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佛教醫學之疾病義界與分類

第三節 佛教醫學的疾病分類

第三節 佛教醫學的疾病分類

當代醫學對於各系統疾病之分類,起源於十七世紀英國醫學專家約翰.葛 蘭特(Captain John Graunt)分析了當時倫敦所有的死亡通報書後,深感疾病分 類的重要性,因此開始從事疾病分類研究工作,是第一個以統計學觀點看待人類 的死亡和疾病統計資料的學者,從此開啟了疾病分類的大門。根據 ICD-9-CM 現 行的歸類方式,58可分為十七大類:(一)感染與寄生蟲疾病,(二)腫瘤疾病,

(三)內分泌、營養、代謝、免疫、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四)精神疾病,(五)

神經系統疾病,(六)感覺器官疾病,(七)循環系統疾病,(八)呼吸系統疾 病,(九)消化系統疾病,(十)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十一)妊娠、生產及產 褥期之合併症,(十二)安膚及皮下組織疾病,(十三)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 織疾病,(十四)先天性畸形,(十五)周產期狀況,(十六)症狀、徵侯及不 明確情況,(十七)損傷及中毒。各大類下又各分數類,例如第四類「精神疾病」

可分為:1. 器質性精神狀況,2.精神分裂症,3.情感性精神病,4.精神官能症,

5.人格違常,6.物質依賴,7.物質濫用,8.心身症,9.特殊的症狀或症候群,10.

58 疾病及相關健康問題國際統計分類標準/系統(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ICD),最早可追溯自西元 1893 年於美國芝加哥所召開之國際統

計學院會議,繼此,法國政府於 1900 年在巴黎召開第一次國際死因分類修訂會議,會中決議 國際死因分類每十年修訂一次。之後即每隔一段時間便修訂或更新一次,目前不論台灣或美國

都採用 ICD-9-CM 編碼系統,熟悉疾病種類、致病因及分類之編碼規則是疾病類不可缺少之專 業技能。參見翁瓊華:《疾病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台北:華杏出版公司,2007 年 7 月),頁 4–21。

37

智能不足,11.短暫性失憶症,12.代謝性腦病變;又如第十七類「損傷及中毒」

可分為:1.多處創傷,2.多處骨折,3.多處開放性傷口。59若對於以上所論能稍加 留意,將有助於釐清之後的討論。

日本學者二本柳賢司對於佛教醫學的疾病分類法主張,大體上分成三種:

(一)體內病——疾病造成的身體因素,包括遺傳性疾病、先天的疾病和身體組 織的惡化。

(二)依外病——由外部因素引起的疾病,包括病原體及事故。

(三)依天病——天文的因素所產生疾病,包括神意及季節。

另外,若依「風」、「熱」、「結」所產生惡化的疾病狀況,60則可將疾病 分成七種,分別是:

(一)風的惡化疾病;

(二)熱的惡化疾病;

(三)結的惡化疾病;

(四)風加上熱的惡化疾病;

(五)風加上結的惡化疾病;

(六)熱加上結的惡化疾病;

(七)風加上熱、加上結的惡化疾病。61

至於造成疾病的身體組織傳導狀態為,其中十三種酶(烈火)吸收食物的消 化→蓄積(酵素的減損)→攪亂(殘留的廢物在圓形路徑堵塞)→擴散(殘留的 廢物開展特定路線而結合元素的疾病)→定著(當侵入器官被削弱時,則強調攝

59 參見翁瓊華:《疾病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頁 88–397。

60 人體的三病素分別為:(一)風——支配運動及感覺,即風元素大於空元素,可影響八十種 病症,例如:痠痛、僵直、麻痺、高血壓、心臟病、味覺嗅覺喪失等;(二)熱——酵素.ホ ルモン支配,可影響八十種病症,例如:體温上昇、黄疸、じんま疹、咽頭炎、尿道炎、疱疹 等;(三)結——關節、生殖力、體力支配,即地元素大於水元素,可影響二十種病症,例如:

