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佛典中反映的醫療事蹟

第二節 神醫耆婆的醫療事蹟

耆婆,何許人也?在中國,有華陀、扁鵲、孫思邈等神醫;在印度,耆婆則 是家喻戶曉的神醫。關於耆婆的身世,在佛典所記載的故事當中,有著強烈的神 話色彩。根據《佛說柰女耆婆經》所述,耆婆的母親是一位修行的梵志於神奇奈

150 參見《增一阿含經》卷 40,《大正藏》冊 2,頁 651 下。

151 同上,頁 651 下。

152 同上,頁 652 上。

90

樹間修建棧閣觀測到樹枝上有偃形蓋,蓋中有清香的池水,而且樹花開得朵朵彩 色鮮明,而華下有一女兒在池水中,便被梵志抱回去養育,命名為「奈女」。或 許為了增添耆婆的傳奇色彩,在佛典中鋪排了這麼一段故事,令人聯想到孫思邈 為虎治眼病的事蹟。當然,耆婆神奇的出生來歷,很難讓人家不多關注他。更何 況他天生就是王子,以醫王之姿下凡,更添幾分風采。據說,耆婆出生時就神奇 醫藥囊不離身,甚至遠赴印度西北學術中心得叉尸羅,跟隨著阿提耶學習醫術七 年,由於醫術精湛,成功療癒了許許多多的疑難雜症而名聞遐邇。有關耆婆神奇 的經歷,請逕自參閱《佛說奈女耆婆經》,不再贅述。153

根據陳明的研究指出:「耆婆被稱為醫王,當然首先是基於他醫術高超。但 與他醫術並肩的那些醫師,為何不再稱為醫王呢?最重要的原因在於耆婆是佛陀 的信仰者,是當時僧團的專門醫生,與僧團有著密切的聯繫,提出了許多涉及僧 團制度的建議。因此,他才有可能在諸醫師中獨尊為醫王。」又說:「在漢傳以 及南傳的佛經中,沒有記載耆婆獲得醫王封號的具體過程,衹是在藏傳佛教文獻 中出現了這一事件。在藏文本的耆婆故事中,耆婆憑藉自身的智慧和努力,以舉 世無雙的醫術而博得醫王稱號,瓶沙王和阿闍世王先後三次為他舉行了分封醫王 的儀式。耆婆三次獲得醫王的封號,而且是由國王授予的,可謂具有了名副其實 的醫王資格。」154陳明曾就漢譯佛經中,耆婆所涉及的名號有「醫王」、「童子 醫王」、「大醫王」、「天之醫王」、「醫王菩薩」等五種,其內涵有所變化,

有興趣者,可逕參考其著作。

一、耆婆醫病事蹟

在印度醫學中,除了鹿頭梵志之外,耆婆也是佛陀時代的名醫代表,在《四 分律》卷 39、卷 40 中,記載了耆婆的六個主要治病故事,分別為:(1)為婆 迦陀城一長者之婦治癒瘢痛;(2)為摩揭陀國瓶沙玉治療痔瘡(大便道中出血);

(3)為王舍城一長者治療頭痛;(4)為拘睒彌國一長者子治療腸結腹內;(5)

153 參見[後漢]安世高譯:《佛說奈女耆婆經》,《大正藏》冊 14,頁 902 中。

154 參見陳 明:《中古醫療與外來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年),頁 44–45。

91

為尉禪國王波羅殊提治療頭痛;(6)為世尊治療水病。在《佛說奈女耆婆經》

中,耆婆的行醫經歷:(1)救活迦羅越家頭痛而死的七五歲女兒;(2)救活維 耶離國一個躄地而死的男孩;(3)巧計治癒一南方大國國土的積年疾病。155 透 過鹿頭梵志與耆婆的事跡,更能體現佛教醫學的殊勝之處。

