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安多寧‧德弗乍克《羅曼史,作品十一》

A. Dvorak Romance for Violin and Piano, Op. 11

第一節、作曲家生平概述

安多寧‧德弗乍克(Antonin Dvorak, 1841-1904),1841 年 9 月 8 日出生於捷 克(Czech)內拉霍傑維斯(Nelahozeves)村莊,為家中長子,家中經營肉舖店兼旅館 業,附近是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後援者羅普 柯維茲侯爵的領地,是曾經盛行音樂的地方。25父親法蘭迪歇克‧德弗乍克 (Frantisek Dvorak, 1814-1894)是齊特琴(Zither)名家;伯父則是當地知名的小號 手。

1847 年德弗乍克就讀村莊的小學,與其學校校長約瑟夫‧史必茲(Joseph Spitz) 學習歌唱及小提琴,因此音樂能力迅速成長,後來加入教堂的合唱團。1853 年 德弗乍克的父親為了要讓身為長子的他繼承家業,因此前往茲洛尼傑(Zlonice),

向其村莊樂長安多寧‧李曼(Antonin Liehmann, 1808-1879)學習德語,除此之外,

也學習了小提琴、中提琴,以及鍵盤樂器演奏法與音樂基本理論、即興作曲。

1855 年住在茲洛尼傑的舅舅與李曼說服德弗乍克的父親放棄讓他繼承家業 的想法,並為他申請學費補助金,最後於 1857 年起開始到布拉格(Prague)風琴學 校學習。在校期間學到了專業技術與音樂理論,也接觸了許多古典音樂的作品,

還認識了學長卡爾‧班鐸(Karl Bendl, 1838-1897)26,兩人關係要好,德弗乍克還 在他家學習各種總譜,並於 1859 年畢業。

在求學階段貧困的德弗乍克於風琴學校畢業後,為了生活而加入卡爾‧孔札

演奏。271866 年劇院迎接貝德里克‧斯梅塔納(Bedrich Smetana, 1824-1884)28擔任 樂團指揮,德弗乍克因而受其薰陶,在這之後的音樂就開始出現了民族音樂的風 情。1870 年後,德弗乍克的作品開始在布拉格被演出,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寫作 樂曲,於 1871 年辭去孔札克樂團團員一職。

自風琴學校求學期間,德弗乍克開始創作各種古典風格的作品,但有許多都 被他遺棄,1873 年德弗乍克最初的作品採用維悌斯拉夫‧海列克(Vitezslar Halek) 的愛國詩《白山(比勒‧霍拉)的繼承者》(Die Erben des weissen Berges)作為歌詞,

而寫作的混聲合唱與管弦樂的讚歌,舉行初演時獲得好評,因此肯定了他在布拉 格樂壇的地位。同年與聲樂家安娜‧契露瑪柯娃(Anna Cermakova)結婚,爾後獲 得布拉格國民劇院聖沃伊傑夫教堂的風琴師一職。1874 年陸續寫作《第四號交 響曲》(Op. 13)、歌劇《國王與礦夫》(King and Collier)第二稿等作品。

至此,德弗乍克的作品多少有受沃夫岡‧阿瑪特士‧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與貝多芬等人的影響,擁有古典時期的韻味,而第一 齣歌劇《阿弗雷德》(Alfred)、《國王與礦夫》第一稿,和第二號到第四號的弦樂 四重奏,以及《第三號交響曲》(Op. 10)等作品,是受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29的影響;《國王與礦夫》第二稿則是受斯梅塔納的影響。

1874 年德弗乍克向奧地利(Austria)政府獎助清寒青年藝術家審查委員會提 出申請,並於 1875 年得到同意。1876 年起擔任審查委員的約翰尼斯‧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30,將德弗乍克提出申請的作品《莫拉維亞二重唱 曲集》(Moravian Duets, Op. 32)推薦給柏林(Berlin)吉姆洛克(Simrock)出版社,佳 評如潮,之後吉姆洛克出版社又委託他創作《斯拉夫舞曲》第一集 (Slavonic Dances, Series I, Op. 46),在德國出版獲得好評,因此名聲開始遠播國際。期間,