過眠、倦怠感、流涎、脱力、脈管硬化、肥胖等。參見二本柳賢司:《佛教醫學概要》,頁 36。

61 二本柳賢司:《佛教醫學概要》,頁 35-36。

38

生和季節)→發現(發現發病的臟腑部位),藉由疾病的發病起源部位,往往能 循著疾病的運行路徑,而找到疾病的症狀及病灶。62

與二本柳賢司的觀點對照,另一位學者陳明在《《醫理精華》與印度佛教醫 藥》一書中對於疾病的分類則主張:「印度佛教醫學的理論由兩方面組成:生命 吠陀的部分理論和佛教的部分教義。前者主要表現在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客觀認 識;後者則以早期佛教的四聖諦、五蘊、十二因緣、特別是四大等基本教義為主。

在論述人體疾病的原因時,其佛教的義理特色就表現得很明顯,認為眾病有三 因:外因、內因和業因。」63又說:「佛教醫學常常從三個方面來揭示病因,即 外因、內因和業因。外因對應於身病,內因對應於心病,業因對應於業報之病。

外因即地、火、水、風四大不調;內因是貪、嗔、癡三毒為患;業因是前生的孽 債宿根的果報。」64凡以上三種未能明顯標示者,則列為綜合因。總之,佛教醫 學的病因理論是從人類的生理、心理、行為、乃至社會環境的影響等大的整體系 統來揭示疾病的。佛教醫學還將時令氣候與飲食綜合考慮,強調應該注意哪些食 物是不宜食用的。

綜上所述,相較於傳統醫學的分類法,佛教醫學的分類比較簡潔,若將病因 與疾病種類加以歸類,大約可分為四類:

一、外因:生理上的病(身病),即四大(地、水、火、風)不調所引起;

二、內因:心理上的病(心病),即貪欲、瞋恚、愚癡致病;

三、業因:業力的病(業病),即由人的業行的好壞善惡之分來決定疾病報應呈 現多寡;

四、鬼神病。以下將分章依此分類來加以討論其內容。

為將佛教醫學對於生理上的病(身病)作一完整闡述,茲將病名總稱敘述如 下:

62 二本柳賢司:《佛教醫學概要》,頁 35-36。

63 參見陳明:〈印度梵文醫典《醫理精華》研究〉,頁 196–197。

64 同上,頁 217。

39

身中所顯現的病較易分別,如《中阿含經》所言:

諸賢!說病苦者,此說何因?諸賢!病者,謂頭痛、眼痛、耳痛、鼻痛、

面痛、脣痛、齒痛、舌痛、齶痛、咽痛、風喘、咳嗽、喝吐、喉啤、癲癎、

癕癭、經溢、赤膽、壯熱、枯槁…、下利,若有如是比餘種種病,從更樂 觸生,不離心,立在身中,是名為病。……諸賢!說病苦者,因此故說。

65

如上經文中所提到的病名琳瑯滿目,有:頭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脣痛、

齒痛、舌痛、齶痛、咽痛、風喘、咳嗽、喝吐、喉啤、癲癎、癕癭、經溢、赤膽、

壯熱、枯槁…、下利等,當身體由觸(更樂)而產生一種痛苦的感受,而這種感 受不離心,一直恆常保持在身中,則稱之為「病」。

《摩訶僧祇律》中也提到種種具體的病名,如:「病者,黃爛、癱痤、痔病、

不禁、黃病、瘧病、咳嗽、痟羸、風腫、水腫、如是種種,是名為病。」66黃病 指黃疸,不禁指白癡等,瘧病即瘧疾的間歇熱症狀,痟羸則指肺結核的末期,風 腫是關節腫脹,水腫是指胸部積水、腹部積水等等。67另外,《法蘊足論》也有 提及疾病的段落:「云何病苦?病謂頭痛、眼痛、耳痛、鼻痛、舌痛、面痛、脣 痛、齒痛、齶痛、喉、心痛;風病、嗽病、氣病、噫病、癩病、痔病、痢、痳病、

