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保羅‧亨德密特,美籍德國作曲家、演奏家(小提琴、中提琴、柔音中 提琴1)、教育家、理論家、指揮家。西元 1895 年 11 月 16 日生於德國漢瑙 (Hanau),1963 年 12 月 28 日卒於德國法蘭克福(Franckfurt),是二十世紀前 半德國的代表作曲家之一。

亨德密特在1902 年,在其身為貧窮油漆工的父親羅伯‧魯道夫‧艾米爾‧

亨德密特(Robert Rudolf Emil Hindemith)帶著母親瑪麗‧蘇菲(Marie Sophie) 與亨德密特的弟妹一同定居在法蘭克福。在父親嚴格的家庭教育教導之 下,對於他學習音樂有著實際性且實事求是的影響。

在亨德密特九歲時開始向小提琴家安娜‧黑格納2學習小提琴,兩年後因為 黑格納離開法蘭克福,於是便將亨德密特介紹給另一位在霍赫高等音樂院 (Hoch Conservatory)的首席小提琴教師阿多夫‧雷伯納3教導。由於亨德密 特的才華過人,1908 年雷伯納為這位得意門生引薦到音樂院中。他在音樂

1913 年暑假,因為家境貧窮的關係,他在瑞士的一個渡假勝地的管絃樂團 目是1921 年在多瑙艾辛根(Donaueschingen)的新當代音樂節首演他的作品

《第二號弦樂四重奏 作品 16》( Streichquartett Nr. 2 op. 16)。然而在 1922 Caspar,中提琴 Paul Hindemith,大提琴 Rudolf Hindemith 亨德密特之弟。

9 表情 expression 作曲家只能以傳統的音樂術語寫在樂譜上,無法將樂曲中細微的變化全部呈

樣貌。由於這一連串的成功評價,讓亨德密特能夠在1923–30 年應邀直接 參與多瑙艾辛根音樂節的營運。從這時候起,他的音樂就被稱為「新古典 主義」13的音樂。

從1927 年開始,亨德密特在柏林音樂高等學校(Hochschule für Musik)教授 作曲,便開啟了他往後教育工作的道路。因為這樣,他也為了教育的目的

15 唱遊音樂 Sing und Spielmusik 亨德密特反對使用實用音樂(Gerbrauchsmusik)來稱呼他所作 的音樂,而使用這一個名詞來代替。唱遊音樂,又譯唱奏音樂、演奏用樂。

16 資料來源:"a composer should write today only if he knows for what purpose he is writing. The days of composing for the sake of composing are gone for ever. The consumer ought to come at least to an understanding."

http://www.americanviolasociety.org/JAVS%20Online/Summer%202003/Hindemith/hindemith.html,

Ian Kemp. Paul Hindemith.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17 亨德密特和另外兩人(Josef Wolfsthal 和 Emmanuel Feuermann)組三重奏。

18 約翰‧賽巴斯欽‧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德國作曲家、風琴演奏家。

19 約翰尼斯‧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德國作曲家、鋼琴演奏家。

20 納粹 NASI 二次大戰前德國的希特勒(Adolf Hitler),他所創的國家社會黨,所標榜的主權即 稱納粹主義。納粹主義崇尚暴力、恐怖與戰爭,也強調官僚精英統治,更把服從元首、動員群眾 的技巧發揮到極致。

納粹的存在,許多猶太老師和演奏家必須遷移出德國,而亨德密特不贊成 納粹控制德國音樂文化的方式。最後,納粹對亨德密特逐漸擴大批評並孤 立以及禁演他的一切作品,在不得已之下,他被強迫作出痛苦的決定離開 他的家園。然而在土耳其政府的庇護下,亨德密特致力於該國歌劇體制的 重建21,並在1938 年移居瑞士。

1940 年,亨德密特前往美國擔任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教授,並持續 作曲及演奏,同時,也把重心放在教育活動上。1946 年,取得美國公民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1937–1945)後,1947 年再度與歐洲各地交流,1951 年 起接受蘇黎士大學(Zurich University)教職,同時兼任美國耶魯大學的工 作,在1953 年辭去耶魯大學的教職回到歐洲。晚年亨德密特則專注於指 揮活動,並赴世界各地訪問,為音樂教育不遺餘力。

1.2 樂曲風格與對音樂的貢獻和地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