效益。 本研究將研究重點放在生理效益、心理效益及社交效益加以探討,期望能從這 三個構面中得知休閒效益各面向之強度。. 五、影響休閒效益的因素 根據先前休閒效益的定義,得知休閒效益是個人在參與休閒活動過程中及參與 後,所獲得身心改善或滿足身心需求的主觀性感受。因其為個人主觀性的感受,受 到許多個人背景因素影響,有些可能有影響,有些可能沒有影響,如吳永發 (2006) 發現性別、年齡、婚姻、教育程度、收入與職業方面的不同,其路跑休閒效益有顯.

(35) 24. 著差異。但是馬上鈞 (2002) 探討登山活動結果顯示,不同年齡、婚姻狀況、職業、 教育程度與健行之頻率在休閒效益上並無顯著差異。其他如在參與行為方面,徐新 勝 (2006) 研究發現不同衝浪經驗其休閒效益無顯著差異,但在衝浪時間與是否參 加俱樂部在休閒效益上具有顯著差異。吳永發指出在不同參與年資及路跑組別其休 閒效益有顯著差異。總和以上相關的研究中,影響因素可分為性別、年齡、婚姻狀 況、教育程度、職業與收入、參與程度或頻率、參與時間,分別敘述如下。 (一)性別 在性別方面,研究中出現男性的休閒效益高於女性、女性的休閒效益高於男性 及男女性休閒效益的感受並無差異等三種結果,茲分述如下:陳中雲 (2001) 研究 發現國小教師參與休閒活動獲得的休閒效益上,於不同背景變項中,不同性別並無 明顯差異。而蔡榮峰 (1997) 對鄰里公園使用者的研究呈現出男性對於參與活動所 獲得的休閒效益中,增進家人感情的效益高於女性。 另外,鐘瓊珠 (1997) 對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研究中發現,男生在降低壓力、 調整精神情緒、結交新朋友及肯定自己能力方面所獲得的效益多於女生。蘇美玲 (1998) 研究都市公園使用者休閒態度時則指出女性在獲得特殊體驗(親近自然), 放鬆心情及增進親友情感方面的效益高於男性;而李鐵生 (1996) 在對社區居民休 閒行為的研究中則出現相反的結果,男性在豐富生活體驗和促進社會交友關係兩方 面,獲得的休閒效益明顯高於女性。 Philipp (1997) 在「種族、性別與休閒效益」的研究中,以非裔美國人與歐裔美 國人為樣本,並由文獻探討中決定出七個休閒效益,其中休閒效益問卷部分採用六 分量表,研究結果顯示出非裔美國人男性的休閒效益中放鬆及自我表達的效益較 高,而女性則以增進親友情感(社交)及自我肯定的效益較高。Phongsavan, Mclean, 與 Bauman (2007) 指出性別的差異對運動環境認知與社會心理上會有明顯的影響。 從以上研究顯示出性別對休閒效益影響有不同之論點,包括男性的休閒效益高 於女性、女性的休閒效益高於男性及男女性休閒效益的感受並無差異等結果,雖然 結果不一,但本研究將性別列入影響休閒效益之背景因素並予以探討。 (二)年齡 在年齡方面,研究中發現不同年齡層的受試者,在休閒效益的面向感受程度有 所不同,其中 20-40 歲者,在紓解壓力方面感受到的效益高於其他年齡層的受試者;.

(36) 25. 而年齡較高者在社交效益的感受普遍高於其他年齡層的受試者,詳述如下: 陳中雲 (2001) 研究發現國小教師參與休閒活動獲得的休閒效益上,於不同背 景變項中,不同年齡並無明顯差異。然而,蘇美玲 (1998) 指出不同年齡層對於知 能成長、身心保健與獲得特殊體驗(親近自然)的效益有顯著差異,13-19 歲以知 能成長為主,20-39 歲以獲得特殊體驗(親近自然)、紓解壓力較高,40-59 歲及 60 歲以上者則以身心保健與拓展社交圈的效益較高,同時研究中顯現出 60 歲年齡層者 在此兩方面的效益明顯的優於其他年齡層。蔡榮峰 (1997) 的研究亦發現不同年齡 層所獲得的休閒效益亦不同,20 歲以下者以紓解壓力為主,20-40 歲及 40-60 歲以 精神放鬆與紓解壓力較高,而 60 歲以上則以促進同儕團體情誼較高。Gitelson 與 Kerstetter (1990) 之研究則呈現出放鬆、獲得特殊體驗及活絡親友情誼等三方面的效 益有顯著不同,且均隨著年齡而有逐漸降低之趨勢,意即年齡愈高所感受到的效益 愈低。 從上述研究發現年齡對休閒效益影響亦有不同之看法,包括 20-40 歲者,在舒 解壓力方面感受到的效益高於其他年齡層的受試者;而年齡較高者在社交效益的感 受則普遍高於其他年齡層的受試者,因此本研究將年齡列入影響休閒效益之背景因 素並探討之。 (三)婚姻 以婚姻狀況而言,不同的婚姻狀況對不同休閒效益面向的感受程度亦不同,說 明如下: 根據蘇美玲 (1998) 研究結果得知已婚者與未婚者獲得之休閒效益有明顯的差 異,已婚者獲得較多面向的休閒效益,在知能成長、身心保健及親友情誼方面均高 於未婚者,而未婚者則以獲得特殊體驗(親近自然)與紓解壓力較高。而陳中雲 (2001) 研究發現國小教師參與休閒活動獲得的休閒效益上,於不同背景變項中,不同婚姻 狀況(已婚、未婚)並無明顯差異。 從上述研究發現,不同婚姻狀況其休閒效益之感受的結果呈現分歧,因此本研 究將婚姻狀況列入影響休閒效益之背景因素並探討之。 (四)教育程度 根據陳中雲 (2001) 的研究顯示國小教師不同教育程度(研究所、師院、學士 後、師專、其他)在休閒效益(教育效益、心理效益、生理效益與社交效益等因素).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請打開 Word, 利用字型功能區任意設定 10 種不同 字型文字... 德霖休閒事業管理系

有感過去於休閒事業管理系的學習非常充實與快樂,因此於 93 年 3

4.選修學分至少須修習 40 學分,其中「第二外國語文」、「藝術與人 文」 、 「生活、科技與資訊」 、 「健康與休閒」 、 「全民國防教育」 、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of package tours in Europe. Tourists and aboriginal people. The performance-importance response function: Observ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It also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leisure lives, or even health.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activity demand to

In addi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mood, stress, leadership and decision-making will affect the employees’ job satisfaction1. In other words, those factors increasing or

2.The discriminations of the teenagers’s leisure hinders are als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 leisure attitudes in the attributes of gender, school systems, sufficienc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