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白蛇傳故事的宗教學詮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白蛇傳故事的宗教學詮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政. 治. 大 碩. 學 士. 宗 論. 教. 究. 所. 文. 指導教授:林美容. 立. 研. 博士. 政 治 大. ‧ 國. 學 ‧. 白蛇傳故事的宗教學詮釋. n. al. er. io. sit. y. Nat. The Religion Interpretation of White Snake Legend.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陳延陽 中華民國一○一年二月.

(2) 摘. 要. 白蛇傳是從白蛇故事、傳說逐漸發展而成,直至馮夢龍《警世通言.白娘子 永鎮雷峰塔》一出,被學者公認為白蛇傳故事的成型,自此,即成為地方戲曲熱 門的表演曲目。民國以來,藝術形式發展得更多元,加上影音事業的起步,除了 傳統的戲曲之外,白蛇傳在舞蹈、舞台劇、電視劇、電影皆有作品呈現。 關於白蛇傳的學術研究成果,多由文學、藝術等方向來分析,本文則是改以 宗教學的視角來詮釋白蛇傳故事。首先,從源流探討先民如何從蛇圖騰崇拜,演. 治 政 了重要的主角,其中,最著名的女蛇精,即是被鎮壓在雷峰塔下的白蛇,故知白 大 立 蛇傳說是逐步推衍而成的一種民間敍事。. 進發展為龍神信仰。也因為古代民族對於蛇文化的崇拜,在傳說故事中,蛇扮演. ‧ 國. 學. 在宗教上,本文是以基督教、佛教、道教、民間信仰為例,說明蛇的形象與 象徵意義。其次,由「精怪修煉」和「人的修行」二方面,來分析不同精怪、妖. ‧. 怪、鬼魅、魔神仔等異類的定義,並探討異類由蛇變人的緣由與目的。後以佛、 道色彩的謫凡神話,和恩怨必報、宿緣說的論點,述說白蛇、青蛇、許宣、法海. sit. y. Nat. 之間複雜的關係。. al. er. io. 在白蛇傳中,白娘子在端午節喝下雄黃現出「原形」,故事背後具有豐富的. n. 端午民俗意涵,而現形後便涉及到「收妖」的部分。文中分析道士使用符、籙、. Ch. i n U. v. 咒的文化演變,和遣天兵神將的本領;次則分析法海這位高僧,運用神通及使用. engchi. 法器,展現高深莫測的收妖能力,以及在收伏白素貞之後,造塔(雷峰塔)鎮邪 的經過。 如實存在的「雷峰塔」,具有歷史文化和宗教的意蘊,並呈現佛塔建築的高 度藝術特色;又因塔位於西湖邊,更增添旅遊的價值。隨著時代的演變,從帝制 進入民主政治初期,「雷峰塔」被投射成封建腐敗的舊禮教象徵。之後,兩岸因 政治因素而無法自由往來時,「雷峰塔」旋即變成象徵政治影響的枷鎖。因此可 說,「雷峰塔」不論在現實生活或是文本當中,皆具有多元豐富的意蘊。 綜言之,本文是以宗教學詮釋的視角來凸顯白蛇傳故事,亦旁及文化、民俗 等向度的探討,期能在文學角度之外,呈現白蛇傳研究的新視域。. 關鍵字:白蛇傳、異類變形、修煉、收妖、雷峰塔 I.

(3) Abstract. The White Snake Legend was gradually evolved from the White Snake story.Until the Feng,Meng-long's "Jingshitongyan, The White Snake was kept squelching under the Leifeng Pagoda forever", the scholars considered it was the forming of the White Snake Legend. From then on, it became the popular repertoireof the local opera. Since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art forms developed diversifed.In aadtion to the growing up of the audio and video career, The Snake Story could be shown in the dancing, the theater, the drama and the film ways. Most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about The White Snake Legend were analyzed in. 治 政 大origins how the ancestors explain the White Snake story.First of all,it explored from worshiped the snake totem立 , and then developed into the Dragon belief.The snake literature and art ways. This thesis change the perspective of religious studies to. ‧ 國. 學. played an important leading role in the legends.Among them, the most famous female snake, that is, the white snake was suppressed under the Leifeng Pagoda.Therefore,it can be proved that The White Snake legend was a kind of narrative folk which was. ‧. formed step by step.. Nat. sit. y. In the religion level,this thesis used the Christianity, Buddhism, Taoism,and the. io. er. Chinese folk religion for example.Second,it analyzed the defention of different heterogeneous, such as the monsters, ghosts, devil-earners and the trickers, by the". al. n. v i n C of heterogeneous changed from thehsnake i U Further, used the argument e ntogbecahhuman.. Spirit practice and the "Human practice ". Then discussed the reason and the purpose of the banishment myth of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the contention of grievances must be reported and the theory of the relationship predestined from a previous existence to describe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hite Snake, Green Snake, Xu Xuan, and Fahai. In the White Snake Legend, the White Snake drank the realgar and showed her original shape i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story implied abundant folk meaning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fter showing her original shape,it related to the part of the revenue demon.In the script analyzed the cultural evolution of the priests used the symbol, the memo, and the curse and the ability of assigning the troops from heaven.Then analyzed the monks of Fahai who used the supernatural powers and the Buddhist instruments to show the enigmatic ability of closing demon and the process. II.

(4) after subduing Bai Suzhen and then built the tower (Leifeng Pagoda) to repress the evil. The "Leifeng Pagoda" truthfully exist and has the meaning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nd religious and shows a high degree of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Pagoda building. Furthermore, the tower is located in the West Lake, which is added to the value of tourism.With the evolution from a monarchy into a early democratic political, the "Leifeng Pagoda" is a symbol of the projection into the old ethics of feudal corruption. After the two sid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can’t come and go freely because of the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the "Leifeng Pagoda" immediately became a symbol of the yoke of political influence. Therefore, it can be said, the "Leifeng Pagoda" whether in our real life, or in the. 政 治 大 religious studies to interpretate the White Snake Story.It also probe into culture, 立 folklore, and other dimensions.Hope to show a new point of view as well as the. text has rich multi-dimensional.In conclusion, this article used the perspective of. ‧ 國. 學. literature.. ‧. Keywords: The White Snake, heterogeneous deformation, practice, to close the demon, Pagoda.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5) 白蛇傳故事的宗教學詮釋.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3 第三節 研究方法.................................................................................................................................5. 治 政 白蛇的文化與宗教意涵 .................................................................................................9 大 立 蛇的圖騰崇拜.........................................................................................................................9. 第四節 章節架構.................................................................................................................................7. 第一節. 學. ‧ 國. 第二章. 蛇圖騰................................................................................................................................9. 二、. 龍的信仰 ..........................................................................................................................11. 三、. 白蛇傳說 ..........................................................................................................................13. ‧. 一、. 第二節 不同宗教中的蛇...................................................................................................................15. y. Nat. 二、. 佛教與蛇 ..........................................................................................................................17. 三、. 道教、民間信仰與蛇 ......................................................................................................19. 二、. 白蛇傳故事的原型 ..........................................................................................................27. 三、. 白蛇傳故事的盛行 ..........................................................................................................33. er. sit. 基督教與蛇 ......................................................................................................................15. io. 一、. al. n. v i n 第三節 白蛇傳故事形成始末...........................................................................................................23 Ch engchi U 一、 靈怪故事時期 ..................................................................................................................23 第三章 修煉與修行 .......................................................................................................................35 第一節 精怪修煉變人.......................................................................................................................35 一、. 異類變形 ..........................................................................................................................35. 二、. 謫凡說:白蛇、青蛇、許宣、法海 ..............................................................................42. 三、. 輪迴轉世、宿緣說:白蛇、許宣 ..................................................................................45. 第二節 人的修行成果.......................................................................................................................48 一、. 神通、鎮妖:法海 ..........................................................................................................48. 二、. 色空、坐化觀:許宣 ......................................................................................................50 IV.

(6) 修得菩薩正果:白娘子 ..................................................................................................54. 三、. 第四章 原形與收妖 .......................................................................................................................60 第一節 白蛇現形的民俗意涵...........................................................................................................60 一、. 端午民俗活動 ..................................................................................................................60. 二、. 驅邪祛瘟的意義 ..............................................................................................................64. 第二節 道士收妖...............................................................................................................................66 一、. 符籙的使用 ......................................................................................................................68. 二、. 遣神將的法力 ..................................................................................................................71. 第三節 法海收妖...............................................................................................................................75 一、. 法器:袈裟、禪杖、鉢 ..................................................................................................76. 二、. 治 政 雷峰塔的象徵意義 ........................................................................................................84 大 立 佛塔的性質與功能...............................................................................................................84. 第一節. 學. ‧ 國. 第五章. 造塔鎮邪 ..........................................................................................................................82. 建塔的由來與功能 ..........................................................................................................84. 二、. 塔的建築形制與特色 ......................................................................................................86. 三、. 雷峰塔的文化與宗教意涵 ..............................................................................................88. ‧. 一、. 第二節 抑道揚佛...............................................................................................................................90. y. Nat. 二、. 宣揚佛教思想 ..................................................................................................................92. 三、. 對於佛教的反思 ..............................................................................................................95. 二、. 封建禮教的禁錮 ............................................................................................................100. 三、. 政治力的限制 ................................................................................................................102. er. sit. 佛道之爭、禪律之爭 ......................................................................................................91. io. 一、. al. 第六章 結. n. v i n 第三節 祭塔、倒塔...........................................................................................................................98 Ch engchi U 一、 警世教化的象徵 ..............................................................................................................99 論 ............................................................................................................................105.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貢獻.................................................................................................................10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109. 參考書目.............................................................................................................................111. V.

