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反思——研究不足之處與未來努力方向

第五章 結論

第二節 研究反思——研究不足之處與未來努力方向

由於本論文採取的研究方法為文獻學及思想研究法,因此受限於典籍的記載 為唯一根據,未能於現代臨床上取得佐證資料,缺乏實際驗證數據來支撐與強化 經典所述的內容,此為本文在研究上所受到的限制。

筆者在從事本研究之前,曾廣為蒐集相關文獻,發現在律典中有著相當豐富 的資料,若能克服囿於在家人不宜閱律典以非議出家人的因素,並擴大研究範 圍,在未來將之納入研究範圍,當能取得更加完善的研究成果。

105

【參考文獻】

(一)原典

(按中國古籍及《大正藏》經碼順序排列)

〔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02 年。

〔唐〕孫思邈著.李景榮等校釋:《備急千金藥方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 社,1998 年 6 月。

〔唐〕孫思邈:《千方翼方》,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90 年 9 月。

〔明〕龔廷賢:《壽世保元》,臺南:正言出版社,1984 年。

〔清〕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年。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藏》冊 1。

〔東晉〕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大正藏》冊 1。

〔東晉〕僧伽提婆譯:〈中阿含林品自觀心經〉,《中阿含經》,《大正藏》冊 1。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起世經》,《大正藏》冊 1。

〔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冊 2。

〔東晉〕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大正藏》冊 2。

〔後漢〕外國三藏康孟詳譯:《佛說興起行經》,《大正藏》冊 4。

〔後漢〕外國三藏康孟詳譯:〈佛說頭痛宿緣經〉,《佛說興起行經》,《大正 藏》冊 4。

〔後漢〕外國三藏康孟詳譯:〈佛說骨節煩疼因緣經〉,《佛說興起行經》,《大 正藏》冊 4。

〔後漢〕外國三藏康孟詳譯:〈佛說背痛宿緣經〉,《佛說興起行經》,《大正 藏》冊 4。

〔後漢〕外國三藏康孟詳譯:〈佛說木槍刺腳因緣經〉,《佛說興起行經》,《大 正藏》冊 4。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冊 8。

106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藥草品〉,《正法華經》,《大正藏》冊 9。

〔大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奉詔譯:《大寶積經》,《大正藏》冊 11。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奉制譯:《佛說胞胎經》,《大正藏》冊 11。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奈女耆婆經》,《大正藏》冊 12。

〔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譯:〈現病品〉,《大般涅槃經》,《大正藏》冊 12。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大正藏》冊 14。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藥草喻品〉,《妙法蓮華經》,

《大正藏》冊 14。

〔北涼〕三藏法師曇無讖譯:〈除病品〉,《金光明經》,《大正藏》冊 16。

〔吳〕天竺沙門竺律炎共支越譯:《佛說佛醫經》,《大正藏》冊 17。

〔唐〕西天竺國三藏伽梵達摩奉 詔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經》,

《大正藏》冊 20。

〔唐〕三藏沙門不空奉 詔譯:《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大正藏》冊 21。

〔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佛說療痔病經》,《大正藏》冊 21。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藥揵度〉,《四分律》,《大正藏》冊 22。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摩訶僧祇律》,《大正藏》冊 22。

〔後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共羅什譯:〈七法中醫藥法〉,《十誦律》,《大 正藏》冊 23。

〔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大正藏》冊 24。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大正藏》冊 26。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大正藏》冊 46。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摩訶止觀》,《大正藏》冊 46。

〔隋〕天台修禪寺沙門智者述:《觀心論》,《大正藏》冊 46。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大正藏》冊 46。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六妙法門》,《大正藏》冊 46。

107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大正藏》冊 46。

〔唐〕義淨撰《南海寄歸內法傳》,《大正藏》冊 54。

〔明〕北天目蕅益沙門智旭重述:《教觀綱宗》,《大正藏》冊 46。

(二)當代專書

(依中外文作者姓名筆劃之順序排列)

