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佩脫拉克十四行詩》之創作背景

第二章 鋼琴作品《佩脫拉克十四行詩》之曲風探究

第一節 《佩脫拉克十四行詩》之創作背景

佩脫拉克(Francesco Petrarca, 1304-1374),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詩人,

致力研究拉丁語和拉丁文學,並用義大利語創作抒情詩與敘事詩,主要著作為

「義大利抒情詩集」(The Rerum vulgarium fragmenta)。此部詩集共收錄約三百 六十六首抒情詩,其中這三首《佩脫拉克十四行詩》便出自此詩集;主題是在描

第二節《佩脫拉克十四行詩》創作手法

《佩脫拉克十四行詩》主要特色為音樂素材的發展,由單一動機發展至各具風 格的主題,以原始動機不斷地提供變化之後音樂進行時所需要的素材,也就是以一 個極小的動機衍生出完整的作品(袁利軍 59-71)。

李斯特結合文學表現於音樂素材中,把文字的情緒利用音樂素材展現。在鋼琴 曲中有許多技巧創作,以下將從調性、旋律、和聲、節奏、音響的角度研究創作 方式,並歸納如下:

一.調性

對於李斯特來說,D小調代表死亡和惡魔,F#大調代表神秘和神聖,C大調或 C小調代表勝利,E大調代表寧靜和宗教有關,Db大調多為夜曲方式呈現,而Ab 大調則是用來描述愛情(Watson 189)。而這三首《商籟詩歌集》的男高音獨唱 曲版本便是Ab大調寫成(譜例 2-1),但鋼琴演奏版本或許因為創作前後時間相 差十九年之久,在心境上或是鋼琴技法表現而有所不同,最後僅有第123號維持 Ab大調創作,第47號改為Db大調,第104號則為E大調(譜例 2-2)。

譜例 2-1 李斯特,<第47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聲樂版本

譜例 2-1 李斯特,<第123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聲樂版本

譜例 2-2 李斯特,<第47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鋼琴版本

譜例 2-2 李斯特,<第104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鋼琴版本

譜例 2-2 李斯特,<第123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鋼琴版本

二.旋律

1.主題變形(Thematic transformation)

所謂的主題變形是主題重複出現,但每一次出現均有不同變化,可能改變了 調性,也可能改變節奏、裝飾音、速度方面等,所使用的主題重複變形方式來傳

第7-10小節為主題,右手旋律從g1開始進行,左手呈現和絃琶音伴奏(譜例 2-3); 到了第21-24小節開始第一次的主題變奏,右手旋律提高八度音,從g2音域進行,

左手則變奏為六連音的分解和絃伴奏,讓節奏的表現較為緊湊(譜例 2-4);第 38-41小節為第二次的主題變形,右手旋律除了提高八度音讓音域從g3進行外,

更使用雙八度音程加強旋律表現,左手的變奏為重拍雙八度低音及5、6度音程進 行伴奏,並且加上華彩樂句,讓織度的呈現更加精彩豐富(譜例 2-5)。

譜例 2-3 李斯特,第二首<第104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7-10小節

譜例 2-4 李斯特,第二首<第104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21-24小節

譜例 2-5 李斯特,第二首<第104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38-41小節

2. 不規則樂句(irregular phrase)

古典浪漫時期,音樂結構通常是以四句均勻的樂句為基礎,每一句樂句皆以 四個小節為單位(Machlis 12)。但李斯特常使用不規則樂句,已非固定四或八個 小節的對稱形式,而有許多不規則樂句出現來表現情感;例如《第104佩脫拉克 十四行詩》的第7-20小節,樂句設計單位為4+4+6,是讓樂句延伸的效果(譜例 2-6)。筆者觀察詩文於聲樂版本的結構中,發現樂句的延伸大多是詩文情緒的 表達,對照最後鋼琴版本6小節的樂句延伸,或許是來自詩文的影響,以下為對 照後6小節的詩句:

