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塔的性質與功能

第五章 雷峰塔的象徵意義

第一節 佛塔的性質與功能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雷峰塔的象徵意義

黃妃古塔勢穹窿,蒼翠藤蘿兀倚空。

奇景那知緣劫火,弧峰斜映夕陽紅。

──(清)許承祖,〈雷峰塔〉。

第一節 佛塔的性質與功能

在白蛇傳故事中,鎮壓白娘子的地點是雷峰塔。雷峰塔的性質是佛塔,塔的 建造源自於印度,在佛滅度之後,阿育王廣造八萬四千塔,隨著佛教傳到東土之 後,塔的建築形式與功能也漸漸地中國化。依序說明如下:

一、 建塔的由來與功能

「塔」,又譯為「塔婆」、「窣堵波」、「偷婆」、「佛圖」、「浮圖」、「浮 屠」、「佛塔」等名。在《華嚴經探玄記》卷八〈盡此迴向品〉云:

塔者,正音名窣堵波,訛名偷婆,更訛單名塔也。210 如《諸經要集》卷三〈興造緣〉云:

所云塔者:或云塔婆,此云方墳,或云支提。翻為滅惡生善處。或云斗藪波,

此云護讚,如人讚歎擁護歎者。西梵正音,名為窣堵波。此云廟,廟者貌也,即 是靈廟也。211

又《釋氏要覽》卷三亦云:

立塔,梵語塔婆,此云高顯,今略稱塔也。又梵云蘇偷婆,此云寶塔。又梵

210 唐.法藏述,《華嚴經探玄記》,見《大正藏》,T35,p0261a。

211 唐.道世集,《諸經要集》,見《大正藏》,T54,p0021a。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云窣堵波,此云墳。又云抖擻婆,此云讚護。或云浮圖,此云聚相。212

有關造塔之起源,可遠溯至佛陀時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卷一提到大夏 國都縛喝國(Balkh)有供奉佛陀的髮爪之塔,此相傳是佛陀證道後,自菩提樹下 起,乃詣鹿園,有二位長者在路上遇到世尊,隨其行路之資,奉獻麵果給佛。佛 為他們說天人之福、十善五戒,而後授其髮、爪,這二長老歸鄉後,乃建塔供養。

213在《十誦律》卷五十六也有記載:「須達長者曾求取佛陀之髮與爪,以之起塔 供養。」可知一開始佛塔所供養的是髮、爪,還不是舍利。此外,造佛塔不只是 為了供養佛陀,佛陀在世時,也有為其有證悟的聖弟子、已先行入滅者建佛塔。

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柰耶雜事》即提到佛陀指示長者如何造「舍利弗」骨塔的 形制:

我今欲於顯敞之處以尊者(指舍利弗)骨起窣堵波。得使眾人隨情供養。佛 言:『長者隨意當作。』長者便念: 『云何而作? 』佛言:『應可用磚兩重作 基,次安塔身,上安覆缽。隨意下上置平頭。高一二尺方二二尺。準量大小中豎 輪竿, 次著相輪。其相輪重數。或一三三四乃至十三。次安寶瓶。』214

到了佛陀臨入涅槃時,阿難等弟子請教如何紀念佛陀和教法,其中一個方法即是 建塔,在《長阿含經》提到:「於四衢道起立塔廟,表剎懸繒,使諸行人皆見佛 塔,思慕如來法王道化,生獲福利,死得上天。」215於佛滅度之後,《釋迦譜》

有所記載:

時拘尸國人得舍利分,即於其土起塔供養。波婆國人、遮羅國、羅摩伽國、

毘留提國、迦維羅衛國、毘舍離國、摩竭國阿闍世王等,得舍利分已,各歸其國,

起塔供養。香姓婆羅門持舍利瓶歸起塔廟;畢缽村人持地燋炭歸起塔廟。當於爾 時,如來舍利起於八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第十一生時髮塔。216