因追悼子女而寫作的《鋼琴三重奏》(Op. 65)與《聖母悼歌》(Stabat Mater, Op. 58)

27 Smaczny, Jan. "Dvořák, Antonín." Grove Music Online. 24 May. 2018.

28 斯梅塔納(Bedrich Smetana, 1824-1884):捷克作曲家,被譽為捷克國民樂派創始者。

29 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德國作曲家。

30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德國鋼琴家、作曲家。

在倫敦(London)也獲得佳評。

1878-1879 年間與布拉姆斯兩人互相拜訪,建立了如兄弟一般的情誼,且向 布拉姆斯學習樂曲架構組織能力,並發表《第九號弦樂四重奏》(Op. 34)與《第 六號交響曲》(Op. 60)等作品,之後將《第九號弦樂四重奏》獻給了布拉姆斯。

曾想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德弗乍克最後依然留在捷克,並寫作序曲《胡斯教 徒》(Husitska dramaticka, Op. 67)與《第七號交響曲》(Op. 70)等愛國作品。

德弗乍克日益增長的名聲為他帶來許多的榮譽及獎項,1889 年榮獲奧地利 政府勳章,1890 年獲得布拉格大學哲學博士,也當選捷克科學藝術院院士,除 此之外,也就任布拉格音樂院作曲教授,1891 年榮獲英國劍橋大學榮譽音樂博 士學位。1890-1891 年間寫作鋼琴三重奏《悲歌》(Dumky, Op. 90),是德弗乍克 得意的室內樂作品,也是他留下的著名曲之一。

1881-1891 年是德弗乍克一生成就的巔峰,被公認為國際作曲家,1886 年《斯 拉夫舞曲》第二集(Slavonic Dances, Series II, Op. 72)出版時,稿費已比第一集高 出許多,同時,來自國際的邀請也因此增加。31

1892 年受邀聘前往美國擔任國民音樂學院(Nation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院長,任職三年。期間,因周遭受種族歧視的黑人而引發他對黑人靈歌以及印地 安原住民音樂的興趣32,爾後更因思鄉之情,陸續寫作第九號《新世界》交響曲 (The New World, Op. 95)、第十二號弦樂四重奏《美國》(American, Op. 96)與《大 提琴協奏曲》(Op. 104)等作品。

1895 年回歸祖國後,再度就任布拉格音樂院作曲教授,因身心喜悅而寫作

《第十三號弦樂四重奏》(Op. 106)及《第十四號弦樂四重奏》(Op. 105),爾後也

童話歌劇《魯莎卡》(Rusalka, Op. 114)。

1901 年德弗乍克被任命為布拉格音樂院院長,也被推舉為奧地利國會上議 院終生議員,是第一位來自國外的音樂家進入組織。此時,德弗乍克創作能力已 經逐漸下滑,1904 年最後的歌劇《阿米達》(Armida, Op. 115)於布拉格首演還遭 到批評。同年 5 月 1 日逝世,並於四日後舉行國葬。

第二節、創作背景

德弗乍克《羅曼史,作品十一》源自於 1873 年德弗乍克寫作的第五號弦樂 四重奏第二樂章的導奏,此一片段也成為《羅曼史》的主題結構,另外德弗乍克 還增加了兩個新的主題並以奏鳴曲式(Sonata Form)來寫作,根據音樂學家大衛‧

貝佛里奇(David R. Beveridge)最新的研究結果,似乎是與第五號弦樂四重奏同年 創作。

管弦樂版本於 1879 年由吉姆洛克(Simrock)出版社發行;鋼琴伴奏版本則在 2015 年由 Barenreiter Praha 出版社發行,此一版本是獻給德弗乍克的朋友-小提 琴大師弗蘭蒂謝克‧昂德利克(Frantisek Ondricek, 1857-1922)33

第三節、作品分析

稍快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f 小調,6/8 拍,為奏鳴曲式(Sonata Form),

可分為呈示部(Exposition)、發展部(Development)、再現部(Recapitulation)、尾奏 (Coda)。

33 昂德利克(Frantisek Ondricek, 1857-1922):捷克小提琴家、作曲家。

一、呈示部(Exposition)

