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作曲家生平概述

第二章、 約翰‧瑟巴斯提安‧巴赫《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作品一○

第一節、 作曲家生平概述

約翰‧瑟巴斯提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1685 年 3 月 21 日出生於德國中部圖寧根(Thuringen)的城市愛森納赫(Eisenach),為家中幼子。

父親約翰‧安布羅修斯‧巴赫(Johann Ambrosius Bach, 1645-1695)是名小提琴師;

伯父約翰‧克利斯托夫‧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 1642-1703)及長兄約翰‧克 利斯托夫‧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 1671-1721)則是教堂管風琴師。

巴赫最初的音樂基礎教育推測是來自父親及聖喬治教堂(Georgenkirche)。

1694-1695 年間雙親相繼去世,因此被帶至奧爾德魯夫(Ohrdruf)長兄克利斯托夫 家中照顧,由於長兄是約翰‧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 1653-1706)1的學生,一 般史料推測巴赫是在這段時間向長兄學習鍵盤樂器的演奏基礎2,並藉由在長兄 家偷抄寫帕海貝爾、約翰‧雅各‧弗羅貝格爾(Johann Jocub Froberger, 1616-1667)、

迪特里克‧布克斯泰烏德(Dietrich Buxtehude, 1637-1707)、約翰‧卡斯帕‧凱爾 (Johann Caspar Kerll, 1627-1693)等作曲家的作品集,自學而累積了豐富的音樂知 識。

1700 年巴赫離開奧爾德魯夫,前往德國北部呂內堡(Luneburg)就讀聖米迦勒

此認識了呂內堡聖約翰教堂(Johanniskirche)管風琴師蓋歐格‧波姆(Georg Bohm, 1661-1733)及漢堡(Hamburg)聖凱薩琳教堂(Katharinenkirche)管風琴師約翰‧亞 當‧萊因肯(Johann Adam Reinken, 1623-1722),還有在呂內堡附近的城市且勒 (Celle)接觸到法國音樂,除此之外,仍持續抄寫樂譜及學習小提琴,並藉此了解 各地的作品及吸取各作曲家的創作精華,是他一生見多識廣的音樂經驗來源。3

貳、安斯塔德、米爾豪森:1703-1708 年

1703 年巴赫前往威瑪(Weimar)約翰‧恩斯特(Johann Ernst, 1664-1707)公爵的 宮廷任職三個月,爾後為安斯塔德(Arnstadt)新教堂(Neukirche)的管風琴試彈演奏

1706 年米爾豪森(Muhlhausen)聖伯列修斯教堂(St Blasiuskirche)管風琴師約 翰‧蓋歐格‧阿雷(Johann Georg Ahle, 1651-1706)去世,巴赫便前往應徵,於 1707 年獲聘管風琴師一職,也就是在這段時間寫作教會清唱劇,例如:清唱劇《基督 陷入死的羈絆》(Christ Lag in Todes Banden, BWV4)與《神時良辰》(Gottes Zeit ist die allerbeste Zeit, BWV106)等。同年,與表姊馬利亞‧芭芭拉‧巴赫(Maria Barbara Bach, 1684-1720)結婚。

3 楊沛仁,音樂史與欣賞(臺北:美樂出版社,2001),140。

4 音樂之友社 編,J.S 巴赫,林勝儀 譯(臺北:美樂出版社,2000),12。

5 布克斯泰烏德(Dietrich Buxtehude, 1637-1707):丹麥管風琴家、作曲家。

6 楊沛仁,音樂史與欣賞(臺北:美樂出版社,2001),141。

參、威瑪:1708-1717 年(第一創作時期)

1708 年巴赫返回威瑪宮廷擔任管風琴師,此時作品大多屬於管風琴音樂。

1713 年應徵哈勒(Halle)聖母院管風琴師一職,但威廉‧恩斯特(Wilhelm Ernst, 1662-1728)公爵不同意巴赫離開,並以加薪和晉級樂師長的條件吸引他留在威瑪,

最終巴赫於 1714 年晉升為樂師長,每個月須寫作一齣教會清唱劇並演出。7期間,

對安東尼歐‧韋瓦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8義大利風格的協奏曲感到興趣,

因而研究改編成管風琴及大鍵琴的獨奏曲,《C 大調觸技曲、慢板與賦格曲》

(BWV564),就是受到義大利風格的影響。

肆、科坦:1717-1723 年(第二創作時期)

1716 年威瑪宮廷原本的樂長撒姆爾‧德雷西(Samuel Drese, 1644-1714)去世 後,繼承者是其兒子並非巴赫,使他極為失望而不再寫作清唱劇9,因此想離開

772-801)、《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I,

BWV846-869)、《法國組曲》(French Suites, BWV812-817)、《英國組曲》(English Suites, BWV806-811)、《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 BWV1046-1051) 等。此外,還有許多室內樂作品,但已失傳,而清唱劇現存的只有三齣以世俗為 題材寫作的,其中著名的是結婚清唱劇《離開吧,悲傷的影子》(Weichet nur, betrubte Schatten, BWV202)。12

1720 年跟隨侯爵前往喀斯巴德(Carlsbad)避暑返回後,妻子芭芭拉不幸去世,

巴赫傷心欲絕,此時又遇上要擴充軍事措施及武力裝備等因素,科坦宮廷的音樂 預算也不得不縮減。131721 年撫平種種傷痛後,與科坦宮廷女高音安娜‧馬達雷 納‧巴赫(Anna Magdalena Bach, 1701-1760)再婚,但好景不長,爾後因侯爵夫人 弗雷德里卡‧亨利耶塔(Frederica Henrietta)對音樂不感興趣,加上侯爵投入音樂 的熱情勝過和她相處時,便開始暗示侯爵放棄音樂的活動,但這對巴赫的處境極 為不利。1722 年來比錫(Leipzig)原本的總樂長14去世,巴赫為改善處境而動念向 來比錫申請總樂長一職。

伍、來比錫:1723-1750(第三創作時期)

1723 年巴赫以《聖約翰受難曲》(St. John Passion, BWV245)獲聘來比錫總樂 長暨聖湯瑪斯教堂(Thomaskirche)樂長一職,工作內容包括寫作清唱劇、教堂附 設學校的教學、指揮合唱團、協助樂團、音樂行政等,在教堂及學校間勞碌奔波,

還常為新建或改良的管風琴提供意見及參與啟用典禮,也因此獲得機會與各地音 樂家一同演出,並藉此推廣他所寫作的清唱劇。15期間,完成了許多類型的作品,

例如:《聖馬太受難曲》(St. Matthew Passion, BWV244)、《聖誕節神劇》 (Christmas Oratorio, BWV248)、《b 小調彌撒曲》(BWV232)、《郭德堡變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 BWV988)、《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卷(BWV870-893)等,除此之外,

還有顛峰之作《音樂的奉獻》(Musical Offering, BWV1079)、《賦格的藝術》(The Art of Fugue, BWV1080)。

在許多的經歷之下,巴赫感受到工作沒有被保障,再加上還面臨了職務上的 理念不合及藝術上的打擊,繁忙的工作及不平等的薪資,使得巴赫與市議會對立,

1730 年向市議會提出請願,試圖破局,但未能改善狀況,因而使他想離開來比 錫。而在十八世紀歐洲樂壇受到啟蒙主義的影響之下,巴赫的音樂開始被時代淘 汰,1737-1738 年間兩度受到樂評家約翰‧阿道夫‧夏伊伯(Johann Adolf Scheibe, 1708-1776)的言論攻擊,換言之,時代已經開始改變,新一世代講求以表達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