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俄羅斯小提琴學派與《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創作

第一節 俄羅斯小提琴學派

25 1937 年以伊撒意為名所設立的國際小提琴比賽,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成立。1951 年正 式更名為伊麗莎白大賽 (Queen Elizabeth Competition)。

歲時的公開演出就使他大獲成功。往後在一次的音樂會中,著名的法比學派小提 琴家貝里奧

(Charles Auguste de Bériot, 1802-1870) 聽見了他的演奏,頗為欣賞眼 前這位年輕的小提琴家,並決定收他為學生。維歐當雖然只向貝里奧學習了四年 (1828-1831),但卻是他學習歷程中佔了很大一部分的影響。維歐當回憶起這段師 生情誼,永遠記得貝里奧將他的老師韋歐第

(Giovanni Battista Viotti, 1755-1824)26 送給他的一段話轉送給他,也就是希望他走自己的路,不要去模仿他人。維歐當 曾兩次赴俄國演出,分別是在 1837 和 1840 年,受到俄國群眾熱烈的迴響。俄國 沙皇尼古拉一世 (Nicholas I, 1796-1855) 於 1846 年任命維歐當擔任「帝國宮廷小 提琴獨奏家」一職,同時也成為了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小提琴系的負責人。維歐當 最終只待在俄國短短六年 (1846-1852),卻為俄國小提琴學派奠定了基礎。1871 年 維歐當受布魯塞爾音樂院之邀回去代替已失明的貝里奧的職務,在那之後維歐當 所教出的最傑出學生為伊撒意 (Eugène Ysaye, 1858-1931)。

維尼奧夫斯基以其濃厚的斯拉夫氣質打動了觀眾們的內心,是一種具有迷人 且帶有強烈個人特質的琴音。在他八歲考入巴黎音樂院後,其一生也被世人多以

「神童」稱之。十一歲時他以小提琴第一獎的殊榮畢業後,正式開始了他的演奏 生涯。1858 年一場在巴黎與鋼琴家魯賓斯坦 (Anton Rubinstein, 1829-1894) 的合作 演出,促成了他後來前往聖彼得堡與魯賓斯坦一同推動音樂發展的契機。1860 年 維尼奧夫斯基正式搬到了聖彼得堡27,對於當時候的小提琴演奏家們來說,沙俄宮 廷可說是他們心目中最為嚮往的演奏聖地。就在同年維尼奧夫斯基被任命為「聖

26 義大利小提琴家。曾教授過三位著名的法國小提琴家拜悠 (Pierre Baillot,

1771-1842)、羅德 (Pierre Rode, 1774-1830) 和克羅采 (Rodolphe Kreutzer, 1766-1831),以 上三位小提琴家皆成為巴黎音樂院的小提琴教授。

27 1862 年由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與其弟尼古萊‧魯賓斯坦 (Nikolai Grigoryevich Rubinstein, 1835-1881) 一同創立的俄羅斯第一間音樂學校。

彼得堡沙皇的獨奏小提琴家」,而他在這個位置上一待就是十二年的時間

(1860-1872)。期間 (1862-1868) 他也同時任教於聖彼得堡音樂院,教授過許多學 生,也領導了俄羅斯音樂協會28的樂團及弦樂四重奏。1872 年維尼奧夫斯基離開了

29 “Wieniawski’s method of bowing was indeed unconventional for his time: he held his right elbow rather high and pressed the bow with his index finger above the second joint (he produced his phenomenal ‘devil’s staccato’ – the virtuoso effect of playing many staccato notes on a single string – by a complete stiffening of his arm). Some violinists, particularly of the Russian school, adopted this method; Flesch called it the ‘Russian bow grip’, though it can be traced to Wieniawski.”, Grove Music Online, Henryk Wieniawski.

團合奏。除了至約瑟夫‧赫爾梅斯柏格 (Joseph Hellmesberger, 1828-1893) 的班上

30 “Joachim was an inspiration to me, and opened before my eyes horizons of that greater art of which until then I had lived in ignorance. With him I worked not only with my hands, but with my head as well, studying the scores of the masters, and endeavoring to penetrate the very heart of their works.... I [also] played a great deal of chamber music with my fellow students.”, Auer, Leopold (1923), My Long Life in Music, F. A. Stokes, New York, 63.

奧爾在聖彼得堡音樂院的教授時間長達四十九年之久( 1868-1917),直到俄國 大革命爆發,許多音樂家都選擇逃離俄羅斯,來到西方發展,奧爾也不例外,他 於 1918 年移居到了美國。雖然奧爾在革命後離開了俄羅斯,但他的學生納爾班迪 安 (Ioannes Nolbandyan, 1871-1942) 和柯爾古耶夫 (Sergei Korguyev, 1863-1938) 仍繼續在俄羅斯傳承奧爾的教學理念。