以鋼琴為領導,高音為第一主題旋律,隨後由低音承接。【譜例 27】第 12 小節開始以音形模進擴充,加上術語稍加緊地(poco string.)及力度漸強(cresc.)到 強(f),將音樂緊湊的推至高點,爾後又立即恢復原速(a tempo)漸弱到極弱地(pp) 三組音形模進,預告著主題旋律即將再出現。【譜例 28】

【譜例 27】德弗乍克《羅曼史,作品十一》

【譜例 28】德弗乍克《羅曼史,作品十一》

第 24 小節第一主題由小提琴承接,鋼琴低音則以斷奏的分解和弦為伴奏,

增添旋律惆悵的情感。【譜例 29】第 35 小節小提琴與鋼琴高音相互對答,情話 綿綿,接著以一連串十六分音符,加上術語稍加緊地(poco stringendo)再次帶出以 第一主題節奏素材的旋律,且高八度,將情緒推至巔峰。【譜例 30】

【譜例 29】德弗乍克《羅曼史,作品十一》

【譜例 30】德弗乍克《羅曼史,作品十一》

結束前以二度音程下行並利用同音異名降 B 音等於升 A 音,暗示即將轉調,

最後在發展部將調性轉至 E 大調。【譜例 31】

【譜例 31】德弗乍克《羅曼史,作品十一》

二、發展部(Development)

第 57 小節進入發展部,以切分音為動機擴充整個發展部的鋼琴聲部,鋼琴 低音則以單音點出和聲,以半音下行引領至降 D 大調。【譜例 32】

【譜例 32】德弗乍克《羅曼史,作品十一》

第 81 小節突然轉變為如暴風雨來襲般,但又迅速地恢復平靜,反覆幾次後。

【譜例 33】第 95 小節鋼琴以下行減三分解和弦使旋律往前推進,如同浪一般地 波動又帶點神祕感,小提琴則以上行三十二分音群,緊湊感劇烈增強。【譜例 34】

【譜例 33】德弗乍克《羅曼史,作品十一》

【譜例 34】德弗乍克《羅曼史,作品十一》

接著第 101 小節鋼琴以力度極強地(ff),加上術語始終極其強調的

(marcatissimo sempre)持續跨大八分音符,低音更以八度音程強調使音域擴張,

讓音樂接回到再現部以前,將樂曲張力再度增強。【譜例 35】

【譜例 35】德弗乍克《羅曼史,作品十一》

三、再現部(Recapitulaton)

由第 111 小節開始,與呈示部差異在於鋼琴低音以主音撐住低音線條,相較 於呈示部多了一些層次。【譜例 36】音型模進則把音程從密集音程演變成開離音 程,擴張音域使音樂更加豐富。【譜例 37】

【譜例 36】德弗乍克《羅曼史,作品十一》

【譜例 37】德弗乍克《羅曼史,作品十一》

銜接至尾奏前的過門,由第 169 小節開始,以發展部的節奏素材來進行,調 性則轉至 F 大調。【譜例 38】

【譜例 38】德弗乍克《羅曼史,作品十一》

四、尾奏(Coda)

由第 179 小節開始,從前一個較柔情的段落,立即轉換成情緒高漲的段落,

鋼琴高音以十六分音符加強旋律高潮迭起的感覺,將情緒帶往至高峰。【譜例 39】

筆者認為在演奏時,第 178 小節應該要適當的漸慢,且搭配著力度極弱地(pp)像 是要消失一樣,而尾奏前可以做一點停頓作為轉換情緒的分界點,再以力度中強 (mf)果斷的在小提琴聲部切換段落。

【譜例 39】德弗乍克《羅曼史,作品十一》

第 191 小節接回第一主題發展,像是春天的景色中,帶有雷聲轟隆響【譜例 40】,但迅速地像是雨過天晴般於 f 小調主和弦延長搭配力度極弱地(ppp) 安靜的 結束全曲。

【譜例 40】德弗乍克《羅曼史,作品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