(7) 第一章 緒. 論. 西湖水乾,江潮不起。 雷峰塔倒,白蛇出世。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 政 治 大. 立. ‧. ‧ 國. 研究動機與目的. 學. 第一節. 白蛇傳是個流傳千年且家喻戶曉的傳說故事。筆者對於白蛇傳的啟蒙來自長. y. Nat. 輩口中,長大之後閱讀故事讀本,仍被其中的人物、情節深深吸引。某一次參觀. sit. 明華園演出的白蛇傳,在「水漫金山」一段,被突如而來的水柱噴灑,除了些許. n. al. er. io. 訝異,倒也更加融入台上歌仔戲劇的表演之中。之後,電視台開始籌拍白蛇傳,. v. 透過聲光影視的畫面,開啟了個人對於妖異世界的想像,以及對人性的質疑。. Ch. engchi. i n U. 關於白蛇傳的電影至今有八部之多,以近年的二部作品為例:1993 年由徐克 執導的《青蛇》,即是改編李碧華原著小說《青蛇》而成;2011 年由程小東執導 的《法海:白蛇傳說》 ,加入了更多科技影音的 3D 技術,極具現代感。透過片名 也發現原來以白蛇為主軸的故事,已轉換成以青蛇、法海為主的敘述視角,人物 的比重和背後所呈現的象徵意義也有所差別。此外,雲門舞集公演的《舞動白蛇 傳》,更是響喻海內外,林懷民別具新意的將白蛇、青蛇、法海的形象,以分庭 抗禮之姿個別突顯,使整齣舞蹈營造出憾動人心的氛圍。 從傳說故事的講述到形諸文字的讀本,進而轉換成戲劇、舞蹈、電影的搬演, 將同樣的故事元素放進不同的藝術類型之中,竟能呈現如此多元化的成果,或許 在每個年代所改編的白蛇傳,都含有普羅大眾對於弱勢(白蛇)的同情所致。總 之,對於白蛇傳故事的喜愛正是筆者最初的研究動機。 由於個人就讀宗教所,因此,本文擬以宗教的視角來分析白蛇傳故事。關於 1.

(8) 「宗教」,其定義如下:. 自西方學術思想東傳之後,一般皆以佛教所習用之「宗教」一詞作為英、德、 法等西語 religion 之譯語。religion 係由拉丁語 religio 而來,其語源有各種異 說。或認為由 ligare(結)之動詞而來,含有神與人結合之意;或由 legare(整 理)之動詞變化而來,表示嚴肅及儀禮之意。 religio 一語,最原始之意義是指 對超自然事物之畏怖、不安等感情而言,其後則有成為感情對象的超自然之事 物,及成為感情外在表現的儀禮之意,由之更進而指團體性與組織性之信仰、教 義、儀禮之體系。 集團社會之宗教,若由宗教發達史分類,可概分為:(一)原始宗教,又稱 部族宗教,指太古時代之宗教及未開化社會之宗教,如自然崇拜、精靈崇拜、圖. 政 治 大 等一定地域內之宗教,如日本之神社神道、印度之印度教、以色列之猶太教、中 立 騰崇拜、巫覡教等。(二)國民宗教,又稱民族宗教,指行於部族、民族、國家. 國之道教、儒教等。多與所處地域之社會風俗、習慣、制度等有密切之關係,而. ‧ 國. 學. 未必有宗教開祖或依據之經典。 (三)世界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 此類型宗教多隨個人之自由意志接受信仰,而順從組織內之信條、儀禮、戒律等。 經典。 1. ‧. 通常多由特定之開祖所創倡,並以開祖之行蹟及教說為中心,形成該教之教理與. sit. y. Nat. er. io. 將宗教的內涵進一步透過學術性的分析解讀,即是所謂的「宗教性的詮釋」,. al. v i n 蘊含的宗教性, 就得超越這種學術窄化趨勢, 改採整合、多元的方式 Ch i e h ngc U (polymethodic)方宜。」 因此,本文對於探討的主題所涉及的內容情節,是採 n. 其目的則如同蔡彥仁教授所說:「宗教研究企圖掌握整體的宗教現象及詮釋其中 2. 用一般民間耳熟能詳的故事架構,並參考相關文獻、史志、重述改編的戲劇、小 說等,更加上現代詮釋的作品,如李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2011 年由李連 杰主演的《法海:白蛇傳說》,以宗教的角度來凸顯白蛇傳主要角色:白蛇、青 蛇、許宣、法海,其人物形象在主題嬗變中所投射的宗教、民俗意義,藉以了解 白蛇傳中佛道思想、民間信仰的互涉與交流。. 1. 參閱《佛光山電子大藏經》:http://etext.fgs.org.tw/etext6/search-1.htm。 蔡彥仁(2010) ,〈台灣宗教研究的範疇建立與前景發展〉, 《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1:2,頁 17。. 2. 2.

(9)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筆者閱讀相關研究資料之後,發現白蛇傳的研究成果相當豐碩,常見的研究 方向是從故事版本流傳,也就是從唐傳奇〈李黃〉 、 〈李琯〉的蛇妖故事做為探源; 到了明代洪梗所編《清平山堂話本》中的〈西湖三塔記〉,描述白蛇幻化成人且 害人的故事,內容的人物、情節與架構,可做為白蛇故事的梗概,所以同時代的 馮夢龍在《三言》之一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故事內 容與〈西湖三塔記〉有許多雷同之處,可以說是匯集舊說的增刪之作,至此,白 蛇故事的輪廓已勾勒完成。因此,故事流傳過程中人物角色的遞變、情節內容的 增刪,也成為學者研究的熱門論題。. 治 政 清代,劇作家陳六龍、黃圖珌、陳嘉言父女、方成培等人,都有改編《雷峰塔傳 大 立 奇》,使得白蛇故事風行不已,尤其在乾隆年間的搬演,可謂是全盛期。 因此, 由於明代的戲曲盛行,因此白蛇故事則成為傳奇、梨園演出的腳本,流傳到 3. ‧ 國. 學. 從戲曲的視角來分析白蛇故事,也是常見的文學主題。民國之後,白蛇故事發展 更為多元,被創作者運用在不同的藝術形式上,如舞蹈、舞台劇、電視、電影等。 另外,文學家採用詩歌、散文、小說等不同的文體來改編、重述白蛇傳,也為白. ‧. 蛇故事注入新的養分。. Nat. sit. y. 關於白蛇傳故事的研究成果頗多,在此不一一列舉單篇期刊論文,茲以台灣. io. al. er. 和大陸地區,以「白蛇」為題目的學位論文 4 與相關專書作為說明。. n. 國內較早出現碩士論文是《白蛇故事研究》(潘江東,1981)和《「白蛇傳」. Ch. i n U. v. 與「蛇性之淫」的研究》 (梁淑靜,1982) 。潘江東對於白蛇故事的源流和考證論. engchi. 述的極為詳盡,並附錄資料彙編,此書可說是研究白蛇故事者的必參閱之書。之 後學界在白蛇傳的專題研究上形成斷層,直到 2001 年才有《白蛇戲曲比較研究》 (李桂芬,2001),《田漢《白蛇傳》劇本研究》(王碧蘭,2001),《論雷峰塔白 蛇故事的演變》(林麗秋,2001)等研究論文出現。李桂芬是以戲曲的觀點,深 入分析舊鈔本、黃圖珌、方成培三種《雷峰塔傳奇》之異同,並針對京劇、川劇、 崑劇中的白蛇傳故事,為探討要點。王碧蘭是以田漢的《白蛇傳》劇本,作為專 人專書的研究。林麗秋則是將白蛇故事的源流和演變逐一分析,討論範圍止於民 初。. 3. 潘江東(1981) ,《白蛇故事研究》(台北:台灣學生),頁 74。 例如:馮夢龍〈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是收於《警世通言》 ,而《警世通言》是《三言》之一,關 於《三言》的研究成果極多,其中若有「人與異類婚戀」的主題,便會提到〈白娘子永鎮雷峰塔〉, 所以在文獻回顧就不出列出有關《三言》研究的學位論文,而是專以白蛇傳故事為主題才列出。. 4. 3.