寒病、熱病、瘨病、癎病、歐逆瘡腫、癬疥膇癭、滯下漏泄、痃癖枯痟,及餘種 種依身心起身心疹疾,總名為病。何因緣故,說病為苦?有情病時,領納攝受種 種身苦事故,廣說乃至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燒然事故,說病為苦。」68另有疫病 及全身痛、背痛等,以上可視為佛典中所論述疾病種類的全貌。

65 《中阿含經》卷 7,《大正藏》冊 1,頁 467 下。

66 《摩訶僧祇律》卷 17,《大正藏》冊 22,頁 362 上。

67 參見川田洋一 著,許洋主 譯:《佛法與醫學》(台北:東大圖書,2007 年),頁 25。

68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六》,《大正藏》冊 26,頁 361 下。

40

第三章 佛教醫學病因論與醫療特色

本章旨在對於佛教醫學之醫藥思想與療法之關涉深入探究,以闡明大醫 王——佛陀的圓滿教導治療疾病的身心靈妙方,主要是著重於生理面與心理面的 討論。將生理、心理類疾病的病原、病種及病因歸類分析,詳論佛教醫學的病因 論包含外因、內因、業因和綜合因等,以透析致病原因的詳細內涵,藉以勾勒出 佛教醫學古老而深邃的醫學思想精要與特色。

第一節 佛教醫學的生理病因論

佛教醫學中對於疾病的分類已於上章詳為論述,本節續就形成疾病的原因與 要件加以討論。根據二本柳賢司的研究指出,病因大約可分成三大類:「第一、

知的過失,包括不正確的知識(行動違背自然法則)、錯誤的病人(當不當行為)、 內存錯誤(罪的過失);第二、不當接觸目標及其感官,例如:眼、光,耳、音,

鼻、香,舌、味,身(皮膚)、觸等;第三、受到季節的影響,例如:春天造成 結惡化、雨期造成熱的蓄積與風的惡化、夏天時造成結的減輕與風的蓄積、秋天 造成熱的惡化與風的減輕、冬天前半期造成熱的減輕與結的蓄積、冬天後半期造 成熱的減輕與結的蓄積。」69上述主要說明三種病因為:見解(思想)的偏差、

不當接觸目標及其感官、天候等造成。

至於直接的病因,二本柳賢司則認為有四種:「(一)前世的不善行為,所 造下的惡業;(二)今世的惡行,所形成的惡業;(三)干擾因素,包含矛盾的 行為、暴飲暴食、不節制、季節性偶然的影響、外傷、壓力、近親者的死別和環 境的影響等;(四)靈的存在,如魔鬼附身,即第二個最重要的疾病造成的疾病 因果報應,從西醫的角度來看是沒有任何意義。」70此四個因素,為歸納自眾多 佛典而成,多散見於《四部阿含》的小品故事或譬喻中。

齊思克(Kenneth G. Zysk)對於病因的看法,則主張:「印度人認為對人,

69 二本柳賢司:《佛教醫學的起源》(京都:法藏館,1994 年),頁 39。

70 二本柳賢司:《佛教醫學的起源》,頁 45。

41

及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應包括了解病痛的原因。印度醫學固有的哲學性,引導出 人為何生病的理論。印度的醫學之病源論的起源並不清楚。但最特別的是三種體 液論(Tridosa)。在印度醫學裏幾乎所有的病痛都可以用三種體液(dosas)論解 釋之。疾病是三種體液(風、膽液、及粘液),單獨或合併所引發的。體液就是 食物經消化後產生的特別廢物。這些廢物在攝取之食物大於或小於維持身體健康 所需量,就會出現。它們就像干擾體內元素平衡的破壞者,而改變存在所有自然

及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應包括了解病痛的原因。印度醫學固有的哲學性,引導出 人為何生病的理論。印度的醫學之病源論的起源並不清楚。但最特別的是三種體 液論(Tridosa)。在印度醫學裏幾乎所有的病痛都可以用三種體液(dosas)論解 釋之。疾病是三種體液(風、膽液、及粘液),單獨或合併所引發的。體液就是 食物經消化後產生的特別廢物。這些廢物在攝取之食物大於或小於維持身體健康 所需量,就會出現。它們就像干擾體內元素平衡的破壞者,而改變存在所有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