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依賴、自我批評性格及其與父母心理控制之關係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依賴、自我批評性格及其與父母心理控制之關係

Soenens、Vansteenkiste 以及 Luyten(2010)所提出的依賴導向及成就導向的 心理控制主要源自 Blatt(1974, 2004)的「人格發展與沮喪脆弱理論」,Blatt 將依 賴與完美主義(自我批評性格)的人格區分為「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edness)

與「自我定義」(self-definition),依賴性格與人際關係有關,自我批評性格則是 與自我定義有關。依賴導向的父母心理控制會形塑出子女依賴性性格,而成就導

18

向的父母心理控制會形塑出子女自我批評性格(或非適應性完美主義性格)。根據 Blatt 的理論,這兩種不同的人格特質又會發展出不同形式的憂鬱症狀。

以下將先介紹依賴與自我批評性格,再說明父母心理控制與這兩種性格的關 係,最後,再回顧相關的實徵研究。

壹、 依賴與自我批評性格

依賴性格及自我批評性格(或內射型)是 Blatt「人格發展與沮喪脆弱理論」

提出的兩種憂鬱性格子型(1974),此兩種性格個人特徵的發展歷程及其對個體心 理的影響是完全截然不同的(Blatt & Homann, 1974, 1992)。

依賴性格的特徵是個體在人際關係上的過度依賴,會導致個體感到自己無助、

衰弱、害怕被拋棄、因而強烈希望得到關懷、被愛與被保護,並不斷尋求支持、

讚許,以減輕自己的無價值感。個體因強烈依靠他人以維持自身的幸福感,故難 以去面對或處理分離及失落;當個體人際關係中發生負面的生命事件(例如:離 婚、分手),則可能導致有強烈「依賴」傾向的人,產生一種以孤獨感和恐懼放棄 為特徵之身體症狀及非認知型的憂鬱(Blatt, 1974)。

根據 Blatt 等(Blatt, 1974; Blatt & Homann, 1992)的說法,父母(特別是母親)

利用自己的愛來迫使子女保持緊密連結(例如透過撤回關愛),而這種方式也是主 要影響子女依賴脆弱因子發展的路徑。依賴性格的人會發展出緊密的人際關係風 格,並對分離有極度的焦慮。Blatt 和 Homann(1992)假設母親會比父親有更強 烈的依賴發展。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依賴主要涉及到口腔期,例如害怕失去 主要照顧者對象的照顧和關懷,鑑於母親在幼兒早期階段通常是主要照顧者的角 色,因此母親的養育方式也會比父親的養育方式更能預測依賴性。

自我批評性格的人是一種高度自我批判或非適應性完美主義者,這類型的人 會不斷追求過度成就和完美,會強烈要求自己要達到高標準,若是無法達到自己 的期望與標準時,就會產生強烈的自卑感、罪惡感、無價值感及害怕失去別人的 肯定與認可,因此他們只好不斷地要求自己在校表現或是工作領域上必須要有完 美的呈現,以獲得讚許和肯定。所以當他們面對成就方面的失敗時,自我批評性 格的人就可能會發展出一種以自卑、失敗和內疚感為特徵的憂鬱症(Blatt, 1974)。

「人際關係」是發展與建立成熟和互惠關係的能力,而「自我定義」則是發 展一個鞏固且切實際的正向自我概念。在理想情況下,這兩種能力會相輔相成,

交互發展,形成一個良好的人格發展歷程。但是若是過分強調「人際關係」而忽 略了「自我定義」則可能會產生過度依賴的性格;而若是過度強調「自我定義」

19

則可能會產生自我批評的 性格,這將導致焦慮和精神病症的增加( Blatt &

Shichman, 1983)。

貳、 依賴與自我批評性格與父母心理控制的關係

Soenens 等人(2010)將父母心理控制分為「依賴導向」和「成就導向」兩 類,這兩種父母心理控制子女的手法,前者涉及關係與依賴和分離焦慮的問題,

會形塑出子女「依賴性性格」,而後者則涉及成就與表現和完美主義的問題,會形 塑出子女「自我批評性格」,而兩種類型的父母心理控制透過形塑出子女不同的 性格,再影響其心理健康。

前一節提到具分離焦慮的父母,較無法接受子女獨立成長後所帶來的分離,

子女的獨立性對這類父母而言是一種親子親密關係上的威脅,因此他們會透過撤 回關愛、引發愧疚等手段來保持與子女的緊密關係,讓子女在身體、情感及心理 上依賴父母;當這種親子關係長時間不斷重複出現在親子互動中時,子女會對父 母的愛感到不安全和焦慮,形成子女因恐懼及害怕失去,而產生在人際關係上過 度依賴的依賴性性格(Barber & Buehler, 1996; Barber & Harmon, 2002)。

根據 Blatt 等(Blatt, 1974; Blatt & Homann, 1992)的理論,母親依賴導向心理控 制會比父親依賴導向心理控制與子女的依賴性格形成更有關。但是學者指出這些 只 是 初 步 的 發 現 , 仍 需 要 有 更 多 的 研 究 來 支 持 此 研 究 的 理 論 ( Soenens, Vansteenkiste, & Luyten, 2010)。

