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結論 ‧57‧

第五章 結論

儘管黃帝是上古時代的人物,他的形象對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卻有莫大的 影響。黃帝最終成為凝聚國族認同的「濃縮性符號」(condensation symbol),260 是歷經長時期演變的結果。能激發群眾共同情緒的政治符號,往往取自既有的 社會符號,此社會符號又往往契合流行信念。261研究黃帝其人是否存在,或是 近代學者、政治家如何詮釋黃帝,都還不足以知道他如何成為流行的社會符號。

再者,如何證明黃帝是否存在?在缺乏必須史料的情況下,學術上支持和反對 他存在的兩造,不太可能有辯論出結果的一天。所以黃帝不能研究囉?不,雖 然不能斷定黃帝是否存在,但他的影響卻是有目共睹。因此,黃帝其人其事的 真偽問題,目前固可因無直接證據存而不論,其形象的演變與流傳卻有研究的 必要性與足堪研究的史料。寫作本文,就是跳脫出真偽辯論,把眼光放向另一 個問題:從戰國到秦漢的人認識的黃帝,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物?

文獻回顧時提過,三位黃帝形象研究的先驅者:Charles Le Blanc、李笑岩 與孫瑞芳。Charles Le Blanc 對黃帝史料的分類,即「世系的祖源」(Genealogical Ancestrality)、「典範性的皇王」(Paradigmatic Emperorship)與「中央之神」(The God of the Center),大致可以勾劃出戰國秦漢黃帝形象的速寫。他的分類非常 具有參考價值,不過還有修改的空間。我提出了一些他所沒有注意到的形象,

如星神、辟邪神之形象;而即使是他已經提及者,我也對其成因以及影響補充 了不太一樣的解釋,如祖先形象之建構過程。這不至於把原本的速寫摧毀或改 頭換面,卻會讓它變得更細緻、複雜,目的是使其更肖似戰國秦漢的實際情形。

李笑岩對諸子學中黃帝形象,以及孫瑞芳對黃帝形象與政治變遷之間的相互影 響的研究,可以作為協助我們完善速寫細節的提示。本文是以上三位學者提供 的框架為基礎,補充黃帝形象的歧異與融通,以及傳播與演變的過程而構成 的。

以秦併六國為時代斷限,第二章首先探討戰國史料中所見到的黃帝形象,

大致仍可分成三大類:世系的祖源、帝王典範、天神或僊人。當時人們對祖源 的解釋十分複雜,涵蓋政治、文化、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考量,並非以父 系血統為唯一的依據。對己身來源的理解,以及人群之間的分類,構成第一節

260 以黃帝為「濃縮性符號」之說是沈松僑提出的,見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 晚清的國族建構〉,頁 7。

261 杜奎英,《中國歷代政治符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1963),頁 5-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與第二節的討論主題。黃帝出現在某些貴族的世系之中,例如夏后氏與有虞氏 的後代。晉人說黃帝姬姓,或許是相信他與周王室也有關係。不過,以黃帝為 祖先的人群涵蓋範圍究竟有多廣,現時還不能肯定。第三節與第四節的主題是 各種學說角力的過程中,黃帝形象發生什麼改變,或是發揮什麼作用。戰國時 各國競爭劇烈,迫切需要借鑒過去治國用兵的得失,進可以爭霸天下,退也可 以保全國家。對國君來說,黃帝的治術是效法的典範;對臣子、學者和說客而 言,則是希望找到最理想,或比較理想的帝王典範,好讓國君有模仿的對象。

戰國百家爭鳴的局面下,各家對政治的主張不盡相同,所陳述的黃帝之治就各 有偏重的面向,這些區別有時還是壁壘分明的。至於戰國時所相信的天神黃帝,

在不同情境中,可能是素樸的上天意志的展現,也可能是祖先性質的氏族神祇,

又或者是高度機械化的五行說中的五方天帝之首,二、三者兼而有之的情形也 不罕見,總之不一而足。大致說來,對古代聖王的崇拜心理使得黃帝的名聲顯 揚於七國,他之為治世模範的形象是共通的,但在另一方面,對他如何治理國 家的說法,則顯得多元而且莫衷一是。

從戰國末年開始,充滿歧異的黃帝形象出現統合的跡象。第三章聚焦政治 與文化都相對統一的秦漢時代,為統合所付出的努力更為顯著,學者繼承並蒐 羅自先秦時遺留的零碎史料,並設法篩選、重新編輯出首尾一貫的黃帝故事。

頭兩節就是探討黃帝形象在朝廷祭祀中的沿革,以及整理帝王系譜對黃帝地位 的影響。有些學者工作受到朝廷支持,或者使用官方提供的資源。因為不論作 為受朝廷祭祀的五方天帝之一,或是帝王典範,抑或是文明或譜系上的始祖,

都與政治正當性高度相關,是故朝廷既支持研究工作,又必然慎而重之。與此 同時,有愈來愈多人相信他最後找到了使生命不朽的妙方,不必像凡人承受生 老病死的折磨,且此仙方是可求而得之的。在第三節中,是以漢武帝為代表人 物,達官貴人模仿黃帝學僊的景象。好神僊之術的風氣蔓延廣泛,對實際的政 治決策產生影響,並且滲進後起的道教中。第四節則改變觀察角度,看看漢代 日常的食、衣、住、行、育、樂,乃至生前死後的世界,都能見到黃帝以不同 形象出現,不難想見時人是多麼地尊崇黃帝。如此廣泛的黃帝崇拜,自戰國時 或已見端倪,只是受限於史料,更清晰的輪廓直到兩漢時方能得見。換句話說,