(10) 近十年來,國內的學位論文以白蛇故事為主題尚有《白蛇傳故事型變研究》 (范金蘭,2003) , 《「雷峰塔白蛇故事」戲劇與文本斟疑》 (郭應斌,2008) , 《現 代白蛇故事《人間》小說研究》 (蔡明潔,2010) 。范金蘭將白蛇故事分為起源期、 發展期、成熟期、增異期四個階段,分別論述,並略述白蛇故事在歷史文化、宗 教、文學、藝術美學等方面的價值。郭應斌則是採戲劇角度審視白蛇故事,探討 馮夢龍生平與創作理念,並加入女性意識,期能呈現有別於傳統的創見。蔡明潔 是以《人間:重述白蛇傳》小說為主要探討文本外,並兼論四本現代白蛇故事小 說:張恨水《白蛇傳》 、陳秋帆《白蛇傳》 、李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以及香 港作家李碧華《青蛇》。 在大陸地區,對於白蛇故事的探討,偏向傳統源流、文學方面研究,如《白 蛇傳故事嬗變研究》 (李耘,2002) , 《白蛇傳說戲劇嬗變過程的文化研究》 (孟梅, 2005),《白蛇傳故事探微》(張麗,2007),《白蛇傳研究》(夏蕙筠,2008) 。. 政 治 大 事研究》 (林新榮,2008) ,或從人物形象演變來分析,有《白蛇傳青蛇形象的流 立. 以單一地區的歷史文化為著眼點的研究成果,有《基于鎮江歷史文化的白蛇傳故 變及演繹初探》(張萬麗,2008)。此外,至今唯有李斌《白蛇傳的現代詮釋》,. ‧ 國. 學. 是以白蛇故事做為博士論文的研究專題,分析現代以白蛇故事為主題的文藝作 品,包括話劇、小說、戲曲等類型,介紹民國以來兩岸三地作者所改寫的白蛇傳,. ‧. 算是近年來完整呈現具有現代意識的白蛇故事研究,但由介紹的文本太多,因此 李斌在內容的分析上,仍是以文學的角度出發,或探討意旨,較偏向概論式的介. Nat. sit. y. 紹(李斌,2010)。. er. io. 另外,誠如范金蘭在研究展望中提到,白蛇故事尚可以從「宗教哲學」 、 「民. al. 俗文化」的題材方向著手成專題 5;林麗秋認為白蛇和許宣的角色已趨於定型,且. n. v i n Ch 缺乏生命力,青蛇和法海的人物形象的發展,是值得注意的重點。 由此可知,白 U i e h ngc 蛇故事的現代詮釋、人物形象、民俗宗教的主題尚有發揮的空間。 6. 上述研究白蛇傳的學位論文,目前有潘江東《白蛇故事研究》 、范金蘭《 「白 蛇傳故事」型變研究》已出版。前書的蒐羅文獻資料詳細,後書則從文學的角度, 將白蛇傳故事分為起源期、發展期、成熟期、增異期,不僅文獻資料詳備,在論 述上更是條理清晰,應是近年來有關白蛇傳研究最詳盡之書。 在本文所依據分析的文本中,馮夢龍〈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是收錄在台北 市建宏書局所出版的《警世通言》 ;黃圖珌和方成培所撰寫的《雷峰塔傳奇》 ,則 是收錄在傅惜華編(1987)《白蛇傳集》。有關白蛇傳故事的現代詮釋,張恨水 (1993)所撰寫《白蛇傳》,是使用太原市北嶽文藝出版的《白蛇傳.孔雀東南 5 6. 范金蘭(2003) ,《 「白蛇傳故事」型變研究》(台北:萬卷樓),頁 387。 林麗秋(2001) ,《論雷峰塔白蛇故事的演變》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頁 169。 4.

(11) 飛》一書。李喬(1996)所撰述的《情天無恨──白蛇新傳》,是使用台北市草 根出版社所發行之書。另外,蔣勳(2004) 《舞動白蛇傳》 ,原是為了雲門舞集的 演出劇目《白蛇傳》所寫,由遠流出版,不過作者在其中對於白蛇傳故事的版本、 期故有所考證、分析,並以說故事的方式來重述白蛇傳故事,文意流暢。大陸國 家級作家李銳、蔣韻(2008)合寫《人間:重述白蛇傳》 ,從神話的思維,宗教、 文獻、文學、人性等多方的思考,寫出與傳統不同的現代顛覆之作,而高雄師範 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的蔡明潔(2010),也已針對這本小書為主題,撰寫出碩士 論文《現代白蛇故事《人間》小說研究》。 其他相關專書,如戴不凡編(2006) 《名家談白蛇傳》 ,由北京市文化藝術出 版社刊行,書中選編有關白蛇傳的版本、考證、起源、影響等單篇論文十多篇, 非常值得參考。莫高編著(2008) 《白蛇傳傳說》 ,由杭州市浙江攝影出版社印行,. 政 治 大. 書中從播播的文化空間、民間文學、俗文學等角度來闡發白蛇傳的意義。. 第三節. 研究方法. 學. ‧ 國. 立. ‧. 一、 文本分析法. sit. y. Nat. 文本分析法,是指對於文本逐一分析與探討。本文主要研究白蛇傳的主要角. io. er. 色:白蛇、青蛇、許宣、法海,其人物形象從傳統到現代的嬗變。對於人物角色. al. n. v i n Ch 所編《清平山堂話本》中的〈西湖三塔記〉 i U e n g c,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的〈白娘 h 子永鎮雷峰塔〉等歷來有關白蛇故事的傳說、文本、相關史志等資料。其次對於 的傳統延續,必然要參考從唐傳奇〈李黃〉 、 〈李琯〉的蛇妖故事,以及明代洪梗. 主題相關的宗教、民俗的觀點,則採用經典文本,以及學者所發表的期刊論文、 專書,以及相關的學位論文來加以印證。. 二、 A.T.分類法 1910 年, 「歷史-地理學派」的重要人物阿爾奈(Antti Aarne)創編出了故事 類型索引,此一索引由美國的民間文學家湯普遜(Stith Thompson)在 1928 年完 成首部修訂增補,即成了世界通行的A.T.分類法。 7 因為A.T.是以故事內容、主題 為分類標準的方式,受到俄羅斯民間文學理論家普羅普(V. Propp)等學者的批 7. Reimund Kvideland and Henning K. Sehmsdorf, ed., Nordic Folklore-Recent Studie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 Press, 1989)p.5. 5.

(12) 評 8 ,不過世界各地的學者相繼依A.T.分類編製了各地民間文學的類型索引。 在中國民間所流行的白蛇傳說中,因蛇的雌雄二性而形成的蛇郎、蛇女故事 類型,已被學者列入世界性的民間故事索引中。如A.T.分類法之 433 型「蛇王子」 , 及 433A、433B、433C之外,丁乃通編撰的《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另列出 433D, 劉守華增補 433E、433F,其中 433D一型是蛇郎君在中國民間較為流行。而蛇女 故事被編在 507C,白蛇故事可歸於 411 型,如丁乃通則依此撰寫〈得道者與美女 蛇〉一文,分析蛇女、其丈夫、得道者三個角色。此種分類研究的意義,在於證 明白蛇形象是人類文化中所共有的原型。 9. 三、 互文性理論. 政 治 大 本互釋性」等,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文本間發生的相互關係。互文性理論,是在 立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也譯為「文本間性」 、 「本文間性」 、 「文本互涉」 、 「文. 西方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的理論思潮中產生的。. ‧ 國. 學. 學者李斌認為以互文性概念來看,作者在創作時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以往作品 的影響,因此任何文本都是對於其他文本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改寫。有意識的改. ‧. 寫包括戲仿、拼貼、注釋、翻譯、用典等,無意識的改寫則更為普遍。 10. Nat. sit. y. 互文性理論不僅僅注重文本的形式,更注重文本內容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 響。同時,互文性理論強調文本與其他文本的關係,注重文本與文化的表意實踐. io. n. al. er. 之間的關係,從而突出了文化與文學文本以及其他藝術文本之間的關係。此論點. i n U. v. 對於拓寬文學批評和理論的視野有著積極作用,同時這也是對傳統與創新關係的 一種新視角。 11. Ch. engchi. 因此,運用「互文性」理論研究白蛇傳較為恰當,因為白蛇傳是中華民族的 著名古老傳說,已成為一種文化原型,沉澱於民族的集體潛意識中,被歷朝歷代 的作家們運用、發揮,成為不斷生發的「原文本」。從近代作家對於白蛇傳的改 寫實踐而言,創作者大多參照了白蛇傳說的「原文本」 (參閱李斌,2010:6)。 此外,後文本也常引述與評價前文本,表現出互文性的觀點,不僅反映了文本之 間的關係,還進一步體現了創作者對文本文化意義的多元開發。. 8. 弗拉基米爾‧亞可夫列維奇‧普拉普著,賈放譯(2006) , 《故事型態學》 (北京:中華)頁 9-11。 李豐楙(1996) ,〈白蛇傳說的「常與非常」結構〉, 《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418。丁乃通(1986), 《中國民間故事索引》,鄭建成等譯(北京:新華) 。劉守華(1987), 〈蛇 郎故事比較研究〉, 《民間文學論壇》,2,頁 59-68。 10 李斌(2010) ,《 「白蛇傳」的現代詮釋》 ,蘇州大學博士論文,頁 5。 11 程錫麟(1996) ,〈互文性理論概述〉, 《外國文學》,1,頁 78。 9. 6.

