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表格 7】第一樂章主題 各演奏家版本之詮釋分析

52

筆者將第 4-5 小節,小提琴帶有懸疑與恐懼氛圍的小二度動機 (G-Ab) 和震音 (tr) 視為一組,共有三組且伴隨著不同之力度記號 (p、mp、mf)。筆者認為第一樂 章整體而言,是一個較為灰暗冷冽的樂章,在詮釋上,筆者將小提琴的開頭視為 一個冷酷無感的開端,並不會緊接於鋼琴的主題後奏出,會在兩者間稍作緩和,

像是一切又從零開始,小提琴須在指板上以弱聲演奏,不可忽略的是第二個打點 的八分音符 Ab音,筆者會將此音演奏得稍短且加快上弓弓速後離弦,以準備下一 小節 (第 5 小節) 突如其來的重音。筆者在參考諸多錄音後,發現也有部分的小提 琴演奏者,將小提琴的開頭視為鋼琴線條之延續,並不會特別強調第二個打點的 八分音符,但筆者經瞭解作曲家之創作背景後,決定遵照樂譜上的記號演奏。另 一須特別討論的是第 5 小節的後倚音,浦氏將震音記號寫至倚音前,有部分演奏 家會將倚音再次拉奏,而筆者的詮釋則不會特別強調後倚音,而是於譜上震音記 號結束後,停留在 Ab音上使其自然地消逝。第二組 (第 6-7 小節) 即遵照原速演 奏,演奏的位置須離開指板,以配合上加一層的音量 (mp)。第三組的音量來到中

52 The practice of performance (1995),176。

強 (mf),在近琴橋的位置拉奏,小提琴與鋼琴間的銜接也會更為緊湊。然而在第 9 小節的 Ab音上較前兩組少了重音記號,必須以持續地音量演奏兩小節,為避免產 生減弱的疑慮,筆者於第 10 小節換成上弓,以滿足所需的弓量。第 11 小節,音 量直接來到了強 (f),筆者在此會特別重視裝飾音的拉奏,以避免與震音混合。筆 者將此小節以兩弓演奏,第一弓會以近半弓拉奏裝飾音,再以極快速的半弓強調 重音後,立刻改以上弓演奏震音。第 12 小節則以下弓自然地漸弱至鋼琴主題再現 , 見【譜例 29】。

【譜例 29】第一樂章 第 1-16 小節

第二次的主題陳述於第 28 小節展開,與第一次一樣是四小節的樂句,但與第 一次的不同處在於小提琴,第 31 小節小提琴以高一個層次的音量銜接鋼琴主題,

且有別於第 4 小節的長─短節奏,而是改以短─長呼應之。筆者此處所採用的弓 法是依照歐伊斯特拉赫所編,弓的位置選擇在於弓根處開始拉奏,以期待使用手 臂最自然下放的重量演奏,接著為使線條能延續且保持音量,弓法選擇以再一次

