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休閒參與動機

一、 參與動機理論

動機與行為是兩個相對的概念,行為是個體外顯的活動,動機是促使 個體活動的內在歷程。「動機」(motivation),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 已引起的活動,並促使該活動朝向一目標進行的一種內在歷程。在此所謂 的活動,自然指的是行為,所以動機一詞乃是心理學家們對個體行為的原 因及其表現方式的一種推理性的解釋(張春興,1985)。一種內在心理 歷程,與需求及趨力具相似意義,可以激發個體行為與力量,維持個 體活動能量,並導向個人及群體目標達成(洪仁松,2007)。動機之概 念至為複雜,故歷來學者所提出的動機理論也極不一致。張春興(1989)

認為心理學家研究動機時,大致有兩個取向:其一是生理的取向,主要研 究以生理作用為基礎的動機;諸如原始性動機、驅力、需求等概念均與此

取向有關。其二是心理的(或社會的)取向,主要研究以心理作用或學習 得來的動機;諸如成就動機、親和需求、合作動機等概念均與此取向有關。

另外心理學家常用動機(需求、欲望、抱負等)來說明人類(或動物)為 什麼產生行為,為什麼這種行為會朝向某一個目標,為什麼這種行為會持 續下去,而動機可說是一種心理能量,也是一種產生行為的原動力,人類 文明、科技進步的原動力就是動機(莊仲仁,2006)。戶外休閒活動參 與動機意指為參與意向,動機與行為是相對應之概念,行為是個體外 在顯現的表現,動機則是促使個體活動的內在歷程,參與動機對於個 人的行為表現有著具決定性之影響(張治文,2007)。

人類的行為是因為有動機而產生,而動機是因為有需求而產生,

根據 Maslow 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的需求是有層次之分,當低層次需 求達到某種程度滿足後,會再逐步尋求高層次的需求。馬斯洛強調人 類有「五大需求」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自 尊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每當較低層次的需求因目的達到獲得滿 足時,較高一層的需求將隨之而生(吳松齡,2006)。

心理學家將動機理論歸納為 1.心理分析論:以性和攻擊兩種本能的衝 動解釋人類一切行為的根源。2.行為論:人類的動機來自學習,並經由學 習歷程而使動機隨著個體的成長愈趨複雜。3.認知論:是人類預期某種事 物的將來價值,而引導自己行為朝向該目標前進的過程。4.需求層次論:

馬斯洛的動機需求層次論,最後一項動機即自我實現,這是人類最高需 求,也是個人追求最高理想動機的由來(盧俊宏,1994)。Arthur S. Reber 認為大部份當代關於動機的研究可分成三個大的方向 1.生理的,其目的在 於作神經學和生物化學基礎的分析。這方面的大部份研究被局限在所謂基 本驅力上。2.行為的,大多探討關於驅力和學習的理論。3.心理社會的,

它指向於對複雜的、習得的,人的行為說明。除了涉及一些相似的基本概

念外,後者所著重的與前二者完全不一樣(李伯黍,2002)。心理學上有 很多不同的動機理論,張春興(2006)將動機理論歸納為四大類 1.精神分 析論:促動個體行為的內在歷程是慾力(libido)、生之本能(life instinct)、

死之本能(death instinct)以及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三者間的互動作用。2.行為論:促動個體行為的力量主要是以生理為基礎 的驅力及學得的經驗,而學得經驗則受兩種因素影響,一為差別強化

(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一為後效強化(contingent reinforcement)。

3.人本論:動機是人性的潛在力量,代表性的理論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

(need hierarchy theory)。4.認知論:影響個體行為者主要是當事者對情境 的認知,在這方面的代表性理論是歸因論(attribution theory)與認知失調 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綜合上述,本研究認為休閒參與的動機乃為休閒者期望藉參與休 閒活動所獲得的體驗來滿足自身所存在之生理及心理上需求,亦即自 我實現的需求。

二、 影響休閒參與動機的因素

凡是能夠激發個體活動、維持個體活動、促使個體向某目標活動 的一切內在因素,均可視為動機因素。換言之,凡是構成個體行為活 動的因素,都是動機因素,惟動機因素未必為個體所自知,可能是意 識的、可能是潛意識的、可能是心理性的、也可能是生理性的(張春 興,2006)。

王儷儒(2004)、張治文(2007)認為參與動機會隨著時間、空間、

環境而改變,也可能因人、因地而異。就休閒參與者個體而言,休閒 行為動機因參與者之需求、個性、社會背景而有所不同,個體會受到 自身職業、家庭狀況、年齡、居住地區、生理和心理需求、好奇心、

焦慮程度和興趣等因素之影響(2007,張治文)。洪仁松(2008)研究 參與讀書會者之動機研究中認為在性別、年齡、職業、教育程度、收 入、婚姻狀況等個人背景方面,均可能會影響讀書會之參與行為。

