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國至漢文本中的黃帝形象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戰國至漢文本中的黃帝形象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8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金仕起先生.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戰國至漢文本中的黃帝形象.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李聿恆 學. 號:100153008. 中華民國 104 年 5 月.

(2) 國立政治 歷具京. 太學. 李車隨. 碩士論文. 戰國至 3翼文本中的黃帝形象. 經學位考試合格特此言登月月. 、. i. ‧ 國. 、. A J 叫‧. h. er. 在心 - if乙. ~. i. A. 壽U. 弋 D 但. v. 仁. engchi. i n U. 制. Ch. 主. n. al. 授任. io. sit. y. Nat. /!布寸 ii 一. l '-. 學. 11 ' ,. m AF P. 〉. /. U. 主. 委教 試導 口指主. 立. 政 治 大. 中華民國(百零四年三月二卡弋日.

(3) 謝辭 首先,先向所有幫助我完成論文的所有貴人們致謝。論文順利寫完,不是 我個人之功。雖然我很想在此一一列出他們的名字,但應該感謝的人實在太多 了。如果有任何人在本篇謝辭中找不到他們的大名,我在此致上歉意。這篇論 文若有任何的成就,所有曾經幫助我的人都應當共享這份喜悅。 感謝家人的支持,以及治大學歷史學系的老師、助教與同學們的幫助,特 別是指導我當助理的王柏鈞學長。謝謝中文系高莉芬教授,當我沒頭沒腦去請 教關於圖像史料的問題時,她無私地給予我建議。謝謝楊瑞松老師,論文的動. 政 治 大. 機有部分是來自我們在課堂上的討論。口試的時候我不巧感冒,感謝閻鴻中、 黃銘崇兩位老師認真聽完我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發表過程,並且切中要害地. 立. 提出建言。當然,最重要的是指導教授金仕起老師,謝謝他耐心的教導。這篇. ‧ 國. 學. 論文也許不算太好,但如果沒有金老師費神一字一句修正,勢必會令各位閱讀 時更增苦惱。. 絕大多數的碩士論文只被當成是求學過程所產生的習作,發表後不會受到. ‧. 引用,甚至很少被閱讀,這一點我心知肚明。如果有任何人讀完這本枯燥的論 文後,願意騰出時間批判其中任何正確與錯誤、合理與不合理的地方,儘管我. Nat. sit. y. 們可能素未謀面,我也要在此致上謝意。批判會激發更生一層的反思,這是學 術所不可或缺的。. io. al. er. 最後,要對這篇論文致謝。儘管我屢次在文中提到「反思」有多重要,諷. n. v i n Ch 反思了。其次,寫論文過程中的遇到的那些困難,使我警惕自己是多麼無知與 U i e h n c g 傲慢。我創作這篇論文,論文又回過頭啟發我。 刺的是,如果不是寫碩士論文這件工作強迫我克服自己的惰性,可能我就懶得.

(4) 摘要 這篇論文聚焦在考察戰國秦漢文本中的黃帝形象,而非其人之真實事蹟。 從戰國到秦漢,黃帝具有多元的形象。作者試圖探詢的問題如下:戰國秦漢文 本的黃帝形象為何?這些形象如何演變?演變發生的原因何在?期望這一研 究能夠促使我們反思相關歷史的一個起點。 黃帝在血緣與文化方面的重要性,長時間以來都是中國民族主義史學中的 重點。不過,並不是每一種黃帝形象都得到歷史學家同等的關注。純從現代人 的角度進行研究,可能使研究者忽略,或扭曲另一個時代的人對黃帝形象的想. 政 治 大. 像。本篇論文的目的即在全面探索黃帝在戰國秦漢政治、文化、民生、信仰中 的多元角色及其受重視的程度。. 立. 戰國秦漢時期,人們對黃帝已經推崇備至。然而,當時人對黃帝形象的認. ‧ 國. 學. 識卻和今日有著微妙的差異。舉例來說,古人以黃帝為共祖的行為,除了表示 血緣上的聯繫之外,也可能根基於當事人在所屬情境下,對歷史的解釋與認同 感。作為聖王,黃帝受到學者讚揚與統治者效法;但是對於其人之成就與發明,. ‧. 仍然處於眾說紛紜的狀態。當時人的日常生活與信仰可能時常接觸黃帝之名, 但其形象並不統一,有時甚至相互矛盾的。令人好奇的是,這些不一定都彼此. Nat. sit. y. 吻合的形象,卻又不約而同地給予了黃帝正面的評價。. 環繞黃帝形象的爭議並不罕見,尤其是在漢代。學者與朝廷對於整理與過. io. n. al. er. 濾相關史料的工作有過許多嘗試,《史記‧五帝本紀》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儘. i n U. v. 管當時學者可能有不同看法,由於能夠跨越大、小傳統之間的界線,多元形象. Ch. 對傳播黃帝故事或許是有利的。. engchi. 關鍵詞:黃帝形象、戰國、秦漢、認同、信仰、文本.

(5) The Images of Yellow Emperor (黃帝) in the Texts from Warring States to Han Abstract This thesis is a study of the images of Yellow Emperor in the texts from Warring States to Han, not his true deeds. The author tries to inquir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images of Yellow Emperor were depicted in texts of that period, how did those images change, and why did those changes happen. I hope that this study could eventually cause me reflex our. 政 治 大. understanding of relevant historical subjects.. 立. Since the turn of twentieth century, the positions of Yellow Emperor in the genealogy of kinship / culture have been one of the major concerns of Chinese national historians.. ‧ 國. 學. However, not all kinds of images were concerned equivalently. Besides, those images of Yellow Emperor in ancient Chinese texts were sometimes neglected, or even distorted by. ‧. modern historians according to their contemporary needs. Consequently, I try to rediscover the images of Yellow Emperor in the ancient Chinese texts as it were and try to explore. y. Nat. their political, social, cultural, and religious implications in their own term.. sit. Though the images of Yellow Emperor had already enjoyed high profile from Warring. al. er. io. states to Han dynasty, they were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popular knowledge and were. n. shaped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contexts. For example, the image as a common ancestor of. Ch. i n U. v. ancient people is a fabrication / construction based upon the different needs of historical. engchi. explanation and family identity. The images as a sage king, though admired by ancient scholars, imitated by ancient rulers, never reached consensus. People in that era might highly appraise his images in daily and religious life, but those images were far from consistent. Interestingly, though inconsistent they were, they gave him positive evaluations. Disputes about images of Yellow Emperor were not rare, especially in Han Period. Scholars and royal court kept on trying to rearrange and filter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Yellow Emperor.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is the “Basic Annals of the Five Emperors (五帝 本紀)” by Ssuma Chien (司馬遷). However, those versatile and vivid images could not be regulated, by royal court or by scholars, into a unified one, they were able to stride over the barrier between grand and little tradition, and help to spread those legends of Yellow Emperor..

(6) Keywords: Images of Yellow Emperor, Warring States, Chin and Han, Identity, Religion, Texts.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I‧. 目錄 第一章. 緒言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4. 第三節. 論文概要 ................................................................................ 9. 第二章. 政 治 大. 戰國時期的黃帝形象 ...............................................11. 立. 王侯系譜與祭祀中的黃帝形象 .......................................... 11. 學. ‧ 國. 第一節. 姓氏、婚姻與黃帝的關係 .................................................. 17. 第三節. 諸子所敘述的黃帝聖王形象 .............................................. 20. 第四節. 受陰陽五行思想數術化的宇宙秩序中的黃帝 .................. 23. y. sit. 小結 ...................................................................................... 25. io. al. 第一節 第二節. er. 秦漢時期的黃帝形象 .............................................. 27. v i n Ch 黃帝形象在朝廷祭祀沿革中的變動 e n g c h i U .................................. 27 n. 第三章. Nat. 第五節. ‧. 第二節. 上古帝王系譜的整齊工作 .................................................. 30. 第三節. 修道求仙與黃帝 .................................................................. 33. 第四節. 黃帝在信仰活動中的其他職能 .......................................... 35. 第五節. 小結 ...................................................................................... 39. 第四章. 黃帝形象產生、演變與流傳問題的分析 ............... 40. 第一節. 黃帝的始祖與共祖形象 ...................................................... 40. 第二節. 人、神與僊 .......................................................................... 45.

(8) ‧II‧. 戰國至漢文本中的黃帝形象. 第三節. 「依託」與「黃老」中的黃帝形象 .................................. 49. 第四節. 黃帝形象在學官以外的傳播方式與對象 .......................... 53. 第五節. 小結 ...................................................................................... 56. 第五章. 結論 .......................................................................... 57. 徵引書目 ................................................................................. 62 摘錄本文引用有關黃帝之傳世史料 ........................... 68. 立. 政 治 大. 學 ‧. ‧ 國 io. sit. y. Nat. n. al. er. 附錄. Ch. engchi. i n U. v.