的下弓接續,但音與音之間須分開。自第 33 小節的漸強開始,為使短音符的音頭 能更為突顯且增加音量,故兩次皆回至弓根處演奏,見【譜例 30】。

【譜例 30】第一樂章 第 28-35 小節

第 45 小節開始小提琴出現了兩聲部的橫向旋律線條,較不像是和聲式的寫法,

為顧及兩聲部的平衡,筆者遵照譜上的指示皆在 G、D 弦上拉奏,以期望獲得較 暗且一致性的音色,然而面臨的困難卻是換把位間的連接,由於音準的不易掌握,

易使筆者在換把位時因心理因素而將左手過份用力抓緊影響線條,指導教授建議 筆者可利用右手來輔助,必須以貼弦但不有過多弓壓的方式進行右手運弓,在接 近指板的位置演奏出較鬆且平均的音色。再者,必須注意到弓速和弓的分配,在 第 45 小節時因為是 3/4 拍子,故下弓只演奏一拍,上弓必須演奏兩拍,由於筆者 對於弓量的使用有些遲疑,筆者在參考歐伊斯特拉赫和其他版本的影片後,發現 除了歐伊斯特拉赫在此段落是使用全弓外,大部分的演奏家都是以較少 (1/2 至 2/3 的弓長) 的弓來演奏,筆者認為這是為求此段落冷靜且平穩的聲音和以六小節的大 線條為最終目的。筆者以此目的作為主旨,設定從中弓開始,以第一拍的弓長用 較慢的弓速回弓平分給第二及第三拍,右手用弓速來作發音 (articulation),左手則 都不使用抖音,見【譜例 31】。

【譜例 31】第一樂章 第 45-50 小節

第 51 小節轉至了 b 小調,也是樂曲第一次來到升種調的調性上,筆者期望在 音色上能有透出些微亮光的氛圍,打破一直在降種調中較為晦暗的顏色,故筆者 於第 51 小節選擇了與空弦 D 搭配的第一把位,再於第二拍後回到 G、D 弦上, 製 造出一亮一暗的變化,見【譜例 32】。

【譜例 32】第一樂章 第 51-56 小節

第 69 小節為小提琴首次演奏主題呈式,由於此樂曲像是一個回憶的述寫,故 筆者將第 71 小節的主題呈式重覆設為「回聲 (Echo)」。第 69 小節筆者選擇以下弓 肯定地陳述,於第 71 小節的回聲則以上弓為始,將弓穩定地控制在下半弓處,並 去除左手的抖音,使音樂在回憶中仍能保有清楚的內容,見【譜例 33】。

【譜例 33】第一樂章 第 69-73 小節

第 79 小節開始,鋼琴穩定的四分音符和具有安定人心的和聲像是教堂裡為戰 爭祈禱的鐘聲,與小提琴像是墓地裡的一陣風一同營造出冷冽的蕭瑟感。在此處 小提琴加入了弱音器使音色趨暗,但由於要使其更像風一般拂過,筆者會以接近 指板處拉奏,當音階爬至 E 弦時,筆者會使用較多的弓量 (但不具壓力) 以避免突 然過亮的音色及過大的音量。然而,在右手如風般的跨弦行進中,左手穩定且明 確的按弦基本動作仍不可缺少,見【譜例 34】。

【譜例 34】第一樂章 第 79-80 小節

鋼琴最後一次的主題陳述,小提琴卻是以宣敘式的強烈撥奏回應之,筆者選 擇以最有力且穩定的食指來撥奏此樂段,見【譜例 35】。小提琴的撥奏像是一位 歷經戰爭痛苦之人最後沉重的喃喃自語,強勁的椎心之痛後仍終塵埃落地。

【譜例 35】第一樂章 第 89-91 小節

第 103 小節小提琴的撥弦,筆者仍以食指撥奏,但在第 105 小節時,由於音 量較弱,筆者改以較多肉的大姆指撥奏,避免聲響太乾,最後一小節,則以食指 及中指的指腹及較緩的撥弦動作結束此樂章,見【譜例 36】。

【譜例 36】第一樂章 第 103-107 小節

第二節 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為一戰爭場景的描寫,速度標示為粗暴的快板 (Allegro brusco),但 在小提琴及鋼琴譜上都標有「用力且沉重的」之術語,演奏者必須以非常穩定且 帶有執著頑強性格的步伐前進,速度不宜採用完全的快板,宜稍緩些。開頭的同 音動機像是命運的開端,鋼琴的觸鍵須直接,小提琴則以弓根、近橋的位置演奏,

兩者都不應加上過多的音樂性,須以理性且穩健的腳步相抗衡。第 5 小節小提琴 應將弓置於中上弓演奏,且掌握好適當地換弦角度,使節奏穩定並獲得持續性的 力度,見【譜例 37】。