王魯芬主編.李照國 鮑白主譯:《中醫診斷學》,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

2002 年。

王靜蓉:《學佛與行醫》,臺北:圓神出版社,1984 年 2 月。

甘迺斯.齊思克 原著.陳介甫、[許詩淵] 譯註:《印度傳統醫學》,臺中:

中國醫藥研究所,2001 年。

平川彰 著.莊崑木 譯:《印度佛教史》,臺北:商周出版,2009 年。

永田勝太郎 著.王瑤英 譯:《全方位醫療法》,臺北:生智文化,2001 年。

李杏邨:《一元多重心物觀》,臺北:慧炬出版社,1991 年 10 月。

忽思慧:《飲膳正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年 8 月。

林尹 注譯:《周禮今注今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1985 年。

周學勝:《中醫基礎理論圖表解》,臺南:大孚書局,2006 年。

段逸山 主编:《醫古文》,臺北:知音出版社,2004 年。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

高真:《求醫先求老中醫》,臺北:樂天文化,2011 年。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 12 月。

張步桃:《張步桃開藥方》,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 年 10 月。

張年順 主編:《中醫綜合類名著集成》,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 年。

傅偉勳:《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哲學與宗教」五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5 年

曾志鋒:《看病——醫生向左,病人往右》,臺北:樂天文化,2007 年。

彭奕竣:《醫鑰》,中壢:彭奕竣,2005 年 3 月。

108

馮俊彈 主編:《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年。

齊思克著.陳介甫譯:《古印度佛教教團之醫學——苦行與治病》,臺北:國立 中國醫藥研究所,2001 年。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6 年。

潘桂明、吳忠偉:《中國天台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 12 月初版。

廖育群:《認識印度傳統醫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年。

郭朝順:《天台智顗的詮釋理論》,臺北:里仁書局,2004 年 8 月。

郭藹春:《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 年。

郭藹春:《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譯》,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年。

劉渡舟:《劉渡舟醫學全集》,臺北:啟業書局,1998 年。

錢 穆:《中國思想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 年。

陳 明:〈印度梵文醫典《醫理精華》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

陳 明:《中古醫療與外來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年。

謝博生:《醫學概論》,臺北: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1999 年。

謝博生:《醫療概論》,臺北: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2004 年。

鎌田茂雄著.韓瑜譯:《天台思想入門》,高雄:佛光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1993 年 5 月。

釋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聞出版社,2009 年 7 月。

釋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臺北:正聞出版社,1984 年 1 月。

釋聖嚴:《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臺北:法鼓文化,2005 年。

薛公忱 主編:《儒道佛與中醫葯學》,北京:中國書店,2006 年。

釋成一:《醫林學術時論集》,臺北:中國藥用植物學會,1987 年 5 月。

〔日〕二本柳賢司:《佛教醫學概要》,京都:法藏館,1994 年。

〔日〕川田洋一:《大醫王小故事——佛陀的身心靈物語》,臺北:百善書房,

109

2007 年。

〔日〕川田洋一 著.許洋主 譯:《佛法與醫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7 年。

〔日〕丹波康賴:《醫心方》,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 年。

〔日〕水野弘元著.劉欣如譯:《佛典成立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9 年。

Ross Pelton PH.D. & Lee Overholser 著.杜奇榮譯:《癌症的自然療法》,臺北:

中華日報出版部,1996 年 6 月。

K. G Zysk, Asceticism and healing in ancient India : medicine in the Buddhist monaster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范丹伯( J. H. van den Berg ) 著.石世明 譯:《病床邊的溫柔》,臺北:心靈工 坊文化,2008 年。

喬.卡巴金 Jon Kabat–Zinn Ph.D 著.胡君梅 譯:《正念療癒力》,臺北:野人 文化公司,2013 年。

(三)期刊及論文

(首列期刊,次列論文;兩者均依姓氏筆畫及發表時間之先後順序排列)