(13) 四、 宗教學觀點 白蛇傳故事呈顯出與佛教、道教、民間信仰等多元的宗教意涵,如同法海這 個角色,本身就是一個出家的和尚、佛使的象徵,其他諸如佛教的色、空、宿世、 因果報應等觀念,藉由故事的流傳而深植於人心,引起廣泛教化性的影響。12 此外,道教的神仙精怪之說,也在白蛇故事內容中發酵,例如提到瑤池金母、南 極仙翁等仙人;白蛇修煉成精,或法海原是蝦蟆精之說;道士利用符咒搭救許宣, 在「求草」中,鹿、鶴二童看守仙山的靈芝仙草等,皆充滿道教、民間信仰色彩。 據此,本文採用宗教學的觀點,除了引用白蛇傳故事相關文本外,並以宗教、 民俗方面的觀點,進一步詮釋文中所提及的宗教概念、宗教名詞、宗教儀式,藉 以了解從傳統到現代,宗教思維的傳播與影響。. 政 治 大. 立 第四節. 章節架構. ‧ 國. 學 ‧. 綜合梳理所有的資料後,分章進行撰寫論文的內容,本文擬分為六章闡述, 大綱章節安排如下:. y. Nat. er. io. 研究成果;再者說明研究的方法與章節安排。. sit. 第一章〈緒論〉,首先提出問題意識,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其次回顧前人. al. n. v i n C h,說明從蛇圖騰崇拜,發展到龍神信仰,以及 義。第一節探討「蛇與圖騰崇拜」 U i e h n c g 和白蛇傳說之間的關係。第二節以基督教、佛教、道教、民間信仰為例,說明蛇 第二章〈白蛇的文化與宗教意涵〉,探討由宗教和白蛇傳說所構成的文化意. 的形象與象徵,在這些宗教中所涵蓋的意義。第三節則是論述白蛇傳故事的流 變,從白蛇故事的成形,以「靈怪故事時期」的代表作:〈李黃〉、〈李琯〉、〈孫 知縣妻〉、〈西湖三塔記〉,來說明白娘子從蛇妖到蛇仙的形象轉變,以及故事中 的其他角色演變、寓意。其次,是由白蛇故事的定型: 〈白娘子永鎮雷峰塔〉 ,述 說故事大意與意涵、人物形象的特色。 由於白蛇最後被法海鎮壓在雷峰塔下,基於她對愛情的執著與熱情,引起了 一般讀者的同情,因而後來的改編者,如方成培《雷峰塔傳奇》在重塑白蛇這個 12. 孫昌武說: 「在宋元話本和擬話本中,佛教的宗教意識表現得很普遍。《清平山堂話本》 、馮夢 龍的《三言》 ,凌濛初的《二拍》 ,直到後來的《石點頭》、 《西湖二集》、 《醉醒石》裡,不少作品 張揚鬼魂、冥界,宣傳業報、宿命,用佛教的輪迴報應構成超現實的情結,往往成為解決作品中 矛盾的關鍵。」見孫昌武(1988) ,《佛教與中國文學》 (上海:上海人民) ,頁 266。 7.

(14) 角色時,一轉妖性濃烈的傳統形象,使她變成比人還具有人性,甚至體現慈悲、 良善的光明面。所以自方本之後,白娘子的正面形象已趨於定型,因而使得其他 主要角色:青青、許宣、法海,有了顛覆重塑的可能。 第三章〈修煉與修行〉,對於人或物進行某些儀式或採用某些方法,而能達 到超越肉體、生命的救贖,在道教、民間信仰中多稱為「修煉」;而佛教則稱作 「修行」。本章則分別由「精怪修煉」和「人的修行」二個區塊來進行,在「精 怪修煉」方面,首先從異類變形的主題中,探析從蛇變人的轉變過程與意義。再 以佛、道色彩的謫凡神話和恩怨必報、宿緣說的論點,述說白蛇、青蛇、許宣、 法海之間複雜的關係。 在「人的修行」方面,首先描述具有佛使象徵的法海,透過修行可以獲得預 見妖異的神通能力,且在白蛇故事中,展現出高度的法力來收伏蛇妖。其次,是. 治 政 大 再者,以李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中,分析作者如何以佛教的觀點,使白 立 蛇超脫情欲與法理的桎梏,最後獲證菩薩的果位,渡人且渡己的形象轉變;並且. 由〈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中所描寫許宣證得色空、並且坐化的佛教觀點加以分析。. ‧ 國. 學. 探析作者所提出小乘、大乘的佛理教義。. ‧. 第四章〈原形與收妖〉,白娘子因在端午節喝了雄黃酒而現出原形,其中蘊 含了民俗的旨趣,故而第一節是從端午民俗活動著手,說明其中所代表的驅邪祛. Nat. sit. y. 瘟意義。第二、三節,則是從「收妖」的主題入手,在白蛇傳中的收妖者,分別 代表佛、道的道士與和尚;道士所使用的符籙與展現的法力,和法海所使用的法. io. n. al. er. 器,以及造塔鎮壓妖物的方式,分別呈現何種不同的成效。. Ch. engchi. i n U. v. 第五章〈雷峰塔的象徵意義〉,自從馮夢龍寫出白娘子被法海鎮在雷峰塔下 後,隨著白蛇傳故事的流傳,雷峰塔幾乎可謂是家喻戶曉。不過,雷峰塔是佛塔, 它的由來與功能,仍需要加以分析。此外,雷峰塔鎮壓的是犯戒的白蛇,成功的 執法者是象徵正義的法海和尚,而不是屢次被白蛇反擊的道士,其中隱然含有「抑 道揚佛」的意味。其次,白蛇傳故事在演變的過程中,有增加〈祭塔〉、〈倒塔〉 的情節,或由許鮫祭塔而倒塔,或由青蛇祭塔,並率各洞眾仙來倒塔,皆象徵了 「救贖解脫」以及「圓滿」的說法,此外,雷峰塔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象徵 意義,值得深入剖析。. 第六章,首先綜述前面五章的內容,呈現本文的研究成果。其次,說明研究 困境與限制,並對白蛇傳故事研究提出展望。. 8.

(15) 第二章. 白蛇的文化與宗教意涵. 「蛇」的外型與蛻皮重生的習性,加上對人的生命有所威脅性,使得原始先 民對蛇感到既神秘又害怕,這種複雜的心理歷程衍生出蛇圖騰崇拜,以為透過圖 騰信仰可以獲致平安。此外,「龍」的信仰流傳數千年,龍是無人見過的吉祥象 徵,透過學者的研究,認為龍信仰是由蛇圖騰崇拜發展而來,或是龍其實就是蛇 的化身,而「蛇」在基督教、佛教、道教、民間信仰的經典或傳說之中,均有著. 政 治 大. 不同的意蘊。回到白蛇故事的主軸,白蛇傳故事的形成始末,則分期探討之。. 第一節. 學. 蛇的圖騰崇拜. ‧. 一、 蛇圖騰. ‧ 國. 立. y. Nat. sit. 「圖騰」是北美印地安人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英文是Totem,也寫作Dodaim. er. io. 或Ototem,也譯為「它的親屬」。圖騰崇拜表達了一種文化現象,即在一些原始. al. n. v i n Ch 己同他們有著某種神秘的聯繫,而採用各種象徵方式和舉行各種特殊儀式來表達 i U e h n c g 自己對這種認同的肯定。換言之,圖騰信仰的簡單定義是:認為一個群體或個人, 部落中,人們常把某種動植物或其他物體,當作自己氏族的標誌或象徵,認定自. 與某種動植物具有神秘關係的信仰。 13 人類的文明初始的階段,常常幻想祖先是由動物變化而成的,如魚、鳥、虎、 牛、羊、蛇……等。因此,早期的藝術時常出現動物的形象,如同青銅器上的「獸 面紋」 ,或稱「饕餮」 ,看起來凶惡,睜著圓眼看著後代子孫,負起保護的責任與 使命。這一類的動物圖像,和一般的動物造型不同,是祖先神靈的象徵,因而被 稱為「圖騰」。蛇在古文明中是常見的圖騰,蛇的身體富有變化,可以盤曲、流 動、起伏,經由觀察而使其轉化成各式各樣的幾何裝飾圖案,如台灣原住民中, 排灣族正是最典型的蛇圖騰族群,在石板屋、杵臼、陶瓷裝飾中,時間見到蛇雕 的圖騰。14 所以, 「蛇」對人們來說是不祥且恐怖之物,世人恆以為蛇具有蠱惑性、 13 14. 王小盾(1992) ,《神話話神》(台北:世界文物),頁 89。 蔣勳(2004) ,《舞動白蛇傳》(台北:遠流) ,頁 88-90。 9.