原先由八國分到佛舍利,分別起塔供養。直到佛滅度約二百年後,阿育王造八萬 四千佛塔,使道法廣宣流布。阿育王在某一世還是兒童時,曾和朋友在路上玩耍,

巧遇佛陀與阿難。他非常喜悅的用土當作食物來供養佛,佛屈身用鉢接受,並對 阿難預言這個小男孩後世會作轉輪聖王,並建佛塔利益佛法之事。在《阿育王傳》

有如是記載:

212 宋.道誠集,《釋氏要覽》,見《大正藏》,T54,p0309a。

213 唐.玄奘譯、辯機撰,《大唐西域記》,見《大正藏》,T51,p0873a。

214 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柰耶雜事》,見《大正藏》,T24,p0291a。

215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見《大正藏》,T01,p0020a。

216 梁.僧佑撰,《釋迦譜》,見《大正藏》,T50,p0075a。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阿難:「佛不無緣而微笑也。」「汝今見是二 小兒不也?」「已見,世尊。」佛言:「我若涅槃百年之後,此小兒者當作轉輪 聖王四分之一。於花氏城作政法,王號阿恕伽,分我舍利而作八萬四千寶塔饒益 眾生。」217

進一步而言,塔在印度原是指墳墓,所以瘞佛骨處名為塔婆,譯為「方墳」,後 來細分為:有舍利的名為「塔婆」;無舍利的名為「支提」,或「制底」,代表

「可供養處」。218佛陀入滅後,遺體經火葬所留下的舍利被分成八份,由八王分 別起了八座塔供養,這是佛塔的起源。佛滅度約二百年後,阿育王發掘了八處的 塔,取出佛的舍利,在各地建了八萬四千座塔,甚至連中國都有阿育王塔的傳說,

如寧波阿育王寺舍利塔,可見其分佈之廣。

塔,原先是用作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築物,亦即是各個僧房的中心,提供僧侶 及信眾們作紀念、禮拜、供養之用,其功能相當於漢傳佛教寺院中的佛殿。佛滅 後的印度伽藍,初以佛塔為主體,由於僧人向佛塔禮敬,逐漸以佛殿為中心,僧 眾由禮佛舍利而改為禮佛聖像。換言之,佛塔原為供奉佛陀舍利的所在,例如印 度阿育王時代遣使分送佛陀舍利於宇內各國,並且建塔供奉,至今仍可在印度見 到佛陀成道處、初轉法輪及涅槃處的紀念塔。219除了舍利之外,由上述亦可知塔 尚有供養髮、爪、骨頭等得道者的神聖物;而且透過佛教經典不斷的宣揚建造塔 造廟具有生天福報,成佛道、生善趣天界等利益,因此,除了寫經、刻經和誦讀 佛典外,開石窟、修佛塔成為民眾禮佛的一種重要形式。

二、 塔的建築形制與特色

塔是佛教的建築之一,初源於印度,呈現印度佛教的建築藝術。塔的構成,

分為基壇、覆鉢、平頭、竿傘等由下而上的四個部分。塔的形狀,則因時代的先 後而不同,有在平頭的周圍造龕安置佛像;又有在覆鉢的前面安置佛像;也有以 二重、三重的輪蓋作塔的竿傘,而表崇敬之意,更有以基壇作成三層或五層;最 後便出現了塔基與樓閣結合的建築物,那就是中國及日本等地塔型的由來。今日 南傳各佛教國家的佛塔,尚保有近乎原始形態的風格。220

