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低年級學童位值概念結構之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低年級學童位值概念結構之探討

壹、兒童的認知發展

一、皮亞傑(Jean Piaget )的認知發展論(Cognitive Developmental)

瑞士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在自然的情境中,縝密且連續的觀察紀錄 自己的三個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中對於處理事物之反應,並深入托兒 所、幼稚園和國小進行相關研究;採用的是質變重於量變的研究取向。(卞 瑞賢,1980;張春興,2001)

皮亞傑所提出的知識是由生理或心理作用在物體、圖像或象徵物的 過程,兒童會用自己熟悉的規律認識周遭的一切,物體可透過對生活世 界的直接接觸,但,圖像或象徵物就不一定是來自於「真實世界」,而是 來自於記憶。(莊稼嬰、默瑞.湯馬斯、汪欲仙,1998)皮亞傑認為,知 識是由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所建構而成,不相信認知是個人被動的經由 環境而接受與拷貝知識的說法;他認為個人找到知識會予以組織,並將 該知識同化為自己原本就已具備的知識狀態內。(王文科,1989)

皮亞傑雖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如下九個階段:

(一)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Period):又細分為六個階段。

1、運用現成的感覺動作基模:0~1 個月。

2、初級循環反應:1~4 個月。

3、次級循環反應:4~8 個月。

4、協調次級基模:8~12 個月。

5、第三級循環反應:12~18 個月。

6、經由心智的聯合發明手段:18~24 個月。

(二)運思前期(Preoperational Period):2~7 歲。

(三)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s Period):7~11 歲。

(四)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s Period):11~15 歲。

但,他認為,心智發展是一種連續不斷的構造,像不斷擴展的螺旋,沒 有嚴格的分割點,無法把每一個階段確確實實的分割開。(王文科,1983,

1989)

站在皮亞傑對兒童認知的發展階段而言,一年級學童約屬於運思前 期到具體運思期的階段;運思前期的兒童已能使用符號代表實物,具體 運思期的兒童能根據具體經驗的思維來解決問題。(王文科,1983,1989;

莊稼嬰等人,1998;張春興,2001)

二、布魯納(Jerome S. Bruner)的認知表徵(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要了解兒童的學習行為,就要進入教室中

(symbolic representation)此三個階段,卻不主張按年級或年齡依循 此三階段來教導學生(張春興,2001),他反對以兒童的生理年齡來區分 其發展階段,也不視為刺激與反應的聯結而逐漸複雜化的量的連續過程,

他認為是與構造異同的三階段所成立的質的過程;要促進這三個階段的 進行,有賴於環境、教育的作用,尤其言語記號更是發展的原動力。(陳 伯璋、陳伯達,1975;陳峰津,1982)

布魯納認為認知的過程就是用符號表示知識的獲得與組織形成的過 程;符號可分為語言符號及數字符號兩種,這兩種符號是開展新經驗和 獲得新能力所不可或缺的工具。認知的過程是學習者的內在動機,而非 外鑠,若要引起學習數學的興趣及培養數學能力,則要使學童感覺此種 活動具有追求真理的價值,引導學童思考,解決問題,才是引起學習興 趣的關鍵。並主張「螺旋式課程」,就課程的安排是採取螺旋式的型態;

對於教授同一種概念,採用螺旋型式數次反復上昇排列;此種排列方式 的原則為:第一次螺旋屬於動作次元,第二次螺旋屬於形像次元,第三 次螺旋屬於符號次元……等反復上昇。(陳峰津,1982)

貳、位值的認知概念探討

「位值」乃指運用 0、1……9 此十個數碼在書寫時所形成的數字,

其各數碼所在位置的代表數量;而利用數字中的相關位置來溝通各數碼 的意義,稱之位值概念。例如,數字「54」是「5」與「4」兩個數碼所 組成的,「5」的位值是十,「4」的位值是一。(82 年版數學教學指引 一下,1999;羅素貞、林怡君、陳佳宜,2007)

一、甯自強之低年級數概念運思

甯自強依據文獻分析,並透過實際與兒童在教學晤談中的表現,對

兒童在量的合成的運思方式說明如下:(甯自強,1992c,1992d,1992e,

1993a,1995;82 年版國編課程國小數學教學指引第一到三冊,2000,1999,

1997)

(一)合成運思(integration operations):針對每一個數字都由「1」

開始,一一的進行點數;是數個 1 個的合成認知,以形成一個集聚 單 位 。 又 稱 「 序 列 性 的 合 成 運 思 ( sequential integration operations)」。

