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作品二十三》

L. v. Beethoven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Op. 23

第一節、作曲家生平概述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1770 年 12 月 16 日出生於德國南部波昂(Bonn),為家中次子,其餘的兄弟除了卡斯帕‧安東‧卡 爾‧凡‧貝多芬(Caspar Anton Carl van Beethoven, 1774-1815)及尼古拉斯‧約翰‧

凡‧貝多芬(Nikolaus Johann van Beethoven, 1776-1848),其他皆夭折,這兩位兄 弟在貝多芬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34祖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12-1773)是宮廷樂長;父親約翰‧凡‧貝多芬(Johann van Beethoven, 1740-1792)則是宮廷男高音歌手。

貝多芬幼年接受父親嚴格的音樂啟蒙教育,學習鋼琴及小提琴,據說在 1778 年父親將貝多芬送至宮廷向管風琴師學習音樂理論及鍵盤樂器的基礎,似乎也向 托比雅斯‧弗里德利希‧普法艾佛(Tobias Friedrich Pfeiffer)學習鋼琴。351779 年 克里斯提安‧戈特洛布‧內弗(Christian Gottlob Neefe, 1748-1798)36來訪波昂認識 貝多芬,爾後教導他彈奏管風琴及作曲技巧。1785 年就任波昂宮廷管風琴師。

1787 年前往維也納(Vienna),拜訪了沃夫岡‧阿瑪特士‧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37。同年因母親健康狀況惡化而返回波昂,但不幸的母親已經 去世,貝多芬將擔起照顧家庭的重責。1789 年成為波昂國民歌劇院管弦樂團中 提琴手,增加收入以減輕負擔。期間,似乎向弗朗茲‧安東‧瑞斯(Franz Anton Ries, 1755-1846)學習小提琴。38

34 Johnson, Douglas, Scott G. Burnham, William Drabkin, Joseph Kerman, and Alan Tyson.

"Beethoven, Ludwig van." Grove Music Online. 24 May. 2018.

35 Johnson, Douglas, Scott G. Burnham, William Drabkin, Joseph Kerman, and Alan Tyson.

"Beethoven, Ludwig van." Grove Music Online. 24 May. 2018.

36 內弗(Christian Gottlob Neefe, 1748-1798):德國作曲家、指揮家。

37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

38 Johnson, Douglas, Scott G. Burnham, William Drabkin, Joseph Kerman, and Alan Tyson.

"Beethoven, Ludwig van." Grove Music Online. 24 May. 2018. 781561592630-e-0000040026.

1792 年貝多芬為了向弗朗茲‧喬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39 學習作曲,移居維也納。同年父親去世。1793 年因與海頓的期望互相違背,加 上貝多芬對海頓的教學深感不足,因此私下向約翰‧申克(Johann Schenk, 1753-1836)40學習對位法、賦格與理論。雖然對海頓的教學風格並不滿意,但仍 對海頓的交響曲十分崇拜並私下鑽研,藉由自學、研究海頓的創作技法,例如:

對比、和聲、曲式架構,以及主題發展等。41

1794 年海頓離開維也納前往倫敦(London),貝多芬因此轉向約翰‧蓋沃格‧

阿布雷希茨貝格(Johann Georg Albrechtsberger, 1736-1809)42學習對位法,同時,

也跟隨安東尼歐‧薩里耶里(Antonio Salieri, 1750-1825)43學習義大利聲樂語法藝 術。1795 年以鋼琴演奏家的身分首次在維也納公開演出,在貴族中名聲響亮得 到許多贊助,尤其是卡爾‧封‧李赫諾夫斯基(Karl von Lichnowsky, 1756-1814) 侯爵。1797 年寫作鋼琴奏鳴曲《悲愴》(Pathetique, Op. 13),於 1799 年出版。1800 年寫作鋼琴奏鳴曲《月光》(Moonlight, Op. 27, No. 2)。

1801 年貝多芬寫作《小提琴奏鳴曲》(Op. 23)及《小提琴奏鳴曲-春》(Spring, Op. 24)。1802 年因罹患耳疾多年,聽力逐日惡化,健康不佳,為改善症狀,前 往鄉間海利根斯塔特(Heiligenstadt)休息靜養,但最終得面對耳疾無法復原的事實,

為此貝多芬一度有輕生的想法,還留下「海利根斯塔特遺書」(Heiligenstadt Testament)表示因自己的健康狀況而憂鬱,已經做好死亡的準備。44

貝多芬以追求純器樂的作品之外,還以文學為題材來創作戲劇性音樂等富有 個性的作品。451803 年寫作《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Kreutzer, Op. 47)及第三號

《英雄》交響曲(Eroica, Op. 55)。1804 年開始寫作歌劇《費黛里奧》(Fidelio, Op.