佛塔建築是由印度傳至中國,從外觀的演變來說,塔的形狀最初從是自然的 圓形,類似俗稱土饅頭的墳墓。從阿育王的時代,開始建造覆鉢式的佛舍利塔。

217 西晉.安法欽譯,《阿育王傳》,見《大正藏》,T50,p0099c。

218 唐.道世撰,《法苑珠林》,見《大正藏》,T53,p0580b。

219 釋聖嚴(1999),《學術論考》,收於《法鼓全集》,03-01,頁 497。

220 釋聖嚴(1999),《印度佛教史》,收於《法鼓全集》,02-01,頁 17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後人又在圓形的塔頂上增加了平頭及傘蓋,共三個部分,這是早期的塔形。後來 的演變,則除了西北印度有方形塔之外,其他地區便在自然圓形的基礎上,逐漸 發展,依次向上,有了塔身、覆鉢、剎竿、頂端是傘蓋,共分五個部分。這大概 就是漢地佛塔有三重、五重、多重的起源了。漢傳佛塔,在建材方面有石塔、磚 塔、泥塔、木塔、鐵塔、銅塔、金銀塔、水晶塔,在形狀方面有四方、六角、八 角;有密簷式、樓閣式;有三重、五重、七重、十三重、乃至多到十五重的;有 覆鉢塔、龕塔、柱塔、五輪塔、無縫塔。在所置物品方面,除了舍利塔,尚有髮 塔、牙塔、爪塔、衣塔、鉢塔。221 值得一提的是,佛塔的供養隨著大乘佛教對 佛陀信仰的宣揚,愈來愈崇高,反映在建築物上也漸雄偉莊嚴。如在《翻譯名義 集》就寫說:

佛告阿難,佛般涅槃,荼毘既訖,一切四眾收取舍利,置七寶瓶。當於拘尸 那伽城內四衢道中起七寶塔,高十三層,上有相輪(harmika,露盤),一切妙寶 間雜莊嚴,一切世間眾妙花幡而嚴飾之。四邊欄楯七寶合成,一切莊校靡不週遍。

其塔四面,面開一門,層層間次,窸牖相當,安置如來舍利,……其辟支佛塔應 十一層,……其阿羅漢塔成以四層,……其轉輪王塔亦七寶成,無復層級。222 從覆鉢式的佛舍利塔,演變金碧輝煌的佛寺建築,當然也呈現佛教的傳播與各地 文化的結合成果,凸顯出佛塔的建築藝術。

關於塔傳入中國之最早記載,據《洛陽伽藍記》記載,應是東漢明帝時所建 的白馬寺,文曰:

白馬寺,漢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國之始寺。在西陽門外三里御道南,帝夢金 神長大六項背日月光明,金神號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經像焉。時白馬負 而來,因以為名。明帝崩,起祇洹於陵上。自此從後,百姓塚上或作浮圖焉。223

東漢明帝時所建白馬寺中的佛塔,應該是仿效印度的佛塔來建造,時人稱為「浮 圖」,或「佛圖」。而中國的佛塔多呈現高聳的形象,主要特徵是中國密簷式塔 和樓閣式塔,形制上顯然受到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之亭臺樓閣的深刻影響。因此可 見許多佛塔塔簷出挑和起翹,形象輕盈俏麗,此乃是對中國傳統大屋頂屋簷形制 的借鑒運用。224

隨著佛教的傳播,佛塔建築也隨處出現,後來就演變成為宗教紀念性的建

221 釋聖嚴(1999),《學術論考 II》,收於《法鼓全集》,03-09,頁 110-111。

222 宋.法雲編,《翻譯名義集》,見《大正藏》,T54,p1168a。

223 元魏.楊衒之撰,《洛陽伽藍記》,見《大正藏》,T51,p1014b。

224 伍國正(2005),〈中國佛塔建築的文化特徵〉,《湘潭師範學院學報》,27:5,頁 8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築。就紀念的對象而言,則有佛塔及祖塔。例如山東濟南市柳埠神通寺,現有兩 座古塔:一座是建於隋煬帝大業年間的四門塔,塔內四面各供一佛,所以是佛塔;

一座是為紀念該寺開山祖師東晉時代的僧朗,故名為朗公塔,俗稱龍虎塔,雖也 是四方形,而塔基、塔身、塔頂,與四門塔完全不同。這是既有佛塔又有祖塔的 典型寺院了。因此,每到一座具有歷史性的古剎,除了會看到一兩座高聳入雲的 佛塔,也多有歷代祖師的塔林。如果進入古寺院而見不到佛塔及祖塔,就會覺得 好像少了點什麼。許多歷經滄桑的古寺院,修復之際,必定考慮古塔的重整,有 許多已經毀廢的古寺遺址,也憑著尚有佛塔的基礎,而得以重建,山東神通寺,

便是一例;北京西山的靈光寺招仙塔,也是一例,它是文革之後第一座被重建的

便是一例;北京西山的靈光寺招仙塔,也是一例,它是文革之後第一座被重建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