(9)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言. 研究動機. 眾所周知,在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敘事中,黃帝不僅是中國的民族先祖或 文化英雄之一,而且經常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1民族主義者所再現的歷史── 包括黃帝故事在內──不見得足夠嚴謹,然而,令贊同或反對者皆感到震撼的, 是他們對歷史源源不絕的熱情。藉由再現特定的歷史故事,民族主義者向閱聽. 政 治 大. 人解釋民族現今處境的由來,再預言民族的命運之路將會通往何方。2黃帝故 事,是華人近現代史中,一個不斷受到書寫、複製、改編、再現的熱門對象。. 立. 對這一現象感到好奇,就是我嘗試探討戰國至漢文本中的黃帝形象的遠因。. ‧ 國. 學. 在我童年所聽到的故事中,黃帝是一名英明的帝王,也是中國人遠古的祖 先。長大以後,我開始質疑:這些故事是否為基於政治目的所編造的「神話」? 升上大學之後,再一步深入探討民族主義與歷史學之間盤根錯節的關係。它們. ‧. 的關係像是雙面刃,民族主義者熱愛歷史,而這種情緒是促使歷史研究蓬勃發 展的動力。但在另一方面,由於古為今用的需求,民族主義者的政治立場存在. Nat. sit. y. 介入,甚至扭曲歷史研究之虞,也是不爭的事實。然而,為了避免扭曲,秉持. io. 徹底捨棄所有民族主義史學的著作嗎?. al. er. 研究公正、客觀,學者是不是應該摒棄一切形式的民族主義?或者,我們應該. n. v i n Ch 者。只有先正視政治立場對歷史學家可能產生的影響,方能思考政治立場對研 engchi U 究歷史可能產生的影響。否則,一味忽視政治立場而要求學者保持公正、客觀, 每一個歷史學家都或多或少受特定政治立場影響,不管他是不是民族主義. 無異掩耳盜鈴。我的回應是:儘管民族主義史學容易受現實政治需求操弄,若 因此就想徹底推翻它,恐怕又淪於因噎廢食、未審先判的困境。研究者的立場, 1. 2. 這方面的討論可參:沈松僑, 〈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 , 《台灣社會 研究季刊》,28(台北:1997.12),頁 1-77、沈松僑,〈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 清的國族想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3(台北:2000.6),頁 77-158、(澳) 劉莉著,陳星燦譯, 〈中國祖先崇拜的起源和種族神話〉 , 《南方文物》 ,2006:3(南昌,2006.08), 頁 123-127。 如 Anderson 所言:“If nation-states are widely conceded to be‘new’and‘historical,’the nations to which they give political expression always loom out of an immemorial past, and, still more important, glide into a limitless future. It is the magic of nationalism to turn chance into destiny.”See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New York: Verso), 2006, 11-12.. ‧1‧.

(10) ‧2‧. 戰國至漢文本中的黃帝形象. 或學術著作的寫作動機皆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可靠程度,但不宜據此一端對學 術著行思想審查。平心而論,對帶有政治目的的研究成果應該要小心,但不妨 作為研究的參考。受環繞民族主義史學的討論啟發,我對黃帝故事發生興趣, 期望能為其形成和轉變的歷程研究略盡綿力,於是著手〈戰國至漢文本中的黃 帝形象〉研究。 說到這裡,讓我先引用一段關於民族主義、黃帝事蹟與歷史教育的故事。 西元 1929 年,顧頡剛所編中學教科書因不承認三皇五帝而引起爭議。戴 季陶這麼說:「學者的討論是可以的,但不能在教科書上這樣說」,「中國所以 能團結為一體,全由於人民共信自己為出於一個祖先。」而顧頡剛辯駁:「如 果我們要團結這民族,……磨難中的犧牲人物正可喚起全民眾的愛國精神。」. 政 治 大. 「三皇五帝既經一定不可信,萬無維持其偶像之理。」而此書最後仍因「反動」 的理由被查禁。3針對這場風波,沈松僑指出: 「戴季陶與顧頡剛表面上針鋒相. 立. 對,勢同水火,實際上,兩人卻有著一項共同肯認的基本前提:歷史學與歷史. ‧ 國. 學. 教育應該為國族利益服務」。4. 若他們都認為歷史學與歷史教育應該為國族利益服務,那可以想見,戴季 陶、顧頡剛的所認可的歷史著作,將不會寫入他們判斷不能為「國族利益」服. ‧. 務之史事。雖然這看似是理所當然的結果,但它是有問題的:什麼才是「國族 利益」?使民族「團結為一體」就是判斷史事價值的唯一標準?. Nat. sit. y. 任何史事即使不能使民族「團結為一體」,也不意味它對歷史不具有其他 作用;三皇五帝即令無其人,神話傳說也仍然可能對民族的形成影響至鉅。評. io. al. er. 斷史事是否能為「國族利益」服務,更難免招致先入為主之爭議──儘管取材. n. v i n Ch 其特殊時空背景,不必多作責難。然而,今日的研究者不必被戴季陶、顧頡剛 i U e h n c g 對「國族利益」的認知所限制,那麼,即便使用的史料與兩人並無不同,也可 終不免受研究者主觀影響。歷史學與歷史教育為「國族利益」服務的呼籲,有. 能從中發現潛藏的新課題。戴季陶認為三皇五帝應該載入教科書,是因為其事 蹟對「當下」中國民族主義教育至關重要;顧頡剛拒絕將其載入,是因他認為 其「自始」即為虛構。三皇五帝之事蹟在當時有無團結民族的功效,是一個問 題;三皇五帝存在與否,則是另一個問題。戴季陶、顧頡剛二人各持一端,在 「三皇五帝的相關討論是否寫入教科書」一事上相持不下。細心的讀者不難發 3. 4. 顧潮, 《顧頡剛年譜》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3) ,頁 172。在《戴季陶先生的生平》中, 說法略有不同:「然其後長中山大學時,對於中小學教科書視為不當之甚,應予取締者,如 顧頡剛之本國史,古代部份竟疑大禹為無其人,未免乖異,不應作為中學課本;……是三 種者皆曾加以禁止。」見陳天錫, 《戴季陶先生的生平》 (台北:台灣商務,1968) ,頁 353。 兩說雖有不同,但都指出該教科書因懷疑上古聖王存在與否,故遭到查禁。 沈松僑,〈召喚沉默的亡者:跨越國族歷史的界線〉 ,《思想》,2(台北:2006.6),頁 79。.

(11) 第一章. 緒言. ‧3‧. 現:在兩造爭論過程間,三皇五帝傳說在中國歷代曾經產生的演變和影響,自 始至終都沒有成為爭論的焦點。然而,除了「有無團結民族的功效」與「三皇 五帝之真偽」以外,後世三皇五帝相關傳說的形成、變遷、傳佈、影響,難道 不是值得研究的學術問題? 有別於二十世紀初「古史辨」運動所關心的問題,本研究的最主要問題是 黃帝的形象,而非黃帝其人其事的真偽。5假設黃帝不存在,則黃帝相關記載 皆屬不可信之史料。假設確有黃帝存在,其人與發現最早史料的戰國的時間差 距至少也在千年以上,很難肯定是否可靠。而且,以今日眼光看來,西周以前 人書寫記事的能力,可能還處在相當幼稚的階段。那麼,戰國以降史料中的黃 帝相關記載,恐難免去古已遠,多所出入。疑古學者對偽撰的傳世史料深惡痛. 政 治 大. 絕,主張比較不同史料以去偽存真,求得「真實」的古史。但是,史料記載之 真偽,不足以回答以下問題:這些史料為何會在該時代出現?一些後世看來可. 立. 能是荒唐無稽的的故事,於另一個時空背景卻非常流行,這些故事是研究該時. ‧ 國. 妨礙用這些史料來研究當時人對黃帝的認知。6. 學. 空的黃帝形象所不能忽視的。另外還有一些史料後起的痕跡非常明顯,但仍不 本論文要探討的問題,是黃帝在戰國到兩漢期間時人認知中的形象。現存. ‧. 最早提及黃帝,並且可以確定年代的史料,是戰國的「陳侯因. 」 。7在此之. 前,有無相關黃帝的史料留存尚不可知。因此推測,戰國史料所記錄之內容,. Nat. sit. y. 可能就是多數後人據以描述黃帝的基礎。傳世文書雖然連篇累牘,但從戰國晚 期至秦漢之際史料散佚,其結果導致戰國以前文字史料或有殘存者,多數仍經. io. al. er. 過兩漢時人的蒐集整理。經此輯佚求書的大工程後,想要研究戰國以前史料,. n. v i n Ch 也要將時代斷限向下延伸到兩漢的原因 。如此雖難免有戰國秦漢的史料混而不 i U e h n c g 分的毛病,卻是走出史料不足的困境所難以避免的辦法。. 不可能不涉及漢代人對史料的理解。這也是我之所以寧可擴大採用史料的範圍,. 傳世文獻經過梳理之後,大致上,得到的是戰國到兩漢時期學者,或有書 寫能力者對黃帝的認識,且不一定能清楚界定出何者為戰國時,何者為漢時的 認識,這是因為史料不足徵導致的先天限制。所幸,二十世紀考古發現史料頗 豐,如上海博物館藏楚簡、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等與黃帝相關,且年代可上溯 5. 6. 7. 見顧頡剛,〈古史辨第二冊自序〉,收入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一)〉(北京:中華 書局,2011),頁 95。 即使疑古健將如顧頡剛,亦曾說過:「用了書本上的話來考定堯、舜、禹的實有其人與否固 然感覺材料的不夠用,但若要考明堯、舜、禹的故事在戰國、秦、漢間發展的情狀,書本 上的材料還算得直接的材料,惟一的材料呢。」堯、舜、禹的故事可如此研究,黃帝的何 嘗不可?見顧頡剛,〈古史辨第二冊自序〉,頁 94。 徐中舒, 〈陳侯四器考釋〉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3:4(上海:1933) ,頁 502。.

