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ACT-R 的生成規則

本節將針對 ACT-R 理論及其生成規則進行說明。

壹、ACT-R 理論

ACT-R(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Rational)理論是美國人工 智慧及心理學專家 John R. Anderson 等人整合多項認知理論所提出,其 理論的基本觀點是認為複雜認知(complex cognition)是須由相對簡單 的知識單元(knowledge units)組成,而知識單元則是由另些更簡單的 原理(principles)所獲得的;即,相信人們的知識是由許多的信息塊

(chunks)所聯結而成的,當人們須學習或再認時,假如已擁有較多相

R. , 2001;李素卿,2003;Steven Ritte , 2007)

其也認同當人們在解決問題時,會先對問題空間進行搜索,以便找 到一條由問題的起始狀態到目標狀態的通路,也就是說要找到一定的運 算序列,搜索或選擇運算則要靠策略的引導;一個問題可用多種不同的 策略來解決,採用哪種策略除了依賴問題的性質和內容來選取,也依賴 人們的知識和經驗。(Koedinger, K. R. & Terao, A. , 2002;王甦、

汪安聖,2004)不論採用的策略為何,這個產生過程可以是外顯的,也 可以是內隱的。(Anderson, J. R. , 1982 , 1993 , 1995 , 1996;Anderson, J. R., & Schunn, C.D. , 2000;Anderson, J. R. et al., 2004;Steven Ritte , 2007)

ACT-R 理論還提出兩個假設(Assumptions)—操作假設(performance assumptions)和學習假設(learning assumptions),認為人們是運用 已知的知識或經由學習,轉換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來獲得新知;

也提出兩個水準(level)—符號水準(symbolic level)和子符號水準

(sub-symbolic level),解釋陳述性知識信息塊的提取效率與程序性知 識生成規則的應用功效。(Anderson, J. R. , 1982 , 1993 , 1995 , 1996;

Anderson, J. R., & Schunn, C.D. , 2000;Anderson, J. R. et al.,

2004;Steven Ritte , 2007)

貳、生成規則(production rules)

ACT-R 理論的優點是包含了各種知識的表徵,有陳述性知識的命題網 絡表徵、物體的心像及相對應的空間關係和時間次序等,也有程序性知 識的產出系 統表徵 ,其對訊息 的處理 方式是採以 逐一處 理( serial processing)的觀點,透過工作分析(task analysis)來呈現其認知過 程。(Anderson, J. R. , 1982 , 1993 , 1995 , 1996;Anderson, J. R.,

& Schunn, C.D. , 2000;Rittle-Johnson, B. & Koedinger, K. R. , 2001;

Anderson, J. R. et al., 2004;李素卿,2003;鄭麗玉,2006;Steven Ritte , 2007)

ACT-R 理論認為當遇到問題時,會先搜尋以前遇過的類似問題進行類 比機制作用,以形成能解決新問題的新生成規則;舉例來說,當學童在 解數學題時,會根據之前所教導的陳述性知識來產出一些次要目標,透 過這些次目標的產生,以「If-Then」的形式表現出,建立一個新的生成 規則。而,生成規則的獲得可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一、解釋性階段(interpretive procedures):此階段是將特定領域的 陳述性知識應用於一些非特定領域的生成規則上,例如,先將目標 分解或逆向推理等方式來解決問題。

二、知識編輯階段(knowledge compilation):此階段是將陳述性知識 推展到使用程序性知識的過程,其具有程序化(proceduraliazat-

& Schunn, C.D. , 2000;Rittle-Johnson, B. et al. , 2001;Anderson, J. R. et al., 2004;李素卿,2003;鄭麗玉,2006;Steven Ritte , 2007)

本次研究即採取了生成規則的形式來解譯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期 望藉由此生成規則的觀點來評估問題解決方式,分析每一步驟,評估出 錯的問題點,尋找可能的解決方式,或許可用來解決學生在操作橫式多 步驟加法與直式加法算則時所遇到的問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