耆婆習醫的歷程及醫療活動中,當時的醫學狀況,並討論耆婆的醫療對象及

其療效,從中反映耆婆在社會中所扮演醫療角色。耆婆的醫療活動中,主要以外 科手術(解剖)、藥物為主為病患診治,其中也顯示耆婆已有「身體觀」的認知,

並反映當時藥物學的發達,意即探討耆婆的醫療特色,並顯示病患對疾病的心 態,及當時的疾病文化。156

有關耆婆與中醫關聯的事證,可在陳明的著作中找到在敦煌出土的于闐語本 醫方集《耆婆書)) (Jivaka-pustaka)中,所收錄了一條與蓮子草相關的治白 髮藥方,即第 51 條藥方(據梵本名為「甜根子草油」 )。內容如下:訶梨勒、

毗醯勒、……藏香(Tangut spices)、蘿蔔、芫荽(胡荽)、香根草(茅根香)……

木棉籽、芝麻、陀得雞花、紫礦、白蓮花的根、汁安膳那(cuvam)、蓮花須……。

所煮的這種藥油,塗抹,可以黑髮,白髮由此消失。這種藥油是老年(白髮)之 征服者。陳明指出:「這些藥方可以充分說明中醫使用蓮子草烏髮的方法與印度 醫學有著比較密切的關係,從印度本土醫方、吐魯番出土的漢語醫方殘片、敦煌 出土的于闐語本醫方集《耆婆書),以及《近效方》中的用法,可以勾勒一幅蓮 子草烏髮方的傳播圖景。這為我們理解隋唐外來醫學的。傳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 實例分析。而《近效方)中如此多的外來胡藥或胡方,正是盛唐及其前期中外文 化交流的縮影。」157由此可見,耆婆的醫療事蹟影響所及,可說是嘉惠中國等地,

155 參見陳明:〈印度梵文醫典《醫理精華》研究〉,頁 199。

156 佛陀時代的僧團,當僧眾生病,仍須求助僧團以外的醫生來診治。這顯示出佛陀對於「世間 藥物」的態度是肯定的,但對於某些藥物還是有些規範。另一方面,佛陀非常重視病僧的身 心狀況,並積極透過修行或藥物醫治身心的疾病。這也釐清了一般人對於佛教是「消極」、「厭 世」的觀念。耆婆對佛教的影響,也就是耆婆的醫療活動中對佛教的戒律、教團和醫學這三 方面來討論,以顯示醫療所反映的社會、文化的現象。參見黃文宏:《從神醫耆婆之醫療事蹟 論其醫療方法及對佛教影響》,頁摘要。

157 參見陳 明:《中古醫療與外來文化》,頁 259。

92

也可以知道各地的醫療互相模仿滲入,與時俱進。

二、護持佛法的大醫

在印度,耆婆的聲名之所以遠播,當與他大力護持佛教有關。在《大般涅槃 經》中,可以得知。如《大般涅槃經》言:

耆婆,我今病重,於正法王興惡逆害,一切良醫妙藥呪術善巧瞻病所不能 治,何以故?我父法王如法治國,實無辜咎橫加逆害,如魚處陸當有何樂,

如鹿在弶初無歡心,如人自知命不終日,如王失國逃迸他土,如人聞病不 可療治,如破戒者聞說罪過。我昔曾聞智者說言,身口意業若不清淨,當 知是人必墮地獄,我亦如是。云何當得安隱眠耶?今我又無無上大醫演說 法藥除我病苦。158

《大般涅槃經》續言:「耆婆答言:善哉!善哉!王雖作罪,心生重悔而懷慚愧。

大王,諸佛世尊常說是言:『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 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

無慚愧者不名為人,名為畜生;有慚愧故則能恭敬父母師長;有慚愧故說有父母 兄弟姊妹。』善哉大王具有慚愧。大王且聽:臣聞佛說:『智者有二:一者不造 諸惡,二者作已懺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雖先作惡後能發露,

