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一系列的創作,旨在探討台灣民間故事在繪畫上的表現性,例如如何分 析故事的主幹、指示性符號,如何運用象徵元素等等,並且將筆者在創作時收集 的資料提出作比較,受到哪些畫作或理論的影響,並且產生了何種作用,都利用 綜合性的論述方式作說明。

目前在台灣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大致分為幾種類型:第一種是中國民間故事,

例如中國神話、文學著作等等;第二種是臺灣原住民的神話故事,例如彩虹的傳 說,矮靈祭等等。以上兩種都有各自的文化背景和象徵的圖騰,對於臺灣人民來 說,可能是中國神話的影響會比較大,因為從清代開始就有為數不少的漢人來臺 灣拓墾,他們帶來了許多中華文化,除了各種習俗外,還包括許多民間故事,故 臺灣民間故事可說是中國民間故事的一部分、延伸或變異。原住民的神話由於文 字和語言系統不像漢語那樣普及,即使後人將之化為漢語編印成冊,短時間內也 無法像中國神話那樣廣為流傳。本系列的創作考慮到筆者的情感共鳴、內容熟悉 度以及文化背景,所以採用了臺灣民間故事作為創作主題。

51

一、 媽祖出巡

圖 5- 1 侯建平,《媽祖出巡》,2014,油彩畫布,162.0×112.0cm。

(一) 故事摘要

媽祖原名林默娘,十六歲時和父親、哥哥渡海,卻遇到船難。由於默娘善於 游泳,就把父親救回,但哥哥很不幸的已經往生。同年默娘在偶然機會下學到法 術,經常拯救遭遇海難的民眾,最後在二十八歲時死亡,成為專門救護海難的女 神。在另一則關於媽祖的故事中,敘述桃花山上住著兩個大漢,一個紅臉叫千里 眼,有一對火眼金睛,能遠視千里之外;一個青臉叫順風耳,能聽到千里之外的 聲音。媽祖知道他們就是金柳二位將軍,故上山降伏兩位壯漢,協助她巡查廣大 海面,護佑漁民。1

1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第一集-《臺灣民間故事集》,台北:遠流出版社,

1989 年 6 月初版,頁 161~163,頁 185~186。

52

53

圖 5- 2 臺灣新北市板橋區慈惠宮的 2013 年媽祖遶境活動,紅臉為順風耳,青臉為千里眼。(攝 影/侯建平)

圖 5- 3 侯建平,《媽祖出巡》,2007,油彩畫布,91.0x72.5cm。 圖 5- 4 《媽祖出 巡》。人體素描習 作。

54

二、 虎姑婆

圖 5- 3 侯建平,《虎姑婆》,2014,油彩畫布,116.5×91.0cm。

(一) 故事摘要

古時一對姊妹因為母親出遠門而看家,一隻老虎精遂化身為老姑婆的模樣進 入姊妹家中,在半夜吃掉了姊姊。妹妹以上廁所為藉口逃到小溪旁的大樹上,並 對虎精說,想把自己燙熟了再給虎精吃。當老虎精給小女孩滾燙的油時,小女孩 立刻將油倒下,殺死虎精。3

(二) 繪畫上的表現性

這篇故事的最高潮,就是小女孩用油燙死虎精的場景。筆者直接讓虎精以老 虎的形象出現,而不是維持人類的形態,讓小女孩和老虎之間產生弱小與強大的 對比。肢體動作方面,參考了牟侯的《伊底帕斯和人面獅身》(圖 3-13),採用較 為委婉的靜態姿勢,而不是一般故事書插畫常見的小女孩將油倒下的動態畫面。

3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第一集-《臺灣民間故事集》,台北:遠流出版社,

1989 年 6 月初版,頁 255~259。

55

在小女孩手中滾燙的熱油就要倒下去的同時,老虎亦面露兇光,隨時要猛撲到小 女孩身上,在兩者生死存亡的一瞬間,時空凝結了,並且在小女孩和老虎精的對 望中,產生一種奇妙、安祥、寧靜的氣氛,而這就是筆者所追求的「美的凝滯性」。

