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雷峰塔的象徵意義

第三節 祭塔、倒塔

三、 政治力的限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蔣勳曾說:回到現實,雷峰塔是古蹟,從建築史的角度,本是珍貴的史料,

近幾年經過修復,又發現地下的宮藏有許多未出土的珍品,現已成為重點保護的 文物。2004 年,雷峰塔重新整復完成,也許白蛇傳的故事,也可以有不同的結尾 了(蔣勳,2004:73)。而在 2008 年,大陸的國家級作家夫妻李銳、蔣韻,合寫 了《人間:重述白蛇傳》,果真以神話的視角,加上出土的文物,創造《法海手 扎》的精彩亮點,描述法海如何處置白素貞的經過。故事虛實相映,講述蛇子、

白娘子、許宣、法海的前世今生;並對法海的角色,討論其執法是否真的是必要 之惡,透過他的覺悟,最後還俗成為縴夫贖罪的顛覆改寫。其中,在白素貞和許 宣的今生今世中,白氏竟因文革而再度遭到許宣的背叛,從中也反映出作者所經 歷的時代的背景與意義。

三、 政治力的限制

國民黨的軍隊在1949 年進駐到台灣後,因為政治力的因素,長達五十年的 兩岸分隔,使得從大陸到台灣的人民引發濃厚的思鄉情懷,展現在文藝上,則以 反共文學、懷鄉文學與本土的鄉土文學並立在文壇之中。

台灣著名的女作家張曉風,曾對於白蛇傳故事中「祭塔」一節,創作出一篇 文情並茂的散文──〈許士林的獨白〉253,開頭便寫——獻給那些暌違母顏比十 八年更長久的天涯之人;在文末後記中,提到創作動機:

後記:許士林是故事中白素貞和許仙的兒子,大部分的敘述者都只把情節說 到「合鉢」為止,平劇中「祭塔」一段也並不經常演出,但我自己極喜歡這一段,

我喜歡那種利劍斬不斷,法鉢罩不住的人間牽絆,本文試著細細表出許士林叩拜 囚在塔中的母親的心情。

由上可知,張曉風女士是從女性作家的角度,並由「情」的角度去看這一段母子 親情。在「祭塔」那一段,透過許士林的口中,說出母子相隔十八年的淒涼:

人間的新科狀元,頭簪宮花,身著紅袍,要把千種委屈,萬種淒涼,都並作 納頭一拜。娘!那豁然撕裂的是土地嗎?那倏然崩響的是暮雲嗎?那頹然而傾斜 的是雷峯塔嗎?那哽咽垂泣的是──娘,你嗎?……

人間永遠有秦火焚不盡的詩書,法鉢罩不住的柔情,娘,唯將今夕的一凝目,

抵十八年數不盡的骨中的酸楚,血中的辣辛,娘!

終有一天雷峯會倒,終有一天尖聳的塔會化成飛散的泥塵,長存的是你對人 間那一點執拗的癡。

253 張曉風(1997),《步下紅毯之後》(台北:九歌),頁 141-14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經由張曉風女士的細膩描寫,更反映出為人子渴求見母親一面的強烈思念,另一 方面,如同范金蘭所分析:白素貞雖被鎮於雷峰塔,未能盡到為人母的責任,但 透過兒子的思念,可以想像她的精神無所不在,也強化她在兒子心目中,是近於

「完美」的形象。雖然受到環境的限制,未能盡母職,但文中並無兒子對母親不 滿的情緒,反而是「頭簪宮花,身著紅袍,要把千種委屈,萬種淒涼,都並作納 頭一拜。」這種對母親充滿孺慕之情的孝子,符合中國傳統社會的「母慈子孝」

形象。雖然不出舊本「祭塔」的孝親窠臼,但以許士林的內心獨白來呈現,是一 種創新的詮釋(范金蘭,2003:307)。對於〈許士林的獨白〉所展現的細膩深情,

如同張曼娟教授所說:

從《警世通言》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到曉風散文〈許士林的獨白〉,它 們原是一脈相承的,只是愈來愈具情味。〈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之所以「無情」,