(12) ‧4‧. 戰國至漢文本中的黃帝形象 8. 至戰國之史料,或可稍稍彌補傳世史料不足的缺憾。 以傳世和考古發掘史料 為基礎,我預期這項討論能夠列出一份大要,將戰國到兩漢的黃帝形象分門別 類地呈現給讀者。 誠如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所說:「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 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 9事先預 設能在史料中尋找到可靠的、首尾聯貫的單一黃帝形象,是非常危險的。換句 話說,如果最後整理出來的黃帝具有不同面相,甚至有互相矛盾的複數形象, 也應該盡可能將其全數保留。將史料中的黃帝形象初步分類後,我會試著對這 些形象的形成或轉變提出解釋。雖然礙於學識不足,這些解釋的效力並不強, 而且只能回答一小部分問題,但我希望它們可以幫助有識者提出更加充分的解 釋。. 政 治 大. 啟發我靈感的,是有關民族主義的黃帝故事,以及它們在近代中國學界引. 立. 發的討論──不可諱言,我也可能受政治立場影響,不知不覺間戴著有色眼鏡. ‧ 國. 學. 閱讀史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導致立論出現偏差。但望讀者諸君不吝指出這篇論 文的謬誤。如果有朝一日,這篇論文對研究民族主義能有任何貢獻,那將是我 的榮幸。但是要聲明:雖然我的論文可能間接有助於研究民族主義,卻不能直. ‧. 接肯定或否定「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是否為事實。我和一些民族主義者. Nat. 文獻回顧. al. er. io. 第二節. sit. 念,所以本文研究的不是近現代意義的民族主義。. y. 可能會引用相同史料,但因無法證明漢代以前就有和近現代相近的「民族」概. n. v i n Ch 自「古史辨運動」至今,關於黃帝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棟,其中焦點多環繞 engchi U 在黃帝事蹟究屬神話或信史上,試圖全面整理其形象或相關論述變遷的著述則 是相對少數。多數研究者著眼於如何重啟上古史研究,他們的工作包括重新評 估傳世史料,運用新史料與傳世史料相互對照,以及引用如社會科學、考古學 的成果為歷史研究提供理論指導或新史料。個別學者的研究不一定會全面向我 們展示黃帝的形象,但本節試圖藉由回顧他們的成果,來幫助我們尋找黃帝形. 8. 9. 參考馬承源主編,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 (上海:上海古籍,2001) ,頁 247-29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 》 (上海:上海古籍,2001) ,頁 147-168;馬 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壹)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陳鼓應 註釋,《黃帝四經今註今釋: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 (台北:台灣商務,1995)。 (漢)司馬遷, (日)瀧川資言考證, 《史記會注考證‧五帝本紀》 (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 1955),頁 139-140。.

(13) 第一章. 緒言. ‧5‧. 象的相關材料,並獲取解讀材料的提示。 顧頡剛雖主張黃帝傳說不可信,然而他治學是主張先弄清楚古人如何「造 偽」後,再由今人來「辨偽」的,所以他雖然反對將三皇五帝時代列為信史, 但還是與楊向奎合寫〈三皇考〉,又說這篇文字「有幾處簡直是《五帝考》」。 依顧氏說法,「帝」本來指天神,後來演變出人王身分。為了配合戰國後期流 行的五行學說,學者找出包括黃帝在內的五位聖王充當「五帝」。又因為黃帝 傳說遲至戰國末年才普及於學者間,被認為是「最古又最有力的人」,是以百 家競相以黃帝來標榜其學說。道家學者有計畫的製造黃帝和道家學說相關的傳 說,所以黃帝與老子並稱。方士為了迎合達官貴人喜好長生術的心理,使黃帝 傳說中加入昇仙的情節。10黃帝為天神、人王、百家之祖、仙人的形象,其形 成經過大約如此。. 政 治 大. 顧頡剛說黃帝的各種形象是次第產生,時代越往後,形象越複雜,合於他. 立. 主張的「層累的古史形成說」 。他的考證有沒有犯「以不知為不有」11的毛病,. ‧ 國. 學. 當然亦是值得檢討的問題。儘管如此,疑古風氣對史學界的震撼已成事實,即 使查禁教科書也不能遏止。以錢穆來說,他本來認為以五方配五色帝的傳說, 至少可以上溯到秦襄公之時,此說與顧頡剛討論之後被修正,改為五方色帝應. ‧. 起於戰國晚世,到始皇時始祀。12此後他與姚姓弟子合著〈黃帝〉,文中論傳 說固然有其不可信之處,但史料價值不可一筆抹煞,又說「古代的發明者不是. Nat. sit. y. 聖王就是賢臣,並不是只有他們能發明」 , 「因為只有他們才能被人知道,被人 記憶流傳,後來只能認為是他們的發明。」13儘管與疑古學者看法不盡相同,. io. al. er. 但在傳世文獻不足且矛盾叢生的情況下,錢穆和他的弟子不可能迴避疑古學者. n. v i n Ch 來看,他們把傳世文獻的記載視為「記憶」 ,而非歷史事實,在當時是創新的 i U e h n c g 舉動。. 「黃帝為虛構」的質疑,所以必須重新評估相關史料的價值。從學術史的觀點. 10. 11. 12. 13. 顧頡剛, 〈三皇考〉 ,收入顧頡剛, 〈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二)〉 (北京:中華書局,2011), 頁 2、27-28、37-41;顧頡剛, 〈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 ,收入顧頡剛, 〈顧頡剛古史論 文集(卷二)〉(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 297-306;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收 入顧頡剛, 〈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二)〉 (北京:中華書局,2011) ,頁 484-486、495-500。 杜正勝, 〈從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學革命及其與胡適、顧頡剛的關係〉 , 《中國文化》, 12(台北:1995),頁 227-228。 參考錢穆,〈評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 ,收入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 二)〉 (北京:中華書局,2011) ,頁 456;顧頡剛, 〈跋錢穆評「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 收入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二)〉(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 458-463;錢穆, 〈周官著作時代考〉,收入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台北:聯經,1998),頁 327。 錢穆在〈黃帝〉的〈並言〉中提到:「因口述大耑,囑及門姚君筆達之。」這位姚君之名不 詳。見錢穆,〈黃帝〉,收入錢穆,《黃帝》(台北:東大,1983),頁 2-3、19。.

(14) ‧6‧. 戰國至漢文本中的黃帝形象. 以徐炳昶、蒙文通為代表的學者試圖證明疑古風氣並未使上古史形成一片 真空,部分黃帝傳說仍然反映歷史事實。雖然兩人對上古人群的地理分佈問題, 在結論上出入很大,然而,基礎工作都是從傳世文獻來考據古人活動的地望, 再根據地望、世系、姓氏等線索將古人分成幾大集團,每集團各有其主要活動 的區域,經交流、戰爭逐漸融合為一。因為黃帝的集團有近似於行游牧生活的 記載,所以他們筆下的黃帝具有游牧民族首領的形象。徐炳昶指出「古代人與 神無別」,黃帝的人王形象不必然由天神形象所派生,分清五帝屬於神話還是 歷史人物,也不是重要的工作。黃帝、舜、嚳原先皆為氏族英雄之名,有時又 以此代稱該英雄的氏族,氏族分化後,這些名字又成為分支氏族所紀念的神祇。 戰國學者要找五位三代以前的帝王來充當五帝,見黃帝之名列於虞、夏後裔的. 政 治 大. 祀典,於是排入五帝之列,成為五德終始秩序的一部份。徐、蒙二人認為傳世 文獻仍然能用於研究上古,經過比對、篩選之後,學者可以過濾出較為可靠的. 立. 史料,這與疑古學者的態度大異其趣。14. ‧ 國. 學. 錢穆、徐炳昶、蒙文通三位學者,都是以顧頡剛為代表的疑古學派為主要 的對話對象。他們三位以傳世文獻為最主要的史料來源,徐炳昶還受共產主義 史學和人類學理論薰陶,15但共通點是比較少使用考古得來的史料。在另一方. ‧. 面,考古學於二十世紀初引進中國後,出土的史料因為偽造的可能性小,可與 傳世史料相互印證,為疑古風潮之後的上古史研究注入了活水。徐中舒、丁山. Nat. y. 」 ,見到銘文中有「高祖黃帝」 ,就把黃帝作為虞舜、田齊祖. sit. 研究「陳侯因. 先的歷史上溯到齊威王時。丁山更斷言黃帝非晚周諸子虛構人物,也不是由神. io. al. er. 帝變為人帝。16二十世紀考古學傳入中國後,從發掘安陽殷墟開始,更多可供. n. v i n 遺憾的是,自「陳侯因C h」後,再沒有任何出土的更早史料提到黃帝。 i U e h n c g 而採探源方式研究古史的考古學者亟欲尋找史前人類活動所留下的痕跡,與我 研究上古的新史料一一出土,因此沉重打擊疑古學派對上古史的否定態度。17. 想探討的黃帝形象並沒有直接關係。18縱使他們的工作亦偶然涉及黃帝傳說, 也因為與我的論文所關切的時代間隔太久,兩者間很難找到直接對應關係。針. 14. 15 16. 17 18. 徐旭生,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台北:里仁,1999) ,頁 32-72、274-304;蒙文通, 《古史 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99),頁 42-61。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頁 7-10。 徐中舒,〈陳侯四器考釋〉,頁 498-499 銘黃帝論五帝〉,收入丁山, 《古代神話與民族》(南京:江蘇文藝,2011),頁 120-125。 王明珂, 《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 (台北:允晨,2006) ,頁 17-19。 如近二十年來的「夏商周斷代工程」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見李學勤,〈代前言:追 尋中華文明的起源〉,收入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4), 頁 1-12。.