(圖 5-5)

人物的姿態方面,亦參考了安格爾的《泉》(The Source)(圖 5-6)。《泉》

中少女的造型遵循了古希臘雕刻的原則,但更為細膩微妙,少女的右側充份地伸 展,極盡所能地突顯了左側的曲線美;水罐與抬起的手臂,恰好形成一個幾何的 循環,這件作品帶給筆者很多的靈感,所以筆者也讓《虎姑婆》中的小女孩伸展 她的右側,將臉孔和身體的曲線集中在左側,讓整個身體如同弓箭般蓄勢待發,

卻又像雕像一般寧靜。

在製作的初期階段,筆者做了相當多的速寫與水彩初稿,實際上筆者最喜歡 的是另一個構圖(圖 5-7),試著以成年女性的形象來呈現故事,老虎精也剩下頭 部,讓女孩手持玫瑰,為老虎精,也為童年哀悼。很可惜因為這個構圖的寓意不 明確,加上風格與同系列的其他作品格格不入,最後只好忍痛捨棄。

圖 5- 7《虎姑婆》。構圖發想初稿之一。

圖 5- 6 安格爾,《泉》,1856,油 彩畫布,80×163cm,法國巴黎奧 塞美術館。

56

三、 好鼻司

圖 5- 4 侯建平,《好鼻司》,2014,油彩畫布,91.0×116.5cm。

(一) 故事摘要

古時有一位嗅覺很敏銳的人,叫做好鼻司,他甚至可以聞到下雨的味道。天 上的玉皇大帝認為天機不可外洩,於是命令海龍王殺掉好鼻司。海龍王從天降下 兩根鬍鬚,好鼻司於是得意的往上爬,海龍王就用力抽掉鬍鬚,好鼻司從高空摔 到地面成為細小的粉末,成為了螞蟻。4

4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第一集-《臺灣民間故事集》,台北:遠流出版社,

57

(二) 繪畫上的表現性

此故事在《臺灣民間故事集》收錄了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描述好鼻司並沒 有過人的嗅覺,只是一個無賴,利用詐術使旁人相信他的嗅覺優於常人。根據這 個故事大綱,筆者以電腦 3D 軟體製作了模擬圖(圖 5-9),當時還沒有決定何種 方式進行製作,而只是單純地把故事呈現出來。此版本的結局雖然一樣是摔到地 面成為螞蟻,但嗅覺不敏銳的人變成螞蟻,明顯不合邏輯,所以後來採用了第二 個版本。構圖方面參考了魯頓的《獨眼巨人》(圖 3-17),讓巨大的海龍王與渺小 的人類作出對比,並且互相凝視,試圖在緊張的氣氛中將時間與空間凍結,讓觀 者有喘息、幻想的空間(圖 5-8)。為了強調嗅覺,筆者加大了好鼻司的鼻子,海 龍王是中國傳統的「青龍」形象,參考了許多廟宇裝飾畫、水墨畫以及奇幻風格 插畫而成。

圖 5- 5 侯建平,《好鼻司》3D 模擬圖,2014,數位影像。

1989 年 6 月初版,頁 13~14。

58

四、 林投姊

圖 5- 6 侯建平,《林投姊》,2014,油彩畫布,91.0×116.5cm。

(一) 故事摘要

滿清時期,在台灣南部的鄉下有一位眉清目秀的少女,不顧家人反對,與一 位士兵私奔,育有一子。後來丈夫帶著兒子不告而別,回到唐山老家,林投姊 悲痛欲絕,在林投樹間自縊身亡,化作厲鬼。數年後一位衙役遇見林投姊的鬼 魂,帶林投姊到唐山找負心的丈夫報仇,丈夫在神智不清的情況下殺了自己的 兒子與孫子,兩眼翻白而亡。5