秦漢對黃帝的崇拜貴庶皆然,既有多元的事實,又可見統合的努力。

第四章一半討論黃帝的形象,包括始祖與共祖,人、神與僊等形象,另外 一半是以形象流傳的官方/非官方管道為主,探討如何流傳與演變等課題。我 認為,不管是周貴族將本族世系繫於黃帝,或是兩漢以降把姓氏源頭普遍歸本 於黃帝君臣的行為,皆不能以單純的虛構/真實二分法看待,更重要的,是幫 助研究者認識背後的認同以及歷史解釋。攀龍附鳳可以說是人之常情,但換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結論 ‧59‧

角度,也可以解釋成對被攀附者的讚美。以黃帝為祖,反映對其人格或事功的 崇拜與肯定,以及對美好過去的嚮往。當然,不能說每一個人或家族所崇拜、

肯定的事物都是一致的,他們所想像的黃帝時代,也不一定都大同小異,只是 假定這些行為背後,可能有對過去的憧憬、現在的期許以及未來的願望等因素 在內。普遍認同黃帝的現象並非完成於兩漢,而是經過漫長演變,甚至直到現 代社會仍在持續變動中。在這樣廣土眾民的國家,如何讓多數人認識這麼偉大 的聖王?在絕大多數人不能受教育的情況下,要讓大家肯定,或至少熟悉黃帝 其人其事,憑書本是一定不夠的。本文中提及關於黃帝的儀式、圖像、口說、

身教,都有可能是向大眾傳播黃帝形象的重要途徑。

那麼,探討黃帝形象對中國史研究有何助益呢?

我認為它是反思的契機。藉著研究黃帝形象,重新探索古人眼中的世界,

並且反思我們原有的認識。因為黃帝之名對現代研究中國史的學者來說,實在 太過熟悉,幾乎已經到了習焉不察的地步,罕見質疑既有認識的想法。只有藉 由反思,才能確認我們實際上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以及什麼事情自以為知 道得非常透徹,其實仍然一知半解或不知道。透過研究黃帝形象,我期望能讓 讀者感受到反思既有中國歷史知識的必要。

只消舉一耳熟能詳之史事,便能驗證反思如何可能修正歷史認識:魯成公 想叛晉聯楚,季文子諫曰:「《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楊伯峻注:「族類指種族。」262讀者如果 只單看這句話與楊注,很容易將其理解成因為血緣不同,所以族類不同;因為 族類不同,所以魯、楚兩國不能同心。不過,這裡的種族,是否為近代種族主 義所定義的種族(Race)?楊注是否貼切原意?這其實都是不確定答案的問題。

結合《國語‧晉語》司空季子說:「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同姓則同德,

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263若季文子所說的族類,與司空季子所說的類其 義相同,那他們根據姓、德、心、志以分辨族類,血緣與體質非關鍵因素,這 與前述讀者理解的大相逕庭,當然更不是近代種族主義所定義的種族。所以舊 注說楚:「與魯異姓。」264比起楊注,更加突出國君之姓在其中的作用。魯、

晉國君是姬姓,楚王是羋姓,故季文子判斷魯、楚兩國必定異心。楊注雖然不 一定錯誤,不過,既然知道季文子話背後的意義可能比想像中還複雜,則讀者 解讀時,應當避免流於武斷。表面上,這只是對兩個註解的討論,但在更深處,

262 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修訂本)》,頁 818。

263 (三國)韋昭注,《國語‧晉語下》,頁 356。

264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2000),

頁 8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這改變了我們對當時人群界線的理解。

其次,黃帝形象也在中國大、小傳統之間交流,至少在兩漢超越階級。余 英時介紹雷德斐(Robert Redfield)的大、小傳統之說,或者菁英文化與通俗 文化的分化的時候,提出「中國大、小傳統之間的交流似乎更為暢通,秦漢時 代尤其如此。」的看法。265今日雖然不可能全盤重建漢代的大、小傳統,然漢 代的黃帝故事具備跨越大、小傳統的潛力,卻是可以肯定的。秦國雍五畤祭祀 的黃帝,與齊威王銘於 上的黃帝,以及楚巫用以驅邪的黃神故事是否系出同 源?今日雖不能知道答案,不過還可以讀到司馬遷的親身經歷:「余嘗西至空 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風

其次,黃帝形象也在中國大、小傳統之間交流,至少在兩漢超越階級。余 英時介紹雷德斐(Robert Redfield)的大、小傳統之說,或者菁英文化與通俗 文化的分化的時候,提出「中國大、小傳統之間的交流似乎更為暢通,秦漢時 代尤其如此。」的看法。265今日雖然不可能全盤重建漢代的大、小傳統,然漢 代的黃帝故事具備跨越大、小傳統的潛力,卻是可以肯定的。秦國雍五畤祭祀 的黃帝,與齊威王銘於 上的黃帝,以及楚巫用以驅邪的黃神故事是否系出同 源?今日雖不能知道答案,不過還可以讀到司馬遷的親身經歷:「余嘗西至空 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