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依託」與「黃老」中的黃帝形象

第四章 黃帝形象產生、演變與流傳問題的分析

第三節 「依託」與「黃老」中的黃帝形象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測其完整樣貌而已。

第二章與第三章偏重介紹現象,換句話說,是已知存在的黃帝形象的介紹;

第四章〈黃帝形象產生、演變與流傳問題的分析〉的重點,則為不同現象之比 較與現象成因的分析,即形象間的異同、形象產生的原因與過程,以及形象如 何被傳播等問題,分〈黃帝的始祖與共祖形象〉、〈人、神與仙〉、〈「依託」與

「黃老」中的黃帝形象〉,以及〈黃帝形象在學官以外的傳播方式與對象〉四 節。第一節〈黃帝的始祖與共祖形象〉,探討黃帝分別在哪些時代、被什麼人 追尊為祖先?又可能經過了什麼樣的過程,使得愈來愈多人認同或被認為是黃 帝的後代?第二節〈人、神與仙〉企圖分辨黃帝在作為人王、仙人與天神的角 色被書寫時,敘述上會產生的差異,以及討論此三者是否有互相排斥的關係。

第三節〈「依託」與「黃老」中的黃帝形象〉,尋找黃老之學以黃帝和老子並稱 的可能理由,以及從《漢書‧藝文志》討論當時以「依託」方式稱引黃帝故事,

以及著書教學之熱潮的產生問題。最後一節〈黃帝形象在學官以外的傳播方式 與對象〉,主要探討秦朝設置博士官後,黃帝故事和形象如何透過官學以外的 管道流傳,這些訊息又可能會被什麼人接觸?

第二章到第四章的結尾都有〈小結〉,供讀者掌握本章已討論的問題。第 五章〈結論〉總結前三章的介紹與討論,扼要敘述黃帝形象的發展,並且提出 尚待研究的問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戰國時期的黃帝形象 ‧11‧

第二章 戰國時期的黃帝形象

第一節 王侯系譜與祭祀中的黃帝形象

《國語‧周語下》記載太子晉勸阻周靈王壅堵穀水、洛水時,曾引述一段 故事說:

昔共工棄此道也,虞于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 害天下。皇天弗服,庶民弗助,禍亂並興,共工用滅。其在有虞,有 崇伯鮌,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羽山。其後伯禹念前之 非度,釐改志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于民,而度之于羣生,

共之從孫四嶽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導滯……皇天嘉之,祚以天下,

賜姓曰「娰」、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嶽國,

命以侯國,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 物豐民人也。

此一王四伯,豈繄多寵?皆亡王之後也。唯能釐舉嘉義,以有胤在下,

守祀不替其典。有夏雖衰,杞、鄫猶在;申、呂雖衰,齊、許猶在。

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閒之。

故亡其氏姓,踣弊不振;絕後無主,湮替隸圉。夫亡者豈繄無寵?皆 黃、炎之後也。唯不帥天地之度,不順四時之序,不度民神之義,不 儀生物之則,以殄滅無胤,至于今不祀。及其得之也,必有忠信之心 閒之。度於天地而順於時動,和於民神而儀於物則,故高朗令終,顯 融昭明,命姓受氏,而附之以令名。31

太子晉借古喻今,終極目的不是為了增進靈王的歷史知識,而是要增加諫言的 說服力。然而他的故事裡,有幾點值得注意:

一、 出現了「黃、炎之後」的說法,可能是近代「炎黃子孫」一詞的前 身。

二、 所謂「黃、炎之後」,故事裡指的只是共工、鯀(鮌)、禹與四嶽,

不是用來代稱「華夏」或「中國」,甚至可能不包括受共工、鯀、禹與四嶽統 治的所有人。

三、 四嶽非共工直系血親而是「從孫」,卻仍被視為共工之後,由此可以

31 (三國)韋昭注,《國語‧周語下》(上海:上海古籍,1978),頁 101-1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推論得知:當時稱某人之後,指的可能是包括某人在內的一群人的後代,不見 得是單一個人的直系後代。

四、 可以得知太子晉認為,黃帝為鯀、禹,炎帝為共工、四嶽的祖先,

但他並未交代清楚世系關係。

若想要取得更多關於諸侯世系的資訊,可能從當時的祭祀入手比較可靠。

據《左傳‧僖公十年》,晉國狐突說:「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32天神、

地祇以外,周封建列國的統治者所應祭祀的人鬼,就是與之同族的先人。對於 春秋時期各國統治者應當祭祀的對象,魯國展禽有一席話解釋為何而祭:

夫聖王之制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 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扞大患則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昔烈 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

故祀以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 社。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帝嚳能序三辰以固 民,堯能單均刑法以儀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鮌鄣洪水而殛死,禹能 以德修鮌之功,契為司徒而民輯,冥勤其官而水死,湯以寬治民而除 其邪,稷勤百穀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穢。故有虞氏禘黃 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鮌而宗禹;商 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