72),於 1805 年首演。同年也寫作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Waldstein, Op. 53)及

《熱情》(Appassionata, Op. 57)。1806 年寫作《小提琴協奏曲》(Op. 61),於同年 首演。

1808 年完成第五號《命運》交響曲(Schicksal, Op. 67)及第六號《田園》交響 曲(Pastorale, Op. 68)。期間,貝多芬因經濟困擾未能解決,想離開維也納另求高 就,最後在朋友的援助下,獲得固定薪資而留下。461810 年寫作鋼琴奏鳴曲《告 別》(Das Lebewohl, Op. 81)。此時期的貝多芬是他一生創作的高峰,主要以擴大 樂器編制、音量對比等創作技法來表達音樂的情感與生命力,但在生活上卻不那 麼順利,感情失敗、耳疾加劇使他耳聾,種種因素摧殘著他的創作意志,再加上 1815 年弟弟卡爾病逝,其留下一個兒子卡爾‧凡‧貝多芬(Karl van Beethoven, 1806-1858),其監護權之爭,使得貝多芬處於創作空窗期,創作有限。

1818 年貝多芬聽力急遽衰退,幾近失聰,必須使用紙筆交談,1821 年身體 健康逐漸下滑。1823 年為了使魯道夫(Rudolph, 1788-1831)總主教就職典禮更華 麗,所構想的彌撒曲是結合歌唱的宗教式交響曲,因此研究葛雷果聖歌(Gregorian Chant)及約翰‧瑟巴斯提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等宗教性質 的作品,從中學習情操、精華,47花費三年的時間,才完成《莊嚴彌撒》(Missa Solemnis, Op. 123),最後獻給魯道夫公爵,於 1824 年舉行初演。同年,第九號

《合唱》交響曲(Choral, Op. 125)首演。

更因崇敬巴赫的作品,因此對變奏曲(Variation)、賦格(Fugue)等巴洛克時代的創

《小提琴奏鳴曲》(Op. 23)與《小提琴奏鳴曲-春》(Spring, Op. 24)都約於 1801 年寫作,由莫洛(Mollo)出版社發行,且題獻給摩利茲‧封‧夫里士(Moritz von Fries, 1770-1826)51伯爵。最初兩首是合為一個作品編號二十三,而是出版社將其一分 為二,分別以作品二十三及二十四出版。兩首作品的鋼琴與小提琴份量相稱,第

為奏鳴曲式(Sonata Form);第二樂章是詼諧的行板,速度轉快(Andante scherzoso,

壹、第一樂章為急板(Presto),a 小調,6/8 拍,奏鳴曲式,可分為呈示部(Exposition)、

一、呈示部(Exposition)

以精簡有力的動機,製造出緊湊、高亢的氣氛。第 1-4 小節為第一主題,充 滿狂熱的鋼琴為領導,高音為主題動機一,低音為主題動機二,貫穿整個樂章,

且以強後即弱(fp)表達出像是抵抗的情緒,充滿窒息感,第 5 小節小提琴上行級 進及鋼琴低音下行級進呈現反向進行,搭配鋼琴高音分解和弦,第 9 小節小提琴 與鋼琴高音相互交換聲部,且鋼琴高音以八度音程呈現,堆疊音響擴張音域使情 緒上漲,旋律進行中在弱拍使用突強(sf)以利將情緒帶至下一個樂句,此外,還 在一個小節內使用漸強(cresc.)將第一主題情緒帶至高點。【譜例 41】筆者認為在 演奏時,需注意力度的表現,以利突顯層次變化。

【譜例 41】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作品二十三》第一樂章

第 12 小節開始為銜接第二主題的過門,以三次下行模進齊奏來轉調,調性 分別從 C 大調轉至 e 小調再轉至 G 大調,使用強(f)的下行音形與弱(p)的上行級 進,形成強烈的對比,使情緒緊張,三次模進結束後,接著使用突強(sf)及漸弱 後,讓小提琴與鋼琴以弱(p)且較圓滑的 b 小調主題節奏動機相互對答,來緩和 前述緊張的氣氛至過門結束。【譜例 42】