(15) 第一章. 緒言. ‧7‧. 對將目前的考古成果直接聯繫到黃帝的做法,李學勤亦提出「每每會造成誤會 甚至混亂」之警告。19〈五帝本紀〉中已出現「五帝三王同祖共宗」的說法, 顯見其共祖形象於漢朝時可能已具雛型。20或許有朝一日,考古工作成果可以 找到「真實的」黃帝時代之遺跡,然此發現不必然都與秦漢時人的歷史認識吻 合。 另一方面,東周以後的考古發現提供了許多史料,有助我們遙想《史記‧ 孟荀列傳》所謂「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21的盛況,以及尋找學術 討論之外,當時的人如何看待黃帝的線索。西漢末劉歆編《七略》,據說本錄 書籍六百二十四家,清代輯佚此書的姚振宗引用《古今書最》,說存留下來的 圖書不過只三十一家!劉歆著書以前失傳的還不計其數,只能透過轉述和引用. 政 治 大. 臆測它們的要旨。22從沒有被圖書記錄的學說技術,到民間流傳的信仰故事, 因為史料缺乏,更難窺其一鱗半爪。馬王堆的「黃帝書」、張家山的兩種《孫. 立. 子兵法》 、上海博物館藏的戰國楚竹書〈容成氏〉與〈武王踐祚〉 、漢代鎮墓文. ‧ 國. 學. 等等散佚史料重見天日,才讓今日學者有機會重尋這些被遺忘的環節,形成值 得注意,也有史料可資研究的問題,如:一、黃帝在「黃老」中的角色;23二、 學者何時、用什麼方式援引黃帝;24三、黃帝在信仰中有什麼職能。25. ‧. 有的學者選擇跳出考據黃帝為虛構/真實人物的二元對立,轉向探討黃帝 在何時、什麼情況、被誰「認同」為先祖。其中,王明珂的一系列作品特別值. Nat. sit er. io. 19. y. 得注意。26他提出現行黃帝故事,是從一個「人們理解、記憶及敘述歷史的一. 李學勤,〈古史、考古學與炎黃二帝〉,收入李學勤,《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李學勤卷》(合 肥:安徽教育,1998),頁 45。 李桂民, 〈黃帝譜系的形成和演變析論〉 , 《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1:2(東營,2005.4), 頁 73。 (漢)司馬遷,(日)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頁 3600。 (漢)劉向等,(清)姚振宗輯錄,鄧駿捷校補, 《七略別錄佚文‧七略佚文》(澳門:澳門 大學,2007),頁 70、165。 如李零, 〈說黃老〉 ,收入李零, 《李零自選集》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1998) ,頁 278-290; 鍾宗憲,〈「黃帝」形像與「黃帝學說」的窺測──兼以反省《黃帝四經》的若干問題〉 ,收 入李學勤等,《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台北:台灣書房,2007),頁 425-471。 如楊儒賓,〈黃帝與堯舜〉,收入李學勤等,《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台北:台灣書 房,2007),頁 355-390。 如饒宗頤,〈道教與楚俗關係新證〉,收入饒宗頤著《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 學,2000),頁 52-68;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聯經, 2004),頁 208-212。 和此問題有關的王明珂作品不少,我建議可以先從一篇論文和一本專書看起:王明珂, 〈族 群歷史之文本與情境──兼論歷史心性、文類與範式化情節〉,《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34:6(西安,2005.11),頁 5-13;王明珂,《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 史的文本與情境》。. al. n. 20. 21 22. 23. 24. 25. 26. Ch. engchi. i n U. v.

(16) ‧8‧. 戰國至漢文本中的黃帝形象. 種文化概念」所產生,這種概念他名之為「歷史心性」。他認為民族的起源性 敘事經過「建構」得以形成,清末以降是關鍵時期,但「族群形成過程」(ethnic process)卻不可忽略歷史的延續性。最遲從戰國開始,原本分屬不同族群的人 群將族源記憶聯繫到幾名古代帝王,最後多數參與者的祖先都成為「黃帝之裔」。 比起那些已經成為「華夏」或「黃帝子孫」核心成員的人們,王明珂更加關注 歷史上處於團體的邊陲,或是可能,但尚未擁有團體成員身分的人群是如何接 納,或是遺忘由特定「歷史心性」產生的歷史之過程,他稱之為從「邊緣」產 生的「異例」(anomaly)。27他的研究將視角從華夏中心帶到邊緣,可能會藉此 見到不同於經典的傳說,使我們更深入理解黃帝的各種形象。 此外,還有幾位先驅學者涉足黃帝的形象研究,他們是 Charles Le Blanc、. 政 治 大. 李笑岩與孫瑞芳。Charles Le Blanc 的論文” A Re-Examination of the Myth of Huang-ti “將關於黃帝的史料整理出三個方面:「世系的祖源」(Genealogical. 立. Ancestrality) 、 「典範性的皇王」 (Paradigmatic Emperorship)與「中央之神」 (The. ‧ 國. 學. God of the Center),是一個雖然簡單,卻有再擴充、細分可能性的作品。28李 笑岩的〈先秦時期黃帝形像新詮──以諸子文獻和《漢志》著錄為中心〉以《漢 書‧藝文志》為關鍵史料,採用諸子學的框架區分關於黃帝的史料,並指出不. ‧. 同學派所敘述的黃帝形象異同。李笑岩之文章的優點,是其可能相當接近劉歆、 班固等漢朝當代學者的看法。29孫瑞芳的〈秦漢時期炎黃二帝形像變遷研究〉. Nat. sit. y. 對黃帝形象之變遷,以及同時代政治、宗教之間的關係的闡述,比前二者更加 詳細。不過,他對與政治關係較少的黃帝形象著墨不多,則是我可以嘗試補充. io. al. er. 的部分。30他們兩位的工作雖然有區分方法之異,但關心的問題都與這篇論文. n. v i n Ch 的史料,並考慮調整或修改分類,以便將戰國秦漢黃帝形象建構的歷史提綱挈 i U e h n c g 領呈現給讀者。 非常相近,提示了許多啟示。這篇論文則企圖以他們的成果為基礎,採用更多. 27. 28. 29. 30. 王明珂, 〈族群歷史之文本與情境──兼論歷史心性、文類與範式化情節〉 ,頁 9;王明珂, 〈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3 (台北:2002),頁 586-587;王明珂,《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 頁 35-38、82-83。 Charles Le Blanc,“A Re-Examination of the Myth of Huang-ti,”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13(1985): 45-63. 李笑岩,〈先秦時期黃帝形像新詮──以諸子文獻和《漢志》著錄為中心〉 ,《河北師範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4(石家莊,2011.07) ,頁 131-136。 孫瑞芳, 〈秦漢時期炎黃二帝形像變遷研究〉 (鄭州:鄭州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17) 第一章. 緒言. 第三節. ‧9‧. 論文概要. 本文的章節安排如下: 第一章〈前言〉 ,分成〈研究動機〉 、 〈文獻回顧〉 ,與本節〈論文概要〉三 節。旨在概述為什麼要做這個題目,哪些前賢的研究可以參考,以及將如何著 手寫作。 第二章〈戰國時期的黃帝形象〉 ,分〈王侯系譜與祭祀中的黃帝〉 、 〈姓氏、 婚姻與黃帝的關係〉、〈諸子所敘述的黃帝聖王形象〉,以及〈受陰陽五行思想 數術化的宇宙秩序中的黃帝〉四節。本章的要旨是向讀者簡介戰國的各種黃帝 形象,與黃帝形象的傳播者與閱聽人。受限於史料匱乏,對當時黃帝故事傳播. 政 治 大 後者較略。第一節與第二節的主角是當時的統治者,他們對黃帝的認識,一方 立 面,承襲西周和春秋以來的歷史和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此認識又有隨時代變 者的認識,遠比對閱聽人的來得多,難免影響本文的篇幅分配,故而前者較詳,. ‧ 國. 學. 遷的跡象,而戰國時齊國田氏統治者與黃帝的關係即為一例。第三節與第四節, 則是黃帝在諸子百家學說中的各種形象,及其與作為傳播者的學者之主張間的. ‧. 關係。貴族和學者是不完全重疊的兩個集合,學術和政治活動有各種競合關係, 也因此本章雖分四節,其內容卻互相聯繫。. y. Nat. 第三章〈秦漢時期的黃帝形象〉 ,分〈黃帝形象在朝廷祭祀沿革中的變動〉、. sit. 〈上古帝王系譜的整齊工作〉、〈修道求仙與黃帝〉,以及〈黃帝在信仰中的其. al. er. io. 他職能〉四節。除了時期從戰國變成秦漢之外,和上章同以介紹各種黃帝形象. n. 為要旨。由於今日所見先秦史料多經過秦漢學者蒐集、編輯與註解,很難再度. Ch. i n U. v. 還原其原始面貌。換言之,現代人多少得透過秦漢學者的角度,來觀看先秦史. engchi. 料。我將盡可能利用前賢考據的成果,一面注意戰國與秦漢黃帝形象的繼承關 係,並將其有所變革、創新的地方標舉出來。如第一節〈陰陽五行思想與黃帝 祭祀的沿革〉將談到的陰陽五行思想,是接續第二章第四節而來,但陰陽五行 思想於秦漢又有發展和損益,連帶影響思想中的黃帝形象,因此不能只是改寫 第二章第四節。第二節〈上古帝王系譜的整齊工作〉所講的帝王系譜,是兩漢 時人先有承認先秦諸侯系譜的前提,在此基礎上研究或加工,故本節與第二章 第一節與第二節關係密切。第三節〈修道求仙與黃帝〉的仙道思想,其源流雖 較為隱晦,亦可追溯至先秦,而在秦漢皇帝的支持下達到高峰。在方士遊說王 公貴人求仙的過程中,黃帝飛昇的故事亦為其所援引的題材。最後一節〈黃帝 在信仰活動中的其他職能〉,陸續介紹諸如死者之神、辟邪之神與灶神等黃帝 形象。可惜因為線索殘缺,它們的由來多半已不知其所以然,部分地方唯有推.