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上甲微,

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凡禘、

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33

太子晉與展禽的歷史認識並非完全吻合,尤其對鯀的評價明顯有所歧異:太子 晉對鯀採取貶抑態度,並且說鯀「至于今不祀」。展禽則認為鯀雖因治水失敗 被處死,然而禹的功業是從其父鯀延續而來的,不能說鯀沒有功勞,故夏后氏 仍以郊禮祭祀之。然而,除了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和評價有出入,對於聖王受後 代祭祀的準則,兩人又不謀而合:聖王建功立業,後人香火不絕。我們雖不能 認為無功的先人就不受到祭祀,但是他們兩人說得很明白:先人所享受的祭禮 與生前功業有關。武王克商,大封黃帝等等聖賢的後人,並維持對聖賢的祭祀,

在攏絡人心的作用之餘,背後大概也有承認聖賢功業的相同想法存在。34

32 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台北:洪葉文化,1993),頁 334。

33 (三國)韋昭注,《國語‧魯語上》,頁 166-167。

34 《呂氏春秋》與《禮記》、《史記》均有相似記載,但《呂氏春秋》說武王封黃帝之後於鑄,

《禮記‧樂記》則說封於薊,《史記‧周世家》又說封於祝。見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

慎大覽第三》(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 356;(清)孫希旦集解,《禮記集解‧樂記第十

遺書》(台北:河洛圖書,1975),頁 1-48;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頁 277-278、

282;黃彰健,〈釋《春秋》左氏經傳所記魯國禘禮並釋《公羊傳》「五年而再殷祭」〉,《中 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5:4(台北,2004.12),頁 725。

37 (清)孫希旦集解,《禮記集解‧大傳第十六》,頁 902。崔述、黃彰健皆以〈大傳〉此言為 非。但是,這也可能是另外一種禘祭。儘管存在祭禮名目爭議,但這是另外一個課題,對 探討展禽所認識的黃帝形像影響不大。參考(清)崔述,〈經傳禘祀通考〉,頁 1-48;黃彰 健,〈論《春秋》學的時代使命──並簡介我對《春秋》經傳禘祫問題的研究〉,收入華學編 輯委員會編,《華學》第 9、10 輯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2008),頁 477。

三家義集疏‧大雅‧生民》(北京:中華書局,1987),頁 875-877。

46 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收入藍燈文化編輯部編,《古史辨(第七冊)》(台北:藍燈文化,

1987),頁 189-199;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修訂本)》(台北:台 灣商務,1995),頁 27-28;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頁 274-277。

47 裘錫圭,〈關於商代的宗族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階級的初步研究〉,收入裘錫圭,《古代文 史研究新探》(江蘇:江蘇古籍,1992),頁 298-299。

48 (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王謨輯本》,頁 3、6;龍伯堅編著,《黃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將「高祖」當作名詞,認為這段銘文顯示齊威王追溯黃帝為高祖,徐中舒和丁 山都採用此說。50王莽建立新朝,為立宗廟回溯自己的家系,認同姚、媯、陳、

田四姓為同族,自稱是黃帝、舜的苗裔。51如把「陳侯因 」銘文解釋成以 黃帝為田齊的高祖,就能用展禽、王莽之說為佐證,頗具有說服力。52

綜上所述,因為黃帝與族群起源的關聯,戰國存在祭祀或紀念黃帝的主張。

祭祀的名稱、程序,以及黃帝在祭祀中的定位都還有爭議──作為祖先或天神,

又或者兩者皆是?但無論如何,在戰國時代,某一些氏姓的起源被他人,或自 認為可以追溯到黃帝,不管他是人還是神。當今留存的史料顯示,追溯黃帝的 多半是國君、貴族的族人。「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是否在戰國時 已經出現了?

首先,我們應該先留意史料的侷限:目前所能見到的文字史料,絕大多數 都還是有權力的人所留下的,而這些人畢竟是少數。其次,當時人也已認識到 各國祖源不同,如魯昭公十七年(西元前 525 年)郯子答少皞氏以鳥名官之故:

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 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 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

為鳥師而鳥名……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於近。為民師而命以 民事,則不能故也。53

這段話討論的官制不一定都曾經存在,卻顯示郯國之祖為少皞,其餘黃帝、炎 帝、共工、大皞、顓頊五氏各有後人及傳統,不致互相混淆。顓頊、少皞氏與 黃帝氏,以及共工氏與炎帝氏之間,雖然可能有分化或派生的關係,然而,郯 子還提到與黃、炎帝關係不明確的大皞氏。《韓非子‧五蠹》、《莊子‧胠篋》

和戰國楚竹書〈容成氏〉提到的上古聖帝賢王,還有燧人氏、有巢氏、赫胥氏、

2007),頁 3025。

50 徐中舒,〈陳侯四器考釋〉,頁 498-499;丁山,〈由陳侯因 銘黃帝論五帝〉,頁 136。

51 (漢)班固,(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王莽中第六十九中》(上海:上海古籍,2008),

頁 6112。

52 陳鼓應推測田氏宣稱「高祖黃帝」的理由,是因為把姜姓的原齊國國君認為是炎帝的後裔,

藉此區別前後兩政權。見陳鼓應,〈關於帛書《黃帝四經》成書年代等問題的研究〉,收入

藉此區別前後兩政權。見陳鼓應,〈關於帛書《黃帝四經》成書年代等問題的研究〉,收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