因為讀之可以不為動容;《白蛇傳》之所以「多情」,乃因讀後難免掩卷嘆息;

〈許士林的獨白〉之所以「深情」,是因為讀它總令人愴然淚下,感動不已。254 從「無情」到「多情」到「深情」,可以見到人間情感,尤其是母子之間難以割 捨的血脈親情。

此外,張曉風女士在撰寫這篇散文時,其中的寓意不僅僅探討「情」,更有 一種開闊的時代意義,文中提到

有人將中國分成江南江北,有人把領域劃成關內關外,但對我而言,娘,這 世界被截成塔底和塔上。塔底是千年萬世的黝黑渾沌,塔外是荒涼的日光,無奈 的春花和忍情的秋月……

塔在前,往事在後,我將前去祭拜,但,娘,此刻我徘徊竚立,十八年,我 重溯斷了的臍帶,一路向你泅去,春陽暖暖,有一種令人沒頂的怯懼,一種令人 沒頂的幸福。塔牢牢地楔死在地裏,像以往一樣牢,我不敢相信你馱著它有十八 年之久,我不能相信,它會永永遠遠鎮住你。

張曉風女士創作此文時是民國六十八年左右,當時還處於台灣的戒嚴時期,兩岸 也尚未開放,她眼見許多分隔兩岸的親友,對於故國的思鄉情懷,加上對於白蛇 傳故事的「祭塔」一節有所感觸,因而寫下這一篇意蘊深厚的散文。張曼娟教授 分析這篇散文「正是作者的『獨白』,可能也是寫作動機之一。今日台灣有多少 許士林,大陸就有多少白素貞一樣的母親,被無形的雷峰塔緊罩著。這篇散文乃

254 張曼娟(1982),〈白蛇傳中拆不散的愛情和斬不斷的親情──自「警世通言」至「許士林的 獨白」〉,《比較文學》,頁8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具有其獨特的時代意義。(張曼娟,1982:88)」

如上文所說,不管領土疆域如何更改,對許士林來說,不過是塔底和塔上的 分別罷了!他無所畏懼滿心的期盼,這一層罩住母親的禁錮會鬆動、倒塌,讓他 們母子再度團聚。這時的「雷峰塔」象徵著政治的影響力下無形的枷鎖,也呈現 當時兩岸的僵局,以及人們的期盼。而現實生活中,也如作者所預期,塔不會永 遠的鎮住,有一天它會驟然而動,就像兩岸之間終於在民國七十六年七月十五日 開始解嚴,開放台灣人民前往大陸地區探親,讓許多民眾可以一解數十年來的思 鄉之情。因此,這篇散文確實呈現當時的政治氛圍、人民情感,展現出特殊的時 代意義。

綜言之,如實存在的「雷峰塔」,從建造的過程、倒毀、重建的記載,以及 出土的文物來看,具有歷史文化和宗教的意蘊,並呈現佛教建築:佛塔的藝術特 色;又因其位於西湖邊,又增添旅遊的價值。當馮夢龍將白蛇鎮壓之地設定在「雷 峰塔」之後,塔的性質和象徵,已從佛塔轉變成壓制白蛇的禁錮,對於促成這個 悲劇結局的法海,不禁感到深惡痛絕,因而使故事增衍出白蛇生子中狀元、狀元 祭塔、哭塔、倒塔等情節,期盼白蛇能因此獲得重生,能夠一家團圓。隨著時代 的演變,從帝制進入民主政治初期,「雷峰塔」開始被投射為封建腐敗的舊禮教,

巴不得它趕快消失。從文本的象徵回到現實生活中,雷峰塔有一天真的倒了!有 像魯迅這樣的大作家,額手稱慶;有住在杭州的市民,因軍閥的割據和傳說的影 響而感到憂心忡忡。時間再繼續延伸,當兩岸因政治的因素而無法往來,「雷峰 塔」又因此象徵政治力影響下的枷鎖。因此可說,「雷峰塔」不論在現實生活或 是文本當中,具有多元豐富的意蘊,值得一探究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六章 結 論

本章擬總結前述,分為二節,分別說明本文的研究發與貢獻,以及在白蛇傳 故事研究上的侷限以及未來的展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