【譜例 42】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作品二十三》第一樂章

第 29 小節開始為第二主題,調性轉為 e 小調,與動機相比呈現較柔和的風 格,線條如流水ㄧ般,使樂曲達到平衡。小提琴旋律為主導,與鋼琴高音相互對 答,且對答旋律線與鋼琴低音以三度同向進行,接著鋼琴以移高八度承接主導旋 律,此段幾乎使用弱(p)來表現旋律,情緒明顯比第一主題來得緩和。【譜例 43】

【譜例 43】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作品二十三》第一樂章

第 54 小節開始為結束句,力度從弱(p)漸強(cresc.)到極強地(ff),第 58 小節 鋼琴高音與小提琴相互交換聲部,且鋼琴以八度音程呈現,再次擴張音域使情緒 更加洶湧,接著第 62 小節力度瞬間降低至弱(p),但很快的又在弱拍使用如重擊 一般的突強(sf),使此段在情緒不穩的狀況下結束。【譜例 44】

【譜例 44】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作品二十三》第一樂章

二、發展部(Development)

第 70 小節鋼琴運用 d 小調的主題動機開始,小提琴以加值音符來進行旋律,

第 76 小節運用呈示部過門為素材發展,鋼琴高音與小提琴之間以下行音階模進 相互銜接,鋼琴和弦則以五度為循環,下行模進屬七和弦,且力度為極強地(ff) 及突強(sf),使音樂更加緊湊、激動。【譜例 45】

【譜例 45】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作品二十三》第一樂章

第 84 小節鋼琴高音運用 F 大調的主題動機二,低音則運用主題動機一,且 持續著屬音 C 音,而小提琴轉變為較圓滑的分解和弦來進行旋律。【譜例 46】

【譜例 46】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作品二十三》第一樂章

第 92 小節開始鋼琴運用三次主題動機一,以五度為循環,下行模進與小提 琴相互銜接。【譜例 47】

【譜例 47】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作品二十三》第一樂章

第 110 小節小提琴與鋼琴高音之間運用呈示部過門的節奏素材,以一小節為 單位進行模仿且相互銜接,鋼琴低音則以和弦支撐,力度為極強地(ff),使音樂 緊張,像是要競爭主權的感覺,最後於第 118 小節小提琴與鋼琴齊奏接續到下一 個段落。【譜例 48】

【譜例 48】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作品二十三》第一樂章

第 120 小節開始調性轉為 e 小調,以強後即弱(fp)來緩和前一個段落激昂的 情緒,鋼琴的結束與小提琴的啟始差距了一個八分音符,造就力度的位置不一致,

使音樂有驚奇感,之後轉換為較圓滑的旋律,雖然如此,但小提琴與鋼琴又比之 前銜接的更緊密,並以半音組成上行旋律線條層層堆疊,伴隨著漸強(cresc.)再次 帶來緊張的情緒,最後以弱(p)的屬七和弦延長作為結束,充滿困惑促使下一段 落更引人發想。【譜例 49】

【譜例 49】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作品二十三》第一樂章

第 135 小節小提琴運用 a 小調的主題動機一變奏旋律開始,鋼琴則運用主題 動機二伴奏,接著旋律線由鋼琴高音運用 d 小調的主題動機一承接後,再接回小 提琴運用降 B 大調的主題動機一,並以鋼琴低音上行音形模進轉回 a 小調,最 後以屬七和弦強調至此段結尾,將情緒推至高點直接進入再現部。【譜例 50】

【譜例 50】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作品二十三》第一樂章

三、再現部(Recapitulation)

由第 164 小節開始,與呈示部差異在於主題動機的力度由強後即弱(fp)轉變 成極強地(ff)、突強(sf),以及鋼琴高音的音域提高一個八度與小提琴齊奏,而第 二主題調性由 a 小調轉變為 C 大調,結束句調性由 e 小調轉變為 a 小調。【譜例 51】

【譜例 51】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作品二十三》第一樂章

四、尾奏(Coda)

第 223 小節進入尾奏,筆者認為在演奏時,第 243 小節進入第 244 小節前需 做一點停止,以利突顯力度的張力。此段運用主題動機擴充旋律,最後以極強地 (ff)及突強(sf)再次強調主題動機一,接續的和弦以弱(p)和極弱地(pp)來表現,短 時間內急遽轉弱,使情緒瞬間盪到最低點,將張力擴張結束整個樂章。【譜例 52】

【譜例 52】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作品二十三》第一樂章

貳、第二樂章為詼諧的行板,速度轉快(Andante scherzoso, piu Allegretto),A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