(16) 妖魅性,且能傷人致死,故有「蛇蠍」 、「蛇妖」等形容詞。但是溯及遠古,人類 視其為神秘、神聖,或吉凶的象徵者,皆源於民族學上所謂的「圖騰信仰」(參 閱潘江東,1981:1)。 在原始社會中,人類不能正確認識自然,解釋人類本身的來源,因而氏族部 落以不同動物作為圖騰崇拜對象,以祈求本氏族的興旺,此後這些圖騰的名稱又 逐漸演變為各種姓氏。其中,尤以蛇崇拜之族功績為最。關於蛇圖騰崇拜的發展, 可分為三階段: (一)全獸型的蛇神: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說: 「在半人半 獸型的人首蛇身以前,必有一個全獸型的蛇神的階段。」 15 蛇圖騰崇拜之所以發 生,來自先民對蛇的崇敬和恐懼的混合心理。在遠古洪荒之中,人類的生存條件 極為惡劣,蛇是兇惡的敵人之一,因為蛇常常在人們不經意中發動襲擊,給人帶 來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蛇沒有四肢,卻能飛快地爬行,不論是水中還是陸地都. 政 治 大. 能生存,適應性強,特別是每年春天,冬眠的蛇開始復甦,蛻皮再生,週而復始 的生命力,給人不可理解的怪異印象。. 立. 時日一久,蛇在先民的心目中逐漸被神化了。於是,人類一廂情願與蛇締造. ‧ 國. 學. 親屬關係,把蛇作為圖騰加以崇拜,如此一來,蛇便不會傷害同類,而且還會得 到它們的保護。原始先民認為一旦與蛇締造了親屬關係,蛇就能把力量、勇氣、 擬獸化」。. ‧. 靈巧傳遞到人的身上,甚至把自己打扮成蛇的模樣,這即是聞一多所謂的「人的. Nat. sit. y. (二)半人半獸:在擬獸化的企圖中,實際上人類只能做到人首蛇身的半獸. io. er. 的地步。隨著圖騰祖先觀念的產生,原始人便按自己的模樣來擬想始祖,自己的 模樣既然是半人半獸,當然祖先也是如此。這樣由全獸型的圖騰蛻變為半人半獸. n. al. i n U. v. 型的始祖,即是聞一多所稱的「獸的擬人化」。大量的人首蛇身的蛇神就是在這. Ch. engchi. 一階段產生隨著人類思維的進一步發展,由於畏蛇、敬蛇,進而崇蛇的心理作用, 導致「人蛇合一」的神話出現。. 翻閱我國的歷史文獻,《山海經》裡的蛇形象最為豐富和集中,其餘如《詩 經》 、 《楚辭》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史記》等大量典籍中都有關於蛇的生動描 寫。如《山海經》中就有「貳負神」 、 「燭陰」、 「相柳」、 「延維」等大神,均為人 面蛇身,另外提到共工氏是人面蛇身、朱髮。誠然,最為著名的人首蛇身之蛇神 就是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神──女媧和伏羲,相傳是兄妹,也是夫妻,常出現 的形象即是人首蛇身交尾,或是人首龍身。在王逸《楚辭.天問注》 : 「女媧人頭 蛇身。」 《山海經.大荒西經》郭璞注:「女媧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由此 可見,女媧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神。女媧、伏羲是太古神話中的著名蛇神,他們 是人類文明的肇始者,女媧有造人、補天、置婚姻、作笙簧等功績;而伏羲則有 15. 聞一多(1997) ,〈伏羲考〉 ,《神話與詩》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頁 17。 10.

(17) 作八卦、制嫁娶、結網、作瑟等偉業。他們的豐功偉績值得世人敬仰。這些功勳 卓著的大神何以具有獨特的形體──人首蛇身,自然是遠古先民蛇圖騰崇拜的一 種體現。 (三)人獸相伴或全人型:人類意識到半人半獸生物是不存在的,自己的始 祖也是人,而不是半人半獸,於是便由半人半獸圖騰形象進而演化為人獸相伴或 人獸分立型形象,即人神為主,獸神相伴。獸神即為原來的圖騰,這是蛇圖騰發 展的第三階段。從《山海經》中有提到夏後開「珥兩青蛇,乘兩龍」,夸父「珥 兩黃蛇,把兩黃蛇」,這些神祗以蛇為飾,已經透露出圖騰崇拜的意味。 16. 二、 龍的信仰 蛇和龍之間,自古就難以劃分,對於蛇神的崇拜,則與後來龍的信仰有關。. 政 治 大 分登天,秋分入地。」《廣雅》則說:「有鱗曰鮫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 立 《翻譯名義集》卷四說:「龍為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長能短,春. 無角曰螭龍,又能升天者曰蟠龍。」故以龍為神物,乃是中國古來的信仰,且以. ‧ 國. 學. 天子比龍,尊龍的思想由此可見。此外,據近代學者研究,龍在印度,原為蛇崇 拜的神格化,故有以蛇作龍的記載。印度土族之中,由於蛇圖騰的信仰,故有一 地至今尚存有龍城的名稱。. ‧. 種龍族的人民,現在的東北印度阿薩姆(Assam)地方,尚有龍蛇崇拜,同時各 17. y. Nat. sit. 我國民族的圖騰象徵物是「龍」 ,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中認為: 「可能. er. io. 意味著以蛇圖騰為主的遠古華夏民族、部落不斷戰勝和融合了其他氏族部落,即 蛇圖騰不斷合併其他圖騰而逐漸演變為龍。」 18 聞一多先生在《神話與詩》中則. n. al. Ch. i n U. v. 說: 「龍,是蛇加上各種動物形成的,它以蛇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 engchi. 的毛,鬛的尾,鹿的腳,狗的爪,魚的鱗和鬚。」19 劉敦愿先生卻從另一角度說: 「最早的龍就是有角的蛇,以角表示其神異性,甲骨文、金文中所看到的『龍』 字都是如此。」20 因此可說,龍圖騰是人們在對蛇的原始崇拜中逐步發展起來的。 進一步而言,蛇作為古老的圖騰的形貌,再吸收各氏族圖騰中一些動物的形 貌,變成牛頭、鹿角、魚鬚、魚鱗、魚尾、鳥爪,演變成了今天所見龍的形貌, 因此可稱,龍是以蛇為主體演化而來的。從考古發現來說,龍山文化遺址墓中彩 繪蟠龍形狀,完全是一條蛇的形貌;在二里頭等文化遺址,所見龍的形象與蛇非. 16 17 18 19 20. 秦文軍(2008) ,〈試論白娘子形象與蛇圖騰崇拜的關係〉, 《魅力中國》,57,頁 37。 釋聖嚴(1999) ,《學佛知津》,收於《法鼓全集》(台北:法鼓文化),05-04,頁 213-214。 李澤厚(1989) ,《美的歷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頁 15。 聞一多(1997) ,〈伏羲考〉 ,《神話與詩》 ,頁 27。 劉敦愿(1978) ,〈馬王堆西漢帛畫中的若干神話問題〉, 《文史哲》 ,4,頁 63-71。 11.

(18) 常接近。 21 又如蘇秉琦所說:「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把趙寶溝鱗身、紅山龍身、陶寺彩繪 蟠龍,和商代帶鱗玉龍放在一起進行比照,結果會很清楚地觀察到,這種數千年 間一脈承傳的藝術處理形式,本質上表現的都是現實世界中的蛇。所以,在我國 歷史上,上起紅山時代,下迄兩漢之際,四千年間,一脈相襲的蟠龍造型,其盤 蜷的軀體,都為蛇軀,而與昆蟲、胚胎以及其他生物無關。」 22 可見古代曾經歷過龍蛇不分的歷史時期,從歷史記載、出土文物、語言習慣 等諸多方面看,至今還保留著龍蛇不分的遺痕,例如「龍蛇之章」 、 「龍蛇飛動」、 「筆走龍蛇」、「龍蛇雜處」、「歲在龍蛇」 等成語流行至今。因此可說,人類從 對蛇圖騰的崇拜,逐漸演變成龍的信仰。 龍是華夏民族自上古以來所一直崇奉的神靈動物,其信仰與習俗在中國以漢. 政 治 大 最晚可追溯自唐代以前,迄今也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時間。 立. 民族為主的文化傳統中已有十分悠久的歷史,而龍成為中國文化中最主要表徵,. ‧ 國. 學. 關於漢人祭祀龍神的起源,在於人們相信龍能召雲致雨,而雨水又是農業耕 作所不可或缺者,所以便將龍奉為神物,希望透過對龍的崇祀而得以降雨。古代. ‧. 神話中,龍也是帝王、神仙的坐騎、神獸,例如《史記》中有記載黃帝在鑄鼎之 後,即乘龍升天;而在《山海經》中,也有許多神人乘龍的說法。從許多古籍所. y. Nat. 記載的神話故事中,可以看出龍具有超凡神異的靈力,而且與諸天帝、神仙等有. sit. 密切的聯繫。秦漢之後,歷代帝王也認為自己是龍的化身,自稱「真龍天子」,. n. al. er. io. 宮殿內構築龍形雕飾,皇帝著以黃衣龍袍,因此龍被賦予神聖的地位象徵。. i n U. v. 龍在古代中國雖然由神物崇拜被提升為帝王專屬的形象,被賦予濃厚的政治. Ch. engchi. 色彩,但民間對於龍的崇拜信仰並未因此而衰落,反而更進一步地將龍賦予擬人 化的神祇形象,成為「龍王」或「龍神」,其祭祀行為也普遍地融入到民間信仰 與歲時祭儀之中,如農曆二月初二的「春龍節」 ,與五月初五的「端午節」 ,都是 中國地區普遍的節日習俗。 在台灣民間信仰中,龍神也是土地的守護神,尤其以客家族群最為重視,通 常在傳統民宅建築中的正廳神龕供桌之下,以一小龕供奉「土地龍神之位」,祈 求庇佑屋宅與全家人的安全。其次,漢人社會普遍篤信風水地理觀念,因而特別 重視勘輿之學,認為住宅或墳塋若選擇藏風聚氣的寶地、穴位,就可以獲致幾世 代以上的福氣;而風水學中最為人熟悉的就是龍、砂、穴、水等四大元素,看風 水時首先要講究的即是「來龍去脈」。因此,在勘輿學中的龍脈形勢也可以說是 21 22. 中國國家博物館編(2003), 《文物中國史.夏商周時代》(太原:山西教育),頁 8。 蘇秉琦(1999) ,《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北京:三聯),頁 213。 12.