【譜例 37】第二樂章 第 1-7 小節

第 37 小節由鋼琴漸弱後,此樂章首次來到了弱聲 (p),三連音的出現使樂曲 帶來了緊張不安的氛圍,在演奏上應注意的是,作曲家並未在小提琴三連音上加 上點,而鋼琴卻有,筆者認為這是因為樂器的特性所致,小提琴在快速的分弓下 會因弓本身的彈性自然地產生律動,然而鋼琴的共鸣較長,須以較短的演奏方式 才能與小提琴的快速分弓作搭配。自第 41 小節的第二拍後半拍開始由鋼琴帶領四 小節的漸強,小提琴皆於鋼琴的後兩拍與其呼應,此段採以對話式的寫作方式,

在音量上的安排,第 45 小節的第四拍極強 (ff) 是為這四小節漸強的目的地,故筆 者將音量做了弱聲─中弱─中強─強─極強 (p-mp-mf-f-ff) 的力度安排,見【譜例

38】。

【譜例 38】第二樂章 第 36-46 小節

第二主題較第一主題寬廣,是英雄式的歌唱,與開頭的粗暴個性截然不同、

較富有表情及歌唱性,但強烈且帶有幾分神氣的節奏感仍穩定地存在於旋律之中。

在鋼琴右手如軍隊步行的穩定步伐中,筆者認為小提琴應著重在右手運弓的歌唱 性和發音,也是此段落中最為重要的關鍵,浦氏在小提琴譜上畫有保持音 (tenuto) 記號的地方,筆者會將音與音之間分開,以確定能強調保持音的持續性。此外,

筆者會利用左手較寬大的揉弦和指法的選擇作為音色上的輔助,在此筆者選擇使 用在 G 弦上演奏出較為渾厚的音色,直至第 54 小節的 Bb音才移至 A 弦,後於第 60 和 64 小節的空弦 A 音,筆者採用 D 弦的 4 指,如此一來可同時獲得 D 弦較為 溫暖的音色和 A 弦共振時所發出的共鳴,見【譜例 39】。

【譜例 39】第二樂章 第 50-69 小節

自第 84 小節的第二拍開始展開一連串連續且快速的三連音,筆者在此選擇於 下半弓拉奏快速分弓 (Detache),並使用較為僵硬的下手臂演奏,使聲音更具直接 的力度,唯一要特別注意的是二分音符應避免過多的弓量,一方面會使音量有漸 弱的可能,另一方面則是避免掛留後的下一顆音會突然變長,破壞了此段落整體 的個性。除在右手的運弓上著墨外,左手任何可能會影響段落持續性的因素也必 須克服,像是第 88 小節連接第 89 小節時,左手快速的換把位也不能鬆懈,必須 具有連貫性,見【譜例 40】。

【譜例 40】第二樂章 第 85-96 小節

第 102 小節小提琴與鋼琴以極強的音量齊奏結束了呈式部,作曲家在發展部 開始前加入了逗號,因此小提琴可以不必急著接續進入,利用時間將氣氛導入發 展部。第 103 小節發展部的開頭則是由小提琴在中弱的音量中展開獨白,由雙音

開始,後加入鋼琴,至第 104 小節小提琴與鋼琴一同將音程堆疊至最高點。起初,

筆者對於音量操作的想法過於制式化,在看到發展部開頭所寫的音量─中弱後,

即選擇在靠近弓尖的上半弓處拉奏,但卻一直受到較大的換弦角度和不清楚的發 音所苦,在與指導教授討論後,嘗試在中上弓的位置拉奏,並加上右手手指的輔 助,在接近指板的位置操作,筆者在聲音上獲得了很大的改善。筆者的另一盲點,

即選擇在靠近弓尖的上半弓處拉奏,但卻一直受到較大的換弦角度和不清楚的發 音所苦,在與指導教授討論後,嘗試在中上弓的位置拉奏,並加上右手手指的輔 助,在接近指板的位置操作,筆者在聲音上獲得了很大的改善。筆者的另一盲點,

相關文件