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雷峰塔的象徵意義

第二節 抑道揚佛

二、 宣揚佛教思想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禪宗、律宗皆屬於大乘佛教,佛教在中國流傳迄今,已歷兩千多年,能在中 國發展成枝繁葉茂的大乘諸宗,可以分成兩大類型:一、教理思想,即所謂解門 的義學佛教,則有天臺宗及華嚴宗為代表。二、教儀修證,即所謂行門的實踐佛 教,則有淨土宗、律宗、禪宗為代表。此五宗在印度只有經律原典,並未形成學 派或宗派。在中國本土佛教的大乘諸宗,有一個共同的特色,便是屬於「如來藏 緣起」的系統,除了南山道宣的「四分律宗」,是依唯識思想解釋戒體觀念之外,

其餘諸宗,都跟如來藏思想的「性」和「心」的理念有關。234簡言之,禪宗和律 宗均屬於佛教的系統,不過在修行持戒上,律宗更加著重佛教的戒規。

前述的南山道宣,是指唐代漢傳佛教南山宗的初祖──道宣法師。道宣原是 律宗的第九祖,由於其後律宗興盛流衍,道宣遂被尊為南山律宗第一祖。235李喬

《情天無恨──新編白蛇傳》也有提到:

這個道宣和尚,就是當年協助玄奘大師,在長安縣東南、曲江之北慈恩寺譯 經的道宣法師。玄奘譯畢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經論──就在二年前圓寂。道宣現任 西明寺住持,正在理律藏的經典。(李喬,1996:342)

其書中的法海和尚,原是蟾蜍精,因被道宣所救,並獲得一領「南山衣」,才化 作和尚的形象,自此以「南山」弟子自居,以繼承道宣法化自任(李喬,1996:

348)。以精通佛理的李喬而言,不見得是沿襲禪、律之爭的脈絡,不過直接將法 海其師設定為道宣法師,使得造就法海的嚴守紀律的佛使形象,有了更強而有力 的背景依據,凸顯法海的角色性格。

綜合上述,白蛇故事在演變過程中,必然會受到佛、道二教,和民間信仰的 影響,或許可以說白蛇傳富涵宗教色彩,且宣揚佛道思想的意味較多。

二、 宣揚佛教思想

法海是一位高僧,「在中國的宗教傳統中,道教或佛教的修行者常是作為『得 道者』典型,也就是『智慧老人』的原型。」236智慧老人具有先知的能力,且有 強大的法術,能使民間故事中的主人公會因為他的幫助而改變命運。「隨著白蛇 故事的衍變,其角色性格也有相當的變化。如較早期道士作為除妖者出現在〈西 湖三塔記〉中,奚真人傳承道士除妖的傳統,且有識破及除妖的能力;但轉入定 型化的白蛇傳時,不論是茅山道士、或全真道士,都有刻意被塑造成『不成功的

234 釋聖嚴(1999),《學術論考》,收於《法鼓全集》,03-01,頁 395-396。

235 參閱《佛光山電子大藏經》:http://etext.fgs.org.tw/etext6/search-1.htm。

236 李豐楙(1996),〈白蛇傳說的「常與非常」結構〉,頁 41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捉妖者』」,以襯托法海『成功收妖』」的高僧形象。由此也反映出江南地區的民 眾、編撰者,對於佛、道二教的基本認知(李豐楙,1996:419)。」

基於一般民眾與編撰者對於佛、道認知,已經帶有揚佛抑道的色彩,而第一 位設定雷峰塔是鎮壓白娘子的作家,即是馮夢龍。在〈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中,

有以「宿緣」來解釋白娘子和許宣的緣份,呈現因緣觀、輪迴的思想,如同楊國 樞所分析:

在中國的歷史中,「緣」的觀念最早始於何時,已渺不可考。但其明顯 形成當在唐朝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佛教的「因緣果報」之說與「三世因果流轉」

之論,經過世俗化與功利化以後,可能是緣的觀點的主要思想源頭。237

因緣果報的思想,直到現代社會,仍是一般民眾所熟知的佛教概念,並時常用來 詮釋過去、現在既不能窺見,又複雜的人際網絡。

佛教認為人生如苦海,苦的內容有三大類,即苦苦、壞苦、行苦。苦苦之中 又有八種──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 熾盛苦。因而奉勸有情眾生能透過修行來覺悟、證道,例如菩薩即被譯為「覺有 情」,一方面自見自悟,了悟自身的佛性;同時也使一切有情眾生都能悟見各自 本具的佛性。因此,馮本中的許宣近似無情的覆鉢在白娘子的頭上,並化緣砌成 了雷峰塔,禮拜法師為師而出家,最後悟得色空,最終超脫凡塵而坐化。而白蛇 這個鍾情於許宣的異類,是逾矩的,且不合常態的,因此透過禁錮的方法來壓制 她。不過在法海留下詩偈:「西湖水乾,江湖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也 為白蛇的重生,埋下了伏筆。

因此,誠如林麗秋的分析,她提出了在〈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話本中,的 確透著「宣揚佛教」的意味,可從幾處得到印證:其一,直到佛教高僧出現,才 有收服妖怪的方法,許宣受法海指導而能覆蛇;其二,白蛇對法海的態度極為敬 畏,與對終南山道士相差甚多,有尊佛鄙道意味;其三,兩人之終局,白蛇為象 徵佛教的「塔」所鎮,許宣則「一心向佛」出家,最終還得「骨塔百年不朽」,