悔已慚愧更不敢作,猶如濁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為清,如烟雲除月則清明,

作惡能悔亦復如是,王若懺悔懷慚愧者,罪即除滅清淨如本。……唯願大王莫懷 愁怖,若有眾生造作諸罪,覆藏不悔心無慚愧,不見因果及以業報,不能諮啟有 智之人不近善友。如是之人,一切良醫,乃至瞻病所不能治,如迦摩羅病,世醫 拱手。覆罪之人,亦復如是。云何罪人?謂一闡提。一闡提者,不信因果,無有 慚愧,不信業報,不見現在及未來世,不親善友,不隨諸佛所說教戒。如是之人,

名一闡提。諸佛世尊所不能治。何以故?如世死屍,醫不能治;一闡提者,亦復

158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卷 19,《大正藏》冊 12,頁 477 中。

93

如是,諸佛世尊所不能治。大王今者,非一闡提,云何而言不可救療?」159 如上所言,耆婆見阿闍世王能夠懺悔殺父之罪,於是讚許他能夠心懷慚愧,

發露己罪,就是個有救之人。

耆婆進一步推薦佛陀給阿闍世王:「如王所言無能治者,大王當知:迦毘羅 城淨飯王子,姓瞿曇氏,字悉達多。無師覺悟,自然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具足十力、四無所畏,一切知見,大慈大悲,憐 愍一切如羅睺羅,隨善眾生如犢逐母,知時而說非時不語,實語、淨語、妙語、

義語、法語、一語,能令眾生永離煩惱,善知眾生諸根心性,隨宜方便無不通達。

其智高大如須彌山,深邃廣遠猶如大海,是佛世尊有金剛智,能破眾生一切惡罪,

若言不能,無有是處。今者去此十二由旬,在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而為無量阿 僧祇等諸菩薩僧演種種法。……」160

耆婆在讚嘆佛陀種種威德,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智慧高超、

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並且具有金剛智,而能破眾生一切惡罪等之餘,

當中最主要為了增強阿闍世王的信心,以凸顯佛陀能治好阿闍世王病的能力。耆 婆更列舉了二十幾件事例作見證,分別是:1.釋提桓因、2.鴦崛魔、3.須毘羅王 子、4.恒河邊五百位餓鬼、5.舍婆提國五百位賊人、6.長者子阿逸多、7.大醉象、

8. 魔王與魔眷屬、9.波羅捺城長者子、9.壙野鬼、10.細石城王龍印、11.提婆達 多、12. 跋提迦王與優波離、13. 舍利弗與周梨槃特、14. 大迦葉與難陀、15.優 樓頻螺迦葉與優陀耶、16.富多羅與頻婆娑羅王、17.郁伽長者、18.離婆多與婆私 吒、19.外道尼乾子、20.衰老者、21.善根未熟者、22.末利夫人與蓮花女、23.尸 利毱多、24.富人須達多與貧人須達多、25.波斯匿王與尸利毱。這些事例都是佛 陀曾經救助過的,或是曾經接受他們供養的。161吾人從《大般涅槃經》的故事當 中,可以看出耆婆對於佛陀的景仰與崇拜,對於佛陀的事蹟可說是如數家珍般孰

159 同上。

160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卷 19,《大正藏》冊 12,頁 478 上。

161 同上,頁 478 下。

94

悉,當時的僧團需要耆婆協助醫療,而耆婆本身則認為最根本的治療需要仰賴佛 陀的指導,如此謙卑的態度,在廣大的僧團口碑傳揚之下,耆婆的聲望自然與日 俱增。

根據黃文宏所整理有關於耆婆的醫療事蹟資料顯示,162耆婆的譯名另有耆婆 童子、耆域、祇域、耆舊、耆婆藥師、耆舊童子、侍缚迦、時缚迦等,散載諸典,

根據黃文宏所整理有關於耆婆的醫療事蹟資料顯示,162耆婆的譯名另有耆婆 童子、耆域、祇域、耆舊、耆婆藥師、耆舊童子、侍缚迦、時缚迦等,散載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