E non m’uccide Amor, e non mi sferra; 不讓我死,也不放開我 Né mi vuol vivo, né mi trahe d’impaccio. 不讓我存活也不讓我逃脫

譜例 2-6 李斯特,第二首<第104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7-20小節

3. 旋律隱藏於內聲部(inner-voice melodies)

為了讓旋律線條多樣化,可以發現李斯特在這三首《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皆 使用旋律隱藏於內聲部中;像是《第47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69-75小節,旋 律由內聲部的ab音開始進行(譜例 2-7)以及《第123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 52-57小節,皆可發現旋律出現於男高音聲部當中,並以半音方式進行(eb1-d1- b1-c1)(譜例 2-8)。

譜例 2-7 李斯特,第一首 <第47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 69-75 小節

譜例 2-8 李斯特,第三首 <第123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 52-57小節

4.吉普賽音階(gypsy scale)

根據葛洛芙音樂字典裡,吉普賽音階是由 C-D-Eb-F#-G-Ab-B-C 組成,主 要的創作手法特性如下:

一、具有兩個增二度的音程

二、有四組小二度音程,比一般的大小調音階半音多兩組

作品《第104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 53-57小節的華彩尾奏當中,就出現上行 增二度音程,藉由吉普賽音階手法來呈現聲樂版本的詩文(譜例2-9),詩句表 達為:

Pascomi di dolor; piangendo rido 我飽受痛苦,我哭泣,我笑

譜例 2-9 李斯特,第二首 <第104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 53-57小節

三.和聲

1. 和絃(chord)

浪漫時期由於作曲家想將心中的熱情表達出來,促使不斷擴大不諧和和聲的 可能性及自由地使用(Machlis 18)。李斯特善用減七和絃、增三和絃、九和絃、

增六和絃及附屬和絃來表現豐富的音樂色彩,在屬和絃裡,最引人入勝及有效果 的是減七和絃(康謳 244);例如《第104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1-4小節大量 使用上行減七和絃造成一種不安的緊張感(譜例 2-10);以及第21-27小節中,

,而增三和絃也代表著死亡、悲傷、或痛苦的隱喻(Todd 103)。

譜例 2-10 李斯特,第二首 <第104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 1-4小節

譜例 2-11 李斯特,第二首 <第104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 21-27小節

2. 半音風格(chromaticism)

作曲家們積極拓展和聲的限度,以半音效果製造不和諧音響來強化樂曲的對 比性與張力,讓音樂的情感表達更細膩多變,使音樂具有感染力(楊沛仁 250)。

李斯特常使用半音音型來延續音樂的張度,像是《第104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

第 44 小節,右手的華彩樂句以級進雙音半音音程上下進行(譜例 2-12);作品

《第123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 65 小節,則是使用上行半音音階做為樂曲的

呈現,而成為展現技術的重要技巧。

譜例 2-12 李斯特,第二首 <第104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 44 小節

譜例 2-13 李斯特,第三首 <第123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 65 小節

3. 持續音(pedal tone)

李斯特使用低音聲部持續音來維持音樂進行的穩定性及和聲聲響的延性,在

《第47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36-42小節使用連續7個小節的G音進行,從左手 音型可發現到,此連續音皆為第一拍正拍並且與分解三和弦方式進行,讓右手的 切分節奏保持流暢穩定性(譜例 2-14)。

譜例 2-14 李斯特,第一首 <第47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 36-42小節

四.節奏

十八、十九世紀的音樂作品,大部分都朝向嚴謹的結構及具有韻律的節奏來 創作,重音都是規律在每小節的第一拍重現(Machlis 31)。但為了使樂曲張力更 加豐富,李斯特在作品《第47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 1- 4小節就使用切分音