(18) ‧10‧. 戰國至漢文本中的黃帝形象. 測其完整樣貌而已。 第二章與第三章偏重介紹現象,換句話說,是已知存在的黃帝形象的介紹; 第四章〈黃帝形象產生、演變與流傳問題的分析〉的重點,則為不同現象之比 較與現象成因的分析,即形象間的異同、形象產生的原因與過程,以及形象如 何被傳播等問題,分〈黃帝的始祖與共祖形象〉、〈人、神與仙〉、 〈「依託」與 「黃老」中的黃帝形象〉,以及〈黃帝形象在學官以外的傳播方式與對象〉四 節。第一節〈黃帝的始祖與共祖形象〉,探討黃帝分別在哪些時代、被什麼人 追尊為祖先?又可能經過了什麼樣的過程,使得愈來愈多人認同或被認為是黃 帝的後代?第二節〈人、神與仙〉企圖分辨黃帝在作為人王、仙人與天神的角 色被書寫時,敘述上會產生的差異,以及討論此三者是否有互相排斥的關係。. 政 治 大. 第三節〈「依託」與「黃老」中的黃帝形象〉 ,尋找黃老之學以黃帝和老子並稱 的可能理由,以及從《漢書‧藝文志》討論當時以「依託」方式稱引黃帝故事,. 立. 以及著書教學之熱潮的產生問題。最後一節〈黃帝形象在學官以外的傳播方式. ‧ 國. 學. 與對象〉,主要探討秦朝設置博士官後,黃帝故事和形象如何透過官學以外的 管道流傳,這些訊息又可能會被什麼人接觸?. 第二章到第四章的結尾都有〈小結〉,供讀者掌握本章已討論的問題。第. ‧. 五章〈結論〉總結前三章的介紹與討論,扼要敘述黃帝形象的發展,並且提出 尚待研究的問題。.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9) 第二章. 戰國時期的黃帝形象. 第二章 第一節. ‧11‧. 戰國時期的黃帝形象. 王侯系譜與祭祀中的黃帝形象. 《國語‧周語下》記載太子晉勸阻周靈王壅堵穀水、洛水時,曾引述一段 故事說: 昔共工棄此道也,虞于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 害天下。皇天弗服,庶民弗助,禍亂並興,共工用滅。其在有虞,有. 政 治 大 共之從孫四嶽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導滯……皇天嘉之,祚以天下, 立 崇伯鮌,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羽山。其後伯禹念前之 非度,釐改志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于民,而度之于羣生,. 賜姓曰「娰」、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嶽國,. ‧ 國. 學. 命以侯國,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 物豐民人也。. ‧. 此一王四伯,豈繄多寵?皆亡王之後也。唯能釐舉嘉義,以有胤在下, 守祀不替其典。有夏雖衰,杞、鄫猶在;申、呂雖衰,齊、許猶在。. sit. y. Nat. 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閒之。 故亡其氏姓,踣弊不振;絕後無主,湮替隸圉。夫亡者豈繄無寵?皆. er. io. 黃、炎之後也。唯不帥天地之度,不順四時之序,不度民神之義,不. al. v i n 閒之。度於天地而順於時動,和於民神而儀於物則,故高朗令終,顯 Ch engchi U 融昭明,命姓受氏,而附之以令名。 n. 儀生物之則,以殄滅無胤,至于今不祀。及其得之也,必有忠信之心 31. 太子晉借古喻今,終極目的不是為了增進靈王的歷史知識,而是要增加諫言的 說服力。然而他的故事裡,有幾點值得注意: 一、 出現了「黃、炎之後」的說法,可能是近代「炎黃子孫」一詞的前 身。 二、 所謂「黃、炎之後」,故事裡指的只是共工、鯀(鮌)、禹與四嶽, 不是用來代稱「華夏」或「中國」,甚至可能不包括受共工、鯀、禹與四嶽統 治的所有人。 三、 四嶽非共工直系血親而是「從孫」 ,卻仍被視為共工之後,由此可以. 31. (三國)韋昭注,《國語‧周語下》(上海:上海古籍,1978),頁 101-108。.

(20) ‧12‧. 戰國至漢文本中的黃帝形象. 推論得知:當時稱某人之後,指的可能是包括某人在內的一群人的後代,不見 得是單一個人的直系後代。 四、 可以得知太子晉認為,黃帝為鯀、禹,炎帝為共工、四嶽的祖先, 但他並未交代清楚世系關係。 若想要取得更多關於諸侯世系的資訊,可能從當時的祭祀入手比較可靠。 據《左傳‧僖公十年》,晉國狐突說:「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32天神、 地祇以外,周封建列國的統治者所應祭祀的人鬼,就是與之同族的先人。對於 春秋時期各國統治者應當祭祀的對象,魯國展禽有一席話解釋為何而祭: 夫聖王之制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 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扞大患則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昔烈. 政 治 大. 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 故祀以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 立. 社。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帝嚳能序三辰以固. ‧ 國. 學. 民,堯能單均刑法以儀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鮌鄣洪水而殛死,禹能 以德修鮌之功,契為司徒而民輯,冥勤其官而水死,湯以寬治民而除 其邪,稷勤百穀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穢。故有虞氏禘黃. ‧. 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鮌而宗禹;商 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 Nat. sit. y. 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上甲微,. io. 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33. al. er. 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凡禘、. n. v i n Ch 晉對鯀採取貶抑態度,並且說鯀「至于今不祀」 U i。展禽則認為鯀雖因治水失敗 e h n c g 被處死,然而禹的功業是從其父鯀延續而來的,不能說鯀沒有功勞,故夏后氏 太子晉與展禽的歷史認識並非完全吻合,尤其對鯀的評價明顯有所歧異:太子. 仍以郊禮祭祀之。然而,除了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和評價有出入,對於聖王受後 代祭祀的準則,兩人又不謀而合:聖王建功立業,後人香火不絕。我們雖不能 認為無功的先人就不受到祭祀,但是他們兩人說得很明白:先人所享受的祭禮 與生前功業有關。武王克商,大封黃帝等等聖賢的後人,並維持對聖賢的祭祀, 在攏絡人心的作用之餘,背後大概也有承認聖賢功業的相同想法存在。34. 32 33 34. 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修訂本) 》(台北:洪葉文化,1993),頁 334。 (三國)韋昭注,《國語‧魯語上》,頁 166-167。 《呂氏春秋》與《禮記》 、 《史記》均有相似記載,但《呂氏春秋》說武王封黃帝之後於鑄, 《禮記‧樂記》則說封於薊,《史記‧周世家》又說封於祝。見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 慎大覽第三》 (北京:中華書局,2009) ,頁 356; (清)孫希旦集解, 《禮記集解‧樂記第十.