(19) 土地龍神信仰的具體呈現。 23 此外,在寺廟建築中,代表一座建築物地基的主要神祇,台灣民間習稱為「土 地龍神」。民間相信凡是建築物開始動土興建時都會擾動土地龍神,因此在建築 物落成後,必須重新加以安頓,在台灣正一派道壇所舉行的慶成祭典以「安龍奠 土」科儀為主要表徵,旨在安頓守護廟基的土地龍神,並送出會危害廟宇的虎煞, 俗稱「安龍送虎」(謝宗榮,2004:15;羅烈師,2007)。 綜言之,從龍蛇信仰崇拜之中,蘊含人類起源與發展的深層文化意涵,隨著 生活型態的改變,更發展出祖先崇拜、風水的概念。誠如林美容教授所言:「漢 民族對『根源』(origin)的重視是非常深厚的。因此而發展出來的風水觀念,更 是將祖先與後世子孫的禍福更緊密的扣連。」 24. 三、 白蛇傳說. 立. 政 治 大. 早在戰國時期已產生了反映人蛇關係的傳說,但一般比較簡略。漢代以後,. ‧ 國. 學. 有些傳說的情節逐漸生動細緻。這些傳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人蛇鬥爭的傳 說,另一類是人蛇和睦相處,蛇知恩圖報的傳說。後一類傳說產生於漢代以後, 這與人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加,畏蛇心理減少有關,或許也有受佛教思想影響的成. ‧. 分。 25. Nat. sit. y. 從白蛇傳傳說的歷史淵源和發展而言,其與古代民族蛇文化的崇拜密切相 關。從蛇崇拜到蛇龍的圖騰中,不難發現圖騰象徵物對一個民族所產生的非凡影. io. er. 響,它濃縮和積澱著人民大眾強烈的思想情感。遠古人類對於強大而又神秘的自. al. n. v i n Ch 異性來福佑人類,實現自己的願望。在這共同的圖騰觀念與意識形態的龐大翅膀 engchi U 上,就很自然地產生出眾多的神話、傳說和故事,白蛇傳說即是其中之一。 然界充滿了敬畏之情,對蛇的崇拜乃至於蛇龍的圖騰,就是希冀借助於它們的神 26. 而「蛇」在神話中象徵的意義頗為繁複,如同陳炳良所說: 以往很多人把他作為男性象徵,但斯萊特(Philip E. Slater)指出它也可 以代表女性。在神話中蛇被用來象徵纏住男性和通過交合使男性失去精力的女 性。斯萊特又引述一個說法:蛇口是「有牙齒的女陰(vagina dentata) 」的象徵。…… 23. 謝宗榮(2004) ,〈龍神信仰及其宗教儀式〉, 《傳統藝術》,49,頁 13-14。 林美容(1997) , 〈台灣民俗宗教文化的社會圖像〉 , 《何謂台灣?──台灣近代美術與文化認同》 (台北:雄獅美術月刊社) ,頁 59。 25 王迅(1998) ,《騰蛇乘霧》 (北京:社會科會文獻),頁 109。 26 羅戎平(2006) , 〈白蛇傳:從蛇圖騰到具有反叛力的女性話語〉 , 《鎮江高專學報》 ,19:4,頁 33。 24. 13.

(20) 脫皮現象也象徵了再生。因此蛇既代表死亡也代表增殖,既代表雄性也代表雌 性。 27. 蛇可以分別作為兩性的象徵,從傳奇故事中諸多男蛇戀凡女,女蛇戀凡男的蛇 郎、蛇女故事可見一斑。其中,化身為女性的蛇,最著名的即是被鎮壓在雷峰塔 下的白蛇。 蛇變化成美女,來與人相戀,除了不合常理原則之外,亦將蛇的象徵與女色 作為連結。古人似乎普遍相信「物老為精」 、 「紅顏禍水」的說法,而且成為精怪 的動物可以幻化成人形,如妲己據說便是狐狸精的化身。以白蛇故事來說,蛇既 是神秘、禁忌的象徵,當牠化為人形,又變成女人,而且是妖嬈媚態的女人時, 所投射的即是色欲的象徵。自古道「欲令智昏」,當男人被美女蛇所迷惑時,他. 政 治 大. 的下場不是像李黃從「漸覺恍惚」,到「身漸消盡」,最後「唯有頭存」;抑或如 李琯聞異香後「腦裂而卒」。. 立. 萬建中提及:「白蛇原本是禁忌物,她是美女與毒蛇的合體,既非完全的動. ‧ 國. 學. 物,又不是純粹的人類,處於模稜兩可狀態的物和人都是躁動不安的、痛苦的、 不正常的。」 28 既然如此,與蛇女接觸的男性,就是觸犯了禁忌,自然不會有好. ‧. 結局,也說明這些故事中意味著人與異類的矛盾及對立。. y. Nat. 另一方面,女性的社會地位低落在古代是不爭的事實,投射在故事中,當蛇. sit. 妖幻化為美女,而女色與情慾劃上等號,被色誘的男子,自然會為未來種下禍根,. al. er. io. 因為人與異類終不能結合,亦如同白蛇故事中,法海千方百計必須收伏白蛇,無. n. 關善惡,只為消除異類,讓世間的生態得以平衡,如此,亦將故事寓意導向「警 世」、「戒色」的教化功能。. Ch. engchi. i n U. v. 進一步而言,從蛇郎、蛇女的故事中投射出另一個母題,即「人蛇婚戀」的 問題。以白蛇傳為例,蛇之於人是為異類,以李豐楙先生的「常與非常」結構來 分析,「類」意識的建立後,維持「類」的常態即成為一種生命秩序的堅持;而 白蛇是「異類」,許宣是人,這是一個人與異類姻緣的典型。但是生命的結合與 延續,應以「同類相生」為理則,若「非類相生」則為變化,即為非常。而且人 與異類結合,甚至還產生新生命,更是違反經驗法則,常被視為怪誕、不經,乃 是違反宇宙中的常道常理。 29 不過,若是以上述圖騰信仰的說法來詮釋,圖騰物 27. 陳炳良(1998) , 〈母子衝突──〈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心理分析〉 , 《形式心理反應中國文學 新詮》 (台北:台灣商務) ,頁 161。 28 萬建中(2000) , 〈蛇郎蛇女故事中禁忌母題的文化解讀〉 , 《雲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 ,5: 26,頁 108。 29 李豐楙(1996) ,〈白蛇傳說的「常與非常」結構〉, 《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426-427。 14.

(21) 與氏族成員之間有血緣關係,這無疑為白蛇傳中的蛇精與人的相戀結合,提供了 一個至少在觀念上得以成立的理論(羅戎平,2006:34)。 此外,在有關諸蛇的傳說之中,「白蛇」被視為法力最強大,據民間說法, 這種畸形的怪物,會有超乎尋常的神力。 30 對應在白蛇故事中,白娘子的神通廣 大,施展法術呼風喚雨,盜銀、求草、救夫等,也投射了所謂的神力之說。 其次,早在一億四千多萬年前,蛇就已生存在地球上,並且能水陸兩棲,牠 的形象成為原始先民圖騰崇拜的象徵,而在民間傳說也有燕子低飛蛇盤道,大雨 不久就來到的說法;在水中,又被傳說是水的支配者和管理者,因而在以農主國 的社會裡特別受人崇拜。對應在白蛇傳傳說中,白娘子能夠調遣長江之水和各路 蝦兵蟹將等水族「水漫金山寺」,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總之,白蛇傳說是逐步演化而成的一種民間敍事,經由先民創造出的蛇精形. 政 治 大 形、具備法力的想像上,可以說是從蛇圖騰的崇拜信仰中發展而來。 立 第二節. 學. ‧ 國. 象,不僅運用了自古以來就和人類有著密切聯繫的蛇形象,而且在蛇精幻化成人. 不同宗教中的蛇. ‧ sit. y. Nat. 一、 基督教與蛇. er. io. 西方基督教《聖經》中的蛇,來自希伯來傳統,《舊約》描述人類的始祖亞. al. n. v i n Ch 和華讓亞當、夏娃住在園內,可以享有任何東西,只有一項禁忌──不能食用知 i U e h n c g 識樹上的果實。直到有一條蛇,引誘夏娃去吃樹上的果子,夏娃吃了一口,意識. 當、夏娃居住在伊甸園,無憂無慮,沒有是非善惡,沒有性、愛的慾望。上帝耶. 到自己裸露,感到羞恥;蛇又引誘亞當去吃果子,於是有了慾望。當他們觸犯禁 忌,犯了罪,於是被逐出伊甸園。因此,基督教教義認為人是有「原罪」的,所 以嬰兒一生下來就應接受「洗禮」,表示洗去原罪。因此,在基督教的傳統,把 蛇當作引誘犯罪的象徵,是和神對立的魔鬼。《聖經》上也說到,蛇因為誘惑人 類犯罪,所以被神處罰,沒有腳,必須要用腹部在地上行走(蔣勳,2004:91-92) 。 蛇在基督教的原始教義中,成了身分認同的象徵,也是魔鬼的記號。 31 在蛇 象徵負面意義的經文裡,包括伊甸園裡的蛇,被視為上帝創造中最狡猾的造物, 甚至在舊約晚期以後成為撒旦的化身。此外還有: 30. 丁乃通(1987) ,〈得道者與美女蛇〉, 《民間文學季刊》,3,頁 233。 曾宗盛根據學者研究,提出不同看法: 「現代學者發現,舊約早期的經文並未提到撒旦或魔鬼 的形象,舊約中提及撒旦一詞只出現三次,而且都是晚期的經文(伯 1-2;代下 24;亞) 。因此多. 31. 15.