(syncopation)的節奏型態來表現(譜例 2-15);切分音是指將重音移至弱拍,

形成顛倒重音的模式,而製造出小節線模糊的一種現象,在聽覺上會造成一種不 平衡的效果,藉以提升音樂的張力(Machlis 31)。

譜例 2-15 李斯特,第一首 <第47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 1- 4小節

五.交響化音響

十九世紀的音樂表現在於音響效果的增加,浪漫主義音樂家經常以豐富的音 響來發揮音樂「浪漫主義」的精神(楊沛仁 250)。因此,浪漫時期的音樂組織 強調和聲色彩而非僅是聲部的線條,作曲家對於和聲的追求朝向管弦樂般的音響 效果,音樂織度也變為更加深沉厚重(Machlis 37)。李斯特的鋼琴作品想追求新 的突破變化,時常在相同的旋律如單音逐漸使用三度、六度音程推疊,形成厚重 飽滿的聲響,織度也逐漸複雜化,使和聲及和弦張力更加豐富;作品《第104號 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21-24小節(譜例 2-4)原為單音旋律,但到了第38-41小 節增強為八度雙音,再到第46-49小節則形成堆疊和絃之效果,皆可看出作曲家 在音響創作上的變化(譜例 2-16)。

譜例 2-16 李斯特,第二首 <第104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 46-49小節

第三章 鋼琴作品《佩脫拉克十四行詩》

一、導奏:1-11 小節

導奏分為兩樂句,第一樂句為第 1-5 小節,調性模糊並無確立主要調式。在 五個小節的和聲進行當中,分別以三度關係展開樂曲序幕,各小節的和絃分別為 A-C#-F-A,這構成了完整的增三和絃,也是浪漫時期作曲家喜愛的作曲法之三 度關係。在這五小節導奏中顯示了樂曲主題題材與和聲架構方式(林明慧 430),

左手進行為規律正拍節奏,右手使用切分音型與級進旋律音,來擴大導奏張力(譜 例 3-1)。

譜例 3-1 李斯特,第一首<第 47 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 1-5 小節

第二樂句為第 6-11 小節,調性為 Db 大調,是主題先現片段。主要使用義大 利增六和絃(It+6)解決至屬七和絃(V7)的和聲方式貫穿;右手為三連音描繪 旋律,左手則使用和弦琶音伴奏,最後停留在第 11 小節的長倚音(e1)中延長,

緊接著進入主題(譜例 3-2)。

譜例 3-2 李斯特,第一首<第 47 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 6-11 小節

二、A 樂段:第 12-36 小節

A 樂段分為第一樂句 a1(12-17 小節)、第二樂句 a2(17-23 小節)、第三樂 句 a3(23-36 小節)。拍號為 2/2 拍或 6/4 拍,調性為 Db 大調。從 I 級和絃開始,

右手旋律為連續切分節奏,左手伴奏則為固定的分解和絃進行,主題旋律皆為後 半拍開始。第一樂句第 13 小節之第 4 拍半為主題旋律,級數由 Db 大調 I 級持續 進行 4 個小節後,以還原 a 音之增三和絃解決至 ii65-V 最後回到 I 級,銜接第二 樂句(譜例 3-3)。

譜例 3-3 李斯特,第一首<第 47 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 12-17 小節

第二樂句的主題旋律由第 17 小節之第 4 拍半開始,級數進行為 ii7-I-V-I,之後由 還原 b 音之增三和絃當共同和絃使用,轉入 f 小調 V 級(譜例 3-4)。

譜例 3-4 李斯特,第一首<第 47 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 17-23 小節

第三樂句主題由第 23 小節之第 5 拍開始,第 32 小節轉入 G 大調 V 級。經過三 度音程琶音進行後,到第 35 小節形成終止式,最後結束於第 36 小節第一拍 G 大調 I 級進入下一樂段(譜例 3-5)。

譜例 3-5 李斯特,第一首<第 47 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 23-35 小節

譜例 3-5 李斯特,第一首<第 47 號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 23-35 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