(21) 第二章. 戰國時期的黃帝形象. ‧13‧. 除了稷、社所祀的柱、周棄、后土以外,虞、夏、商、周後人的祀典中, 黃帝、帝嚳、舜三位處於開頭的位置,享受禘祭。35這告訴我們在春秋戰國時 期,黃帝有可能被認為是有虞氏與夏后氏兩個氏族,及其後裔的歷史開端。為 了更深入研究黃帝作為祖先的面貌,必須先釐清禘祭的祭祀者與受祭祀者間的 關係。 隨著時代變遷,禘的含意與種類可能出現過不同的解釋,礙於史料不足, 很難斷定展禽所說的「禘」與散見於其他史籍的「禘」是不是一樣的。36為免 文不對題,這裡不擬對禘的分歧意義作更深入考據,只先針對展禽這番話,來 推測他所理解的歷史與祭祀的關係。展禽所說的四個氏族或國家:有虞氏、夏 后氏、商、周,都被認為是出過天子的。推測他說的禘,應該與《禮記‧大傳》. 政 治 大. 所謂「禮,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諸侯及其大祖。士 大夫有大事,省於其君,干祫及其高祖。」相同。37與受郊、祖、宗、報祭的. 立. 對象相比,受禘祭的對象與主祭者的關係最難以釐清。咸認禹、契、稷為夏、. ‧ 國. 學. 商、周的始祖,然此三者都不為禘祭祭祀的對象。受禘祭者在世系表上,究竟 屬於什麼身份?. 首先看〈大傳〉的解答「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這句話不. ‧. 易解釋──「祖之所自出」難道不算是祖?可是一旦將黃帝、帝嚳、舜也算進 祖先之列,排在後面的禹、契、稷怎麼還能說是「始祖」?為了解決受禘祭者. Nat. 37. sit. n. 36. al. er. 九之二》 (北京:中華書局,1989) ,頁 1025; (漢)司馬遷, (日)瀧川資言考證, 《史記會 注考證‧周本紀》,頁 260。 根據《世本》 ,嚳與舜也是黃帝後代。不過,《世本》此說可能即參考《國語》而來,或兩 者同出一源,故此處不一定能引《世本》注《國語》。參考(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 輯, 《世本八種》 (台北:西南書局,1974) ,頁 3、6; (唐)劉知幾,姚松等譯注,《史通‧ 外篇‧古今正史第二》(台北:台灣古籍,2002),頁 56;黃彰健,《中國遠古史研究》(台 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6),頁 84-85。 崔述注意到歷來學者對禘祭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但他選擇史料要本於儒家經傳,摒棄非儒 家正統與後世學者解釋的做法,恐怕難免受他個人立場左右。徐旭生認為禘到周朝分為兩 系:一是各種祭祀之一,還有一種異常隆重的禘祭,用於祭祀原氏族的英雄。黃彰健則主 張禘祭有三:三年喪畢之吉禘、每三年合存廟主與毀廟主之禘、僅禘存廟主之禘。見(清) 崔述,〈經傳禘祀通考〉 ,收於(清)崔述,《王政三大典考》,再收於(清)崔述,《崔東壁 遺書》(台北:河洛圖書,1975),頁 1-48;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頁 277-278、 282;黃彰健,〈釋《春秋》左氏經傳所記魯國禘禮並釋《公羊傳》「五年而再殷祭」〉,《中 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5:4(台北,2004.12),頁 725。 (清)孫希旦集解, 《禮記集解‧大傳第十六》 ,頁 902。崔述、黃彰健皆以〈大傳〉此言為 非。但是,這也可能是另外一種禘祭。儘管存在祭禮名目爭議,但這是另外一個課題,對 探討展禽所認識的黃帝形像影響不大。參考(清)崔述,〈經傳禘祀通考〉,頁 1-48;黃彰 健,〈論《春秋》學的時代使命──並簡介我對《春秋》經傳禘祫問題的研究〉,收入華學編 輯委員會編,《華學》第 9、10 輯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2008),頁 477。. io. 35. y. 在世系上的排序問題,鄭玄就解釋「祖之所自出」是天神,是靈威仰等太微五. Ch. engchi. i n U. v.

(22) ‧14‧. 戰國至漢文本中的黃帝形象. 帝;孫希旦把「其祖」解釋成得姓的「始祖」,受禘祭者,是始祖得姓之前有 功德之帝;崔述貶低《國語‧魯語上》與《禮記‧祭法》作為史料的價值,他 將此句「其祖」解釋成「同姓諸侯之所同祖」,但不同意把「其祖」釋為「始 祖」,而主張受禘祭者就是始祖,即「祖之所自出」所指涉的對象。38 鄭玄參考兩漢讖緯解釋「禘」祭,但是他引用讖緯中的太微五帝之名,不 見於春秋以前記載,是否合於戰國實情也無從考證。王應麟否定鄭玄之說,主 張禘祭對象為祖宗而非天神,可惜並未給予「祖之所自出」定義。39孫希旦把 「祖」解釋成得姓之祖,也明顯不符合展禽之意──都是禘黃帝而祖顓頊,有 虞氏與夏后氏同祖而不同姓。崔述認為〈魯語上〉與〈祭法〉記載不足採信, 固然可避免孫希旦說法產生的問題。然而,他以「率與經傳不合」作為否定〈魯. 政 治 大. 語上〉與〈祭法〉的理由,顯然缺乏有力證據支持他的主張。40 以傳世史料互證探討禘祭對象走入困境後,近人徐旭生利用氏族社會的概. 立. 念嘗試理解此問題,認為受禘祭的對象,與受郊、祖、宗、報祭的對象之間,. ‧ 國. 學. 並不一定有血緣聯繫,應該解釋成氏族分化的關係。「祖之所自出」者,無非 是始祖原屬氏族中的英雄,在祭祀時用來象徵原氏族而已。 41若此解釋成立, 那麼,為何祭祀時始祖之上還有祖先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徐旭生的解釋旨在. ‧. 說明制定祭祀之初,氏族社會的遺跡殘留在制度之中,然而,春秋戰國時代去 周初已遠,當時人們對祭祀制度的理解是否仍同於周初,甚至更早以前,就不. sit. y. Nat. 得而知了。. 王震中對帝嚳身分提出的假設,或許提供了我們了解春秋戰國時人面對這. io. n. al. er. 個問題的另一個解答──這裡應該向讀者補充說明,在〈祭法〉裡,商人禘帝. i n U. v. 嚳而非舜,與展禽的話相異。42《大戴禮記‧帝繫》說帝嚳元妃姜嫄產后稷,. 38. 39. 40 41 42. Ch. engchi.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大傳第十六》(北京:北京大 學,2000),頁 1162-1163;(清)孫希旦集解,《禮記集解‧大傳第十六》、《禮記集解‧祭 法第二十三》,頁 903、1193;(清)崔述,〈經傳禘祀通考〉,頁 27、35。 (宋)王應麟,(清)翁元圻等注,欒保羣等點校,《困學紀聞:全校本‧卷三詩》(上海: 上海古籍,2008),頁 414。 (清)崔述,〈經傳禘祀通考〉,頁 31。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頁 282。 (清)孫希旦集解,《禮記集解‧祭法第二十三》,頁 1192。崔述認為〈祭法〉根據的素材 就是〈魯語上〉,其中一個理由是〈祭法〉的作者「刪舜之祀而仍序舜之功,不刪『郊稷』 之文而反刪稷敘功之語,遂致記祀則十二人中有稷而無舜,敘功則十二人中有舜而無稷, 前後不符,自相矛盾。」他對兩段文字年代的判斷可以成立,不過舜在〈魯語上〉四國祀 典中出現兩次:有虞氏宗舜和商人禘舜。假設傳世本〈祭法〉說商人禘嚳其實是正確的, 而〈魯語上〉說商人禘舜反而是錯誤,則〈祭法〉的錯僅是把有虞氏宗舜誤寫成宗堯,則 序舜之功仍然合情合理。崔述證明〈祭法〉根據〈魯語上〉而寫,實在不能同時證明傳世 本〈魯語上〉必定全對,〈祭法〉必定全錯。參考(清)崔述,〈經傳禘祀通考〉,頁 34。.

(23) 第二章. 戰國時期的黃帝形象. ‧15‧. 43. 次妃簡狄產契。 《史記》記載了兩人不凡的受孕經歷:姜嫄踏天神的腳印, 簡狄吞玄鳥之卵受孕。44但是,在年代較早的《詩經》中, 〈玄鳥〉和〈長發〉 都未曾提及契有父親,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王震中認為簡狄吞鳥卵受孕的神 話,說明契本無父親,簡狄為帝嚳妃的說法是後人附加上去的。考察帝嚳的上 帝性質和自然神性格後,他更進一步說:「帝嚳的出現,大概是周人把商代的 上帝轉換成周人的昊天,並加以人格化的結果。」「由於這一轉換工作是周人 做的,所以在人為地給帝嚳配的四妃中,只有周人的姜原為元妃。」45楊寬與 許進雄也根據甲骨文、金文,認為上古所謂「帝」就是上帝,天神之意。 「禘」 的本字即「帝」 。黃帝與帝嚳同受禘祭,原本或許也是受某些氏族崇拜的天神。46 從商王武丁以後, 「帝」在卜辭中被冠在先王名稱之前。或許可以說,最晚到此. 政 治 大. 時, 「帝」也具備祖先神的成分,已不純然為天神。47. 王震中沒有提到太微五帝,但他和鄭玄一樣,認為始祖是天神所生,而不. 立. 是凡人統治者的後代。話雖如此,他的解釋仍偏重探討始祖之父的本質,不一. ‧ 國. 學. 定能代表戰國時人的看法。時移事易,戰國時人對始祖的來源可能已產生不同 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到,在《世本》 、 《黃帝內經》 、 《莊子》與《古本竹書紀年》 所呈現的黃帝,有妻有子,有師有徒,能與大臣議事,甚至會死亡,更像是世. ‧. 間的王者,而不像未人格化的自然神。48保守一點說,戰國人認識的黃帝像是 天神,但同時也具有人王的特質。. Nat. 45. 46. 47. 48. 49. al. n. 44. sit. 」 ,上有銘文「紹緟高祖黃帝,侎嗣桓文」 。 其中一種解釋是. io. 43. 留下. 49. er. 的「陳侯因. y. 有虞氏的後代子孫田氏到了齊國,後來篡位當上國君。齊威王田因. i n U. v. (清)孔廣森補注,王豐先點校,《大戴禮記補注:附校正孔氏大戴禮記補注‧帝繫第六十 三》(北京:中華書局,2013),頁 140。 (漢)司馬遷, (日)瀧川資言考證, 《史記會注考證‧殷本紀》 、 《史記會注考證‧周本紀》, 頁 196、232。 王震中,《商族起源與先商社會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0),頁 14-16。在歌頌周 人源頭的〈生民〉中,亦找不到稷為帝嚳之子的說法,見(清)王先謙集疏,吳格點校, 《詩 三家義集疏‧大雅‧生民》(北京:中華書局,1987),頁 875-877。 楊寬, 〈中國上古史導論〉 ,收入藍燈文化編輯部編, 《古史辨(第七冊)》 (台北:藍燈文化, 1987),頁 189-199;許進雄, 《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修訂本)》 (台北:台 灣商務,1995),頁 27-28;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頁 274-277。 裘錫圭, 〈關於商代的宗族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階級的初步研究〉,收入裘錫圭,《古代文 史研究新探》(江蘇:江蘇古籍,1992),頁 298-299。 (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王謨輯本》,頁 3、6;龍伯堅編著,《黃帝 內經集解‧六微旨大論第六十八》 、《黃帝內經集解‧疏五過論第七十七》 (天津:天津科學 技術,2004),頁 871、1108;(清)郭慶藩集釋,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在宥第十一》 (北京:中華書局,1961) ,頁 381; (清)朱右曾輯錄,王國維校補, 〈古本竹書紀年輯校‧ 五帝〉,收入謝維揚等主編,《王國維全集‧第 5 卷》(杭州:杭州教育,2009),頁 15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 ,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 Ch. engchi.