不同的活動參與其可能的參與動機亦有所不同,鄧崇淡(2007)研 究學生社團活動參與動機為「健康適能需求」、「自我成就需求」、

「心理需求」、「社會需求」。沈聖傑(2008)對於國小學生網路使用 參與動機,認為網路使用動機為「消遣娛樂」、「網路遊戲」、「壓 力抒解」、「聊天交友」。國小教師參與休閒活動其主要動機為「健 康適能」「情境需求」「社會需求」(涂慧琪,2008)。中高齡者數位 遊戲之參與動機分別為電腦學習回饋、反應增加、鍛練腦部、社群、

挑戰與成就及休閒動機(林育嫺,2008)。

而在運動休閒方面的研究認為,運動員的運動參與動機可分為「社 會動機」、「充實自我」、「自我概念」、「運動經驗」以及「社會 支持」五種主題,包括社會使命感、社交、休閒活動、興趣、自我概 念、自我實現、自我效能、成就動機、身心健全、運動中的領悟、拓 展視野、他人介紹、重要他人、協會推展與政策鼓勵等十五項動機來 源(許麗蕙,2008)。

針對休閒農業方面的研究,遊客對休閒農業之認知與體驗之研究 中認為遊客的遊憩動機最主要為「遠離人群、接近大自然」「緩和自 己工作壓力、抒解精神」「增加家人相處機會、促進親密關係」等三 項(王偉哲,1996)。葉純菊(2004)研究遊客參與台灣咖啡節的休閒 動機,認為遊客的休閒動機主要是為了增加與家人相處機會、放鬆身 心、紓解壓力。對於苗栗大湖草莓園區遊客參與動機與休閒體驗之相 關研究則將參與動機分類為「為了接近與體驗大自然」、「可以品嚐 各式草莓類產品」、「因為本身對於草莓較有興趣」、「可以運動又

促進健康」、「為了遠離都市的吵雜,享受寧靜的氣氛」(邱垂杰,

2006)。在探討東螺溪生態休閒農場的研究中指出,遊客參與生態休閒 農場體驗的心理動機為身體健康的需要、避開都市吵雜環境、和家人 朋友相聚(游秋峎,2009)。

不同的旅遊活動滿足不同參與動機的遊客,影響休閒參與動機的 因素隨著研究性質、對象之不同而有所差異,林威呈(2001)研究台灣 地區休閒農場假日遊客旅遊行為旅遊動機時,參考國內學術界與實務 界專家之意見將旅遊動機量表分為四個構面-知性動機、社會動機、

主宰的誘因及逃避的誘因。侯錦雄、郭彰仁(2003)以 McIntosh 等人 依據需要而產生的基本理論將旅遊動機分為以下四類:

(一) 生理動機:透過對身體健康有益的旅遊活動來達成鬆弛身心的目 的,如體力的休息、參加體育活動、遊憩及娛樂活動、溫泉療養、

渡假休息、避暑避寒等。

(二) 文化動機:特點是著重在知識的獲得,了解各地的不同文化,包括 歷史文化傳統、音樂、藝術、民俗、舞蹈、繪畫及宗教方面等範 疇,所產生的旅遊型態可以是觀賞風景名勝、古蹟文物、進行學 術交流等。

(三) 人際動機;包括改變目前工作或生活的環境、探訪親友、結識良師 益友、建立新的友誼等,這方面的動機主要以社交活動為主,通 常有特地目的地或拜訪的對象,比較常見於國內旅遊。

(四) 地位與聲望動機:此項動機主要對個人成就和個人發展有利,想達 到受人認同、引人注目、受人賞識、具有聲望的目的,例如出席 學術會議、增加閱歷的修學旅行、參加專業團體的聚會等,期望 能透過這些旅遊可以贏得名聲及注意,尋求自我和自我實現。

綜合以上所述瞭解影響休閒參與動機之因素甚廣,除心理層面外,尚

包含了身體、心智、情緒、社交和技能學習等方面,近年來期望藉農業體 驗活動以獲取知識為參與動機之客層亦逐漸形成,瞭解個人參與休閒活動 的動機因素,方能使參與休閒者獲取休閒效益,展現自我尊重及自我實現 的滿足與快樂,參考上述研究,本研究將參與動機分類為 (一)心理動機:

包含 1.避開都市吵雜環境。 2.遠離人群、接近大自然。 3.充實自我、肯 定自我等。(二)生理動機:包含 1.維持身心健康。 2.緩和或抒解壓力等。

(三)知性動機:包含 1.學習知識或技能。 2.增加閱歷。 3.了解各地不同文 化等。(四)社會動機:包含 1.聯絡家人、朋友的感情。 2.結交新朋友、建 立新友誼。 3.探訪親友等,共四大構面。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