尤惠貞:〈從天台智者大師的圓頓止觀看病裡乾坤〉,《普門學報》第 8 期,2002 年 3 月。

安藤俊雄著,郭哲彰譯:〈天台止觀之治病法——智顗之醫學思想序說(一)〉,

臺北:《中國佛教》第 31 卷第 2 期,1987 年 2 月。

安藤俊雄著,郭哲彰譯:〈天台止觀之治病法——智顗之醫學思想序說(續完)〉,

臺北:《中國佛教》第 31 卷第 7 期,1987 年 7 月。

黃國清:〈《佛說佛醫經》的病因論與養生觀〉,《世界宗教學刊》,2010 年 12 月。

黃國清:〈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所述印度醫學與養生方法〉,《第五屆印 度學學術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2011 年 11 月。

110

鄭石岩:〈唯識法門與心理健康——唯識派心理學的時代意義〉,《普門學報》

第 2 期,2001 年 3 月。

林立盛:《印度生命吠陀醫學基礎理論之轉譯與詮釋》,臺中:中國醫藥大學中 醫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

黃文宏:《從神醫耆婆之醫療事蹟論其醫療方法及對佛教影響》,新北:輔仁大 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4 年。

張妙珍:《中國佛教養生思想初探》,宜蘭:佛光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

陳 美:〈《大般涅槃經卷十九、卷二十》阿闍世王故事探析〉,《藝見學刊》

第 5 期,2013 年 4 月。

陳麗彬:《《雜阿含經》中佛陀對病苦的教示之研究》,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 文思想研究所碩士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4 年。

鄭淑卿:《從正念日記到自我療癒:正念如何帶來治療》,嘉義:南華大學宗教 學系碩士論文,2013 年。

(四)工具書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 年 1 月。

大藏會.大正大藏經索引編輯委員:《大正大藏經解題》,臺北:華宇出版社,上 冊,1984 年。

平川彰編:《佛教漢梵大辭典》,東京:いんなあとりっぷ社,1997 年。

朱芾煌編:《法相辭典》,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 年。

谷衍奎編:《漢字源流字典》,北京:語言出版社,2008 年。

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 年。

111

望月信亨主編:《望月佛教大辭典》,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1954 年增訂版。

荻原雲來編:《漢譯對照梵和大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3 年。

慈怡主編:《佛教史年表》,高雄:佛光出版社,1987 年。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 出版社,1989 年。

[ F{t~! J

En /:iUfr:EflJ!H±fti/ilJm!

I ~.

IY:J

if.!< f,:! IltP}:ffi1!l'

¢

is

I ¢

:If

*

-1000 Ji1IrJl~llJ:ffi

M

1'0 lfc. -t{f-!);.Wlit:llmJtft

~ :£.1[ z:!£iiDt1lffl~

冊數 經典出處 譯(著)者 譯名 患者 疾病症狀 病因 醫治方法 療效為何 1 T02 No.125增一阿含經(卷31)

,p0719a

東晉‧伽提婆譯 耆域 阿那律 達曉不眠

,眼根遂 損

* 小睡眠 *

2 T03 No.156大方便佛報恩經

(卷6),p0160b 失譯 耆婆 大目建連 之弟子

* * 以斷食為本 *

3 T04 No.197佛說興起行經(卷1)

,p0169a

4 T04 No.200撰集百緣經(卷10)

,p0250c

吳月‧支謙譯 耆婆 長者其妻 難產 * 剖腹 *

5 T11 No.314佛說大乘十法經 (卷1),p0767b

梁‧婆羅譯 耆婆 佛 背痛 * 妙藥 *

6 T11 No.314佛說大乘十法經 (卷1),p0767c

8 T11 No.310大寶積經(卷8),

p0045c

西晉‧竺法護譯 耆域 比丘 * * 優缽羅花嗅之令下 除病

9 T11 No.310大寶積經(卷28),

p0155b

11 T12 No.346佛說大方廣善巧方 便經(卷4),p0176c

宋‧施護譯 耆婆 修左囉摩 婆尾迦行

* * 青蓮華蕊汁 病人服已

* * 青蓮華蕊汁 病人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