(24) ‧16‧. 戰國至漢文本中的黃帝形象. 將「高祖」當作名詞,認為這段銘文顯示齊威王追溯黃帝為高祖,徐中舒和丁 山都採用此說。50王莽建立新朝,為立宗廟回溯自己的家系,認同姚、媯、陳、 田四姓為同族,自稱是黃帝、舜的苗裔。51如把「陳侯因. 」銘文解釋成以. 黃帝為田齊的高祖,就能用展禽、王莽之說為佐證,頗具有說服力。52 綜上所述,因為黃帝與族群起源的關聯,戰國存在祭祀或紀念黃帝的主張。 祭祀的名稱、程序,以及黃帝在祭祀中的定位都還有爭議──作為祖先或天神, 又或者兩者皆是?但無論如何,在戰國時代,某一些氏姓的起源被他人,或自 認為可以追溯到黃帝,不管他是人還是神。當今留存的史料顯示,追溯黃帝的 多半是國君、貴族的族人。「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是否在戰國時 已經出現了?. 政 治 大. 首先,我們應該先留意史料的侷限:目前所能見到的文字史料,絕大多數 都還是有權力的人所留下的,而這些人畢竟是少數。其次,當時人也已認識到. 立. 各國祖源不同,如魯昭公十七年(西元前 525 年)郯子答少皞氏以鳥名官之故:. ‧ 國. 學. 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 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 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 民事,則不能故也。53. ‧. 為鳥師而鳥名……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於近。為民師而命以. Nat. sit. y. 這段話討論的官制不一定都曾經存在,卻顯示郯國之祖為少皞,其餘黃帝、炎 帝、共工、大皞、顓頊五氏各有後人及傳統,不致互相混淆。顓頊、少皞氏與. io. al. er. 黃帝氏,以及共工氏與炎帝氏之間,雖然可能有分化或派生的關係,然而,郯. n. v i n Ch 和戰國楚竹書〈容成氏〉提到的上古聖帝賢王,還有燧人氏、有巢氏、赫胥氏、 engchi U. 子還提到與黃、炎帝關係不明確的大皞氏。《韓非子‧五蠹》、《莊子‧胠篋》. 50 51. 52. 53. 2007),頁 3025。 徐中舒,〈陳侯四器考釋〉,頁 498-499;丁山,〈由陳侯因 銘黃帝論五帝〉,頁 136。 (漢)班固, (清)王先謙補注, 《漢書補注‧王莽中第六十九中》 (上海:上海古籍,2008), 頁 6112。 陳鼓應推測田氏宣稱「高祖黃帝」的理由,是因為把姜姓的原齊國國君認為是炎帝的後裔, 藉此區別前後兩政權。見陳鼓應,〈關於帛書《黃帝四經》成書年代等問題的研究〉,收入 陳鼓應註釋, 《黃帝四經今註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 (台灣:商務,1995) ,頁 39。黃 彰健則提出虞夏時「尚德」可能是比「親親」為更受重視之原則,故受祭祀者不必為祭祀 者的祖先之異說,並且懷疑戰國時人已不知祭祀古意,導致齊威王認黃帝為血緣上的祖先 的誤解。參考黃彰健,《中國遠古史研究》,頁 85-110。 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修訂本)》,頁 1386-1388;年代換算根據萬國鼎編,萬斯年等補 訂,《中國歷史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78),頁 72。.

(25) 第二章. 戰國時期的黃帝形象. ‧17‧. 54. 容成氏等等。 反而黃帝,在先秦儒家經典幾乎占不到什麼篇幅,春秋以前的 著作甚至不載黃帝其人。55成書於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世本》始於黃帝,書中 列舉的氏姓絕大多數是黃帝或其臣下的後裔,但也有相傳年代早於黃帝的太皥 伏羲氏後代的風、任、宿、須句、顓臾等姓,以及出過黃帝妃的西陵氏和方雷 氏。56以上例子說明,戰國時可能有人倡議以黃帝為「中國」或「華夏」共祖, 但不足以證明這是時人的共識──當時還不是人人皆有可以追溯祖源的姓氏。57 辨別姓氏和追溯祖源是同步進行的,像《世本》這類著作,反映已經取得 姓氏的家族將姓氏聯繫到古代聖賢,特別是黃帝君臣的現象,在當時越來越普 遍。雖不能由此證明當時黃帝已是華夏共祖,至少,戰國中晚期存在黃帝地位 逐漸上昇,並且成為越來越多群體公認祖先的現象,應屬合理推測。58. 第二節. 治 政 大 姓氏、婚姻與黃帝的關係 立 ‧ 國. 學. 辨姓不僅是婚配必經的程序,在周貴族認知中,亦與追溯祖源為一體兩面, 所以說婚禮是「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之事。59存在「買妾不知其姓則 卜之」的但書,說明當時無姓之人還算常見,然而貴族擇偶的通則仍然是「取. ‧. 妻不取同姓」,所以婚禮要先行辨姓。60從春秋時晉人司空季子的話,可以看 出他認為黃帝與其後代得姓,並與異姓的炎帝之後互相通婚的事例,足為當世. Nat. sit. y. 婚姻的典範,他說:. 同姓為兄弟。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陽與夷鼓. io. n. al. er. 皆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 i n U. v. 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 54. 55. 56. 57 58. 59 60. Ch. engchi. (戰國)韓非,(清)王先慎集解,鍾哲點校, 《韓非子集解‧五蠹第四十九》(北京:中華 書局,2003),頁 44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頁 250-251。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頁 495;楊儒賓,〈黃帝與堯舜〉,頁 390;楊寬,〈中國上 古史導論〉,頁 189。。 陳夢家,〈世本考略〉,收入陳夢家,《西周年代考‧六國紀年》 (北京:中華書局,2005) 頁 191-197; (漢)宋衷注, (清)秦嘉謨等輯, 《世本八種‧秦嘉謨輯本》 ,頁 177-178、314 與《世本八種‧雷學淇輯本》,頁 52-53。 王明珂,〈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頁 603-605。 李桂民, 〈黃帝譜系的形成和演變析論〉 , 《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1:2(東營,2005.4), 頁 74;。 (清)孫希旦集解,《禮記集解‧祭法第二十三》,頁 1416。 (清)孫希旦集解,《禮記集解‧曲禮上第一之二》 ,頁 46。同姓婚姻並未消失,例如魯昭 公娶吳孟子、晉獻公娶驪姬,但是這種行為難免受到時人非議,參(魏)何晏注,(宋)邢 昺疏,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 ‧述而第七》 (北京:北京大學,2000) ,頁 106;楊伯峻注, 《春秋左傳注(修訂本)》,頁 239。.