(22) 到那日,耶和華必用他剛硬有力的大刀刑罰鱷魚──就是那快行的蛇,刑罰 鱷魚──就是那曲行的蛇,並殺海中的大魚(賽亞書,27:1)。. 這一節經文具有啟示文學的色彩,與古代近東的神話傳統有密切的關連,當中所 指的三種造物:鱷魚、蛇、大魚,都是指宇宙混沌的毀滅性力量,而上主制服了 這些混沌的勢力,代表上主掌握這創造世界的次序。而蛇後來和戾龍,甚至魔鬼、 撒旦的形象連結在一起,流傳在啟示文學的傳統中,延續到新約的時代。不過, 蛇在基督教的經文中,也不全然是負面的象徵,例如,在耶穌的話語中,他一方 面勸誡人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 (馬太福音,10:16) ,而最值得一提的 正面形象,即是《民數記》中記載:. 政 治 大 他們從何珥山起行,往紅海那條路走,要繞過以東地。百姓因這路難行,心 立. 中甚是煩躁,就怨讟上帝和摩西說:「你們為甚麼把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 ‧ 國. 學. 死在曠野呢?這裏沒有糧,沒有水,我們的心厭惡這淡薄的食物。」於是耶和華 使火蛇進入百姓中間,蛇就咬他們。以色列人中死了許多。百姓到摩西那裡,說:. ‧. 「我們怨讟耶和華和你,有罪了。求你禱告耶和華,叫這些蛇離開我們。」於是 摩西為百姓禱告。耶和華對摩西說: 「你製造一條火蛇,掛在杆子上;凡被咬的,. Nat. sit. y. 一望這蛇,就必得活。」摩西便製造一條銅蛇,掛在杆子上;凡被蛇咬的,一望. io. er. 這銅蛇就活了。(民數記,21:4-9). al. n. v i n Ch 《民數記》中記載被毒蛇咬了而中毒的以色列人,當他們抬頭仰望銅蛇時, U i e h n c g 就會得到醫治,因此,銅蛇是醫治拯救的象徵,而銅蛇這個圖像後來也幾次出現 在新約裡。 32 換言之,摩西領導他的民族出了埃及,將入迦南地(巴勒斯坦)時,因毒蛇 為患,而鑄了一條火蛇像懸掛起來。關於蛇神的崇拜,本來就極為普遍,在這則 記錄中,蛇去為害人類,也是神的意志之一,所以,蛇神也是耶和華的屬性之一。 因為一神信仰者,不承認除了耶和華之外,尚有別的神的意志。 33 進一步而言, 從蛇的象徵,可以延伸到蛇神崇拜的主題,林惠祥著《文化人類學》第五篇第三 數學者認為,創世記 3 敘述完成時代的觀念裡,蛇與撒旦並無關連,將蛇視為撒旦的化身是後來 才出現的理解。」參閱曾宗盛(2004) , 〈蛇的傳奇──蛇的圖像在古代近東與在聖經中的象徵意 義〉, 《玉山神學院學報》,11,頁 34。 32 曾宗盛(2006) , 〈基督福音與原住民文化的會遇:聖經「蛇象徵」與排灣族「蛇圖騰」的對話〉, 《玉山神學院學報》 ,13,頁 63-64。 33 釋聖嚴(1999) ,《比較宗教學》 ,收於《法鼓全集》 ,01-04,頁 270。 16.

(23) 章中說:「古代的蛇崇拜,又曾行於埃及、印度、菲尼基、巴比侖等處。」在當 時穴居野處於沙漠中的猶太人,對於蛇困擾人畜的安全,必然會引起一種恐懼的 神祕的心理,埃及人既崇拜蛇,摩西在不得已時,也就在半推半就的情形下把牠 視為耶和華的權威之一了。 34 在基督教的聖經中,時常可以見到有關於「蛇」的字彙,除了陷阱、心機、 欺騙的負面象徵之外,也有靈活、再生的正面意義,誠如學者曾宗盛所說: 不論是在古代近東的文化環境裡,考古出土的文物圖案遺跡,或是在舊約聖 經經文中,甚至在新約的相關經文裡,蛇主題具有正負不同的關連性,蛇不只具 有欺騙、邪惡、惡魔、及死亡的負面關連,也具有智慧、拯救、及醫治的意義, 其含意相當豐富……特別是在新約約翰福音中,民 21:4-9 的銅蛇主題,被預表 式地等同為十字架上受高舉的基督。正如古代以色列人仰望銅蛇帶來醫治,後人. 政 治 大 所以,蛇的象徵在基督教中具有正負兩面的雙重象徵意義,從牠的靈活習性 立. 仰望十字架上的基督會得到永生 (曾宗盛,2004:41) 。. 仰望,也象徵耶穌的救贖,獲得永生的解脫之意。. ‧. 二、 佛教與蛇. 學. ‧ 國. 和再生能力,也和巧智、醫治、生命相連結,呈現蓬勃的生命力,後來由銅蛇的. Nat. sit. y. 佛教在形成教派之前,曾受過印度教的影響,在印度教的教理及神話的集大 成:《富蘭那》中,已有龍王、龍女住於地下龍宮的傳說。其中,德叉迦龍王及. io. er. 和修吉龍王,是龍王中的大龍王。龍是「半人半蛇」的神,其宮殿稱為薄迦伐帝,. al. n. v i n Ch 時又以五頭的龍表徵濕婆而加以崇拜。此外,還有夜叉、阿修羅、與人為敵的羅 engchi U 剎、畢舍遮等惡神之類,後來加入了民間信仰及佛教的成分,而這些神鬼均被佛 處於海中之下界。龍王舍夏是支撐宇宙的神,又是毘紐笯的侍從,共有千頭;同. 教所承認,大都成為佛教的護法神。 35 上節已提及古代的龍、蛇難以區分,加上龍是無人見過的想像之物,所以龍 信仰即是由蛇崇拜發展而成的。「龍在佛典之中,共分四類,那就是天龍、空龍、 海龍、陸龍。天龍居於天界,是天界的守護神,是介於天人與畜類之間的眾生, 有天的福報,也同時受有畜類的業報。佛教的護法天龍,多是這一類。龍是畜類 中的神靈之物,故在佛典中,佛雖不許非人出家,龍卻每有求受三皈五戒,乃至 八關齋戒,龍對佛法的領納與受益,簡直與天人相似,而佛度的第一個畜生弟子. 34 35. 釋聖嚴(1999) ,《基督教之研究》,收於《法鼓全集》,01-05,頁 100。 釋聖嚴(1999) ,《比較宗教學》 ,頁 139-141。 17.

(24) 就是龍。所以佛教對於龍的地位,也很重視,比如尊稱佛的諸大羅漢弟子,為僧 中的『龍象』,因為象是地面的大力者,龍則兼為水空的大力者。」 36 回到蛇與佛教的關係,到了小乘佛教,即部派佛教時,在繪畫及雕刻的作品 中,屢次見到蛇的形象,如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所傳誦的《毘奈耶》卷三四中,記 載於寺門屋下,畫有壁畫,畫著生死輪迴相、地獄相、人天相、佛像,並以鴿像 表貪染,「以蛇形表瞋恚」,以豬形表愚癡。並在周圍畫有十二緣生生滅相。 37 在 此處的蛇形象,仍是較為負面的表徵。 大乘佛教中有一支派為密教,傳入東土後,發展到宋、遼時代,已是分割化 及通俗化的密教。對於被崇拜的本尊,由於時輪教形態的印度密教繼續輸入之結 果,慈容妙相的佛菩薩,多變為獰猛的忿怒明王。如在《參天臺五臺山記》卷七 有云:「見大輪明王,二臂各有一蛇繞肘,右手執棒,棒上有髑髏,有一蛇,蛇. 政 治 大 頂有化佛,有二蛇向化佛,肘有一蛇。」 神尊為了調伏眾生,故現忿怒相,其 立 以蛇為裝飾,帶來衝突性極強的視覺效果,也達到震懾人心的功能。. 繞髑髏自繞棒。佛頂有化佛,大力明王忿怒三面,左右赤色,本體青色,中面之 38. ‧ 國. 學. 以佛教的輪迴觀來說,在六道之中轉世為毒蛇、猛獸,以及毒蟲之類,乃是 他們過去世的業力使然。在佛教的經典中,時常以譬喻的方式來化導眾生,而「蛇」. ‧. 經常代表負面意涵出現在在其中,例如:「菩薩應視女人如虎狼如毒蛇,但也並. y. Nat. 不畏懼愛欲的破壞與搖動,因為菩薩的清淨心地,如同蓮花,雖生於污泥而不沾. sit. 污泥。」39 或有佛說: 「女人很可怕,金錢如毒蛇。」金錢何以如毒蛇?可用佛陀. al. er. io. 和阿難的小故事為例:佛在世時,其弟子阿難有一天與佛出去托鉢,看到路邊樹. n. 下有一堆黃金。阿難說: 「世尊,那兒有一堆黃金。」世尊說: 「不,那是大毒蛇,. Ch. i n U. v. 不要看它。」阿難便不再看它。後來,有人經過那裡,就把黃金撿起來帶回家。. engchi. 當時正好警察在追趕強盜,強盜跑掉了,將黃金隨手丟棄。而撿到黃金的人卻被 捉,被當成強盜來處罰。 40 這說明,視黃金為黃金,它可能會是一條毒蛇;若當 成毒蛇,那麼貪利之心便不會萌生,更不致於遭受禍害。 《楞嚴經》 : 「常觀婬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所以比丘、比丘尼戒的首條 重戒,便是戒淫。不論是為修定,或為解脫生死,戒淫斷慾為首要急務。「唐代 的龐蘊居士也曾訶斥貪瞋兩種心病,他說:『合瞋不須瞋,合喜不須喜;喜即淫 慾生,瞋即毒蛇起;毒蛇起猛火,淫慾成貪鬼。』」41 在《佛遺教經》的「誡多睡 36 37 38 39 40 41. 釋聖嚴(1999) ,《學佛知津》,頁 210-212。 釋聖嚴(1999) ,《印度佛教史》 ,收於《法鼓全集》 ,02-01,頁 168-169。 釋聖嚴(1999) ,《密教史》 ,收於《法鼓全集》 ,02-04-2,頁 135。 釋聖嚴(1999) ,《戒律學綱要》 ,收於《法鼓全集》 ,01-03,頁 333。 釋聖嚴(1999) ,《禪與悟》 ,收於《法鼓全集》 ,04-06,頁 139。 釋聖嚴(1999) ,《拈花微笑》,收於《法鼓全集》,04-05,頁 265-266。 18.