得道而去。由以上三點看來,〈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中,確有闡佛意味存在。238 黃圖珌《雷峰塔傳奇》延續馮本的闡佛色彩,文中提到「那許宣本係吾座前 一捧缽侍者,因伊原有宿緣,故令降生凡胎,了此孽案。」如沈堯所說:「全劇 的開端『慈音』和結尾的『塔圓』,就直接宣揚了許、白姻緣早由天定,宿緣既

237 楊國樞(1993),〈中國人之緣的觀念與功能〉,《中國人的心理》(台北:台灣學生),

頁123。

238 林麗秋(2001),《論雷峰塔白蛇故事的演變》,頁 4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滿,即使一再追求,也無法挽回。」239亦如李豐楙先生提出:「黃圖珌《雷峰塔 傳奇》在開篇先設一齣〈慈音〉,為了適用已通行的佛教文化,特別鋪陳了釋迦 如來佛的說法場景,用以說明白蛇、青魚緣於吞食達摩航蘆渡江的蘆葉,而經千 年苦修將成之際,卻因動了妄念而落入紅塵。如此一來,也將物老成精的白蛇、

青魚賦『佛緣』,脫化了道教原有的仙緣說。另,同時期的方成培,也在《雷峰 塔傳奇》中採用釋迦說法作為開篇,增添了一層佛教色彩(李豐楙,1996: 421)。」

在方本中透過佛祖之口告訴法海,許宣、白娘子的因緣本末,且賦予法海佛 使的角色與任務,文曰:

這妖蛇雖然不守清規,卻因許宣原有宿緣,故令汝前去,待他們孽緣完滿之 日,點悟許宣,奉我法寶,收伏此妖,鎖於雷峰塔底,永鎮妖氛。再將許宣點悟 大道,引他同歸淨此,以成正果。240

此外,方成培在白蛇傳故事中,使白娘子的人性與妖性得以平衡,在「付鉢」、「歸 真」、「塔敘」、「佛圓」的情節中,沿續著黃圖珌《雷峰塔傳奇》中的「宿命」思 想,如姻緣天注定,人算不如天算的觀點,唯有在佛祖的赦旨下虛心懺悔,才得 以皈依正果。又加以借助天神、仙佛的神力,得以實現人的理想。241

學者徐信義則在〈論方氏《雷峰塔傳奇》〉一文中提出:

劇作家鋪敘這個故事,並不只是純粹說愛情故事。他不知不覺之中,強調了 超自我,強調了道德高尚;不可沈淪於追求生命快樂的慾望裡。尤其他還有宣傳 佛教的用意;佛教,在當時的中國,是超自我的最高典型。242

由此亦可印證,即使方成培使白蛇這個異類更加人性化,但仍不脫佛教思維的影 響,並且有宣揚佛教的用意。

玉山主人《雷峰塔奇傳》,承襲黃本、方本而來,亦以佛塔《雷峰塔》來命 名,可以想見內容亦是帶有比較濃厚的佛教思想色彩。如在《雷峰塔奇傳》序中 則言:「審是雷峰塔之事,洵足為癡情自肆者戒,違天逞忿者懲矣。」由此可以 此本延續自馮夢龍以來戒色、警世的寫作目的。

239 沈堯(1986),〈清代崑曲舞台的奇葩──《雷峰塔》傳奇〉,收於沈達人等編,《古典戲曲十 講》(北京:中華),頁254。

240 清.方成培(1987),《雷峰塔》,收入傅惜華編,《白蛇傳集》,頁 343。

241 趙德利(1997),〈生命永恆:文藝與民俗同構的人生契點〉,《寧夏社會科學學報》,6,頁 83。

242 徐信義(1997),〈論方氏《雷峰塔傳奇》〉,《第五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

中山大學中文系),頁381-38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玉山主人《雷峰塔奇傳》與方本最大的差別,在於更加強化「因果報應」與

「天命思想」,且神怪、宗教意味濃厚。243故事中白珍娘向小青提到許漢文在前 世曾向乞丐買蛇來放生,而那蛇正是白珍娘的原形,因此基於報恩,所以對許仙 自薦枕席,以完成宿緣的安排,文曰:「非是別處沒有俊秀郎君,一來我受他大 恩未報。二來既與他訂盟,豈有再嫁別人之理?」244情節發展到了「收鉢」時,

白蛇現出原形即將入塔,詢問法海是否有無出塔之日後,不同於以往的雷峰塔白 蛇故事,《雷峰塔奇傳》白蛇是「自無任何抵抗跳入塔」,文曰:

白蛇叩頭道:「謹遵佛旨。」禪師把禪杖向塔只一敲,塔登時移開,下面波 水茫茫。喝聲:「白蛇快些下去。」白蛇踴身往塔下一跳,禪師遂將禪杖再敲一 下,塔立時復蓋原地(頁61)。

雖然有法海在旁喝叱,但最後是白珍娘自顧自的跳入塔中。《奇傳》中的白蛇不 敢反抗「佛意」、「天數」,這與以往有主見、勇於爭取的白蛇形象已經有所不 同,白蛇,逐漸向人世妥協了(林麗秋,2001:76)。

而故事中的許漢文,雖得到法海的網開一面,讓他們夫妻在塔前再見一面,

但因傷心妻子永將被壓於塔下,最後看破世情而出家。小青則是聽白珍娘的勸 告,捨紅塵,回到清風洞去修行,苦煉後得正果。對比於方成培在「佛圓」中,

因為許士麟「孝感動天,超拔萱枝」下,使小青也受惠得以成正果;玉山主人則 是讓小青靠自己的力量修成正果,更彰顯出佛法自利的精神所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