非適應性完美主義的父母,為了讓子女能夠在學業及工作上表現完美,會採 用撤回關愛及引發愧疚等心理控制的方式,讓子女達到自己為子女訂定的高表現 標準;在這種家庭成長的子女通常會經驗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取決他們的表現,

是一種「有條件式」的愛,當他們沒有達到父母的標準時,父母會撤回關愛,並嚴 格批評他們,當這種親子關係長時間不斷重複出現在親子互動中時,子女會將父 母的批評內化為對自己的批評,逐漸發展成具自我批評性格或非適應性完美主義 性格的個體(Blatt & Homann, 1992; Flett, Hewitt, Oliver, & MacDonald, 2002)。

不像依賴導向心理控制形塑子女依賴性性格的現象較發現在母親身上,成就 導向心理控制影響子女的自我批評性格,則被發現在父、母兩方的身上(Soenens, Vansteenkiste, & Luyten, 2010)。

綜合上述,依賴導向心理控制和成就導向心理控制分別與 Blatt(1974, 2004)

所提出的「依賴性格」和「自我批評性格」有關;換言之,依賴導向的父母心理 控制會形塑出子女依賴性性格,而成就導向的父母心理控制會形塑出子女自我批

20

評性格(或非適應性完美主義性格)。本研究在探討父母依賴及成就導向心理控制 的同時也會檢視此兩者是否與青少年的依賴及自我批評性格有關。

參、 依賴與自我批評性格與父母心理控制之相關實徵研究

一、 「父母心理控制-依賴及批評性格」關係中性別的角色

在現代西方文化中,女性在社交、人際關係以及歸屬感上更加強烈,而男性 則是更加傾向於個人成就、自我主張和獨立(Blatt & Shichman, 1983; Josselson, 1987)。鑑於男女性別的特性,Blatt 推論依賴性格更為女性,自我批評性格更為 男性(Blatt, 2004)。而 Soenens 將這些理論推論為依賴與成就導向心理控制之間的 區別,他假設母親使用心理控制更可能圍繞在人際問題(即依賴導向心理控制), 進而影響依賴性性格,而父親對心理控制的使用主要涉及成就問題(即成就導向 心理控制),進而影響自我批評性格。

在父母性別方面,Blatt 和 Homann(1992)發現母親對於子女發展依賴性格比 父親更重要,但是在自我批評性格的發展方面,則是母親和父親都會參與,因此 在依賴導向母親心理控制與依賴性格之間的關係母親會比父親更為明顯,而母親 和父親的成就導向心理控制均會涉及青少年子女的自我批評性格(Soenens et al., 2010)。Soenens 等人(2010)在探討依賴導向心理控制和成就導向心理控制與青少 年易患憂鬱症狀之間關係時,發現此關係可能會因父母和青少年的性別不同而有 所不同。

過去的研究預期母親會有更多的依賴導向心理控制,而父親則是會更傾向使 用成就導向心理控制,但是不同導向的心理控制是否影響子女不同的性格呢?亦 即若母親傾向使用依賴導向心理控制,它是否會影響孩子的依賴性性格,而此影 響是否又因孩子的性別而有差異;以及若父親傾向使用成就導向心理控制,它是 否會影響孩子的自我批評性格,而此影響是否也因孩子的性別而有差異。由於這 一方面的研究仍相當少,故本研究將探討此一議題。

二、 「父母心理控制-心理健康」關係中依賴與自我批評性格的中介角色 前面已闡述造成依賴導向父母心理控制的原因與造成成就導向父母心理控制 的原因是不同的,但是兩者均會對青少年的性格造成影響,前者造成依賴性性格,

而後者造成自我批評性格,這兩種性格都容易使青少年產生內隱問題,而其中最 常見的內隱問題就是憂鬱(Soenens, 2010)

Soenens(2008)一項針對青少年的縱向研究,發現 15 歲的青少年知覺父母 心理控制能夠預測一年後非適應性完美主義(自我批評)的水平增加,而非適應

21

性完美主義又能預測青少年憂鬱症狀的增加;因此,非適應性完美主義扮演父母 心理控制與青少年憂鬱症狀之間的中介變項。其他研究也提到非適應性完美主義 是父母心理控制與子女內隱問題的中介變項(Flett, Hewitt, Oliver, & MacDonald, 2002),即知覺父母心理控制的子女會形成更高程度非適應完美主義的態度,使得 他們更容易產生內隱問題。

Soenens 等(2010)針對依賴與成就導向心理控制會透過不同的路徑去影響 子女憂鬱去做探討,透過中介模型檢驗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子女依賴、自我批 評性格和憂鬱症狀兩條路徑的關聯。Soenens 等人預期青少年子女知覺父母依賴 導向心理控制會透過先影響依賴性格,再間接影響其憂鬱,而知覺成就導向心理 控制則會透過先影響自我批評性格,再間接影響其憂鬱。圖 2-1 為 Soenens 等人

(2010)的驗證模型(模型中路徑箭頭中的第一個係數為知覺母親心理控制模型 的係數,第二個則為知覺父親心理控制模型的係數)。

此研究模型的結果顯示將依賴性格視為中介變項後,不論母親或父親模型,

依賴導向心理控制透過依賴性格再去間接影響憂鬱症狀的間接效果是顯著的,而

依賴導向心理控制透過依賴性格再去間接影響憂鬱症狀的間接效果是顯著的,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