(25) 眠」條提到:「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鈎,早摒除 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睡,不出而眠,是無慚人也。」 42 除了以毒蛇猶如淫欲、 象徵貪瞋之外,更是煩惱的代名詞,若是不加以精進修行,像毒蛇般的煩惱,就 會在睡夢中悄然滋生,伺機消滅善心,因此不可不謹慎。 此外,佛經中有個有趣的寓言,提到有一條蛇,蛇頭妒嫉蛇尾享受食物的精 華,蛇尾計較在後面施力較多,因此蛇頭與蛇尾互爭前後,計較勤惰,爭論不休。 在此,蛇的負面形象,又延出妒嫉、計較的一面。或是有以毒蛇中毒為喻,來提 醒要平等心的重要,這是指「修證方面,沙彌可跟比丘一樣,小小年紀,同樣可 證四沙門果,所以佛陀也開示大家,不要小視年幼的出家人,並以王子雖小將能 做王,毒蛇雖小能使人中毒為比喻,要大家應該尊重年小的出家人。所以沙彌在 出家眾中的位次雖小,也不致受到大人的歧視。」 43. 治 政 大 持蛇、蛇繞法器等形象,皆受到原始圖騰崇拜的影響。在佛典當中,蛇具有幾項 立 代表性的象徵意涵:(一)蛇表現惡意,從怨念的萌生,乃至強烈的仇恨。 (二) 綜言之,蛇與佛教的關係極為密切,不論是半人半蛇的神靈,或是神靈的手. ‧ 國. 學. 為人處世經常犯貪瞋癡三毒,經由輪迴轉世,極可能落入畜生道變成蛇。(三) 蛇象徵種種慾望和煩惱,引人落入種種無明的愁惱之中,不能解脫。(四)蛇時 身亡而已,而是深陷無邊無際,無法解脫的苦海中。. y. Nat. er. io. sit. 三、 道教、民間信仰與蛇 (一)道教與蛇. ‧. 常代表貪、色,又因貪色、貪圖愛慾的所引發的結果,不只是像被毒蛇咬到中毒. al. n. v i n Ch 道教是源於中國本土的宗教,其教義、科儀與道家、佛教、民間信仰產生互 engchi U 涉交流的影響。道教是多神信仰,最主要的神祇為「元始天尊」,也就是「玉皇 上帝」,或有說是道家的老子,即是道教元始天尊的化身;也有說祂是天地未分 時的一元之精氣。玄天上帝也是道教信眾供奉的重要神明之一,「玄天上帝的神 像造型,右手執七星劍,表示當管北方七宿,並主除妖蕩魔之神職;左手印訣, 一指向天,為其成道之姿;腳踏螣蛇蒼龜,以玄旗為令,轄管諸天神將,並有康 趟元帥分侍左右。」 44 此即說明玄天上帝(或稱真武帝君)的形象,是其身側有 龜和蛇,或是腳踏龜蛇;而龜蛇原是殘害百姓的精怪,後來被玄天上帝所收伏而 成為其部將,因此,玄天上帝可以掌管諸天神將,並且保祐蒼生、為民除害。 在道教的派別中,有一派是武當道,武當山在湖北省,即是供奉真武玄天上. 42 43 44. 釋聖嚴(1999) ,《佛遺教經》,收於《法鼓全集》,07-13-2,頁 40。 釋聖嚴(1999) ,《戒律學綱要》 ,頁 205。 參閱「台南市玉井區北極殿〈主神:玄天上帝神傳〉 」 ,網址:http://peigei.ho.net.tw/idol.php。 19.

(26) 帝為主。武當道從蛇玄武作為道教信仰的核心、圖騰崇拜的標誌之外,並由其中 的陰陽哲理,建立武當道教武術,引導著其內功的修煉,以龜、蛇為物件的象形 拳(招形),豐富了武當道教武術技擊方法;反過來武當道教武術又以身體活動 這種特有的肢體語言形式表達內心對龜蛇玄武的崇拜,形成交互影響的作用。 45 此外,道教中的太歲信仰,至今依然盛行於民間,其六十甲子各有代表的守 護神,其中有五位蛇相神:己巳太歲郭燦將軍、辛巳太歲鄭但大將軍、癸巳太歲 徐單大將軍、乙巳太歲吳遂大將軍、丁巳太歲楊彥大將軍。這五位蛇相的神明, 是生肖屬蛇的人們所尊奉的元辰星宿,透過安太歲、點燈的儀式,加上定期前來 祭拜,即能獲得福佑,趨吉避凶,平安長壽。 由此可發現,「蛇」的象徵在道教中,已轉向為正向的意涵,也就是人們取 其長壽的特性,透過神靈化的崇拜,來祈求獲得保祐。進一步來說,道教的最大. 治 政 大 早在東晉時,葛洪即完成了《抱朴子》這本道教的名著,此書分為內外篇,內篇 立 主要談「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攘邪去禍」之事;外篇則是論「人間. 目的是求長生不死,所謂外丹、內丹、吐納、房中等術,都是為了不死為求成仙。. ‧ 國. 學. 得失,世事臧否」,而且在內容中,多次提到蛇。例如:在〈對俗卷〉提到蛇是 長壽的動物,曰:. ‧. 蛇有無窮之壽,獮猴壽八百歲變為猿,猿壽五百歲變為玃。玃壽千歲。蟾蜍. sit. y. Nat. 壽三千歲,騏驎壽二千歲。騰黃之馬,吉光之獸,皆壽三千歲。千歲之鳥,萬歲 之禽,皆人面而鳥身,壽亦如其名。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 io. n. al. er. 色白。熊壽五百歲者,則能變化。狐狸豺狼,皆壽八百歲。滿五百歲,則善變為. i n U. v. 人形。鼠壽三百歲,滿百歲則色白,善憑人而卜,名曰仲,能知一年中吉凶及千 里外事。 46. Ch. engchi. 文中所提及的動物,都不及蛇的長壽,而且上文還提出動物能因長壽也有所 變化,如色白,能自由變化,或變為人形,且具有一定的神通能力。對應到白蛇 傳中,可以呼應白娘子何以修行千年,變幻為人身,且具有法力的形象。其次, 葛洪有提到製作仙藥的方法:「又真珠徑一寸以上可服,服之可以長久,酪漿漬 之皆化如水銀,亦可以浮石水蜂窠化,包彤蛇黃合之,可引長三四尺,丸服之, 絕穀服之,則不死而長生也(仙藥卷:185) 。」所謂蛇黃,有一說是蛇蟄伏過的 石頭,另一說是蛇身上的結石;在其他卷中也有提及黑蛇血、蛇足散、蛇脂丸等 丹散,雖然不完然是取自蛇身上的器官,但都與蛇相關,因此可知,在道教的觀 45. 甘毅臻, 〈龜蛇玄武與武當道教武術的相互影響作用〉 ,參閱「道教學術資訊網站」,網址: http://www.ctcwri.idv.tw/godking.htm。 46 東晉.葛洪,《抱朴子》、王明(1985) ,《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頁 41。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alas, Hille, Etgen Calculus: One and Several Variables Copyright 2007 © John Wiley & Sons, Inc.. All

• Extension risk is due to the slowdown of prepayments when interest rates climb, making the investor earn the security’s lower coupon rate rather than the market’s higher rate.

• A delta-gamma hedge is a delta hedge that maintains zero portfolio gamma; it is gamma neutral.. • To meet this extra condition, one more security needs to be

• Extension risk is due to the slowdown of prepayments when interest rates climb, making the investor earn the security’s lower coupon rate rather than the market’s... Prepayment

• As all the principal cash flows go to the PAC bond in the early years, the principal payments on the support bond are deferred and the support bond extends... PAC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 ‘ content teachers need to support support the learning of those parts of language knowledge that students are missing and that may be preventing them mastering th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