(二)累進性合成運思(progressive integration operation):能將 數字視為一個整體、一個集聚單位,而非是數個 1 個的認知;點數 時,以某一數字為起點,採一個一數的方式計數,為「又一」的點 數方式,若採十個一數的方式計數,為「又十」的點數方式。

(三)部分—全體運思(part-whole operations):能明顯地區分「一」

單位與其他種集聚單位(例如:一個「五」、一個「八」……等),

且在混合使用兩種以上的單位時,不會混淆各種單位的意義,可以 將數個「集聚單位」和數個「一」合而為一,形成新的集聚單位。

假如兒童可將「十」視為「可重複複製的十結構」時,可將十位位 值看成幾個「十」,個位位值看成幾個「一」,採以高階單位—「十」

相加,低階單位—「一」相加,再合併;此即視為直式計算的基礎。

二、Fuson , Werane , Hiebert 與 Murry 之學童二位數的

概念結構發展層次

例如,「17」是17個「一」所形成的集合。

(二)十與一的概念(decade and ones conception):兒童可以將數字

「23」看成是由「20」與「3」兩個部分組成,唯獨在數詞與數字的 轉換上,容易直接將「二十三」寫成「203」。

(三)序列的十與一的概念(sequence tens and ones conception):

此時兒童能以「十個一數」的方式,如「十、二十……」來計數物 體時,且還能在一堆量中「看到」十的集合,並選擇以十的集合進 行數十的動作。

(四)分立的十與一的概念結構(separate tens and ones conception):

此時的兒童能將一堆量分成十個一組的集合,採以集合的數目做計 數,而不是數集合中的內容物數量。例如,將40個物體分成十個一 組,共分成四組時,兒童則數「一、二、三、四,四個十是四十」。

(五)序列—分立的十與一的整合概念(sequence-separate tens and ones conception):此概念結構的兒童能建立「十」與「一」之間的雙

定積木所表徵的數值為「35」後,詢問學童,如果再加上「22」,會得 到多少?請學童採以操作積木的方式解題。而,學童拿出「22」個積木 來計算總和的策略,可分為如下四種:

1、

全部都數策略:採用此策略的學童,是從「1」開始點數原來所提供的 積木—「35個一」後,再接著點數「22個一」,而得到57。

2、

以第一個數為起點,累加第二個數:學童先製作「22個一」的集合,

接著從數字「35」往上數,逐一的累加「22個一」,而得到最後的集 合為57。

3、

十位加十位後,再點數個位:學童將「35」看成「30」和「5」,「22」

看成「20」和「2」,再將「30」和「20」合在一起,得到「50」,接 著從「50」開始,採往上數的方式,逐一累加「5個一」進入50的集合 中,得到55,逐一累加「2個一」到55的集合中,最後得到57的集合。

4、

幾個「十」加幾個「十」,幾個「一」加幾個「一」:採取此策略的 學童,是將「35」看成「3個十」和「5個一」,「22」看成「2個十」

和「2個一」,再將相同單位的數合在一起,得到「5個十」和「7個一」,

接著再合成為57。

研究結果發現,一年級中約有四分之一的學童,二、三年級則各約有 三分之一的學童是採取第四種策略:「幾個『十』加幾個『十』,幾個『一』

加幾個『一』」,換句話說,這些學童已能將一個二位數看成由二個單位—

「十」與「一」所合成的數。

1、

全部都數策略:採用此策略的學童,是從「1」開始點數原來所提供的

年級也有約 20%的學童出現此情況。

叁、小結

皮亞傑及布魯納針對兒童的認知概念發展都提出了各階段與階段間 的交換進階點是沒有絕對的時間點存在,且,心智發展像不斷擴展的螺旋;

由羅素貞等人(2007)的研究甚至可發現,假如題目難度提升,部分學童 會退回之前的階段中做運算,這是否說明了,學童對於解決較難的題目時,

是採以由低層次概念推展至高層次概念中來解題的,如同螺旋式的擴展解 法?或者,是因為遺忘了此研究的表徵方式,造成年級越高退回至以「一」

為基礎之運算策略的學童越多?甚至可說是因學童進入形式運思期後,已 習慣了深一層的概念運思,而遺忘了具體運思期時學習用具體物的解法了

?這是否也說明了,學童的運思是受教學呈現方式的影響,當時學習的教 材模式會影響學童當時的解題策略?

第二節 82年版國編課程及92年版部編課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