(26) ‧18‧. 戰國至漢文本中的黃帝形象. 人為二十五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為姬姓。同德之難也如是。昔 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 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異類雖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同姓則 同德,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同志雖遠,男女不相及,畏黷敬也。 黷則生怨,怨亂毓災,災毓滅姓。是故娶妻避其同姓,畏亂災也。61 根據太子晉的故事,姓是受賜而來,應即《左傳‧隱公八年》眾仲所謂「天 子建德,因生而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 62司空季子則認為,姓與統治的地 域有關。這雖然是兩種得姓方式,卻同樣能告訴我們姓、權力與德之間存在某. 政 治 大. 些聯繫,以及彼時不是人人都有姓的現象。司空季子說的故事是在晉國公子重 耳,也就是後來的晉文公徵詢與秦國公族通婚合適與否時所講,黃帝姬姓之說. 立. 可能暗示包括重耳在內,姬姓的周王室與封國成員乃是黃帝之後,而經常與姬. ‧ 國. 學. 姓通婚的姜姓之國,如齊、申等則是炎帝之後,此說法可能是為了鞏固政權正 當性而產生。63即使如此,我們仍不難發現司空季子話中的矛盾之處:青陽究 竟與夷鼓一樣是己姓,還是跟黃帝、蒼林同為姬姓?如果黃帝與周王室間有這. ‧. 樣不尋常的聯繫,怎麼異姓的有虞氏和夏后氏禘黃帝,反而同姓的周人禘、郊、 祖、宗、報祭的對象都沒有黃帝?在這些問題解答明朗之前,也應該保留司空. Nat. sit. y. 季子這番話強調的僅是觀念,而非全然屬於事實的可能性。64. 藉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察覺當時人對族群、血緣和婚姻典範的想法,可. io. al. er. 能與今日是大異其趣。這個故事所定義的同類,其必要條件是「同德」,表現. n. v i n Ch 忽略「德」在其中的重要性。黃帝與炎帝雖然是兄弟,但因為不同德,所以不 i U e h n c g 是同類,黃帝與他那些不同姓的兒子之間關係亦復如是。是以親如父子兄弟,. 於外的標記則是「同姓」。血緣固然為判斷是否為同類的參考標準,但絕不能. 亦可能因不同德、姓而屬於不同類。這裡的「德」字義雖可能包含屬於個人修 養的道德,然而司空季子所謂「德」明顯更加偏向人類與生俱來的特質,特別 是統治者的。65「同姓不婚」的原則禁止同德的家族相互聯姻。然而,從黃帝、. 61 62 63. 64. 65. (三國)韋昭注,《國語‧晉語下》,頁 356。 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修訂本) 》,頁 60-61。 Edwin G. Pulleyblank, “JI 姬 and Jiang 姜: the Role of Exogamic Clan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Zhou Polity,” Early China, 25(2000), 11; 王明珂,〈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 礎〉 ,頁 590;林靜茉, 《帛書《黃帝書》研究(上)》 (台北:花木蘭文化,2008) ,頁 109。 Hanmo Zhang, “Models of Authorship and Text-making in Early China,” (Los Angele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12), 90-92. Edwin G. Pulleyblank, “JI 姬 and Jiang 姜: the Role of Exogamic Clan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27) 第二章. 戰國時期的黃帝形象. ‧19‧. 炎帝兄弟後人世代通婚的情況看來,近親結婚並沒有立刻被完全禁止──古人 可能已經觀察到近親結婚容易將疾病遺傳給子代的現象,但不可能知道染色體 與遺傳疾病的關係。再者,同姓不婚「周道然也」,66此前制度則不明。司空 季子的故事解釋周制同姓不婚的原因,舉炎帝、黃帝二位古代聖王作典範人物, 並藉由姬、姜兩姓繁衍壯大的史實印證它的效力。 要言之,姓雖為識別群體的標記,但得姓絕非只依據父系血統,也須參考 受姓者的「德」。從黃帝二十五子只有十四人得姓,以及夏禹、四嶽雖為黃、 炎之後,卻經過重新賜姓的例子看來,可知「德」與「姓」不一定能由父傳子。 炎帝、黃帝分別因姜水、姬水得姓,與黃帝十四子分為十二姓的例子,又說明 父系祖先相同,而又能得姓者,也不一定會同「德」同「姓」 。在當時人眼中,. 政 治 大. 就算是有父親的孩子,還不一定是父親所生的──所謂「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 , 「姓」與「德」即可能由所感生者而來。67識別群體又必須考慮群體的文化與. 立. 生活方式,姓氏與夷夏之辨,為釐清雙方關係的兩種方法。比如周王室、驪戎. ‧ 國. 學. 與南方吳國皆為姬姓,理論上應該同德同心,事實上又有華夏與蠻夷之別。至 於論定孰者有資格祭祀黃帝時,血緣、德、文化與生活方式皆應該納入考量, 而考量結果又隨時修正,並非一成不變。68. ‧. 黃帝與炎帝的故事為辨姓與婚姻的典範,其傳播可以透過實際上的祭祀儀 式。需要動員族人參加的祭祖儀式──同宗族成員無分貴賤親疏,都至少能參. Nat. sit. y. 加成年和去世之禮──都具備藉由崇拜祖先,以維繫族內感情的功效,以古語 表達就是「敬宗收族」。69從個別氏族成員的角度,召集遠近同族參加的祭祖. io. n. al. er. 儀式有助於溫習家族系譜與祖先事蹟。歷史教訓與英雄功績就隨著儀式中所吟. i n U. v. 唱、誦唸的歌詩,一代代傳承下去。作為氏族遠祖或婚配典範的黃帝故事,亦. Ch. engchi. 可能因籌備與進行祭祀儀式,傳播給族人。. 66 67. 68. 69. Zhou Polity,” 13-15;黃彰健,《中國遠古史研究》,頁 120-125。 (清)孫希旦集解,《禮記集解‧大傳第十六》,頁 910。 (漢)毛亨傳, (漢)鄭玄箋, (唐)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 ‧大雅‧生民》 (北 京:北京大學,2000),頁 1249;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頁 60-61。 Charles Le Blank 觀察得姓過程之後,提出一個有趣的假設:黃帝有十四個兒子得姓,另外 的十一個並非沒有得姓,而僅是不知其姓的“open slots”,以便讓其他的氏族或部落納入周天 子的權威下,見 Charles Le Blanc, “A Re-Examination of the Myth of Huang-ti,” 54-55. 杜正勝, 〈封建與宗法〉 ,收入杜正勝, 《古代社會與國家》 (台北:允晨,1992) ,頁 402-404; 杜正勝,〈周代的「封建城邦」〉,收入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1992), 頁 474-475。又,同族成員不一定都能參加婚禮之祭祖儀式,但是「古者婦人先嫁三月,祖 廟未毀,教於公宮,祖廟既毀,教於宗室,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教成,祭之, 牲用魚,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婦順也。」婚禮對族內女性成員的教育功能還是存在的,見 (清)孫希旦集解,《禮記集解‧昏義第四十四》,頁 1421。.

(28) ‧20‧. 戰國至漢文本中的黃帝形象. 第三節. 諸子所敘述的黃帝聖王形象. 戰國以降,黃帝傳說在百家爭鳴的局面中,如雨後春筍一般發展。這些傳 說可能是從傳世的《尚書》 、 《左傳》 、 《國語》或《逸周書》這類文本中所保存 的早期史料中發展出來的。然而,戰國學者在著作中引用與黃帝相關的故事, 目的絕大多數是為了宣揚學說。 《淮南子‧脩務訓》說: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 賤今。故為道者,必託之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70《淮南子》雖為漢代 著作,其所說學者託名於古代帝王的風氣,卻是從戰國流傳下來的。學者既要 宣傳學說,又要逢迎讀者尊古賤今的心理,所引用黃帝故事就有託古改制的可 能,可以反映作者時代的特色,但不必然盡合乎上古實情。舉《商君書‧畫策》:. 政 治 大 夫婦妃匹之合,內行刀鋸,外用甲兵,故時變也。」 為例,作者強調的是「時 立 變」 ,黃帝故事只是用來加強整段話的說服力。這點與同書首篇〈更法〉相同, 「神農既沒,以彊勝弱,以眾暴寡。故黃帝作為君臣上下之義,父子兄弟之禮, 71. ‧ 國. 學. 其中的商鞅說:. 伏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文、武,各當時. ‧. 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 其用。72. y. sit. 因應時勢。. Nat. 重點不在事蹟,而在「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的道理,73強調講治國要. al. er. io. 黃帝作「夫婦妃匹之合」之說,可能與他在婚姻辨姓中的典範形象有關。. n. 在司空季子的話中,我們看到符合「同姓不婚」原則的黃帝形象;在《商君書‧. Ch. i n U. v. 畫策》裡,黃帝並非只是被動依循既存婚姻原則,而是原則和制度的締造者之. engchi. 一。至於君臣、家庭倫理、刑罰、戰爭等等,雖說是黃帝所作,然不必都當作 事實敘述。〈更法〉這段話反映的,實是戰國法家的觀念:聖王治國,必須因 時勢作「法」。這種觀念起於何時已不可考,但它把包括黃帝在內的古代聖王 們,全都當是制度的創建者,與展禽講祀典時先論統治者功績有類似的地方, 但又顯現戰國法家不一味模仿古人,渴望以新「法」治國的現象。黃帝沒有因 為其年代久遠不值得效法,而被主張「法後王」的法家貶抑,反倒被塑造成懂 得因時制宜的君主。. 70 71 72 73. 何寧,《淮南子集釋‧脩務訓》(北京:中華書局,1998),頁 1355。 蔣禮鴻,《商君書錐指‧畫策第十八》(北京:中華書局,1986),頁 107。 蔣禮鴻,《商君書錐指‧更法第一》,頁 4。 蔣禮鴻,《商君書錐指‧更法第一》,頁 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ince the assets in a pool are not affected by only one common factor, and each asset has different degrees of influence over that common factor, we generalize the one-factor

• Submit your lab0 AND hw0 by next Thursday (or you will not be admitted to this course). • wn@csie.ntu.edu.tw is the e-mail

Students should also be able to appreciate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bonding,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substances by learning the properties of metals, giant ionic

By correcting for the speed of individual test takers, it is possible to reveal syste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tems in a test, which were modeled by item discrimination and

However, it is worthwhile to point out that they can not inherit all relations between matrix convex and matrix monotone functions, since the class of contin- uous

Analysis Based on Xia Jing Shan’s Seven Sages of Bamboo Grove: Comparing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by using symbols as a connector, profane occurrences and things could 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extra type parameters, and the types to which they are associated, is established by parameteriz- ing the interfaces (Java generics, C#, and Eiffel)

1.16 Works means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works to be carried out by the contractors not included in the fee proposal appointed and paid separately by the School u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