5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第一集-《臺灣民間故事集》,台北:遠流出版社,

1989 年 6 月初版,頁 142~151。

59 段落,並且參考了牟侯《海克力斯與九頭怪蛇》 (Hercules and the Lernaean Hydra)

一作的構圖(圖 5-11),因為筆者選用的故事段落也同樣屬於收服妖魔的過程, 蛇》,1876,油彩畫布,179 x 154cm,

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

60

五、 半屏山

圖 5- 8 侯建平,《半屏山》,2014,油彩畫布,91.0×116.5cm。

(一) 故事摘要

古時有一位仙人想招收徒弟,就下凡到高雄的半屏山,當然,那時還不叫做 半屏山。仙人將半屏山的砂石變成麵粉並作成餅,公告一個餅要一文錢,但兩文 錢可以任意拿。每個人都只付了兩文錢,並且拿了許多的餅,只有一位少年堅持 以一個餅一文錢的價格購買,仙人認為少年非常知足,便收少年為徒,修道成仙,

而半屏山從此也只剩一半的山頭。7

7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第一集-《臺灣民間故事集》,台北:遠流出版社,

1989 年 6 月初版,頁 54~59。

61

(二) 繪畫上的表現性

與台灣地名相關的故事,幾乎都屬於 台灣原生故事,然而目前的半屏山由於清 代與日治時期大量開採石灰岩,樣貌與以 往已大不相同,最後筆者參考了日治時期 的老照片,構成畫面中半屏山的模樣。本 作採用了故事最後仙人將少年收為徒弟 的場景,並參考了牟侯《赫西俄德與眾繆 司》(圖 5-13)一作的構圖,赫西俄德是 一位古希臘詩人,相傳有一天他在放羊時 繆斯給予他寫詩的本事,而這與半屏山的 故事結構很相似,再加上牟侯此作充滿柔 美的詩意氣氛,所以筆者採用了此作的構 圖加以發揮。仙人的穿著採用了道教的道 袍,形式與普通漢服大致相同,只是花紋 圖案更有道教特色,例如袍上常常會有太 極、八卦等紋飾,少年則是一般的民人造 型。(圖 5-12)

圖 5- 9 牟侯,〈赫西俄德與眾繆司〉

(Hesiod and the Muses),1860,油 彩畫布,155 x 236cm,牟侯美術 館,法國巴黎。

62

六、 七爺八爺

圖 5- 10 侯建平,《七爺八爺》,2014,油彩畫布,116.5×91.0cm。

(一) 故事摘要

七爺與八爺本是福州衙役,是結義的兄弟,心地善良,行為端正。七爺長得 矮,又名范無救;八爺長得高,又名謝必安。有一天兩人因公出差,渡橋時天氣 忽然轉壞,八爺請七爺在原地守候,自己跑回去拿雨傘,八爺到家時肚子忽然痛 了起來,躺在床上無法起身。雨愈下愈大,但七爺深信八爺一定會回來,抱著橋 樑不肯離開,最後被水淹死。等到八爺身體好轉,起身抓起雨傘趕往橋樑,發現 七爺已經死了,悲傷之餘上吊自盡。8

8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第一集-《臺灣民間故事集》,台北:遠流出版社,

1989 年 6 月初版,頁 187~189。

63

(二) 繪畫上的表現性

〈七爺八爺〉不但是著名的民間故事,

也是重要的民間信仰。此故事的原型應是

《莊子.盜蹠》的一篇故事(原文與故事 分析見 14 頁),之所以使用〈七爺八爺〉

而不是〈尾生抱柱〉,主要還是因為前者 是臺灣宗教文化的一部分,但後者不是。

在劇情方面,〈尾生抱柱〉亦過於簡略,

人物彼此之間沒有對話也沒有互動,外觀 特徵一切亦不可考,如此一來很難引起讀

人物彼此之間沒有對話也沒有互動,外觀 特徵一切亦不可考,如此一來很難引起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