1918 年蘇聯將首都遷至莫斯科,至此莫斯科音樂院開始建立了傑出的弦樂師 資群,旨在研究小提琴的演奏和教學法,也就是現在所稱的「莫斯科或蘇聯小提 琴學派」。由柴特林 (Lev Tseitlin, 1881-1952)31、莫斯塔斯 (Konstantin Mostras, 1881-1965)32、揚波爾斯基 (Abraham Yampolsky, 1890-1956)33 共同建立。1922 年柴 特林在俄羅斯建立了第一個無指揮樂團 ( Persimfans),許多樂團團員都是來自於莫 於 1927 年與樂團合作他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3 in C Major, Op.26),浦式認為無指揮樂團最難的部分是在「速度的轉換」,因為樂團裡的每的 團員都必須以完全同樣的方式去感受音樂,並把自己當成是一個獨奏家般地嚴格

31 1901 年畢業於聖彼得堡音樂院,師事小提琴家奧爾。1920-1952 年任教於莫斯科音樂 院。

32 1914 年畢業於莫斯科音樂與戲劇愛樂學校 (Mowcow Philharmonic School of Music and Drama),1914-1922 年任教於母校。1922-1965 年任教於莫斯科音樂院。其著名的學生 有小提琴家葛拉米安 (Ivan Glamian, 1903-1981)。

33 1913 年畢業於聖彼得堡音樂院,師事奧爾。其著名學生為小提琴家揚克列維奇 (Yuri Yankelevich,1909-1973) 。

要求。1920 年代,這個樂團備受矚目,激起了在巴黎、紐約和柏林的音樂家們開 始效法。然而,這個樂團只成立了十年,於 1932 年解散。

在莫斯科小提琴學派蓬勃發展之際,烏克蘭南方的一個城市奧德賽 (Odessa) 也悄悄地培育出了許多傑出的小提琴家。史托利亞爾斯基 (Pyotr Stolyarsky, 1871-1944) 可說是一位在奧德賽建立俄羅斯小提琴學派最為重要的關鍵人物。史 托利亞爾斯基師事馬諾斯基 (Emil Mlynarski, 1870-1935)34,他於 1893 年畢業於奧 德賽音樂學院後,自 1898 年開始著手教導年幼的兒童。後來在奧德賽也成立了一 所以他為名的音樂學校,他的音樂學校是建立在對學生生理條件和肌肉結構的理 解上,再加上他本身對教育驚人的直覺,很快地他就成為了奧德賽最為著名的小 提琴教學者,不斷地培育出出色的音樂家們。著名的小提琴家歐伊斯特拉赫、米 爾斯坦 (Nathan Milstein, 1904-1992)、戈爾茨坦 (Boris Goldstein, 1922-1987) 等都 曾在進入音樂院前向他學習。

於文化和藝術的關注,是音樂家們良好發展的條件之一。歐伊斯特拉赫曾說:「我 演奏波蘭作曲家齊瑪諾夫斯基 (Karol Szymanowski, 1882-1937)《神話》(Myths)一 曲時大受鼓舞,而開始著手《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第一位在浦氏日記 中所出現的小提琴家是漢森 (Cecilia Hansen, 1897-1989),漢森是浦氏好朋友既同 學札赫洛夫 (Boris Zakharov, 1887-1943)的妻子,浦氏於 1916 到 1935 年間時常去

35 The Great Violinists(1997),279。

拜訪他們,並與漢森討論自己的小提琴作品。原本屬意由漢森首演《第一號小提 此延宕了七年。直至 1923 年在指揮家庫賽維茨基 (Serge Koussevitsky, 1874-1951) 的帶領下,由達里耶 (Marcel Darrieux, 1897-1989)擔任獨奏於巴黎舉行首演,畫家 畢卡索 (Pablo Picasso, 1881-1973)、鋼琴家魯賓斯坦、作曲家齊瑪諾夫斯基和小提 琴家西格替 (Szigeti,1892-1973) 等重量級藝術界人士都前來與會,但首演卻未獲 得廣大的迴響。後由小提琴家西格替於 1924 年在布拉格國際現代音樂節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ontemporary Music Festival in Prague) 中再次向世人證明 了此曲的價值。 和西林斯基 (Vladimir Shirinsky,1904-1965) 共同演出,但這並不是浦氏最喜歡的演

出版本。三個星期後,一個號稱「西方的首演」,再度於巴黎一個名為「三全音」

(Triton)36協會的成立紀念音樂會上發表,是由杜甚金 (Samuel Dushkin,

1891-1976 )37 和索特恩斯 (Robert Soetens, 1897-1997)38 演奏。這個演出獲得浦氏 Honegger, 1892-1963)、米堯 (Darius Milhaud, 1892-1974)、浦朗克 (Francis Poulenc, 1899-1963) 及浦羅柯菲夫。

37 曾師事小提琴家奧爾和克萊斯勒 (Fritz Kreisler, 1875-1962)。與史特拉汶斯基有密切 的合作,為其首演他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

38 1925 年首演拉威爾 (Maurice Ravel, 1875-1937) 的《吉普賽人》(Tzigane)。

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中的詼諧曲樂章作為演出曲目,歐伊斯特拉赫憶起那次演出,

過呢!歐伊斯特拉赫和他的搭檔歐柏林,在首演前受過浦氏多次的指導,然而首 (Ruggiero Ricci, 1918-2012) 於莫斯科公開獨奏的首演。1960 年才由莫斯科音樂院 教授米爾曼 (Mark Milman, 1910-1995) 指導學生室內樂團演出。

【表格 2】浦羅柯菲夫小提琴作品之首演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